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农业生产活动
一、选择题
(2014·重庆)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据此完成1~2题。
1.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该国( )
A.人口数量减少 B.城市化率提高
C.土壤质量下降 D.粮食单产提高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耕地(包括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变化的因素。耕地总量减少,而人均耕地面积增加,说明人口数量的减少速度快于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选项B只能解释耕地减少而不能解释人均耕地增加,选项C、D与耕地面积的变化无关。
2.1992~2007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 )
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 B.农业生产投入增加
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 D.亩均农业产值增加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人均粮食增加,粮食进口减少,但不能确定农业生产投入和亩均农业产值的变化(增加或减少)。
(2014·西安统考)某山区土地利用形式多种多样,1 000米以下的河谷平原以种植甘蔗为主;1 000米至2 000米的坡地,多种植咖啡、可可;2 000米到3 000米的地区种植玉米、小麦、大麦和马铃薯,一年可两熟;海拔更高的地区是高寒草原和终年积雪。据此回答3~5题。
3.材料中所描写的农业景观最有可能位于( )
A.北美洲落基山区 B.欧洲阿尔卑斯山区
C.南美洲安第斯山区 D.亚洲喜马拉雅山区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山区海拔较低的河谷平原种植甘蔗,稍高一些的坡地种植咖啡和可可,说明该山区所处的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故它最可能是位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
4.影响该地农牧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 )
A.坡度大小 B.气温变化
C.土壤类型 D.水分变化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海拔不同的地区农牧业生产状况不同,这是由于不同高度的地区气温不同,适合生长的植物也不同。
5.在2 000米到3 000米的地区多种植玉米、小麦、大麦和马铃薯,其中马铃薯的栽培高度上限最高,其原因是( )
A.可在霜期栽种 B.适合冻土培育
C.生长期最短 D.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答案】 C
【解析】 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条件越来越差。马铃薯的栽培高度上限最高最可能是由于该作物的生长期最短,对热量的要求较低。
(2014·济宁二模)下图是苹果种植的纬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苹果能在特殊产地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地形
C.技术 D.劳动力
【答案】 B
【解析】 苹果属于暖温带水果,能够在热带地区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地势高,气候相对凉爽,因此苹果能在特殊产地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7.下列地区最适宜建苹果果汁厂的是( )
A.黑龙江 D.云南
C.山东 D.海南岛
【答案】 C
【解析】 果汁厂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因此果汁厂应布局在苹果的主要产区,由于苹果属于暖温带水果,四个选项中位于暖温带地区的只有山东,故C选项正确。
下图是油菜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图。读图回答8~9题。
8.影响图中所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答案】 B
【解析】 从图例上和图中油菜生长阶段的分布可知是热量不同造成了生长状况的差异。
9.影响a地油菜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灌溉水源丰富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热量条件好
【答案】 A
【解析】 a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绿洲地区,属于干旱地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丰富的灌溉水源。
下面图甲是我国某地四种农产品产值百分比示意图,图乙表示农产品市场开拓的一般模式。读图回答10~11题。
10.影响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是( )
A.政策 B.市场
C.交通 D.气候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农产品以乳产品和蔬菜为主,因此影响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11.若该地农业发展到阶段Ⅲ,其农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 )
A.大农场生产 B.专业化生产
C.精耕细作 D.高度机械化
【答案】 B
【解析】 阶段Ⅲ面向的是国际市场,因此专业化生产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2014·枣庄质检)采摘节是乡村地区依据某一独特的农产品举行的一种集田园风光、趣味活动、休闲娱乐等系列的精彩活动。下图为山东省某地的优质大樱桃采摘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该地生产的大樱桃与同地区生产的普通樱桃相比,具有早熟、个大、色艳等特点。形成此鲜明特点的主导因素为( )
A.科技投入多 B.交通便利
C.水源丰富 D.光热充足
【答案】 A
【解析】 同一生产地区的光热条件、水源条件是相当的;交通因素不会影响樱桃的品质,故造成大樱桃早熟、个大、色艳的主导因素是科技因素。
13.为适应采摘节的需要,该地欲建一个农家饭店,最佳的选址地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解析】 丙地接近樱桃采摘区和垂钓区,游客集中,最适合布局农家饭店。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4~15题。
14.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最可能是( )
A.混合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乳畜业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人口密度较小,且耕地大面积连片分布,适宜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15.该地区所在区域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基地之一,对该基地农产品商品率及其原因的分析,最可能正确的是( )
A.商品率低 该地区居民的饮食结构以肉蛋奶和果蔬为主
B.商品率高 该地区单位面积耕地的年产量高于我国其他地区
C.商品率高 该地区人口密度较小,消费粮食较少
D.商品率低 国家政策硬性规定该地区每年必须提供一定比例的商品粮
【答案】 C
【解析】 该地区人口密度较小,消费的粮食较少,故粮食的商品率比较高。
二、综合题
16.读“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示意图及部分地区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①②③三地相比,①地降水最丰富,但其附近并未形成代表性的农业地域类型,试分析其原因。
(2)图中R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分析该地发展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优势。
(3)在小麦—牧羊带,农民将耕种、放牧、休耕进行轮作,这种做法有何好处?
【答案】 (1)热带雨林区难以开发;当地重视对雨林区的保护;当地人口稀少。
(2)大牧场放牧业 地广人稀,土地价格低廉;热带草原气候,草类茂盛;靠近港口,便于产品输出。
(3)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可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灵活适应市场变化。
【解析】 第(1)题,气候资料显示,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在这种气候类型下,是可以形成热带种植园农业的,而该地没有形成代表性的农业地域类型,因此要围绕社会经济及技术因素去分析。从社会经济条件看,澳大利亚重视环保;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短缺;从技术条件看,热带雨林区难以开发。第(2)题,确定R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关键在于确定该地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该地地处澳大利亚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因此可推测出当地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其区位优势可从气候、人口密度及交通运输状况等角度去分析。第(3)题,澳大利亚西南部的小麦—牧羊带采取耕种、放牧、休耕轮作的经营模式,描述其好处时,着眼点应放在“轮作”上,“轮作”可使耕地得到充分的休息,利于保持土壤肥力;“轮作”可使不同的农事活动忙季错开,利于开展多种经营;“轮作”可使不同农事活动的比重得到调整,利于适应市场变化。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山东省简图。
材料二 莱芜地处山东中部,泰山东麓,素有“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的称号。莱芜的生姜、大蒜、
鸡腿葱与大红袍花椒被并称为莱芜“三辣一麻”。近年来,为发展生姜产业,莱芜又建设了生姜种植批发基地。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莱芜成为“中国生姜之乡”的区位条件。
(2)近年来,生姜价格波动较大,影响农民收益。请你为生姜种植农户提高收益提出合理化建议。
(3)莱芜是我国传统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在近年环境保护呼声渐长的情况下,请你为莱芜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答案】 (1)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有利于生姜生长;地处山地、丘陵地带,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生姜养分的积累;以砂质土壤为主,有利于根系发育和生姜膨大;地表水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劳动力丰富;种植经验丰富等。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研发更适合市场需求和高产的新品种;合理规划,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种植规模;生姜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农产品对接模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提高收益。
(3)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优化及完善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完善交通。
【解析】 第(1)题,莱芜生姜种植的区位条件可从气候、地形、水源、劳动力、种植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增加农民收入应依靠科技,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等措施也对生姜种植农户提高收益有利。第(3)题,传统工业区产业结构单一,其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的破坏较严重,故应优化及完善产业结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等,以加快莱芜产业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