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曲沃中学高三语文11月阶段检测(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年曲沃中学高三语文11月阶段检测(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西省曲沃中学高三第一学期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题 ‎2015年11月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B.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10‎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C.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就能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纪劻,字伯纪,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夔,终龙图阁待制。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靖康元年,以吴敏为行营副使,劻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劻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纪劻莫能将兵出战否?” 劻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劻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劻为东京留守,劻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朕不能留矣。” 劻泣拜,以死邀之。未几,复决意南狩,劻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 命劻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劻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劻请行。上遣李梲。金人须金币以千万计,求割太原、中山、河间地,以亲王、宰相为质。梲受事,自不措一辞,还报。劻谓:“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宰执议不合,劻不能夺,求去。上慰谕曰:“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议之。” 劻退,则誓书已行,所求皆与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张邦昌为质。‎ 10‎ 时朝廷日输金币,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四方勤王之师渐有至者,种师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凤兵至。劻奏言:“金人贪婪无厌,凶悖已甚,其势非用师不可。彼以孤军入重地,犹虎豹自投槛阱中,当以计取之,不必与角一旦之力。”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夜半,中使传旨论劻曰:“姚平仲已举事,卿速援之。” 劻率诸将旦出封丘门,与金人战幕天坡,以神臂弓射金人,却之。平仲竟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去。金使来,宰相李邦彦语之曰:“用兵乃纪劻、姚平仲,非朝廷意。”遂罢劻,以蔡懋代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傥使治兵,愿以死报     傥:假如 B.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议之  第:只管 C.宰执议不合,劻不能夺 夺:夺取 D.平仲竟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去 亡:逃跑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 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B.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 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C.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 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D.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 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靖康元年,金兵渡过黄河,兵临城下,宋廷从皇帝到宰执等人打算弃城逃跑,只有纪劻坚持应该死守都城。‎ B.钦宗皇帝决意率军南逃,纪劻向他分析了形势,指出了南逃的危险后果,钦宗才终于答应停止行动。‎ C.金兵求和,纪劻主动请求到金营谈判,但皇帝却派遣李梲前往。李梲竟然不置一词,全部接受了金兵提出的条件。‎ D.纪劻等人不等朝廷同意就发动反攻,结果姚平仲作战没有取胜,害怕被杀而逃跑,纪劻也因此被罢免。‎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命劻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瑞鹧鸪 ‎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10‎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 ‎②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8、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退”意思对应的句子是: , 。‎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回顾了他年轻时外出从师学习的艰苦。他说,寒冬腊月,大雪深数尺,自己回到家已经四肢僵硬不能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好久,才和缓过来。‎ ‎(3)《劝学》中,君子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邻居吴老先生 ‎ 叶圣陶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 10‎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我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老先生说。‎ 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因为从家乡来的表兄随便的一句话,吴老先生气得大病了一场,并由此对家乡的地名感到羞惭,表示再也不说回家乡的事儿。‎ B.吴老先生融入当地生活,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 C.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并巧妙地体现了吴老先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 D.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 E.作品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吴老先生买橘树苗叫儿子种在院子里,表现出吴老先生从巴望回家乡到要以成都为家的变化。‎ ‎(2)作品开头写吴老先生“晒他的手提皮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3)作品中的吴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品为什么以吴老先生喃喃念着文句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事前有周密的规则,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______、左右为难了。‎ ‎②要创佳绩,就必须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克服______的保守思想。‎ ‎③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弃个人利益,决不应该______。‎ A.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 B.畏首畏尾 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C.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 举棋不定 D.举棋不定 畏首畏尾 犹豫不决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明确地认识到,交通是否便利,通讯是否畅通,对招商引资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B.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C.中国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表明维护二战成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中国高铁不仅运营规模大,而且还具有系统技术全面、造价低、建设速度快,成 为“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中国诗歌史上,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是两位老祖宗,  。  ,  。  ,‎ ‎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魏六朝诗歌的长期积累,就不会带来唐诗的繁荣。‎ ‎  ①不论在内容题材和形式技巧方面 ‎  ②因此,对于唐宋以来长期流行的五七言诗来说 ‎  ③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  ④而且《诗经》为四言体,《楚辞》为骚体,都不是五七言体 ‎  ⑤但《诗经》《楚辞》的题材内容、表现技巧不及汉魏六朝诗 ‎  ⑥汉魏六朝诗的影响,都更为广泛和直接 ‎  A.③①⑥⑤④② B.③⑤④②①⑥ C.⑤①③④②⑥ D.⑤②⑥④①③‎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① 。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② ‎ 10‎ ‎: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会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③ ,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16、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0‎ 曲沃中学高三语文阶段性考试答案 ‎2015年11月 一、现代文阅读 ‎1、B【解析】曲解文意。依据第1段第1、2句判断。‎ ‎2、D【解析】A项张冠李戴,“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B项无中生有,文中未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项以偏概全,“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3、B【解析】A项“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表述错误。C项“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说法过于绝对。D项原文是必要条件关系。‎ 二、(一)文言文阅读 ‎4、C【解析】夺:强行改变,引申为“说服”‎ ‎5、C ‎6、D【解析】“不等朝廷同意”错,文中纪劻献计反攻,“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 ‎7、 (1)(钦宗)任命纪劻做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纪劻)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不几天便完成了。(得分点:第一句主语钦宗补出、便宜、治、治守战之具主语补出各1分,大意1分。)‎ ‎(2)姚平仲勇猛但缺乏谋略,急于争功,在约定时间之前率领步兵和骑兵上万人,在夜间袭击敌营,想活捉斡离不并救出康王返回。(得分点:要、先期、夜、斫各1分,大意1分。)‎ 二、(二)古代诗歌阅读 ‎8、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2分)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落寞、无聊。(3分)‎ ‎9、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2分)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2分)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2分)‎ ‎10、(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1)答C给3分,E给2分,A给1分,B、D不给分。(B项, “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分析错误。D项,“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分析错误。A项“气得大病了一场”表述不准确。)‎ ‎(2)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③用细节开头,初步显示吴老先生的思想性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吴老先生眷念故土,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他曾急切地巴望着回去。‎ ‎②吴老先生正直爱国,因为家乡被日本人评价为“最出色的中国人”,他痛心失望,以提家乡名为耻。‎ ‎③吴老先生重视气节。尽管思念家乡,但他不愿回去与那样的家乡人为伍,喃喃地念着:“其俗柔靡,人轻节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人物形象上,表现吴老先生对世风的不满,形象更别丰满; ②情节结构上,暗示家乡人轻视节义的行为,与前文呼应;③思想内容上,以普通百姓正直爱国反衬家乡人深化主题;④情感表现上,借吴老先生之口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D【解析】举棋不定:比喻做事犹豫不决。畏首畏尾:怕这怕那,形容疑虑过多。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13、A【解析】B项语序不当;C项“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句式杂糅,改为“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或“是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D项成分残缺,在“速度快”后加“等特点”。‎ ‎14、B【解析】③紧承前文;⑤④形成汉魏六朝诗与《诗经》《楚辞》的对比;②①⑥得出结论,并和下文联系紧密。‎ ‎15、①干旱则因成灾缓慢常常受到忽视; ‎ ‎②但人类活动(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③一旦这种修复能力被破坏。 (意思对即可)‎ ‎16、该标识以数字“‎70”‎、时间“1945‎-2015”‎、“V”字型的长城、和平鸽为设计元素。(3分)数字、时间,代表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庆祝;“V”字型的长城,象征中华民族组成钢铁长城,获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五只飞翔的和平鸽,象征和平与希望,也象征五大洲人民战后重生,飞向美好未来。(3分,写出两个即可)‎ 五、写作(60分) ‎ ‎1、分析:①老师的感慨,表面上是老师为“家书”这种形式难再遇而伤感,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渐渐消隐的忧叹,包含对传统传情达意方式的留恋。②学生甲的观点与理由,强调传统家书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③学生乙的观点与理由,应该与时俱进,放弃旧的书写手段,而采用更便捷的现代信息技术。④学生丙的观点与理由,家书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形式变了。(表层义)只要真诚地表达,何必拘泥于形式(深层义)这位学生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去思考“家书”“书信”难再遇的问题,在他看来,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家书”。⑤学生丁观点与理由,除了传统文化外,许多东西都会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而悄然改变。‎ ‎2、审题立意:“家书”实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扣住这一核心,可以这样立意:‎ ‎①珍惜传统文化,不要让传统文化退隐;‎ ‎②传统文化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精神之“源”。);‎ ‎③社会的进步越来越方便人们的生活,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事物就该被淘汰;可以改变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合拍;‎ ‎④传统文化的形式虽然变了,但内容不一定发生变化,没必要悲观; ‎ ‎⑤除了传统文化外,许多东西都会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而悄然改变。‎ 可从中思考古代与现代、传统与时尚、旧手段与新科技、内容与形式、科技与人文等关系,讨论“传统的东西要不要”“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变与不变”“科技发展的利与弊”等问题。‎ ‎【参考译文】‎ 纪劻,字伯纪,是邵武人。从他祖父开始在无锡居住,他的父亲夔终于龙图阁待制的职位。政和二年(1112) 纪劻中进士,不断升职做到监察御史并代理殿中侍御史,因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改为比部员外郎,又升迁为起居郎。 ‎ 靖康元年(1126),任命吴敏为行营副使,纪劻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领兵渡过黄河,徽宗往东走了,宰执大臣议请钦宗暂时躲避一下敌人的锋芒。 纪劻进言说:“今日之计,应该整顿军马,使他们相互坚守,以等待勤王军队的到来。” 太宰白时中愤愤地说:“莫非纪劻能够领兵出战?” 纪劻说:“如果陛下不认为我懦弱无能,让我领兵,愿意以死相报。”‎ 10‎ 于是任命纪劻为尚书右丞。宰执大臣仍然坚持躲避敌人的主张。朝廷传旨让纪劻担任东京留守,纪劻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皇上稍有省悟。恰逢内侍入奏说中宫(皇后)已经动身了,皇上脸色突变,慌忙离开座位,说:“我不能停留了。” 纪劻哭泣着跪拜,以死劝阻皇上留下。不久,钦宗又决定到南方去,纪劻入宫见钦宗说:“陛下已答应我留下,为什么又要警戒出行呢?现在六军将士的父母妻子儿女都在京城,都愿意死守,如果万一他们半途逃回来,将由谁来保卫陛下呢?敌人已经逼近,知道皇上走得不远,如果用快马追赶,将用什么来抵御他们呢?”皇上省悟,于是下令停止南行。‎ 钦宗任命纪劻为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纪劻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不几天便完成了。敌兵攻打开封城,纪劻亲自督战,他招募健壮勇士从城上用绳子吊下去发动袭击,斩杀敌人酋长十余人,杀死他们的士兵数千人。金人知道城中已有防备,又听说徽宗已传位给钦宗,于是便撤兵了。朝廷物色大臣准备派往金军中议和,纪劻请求前去。皇上派遣李梲去。金人提出需要金币以千万两计,要求宋割让太原、中山、河间等地,并且要宋派亲王和宰相做人质。李梲接受金人的各项要求,不做任何辩驳,回宋朝禀报。纪劻说:“金人所需要的金币,即使穷尽全国之力尚且不够,何况一个都城呢?”宰相们的意见不一致,纪劻不能说服他们,请求离职。皇上安慰他说:“你只管去治理兵事,这件事可以慢慢商议。” 纪劻退出,而这时宋朝已将求和的誓书送往了金军,金人所提出的要求全部给予满足,并派皇帝的弟弟康王和少宰张邦昌前去作人质。‎ 当时朝廷每天给金人送金币,但金人的要求仍不休止,天天大肆屠杀抢掠。各地的勤王军慢慢有到达的,种师道、姚平仲也率领泾原、秦凤兵到达。纪劻上奏说:“金人贪婪,非常凶残无理,其势非使用军队不可。他们以孤军深入重地,好比如虎豹自投栅栏,应该用计谋俘获(攻取)他们,没有必要和他们拼一时的气力。”皇上表示非常赞同,决定约定日期行动。姚平仲勇猛但缺乏谋略,急于争功,在约定时间之前率领步兵和骑兵上万人,夜间袭击敌营,想活捉斡离不并救出康王返回。半夜时,中使传旨告诉纪劻说:“姚平仲已经行动了,你立即支援他。”李纲率领众将清晨从封丘门出城,在幕天坡与金人交战,纪劻用神臂弓射击金人,打退金兵。姚平仲最终因为袭击敌人军营没有取胜,害怕被杀而逃跑了。金人派使者前来,宰相李邦彦对他说:“派兵袭击是纪劻、姚平仲所为,不是朝廷的意思。”于是将纪劻罢职,由蔡懋代替他。‎ 10‎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