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1.《观潮》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生字词知识。会读“鼎沸”、“霎”、“浩”等字词,会写“潮”、“据”、
“堤”、“阔”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象钱塘江大潮的画面。
3.通过文章的描写感受钱塘江的宏伟壮观,体会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写作周围事物。
2.通过对钱塘江壮观景象的感受,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作者的信息以及钱塘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你们都去过哪些有趣的地方吗?哦,有的同学说他去过青藏高原,
有的同学说他去看过西湖,还有的同学说他去过北戴河。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看来大家
心中都有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点景观。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个著名的景观,它就是
钱塘江。(媒体出示:钱塘江的图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又是
怎么描写这一奇观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跟随老师走进“观潮”。
观潮(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请同学先来读一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以及一些成语的含义。
(1)重点字词的读音。
盐(yán) 屹(yì) 昂(áng)
顿(dùn) 鼎(dǐng) 沸(fèi)
贯(guàn) 浩(hào) 崩(bēng)
震(zhèn) 霎(shà) 余(yú)
(2)重点成语的含义。
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本课形容声音很响。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的情景。
3.下面老师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再次默读课文,读的时候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
思考一下:
(1)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默读课文后,并讨论明确: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是按照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来对
钱塘江大潮进行描写的。
(2)是按照怎样的时间顺序来进行描写的呢?
明确: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这样一个时间顺序来进行描写的。
(3)请同学们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文章分一下段落,并分别
概括文章段意。
小组讨论之后,明确答案: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概括的介绍钱塘江大潮。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第三部分(第 3-4 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 5 自然段):写潮退后的景象。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分完段落以后,大家跟着老师一起从第一段开始读文章,再更加详细地概括一下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这段仅一句话,就
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描写大潮到来之前的景象。
这一段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再写
潮来之前江面“平静”。接着写“越往东越宽”,简略介绍江口的地形,最后用“人山人海”
说出观潮的人多。
第三部分(第 3、4 自然段)描写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的内容的重点。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我们面前展现
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情景。
第四部分(第 5 自然段)描写潮头过后的景象。
第一句写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第
二句写过了好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时间之长。第三句写江水上涨,有两
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写江潮的壮观。
2.请同桌之间进行讨论,钱塘江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明确:钱塘江给人一种雄伟壮观,十分有气势的感觉。
3.同学们是从哪里得出钱塘江是十分雄伟壮观的呢?
明确:(1)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赏析:“横贯江面”是把整个江面占满的意思,给人气势恢宏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
了潮来时的气势越来越凶猛,感觉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
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赏析: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4.刚才同学们说到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
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那么老师想问
一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呢?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浪潮比喻为千万匹白色战马。具体而形象地写了
在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和浩浩荡荡的气势。
5.刚才这个句子大家是不是觉得写得特别好呀?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运用比
喻等写作手法来使我们的文章更精彩。那么老师给大家提一个小问题,请同学们按照刚才
那个句式进行仿写。
五分钟之后,对同学们进行提问交流后明确:
(1)雪越来越大,犹如鹅毛漫天飞舞。
(2)雪越来越大,犹如蝴蝶翩翩起舞。
(3)花越来越多,犹如一个个绽放的笑脸。
(4)雨越下越大,犹如一个个钻石,晶莹剔透。
四、总结拓展
1.读完这篇文章,你的脑海中浮现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了吗?大家小组交流一
下你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呢?
小组讨论之后明确:
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观潮的人也非常多,人们早
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2.老师归纳总结文章内容。
明确:《观潮》这篇文章,作者不但运用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
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
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3.读完作者笔下的钱塘江大潮,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是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
小组讨论之后明确:
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问大家都去过哪些有趣的地方,我听大家说都去过一些有趣
的景观或者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学过作者的文章,相信大家对景物的描写方法也有了一
定的掌握。那么我们今天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文章,来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的景观或者一处景
物,注意写作顺序,字数不少于 300 字。
六、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写作顺序 潮来时
潮来后
2.《走月亮》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背诵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3.在课文中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体会“我”与阿妈的浓浓亲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
验和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掌握文章所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描写月亮的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 你们去哪里散的步?和妈妈在一起散步,有什
么样的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来散步,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感受体验
(一)朗读全文
1.今天我们请小朋友先通读全文,看看有哪些感受?你可以从课文里找出一句自己
喜欢的句子,用线标记。教师巡视指导。
2.学习生字词
鹅卵石 习俗 跳跃 稻穗 镀金 田埂 闪烁
táo qiān é luǎn
(淘)气 (牵)手 (鹅卵)石
kēng kēng wā wā tián jia
(坑 坑 洼 洼 ) (填)空 庄(稼)
sú yuè pútao dào shú
风(俗) 跳(跃) (葡萄) 水(稻)(熟)悉
3.反馈交流:(1)指名交流
(2)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3)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散步的路线是什么?
(5)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4、介绍一下苍山洱海的美景。
5、你们都观察过月光,月光是什么样的?是柔和的,是朦胧的,在月光笼罩下的事
物中,也都似乎被镀上了银色的光。
(二)自学前五段
1、布置学生自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要求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思考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在读的过程中想
象美丽的画面,体悟阅读中的情感乐趣。)
2、小组交流。
这样富有诗意的文章,学生不仅喜欢自己反复诵读,更愿意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他人交
流,小组交流中给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争论,在生生交流中
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3、汇报交流。
教师通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和其中蕴涵的真挚的亲情。
(三)再读一遍第 6 自然段
1、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从听到的、看到的来说,想象一下课文中描绘的美景
2、当作者看到美丽的景色时,内心有什么感受?
愉快、轻松
3、除了美丽的月色,还有什么原因让作者愉快、放松。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的幸福时刻,和同桌交流。
4、体会课文为什么反复写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四)品味课文中的句子。
1、你们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个?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点名交流:让学生先朗读一遍句子。再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可能从秋天月夜的美好来说,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有秋虫夜鸟,有果园、野
花
从中也许会感叹月夜的美景,也许会感悟到浓浓的亲情。要引导学生对于美好事
物的体验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相互交流:让学生和同桌交流
随机点名交流:在交流结束后,随机点两个人来说一下。
2、句子赏析
从文中找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分析好在哪里。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间
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溪水里有月亮)
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
地……在我仰走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
像也在天下走着,走着……
(思考:作者为什么看见月亮也在走?)
三、中心思想
本文写了秋天的一个夜晚,在苍山洱海旁,“我”和阿妈走月亮。体现了“我”与阿
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抒发了“我”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感。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走月亮》,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月夜和家人散步的悠闲景色。那同学们是否也和作者这样有过从一件小事感悟亲情的时刻
呢?
五、板书设计
走月亮
路线:溪水——石拱桥——果园——庄稼地
看到:山树、草花、星星、
听到:秋虫、鸟拍翅膀
3.《现代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诗歌来体会其优美的意境。
2.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读诗及写诗兴趣。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媒体出示:夕阳西下,
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这么美的秋景,我们的现代诗人刘大白是如何描绘的呢?让我们一
起来看看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诗歌吧。秋江的晚上(板书)
引读诗歌
下面我们看看今天要学的第二首诗歌是什么吧
花牛歌(板书)
引读诗歌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1.今天我们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这两首诗歌,看看有哪些陌生的字词,你可以一边读
一边把不熟悉的字和词写出来。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交流:
(1)指名交流
(2)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板书)
(3)分别组词、引读、释义
(4)现在,你能把这些字词读好吗?自己先试试。
3.难懂的词语示例:
斜阳: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头白:用拟人的手法,指芦苇顶端已呈白色。
芦苇:一种高大的禾草,具匍匐的根状茎,叶宽而扁平,大型刷子状圆锥花序,广布
潮湿地带,用作编制席子、帘子、格子。
红颜:此处特指女人美丽的容颜。
三、范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秋晚的江上
1.PPT 出示诗歌内容
2.谁先来说说你读完之后的感受?
(1)你读懂了什么?(2)还有别的地方读懂得吗?
(3)诗人写此诗应该是怎样的心情呢?
3.句子分析赏析。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①“倦”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②“驮”字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③这句话描写的意象让我们体会到什么?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像,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而驮
字,一方面是景致的进一步的渲染和奇丽的想像,另一方面也是突出鸟倦的程度,因为驮
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正是太阳。这样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景致,而包含诗人对生活的
体验。)
4.读诗歌,品诗意。
赏析秋江的晚上: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体充分调动视
觉器官,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充分感受诗句的意作者
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1)快速读诗,找出关键词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
(二)花牛歌
1.内容分析:
第一节 花牛在草地上休息,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第二节 花牛在草地上睡觉,身上的白色和白云融为一体。
第三节 花牛甩着尾巴走在在草地上。2.读诗歌,品诗意。
赏析花牛歌: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
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1)快速读诗,找出关键词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词
2.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
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
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
(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五、课堂小结,交流感悟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两首诗歌,想必你们都有不同的收获,请大家自由交流。
六、板书设计
现代诗两首
秋晚的江上
第四节 夕阳西下,花牛在草地上睡觉。巢、苇、罗、眠、霸占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
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4.《繁星》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2、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2.让学生学会积累,修辞手法。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自学生字;积累星星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否看过天上的星星,繁星点点,是什么样的景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今
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作者把所看到的星空描写了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感受
一下繁星的美丽。
二、感受体验
1、出示课题:《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繁:多)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
星星
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点名让孩子回答)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
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总结:作者三次看星空。
4、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
妙?
爱字用得最妙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5、朗读总起句
6.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
(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多)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7.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 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
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2)“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星群密布更美一些,都表现了星星的多。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
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光明的向往,追求光明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
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而且)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点名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开发学生想象力。)
可以从:事业、 近况、朋友来说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10.如今(1927 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
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
(读自然段,找出总起句,分析句子,总结感情。)
11、自学第三段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文章主要描写“我”从前在家乡、三年前在南京、如今在海上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
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我”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
享受。
三、总结拓展
(1)——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
样儿的?感受又如何?(2)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
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
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五、板书设计
繁星
景色:月夜 星空
(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
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
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上课开始,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一个新奇
的世界。接着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及作品等,很好的填补了初一学生知识的空白 ,
使学生对作者巴金的生平及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及本课的创
作背景知识后,要求学生分组朗读,思考:本课围绕繁星描写了几个生活片段,作者几次
看繁星?用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段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
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让学生跳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三次看星的不同情景及感受的句子,在语境中结合作者的
创作意图去理解,感悟。想想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三次看星的情景和感受有哪些
不同,知道这三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
入精微了,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进而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对光明的追求。根据一年级学生生活阅历的差异,老师引导总结。让学生明白在
探究问题要走进文本,同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去理解,去思考。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目标
1.认识“荚、豌、按、僵、苔”等 8 个生字,会写“豌、按、适、恐、枪”等 16 个
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
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荚、豌、按、僵、苔”等 8 个生字,会写“豌、按、适、恐、枪”等 16 个
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难点: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
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安徒生童话读本、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安徒生童话及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豌豆熟悉吗?在童话世界里,豌豆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你们看:
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了,来到这个世界上,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故事发生
呢?(教师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再读文章,加深体会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想一想
1.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按照在豆荚里的排列顺序。)
2.豌豆为什么想出去?哪个词具体说明了想出去的理由?“变得僵硬”具体说明了豌
豆们已经成熟,想出去了。
3.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1 小组展开讨论,通过阅读提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2 汇报交流。
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出前四粒豌豆骄傲的语气。
4.表现了豌豆们怎样的性格?
第一粒豆和第二粒豆:自高自大。(板书:自高自大)
第三、四粒豆:满足现状(板书:满足现状)
第五粒豆:随遇而安,喜欢过平静的生活。(板书:随遇而安)
(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魔的信
心。)
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5.其余几粒豌豆后来是怎样的?指名朗读。
(板书:吃掉了落到脏水沟里)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荚、豌、按、僵、苔、囚、框、溢”
“构”是“木”加“匡”;“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豌——碗”是形近字;
“囚——因”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豌、按、适、恐、枪、耐、玻、璃、探、愉、绕、曾”
左右结构:豌、按、枪、玻、璃、探、愉、绕,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绕”是左右结
构的字,右上角没有一点。
上下结构:曾。
半包围结构:适。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
僵硬:(肢体)不能活动。
预感:事先感觉。
丰满:充足。
揭晓:公布(事情的结果)。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囚犯:关在监狱里的犯人。
洋溢:指情绪、气氛等饱满而充分流露。
五、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
的符号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2、小组分角色朗读。
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老师演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诵表演。
六、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小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
2.小豆荚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小豆们说,先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3.把你想说的话先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
七、课堂小结
1.学生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八、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
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小姑娘对小豌豆很感激,假如你是小豌豆,你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飞向世界
第二粒:飞进太阳落到脏水沟里
第三、四粒:射的最远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株植物随遇而安爱
【课堂作业】 1.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豆荚(jiájiā)僵硬(qiāngjiāng)囚犯(yīnqiú)
2.看拼音写词语。 wāndòu ànzhào shūshì yúkuài ( )( )( )( )
3.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我能照样子写句子。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做下去吗?
(反问句) 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吗?
【答案】
1.jiá√jiāng√qíu√
2.豌豆按照舒适愉快
3.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
【板书设计】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第一粒
飞到哪就在哪,睡大觉 第二粒
飞进太阳里 第三粒
飞到广阔的世界里 第四粒
第五粒
【教学反思】
这个故事主要写豆荚里的第五粒豆子不小心落在了一个瘫痪的小女孩的窗台边,他没
有埋怨恶劣的环境,努力的生根发芽,它吸引了窗户里面的小女孩,为了能每天看到发芽
的豆苗,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奇迹般地站了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1.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整节课我都饱含激情,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激
发学生的情感。
2.不足之处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
6.《蝙蝠与雷达》教案教学目标
1、会认识“蝙、蝠、蛾、铛、揭、碍、荧”7 个生字,会写“蝙、蝠、捕、蛾、蚊、
避、”等 12 个生字。正确认读“蝙蝠、捕捉、障碍”等 12 个词语。
2、能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横七竖八”
等词语。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有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2、揣摩说明文语言“简洁明了,用词准确,详略得当,富于变化”的特点。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
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
析和认识问题。
2、讨论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
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材料、制作 PPT 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文分析: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
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
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
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
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
明有所启示。
一、学习导入
谈话导入,了解蝙蝠和雷达。(出示蝙蝠图片)
教师:同学们,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出示雷达图片)
教师: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解答: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
(练习课文导入)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
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
二、初步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 我能圈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两遍。
3. 在这些生字中我觉得容易读错的的字是: 蝙、蝠、蛾、铛、揭、碍、荧 ,容
易写错的字是蝙、蝠、捕、蛾、蚊、避。
4.我能写出有关本课生字中有价值的多音字并分别组成词语写下来:
《蝙蝠和雷达》多音字
塞:(sāi)塞车 瓶塞 (sài)塞北 边塞 (sè)塞责
蒙:(mēng)发蒙 蒙骗 (měng)蒙古 (méng)蒙难 启蒙
三、深入研读
(一)自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提
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课件出示: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二)讲解课文重点
1. 科学家是从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上得到启示才发明雷达的,那么这蝙蝠在夜间飞行探
路的本领到底有多高,你能不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
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的写法。
3.品味重点词“横七竖八、许多、许多”。
4.文章重点—科学家的试验
(1)自由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用“首先„„然后„„最后„„”说说科学家的第一次试
验。
(2)用一张表格来呈现这三次试验,请看大屏幕。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 学生自由解答,教师引导修正后出示)
(3)把科学家记录的第二、三次试验过程和课文作者写的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的第五
自然段语言比较一下,你发现作者高明在哪里。引导学生发现说明文语言的“简洁明了,
用词准确,详略得当,富于变化”的特点。对比体会。
四、课外拓展
阅读有关仿生学的书籍,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神奇的仿生学?
(推荐书籍:《神奇的仿生学》)
五、课后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阅读《神奇的仿生学》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以及蝙蝠如何利用耳朵和嘴相互配合夜间探路。教学内容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求全、不违真。本
节课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围绕着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有所感悟和体会,然后带着问题走
出课堂,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板书设计
飞机夜间安全飞行? 提出问题
《蝙蝠和雷达》 三次试验 分析问题
发明雷达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也是一篇传统的“老”教材。这篇文章虽然没
有优美的词句,但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用词准确。我抓住了文本这一语言
上的特点,引导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如:抓住“无论……即使……也……”体会
蝙蝠夜间飞行的灵巧;紧扣“一个也没响,一根也没碰着”感受蝙蝠飞行时的敏锐;抓住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一句中的“反复、终于”
体会科学家们做研究,有所发明、创造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同时,在品词析句之后,很自然地通过朗读,让学生把体会到的表达出来。既准确地把握
了句意,又巧妙地进行了价值观的引导,使科普文章的学习也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设问句、排比句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发现、发明”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 20 世纪的巨大变化,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改变。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排比句,设问句等用法。
2.有感情的熟读课文 ,准确掌握词语的意思。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 20 世纪的伟大发明
教学过程
介绍作者
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他生于 1942 年4月,浙江省宁波人。197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机械系。 1981 年获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程科学博士学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呼风唤雨”这个成语的意思吗?看到这个成语大家首先想到了什
么呢?(神仙,龙王)那同学们知道课文提到的世纪是哪个世纪吗?(20 世纪 1900-2000
年)一个世纪多少年呢?(一百年)
引读:“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能够支配自然。
呼风唤雨的世纪(板书)
二、初读感知
(一)自读要求:1.自己通读一遍课文,将生字按照拼音读准,句子读顺。
2.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检查自读情况:
1.领读生字(媒体出示生字),解释词语意思领读字的读音。
2. 文章主要讲 20 世纪人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媒
体出示,提问)
三、深入研读,理解课文意思
我们刚刚认识了生字以及重点词语,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理解 1-2 段
认真读第二段第一句话,想一想这是什么句式?
(1)“是谁来呼风唤雨?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①这是什么句式?(设问句)
②设问句的特点是什么?(自问自答)
③设问句、反问句、疑问句区分(媒体出示)做题
理解“发现”和“发明”。(板书发现、发明)
(2)“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媒体出示)
发现:原来就存在 发明:原来没有的
(3)上百万年和一百年的区别,体现出什么?(20 世纪这一百年间的变化之快变化之
大)
(二)学习课文第 3、4 段
(1)“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①这是什么句式?(排比句)
②仿写排比句式
在农耕社会,只有____,只有____,只有_____,也只有_____。(2)其实 20 世纪的发现和发明远远不止这些,文中有一句诗写出了 20 实际的发现
和发明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回答)
①出示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承上启下)
(2)“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
美好愿望。”
①说说对“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理解。
②出示图片了解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
(3)“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纪的奥秘”
①根据对“发现”“发明”的理解判断这是发现还是发明?(发现)
(4)“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
①根据对“发现”“发明”的理解判断这是发现还是发明?(发明)
(5)出示图片,了解从古到今科技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由漏水的茅草屋到如今的高楼大厦
②由手洗衣服到如今的全自动洗衣机
③由效率很慢的马车到如今高速发展的汽车
④由从前只能在神话中出现的顺风耳到如今一个手机可以连接两个半球
(6)指导朗读:
20 世纪真是呼风唤雨的世纪!也当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
以往的任何时代。” (媒体出示)
为什么科学使得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与以往的时代不一样了呢?
现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大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
三、总结
总结:课文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我们 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又告诉我们正
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发现和发明,才使得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然后作者用农耕社会
和 20 世纪做以对比并举了许多科技成就的例子,用准确的语言展现了我们的生活更加舒
适和方便。最后,指出在未来的时间里,科学还将继续改善我们的生活。
四、课后练习
请同学们写一篇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吧
五、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发现 发明 排比句
发现:原来就有 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发明:原来没有(创造) 只有...只有...只有...也只有...
20 世纪真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8.《蝴蝶的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读通句子,读顺句子,解决生字词。
2、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
3.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2.体会拟人、排比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学会实际应用。
教学时间
1 课时教学准备
提前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查阅资料,把蝴蝶的照片做到 PPT 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课前导入
1、ppt 展示蝴蝶的图片
同学们都看到过蝴蝶吧,但是哪位同学有仔细观察过蝴蝶呢?用一两个词来描述一下,
你看到的蝴蝶吧!
在雷雨天气,柔弱的蝴蝶要去躲雨,那么它们会去哪些地方躲雨呢?它们的家又在哪
里呢?我们这节课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找一找蝴蝶的家!
二、讲授新课
(一)朗读全篇课文,学习生字词。
1.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以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互相讨论这些生词的含义:震撼、喧嚷、躲避、斑斓、湿漉
漉、家雀、屋檐、玷污、轻盈。
震撼:指心理受到强烈冲击。喧嚷:大声地叫或说。躲避: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
人看不见。斑斓:色彩灿烂绚丽的样子,非常灿烂多彩。又指生活多姿多彩。轻盈:指形
态柔美,动作轻快。
2.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中第一、二自
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寻找蝴蝶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以及最后有没有找到蝴蝶的
家?
(1)指名朗读
(2)先来研读第一、二自然段,点名回答思考的问题。
反馈交流
①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内也黑压压的,水
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这段话运用了拟人和反问。
②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载不动一
个水点;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这段话运
用的排比句。
(3)这些修辞手法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①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了世界笼罩在狂风暴雨中,恶劣的环境不适合蝴蝶生存。
②排比、拟人、反问,深刻的表达了蝴蝶的柔弱,作者对蝴蝶的担心层层推进。
(二)继续学习第 3、4 自然段
通过学习第一、二段我们感受蝴蝶的柔弱,体会到了作者对蝴蝶的担心。那么蝴蝶躲
到哪里去了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作者有没有去寻找蝴蝶?作者运用了几个设问句来推想蝴蝶的家在哪里,划出来?
作者去寻找蝴蝶。麦田里呢?树林里呢?园里的花朵是它们的家吗?会不会是在桥下
面呢?会不会藏在树叶下面?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同学们快速最后两个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三个“一定”,体会它们的作用。
2.蝴蝶有没有家呢?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最终得到排解了吗?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并加入讨论。 )
三、总结拓展
这篇文章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前面作者写蝴蝶的柔弱,担心蝴蝶在暴风雨的天气中无法生存,之后去寻找蝴蝶的家,
最后作者知道了蝴蝶的家在哪里蝴蝶的家很美。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感受到了蝴蝶的柔弱,我们应当爱护小动物。
五、板书设计
蝴蝶的家 花朵、树林
担心 猜测 屋宇 、麦田
老树干、桥
爱护生命 爱护大自然
六、教学反思
学生练习平时的恶劣天气,来想象课文中描述的景象,借助朗读课文来体会,去深刻
的感受到作者的焦急的心情。
9.《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认识课后生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想象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
2.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把三首诗读一遍,找出不认识的生字。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我们在以前曾学过一首诗《草》还记得吗?我们来一起背诵一遍。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二、感受体验
1、在黑板上写下《暮江吟》,朗读一遍,注意读音:瑟、吟
2、我理解的暮和吟是什么意思?
暮(太阳下山)吟:古代的一种诗体
3、要求全班朗读,并说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半江瑟瑟半江红
4、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的面积广大)
5、点名让同学说说诗的前两句的意思
6、指名朗读后两句诗,并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
特点来写的?
(夜晚的明月和露珠)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九月初三:深秋
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指名说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7、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斜照,江水一半绿色,一半呈现红色。。。。
8、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9、齐声朗读
《题西林壁》
1、在黑板上写下《题西林壁》,全班朗读一遍。
借助注释说一遍诗的意思。
2、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看山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向上看,向下看)
师:想一想,向上看和向下看还可以怎么说
向上看是仰望;向下看是俯视,遥望、仰望,俯视
师:作者从这六个角度看庐山,他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再仔细读一读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岭是连绵起伏的,锋是高耸直冲云霄的。
师: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岭是高的还是低的。
3、思考,从这首古诗中收获了什么人生哲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所以告诉我们认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
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雪梅》
1、在黑板上写下《雪梅》,朗读一遍。
2、点名让同学说说诗的前两句的意思
3、点名学生: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和梅香4、思考,从这首古诗中收获了什么人生哲理。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首诗借雪梅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
5、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
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需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6、从古到今,有无数诗人歌咏过梅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
花,他曾经写下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卜算子·咏梅
作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7、齐声朗读三首诗。
三、总结拓展
1.小结:《暮江吟》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题西林壁》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雪梅》各有所长
四、课堂小结
1、背诵第二首《题西林壁》
2、抄写一遍诗
五、板书设计
《暮江吟》
暮:太阳落山江:地点
吟:一种诗体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咏梅》
梅:香
雪:白
六、教学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古诗教学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我和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用这样的路子教
学,只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
在接到作课任务以后,我之所以选择古诗教学,首先是想挑战自己,同时也希望在今
天这样好的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由专家引领,让我悟得古诗教学的一点好的方法。
这些都是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设计这一课我力争把教与学结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古
诗、感悟诗情的同时基本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和步骤。
10.《爬山虎的脚》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会读均、柄、蜗等字,会写虎、操等字。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3、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爬山虎勇于攀爬,坚强不屈的精神。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作者的信息以及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走路是用什么走路?(脚)没错,我们知道很多动物也都有脚。我们需
要脚来行走来运动。那你们觉得植物有脚吗?其实植物也有脚。爬山虎就是一种有脚的植
物,爬山虎是怎么用脚一步一步攀爬的呢?下面就跟随老师一起走进《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生字词
1、自由朗读
PPT 出示词语:全班阅读,分组阅读
均(jūn)匀 叶柄(bǐng) (wō)蜗牛
弯曲(qū) 萎(wěi)
2、教授学生重点字的写法
虎 操 占 嫩 顺 均 叠
隙 茎 柄 萎 瞧 固
(二)理清文章思路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齐读,二、三、四、五自然段分组读。想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
什么。抽学生回答,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段落大意的归纳。1、完成段落大意的归纳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茂盛。
第二自然段讲爬山虎的叶子由嫩红到嫩绿,一墙绿叶很好看。
第三自然段讲爬山虎有脚——即脚的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攀爬的过程。
第五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的变化。如果巴不住墙,会自行萎了;而只要它巴住墙,则
相当牢固。
2、根据段落大意对文章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家里和学校都有爬山虎,引起作者的观察兴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三到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是怎样一步步向上爬的。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的 2—5 段落,说一说你对爬山虎的哪一方面最感兴趣,并将描写这一方
面的段落找出来。
2、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交流 1:叶子特点
(1)请你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
明确:绿得新鲜、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
(2)“均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明确: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文中指叶子分布得十分均匀。说明
了爬山虎生长得十分整齐繁茂。
交流 2: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2)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什么样的?
脚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十分的细。形状为枝状。颜色和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交流 3:爬的过程
出示第四段
(1)爬山虎在爬的过程中,有哪些动作?找一找这些动词。
明确:“触”、“巴”、“拉”、“紧贴”。
(2)用你自己的话讲述一下爬山虎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
交流 4:脚的变化
出示第五段
(1)爬山虎的脚有些是触着墙的,有些是没触着墙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没触着墙的,不几天就萎了。
(2)读读文章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了爬山虎的什么精神?
(爬山虎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四、拓展延伸
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攀爬过程。其实,除了爬山虎,好多植物都会“爬”。你还
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像爬山虎一样爬满墙壁吗?
(凌霄,常春藤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摘抄文章中你喜欢的句子。
2、读一读作者叶圣陶的其他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六、课堂小结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
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我们不仅要读懂课文,还要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七、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第一自然段:引出下文。
第二自然段:叶子的特点。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第三到第五自然段 爬的过程
脚的变化
八、教学反思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汇报交流的
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
率。当然,教学过程也存在不足之处,在讲解爬的过程时不够深入,可以让学生自己读、
画、议,然后再出示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难点,达到水到渠成
的效果。
11.《蟋蟀的住宅》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
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时间
1 课时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作者的信息以及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出示课件,提问:同学们,这画面上是什么动物?(蟋蟀) “蟋蟀” 两个
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用笔在纸上写)
请同学们打开这一课。那么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课件,
全班读,男女生读)
蟋蟀的住宅(板书)
二、问题导入,初读课文
请同学先来读一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读的时候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从题目上来看,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主要讲的是蟋蟀住宅的特点。)
2、蟋蟀在选择住址的时候十分慎重,你知道它选择住址的条件吗?
(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3、大体上讲,蟋蟀的住所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
(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三、小组合作探究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学生合作学习课文的 2—6 段落,讨论总结住宅的特点。并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
来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相关语句。
(1)小组内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2)小组上台展示
1、住宅选址
预设:“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
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得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
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到
卧室。”
教师点拨:“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弃去”、“不肯随遇而安”。这里
写了蟋蟀选址很慎重。
教师点拨:就像有些昆虫,如:蚂蚁、蝗虫、七星瓢虫都只有隐蔽所,而蟋蟀却要慎
重选择自己的住址,还要自己一点一点挖掘。这也照应了课文题目,解释了把蟋蟀的藏身
洞穴称为“住宅”的原因。
2、住宅的外部环境
预设: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
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点拨 1:大家自己比划一下蟋蟀的住宅大概有多大空间?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蟋蟀的
住宅十分的小。可是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对于体型十分小的蟋蟀来说,已经是一个
十分宽敞的住所了。(出示蟋蟀的图片)
点拨 2:那大家说一下这个句子写得好不好?从哪里看出来的?
(句子写得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
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蟋蟀的出口地方的环境。)
点拨 3:试着仿写一下刚才的比喻句吧。
(天上的云排列得十分整齐,就像一座石拱桥。
最近总是下小雨,就像一根根牛毛一样。
……)
点拨 4:“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蟋
蟀把自己的家门口收拾得十分干净平坦。3、住宅的内部环境
预设: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点拨:“内部没什么布置”写出了蟋蟀住宅内部的简约朴素。“墙壁光滑”写出了蟋
蟀把自己的住宅打理得十分平整。
4、住宅的总体特点
预设: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点拨:住宅特点: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二)了解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学生合作学习课文的 7—9 段落,讨论总结蟋蟀是如何建造住宅的。找出相关语句,
和小组同学交流。
(1)小组内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进行汇报
明确:
开始建造时间: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挖掘过程: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
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不断修整: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这个洞可以随着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
长而加深加阔。
四、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很多人并没有亲眼见过蟋蟀的住宅,那为什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就如同
亲眼所见而且兴趣盎然呢?这与本文的作者是分不开的。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本文作
者法布尔?
五、布置作业
今天学习了本文,我相信你们应该掌握了很多关于蟋蟀住宅方面的知识。你们能将这
篇文章的内容讲给你们的朋友或者亲人听吗?请你们把自己当成一只小小的蟋蟀,向你们的身边人来讲讲你们是怎么建造房子的吧。
六、课堂小结
蟋蟀,这个看似弱小的小动物,仅仅靠它简单的足,完成了扒土、搬土、踏地、推土
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修建了这样精致舒适的住宅,对于这么柔弱的
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工程呀!全班齐读“假使……伟大的工程了”。
七、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选址、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总体特点)
(二)了解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八、教学反思
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认为上课过程中的组织教学还是不够严密,孩子们
的学习兴趣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读课文的形式不够多样化、缺少新意。同时,在讨论
的时候,一些孩子发言还是比较不积极,发言积极者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因此,在今
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这些孩子的积极性。
12.《盘古开天地》
教学目标
1.认识“劈、浊”等 7 个生字,会写“撑、竭”等 13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
暗、上升、下降”等 13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2.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ppt、关于盘古的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
故事《盘古开天地》。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识记生字。学生
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二)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这个问
题进行研读。
1.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a.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大鸡蛋”劈开
的。
b.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2.重点研读第五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a.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b.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c.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3.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
(三)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2.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声”、“茂
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
的宇宙”。
三、练讲故事
1.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2.评选方法:小组内互讲、互提意见,并推荐一句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
大王”的评选。
3.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4.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2.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提醒学生书写时,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注意
写好半包围的字。
3.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
4.学生写字、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五、教学反思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注意教学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导入时,先是
从神话故事入手,再出示课题,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感觉学习课文的负
担,然后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神话的魅力,知道神话具有“大胆想象出
来”的特点。于是课文中很多地方我都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天地还没分开,“混沌”是什么感觉,体会盘古开天地的不容易等。盘古还具有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一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对此,由学生在小组内
交流讨论,想想盘古的身体还变成了些什么?
一篇课文的教学,应从把握好重点词句,通过对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更
好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解本文时,我都是以抓文章中心句引出课文教学的。
不足之处:
1、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做得不到位,学生复述不全面,留给小组交流讨论的
时间不够充分,有点流于形式,交流的效果不好。
2、重点词句理解不到位,课文内容挖掘不够透彻。
六、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气息:风 云
声音:雷
眼睛:太阳 月亮
四肢:东 西 南 北 美丽的宇宙
血液: 江河
汗毛: 花草树木
汗水: 雨露
13.《精卫填海》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故事精卫鸟的精神魅力,感受品格的洗礼与熏陶。
3.借助注释翻译句子,认识文中生字。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的理解,背诵课文。
2.理解精卫鸟的精神魅力。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资料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认识的新朋友吗?瞧!(媒体出示:盘古开天地相关图
片。)教师引读: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中国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相信大家都对盘
古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另一个神话故事,精卫填海!
背景讲解: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
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
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
其实大家以前应该也听过不少神话故事,都是出自《山海经》的。
所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故事语言的韵
味。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一)学生自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老师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1.媒体出示需要认识的生字。学生认读,教师纠正。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了解字的结构、笔画、笔顺。辶:返(往返)避(逃避)遇(遇见)
彳:衔(头衔)御(抵御)微(微笑)
(三)文章精讲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
石,以/堙与东海。
2、帮助学生根据书中注释翻译文章。指明学生翻译,以标点符号为单位,先读再译,
逐句轮流翻译,其余同学评价翻译是否流畅。
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到东海去游玩,溺水淹死而没有返回,因此成
为精卫鸟,精卫常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块,想要用来填平东海。
3、整体理解,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精细分析
(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它不甘于被海水淹死的命运,精魂化为鸟,决心要把东海填平报仇,同时也是替人类
造福,不让东海继续为患。
(2)精卫是如何填海的?
用嘴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海。
(3)你觉得精卫能把东海填平吗?(学生自由讨论)
(4)这篇神话歌颂了什么精神?
一只渺小的鸟想要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来填平大海,虽然有些不太可能,但是精卫为了
不让人类受难,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歌颂了一种不怕困难,坚持自我的精神。
5、齐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三、总结拓展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动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弟小女
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为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实木以填东海的顽固执着精神而抛洒热泪,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知道了中国神话故事,精卫填海。了解了精卫鸟不畏困
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希望大家都能像它学习,在以后的道路上,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五、教学反思
通过课文的讲解,我们像精卫学习,不怕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以独特的手法进行课
前导入,让学生们身在其中。
《精卫填海》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第十三课内容。这篇课文让我知道了精卫鸟的精神
所在,即便艰辛万苦,也要迎难而上。文章层次紧凑,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展开。表达了对
精卫的赞美之情。
六、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
主人公:精卫
起因:女娃,溺而不返
做法: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神:不畏困难,坚持不懈
14.《普罗米修斯》教案
教学目标:
抓住教材空白,展开合理的想像,学生通过想象说话发展语言,从而走进人物内心,
感受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默读,品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悲天悯 、义无反顾、坚强
不屈,对普罗米修斯这位人类伟大的朋友、伟大的英雄产生赞美和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文字,熟读并背诵 18 自然段。
教学准备: 课件、生词卡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读一个故事,一个神话故事,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一起读课题。
——神话故事离不了神话人物,宙斯和普罗米修斯出场了。读一读这两组词语,看看自己
能够读明白什么,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宙 斯 奥林匹斯山 天规 决定 追查 大发雷霆 惩罚
普罗米修斯 高加索山 触犯 决心 盗火 决不屈服 折磨
(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
师:(当学生读到“大发雷霆”时)宙斯是雷霆之神,大发雷霆时是什么样子?
生:暴怒的样子!我仿佛看到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宙斯站在奥林匹斯山上,他的鼻
子都气歪了,眼睛瞪得大大的,怒不可遏。
师:说得非常好!有了自己的理解,词语也就有了形象,有了情感,有了分量!一起
读。
生:(动情地)大发雷霆。
师:接着往下读。刚才横着读的,现在竖着念,谁来读?(当学生读到“奥林匹斯山”
和“高加索山”时)——一个是神居住的圣地,一个是遥远、荒凉的地方,读出语言的感
觉。(指名读,齐读这两个词语)
(再指名读,一个学生把“决定”和“决心”读颠倒了)
师:“决定”和“决心”能不能倒过来?
生:不能,宙斯是宇宙之王,他有决定的权利。
生:决,是坚决,定,是指定。宙斯想怎样就怎样,所以用“决定”。
生:“决心”是普罗米修斯想为人类盗取天火。
生:心里想要做一件事情,就下定决心。
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百折不回。师:理解得非常好!一齐读这些词语。(学生齐读)——你读明白了什么呢?
生:第一行是写宙斯的,第二行词语写的是普罗米修斯。
生:宙斯心狠手辣,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
生:宙斯喜欢折磨人,不是一下子杀死普罗米修斯,而是狠狠地折磨,让他意志屈服。
生: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为了人类幸福,而不是为了自己。他明明知道宙斯不允许这样,
可是他是人类的保护神,所以就触犯了天规。
师:嗯,普罗米修斯与雅典娜共同创造了人类,对人类有感情。
生:宙斯不管怎样惩罚普罗米修斯,他都不会屈服。
师:普罗米修斯——宙斯,大家联系在一起想非常好!课文里还提到另外两个神,他
们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谁来简要地说一说,上面的词语可以选择使用。
生:人类本来没有火,普罗米修斯看见了,用茴香的枝条插进阿波罗的太阳车里,盗
取了火种。宙斯惩罚了他,但普罗米修斯不屈服,在赫剌克勒斯的帮助下,他又获得了自
由。
师:概括得简洁、清楚!你们听出来没有,宙斯与普罗米修斯之间的战争与什么有关?
生:盗取天火。
生:火种。(教师板书:火种)
师:这火种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光明、温暖、幸福、希望、快乐、自由……
师:再想一想,为什么课文从“火种”讲起呢?(课堂出现短暂的停滞。)——火种
对宙斯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火种是神才有的,它象征着权力!
生:在宙斯的眼里,神有的东西人类就不能有,它象征着威严。
师:在制度、权威、威严面前盗火,这意味着将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在这样的背景
下,一个英雄出场了!
普罗米修斯——生:决心为人类盗取天火!
师:明知道有危险,但还是要做,普罗米修斯做出这样一个决定,他也就成了——
生:英雄。(教师板书:英雄)
师:从“火种”讲起,就是让英雄出场!
二、讲述故事,理解 “苦难”。
师:英雄总是和苦难连在一起的。我们跟着作者接着往下讲啊。课文是怎样来写普罗
米修斯的痛苦的?你觉得哪些词句特别重要,它刺痛了你的心,在讲述的时候是不能丢掉
的?轻轻地读,静静地想。(学生自读,之后出示课文“受罚”段落的图文)
生:我觉得“折磨”这个词语不能丢掉,这一段都是围绕“折磨”来写的。
生:我觉得“锁”不能丢,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起来,他一点也
不能动弹,不堪重负。
生:锁,锁住了普罗米修斯的手和腿,还锁住了他的自由。
师:把“折磨”说得具体了,体会得非常好!
生:我觉得“高加索的悬崖绝壁”不能丢掉,我们要交待锁在什么地方。高加索山是
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冷得彻骨,而且是悬崖绝壁,下面是万丈深渊,危险随时发生。如
果不交代这一点,普罗米修斯受到的惩罚就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嗯,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
生:我觉得这个“啄”不能丢掉,鹫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每啄一次,撕心裂肺。
生:我觉得“每天”不能丢掉,说明普罗米修斯天天得承受这个苦难。
师:是啊,不是一天,而是天天、年年,就这样受罚了几万年!
生:我觉得“奇迹般地复原”不能丢掉,这说明他的痛苦是没有尽头的。每次痛苦过
后又要重新开始,没有止境。
师:普罗米修修斯会放弃自己的信念、自由、爱心,而屈从宙斯的统治吗?
生:不会!
师:嗯,正是苦难成就了英雄!三、升华意象,播下“火种”。
师:宙斯和普罗米修斯的战争,谁是胜利者?
生:普罗米修斯是胜利者,因为火种被撒播到人间。
生:普罗米修斯是胜利者,就算宙斯再怎么惩罚他,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生:他的心脏奇迹般的复原,就意味着他不会死!他带来的火种,给人类带来了光明,
所以他是胜利者。
生:是普罗米修斯,因为他虽然身体被宙斯折磨,但他的心一直没有屈服,这样的英
雄是打不垮的。
师:最后的结果是——
生:普罗米修斯终于获得了自由。
师:他并没有完全获得自由,宙斯让他戴着铁链,铁链上嵌着高加索山的小石子,这
样宙斯就觉得他是胜利者。
三、总结拓展
课文中的“火种”仅仅是那个小小的火苗吗?那是什么呢?
自由的心、勇敢、光明、希望、平等、幸福、爱……
四、课堂小结
1、找到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普罗米修斯》
火种-----英雄
六、教学反思
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所
以,我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进行语言渲染,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将
他们引入情境,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在课件中,我安排
了普罗米修斯被死死地锁在高加索山,以及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的画面,画面真实可感,给学生视觉上很大的冲击同时,我让孩子发挥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机智、坚强无畏,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抓住
重点词语也是帮助孩子们理解文本的一种好的方法,比如第五自然段中的“坚定”、“各种
痛苦”、“决不会、更不会”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品质。第六自然段中的“死死地锁”、
“风吹雨淋”让孩子感受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巨大痛苦,相机指导孩子想象:他还不能做为
什么?吹在他身上的风是什么样的风?淋在他身上的雨又是怎样的雨呢?第七自然段中的“啄
食”、“每天”让孩子们体会到普罗米修斯的坚强不屈。
15.《女娲补天》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字词。
教学难点:体会女娲的远大志向及补天的辛苦,并有感悟。
教学准备: 读课后生词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那么请和老师一起看看这个故事的题目——《女娲补天》。
读完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看来,同学们对于女娲补天这个故事都非常感兴趣,都很善于提问,会提问的孩子就
是会思考,会学习的孩子。让我们带着刚才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为了鼓励大家,老
师准备了一些五彩石,奖励给那些表现出色的孩子,让他帮女娲共同来补天。
二、品读课文,
(一)女娲补天的起因1、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慢慢地走进那遥远遥远的古代,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生
自读第一自然段
2、 读完第一自然段, 你觉得怎么样呢?
孩子们,如果当时你也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生回答。
害怕。想想看,天上顿时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这样的
情景就叫做----(天塌地陷)
真可怕呀,谁来读读这个词。
让我们接着往下看,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老师听出来他心里的恐惧感了,真是太可怕了,下面请男孩子们一起来读,向他学习。
3、再读第一自然段
让我们连着再一起读读这个可怕的情景。
过渡: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为人类的母亲女娲,她心情怎样呢?让我们来读读第二自
然段。
4、女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女生们,按照她刚才的读法,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5、女娲是什么心情了?
从你们刚才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女娲的心情了,你来说,女娲是什么心情?(心痛
极了)
6、体会决心
女娲决心把天和地修复起来.
(二)女娲补天的过程
1、抓住动词,体会女娲的辛苦
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他标出了哪些动词?先读读这些词。
一起来读这些句子,注意红色的动词要读得重一些。
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女娲很辛苦)
2、第四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指名读,
3、这是一项巨大而又艰难的工作
句式练习:虽然……但是……
谁能用“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读第三自然段
5、终于补好了,可是女娲仍然没有停歇,她还做了什么?让我们来看看第四自然段。
齐读。
在这一段里面,女娲做了什么?谁再来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6、结局:见了自己的儿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总结拓展
1、从女娲补天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对女娲说点什么?
四、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
五、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找彩石——炼彩石——补天
找——炼——补
六、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
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的兴
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 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
美好的画面。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
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
富的想象力。
这节课我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
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
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陷”的现象在学生的生
活中比较少见,因此我出示配了声音的图片,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
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
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
解文本。
这节课的遗憾之处是因为赶时间,给学生的练读时间较少,学生的朗读感情不够。如
在学生朗读描写灾难的句子时运用赛读的方式,并及时进行评价,孩子们的朗读会更好些,
也不用浪费那么长的时间。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给学生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设
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16.《麻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
3.理解作者写了有关麻雀的什么事。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2.捋顺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提前准备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麻雀是雀科麻雀属 27 种小型鸟类的统称。
(板书课文题目)
和老师一起读一下这个课文的题目。(生齐答:麻雀)
师:它们的大小、体色十分相近。一般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初
级飞羽有 9 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
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除了树
麻雀之外,雌雄都是不同的颜色。世界一共有 27 种麻雀,其中 5 种分布在中国境内。这
种动物分布相当广泛,除了极寒冷的南北极和高山荒漠。无论山地、平原、丘陵、草原、
沼泽和农田,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各类森林和灌丛中,多活动于林缘疏林、灌丛和
草丛中,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格极其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性却非常
高,好奇心也比较强。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
生:我就见过小麻雀,别看小小的,但是可灵活了呢。
生:我也见过,而且它一点也不怕我,我还给它我的零食吃呢!
教师:好好,老师也相信它们都是非常喜欢你们,也想和你们做朋友呢。我们今天来
和你的小伙伴——猎狗,一起去看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同学们说好不好。
生齐答:好!
二、讲授新课
(一)朗读全篇课文。
1.自学生字词,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老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①出示生字词,指名读。②会认字:大家看,“嗅、嘶、啞”,这三个字,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三字
都是与口鼻有关的,所以都是口字偏旁对不对。其中“嗅”是用鼻子感知,辨别气味;而
“哑”呢,受某些生理缺陷或疾病的影响而不能说话;“嘶”它的本义就是声音沙哑,常
常与哑连用,为嘶哑。
③会写字:
根据拼音将对应的偏旁部首相连
拼音 偏旁部首
nài 大 示
cháo 巛 果
dāi 口 木
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把你认为文中的生字词找出来,同桌之间互相出题、解答,然
后找到对方的错误。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并且参与讨论,进行指导)
三、感受麻雀的无畏
(一)现在老师找几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他们在朗读的时
候有没有什么错误,也可以说一说优点。
师:老师先来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字正腔圆,富有感情,非常棒了,声音再洪
亮些会更好。好了,下一位同学继续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
指名回答。
生:同学的朗读,声音洪亮,十分流利。但是读的有点太快了,感情不是很丰富。如
果再投入一些情感就完美了。
继续指名朗读。
(二)第 3 自然段中,无可奈何的意思,通过课文的朗读,谁来谈一谈对这个词语的
理解呢?大家踊跃一些。 反馈交流
生:无可奈何就是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师:回答的比较准确,但是呢没有结合我们的文章来谈。在这篇课文中是描述一只小
麻雀掉在地上,拍动翅膀却飞不起来,心里很着急却没有丝毫的办法。
生齐答:了解了。
(三)这篇课文我们大概的捋了一遍,大家回忆一下,在作者回家的路上,他和猎狗
遇到了什么事情?
反馈交流
学答: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只小麻雀和老麻雀。
师:是的,之后发生了什么呢?
生:猎狗想要吃小麻雀,老麻雀救了小麻雀的故事。
师:非常棒。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大家体会到了什么?
生: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是无畏的。
三、总结拓展
作者通过描写麻雀对抗猎狗的故事,来体现老麻雀的母爱。小动物是这样,人类也是
这样,我们的母亲是非常爱我们的,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穷
无尽的,是伟大无畏的。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猎狗面前拯救了小麻雀。老麻雀的无畏,它的
母爱令人钦佩。
五、板书设计
麻雀
小型鸟类 雀科 喜欢群居
“我”和猎狗小麻雀 从鸟巢里掉下来
无可奈何
猎狗 露出牙齿
老麻雀 掩护小麻雀
吓退猎狗
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
体现
老麻雀 伟大 无畏
17.《爬天都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 6 个生字。会写“级、链”等 10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
难的
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图片、文字介绍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扣题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爬过山吗?都爬过哪些山呢?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
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二、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 1 米的狭长光滑
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
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 2 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A、 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
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 3~5 自然段。
那么,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顶的除了我和爸爸,还有谁?那是一位怎
样的老爷爷?你怎么知道他也是来爬天都峰的?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
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
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
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 6~7 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 )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在爬山途中,你会怎样去鼓励对方?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学习第 8 至 10 自然段
(1)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致谢呢?
我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我”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
鼓爬
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
上知识的高峰。
六、板书设计
天都峰
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了解到课堂必须有一个主要目标把这个目标记在心里,让学生
每上一节课就有一些收获。
18.《牛和鹅》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3.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
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感悟课文,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
1 课时教学准备
1.课下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开始讲课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两幅图片,大家都认识它们是什么吗?(媒
体出示:牛和鹅的图片。)
对,那在同学们眼中,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2.(媒体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
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大家觉得这句话说得有道理吗?
3.小结: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牛和鹅的课文,看看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什么。
牛和鹅(板书)
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一)朗读全文。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点名请同学们朗读部分重要课文段落。
(二)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思考,整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
写了什么?指名回答,并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
2.文中作者和他的小伙伴们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
同学举手回答,老师进行板书“欺负、害怕”。
3.为什么会这样呢?
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老师进行总结:因为牛和鹅看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我们”轻视牛而害怕鹅。课文中我和金奎叔对鹅的态度有什么不同?鹅对金奎叔和我的态度又有什么不同呢?
请同学们潜心默读课文 4-11 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在书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自己的感受。
(一)抓住“我”与“鹅”的不同态度
1、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品读课文后,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在那难忘的经历中,
我对鹅抱有怎样的态度呢?(怕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A.我怕鹅:
B.二)抓住“金奎叔”与“鹅”的不同态度
C.过渡:但有一个人却不相信大家说的话,他就是一一金奎叔。让我们换一个角
D.来看看,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呢?面对金奎叔,鹅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E.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F.金奎叔不怕鹅
2.那么后来作者对于牛和鹅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又是因为什么事情而是作者的态度
发生
了改变呢?
同学们举手回答问题,老师进行总结。
(三)品味课文中的句子。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5-11 自然段,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并做好标注,
与同学们分享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2.请同学们朗读第 5 自然段,多媒体出示。找出鹅在欺负我时的句子,体会鹅当时
心里的所想。找出重点词,边读边比划动作,体会鹅的神气和嚣张。
3.请同学们朗读第 6、7 自然段,读出“我”的狼狈,课件出示重点语句,体会作
者
当时的感受,揣摩作者的想法。4.请同学们找出金奎叔是如何对待鹅的?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同学们进行回答。
5.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还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而“我”
也知道该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牛和鹅了。
老师板书:不欺负 不害怕
是什么让“我”明白的呢?
多媒体出示:金奎叔的话。
三、总结拓展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前者从鹅的角度看人,后者是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结果不
同。)
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实在(比不上它呀)!
老师板书:角度不同 结果不同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想?
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结果也就不同。
同学们如果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呢?
五、板书设计
牛:欺负 → 不欺负
牛和鹅 →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鹅:害怕 → 不害怕
六、教学反思《牛和鹅》课文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
再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
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
狼狈不堪、慌忙逃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
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课文篇幅较长,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课前,我检查了学生的朗读,纠正了个别字词
的读音。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图
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大家对牛和鹅的一个认识,了解“我”之前是如
何对待牛和鹅的。接着通过探讨“我”对牛和鹅的态度转变的原因,引出我们被鹅追赶、
金奎叔帮我们赶鹅这件事,学习“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主读文,找出重点词
句反复品读,感受鹅的嚣张,体会我的害怕,学习“金奎叔赶鹅”时,让学生通过重点词
句感受鹅的害怕,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最后引导学生理解金奎叔的话,领会课文蕴
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通
过拓展,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处理身边的事物中。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教学目标
1.会读写生字。认识“囊、露、羡、角”等 14 个生字,会写“段、俩、练、裤”等 12
个字。
2.默读课文,找一找表演前后有关我心理变化的句子。
3.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说说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读写生字。认识“囊、露、羡、角”等 14 个生字,会写“段、俩、练、裤”
等 12 个字。
难点: 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说说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区分生字
出示生字“囊、羡、角、殷、豁、撇、霉、亏”
“囊”应该读一声,而不是二声;“角”是个多音字,分别是“jiǎo”和“jué”,文
中读“jué”;“豁”可以看成“害”和“谷”的结合。
二、导入,引出课题
出示课件图片(老虎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看这张图画,熟悉吗?大家都是在哪里见过它呢?你们对它的第一印象
是啥呢?(同学自由回答)
大家看我们今天的标题,一定会觉得很奇怪吧,为啥是窝囊的老虎呢?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在读课文过程的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来说一下呢?
四、再读文章,加深体会
师:进行了初步阅读,现在让我们来深入解析一下文章
(互动)你从标题中了解到哪些问题?你如何理解“窝囊”这个词的?
(同学回答)老师给出准确解释。
师:“我”接受扮老虎后,具体是怎么排练的?请默读 6-16 自然段,找出“我”动
作、心理的词语。(同学回答,老师补充)师:文中的“我”认为老师是位怎样的老师?
(同学回答)
师:小组合作读 17-20 自然段,找出描写“我”演出的词句。
文中有个词语是“哄堂大笑”,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意思吗?能说几个类似的词吗?
这场演出对“我”有什么影响呢?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
号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书中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
由大家来推选出几位同学,我们来进行角色扮演,切身感受书中人物的心情。
六、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那个扮演老虎的同学,你觉得你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2、假如你的同学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你会如何开导他呢?把你想说的话先以文字的
形式写下来。
七、课堂小结
1.学生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八、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想必大家在现实生活中都会经历类似的事,说说你经历的事,
并看看当时自己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期待 自信 紧张 不明白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用生动形象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窝囊的大老虎”,大家现实生活中都
会都这类经历,通过本文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文中角色的心情,更深
入的了解到角色。但因为时间有限,没办法让大家都体验一下,只能自己想象。
20.《陀螺》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要求会写、会认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清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会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3、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会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2、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特的感受。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说到童年,大家总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游戏,如跳绳、踢键子、抽陀螺等。(多媒体依次显示
相应的游戏)课前,老师曾让大家调査统计过班里有多少同学玩过陀螺,陀螺又有哪些种类。
大家现在来说说(课件出示陀螺图片)
陀螺的历史还是十分悠久的,我们知道现代陀螺是怎么玩的,那么以前的陀螺又是怎样玩
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高洪波先生的《陀螺》,看看以前的陀螺
板书课题:陀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钉 旋 兵 恨 帅 彻 溃 誉 丑 豪”(课件出示)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否、旋、况、兵、败、仍、尤、恨、帅 、预、溃、品、丑、豪”(课件出示)
指导书写,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旋、况、败、仍、恨、帅、预、溃”都是左右结构的
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否”是上下结构的字,下面的“口”要小一些
3、讲解多音字
钉(dīng)组词:钉子 旋(xuán)组词:旋转
(dìng)组词:钉扣子 (xuàn)组词:旋风
4、词语对对碰
近义词
旋转一一转动 不动声色一一不露声色 顽强一一坚强
兴趣一一兴致 手舞足蹈——欢欣鼓舞
反义词
顽强—一软弱 不动声色一一大惊失色
得心应手——束手无策 兴致勃勃一一兴味索然
三、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关于陀螺的哪些内容?请找出来,并按文章的思路进行概括课文写了陀螺在故乡的叫法及制作方法和玩法;叔叔送高质量陀螺;“我”用陀螺赢比赛,
获得欢乐与自豪,并从中悟得道理。
1 、学生默读第 1、2 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陀螺又叫什么?陀螺的构造是怎样的?(课件出示)
(板书:冰尜儿)
2、学习 3-5 自然段
(1)小伙伴们是怎样玩陀螺的?在课文中画出来。
(抽冰尜儿、赛陀螺)
(2)第 4 自然段中哪一句是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
方去了。
这句话把快乐比作燕子,比喻句形象的写出了我得不到陀螺的郁闷心情,同时体现了作者
对陀螺的酷爱之情
(板书:郁闷)
你能仿照这种写法写一句话吗?
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3)找出形容我对陀螺的痴迷程度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的句子,用______画出来,并体
会作者的状态
“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板书:恍惚)
3、 学习 6-11 自然段,回答问题
(1)1、学生交流,讨论:“谁的陀螺最棒?”
(2)“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
上在马路上显身手!”这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
“手舞足蹈”“恨不得”写出了“我”看到叔叔送的高质量陀螺后欢快、激动、兴奋的心
情。(3)本文写的是“我”小时候的一些经历,“直到现在我还能兴致勃勃地写下这些文字”想
一想,使“我”难以忘怀的究竟是什么?
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真挚鲜明的情感,是天真单纯的童趣,是成长的感悟。
4、朗读第 12 自然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
这句话深刻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能据外貌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
(板书:人的才能品质行为)
四、总结拓展
说说本文的写作特点。
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使文章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
①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②准确恰当的动作描写
③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五、课堂小结
《陀螺》这篇文章是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老师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以陀螺为线素,主
要叙述了自己的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战胜大陀螺的事情,并从中悟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体会到了成长中的快乐,从而表达了对陀螺的喜爱之情本文作者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去观
察事物描写事物,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
六、板书设计
20 陀螺
冰尜儿
郁闷
恍惚
兴奋
人的才能 品质 行为
七、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有独特个性和生活体验的个体。所以在一开始的课堂设计中,我
増加了汇报调査班级玩陀螺的项目,有利于找到文本与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就会快速丰富起来。教师应善于联系实际,利用有利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
拓展,构建起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
21.《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 8 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 11 个生字,理解
“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3、在情感和价值观上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
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材料、制作 PPT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
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首古诗,你们会背吗?”(出示课件)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几首诗有什么特点了吗?(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感)那么这些
诗都是怎么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感的呢?它们之间又有哪些不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三
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边疆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
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和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饮酒
写起。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进行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
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
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
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
“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三、深入研读
《出塞》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
怎样的画面?
3、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4、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
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PPT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5、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
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所以作者发出
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
多年,将近一千年)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 221 年 公元前 202 年 公元 618 年
6、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
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战争)
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凉州词》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师: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
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
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想到些什么?是不
是有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
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
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3.“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
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
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
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
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
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
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夏日绝句》
1、《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
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
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
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2、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
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
出一股正气。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
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6、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江东:
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三、总结拓展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长短句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纪晓岚家里,看到纪晓岚正在练习书法,便顺手把手中的
纸扇交给纪晓岚,让他在上面题一首诗。纪晓岚接过纸扇,只见上面有远山、近城、杨柳
春风。他略加思索,便龙飞凤舞写下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纪晓岚题完诗,乾隆拿起纸
扇,大加赞赏:“龙飞凤舞,一气呵成,妙!真妙!”乾隆再仔细一看,发现词中缺少了
一个“间”字,大怒:“你故意漏字欺骗朕,该当何罪!”说着,把纸扇扔给了纪晓岚。
纪晓岚拿起纸扇一看,果真漏下了一个“间”字,他立即镇定地说:“万岁息怒!我写的
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是根据他的词,重新写的一首词。”说罢,朗声读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词是长
短句,既然叫凉州词,应该这样改才是。”乾隆佩服,满意而去。 纪晓岚只改动了一下原
诗中的标点符号,不仅让王之涣的名诗变成了名词,还让自己化险为夷,可见标点符号的
魅力无穷。
四、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五、课堂小结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
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六、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出 塞》
互文 明月 关
秦汉 人未 悲壮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凉州词》
唐:王翰醉
悲壮 豪迈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 人杰 有骨气
死 鬼雄 有气节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
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
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
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
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
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3.诗是要多朗诵的。可是在本教学过程的朗诵的成分显然是比较少的。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节课中生字词,掌握和运用文中四字词语。
2.体会文中情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分组朗读课文,分层次感知文章结构、内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中华不振”的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指导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培养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教学时间
1 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周恩来总理的资料,了解其生平成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案
学案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生平,引入课文内容
1.提问:我们课前布置了作业,请大家去了解我们国家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的背景、
经历以及成就,谁来说一说。
2.多人提问,请同学回答。
3.出示课件,展示资料,简单总结周恩来总理的经历成就。导入本节课内容:走进少
年时代周总理的故事。
二、讲解生字词,授课
(一)本课生字领读教授。
1.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及成语
2.纠正本课注音字词读音。
3.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思考成语含义,并出示课件,予以解释。
光耀门楣:做出了让家门荣耀的事情。
当效此生(效:效仿、学习,此生:周生):应该像周恩来学习。
疑惑不解:因为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
(二)分层讲解课文,了解文章内容。1.划分文章层次。
(1)我们先一起把自然段标出来(一起划分自然段),全文一个分为几个自然段?一
共分为 17 个自然段。
(2)请同学们先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写了几件
事?分别写了什么事?
(3)读完课文之后分小组讨论,并请同学说一说结论。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10 自然段):在修身课上表面心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11~14 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15~17 自然段):租界见闻,明白”中华不振“含义。
2.分层次学习。
(1)第一部分:表面心志。
①提问:说一说,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解答:其他同学的回答有“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都是为了个人层面的需求,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了国家层面的需求,
周恩的目的更加有抱负和胸怀。
②提问:想一想,文中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若有所思的含义:好像在想什么似的,形容静坐沉思的样子。
说明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激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沛的考虑才立下了远大
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2)第二部分:惑“中华不振”
①请 2 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注意语气。
伯父: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
烦没有地方说理。(严肃、警告)
周恩来: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疑惑)伯父叹了口气:中华不振哪!(无奈)
②想一想“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
产玉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一句中,让周恩来不明白的是什么?
答:为什么是中国的土地会被外国人占领?
为什么中国人的土地但是中国人却不能去?
伯父口中的“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③十二岁的周恩来对伯父的话难以忘怀说明了周恩来的哪些优点和品质?
勤学好问、爱动脑、打破砂锅问到底
(3)第三部分:领悟“中华不振”的含义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说出你找到的句子。
①“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一句中,
“大不相同”和“热闹非凡”表明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繁华,热闹,外国人占据以外的地方
落后、贫穷,提问:反应了什么?答:中华不振哪!
②“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
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
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女人的哭诉说明中国人受欺凌和外国人仗势欺人,问:这说明
了什么?答:中华不振哪!中国巡警反而训斥女人说明中国巡警不作为,欺压百姓,问:
这表现出什么?答:中华不振哪!
三、总结。
全文分三部分来写,写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展现了一个胸怀大
志,勤思好问,热爱国家的少年周恩来形象。
四、总结拓展
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想一想,说一说,这个时候周恩来在
思考什么?
2.读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翻译并试着理解,感受他的雄心壮志。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希望同学们学会分析文章的方法,也要学习周总理身上
的美好品质。
六、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部分:表心志 深思熟虑
第二部分:疑惑不解--中华不振 勤学好问
第三部分:领悟 热爱祖国
七、教学反思
全文情感的引导不够深入,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教学较少,应适当激发学生情绪,
加重对祖国的热爱。
23.《梅兰芳蓄须》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认课文中的生字。
2.正确且深刻地理解文中语句,从中体会梅兰芳先生伟大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3.从梅兰芳先生的事迹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中描写梅兰芳先生的几件事情体会他的伟大爱国情感。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梅兰芳的人物生平及其他爱国事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请大家看几张图片。(打开 PPT1 媒体出示:三张京剧人物脸谱展示出
来。)这个就是咱们的京剧脸谱。大家都知道,京剧是咱们的国粹,远近闻名。我国有几
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就是其中一位(PPT1 展示梅兰芳生平)。
我相信大家肯定都听过京剧的片段,但对于梅兰芳先生的事迹可能了解比较少,今天
我就带大家一起走进梅兰芳先生蓄须的故事,一起来了解这个伟大的艺术家。
梅兰芳(板书)
二、通读全文,理解语句
(一)认识字词
请同学们通读一下全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和词语,然后自己动手查词典,把读音和
含义标在文章里。
教师巡视指导。
通读结束,大家都读完课文了,刚才我大概看一下,大家表现都非常好,现在我把大
家疑惑比较多的、容易出错的字列出来,大家来读一下。
PPT 展示生字词,并标出读音。带领大家读几遍生字词。同桌之间互相认读,并听写
检查,最终能够正确读写生字词。
再次强调对这些生词平时要多注意学习,加深理解与记忆。
(二)体会语句,感受思想
再次朗读全文,细读。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对于不理解的语句也标出来。
1.示范朗读文章第一段,并提出问题。
师:梅兰芳先生在舞台上是唱旦角的,通常不留胡须,但是为什么有几年是有胡须的
呢?大家继续往后看。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提问同学分别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师:这两段生字词较多,读的时候要注意。
(2)师:梅兰芳先生在香港深居简出,不再登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艺术的追
求。
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交流感悟:梅兰芳十分热爱京剧,热爱艺术,但更爱自己的国家。
(3)即便在香港沦陷后,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逼他演出,他也拒绝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梅兰芳先生是怎样的?生:爱国,坚贞不屈。(板书)
师:对,体现了梅兰芳伟大的爱国情感,如果用一个短语来概括梅兰芳先生的做法,
可以总结为“避港拒演”。(板书)
(4)到了文章第三段,再次提到了胡须的事。考虑一下最开始提出的问题,用文中
的词语概括梅兰芳蓄须的原因是什么?生:蓄须明志。(板书)
从这两件事中,我们可以再次体会到梅兰芳先生伟大的爱国情感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
节。(指板书)
(5)小结:梅兰芳蓄须以明志,目的是什么呢?生: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
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朗读。
从这一段中,哪些语句再次体现了梅兰芳先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
把你认为是的句子划出来,和同桌交流分享。
(2)检查交流(PPT 出示第四自然段)
哪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学生回答。
1)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
提问:从这句话里,你可以体会到梅兰芳的坚贞不屈吗?
你还能从其他地方感受到梅兰芳先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吗?
2)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师:可以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梅兰芳的态度?生:宁可、决不。
对,从这些词语就能看出梅兰芳?生:坚贞不屈的气节。(指板书)
(3)这段话描写了一段什么事情呢?用文中的短语总结
生:卖房度日。(板书)
4. 学习第五至七自然段。
(1)指定学生朗读。
这三段话也描写了一件事,可概括为一个短语——设法“生病”。(板书)
(2)面对日军侵略者提出的必须上台演出的无理要求,梅兰芳先生说了什么样的话?
师(引读):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生(跟读):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
当然更不会去了。
大家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梅兰芳先生当时的情感。
(3)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度过难关。
朋友被他感动了,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梅兰芳先生的?生:爱国精神。(教师指板书)
(4)日本侵略者的妄想最终没有实现,梅兰芳为此差点丢了性命。
从前文可以知道,梅兰芳注射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发高烧。
梅兰芳为什么要注射伤寒预防针?
指名交流(“摆脱日本人、拒绝演出、不露出破绽等”)。
可是,梅兰芳为此差点丢了性命。如果他知道是这样,你认为他还会注射伤寒预防针
吗?(会)为什么?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并加入讨论。
讨论结束。总结因为梅兰芳非常爱国,是坚贞不屈的。(教师指板书)
梅兰芳先生真是令人敬佩的人啊!
5.学习第八、九自然段。
生齐读。(1)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梅兰芳当即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
“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
这里梅兰芳说话的态度与第五段中梅兰芳回应日军要求必须上台时的态度有什么不
同?
读一读两句话,比较两个词“高兴”和“斩钉截铁”的语气。
(2)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总结,也是对梅兰芳先生的一个评价。
三、总结拓展
如果你是梅兰芳,在面对日军的逼迫时,你会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梅兰芳蓄须的故事,学习了这篇课文,体会到了梅兰芳
先生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也要向梅兰芳先生学习,
热爱自己的国家。
五、板书设计
避港拒演
蓄须明志
梅兰芳 伟大的爱国情感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卖房度日
设法“生病”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完成课程教学。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我在课堂上
对学生的启发上还不够,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也有不合理之处等等。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也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
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和好
2.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和传播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追寻”两字的含义,作者为何要追寻延安。
2.领会延安精神,并能有自己的思考。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教学书本,课件,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查询不认识的字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一定有一些疑问和想法,例如作
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他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追寻延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学习
本篇文章。看看能否解决我们心中的疑惑。
(板书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创作背景
老师介绍创作背景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祁念曾创作的一首富有革命精神的现代诗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当时的物质条件十分的艰苦。
1991 年,作者随中央电视台《黄河》创作组来到延安进行过几次采访,参观了枣园,
杨家岭,宝塔山,南泥湾等地。作者在追寻前辈的足迹,更感受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
不易是老一辈无产阶级所培育的,延安精神是革命的传家宝。作者认为在生活水平提高的
同时,更要注重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于是创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
三、朗读全诗
(一)朗读全诗
1.自由朗读全诗,查询文中的生字,读通 读顺。
2.听录音,指导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全诗,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结合文本,理解本诗所要表达的意义。
四、理解本诗的内容及重点词句和本诗的中心思想
(一)引导学生对本诗进行层次划分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老师可以让学生积极举手参与回答,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请他们
说出对本诗划分层次的依据。
老师请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A 同学请回答下你将本文划分为几段?
生:划分两段,分别是......
师:请坐,又和他意见不一样的同学吗?
生(举手)
师:B 同学你是如何划分的?
生:我将他划分为 3 段,分别......
(二)老师进行总结,对文章进行正确划分,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划分依据
可以将本诗划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节)讲述了对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 节) 讲述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 节)讲述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三)引导学生对本诗重点字词的理解
提问学生本诗中的一些字词含义
例如:追寻 昔日 茁壮 雨后春笋 满目琳琅 老牛破车等
(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追寻的深层意义,真的是要我们去追寻延安吗?)
老师讲解重点字词含义
追寻:追寻跟踪
昔日:从前,课文中指革命时期。
茁壮:健壮。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指高楼大厦出现。
满目琳琅:一把写作琳琅满目,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很多。文中用来形容各种家
用电
器的摆设。
(四)介绍文中所出现的一些地名
老师提问学生是否去过延安,对枣园 南泥湾 杨家岭 延河是否有了解。
师:有同学去过延安吗?
生:没有。
师:那现在我给大家展示一些有关延安的图片。
结合一些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地方,使得学生们对延安有所了解。
(五)针对诗中的内容进行提问
师:为什么作者说“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生:我们不能丢掉老一辈人留下的延安精神。(六)带领引导学生领会本诗的思想和感情
1.老师提问:本诗所说的追寻是让我们真的去追寻延安吗?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师:A 同学,你觉得本诗中追寻延安,是真的要我们去追寻延安吗?
生:不是。
师:那你觉得他究竟要我们去追寻什么?
生:追寻一种延安精神......
2.老师提问延安精神到底是什么?
师:延安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生:乐于助人......
生:坚强,善良,不怕吃苦......
师:其实你们说的都是对的,现在我给大家总结一下。
延安精神: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例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精神,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精神。
1.提问学生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老师对本诗思想进行总结:主要内容是对延安,枣园,南泥湾等具体事物的歌颂,间
接讴歌了延安精神,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
安精神的重要性。
(同桌讨论,师巡视并加入讨论。 )
四、总结拓展
1. 如果你去延安你最想去哪里?为什么?
生:我想要去杨家岭,因为......
生:我想要去南泥湾,因为......2.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对延安也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有机会我们可以去延
安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当然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努力学习,在生活中要勇于奉献,有
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六、教学反思
同学们,本节课也接近了尾声,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延安精神也有了认识和
思考,也从诗中体会了如今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老一辈人的付出和努力。我们更应珍惜我
们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七、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1.2 节)
延安,我把你追寻 第二部分 (3.4 节)
第三部分 (5.6 节)
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 3 个生字,会写“戎、尝”等 5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主要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养成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习惯,能根据有关现象做出推理和判断,避免不必要
的错误,少走弯路。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教学时间
1 课时
课前准备
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内容。(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学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
文,还记得吗?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这个?
师: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二、朗读课文,体会理解
教师:
(一)初读课文。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情况。
3.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教师强调“诸”的读音和“竞”的字形。
4.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
(一)1.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笔画出来,借助拼音或查字典的方式读准字音。读
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逐句朗读,读好断句。
3.(1)准确读出 3 个生字:诸、竞、唯。小组内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如:采用加一加
的方法识记“诸、唯”等字的字形。(2)准确认读词语:诸小儿、竞走、唯戎不动。
4.读文思考,总结汇报:课文写的是王戎虽然看到道边李树上的李子多,但是没摘
的事。
(二)学习一、二句。
教师:
1.引导学生朗读,相机指导学生正确断句。
2.组织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3.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两句,背诵这两句。
学生:
1.自由朗读,尝试断句。
2.再读句子,一边读,一边对应注释,初步理解“尝”“诸”“竞走”的意思。
小组内一人说句子,其他组员说句意。说不完整的互相补充,然后选一人在全班汇报。
一、二句的意思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
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朗读并背诵一、二句。
(三)学习第三句。
教师:
1.朗读课文第三句。
2.讨论汇报句意。3.出示:王戎为什么说“此必苦李”?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交流成果。
学生:
1.朗读第三句。小组内讨论这一句的意思。
2.自由读句子。每组一人汇报说出句子意思——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
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3.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学习第四句。
教师:
1.读句子。
2.理解第四句的意思。
学生:
1.朗读第四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注释并交流: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五)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六)说一说王戎给你留下的印象。
三、观察思考,多元识字
1.开火车读生字,给生字口头组词。
2.独立观察生字的结构,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自己认为哪些
生字比较难写?可以提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3.观察教师的示范,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书空。然后在田字格中写一写生字。
4.对小伙伴的字进行恰当评价,把自己写得不好的字再写一写。
四、总结提升 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生汇报。师总结。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
弯路。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五、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就能够根据环
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
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只要我们
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
正确的结论。
六、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竞走取之善观察
王戎:唯戎不动勤思考
26.《西门豹治邺》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豹、娶、巫、绅、旱、徒”等 12 个生字,会写“豹、派、娶、媳、妇”等 15
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西门豹的机智与勇敢。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西门豹勇敢智斗巫婆,官绅。从而使学生懂得生活中不可以
封建迷信,要相信科学,并且为人要正直。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豹、娶、巫、绅、旱、徒”等 12 个生字,会写“豹、派、娶、媳、妇”等
15 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西门豹的机智与勇敢。难点: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西门豹勇敢智斗巫婆,官绅。从而使学生懂得生活中不
可以封建迷信,要相信科学,并且为人要正直。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西门豹治邺的相关背景信息。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巫婆有什么了解?在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也就是现在河南安
阳市北,河北省临漳县西)那个地方时,发现那里人烟稀少。你们看:西门豹开始调查了,
发现有坏巫婆,官绅勾结在一起愚弄百姓,同学们想象一下,西门豹会怎么做呢?(教师板
书:《西门豹治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准字音,熟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自己熟悉课文,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由学生组成小组互相帮助纠正字
音;最后由小组派出代表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聊一聊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再读文章,加深体会
1、再读课文,思考:邺都发生了什么事?
2、小组讨论:你发现了哪些事?有什么感受?
3、全班一起交流
想一想
1.西门豹破除封建迷信是怎样安排的?(按照事情的发展排列顺序。)
2.西门豹治理的邺为什么人烟稀少?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烟稀少的原因?“有女孩的
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说明了人烟稀少
的原因
3.西门豹得知人烟稀少的原因后,主动参与河伯娶媳妇,他的想法和百姓有什么不同?
○1 同学分成小组讨论,通过阅读提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2 汇报出小组总结的问题全班交流。
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出巫婆,官绅的自以为是语气。
4.表现了西门豹,百姓,巫婆官绅怎样的性格?
西门豹: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百姓:弱小无助(板书:弱小无助)
巫婆官绅:贪婪自负。(板书:贪婪自负)
(让学生体会到:西门豹机智勇敢的破除了封建迷信,使百姓们年年都有好收成的喜
悦。)
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5.百姓们后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指名朗读。
(板书:年年都获得好收成)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豹、娶、巫、绅、旱、徒、吊、磕、淌、凿、溉”
“豹”是“豸”加“勺”;“娶”是“娶”加“女”;“巫”是“工”加“从”。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豹、派、娶、媳、妇、淹、逼、浮、旱、徒、扔、饶、骗、灌、溉”左右结构:豹、派、媳、妇、淹、浮、徒、扔、饶、骗、灌、溉,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饶”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角没有一点。
上下结构:娶、旱、。
半包围结构:逼。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
荒芜:指荒凉,无人管理杂草丛生的田地
人烟稀少:指人家、住户非常少;形容地方无人居住,十分荒凉
官绅:指古代有权有势的官
扑腾:指折腾;人的心脏因恐惧或心情激动而剧烈地或急速地扑动(跳动)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五、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这个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
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故事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2、小组分角色朗读。
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老师演西门豹,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小组推选代表,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诵表演。
六、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西门豹,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西门豹这么正直,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同学们说,先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3、把你想说的话先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七、课堂小结
1.学生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体现的内容。
八、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封建迷信的可怕,同时更感受到相信科学,生活在 21
世纪的我们是幸福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百姓们对西门豹很感激,假如你是西门豹,你会对百姓们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开凿渠道引水灌溉 第一步
破除封建迷信 第二步
了解人烟稀少原因 第三步
【教学反思】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
的官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法破除封建迷信,并大力修建水渠灌溉庄稼,使
邺地脱离人烟稀少的状况
1.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整节课我都饱含激情,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激
发学生的情感。
2.不足之处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处理得不够清晰。27.《故事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 12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特点。
4.明白寓言告诉的道理:
a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b 学习要练好基本功。
教学重难点
1. 会认本课 11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特点。(难点)
4.明白寓言告诉的道理(难点):
a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b 学习要练好基本功。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寓言故事,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两则寓言故事,第一个故事跟一位非常有名的医生有关,他就
是扁鹊,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中医呢?课件展示华佗、李时珍、张仲景
二、感知课文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扁鹊治病
1、读课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
点名几位同学读课文,纠正字音,最后齐读课文
2、课件展示人物介绍
扁鹊(前 407—前 310),汉族,姬姓,秦氏,名越人(秦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
时期的渤海莫人。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
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
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
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
经》为扁鹊所著。
3、边读课文边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扁鹊拜见蔡桓侯的时候,发现蔡桓侯生病便请求为他治病,却被蔡桓侯拒绝了,后来
蔡桓侯因病去世。
4、画出文中的语句并进行分析:
a 扁鹊在蔡桓侯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
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站了一会”就发现蔡桓侯有病,说明扁鹊医术高明
b 蔡桓侯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的人说:
“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不相信扁鹊的话,不认为自己有病,侧面说明蔡桓侯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
c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
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固执己见,防患于未然及时补救,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二)学习第二个故事---纪昌学射
1、读课文,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然后分小组读,小组轮流读,全班学习纠正字音。
2、边读课文边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于是去向射箭能手飞卫请教,后来经过飞卫的指点,加上自己不懈
的努力成为了射箭高手。
3、讨论:
a 学习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说明了向飞卫请教的原因
“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说明纪昌学习讲究方法,向能
者学习。
b 学习第二段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
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飞卫第一次指导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
眨一下。”说明纪昌学习持之以恒,不轻易放弃
c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
学习时要讲究方法并练好基本功,然后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
三、课堂小节
1.通过学习《扁鹊治病》,我们知道了做人不可以固执己见,不听别人的劝导。做任
何事都要防患未然,不能等无法挽救了再去后悔。
2.通过学习《纪昌学射》,我们明白了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轻易放弃,才能学有所
成。学习还要讲究方法,不能盲目学习。四、板书设计
拜见蔡桓侯
扁鹊治病 请求治疗蔡桓侯
蔡桓侯病死
向射箭能手飞卫请教
纪昌射箭 努力练习
成为射箭高手
五、课堂扩展
农夫与蛇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蛇,以为它冻僵了,于是就
把它放在怀里。蛇受到了惊吓,等到完全苏醒了,便本能地咬了农夫,最后杀了农夫。农
夫临死之前非常后悔地说:"我想要做善事,却由于见识浅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因此遭到
了这种报应啊。"
请认真朗读,思考问题。
1.简要概括,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1、讲的是农夫因为不知道冬天蛇会冬眠,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蛇,蛇受到了惊吓咬了
农夫。2.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
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在没有知道别人身份,不知道别人心底是否真诚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轻信别人,坏人
不会因为你的热心而感动。我们应谨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给好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