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含解析)

ID:129879

大小:118.34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0-02-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数落    数学    数米而炊   数见不鲜 B、懿旨    造诣    高中肄业   拼命逃逸 C、寥落    蓼蓝    谬种流传   未雨绸缪 D、凄怆    寒伧    沧海一粟    踉踉跄跄 2、下列各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许多国家原气大伤,谁能最快地杀出重围,谁就是胜者。 B、万人瞩目的国庆60周年阅兵典礼将在装扮一新的天安门广场震憾登场。 C、从学生调查反应的情况看,长郡中学学生的负担并不重,看来《晚报》3月8日的报到有些失实。 D、一株枯藤,背倚着一段颓墙,在如血的残阳中,自有一种深遂的力量和静谧的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9月21日的上海国际田联黄金大奖赛中,刚刚复出还未进行系统训练的刘翔在110米栏中获得了13 秒15的好成绩,看来,在田径场上再掀中国狂潮应该是倚马可待的事。                              B、为了在“百家讲坛”讲好汉武帝,王立群教授披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C、尽管分开才不到两天,经历了这一番生死劫,两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一见面,难免百感交集,唏嘘不已。 D、大家都没想到,他瘦小的身躯竟然蕴藏着如此惊人的力量,真是“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呀! 4、下列各项无语病的是     (      ) A、在多方的斡旋下,狂妄自大的里西、舒茨终于放下了他们的架子,分别同费尔、哈达姆举行了恳切的会谈。 B、眼下,“拼生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刚毕业的几个同学“拼房”——1500元的房租分成三份,志趣相投的几个同事“拼卡”——一起购物,优惠卡、购物返券各取所需。对于“拼”是否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的问题上,大家看法不一。 C、对这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叛乱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加以揭露,而且完全能够把它揭露的。这一点我们毫不怀疑。 D、的确,正因为苏东坡太出色,能把同时代的人比得有点狼狈,所以一部分人先是酸溜溜的嫉恨他,然后便你一拳我一脚的糟践他。 5、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    ) 美国当代人文主义思想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健康的儿童性”概念,认为成年人应该具有双重视角,              ,               ;            ,          ,             。 ① 揭示社会生活的底蕴 ② 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拭掉 ③ 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 [来源:学.科.网] ④ 一方面以成人那种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 ⑤ 一方面像儿童一样以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 A、  ④②⑤①③    B、  ④①⑤②③  C、   ⑤①④②③  D、  ⑤②④①③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传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子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 ,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节选自 汉·贾谊《治安策》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   暴:短促  B、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              狱:案件  C、天下之命,县于太子                县:通“悬”,悬挂,悬系  D、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           得:恰当、得法 7、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乃生,固举以礼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过阙则下,过庙则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8、下面对原文的表述和分析,不恰当的一 项是(   )  A、作者总结秦灭亡的教训,目的是为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文章通过夏、殷、周与秦对太子教育方法及结局的比较,指出了国家教育太子的重要意义。  B、作者认为,古代君王非常重视对太子的教育。这种教育从太子出生就开始了。幼儿时期,由三公、三少用孝仁礼义来教导他,选品行端庄的人来陪伴他。  C、秦对太子的教育与古代不同,太子胡亥天性残忍,而且年龄很大时才让赵高作他的老师,并且教给他的除了对人施用酷刑,就是灭人三族,所以胡亥即位后视人命如草芥。  D、作者通过对比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早对太子进行教育,并为他慎重选择左右近臣。教育得法,左右近臣正直,太子才会正直,太子正直,天下就安定了。 9、翻译下列句子。(9分) ①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经典文段,完成后面的题。(4分)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墨子·亲士》) 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句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7分)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①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12、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古诗默写。(必须默写,2分) ①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古文默写(任选两小题作答,4分) ②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NextPage]   四、现代文(实用类、论述类文章)阅读。(12分) 学术通俗化不是学术娱乐化    近些年,学术突然与大众亲近起来。不少具有“学者”身份的人,在电视上以时髦的话语方式,谈先秦诸子,谈三国风云,或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出版界自然也不甘落后,趁机大出这类以浅显易懂而又充满噱头的方式谈论“学术问题”的书。有人 对之非议,也有人出而辩护。辩护的理由是:学术的通俗化是必要的,学术走向大众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是极易混淆却又大不相同的两回事。    学术研究的目的,最终是要影响社会,影响大众的生活。实际上,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许多常识,当初都是高深的学术观点。抽烟有害,如今尽人皆知,当初却不过是实验室里的结论;人权的意识和观念,在中国也日渐普及,起先却仅仅是象牙塔里的呼声。学术的通俗化,其实一直以各种方式在进行着。过去的学者,是很注重这方面的工作的,他们往往一方面从事很专业很艰深的研究,一方面又致力于将自己专业艰深的成果尽可能向社会普及。这种普及性的著作,也能成为经典。费孝通、萨孟武,都是在学术上颇有造诣的学者,他们都另有多种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行世;至于他们的《乡土中国》、《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这样的著作,则是在非专业的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结集,都是民国时期的“通俗经典”。    在将学术通俗化时,必然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水平,必然要将那些最专业最难懂的部分牺牲掉。但这丝毫不意味着迎合大众、讨好大众。如果说,一个学者,在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时,应该心怀一种神圣感,应该有着对学术的敬畏,那他在从事将学术通俗化的工作时,这种神圣感,这份敬畏之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学术通俗化,目的是在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仍然是以对大众启蒙为目的。它不是要强化而是要摧毁、改变大众心中某些固有的东西。    以这种眼光来看今日学术与大众的“零距离接触”,称之为学术娱乐化或许更合适。将学术娱乐化的目的,无非是名与利,迎合和讨好大众,就是他们的基本策略。大众最想听什么,听了什么最开心,他们就说什么。而将学术通俗化绝不这样。不妨以萨盂武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为例。在这本通俗性的学术著作中,萨孟武对梁山泊集团予以坚决的批判和否定。他强调,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造反集团,不过是一个“流氓集团”。他从多方面分析了这种“流氓集团”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指出这种“流氓集 团”在中国历史上屡屡起着极其恶劣的作用。这样一种对“梁山好汉”的评说,显然与大众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观念相冲突。而萨孟武的目的,就是要摧毁改变大众长期以来对“梁山好汉”的仰慕崇拜,就是想清扫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水浒气”。如果让今天的那些热衷于将学术娱乐化的“学者”来讲《水浒传》,他们决不会这样讲。他们一定会极力歌颂“梁山好汉”的“义”与“勇”,一定不敢对他们的滥杀无辜、打家劫舍有半句微词。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名与利,他们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迎合社会上的“水浒气”。为了讨得大众更多的喜爱,也不妨顺便称林冲为“帅哥”,说李逵是“猛男”。而大众呢,大众自然乐得合不拢嘴。在这合不拢嘴的过程中,大众身上原有的“水浒气”,就被进一步强化了。 13、根据文意,下列对“学术通俗化”的理解,确切的一项是(3分)    (    )A、学术走向大众,影响大众的生活,与大众亲近起来,让大众最开心。B、将学术专业艰深的成果以“通俗经典”的形式尽可能地向社会普及。C、牺牲掉学术著作中那些最专业最难懂的部分,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好恶。D、浅显易懂,但与大众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观念相冲突,不会讨得大众的喜爱。 1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如今尽人皆知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常识,都是由当初高深的学术观点,借助学术通俗化方式逐渐普及形成的。B、无论是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学术通俗化的工作,学者们都应心怀一种神圣和对学术的敬畏。C、今日学术与大众的“零距离接触”,常常以时髦而又充满噱头的话语方式,来解读古今中外的“学术问题”。D、对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水浒气”,将学术通俗化的学者和将学术娱乐化的学者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15、文中两次例举《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各有什么作用?(4分) 16、为什么说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极易混淆?二者有什么不同?(4分)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  勇       ①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       ②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解。而当妈妈坐在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③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④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⑤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⑥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⑦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 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地令人心动。而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槃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⑧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宁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做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带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⑩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爱,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像你,注定跟我走。”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中国历史,又到中国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多年以后,我看电视,才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记者问她为什么嫁给一位中国的锅炉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没有为什么,“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屏幕上她为专心读书的丈夫扇扇子的情景,令我万分感慨。想起征婚广告中那么多比工程设计还要精确的择偶要求,我真的怀疑这样是否可以寻到真正的爱情。   ⑾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     17、作者述说“不需注释的生命”,为什么要从“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写起?(4分)   答:                                                                                   18、结合原文,针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分)   答: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已经习惯于给 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3分)   答:                                                                                   19、文章在第10节说明“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的婚嫁为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20、从全文看,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你同意这种生活态度吗?为什么?(6分)    答:                                                                                           六、个性拓展题。(6分)(注意:可选作第21题,或者选作第22、23两题)   备选1(6分) 21、阅读以下关于“普及高等教育”的几则材料,按要求做题。(6分) ①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全球领先。美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比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低。大部分大学生集中在社区大学等低端大学里,常青藤等精英大学则一直严格选择智商极高的学生。他们的大学一直强调竞争性,在全民性这条大道上走得并不远。 ②在欧洲,高等教育过于大众化,盲目扩招学生。一些昔日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因为严重超载、学生平均智商下降而失去了竞争力。 ③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大学扩招之路愈走愈宽。中专改专科,专科升本科,一级带二级…… 大量有其名无其实的大学生涌向社会,而一毕业便失业也成为了整个社会的难治之痛。 对于“高等教育的普及”,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不超过150字。         备选2(6分) 22、有人说: “媒体的责任在于:当社会哭时,不让大家哭得更伤心;当社会笑时,不让大家笑得太狂妄。” 请根据这段话的意思写一段文字,将媒体的责任更明确地表达出来。不超过50字。(2分)       23、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划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4分) 书是值得人们顶礼膜拜的。人们从读书里学会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我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那里学会宽厚仁爱,从司马迁那里学会坚毅隐忍,                         ,                         ;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精神:从《狂人日记》中看鲁迅的嬉笑怒骂,从《丑陋的中国人》中听柏杨的批判解剖,                ,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者。 七、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人生“三要素”:著名女作家冰心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不可缺一。   ②人生“三鼎足”:作家丰子恺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圆满人格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个足。缺了一足,鼎就必然立不成。对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支撑起一个“大写的 人”。   ③人生“三信仰”:诗人徐志摩以“爱、自由、美”为人生必不可少的信仰。   ④人生“三味药”:胡适先生曾对毕业生赠言,谈到人生需要“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你认为,哪些东西才能支撑并成就人生呢?请以“人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 ③ 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NextPage] 参考答案 1、选B 均念yì      A shǔ、shù、shǔ、shuò     C   liáo、liǎo、miù、móu    D  chuàng  chēn   cāng  qiàng 2、选C     A 原----元    B 憾----撼    C 应---- 映  到----道  D 遂----邃 3、选B  披阅:阅读。要与“批阅(阅读并加以批示或批改)”相区分。   A “倚马可待”,原指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很快就可以完稿。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C “难免”一般与“不”搭配使用。该用“不免”。D  不能真正的了解一个人,多含贬义。 4、选D   A  谁同谁会谈,有四种可能。这是分合关系不同而产生歧义。   B  对于……的问题上:  句式杂糅,可说成:“对于……的问题”、“在……的问题上”   C  成分残缺。“应当”前要加主语“我们”。 5、选B 6、B(狱:断案,审理案件。) 7、D(两个“而”都是连词,都表示顺承关系。其他三项:A项两个“乃”字都是副词,前一个是“刚、才”的意思,后一个是“竞、竟然”;B项两个“之”前一个是代词,后一个是动词;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前一个表示承接,后一个表示转折。) 8、C(“太子胡亥生性恶劣,年龄很大才让赵高作他的老师”的说法在文中没有根据。) 9、在这时,天子选取天下为人正直、孝顺父母、爱护弟弟、博学多识而又通晓治国之术的人拱卫、辅佐太子,使他们与太子朝夕相处。 夏、商、周三王朝能长期维持统治,是因为它们辅导教育太子有这套制度。 难道是胡亥的天性恶劣吗?这是因为用来引导他的不是正理的缘故啊。 10、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参考译文一】 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然后由殷商继承。殷商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然后由周继承。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然后由秦继承。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维持了长期的统治,而秦王朝的君主特别残暴无道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礼仪,让官员背着,主管该事的官员衣冠整齐庄重肃穆地到南郊相见,这是见天。沿途经过宫门一定下车,经过宗庙一定恭敬地小步快走,这是行孝子之道。所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礼义。过去成王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有召公做他的太保,周公做他的太傅,太公做他的太师。保的职责是保护太子身体安全,傅的职责是辅导太子德义,师的职责是教育训练太子智慧,这是三公的职责。同时还为太子设置三少,都是上大夫,称为少保、少傅、少师,他们的职责是与太子一同生活,为太子做出榜样。所以太子在幼年时期便获得了并于仁义道德的知识。三公、三少固然明白用孝、仁、礼、义辅导训练太子,赶走邪恶小人,不让太子见到罪恶的行为。于是天子选取天下为人正直、孝顺父母、爱护弟弟、博学多识而又通晓治国之术的人拱卫、辅佐太子,使他们与太子朝夕相处。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等到太子年龄稍大,懂得妃子女色的时候,便送他到学馆学习。……等到太子成年举行了冠礼,免除了太保太傅的严格管束,便又有负责记过的史官,有负责进食的宰夫,负责进善言的人站在旌旗下面提醒,负责劝谏戒恶的人把他的恶行记录在木板上,那些敢谏的人还可以击鼓警戒。盲人史官背诵古诗相劝,乐工弹奏规劝的曲调,大夫进献计谋,士人传达人民的言论。夏、商、周三王 朝之所以能长期维持统治,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创设了教育、辅导太子的这套制度。到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它崇尚的是奸诈;本来就不崇尚礼义,它崇尚的是刑罚。秦始皇派赵高做胡亥的老师,教他学习断案判刑。胡亥所学的,不是斩首级、割鼻子,就是灭人家的三族。所以,胡亥头天当上皇帝,第二天就用箭射人,把忠心进谏的人说成诽谤朝廷,把有远见卓识的人说成妖言惑众,他把杀人看做割草一样。难道说这仅仅是胡亥天性凶残恶毒吗?主要是赵高诱导胡亥学习的内容不符合正道的缘故。……天下的命运,决定于太子一人,要使太子成为好的继承人,在于及早进行教育和选择贤人做太子的左右亲随。如果教育得当而左右都是正直的人,那么太子必定为人正直,太子正直便可以保证天下安定了。《周书》上说:“天子一人善良,天下百姓全都仰仗他。”教育太子是当务之急。   【参考译文二】   因此,即使有贤君,他也不爱无功之臣;即使有慈父,他也不爱无益之子。所以,凡是不能胜任其事而占据这一位置的,他就不是应该占据这个位置的人;凡是不胜任那种官爵而享受这一俸禄的,他就不是应当享有这种俸禄的人。良弓不容易张开,但可以射得高没得深;良马不容易乘坐,但可以载得重行得远;好的人才不容易驾驭,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重。所以,长江黄河不嫌小溪灌注它里面,才能让水量增大。圣人对事情不推辞,对事理不违背,所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英才。 11、(1)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抒发了漂泊异乡思念家乡的凄苦悲凉,并暗寓被贬的失意。(2)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12、暧暧远人村  鸡鸣桑树颠           风萧萧兮易水寒     复为慷慨羽声 又有清流激湍  引以为流觞曲水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13、B        解析:A C无中生有,D项以偏概全14、A解析:原文是“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许多常识,当初都是高深的学术观点”,在A项中变成了“如今尽人皆知赖 以生存和生活的常识,都是由当初高深的学术观点,借助学术通俗化方式逐渐普及形成的”。扩大了范围,不合事理。15、第一次写《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是论证过去的学者很注重学术通俗化的工作,并致力于将自己专业艰深的成果尽可能向社会普及;第二次举出《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旨在把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进行对比,进而揭示将学术娱乐化的目的、表现和危害。16、因为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看起来很相似。表面上都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水平,力求浅显易懂。(2分)但二者又截然不同:前者的目的是在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或以对大众启蒙为宗旨,或它不是要强化而是要摧毁、改变大众心中某些固有的东西。)而后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名与利,因而迎合大众,讨好大众。(2分,每点1分) 17、领起2--5节内容(1分);从人们“需要注释”的日常生活现象说起,为下文的转折作铺垫(2分);这样写入题自然,体现思辨色彩(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结构思路的分析、把握能力。解答本题要以理清全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大意为基础。本文以第6节的转折为标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1节一第5节为第一部分,写“人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  第6节至结尾为第二部分抒写“生命是不需要注释的”。   18、 (1)日记记载了自我灵魂的轨迹,是对自我生命行为的真情诠释。(意思对即可)   (2)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为自己的任何行为找出一个理由,说出一个“为什么”。(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在理解本句含义的基础上作整合解释,解释的关键是对该句前面几句话意思的准确把握。   (2)这道题主要从探究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结合对本句以下的一组排比句来体味作答。   19、 (1) 阐释“还有爱情……也没有注释的”,这样写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分) (2)这一外国事例与上文 述说的中国的生活现象相呼应,共同构成“古今中外”的“立体述说式”,体现了论据的丰富性。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作为议论性散文,既要注意“材料与观点相吻合”的典型性,又要体现论据选择的丰富性,这一外国“事例”的选用正具备这两个特质。   20、本文表现了作者这样的生活态度: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重要的是心灵的相通,意会,是比言传更高一层的意境;生命不需注释。(3分)   (1)同意。(1分)不需注释的生命倡导的是生命和艺术的更高境界,这是在艺术精神层面上的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有限去表达无限,永远也不可能“言尽意”。其实,生活和艺术都需要更多的可意会的境界。(2分)  (2)不同意。(1分)人们在交际、交往中难免误解,有了误解就需解释(当解释时就解释),这样才能及时消解误会,赢得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归纳以及评价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概括。这是一道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开放性试题,也是新高考题的趋势。答题要观点鲜明,言之有据。答案所给出的两种只是“示例”,还可以将这两种结合起来辩正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注意的是,答“同意”的,如果仅仅重复“作者的态度”,只能给1分。 21、略。视学生分析的深度酌情计分。 22、(2分)示例: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媒体的责任有两个方面:一是当社会面临困境时,媒体应鼓舞大众,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二是当社会各方感到乐观时,媒体应提醒公众,不要过于乐观,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意思对即可) 23、略。注意“品格”和“精神”两个关键词的限制作用及句式的一致。 24、作文。注意扣紧“哪些东西支撑并成就人生”立意。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