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专题(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专题(二)

ID:123453

大小:3.14 KB

页数:2页

时间:2009-12-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专题   十.(09贵州遵义)(16分) 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   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那就是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在这7年时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7月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被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大自然灾难所吞噬!  麦克古尔教授在书中称,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人类只剩下有限时间来减少有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那么地球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灾害威胁。 麦克古尔教授说: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要做到这一点, 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前就达到稳定状态,然后逐年下降。但这样仍然不够,如果人类不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即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90﹪,仍无法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     麦克古尔教授称,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当前的症况表明,自然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种治理也将不是一人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世界各国协同一致、共同面对的。   14.麦克古尔关于拯救地球的观点是哪一年提出的?(3分)   15.麦克古尔认为人类拯救地球应采取什么行动? (3分)   16.第三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3分)   17.最后一段中“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句中“大约 ”能删除吗?为什么? (3分)   18. 根据麦克古尔的观点,请你提一条拯救地球的具体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措施                            ②理由                               14.(3分)2008年  15. (3分)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或“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16.(3分)列数字(1分)。如“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1分),具体说明拯救地球应立即采取行动(1分)。(或“具体说明了排放量减少的程度”也可。)  17. (3分)不能,因为“大约”表明温差是约数(2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或:如果去掉“大约”就表明是确数1摄氏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答“不能去掉”不给分;答“不能,因为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没有具体分析给1分)  18.(4分)示例1:少开车(2分)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分)。示例2:多植树(2分) ,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2分)。(提出措施2分,说明理由2分。措施不符合文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给分。)   十一、(09山东潍坊)(8分) 专家破译欧洲远古文字获进展   ①20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破译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伊比利亚半岛最古老的书面语言的“西南文字”。去年,当考古学家们在葡萄牙南部发现一块写有文字的大石板时,他们简直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 ②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东西。在这块棱角分明的泛黄的石板上,刻着一些有规律弯曲着的神秘符号,它们带有明显的古伊比利亚语言风格。这种被称为“西南文字”的语言目前已经绝迹。这块石板上共刻有86个字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铁器时代文本。 ③目前已经发现了约30块刻有古代文字的石板,但大多已经不完整。其中一些文字看上去歪歪扭扭,还有一些像交叉的木棍。其中一个像是数字“4",还有一个就像一个蝴蝶结。它们都是被认真刻在石板上的。整篇文字笔迹连续,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念法应当是从右到左。 ④尽管随着新石板的不断出土,科学家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依据,但他们的研究还是困难重重。科学家们几乎没有任何原始资料,也没有掌握来自这一时期和这一地区的任何可读的文字。西南文字专家皮埃尔·斯威格斯说:“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或宗教信仰,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⑤逐渐达成的一项共识是,这些文字来自2500年至2800年前。多数专家认为,它们是由一个名叫塔特西安斯部落的人们创造的,但几个世纪后他们便消失了。 ⑥破译工作的另一个难题是这些字迹并不标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改编自腓尼基语或希腊字母,因为它们沿袭了其中的一些书写习惯。然而,它们却又打破了这些规律,创造了新的规律。 ⑦目前,专家们已经确认了代表15个音节的符号,包括7个辅音字母和5个元音字母。 (摘自《参考消息》,有删改) 16.“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东西”,其“非同寻常”表现在哪里?(3分)     17.专家们在破译“西南文字”时,遇到了哪些难题?(3分)     1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③两段,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对石板上的“西南文字”进行了说明。 B.科学家们逐渐达成的一项共识是,这些代表欧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的“西南文字”来自2500年至2800年前。 C.引用皮埃尔·斯威格斯的话,是为了说明专家们对西南文字的历史的研究困难重重。 D.“一些”“大多”“几乎”等词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严密。   16.石板上的神秘符号,带有明显的古伊比利亚语言风格;这种被称为“西南文字”的语言目前已经绝迹;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铁器时代文本。(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7.已经发掘出的石板大多已经不完整;科学家们几乎没有任何原始资料;这些字迹并不标准。(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8. C(2分。专家们对西南文字进行的是文字的研究破译工作,并不是进行文字的历史的研究)   十二、(09山东德州) 姓氏: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 单之蔷 中国人的姓氏有两个特点:一是源远流长,至今已经五千多年了;二是中国人的姓氏是按照父系传承的,这一点恰恰与遗传学中的Y染色体的传递方式相一致,除了极为罕见的异常,一代代的只要是男性,就会一直传下去。 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他们在五千多年前就用“姓”给自己的家族做了命名。当然,我们祖先这么做的时候,想到的不仅仅是标识自己,区别他人,很重要的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此举一下子给他们家族的染色体Y打上了标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姓氏”,就是染色体Y的“姓”,因为生生死死,承载着姓的一代代的人都消失了,但染色体Y却与“姓”结合在一起,流传至今。姓的传递,就是Y染色体的传递。这真是人世与自然神奇的同构。我甚至认为姓氏是我们中国人的一项不亚于四大发明的伟大发明。 中国人在传统上特别看重生男孩。这种现象不仅有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意义,而且还有着更深的生物学上的意义。男孩是染色体Y的承载者,而人体其他的45条染色体在人类一代一代的繁殖过程中被反复地打乱重组,加之配偶的染色体不断地补充进来,基因被逐渐地“稀释”。但是除了少数的突变外,Y染色体躲过了被“稀释”的命运,它将随着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一直延续下去。 “姓”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传承,更重要的还有竞争。今天新百家姓排行榜上的前19个姓,包括了汉族人口数的一半。但是中国人的姓氏现今仍在使用的有4000多个,也就是说,不到0.5%的姓,占据了50%的人口。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23000多个姓。如果把姓氏看做是物种,那么那些消失的姓氏就是灭绝了的物种,留存下来的则是成功者。最“成功”的是那些大姓,比如张、王、李、刘、赵、朱等,如今前3个姓每一个姓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人口的7%,刘姓人数超过5%,赵姓超过2%,朱姓超过1%。刘、李、赵、朱这几个大姓不正是中国几大王朝(汉、唐、宋、明)皇帝的姓吗?皇权使这几个姓发展成为中国的常见姓,这可以归结为姓氏发展的“皇室效应”。 同时,姓氏也是一笔珍贵的资源,不仅是文化的,还是生物的,尤其是那些小姓、奇姓、罕见的姓更是一种珍稀的资源。想想看,在漫长的历史惊涛骇浪中,这些小姓、奇姓没有借助任何权势的力量,竟然在姓氏的竞争中走了过来,给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的遗产。多一个姓,不仅多了一份家族史,一份文化史,更是多了一份基因史。 然而在今天,这些小姓和奇姓,有的正在消失,有的正处于濒危的边缘。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保护不常见的小姓、奇姓,因为一个不常见姓的文化价值和生物学价值并不比大熊猫差。既然我们对濒危的野生动物那么关心,对野生动物一个物种的灭绝忧心忡忡,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稀有的姓氏的灭绝无动于衷呢?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影响远比生物学特征的继承重要得多,我们无意推崇男尊女卑,也无意阻止人们的姓氏随意化的倾向。但是,中国传统的以男性为姓氏传承者的聪明之举,值得延续。在你想变动你的姓氏,取得一个时尚的新的“社会姓氏”时,不要忘记记录下你原有的“生物姓氏”,即“Y染色体姓氏”。这对于遗传素质和人类健康以及疾病的研究,对于文化现象的揭秘,对中国人的迁徙,甚至对中国人的来源的研究和探索,以及我们今天未能预见的许多问题的揭示,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 我们中国人的姓氏,是让外国非常羡慕的资源,因为它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更珍贵的是它稳定地通过男性一脉相传。它是Y染色体的标记,可以说它就是“姓氏基因”。如果今天现代文明对中国姓氏的延续有严重冲击的话,为“姓”申报世界遗产可能极有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姓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                                                          (文章有删改) 18.根据全文概括中国人的姓氏所具有的生物学意义。(4分)                                                                                                                                                                 19.姓氏发展的“皇室效应”指什么?(3分)                                                                                                                                                                 20.如果要为中国的姓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那么请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申报的主要理由。 (4分)                                                                                                                                                                                                                                                  21.本文多处运用了类比的写法,试举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18.答案:中国人的姓氏按照父系传承,恰与遗传学中Y染色体的传递方式相一致,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生物学资源。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遗传素质、身体健康以及疾病等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9.答案:皇权的存在使有些姓氏的生存竞争能力增强,逐渐发展成为大姓和常见姓。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0.答案:中国人的姓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既反映了血缘的传承,也反映了生存的竞争;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生物学价值;有些小姓和奇姓正在消失或处于濒危边缘,应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示例:将小姓和奇姓的文化价值、生物学价值与大熊猫相比较,强调保护小姓、奇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评分:举例和作用各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十三、(09山东淄博)(15分) 绚丽的蝴蝶   (君竹)     蝴蝶翅上的色泽和图案堪称生物界最为优美和不可思议的组合。其中有一些种类还会在阳光下不时地变换霓裳,就好像随身携带着化妆包,时刻不忘为自己浓妆淡抹一番。     那么,你知道蝴蝶绚丽的色彩是如何产生的吗? 物理学的优等生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捉到一只美丽的蝴蝶时,轻轻地用手收拢它的翅膀,此时,碰触过蝶翅的手上会粘满许多细小的彩色粉末。没错,这些粉末就是蝴蝶色彩的源泉。科学家管它叫鳞片,那些漂亮的闪闪发光的蓝紫色荧光就是通过这些鳞片的光学反射和折射而产生的。 若是把鳞片放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则会发现每个鳞片都有数量不等的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使照射其上的光产生折射、反射而形成各种华丽的色彩。在脊纹上还叠合着许多并行的薄片,像竖起来的书的封面一样,脊纹越多,越能闪射出美丽的光芒。 通过光学作用产生的色彩叫做物理色或结构色,其变化随光照角度的不同而异,呈现出变幻绚烂的彩虹色彩,和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出绚丽的光彩的原理是一样的。蝴蝶中的白色同样可由结构色产生,微小的透明颗粒将光分散,其效果与雪呈白色是相同的。                                                       拥有了七彩阳光垂爱的蝴蝶依然还不满足,这些大自然的艺术家们还用各种化学颜料将自己涂抹一番,描绘出一幅幅佳作。     蝴蝶的颜料是自己身上的色素,色素可以吸收部分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从而使画面呈现出相应的色彩。     蝴蝶身上的黑色、黄色、红色、绿色也是由色素决定的,不同的是鳞片上的这些色素化合物大部分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当化学性质有所改变时,色素色就会由于氧化或还原反应而褪淡甚至消失。     蝴蝶翅色中最常见的颜色是黑色,黑色素是由酪氨酸氧化而成的新陈代谢产物。黄色、红色、橘红色则是由类胡萝卜素、花青素、花黄素等等色素产生的,它们都是蝴蝶还是毛虫宝宝时从食物中摄取来的。     多数蝴蝶的鳞片中都含有蝶呤素,这是一种荧光色素。白蝶呤、黄蝶呤、红蝶呤、金蝶呤以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出绚丽的色彩。 为了生存,所以美丽     拟态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方式,枯叶峡蝶是世界著名的拟态昆虫。它的前后翅合起来,极像阔叶树的枯叶,翅上的斑纹,更像一张枯叶上的主脉、支脉和真菌斑点,混杂在枯叶堆中,极难发现。眼蝶科蝴蝶的眼斑,常常可以吓跑捕食的小鸟或转移攻击目标,使身体较重要的部位免遭袭击。灰蝶的眼斑配合翅尾,可以模仿头部,同样起到引开敌人注意的目的,避免真 正的头部受到致命袭击。     除了恐吓与转移目标,蝴蝶还是隐藏自己的高手,他们利用保护色和环境融为一体,来起到隐身的效果。比如,柑橘凤蝶的终龄幼虫变成和叶片相同的绿色,它们若化蛹在叶片附近,则蛹为绿色,若化蛹离叶片较远的树枝上则变成褐色蛹。     保护色让蝴蝶尽可能地消失在敌人眼前,与此相反,那些味道难吃的蝴蝶则尽量使自己翅膀的颜色鲜艳耀眼,宣布自己的存在。这些蝴蝶体内含有有毒成分或不良味道的体液,它们用明显的花纹警告捕食者,自己的味道很糟糕,敢吃我,后果自负,这样就让捕食者在尚未攻击之前,即能辨识而退避三舍。 14、文章主要介绍了与蝴蝶相关的两个方面的内容,试作简要概括。(2分)                                                                                15、⑴怎样理解“物理学的优等生”? (2分)                                          ⑵揣摩文章小标题拟制的特点,在文章空白处,拟写一标题。(3分)                 16、第三部分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2分)                    17、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3分)                                 ⑴多数蝴蝶的鳞片中都含有蝶呤素,这是一种荧光色素。   ⑵蝴蝶翅色中最常见的颜色是黑色,黑色素是由酪氨酸氧化而成的新陈代谢产物。   18、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试选取一个角度简要说明其生动的原因。(3分)                                                                                   14、蝴蝶绚丽色彩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色彩的应用。  15、⑴这是拟人的说法,其目的是为了表明蝴蝶绚丽的色彩是它身上的鳞片经光学反射和折射的结果,因它擅长运用物理原理,故如此说。⑵ 化学界的精灵。 16、举例子。17、起到了很好的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本文生动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地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文中拟的小标题,还有一些很典型的句子。如:(1)其中有一些种类还会在阳光下不时地变换霓裳,就好像随身携带着化妆包,时刻不忘为自己浓妆淡抹一番。(2)拥有了七彩阳光垂爱的蝴蝶依然还不满足,这些大自然的艺术家们还用各种化学颜料将自己涂抹一番,描绘出一幅幅佳作。(3)它们用明显的花纹警告捕食者,自己的味道很糟糕,敢吃我,后果自负,这样就让捕食者在尚未攻击之前,即能辨识而退避三舍。   十四、(09四川眉山) 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   ①一般来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症状类似感冒,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A这与一般流感相似,但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B比较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烧到38℃以上。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以往也曾报告因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C例如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   ②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均具有潜在传染性。 ③但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不久,有专家指出媒体可能放大了疫情,初夏是疫情高发期,类似的疫情历史上很多,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我国卫生部长陈竺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指出:“我相信,用科学的卫生知识武装民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一疫情,应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他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分享知识,携手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委托专家研究拟定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于4月30日印发各地并实施。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5月22日在日内瓦第62届世卫大会上强调了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不久,美国已拨款10亿美元启动甲型疫苗测试等工作。   ④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某些毒株如H1N1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因此,只要我们从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入手就可能预防病毒感染。   ⑤越是年轻、体质强壮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越敏感,发挥的免疫能量就越高。甲型H1N1流感一旦侵犯这样的人,其人体的免疫细胞就会迅速释放,这是因为免疫功能旺盛,一下子释放太多,就会破坏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平衡状态,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这部分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当然也应注意对老人和儿童的防治。   ⑥另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活。因此,只要以高温就可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5.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3分)                                                                                  16.请从选文第①语段的三个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指出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17.选文中“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的“很”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5.与一般流感相似,突然发高烧,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有一定潜伏期,主要是以呼吸道传染传播,年轻强壮的人是高危人群;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此病毒;并不可怕,可防可控可治。  16.不设统一答案,①作比较,以甲型H1N1流感与一般流感作比较,突出其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的特点。②列数据,以38℃以上的具体数据说明甲型H1N1流感突然发高烧的特点。③举例子,举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例子说明甲型H1N1流感容易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17.不能删,因为用“很”修饰“可能”表明这种可能性很大,如果删去后则表明只是一般性可能,不如“很可能”准确。   十五、(09四川泸州)(14分) 卫星“撞车”唤醒太空环保 ①2009年2月10日注定是人类宇宙史上的一个悲惨日子。美国和俄罗斯的两颗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800公里处相撞,导致一颗正在工作的美国“铱33”商用通讯卫星彻底损毁。连同一起丧生的是俄罗斯的“宇宙2251号”卫星。卫星相撞产生的大量碎片,犹如“天女散花”,成为两团可怕的太空垃圾云。 ②太空是如此广阔,卫星为何还会发生相撞? ③专家解释说,尽管卫星发射后都在其事先计算好的轨道上运行,通常都很难见到其他卫星的踪影,但是卫星的运行轨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受到诸如稀薄大气层、地球不规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卫星受到的引力并不是线性和恒定的,经过长时间的变化积累,就有可能使卫星大大偏离原有轨道。 ④其次,尽管这次美俄卫星相撞的“小概率事件”是首次发生,但是卫星在太空中与各种太空垃圾同处共存,可以说早已是危机四伏。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十年来,人类已经向太空发射了6000多个各种各样的航天器,目前,在太空中不仅仍有600到800个航天器在轨道上正常工作,更有数千个丧失功能的航天器在轨道上乱闯乱窜。另外还有发射航天器时产生的大大小小数以亿计的碎片,它们像雪花一样漂浮在地球的上空。更可怕的是,哪怕是一块像鸡蛋大小的碎片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在太空飞行,其破坏力也相当于同等质量TNT炸药爆炸时释放的能量的24倍,这就是说,航天器一旦碰到碎片,就难逃机毁人亡的厄运。 ⑤因此,不少航空航天专家认为,与其说这次美俄卫星相撞是一个“偶然”事件,还不如说是一个终将发生的“必然”事件。 ⑥让人担忧的是,据有关专家测算,到2010年,太空废弃物将比目前增加3倍,到2300年,可能任何航天器都无法进入太空轨道了。“当前,不仅地球需要环保,就连浩如烟海的太空也需要环保!”一位长期从事环保科研的专家发出无奈的感慨。 ⑦据悉,世界有关国家正在积极开展被人们称之为“绿盾计划”的清除太空垃圾行动。他们宣称,人类将采用以下5种方法来对付太空垃圾:第一种方法是把将要失效的卫星或航天器送入指定“轨道墓地”,让它们在太空中永久“安息”;第二种是用导弹来摧毁失效卫星或航天器,让它们“粉身碎骨”地坠落;第三种是由卫星所属国家自行负责处理,“谁家的孩子谁家抱”;第四种是把故障卫星送回地球或进行太空修理,“利旧利废”,做到物尽其用;第五种是用激光装置让它们在大气层中坠毁,让其“火葬”,烧成灰烬。 11. 本文通过美俄卫星相撞事件说明了什么?(2分) 答: 12. 概括回答此次美俄卫星相撞的原因。(4分) 答:   13. “绿盾计划”的内容是什么?请分条概括回答。(4分) 答:   14. 比较下列句子,说说原句好在何处?(4分) 原句:哪怕是一块像鸡蛋大小的碎片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在太空飞行,其破坏力也相当于同等质量TNT炸药爆炸时释放的能量的24倍。 改句:太空中一块较慢速度飞行的小碎片,其破坏力也很大。 答:   11.(2分)太空也需要环保。  12.(4分)卫星的运行轨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卫星在太空中与各种太空垃圾同处共存,早已危机四伏。(一点2分)   13.(4分)把将要失效的卫星或航天器送入指定“轨道墓地”; 用导弹来摧毁失效卫星或航天器;由卫星所属国家自行负责处理;把故障卫星送回地球或进行太空修理;用激光装置让它们在大气层中坠毁(一点1分,答到任意4点即可,原文照抄扣1分)    14.(4分)原句使用了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2分,指出任意两种即可,有错别字不给分),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太空垃圾碎片的巨大破坏力(2分,“生动形象、具体准确”1分,“巨大破坏力” 1分)。   十六、(09浙江杭州市) 洁身自好的莲花     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 迅速发展。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不 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15.第一段中写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其作用是什么?(3分)   16.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3分)   17.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4分)   ①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②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18.“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5.形象地点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3分,第一要点2分,第二要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16.叶面上的灰尘经雨水清洗能变得清洁干净。  (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7.①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微米级的超微结构。或: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覆盖着无数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 部分充满着空气。    ②莲叶上的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沾起叶面上的灰尘从上面高速滑落。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8.使得叶面不沾水滴,保持清洁;能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不易生病。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