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复习专题训练---认识论
13
13
班级 座号 姓名
第I卷 单项选择题
人工增雨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天空中要有成雨条件。当天气过程中有适合的降雨云系时,通过人工干预、催化,可以使原有的降水变得更大。如果缺乏相应的条件,人工增雨便无从谈起。据此回答1~2题:
1.当天气过程中有适合的降雨云系时,人们可以通过干预、催化,使原有的降水变得更大。这一事实说明 ( )
A.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B.在一定条件下,意识能够决定物质
C.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D.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2.人工增雨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天空中要有成雨条件。如果缺乏相应的条件,人工增雨便无从谈起。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B.一定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C.客观条件妨碍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客观规律是千古不变的
3.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说明( )
①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随着改革、建设实践的发展,认识也在不断向前推移 ④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2005年1月14日16时13分(北京时间),经历了7年太空飞行,行程35亿公里的“卡西尼”号飞船在抵达土星后,所搭载的“惠更斯”探测器脱离飞船并成功地降落在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上。“惠更斯”探测器在降落过程及降落之后,发回了大量的探测数据和照片,为科学家揭示土星及其卫星的形成及生命的起源提供了研究资料。这说明 ( )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必经阶段
②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③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实践活动
④认识的发展离不开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5.2004年12月5日,在人类抗击疾病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在这一天,世界上第一个SARS病毒灭活疫苗通过I期临床研究,并证明疫苗是安全的,且初步证明有效。上述事实体现的哲理是 ( )
①人们能够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②意识的内容来源于人脑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不断地向前推移的 ④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6.(名言警句题)“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一切从实际出发
7.“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退田还湖实际上就是对生态透支进行补偿,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人们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据此回答8~9题。
8.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只有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9.要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就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此必须 ( )
①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②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③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④善于利用条件,改造和创造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人们在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起“绿色革命”。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灭绝,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人们刚在法律方面完成了对人类行为的初步规范,道德方面的问题又突现出来,如何解决和法律问题不同的道德问题,成为人类的新课题。据此回答10~11题。
10.上述问题使人们认识到 ( )
①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应该不断深化
②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在广度上都是不够的,应该不断扩展
③人们可以随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④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没有穷尽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 ( )
A.逐步深化,由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
B.向前推移,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
C.扩展,由一个领域过渡到另一个领域
D.反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环往复
诺基亚这一风靡全球的品牌,近两年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它以最初的乎机通讯为发展方向,追求全球高附加值产品,到创造移动信息社会的品牌,再到“把互联网放在每个人的口袋里”。据此回答12~13题。
12.诺基亚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 ( )
①企业以创新为根本目的 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可转化为价值
③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④只有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企业才能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诺基亚的成功主要在于诺基亚的经营者 ( )
A.能做到一切从真理出发 B.懂得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具有不断更新的创造性思维 D.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涛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更具体
15.“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成,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这段话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
A.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B.只有抓住本质和规律的东西,才能从根本上抓住可靠的东西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局限性的
D.事物的现象不一定要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了毛病,可怎么也找不到毛病在哪儿,只好请物理学家斯坦门茨帮助。斯坦门茨检查后,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画了条线,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人们照办后,毛病果然好了。经理问斯坦门茨要多少酬金,他说要1万美元,并开了个清单: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福特公司不但照价付酬,还重金聘用了斯坦门茨。据此回答16~18题:
16.这件事告诉我们 ( )
A.科学家天生就是聪明的 B.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不同的
C.知识就是力量 D.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可靠
17.从斯坦门茨收取1万美元报酬后开列的清单可以看出,他的做法体现了 ( )
①矛盾分析的方法 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④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斯坦门茨能找到毛病在哪儿,而其他人不能。这说明 ( )
A.斯坦门茨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B.其他人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制约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制约
2005年10月12 日~17日,“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技术又取得重大进展。据此回答19~20题。
19.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等神话传说,无一不表达着中华民族对天庭的憧憬、对太空的神往。我国“神六”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再次证明了 (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办成我们想要办的事情
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一定能够征服自然
C.即使对于极其复杂的客观事物,人们也能作出正确的反映
D.人不仅能认识利用规律,还能发现创造规律
20.载人航天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为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国家重点工程。全国约有110个研究所、3000多个协作配套单位、数以万计的人员承担了研究建设任务。这说明的哲理是( )
①中华民族具有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②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③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④科学实验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
21.为解决海岛种植蔬菜缺乏淡水资源的困难,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银心博士所领导的“抗盐耐海水无土栽培试验”小组,到某驻海边防部队试验。专家通过转基因工程在蔬菜中加入了耐盐基因,使海水中的营养素能满足蔬菜生长的需要,从而培育出天然的、无污染的耐海水蔬菜。从实践的基本形式来看,李博士的活动属于 ( )
A.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 D.认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22.“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谦谨而内无至诚者。”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C.真象与假象混为一谈,无法辨认
D.真象从正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的本质
23.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它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必须 ( )
A.破除规律,大胆想象
B.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C.解放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
D.怀疑任何理论,推翻现成理论,大搞科技创新
“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和中国,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根据相关知识回答24—25题。
24.“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主要是强调 ( )
A.要充分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思想要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D.发展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
25.从认识论看,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主张( )
A.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基本原理
B.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表明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D.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Ⅱ卷 非选择题
26.据统计,我国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004年我国消耗的原油约35%需要进口;同时,CDP每新增一元所消耗的资源是日本的13倍;此外,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左右。
联系哲学知识谈谈应如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7.(12分)人类的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每一次扩展,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更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把人类活动扩展到太空,能更广泛、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 并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人类对大气层和太空的探索有何经济意义?
28. 200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既保持了党的路线、方针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巩固了奋发向上、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观点?
(2)请指出这些哲学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反映出来的。
29.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
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回答下列问题:
(1)创新精神分别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中的什么道理?
(2)应如何提高民族创新能力?
高二政治复习专题训练---认识论
参考答案
第I卷 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B
C
C
B
B
B
A
B
C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D
C
C
C
B
C
D
B
C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26.[解析]首先要弄清“问题”有哪些,其次调动相关哲理进行分析。
答案:(1)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 观,重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3)坚持发展、创新的观点。运用新技术,开发新资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化,变废为宝,提 高资源的再利用率。
27.[解析](1)读材料,运用教材原理与之——一对应进行分析表述即可。
(2)主要从资源利用、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1)“人类的活动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展的发展过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每——次扩展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说明一定的结果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也说明科学理论对人类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2)经济意义:有利于开发新的资源,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9.(解析]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经常考查的能力之一。本题第(1)问 要求从材料中归纳出有关哲学观点,第(2)问要求把有关哲学观点演绎到材料中去。解答时应做到思维清晰,有条有理。
答案:(1)实践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 实践有指导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材料强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还反映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材料肯定“全国人民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反映了人民群众是实践 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9.[解析]材料分析题要结合材料搜集信息从而运用教材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从唯物论角度说,创新精神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
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从辩证法角度说,创新精神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勇于支持新事物,要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实现突破,促进事物的质变。从认识论角度说,认识有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的过程,创新精神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深化的哲学道理。
(2)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 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深化改革,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扩大对外开放,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
13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