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单元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五单元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ID:120736

大小:27.7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08-10-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内容:要知道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基本政策、主要方针、重大活动、主要成果等史实和线索。 1.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要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要分析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原因、方针及意义,学会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要从相同的国际环境、不同的外交政策、实行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去分析,培养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如何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要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提出、内容、相互关系、作用及意义来分析。 4.通过学习要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说明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知识网络构建】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重难点导析】 一.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和基本方针  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 ②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的政策,妄图扼杀新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洲、亚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所有这些都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④自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政治上已日趋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独立自主的道路,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⑤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消除帝国主义的在华残余势力,废除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总原则:①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②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③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3.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内容: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基础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意义: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内容: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目的:巩固独立和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③“一边倒”;内容: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作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4.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①积极开展外交活动,1949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发展与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意义:国际影响深远,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③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④参加万隆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更多亚非国家与我国建交。 【例证】“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D.应放弃和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是国家利益的体现,B、C、D三个选项显然是错误的,故答案为A。 二.对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实行“一边倒”方针的认识 (1)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2)“一边倒”方针的提出,是由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面对两大阵营的尖锐斗争,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外交政策,这样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护和平,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的地位。 (3)“一边倒”方针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它有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清除斯大林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的偏见。 总之,“一边倒”方针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形势相适应的,在历史上曾起到过积极作用。 【例证】建国初,中苏结盟的根本目的是(  ) A.支持苏联与美国对抗B.推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C.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D.打破美国的孤立封锁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进行分析的能力。中苏结盟是在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形成过程中突破的。当时中国新生政权遭受着美国的军事威胁、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苏结盟是为了打破美国的孤立封锁,赢得国际支持和援助,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政权。特殊的历史环境决定新中国最初的任务是内部建设。中苏结盟的直接目的是打破封锁,根本目的则是恢复发展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外交本身是一个政治活动,但其终极目的是争取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推进民族的振兴与发展。答案为C。 三.如何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1)内容及相互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2)由来: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印方的赞同,并于1954年9月被正式写进了中印谈判公报中。同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所发表的中印、中缅总理联合声明中,不仅承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原则,而且正式倡议将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所确立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强调用于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波兹南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又声明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而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例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 A.适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做出的重大贡献 【解析】该题为最佳选择题,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性意义。很明显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不仅仅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利于世界和平,更主要的是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同时,它并不是新中国首次阐述的外交政策。本题侧重考查的是外交政策成熟的重大标志,而D项则是其影响作用,故本题答案应选C。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外交政策的比较 (1)相同的国际环境: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国家都对新生政权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富强。 (2)不同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如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对帝国主义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在《告各友邦书》中明确承认“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实质上是一种屈辱外交。 (3)形成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①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独立外交,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屈辱外交,因为民族不能自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徘徊。 ②领导力量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而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本身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 【例证】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因为旧中国民族不能自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徘徊,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是屈辱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实现了民族自立,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故选A。 【同步试题导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对立和斗争 2.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正确理解是(   ) ①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②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③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④争取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政策应选的史实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B.苏联给中国贷款3亿元 C.发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周恩来出访印、缅 4.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这里的经验包括(  ) ①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 ②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 ③苏联是中国人民的盟友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一概联合斗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中,哪一项最有利于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6.从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是(  ) A.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大力发展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C.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      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7.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大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8.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朝鲜问题,一个是印度支那问题,在中国代表团的积极推动下(  ) A.两个问题都解决了  B.两个问题都没有解决 C.解决了朝鲜问题    D.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9.最能说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  ) A.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B.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  10.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主要是为了(  ) ①与更多和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  ③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④消除与会各国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1.“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 12.按时间先后下列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日内瓦会议②万隆会议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②③①④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慌,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摘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亚非会议的特点是什么?(2分) (2)“求同存异”方针的“同”应如何理解?(1分)“存异”又指的是什么?(1分) (3)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2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材料二 1949年10月,新中国政府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策,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三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80寿辰庆典,同斯大林会谈有关两国关系问题及其他问题;二是处理1945年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是二战后,美、苏、英三国首脑背着中国所达成的有损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产物。……(1950年2月)两国外长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即由中苏共管改交中国,修正了《雅尔塔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边倒”政策的原因。 (2)新中国实行该政策时,处理中国与他国关系的原则。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一边倒”政策的历史作用。 三、问答题 15、试结合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时期,中国国际地位发生的重大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清末中国的弱国地位是如何形成的?(2) (2)为摆脱弱国地位,民国政府做了哪些努力?(2)结果如何?(2) (3)中国的弱国地位什么时候开始发生根本变化的?(2)又是如何逐步提高的?(2) (4)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16、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和基本方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A 4.C 5.A 6.D 7.A 8.D 9.A 10.C、11.A 12.B 二、材料解析题 13、答:(1)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同”是指共同的经历,即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同时希望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异”是指各国可采取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策。 (3)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4、答:①原因: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苏联对待中国革命采取的不同政策;二战后出现美苏为首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②原则:与苏联结盟,同时坚持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的独立自主的原则;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但不拒绝与其他国家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③评价:该政策是新中国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条件,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的正确选择;打败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企图;增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和国防安全;“一边倒”的政策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三、问答题 15、答:(1)清政府闭关锁国,政治腐败,社会制度落后,导致了中国弱国的局面。 (2)中华民国政府为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曾经对帝国主义国家妥协,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某些不平等条约,但还是无法改变列强侵略中国的局面。 (3)根本改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独立为前提,自主地决定自己国家内部的事务,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4)主要原因是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力逐步提高,实行正确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 16、答:①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②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的政策,妄图扼杀新政权。③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洲、亚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所有这些都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④自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政治上已日趋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独立自主的道路,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⑤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消除帝国主义的在华残余势力,废除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内容: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基础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意义: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内容: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目的:巩固独立和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③“一边倒”;内容: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作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备注:导学教程总策划、主编湖北枝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吴勇)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