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ID:149976

大小:36.3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4-12-2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一、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⑵            ,不思其反。    (《诗经•氓》)⑶固时俗之工巧兮,          。   (屈原《离骚》)⑷        ,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离骚》)⑸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苏轼《赤壁赋》)⑹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⑺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⑻            ,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已亥杂诗》)(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 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fěi通“榧”,树名)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养好鹅,羲之往观焉        观:观赏B.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恶:坏事C.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觉:觉察D.亦不复征之。           征:征召3、能表现王羲之“任率”的一项是(  )    ①见棐几滑净,因书之。  ②书其扇,各为五字。    ③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④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⑤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⑥我卒当以乐死    A.①③⑤       8.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4、选出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王羲之很喜欢鹅,当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非常惋惜;而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时,他欣然命笔。    B.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C.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    D.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坚决而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⑴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3分)译文:                                       ⑵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3分)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18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东 坡苏 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荦(luò)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⑴请简要分析首句“雨洗东坡月色清”中“清”字的妙处。(3分)答:                                   ⑵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答:                                   7、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赏析。(6分)玉楼春欧阳修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歌。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注】游丝,蛛丝。⑴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答:                                   ⑵诗的最后两句选用了什么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答: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春泛若耶溪綦毋潜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①。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②。[注]①“偶”即“遇”。②“持竿叟”,严子陵曾在若耶溪附近地域的富春江隐居垂钓。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能揭示全诗主旨的一个词语。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的景与情简要赏析。(6分)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9、下列对有关名著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得知妻子瑞钰在城外难产而死,觉新痛哭流涕地说:“我是杀死她的凶手。不,不单我,我们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家》)B.对自家庄园的土地,聂赫留朵夫采用出租的形式,租金比附近一带要低三成;而对于姑妈家庄园的土地,他则彻底放弃了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复活》)C.“你何必这样伤心?等到爷爷的丧服满了,你可以另外接一个的,至迟不过三年!”觉慧冷笑道。瑞珏死后,觉慧认为,依照觉新的性格,过不了多久,他就会续弦。但是,觉新坚决地说,为了海臣,他决不再娶。(《家》)D.法院给马斯洛娃定完罪后,便忽忙结案,宣判马斯洛娃流放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认为法庭的判决不公平。他去找律师上诉,还去找检察官,检察官认为理由充分,同意他的申诉。(《复活》)E.觉慧在街上发传单的事被陈姨太告发,高老太爷把他训斥了一顿,觉慧感到面对的人不是祖父更像敌人。为防止觉慧继续参与学生运动,高老太爷下令将他囚禁在家。(《家》)10、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⑴“不!我们两个都变了!”觉慧愤愤地说,“你有了你的爱情,我什么都失掉了。我们两个还可以分担什么呢?”他并不是故意说这样的话来伤害觉民的心,他不过随便发泄他的怒气。他觉得在他跟哥哥的中间隔着一个湿淋淋的尸体。“中间隔着一个湿淋淋的尸体”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这件事的始末。⑵“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这番话是马斯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几次探监时说的?请简述此次探监的经过。第(  )题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1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①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②者,鹯③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孟子•离娄上》)[注]①圹:同“旷”,旷野。②爵:同“雀”。③鹯:一种像鹞鹰的猛禽。⑴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获得民心,既要满足百姓的希望,又不能把百姓厌恶的事强加给他们。B.“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这两个比喻阐述的是不施行仁政的不良结果。C.“为渊驱鱼”“为丛驱爵”,这两个词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拢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D.选段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反映的也是孟子的仁政思想,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理解。答:                                       三、现代文阅读(15分)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灯笼红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12.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全文感情真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B.本文的刻画很传神,对我的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C.这篇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从儿童视角叙述了曾祖母的死,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D.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地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使文章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E.本文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在艺术手法上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这一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13、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答:                                     14、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6分)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2-14题。蒋廷黻①的那股“劲儿”徐百柯民国人物中,蒋廷黻引人注目,因他自有一种精神,有一股“劲儿”。 曾在联合国共过事的澳洲外交官这样形容蒋廷黻:“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不复杂的人。他像一头牛,布满着笨劲,一直往前冲,眼睛只往前看,这使他能够排除万难而达到他的目标。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成功之处。”学者许纪霖因此借用一则西谚,形容蒋廷黻为“瓷器店中的猛牛”。 一个研究历史的名教授、一个穿梭国际的外交家,却被形容为“一头充满着笨劲的猛牛”。 单凭这一点,蒋廷黻也算得上与众不同了。 猛牛闯进瓷器店,瓷器易碎,然而民国官场的“潜规则”却着实牢固着呢。进入政府之初,蒋廷黻研究了政府部门的结构,结果吃惊地发现,机构臃肿摩擦的现象之严重,大大影响了行政效率。蒋介石要他尽快拿出改革建议,他兴冲冲地拟了一份精简机构的方案,却遭到有关部门官僚和党内政客的激烈反对。 他还按照西方政治的规则,提出官员必须以实名申报财产,但到处游说,无人响应。 如此书生意气地触犯众怒,不久,力邀他入阁的蒋介石也只能下手谕,把他调离岗位。 蒋廷黻认定中国知识分子太爱惜羽毛,不肯牺牲自己的清誉。对此他甚至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我国几千年来最无贡献的阶级是士大夫。我心发火的时候,不免要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鼓掌”。 为了公务,他甚至经常尖锐地向同僚和朋友发难。朋友们只能连连摇头:“廷黻的湖南脾气又发作了!” 他的传记作者说他的性格过于天真、狷介,他像典型的知识分子一样,将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他看得起的,另一种是他看不起的。对于前者,比如胡适、翁文灏等,他可以与他们争得脸红耳赤,但因为尊重他们,才与他们认真。而对于后者,他会很不礼貌地板起面孔一声不响,最后毫无表情地起身送客。 蒋廷黻治学,“劲儿”也不小。今人评价:自20世纪初至今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员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出版的各种著作也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可成为传世之作的却很稀少。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仅五万余字,却可谓字字珠玑,堪称“这座偌大著作堆垒成的金字塔”的塔尖。 当今史学大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何炳棣出身清华,他认为,当年的清华历史系在蒋廷黻领导下,隐约形成了一种学派,这是与清华国学院的王国维、陈寅恪迥然不同的另—种清华学派:重分析、重综合、重对历史的整体理解。蒋廷黻本人就是这一学派的身体力行者。 何先生感叹:你看一本薄薄的《中国近代史》,将史料都吃透了,融合在他对历史的独特看法之中。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小册子的分量。“什么叫经典?这才是经典。” 1949年后,蒋廷黻继续出任台湾国民党政府“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大使”等职,因此在大陆成为一个被非议、被淡忘的人物。他的《中国近代史》,也因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合而被排斥。 近年,有人开始关注蒋廷黻,因他既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又是“民国以来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蒋廷黻晚年,故交李济曾问他:“廷黻,照你看是创造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还是写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他没有正面作答,而是以惯熟的“外交辞令”反问道:“济之,现在到底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②的人多?”(节选自《民国那些人》) [注]①蒋廷黻(1895—1965):湖南邵阳人,历史学家、外交家。②张骞:汉代卓越的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贡献。 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写澳洲外交官和学者许纪霖对蒋廷黻的形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蒋廷黻的独特性格,使读者对他有了一个初步印象。   B.蒋廷黻说“不免要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鼓掌”,并非为了肯定秦始皇,而是意在表达他对中国知识分子过分爱惜清誉的不满与愤激。C.蒋廷黻应蒋介石力邀,人阁国民政府,先后提出了精简机构的改革方案和官员实名申报财产的建议,都遭到官僚和政客的激烈反对。 D.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巅峰之作,他开创的学派的研究水平超出了以王国维、陈寅恪为代表的学派。 E.本文采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引用蒋廷黻的话语和其他人的评价,展现了他的学者形象、精神风貌和杰出成就。 13.文章以“蒋廷黻的那股‘劲儿’”为标题,那股“劲儿”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4.“现在到底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的人多?”蒋廷黻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8分)1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①西方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②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古罗马时代,③而今被赋予了新的含义,④寓意做事情不要墨守陈规,⑤可以运用尝试不同的方法或多种途径来达到目的。⑥这条谚语与汉语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⑴请在横线上补出一个恰当的成语。(1分)成语:        ⑵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更正。(1分)错别字:       ,更正:      ⑶文中有一处有语病,请改正。(1分)语病:第     句,改正        1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5分) “90后”学生王××:曾与一名爱好音乐的朋友在网上聊得十分愉快,但后来见面,却不知道说什么。青年刘××:不久前,一位网友约自己见面谈如何才能进入银行工作。见面后,两人对话不超过5分钟,网友忙着发微博,自己干脆地掏出手机发短信。对于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5分)答:                                   五、作文(70分)何以解忧,唯有     请在横线上填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考答案一、(一)默写⑴挟飞仙以遨游      ⑵信誓旦旦    ⑶偭规矩而改错      ⑷虽体解吾犹未变兮⑸则天地曾不能以一舜   ⑹樯橹灰飞烟灭⑺天涯若比邻       ⑻浩荡离愁白日斜(二)文言文阅读2、 B.    3、C  4、B 5、⑴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棐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⑵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翼、郗愔,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他曾经以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参考译文]王羲之刚出仕时担任秘书郎,后来又被授予护军将军的职务。后来他又苦苦请求出任宣城郡太守,未被准许。改而被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郡的一个独身老妇养了一只鹅,很会鸣叫,王羲之向她求购没有成功,于是他带着亲友乘车前去观赏。老妇听说他要来,便将鹅杀了烹煮款待他们,使得王羲之叹惜了一整天。山阴县有一名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羲之前往观赏,感到非常愉快,坚持要买。道士说:“您为我书写《道德经》,可以把整群鹅都送给您。”王羲之欣然写完《道德经》,然后将鹅群装入笼子带回家,很是快乐。他为人任性真率如此。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棐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后来这些书迹被门生的父亲误刮去,这个门生惊怒懊丧了好几天。又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碰见一位老妇,手持六角形竹扇在叫卖。他在竹扇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起初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王羲之就对她说:“你只要说字是王右军写的,就能卖一百铜钱啊。”老妇按照他的话去做,人们竞相购买。后来,老妇又拿了一些竹扇来,王羲之只是微笑而不肯再书写了。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就像以上的例子。王羲之每每自我评价说:“我的书法如与钟繇相比,应当并肩媲美;假如与张芝的草书相比,还该说跟在他后面。”他曾经写信给人说:“张芝面临水池练习书法,竟然将池水都染成一片黑色,假如让我也像这样沉迷于书法练习,我的造诣未必就在他的后面。”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翼、郗愔,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他曾经以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庾亮的弟弟庾翼看到之后深为叹服,因此给王羲之写信说:“我过去曾收藏张伯英的十幅章草书法作品,战乱时南渡长江情况狼狈结果全部丢失,经常感叹精妙的真迹永远也见不到了。忽然观赏到足下回答家兄的书信,焕发出来的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顿时让我感觉到过去张氏的作品风貌又在眼前。”    王羲之弃官之后,与居住在京城建康东面各郡的人士尽情游赏山水,以射鸟钓鱼为乐。又与道士许迈一起采用服食养生之法,不惜跋涉千里去收集矿石类药物。同时遍游东面各郡,登尽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会因快乐而死去。”谢安曾经对王羲之说:“进入中年以来,容易为情感伤心,与亲友分别,总是要难受好几天。”王羲之回答说:“人接近晚年,自然会有这种情形。最近我依赖丝竹音乐来融化宣泄心中郁积的情感,又总是害怕儿子们察觉,会减少我欢乐的趣味。”朝廷考虑到他的誓言坚决,也不再征召他为官了。(三)6、⑴“清”有清澈、澄明的意思。一个“清”字写出了雨后月光的皎洁,营造了清新、澄澈的意境,展示了诗人清静、淡泊的内心世界。⑵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淡泊名利、不畏艰险、自得其乐的自我形象。(答出一点得1分)[诗歌鉴赏]东坡是一个地名,作者被贬官到黄州,躬耕在此。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唯有“野人”,即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躬耕的诗人,才能独享这胜境。这一句使我们从“市人”身上嗅到了一股奔走于闹市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吧?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为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拄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行了。没有艰险,哪儿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对比中突出现来了。7、(1)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作用: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以乐景衬哀情,自然引出下文。(3分)(2)选用了两个传统意象:“孤馆”和“月”。作者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离愁别绪。(3分) 8、“幽意”(或“幽”)。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清幽之景:晚风习习,吹拂着游船,船几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南斗星闪耀,水潭上月光溶溶、烟雾茫茫,还有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由夜景的清雅,作者更觉世事纷扰,不如这种幽居独处、不问世事、随遇而安、放任自适的归隐生活,由此表达自己追慕“幽意”的人生意趣。二、(一)9、(AD) A项,这是鸣凤投湖自杀后,觉慧在湖畔时觉民说的话。D项,是到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检察官认为理由不充分驳回上斥。10、⑴(示例)指鸣凤投湖自尽一事。60多岁的冯乐山要娶17岁的鸣凤做姨太太。鸣凤与觉慧深深相爱,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出嫁前夜,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向觉慧求救。觉慧却因赶着为刊物写文章,不明真相,没有听完鸣凤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绝望了,把纯洁的身子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解析 解答本题要指出是什么事件,在叙述事件时要有较完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部分。⑵(示例)这番话是马斯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时说的,当时聂赫留朵夫带着上诉的状子,请马斯洛娃签字,并说会把状子送到彼得堡,如果不起作用,还会告御状。他为了赎罪还决定和她结婚,但她拒绝了,并怒斥了聂赫留夫朵。解析 本题考查《复活》的经典情节,题目有一定的难度,答题时首先要能确定这是聂赫留朵夫第几次探监,要做好这点,考生平时阅读要能关注人物的经典对白。(二)11、⑴B(阐述的是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⑵都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上面选段,孟子强调的是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民为贵”一句孟子更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认为国家政治应以民为本。参考译文:  孟子说:“夏桀和商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他们失去了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办法:得到天下的百姓,就得到天下了;得到天下的百姓有办法;得到百姓的心,就得到百姓了。得到百姓的心有办法: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样(是很自然的)。所以给深水赶来鱼的是獭;给树丛赶雀来的是鹞鹰;给商汤、周武王赶百姓来的,是暴虐无道的夏桀和殷纣。现在天下的诸侯暴虐无道,如果有一位国君喜欢施行仁政的话,那么百姓就会在这些暴君的‘驱使’下归附他。即便不想成就王业,也是做不到的。”(甲)12、CDA项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主要是突出“温馨”而不是“情趣”。本文是“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并非欧歌“故乡的美丽”。B、项曾祖母的“刚烈性格”是侧面描写。E项文章通过描写曾祖母,而讴歌了“母性的伟大”,没有描写“面”。13、解析:曾祖母对“我”的“抚摸”表现她对“我”的关心、期望,“我”至今能感触到,表明“我”对她的理解及她对“我”的影响。这些都是通过外在的表现而达到的心灵的相通。答案:“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她生命的存在,这影响有物质层面上的关心,更有精神层面上的滋养。 14、解析:“灯笼红”与“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都是喻体,其本体都是“曾祖母”,她也是文章赞美的对象。解答时,要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喻体的特点就是本体的特点。答案:“红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也具有内在的关联,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的主题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类题目要先结合原文解释词语的比喻义,再点明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乙)12.(5分)CD(C.“官员实名申报财产的建议”并没有遭到“激烈反对”,而是“无人响应”;D.“研究水平超出了以王国维、陈寅恪为代表的学派”在文中没有依据,原文只说两个学派“迥然不同”。)(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3.(4分) 为人天真、狷介,布满书生意气,有排除万难之“笨劲”;治学严谨认真,有创新精神。(意思答对即可) 14.(6分) [答案示例]:蒋廷黻认为司马迁既书写了历史也创造了历史,张骞既创造了历史也书写了历史,他们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知道他们的人都很多。对于他们自身而言,精神上都是快乐的,因为他们都有重大的历史贡献。蒋廷黻借此含蓄地表达了只要为人处事无愧于心,有功于世,他就是快乐的,至于是非曲直,历史自会给予公正的评价。 15、⑴成语:殊途同归⑵错别字:“陈”更正“成”⑶⑤“运用”与“尝试”对调或去掉“运用”16、⑴我认为青年人交流沟通过于依赖网络,不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交往,对融入社会是不利的。网络虽然方便、即时,但交流沟通时双方的形象、情感、思想等只表现在平面上,双方未能得到充分的了解与认识。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信息是立体的,更充分更生动,更真实更可感,有利于双方近距离地认识真实的对方,增进相互的理解。(5分,如有其他看法,源于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