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修二冲刺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历史必修二冲刺题

ID:133495

大小:44.2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0-04-2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诗经》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种现象出现在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夏、商、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其最主要依据是 ①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夏朝青铜器 ②青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③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3、夏、商、周三代农业有较大发展的原因是 ①统治者重视农业 ②井田制的推行 ③集体耕作方式的改变 ④青铜农具的大量使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4、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下列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不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是 A、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B、使用金银错新技术制造青铜器皿 C、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D、各地土特产品成为商品互相交流 6、【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福建、浙江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7.【创新预测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 8.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生产工具的革新应用,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都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回答9-18题。 9、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器 B.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 C.我国春秋战国时已发明铸铁柔化技术 D.我国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铁农具 10.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 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 1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下列现象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有 ①金银错技术 ②夹纻技术 ③以曲造酒 ④《考工记》 ⑤原始瓷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 13、下列我国手工业部门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制瓷工业②丝织业③造纸业④冶铁业⑤青铜铸造业 A.①②③④⑤ B.⑤①③④② C.⑤②④③① D.②⑤①④③ 14、我国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制瓷技术开始成熟分别是 A.夏商与两汉 B.商周与魏晋南北朝 C.春秋与隋唐 D.隋唐与两宋 15、我国古代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灵渠 B.江南河 C.秦渠 D.都江堰 16、下列水利工程具有较突出的运输作用的有①灵渠②郑国渠③隋运河④元运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7、以下对我国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叙述正确的是 A.商朝时人们已经能用粬造酒 B.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二千年以上 B.南北朝时发明了铜铁合炼的灌钢法 D.唐朝中原地区发明了曲辕犁 1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修筑,正确的是①战国时期修筑了都江堰和郑国渠 ②秦朝时修筑了灵渠③隋朝开通大运河④唐朝在江南兴修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大超六朝总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9、下列的内容中实质相同的是①“相地而衰征”②“初税亩”③“开阡陌封疆”④“均田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创新预测题】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关于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回答21-24 21、以下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是 A. 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成为重要产粮区 B.上百万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C.马钧发明翻车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 D.岭南、闽江流域也得到开发 22、关于江南经济开发的表述错误的是 A.魏晋南北朝时趋向平衡 B.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唐朝前期江南经济开发趋缓 D.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3、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南方迅速开发并开始超过北方地区B南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C南北朝时期马钧研制出灌溉工具翻车D北方经济经历了破坏—恢复—再破坏——再恢复 24、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表现在 ①土地大量开垦②耕作技术进步③农田水利兴修较多 ④农作物品种增多 ⑤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5、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同点是 A.都代表地主阶级B.都废除井田制C.都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都实现富国强兵 26、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27、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变法法令是 A.实行连坐法 B.重农抑商 C.实行县制 D.确立土地私有 28、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经济上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市易法 ④保甲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唐朝经济的繁荣发展,与唐朝实行的经济制度密切相关。据此回答29—30题。 29、“虽有此制,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该文 的“此制”是指( ) A.租庸调制 B.均田制 C.两税法 D.科举制 30.唐代的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①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②实行实物租税和劳役相结合 ③反映的是一种商品关系不发达的生产方式 ④反映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的严格控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我国古代的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辉煌和曲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31-35题 31、战国时期商业和城市逐渐兴盛起来,其表现不包括 A.秦都咸阳商业发达程度最高 B.许多诸侯国都城发展为商业中心 C.各诸侯国都铸造了自己的钱币 D.中原市场成为四方商品的集散地 32、唐朝的商品经济比前代更为发达,其中最能反映其发达程度的是 A.开元通宝成为通用货币 B.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C.市的四周布满邸店 D.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33、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不包括 A.国内市场扩大,商品种类增多 B.扬州、益州成为全国性商贸城市 C.区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D.江浙地区工商业城镇蓬勃兴起 34、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商人"源于此B.唐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C.明初开始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D.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英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35、下列各项,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是 ①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西汉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③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④玉米和甘薯在清代推广种植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6、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主要是由于它( ) A、使封建官僚机构的体系完整严密 B、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C、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历史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回答37--39题。                   图一                图二(铜权)         图三 37.上图一为春秋牛尊,它所表达的时代革命性意义可能是 A.青铜技术提高B.已经开始牛耕 C.饮酒已经普及D.畜牧业发展 38.图二是 A.商鞅统一度量衡标准器 B.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标准器 C.秦始皇统一货币诏书D.唐太宗册封少数民族首领金印 39.图三反映的庸制主要意义是 A.增加了政府谷物收入B.保证了劳动时间C.标志着银两代役的开始D.巩固了府兵制 40、因少数民族内迁畜牧业有所发展,过度开垦所致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是在 ( )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41、古代吸收外来经济、文化成果的下列史实中,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有() ①朝鲜的名马 ②佛教 ③中亚乐舞 ④甘薯、玉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42、先秦时期为长江流域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诸侯国是①秦国②楚国③吴国 ④赵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3.中国江南经济与北方经济趋向平衡是在 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44、将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三的是 ( ) 隋唐经济较为发达。回答45—49题。 45.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唐朝后期扬州更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促使扬州繁盛的原因有①处于内外交通枢纽地位②有比较发达的手工业③江南物产的主要集散地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6、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 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 47、唐中期以后,商业有了较大发展,市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 ①邸店兴起 ②柜房出现 ③夜市出现 ④在农村草市定期举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8、在下图《隋唐手工业分布图》中,在唐朝后期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的工商业城 市是图中的( ) A.A B.B C.C D.D 49、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原因是 ①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明清的经济,回答50-63 50、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②力量远不足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51、我国资本主义萌芽自产生后发展十分缓慢。究其原因,从市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 ①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 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③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 ④封建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52、“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剪绒……泉州则载瓷器、纸张……福州则载大小杉料、干笋、香菇,建宁则载茶;回时载米、麦、菽……售于厦门诸海口。”(乾隆刊本《台侮使槎录》卷2)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 ①国内市场商品种类的增多②闭关政策的松弛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④商贸城市的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53、下列都是明朝农业生产的特点,其中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A.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B.农业生产技术超过前代 C.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 D.引进美洲的农作物新品种 54、属于明清时期经济特点的是①赋税制度进行重大改革②从国外引进并推广种植高产农作物新品种③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④对外贸易发达⑤两种经济成分并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55、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有 ①引进玉米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增加②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种植区域出现专业化趋向③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④生产工具革新、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56、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57、明清时期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造成的影响主要是( ) A. 导致市场狭窄B.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 造成手工业发展缓慢D. 影响商品经济不发达 58、明清时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走向衰落。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D. 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59、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地出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商品经济渗透过浙江农村 60、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的“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 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61、【经典高考题】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62、明清时期商品流通扩展,国内市场扩大,其原因有①农业手工业发展,投放市场的商品的数量增加②地域分工趋势出现③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增长④赋役征收的货币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 63、明朝时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 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B自然经济渐趋瓦解C农业、手工业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64、下列的赋税制度中有纳“钱”代役规定的是 ①西汉的“更赋” ②隋唐的“庸”③北宋的“募役法”④明朝的“一条鞭法” A. 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65、一条鞭法的主要影响是 A解除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使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D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66、下列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中,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程度提高的是 ①租庸调制 ②两税法 ③一条鞭法 ④地丁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67、唐朝中期始,经明清两代,封建赋税制度不断改革并最终定型,其特色有 ①“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②“量地计丁”纳银代役 ③“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④“摊丁入亩”征地丁银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 C. ①③D. ②④ 68、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与北宋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按土地的多少平均收税 B.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 C.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 D.按土地的多少和田质的好坏收税 69、【高考变式题】唐代实施的"纳绢代役"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A.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70、下列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不符合史实的有 A.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 B.从农业税为主向商业税为主演变 C.逐渐由征收实物向征收银两变化 D.人头税在赋税中的比重越来越少,最后被取消 71、清朝康熙末年,人口只有两三千万,乾隆年间增至三亿多,导致人口猛增的主要原因是 A.粮食产量提高B.疆域扩大C.推行"摊丁入亩"D.耕地面积增加 72、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几经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方式由交纳实行 到交纳银两,这种变化反映了①封建赋税的加重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④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的松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3、“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A.促进了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转变 C.加快了新兴封建经济的发展进程 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74、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人口流动B.确保赋役征收C.确保兵员需求D.加强地方治安 75、中国古代,力役不断演变,先由实物形式代替,后又并入其它税种按土地多少征收,乃至于最后摊入田亩中,统一征收地丁银,这种演变从本质上表明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人身控制不断松弛D.小农经济不断巩固 76、清初,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对其作用的分析比较完整的是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时间 C.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77、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工人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包卖主 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表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解体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我国赋税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唐朝是我国赋税制度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据此回答78-82题 78.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典型地体现了 A.韩非子的主张B.荀子的主张C.孟子的主张D.墨子的主张 79.对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作用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B.使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 C.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D.其征税是以人丁为主要标准 80.唐中期以后的税制同以往的税制相比,最主要的变化是( ) A.地租形式的变化B.税种类型的变化C.征税标准的变化D.征税手续的变化 81.唐中期均田制的崩溃,从本质上说明了( ) A.封建土地国有制从此结束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C.封建地主经济遭到破坏D.唐统治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 82、下列各项唐朝的制度中,能相对减轻农民负担的是 ①府兵制 ②募兵制 ③租庸调制 ④两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不论成败与否,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回答83—84题。 83.战国时期,最能体现封建性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的是 A.效仿秦国,变法风潮起 B.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C.逃亡者“耕豪民田,见税什伍” D.封建城市的兴起 84.下列各个变法的内容具体措施,起到“稳定物价”作用的是 A.商鞅变法 B.隋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 85、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A.调整封建生产关系 B.缓和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 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D.增加政府收入的手段 86、下列对赋税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朝两税法的作用是缓解了均田制破坏造成的财政困难 B.北宋的方田均税法遭到地主阶级极力反对 C.明朝的一条鞭法结束了人丁收税标准 D.清初的地丁银制度,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87、.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和征税标准由人丁到田亩,由交纳实物到交纳白银的变化反映的下列问题,其中不准确的是 A.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国家征收的土地税加重 C.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D.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88、我国古代一整套赋税制度形成的标志是 A.西周贡赋的征收B.西汉编户制度的施行C北魏租调制的确立 D 隋唐租庸调制的推行 89、下列对两税法的阐述中,不对的是 A.保留了地税和户税 B.重地轻人,征收财产税C.否定了土地兼并 D.官僚、地主也纳税 90.明朝推行一条鞭法中体现当时有利于社会经济新现象产生的内容是 ( ) A.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 B.将丁税平均摊人田赋 C.赋役征收白银 D 要根据当时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91.乾隆年间的税种有 A.地丁银和商品税 B 田赋和辽饷 C.丁税和田租 D.地丁银和免役钱 92、最早反映出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实施赋税制度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93、中国封建社会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最为松驰是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94、明朝后期开始确定以白银为交纳赋税的主要形式,这一做法的主要影响是 A、解除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使白银成为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D、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95、能够体现唐朝生产力水平的选项有 ①圩田大量的出现②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③纺织业出现纱绸机④不愿服役的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6、阅读中国古今著名水利工程分布图, 按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⑤④ C、②⑤①③④ D、②⑤①④③ 9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些现象主要有 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②农业商品出现③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④形成了一些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专业生产区域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8、从下列“秦小篆字砖”和“汉并天下”瓦当中,你能获得那些历史信息? ①秦朝的文字特点 ②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成就 ③秦汉的大一统 ④秦汉的雕刻和建筑艺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④ 99、右图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民族政权 并立时期的形式图,图中①②③④地 在当时的名称分别是 A上京,南京,东京,兴庆 B、南京,上京,东京,兴庆 C、中都,上京,东京,兴庆 D、南京,中都,临安,兴庆 100、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弱,这里的“衰弱”最主要是指 A、封建专制空前加强 B、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西欧文化影响日渐扩大 --------------------------------------------------------------------------------     【参考答案】 第Ⅰ卷答案 1-5CBBDC 6-10CBDAC 11-15ABCBA 16-20DBCDD 21-25CCDDD 26-30BDABA 31-35ADBCB 36-40ABBBC 41-45CABCC 46-50CDAAC 51-55ABADB 56-60BCDDC 61-65BAADD 66-70BBDBC 71-75CDBBA 76-80DDCCC 81-85BBCDA 86-90CDBCC 91-95ACDDB 96-100CDCCC 第Ⅱ卷 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四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清史稿》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2)归纳材料一中赋税制度的特点。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 (4)比较材料三、四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并说明其影响。 2、阅读下列三则反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税法内容的材料 材料一 赋税之法,每丁岁纳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绢二丈,布则加五分之一;岁役二旬,若不役,由收其庸。 材料二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役悉省。 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知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反映的赋税制度。 (2)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征税标准。 (3)通过以上材料,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苛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摘自《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 材料四 及神宗朝,荆人(王安石)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坦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庭者,则数十百年,滔之之势,一往而不返矣。—《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 至元丰初,储积赢羡……元丰三年(1080年),遂于寺南作元丰库以储之,几(几乎)百楹。 ——摘自《通鉴长篇纪事本末》 请回答: (1)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答案: 1、(1)包括: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 (2)特点:按丁征税,交纳实物,输庸代役。 (3)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比按丁征税合理,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 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4)相同点:都征收银两;都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一条鞭法没有废除人头税。 影响: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驰。 2、(1)材料一是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材料二是唐朝中期的两税法,材料三是明朝后期一条鞭法。 (2)材料一,是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材料二与材料三,是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3)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转变,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减轻。 3、相同理由:都认为变法改变了祖宗之法,败坏了世道之心。 本质不同。商鞅变法中顽固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是新旧阶级矛盾。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与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同:一定程度上都遭到顽固派反对,但都取得成效。 异:最终结果不同。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性质。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下台而废除,最终失败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