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含解析)

ID:129846

大小:5.1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0-02-2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为阶段性考试,前阶段重点复习的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和散文在本次考试中同时出现,均要求作答,每篇15分,共30分。 2.名句名篇默写(即第10小题)部分5小题均要求作答,每句2分,共10分。 3.1~8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1~8题以外的试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作文请写到作文纸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发酵(jiào)     档期(dànɡ)        单枪匹马(pí)  妄自菲薄(fěi) B.胡诌(zhōu)     角色(jiǎo)        犯而不校(jiào)严惩不贷(chénɡ) C.干坼(chè)      谥号(shì)     刚愎自用(bì)      热泪盈眶(kuànɡ) D.晕船(yùn)      闷热(mēn)     爱憎分明(zēnɡ)        解甲归田(xiè)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日前,金文明先生在《咬文嚼字》上撰文指出,余秋雨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强不知以为知,硬说自己将“仁者乐山”的“乐”读成“lè”并没有错,显然是无稽 之谈。当然,余秋雨不是专攻语言的,读错一两个字,本无可非议。问题是分明错了,还要乌龟垫床脚——硬撑,并且编出一套理论来唬人,实在让人不能接受。 A.强不知以为知    B.无稽之谈    C.无可非议    D.乌龟垫床脚——硬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全运会时,刘翔掀起的媒体和观众热潮令人咋舌。仅半个月后的广州田径亚锦赛上,“飞人热”便迅速消退,飞人似乎遭遇了“冷遇”。 B.众多明星的加盟成为《建国大业》吸引观众追捧的卖点,首映4天半,以10147万票房和288万多观影人群,荣登本周排行榜榜首。 C.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D.不管在哪个国家,没有法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一个国家制定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人民的自由,而是为了保护和扩大人民的自由。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轻轻一笔,若不经意;          。要使读者看不到斧凿痕迹,只觉得              ,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                。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是死症                  ⑥便太浅显 A.①③⑥          B. ①④⑤        C.②③⑤          D. ②④⑥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九龄既欣知己,亦依附焉。 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今登封霈泽,千载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绂。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说曰:“事已决矣,悠悠之谈,何足虑也!”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时御史中丞宇文融方知田户之事每有所奏说多建议违之融亦以此不平于说九龄复劝说为备说又不从其言无几,说果为融所劾,罢知政事,九龄亦改太常少卿,寻出为冀暂刺史。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明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劾曰:“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初,九龄为相,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至是,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令于朝堂决杀之。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               干:求    B.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             但:但是    C.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           贻:留下    D.故事皆搢笏于带                     故事:旧例,成法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叙为昭穆,尤亲重之                 B.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悠悠之谈,何足虑也                    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    C.时张说为中书令                     D.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来源:Z.Com]       常荐九龄堪为学士                      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 7.下列句子每三句编为一组,全都能表现张九龄有见识的一组是   (3分)    ①此子必能致远     ②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③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 ④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        ⑤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⑥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九龄年幼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十三岁的时候就因为文章写得好而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高度赞赏,王方庆预言他今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B.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有权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于是借机提拔了自己亲信的官员,张九龄给他提出建议,结果未被采纳。    C.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的时候,常常推荐张九龄,认为他才能卓著,可以担任集贤院学士,皇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当时就同意任命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D.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妒忌张九龄的才能,所以用 牛仙客的事情设计陷害他,结果张九龄上当,被罢免了知政事的职务。 [NextPage]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分)        时 御 史 中 丞 宇 文 融 方 知 田 户 之 事 每 有 所 奏说 多 建 议 违 之 融 亦 以 此 不 平 于 说 九 龄 复 劝 说 为 备 说 又 不 从 其言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   ②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求 之不得,         。优哉游哉,辗 转反侧。                                  (《关雎》) (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          !(《离骚》) (3)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 异法也。                      (《出师表》)   三、现代文阅读(共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意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 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 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 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 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但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   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11期,有改动)   11~12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作答。(11题按正确的给分,多选不给分) 11.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5分)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 B.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C.要满足现代人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D.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乡村的公共设施均稍差于城市,尽管差别不大。 E.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 1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3分)     A.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B.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C.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D.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13.作者在文中针对城市化方面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       14.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括作者的认识。(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5分)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 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 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 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 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5.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     16.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 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6分)     17.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5分) [NextPage]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5分) 勋  章 (俄国)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 咙。“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五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 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 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 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勋章高一等,符拉季米尔勋章比安娜勋章又高一等。   18.《勋章》这篇小说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19.小说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成功,请结合作品内容赏析。(6分)     20.有人说,小说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真实,但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社会风俗画,契诃夫借《勋章》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的一面。如果这样,你从这篇小说中看到了当时的俄国社会怎样的一面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四、本大题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内容,按要求完成作文。 2009年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质疑个别地区瞒报甲流死亡病例的情况,坦言“现在全国报告的甲流死亡人数仅有53人,我根本不相信”。他强调信息透明公正方为甲流防控的前提。卫生部迅速对此作出回应,要求各地严禁瞒报、漏报、缓报死亡病例,否则将受到严惩。 对于钟南山院士的这一质疑行为,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NextPage]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A.单枪匹马pí→pǐ;B.角色jiǎo→jué;D.解甲归田xiè→jiě) 2.C(“无可非议”应改为“无可厚非”。) 3.A(B结构残缺,“首映4天半”,缺主语。搭配不当,“288万多”不能修饰“人群”。C.项“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暗换主语造成搭配不当和中途易辙的语病,原来的主语是“甲型流感病毒”。D.“目的不是……而是为了……”成份累赘,删去“为了”。) 4.B(从前后连贯的角度看,③④句中,句③不能和“如一丛花,如一棵菜”相衔接,而④句能。从音节和谐的角度看,能和“却似天成”句中的“成”押韵的有首句的“营”,句①中的“成”,句④中“整”和句⑤中的“症”。因此选B。)     5.B(但,只是。)     6.A(A项 前一个“之”是代词,代张九龄,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B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的意思;后一个“以”是连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C项两个“为”都是动词,可译为“担任”;D项第一个“因”是连词,表顺接,“于是”“就”的意思;后一个“因”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7.A(①②③④都能表现张九龄有见识;⑤表现了张九龄受皇帝恩宠;⑥表现张九龄举人失察。)     8.B(A“因为文章写得好”错,原文是 “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C“当时就同意”错,应该是“张说死后”,而不是“当时”;D是误用因果。)     9.(1)时御 史 中 丞 宇 文 融 方 知 田 户 之 事/ 每 有 所 奏 /说 多 建 议 违 之/融 亦 以 此 不 平 于 说/ 九 龄 复 劝 说 为 备 /说 又 不 从 其 言 (2)①(李林甫)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 ②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参考译文】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是韶州曲江人。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 十三岁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职。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张九龄很高兴(张说)了解自己,所以也(原意)依傍跟从他。     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一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末流却先被加官进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张说说:“事情已经定下来,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时,御史中臣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 ,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 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     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能够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请张九龄让他担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第二年,升任中书令,兼任编纂国史。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奏明皇上说:“张守珪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旧例,(士大夫)都要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乘马,张九龄体弱,常派人拿着笏板,(朝廷)于是设立了笏囊。笏囊的设立,从张九龄开始。     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到了这个时候,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皇上亲自加以质问,命令在朝堂上判决杀掉他。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     10.(1)寤寐求之 寤寐思服 (2)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3)羽扇纶巾   一尊还酹江月 (4)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5)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11.CD    12.D    13.①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②大量农民工失业后返回农村,生活将陷入困境是由于政府推进城市化的措施不得力;③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④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或:现代化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14.①政府不要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不要让不健全的制度产生城市和乡村之间畸形的单向流动,要使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使城市文明对乡村具有“可扩展性”;②政府要在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能遗忘乡村;③政府既要尊重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但也要防止乡村精英们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从而造成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的可怕后果 。 15.写到两棵树的成长的用意是: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16.(示例)①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 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②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17.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18.小说第一段主要写普斯佳科夫请求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勋章给他去参加商人斯皮奇金的家宴。 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的作用:①交代故事的开端;②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19.小说中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可谓层层深入。①在赴宴前借勋章时,他“说话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内心的急迫、紧张表露无遗;②佩戴上勋章后去赴宴一路得意不已;③在宴会上见到同事后他惊恐万状,丑态毕露;④当他发现法国人也挂着别人勋章、坐在商人的另一个女儿身边招摇撞骗的事实以后,他转忧为喜,而且灵机一动,主动和法国人演出“两骗子双簧戏”;⑤欺骗成功后,他的赌徒心态又活灵活现 了,他悔不该未下更大的赌注,借别人更高级的勋章!普斯佳科夫在不同情况的不同心态和心理变化,既写得具体细致、合情合理,又讥讽得妙趣横生、令人发笑。    20.①爱慕虚荣。普斯佳科夫去斯皮奇金家赴宴借别人的勋章增加取悦主人女儿的资本;斯皮奇金非常喜欢勋章,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普斯佳科夫戴上勋章后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依普斯佳科夫看来,赶车的似乎一见到普斯佳科夫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就愣住了;特兰勃良同样为虚荣而弄虚作假;普斯佳科夫虽然饥肠辘辘却到处炫耀他的勋章。②弄虚作假成风。列坚佐夫中尉对普斯佳科夫借勋章虽然“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普斯佳科夫借勋章作假;特兰勃良同样弄虚作假;普斯佳科夫后来为没有借更高等级的勋章而“难过”,可以预料他今后可能会变本加厉,行更大的骗。 意思对即可。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1.作文(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