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二轮课后练习14(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高考历史二轮课后练习14(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后限时训练(十四)‎ ‎(限时45分钟)一、选择题 ‎1.下面是新中国50年代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 ‎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繁荣发展 ②工业结构的改善 ‎③工业建设发展迅速 ④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在三大改造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部分,①错误;该图反映出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差距在缩小,工业结构有所改善,②正确;图中重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建设成就显著,③正确;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项。‎ ‎【答案】 D ‎2.“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集体的活动非常活跃,当地的积极分子陆续出现并被吸收为干部。农村的街道房屋等外表形象没有什么改变,但各个人的身份地位则因他们参加会议和各种新的活动而有所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国民政府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农村机构。”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A、B两项中不存在分配土地,排除;据“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集体的活动非常活跃”及“创造了国民政府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农村机构”可知指的是土改后建立农业合作社,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分户经营,并非过去没有的机构,排除D项。‎ ‎【答案】 C ‎3.(2014·河南六市联考)1959年12月,毛泽东和工作人员一起过66岁生日,生日宴会实行“三不主义”: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席间他说:“现在全国遭灾,有些地方死人呀,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到底好不好?群众有什么意见?正确情况搞不到。”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毛泽东反对祝寿,因此材料真实性不足 B.造成“全国遭灾”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毛泽东认识到自己的“左”倾错误,并立即纠正 D.为解决物资匮乏,采用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 ‎【解析】 毛泽东反对铺张祝寿,不是反对祝寿,A项错误;由题干“1959年”“现在全国遭灾”可以判断,当时的困难是“左”倾错误导致的,B项正确;C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B ‎4.(2014·邯郸调研)从1964年开始,我国大批原先位于东部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更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口号,号召人们前往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6 -‎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国家调整工业布局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60年代新中国的工厂从东部迁往西部地区,说明的是工业布局的调整,D项正确;“大跃进”运动是50年代末开始,并不是60年代工厂迁移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答案】 D ‎5.收藏家余超伦说:“票证是历史长河中一朵灿烂之花,每一枚票证都是洞见历史的窗口。”右侧这张证明直接反映了(  )‎ ‎①中国当时实行计划经济 ②“文革”政治影响依然存在 ③“文革”严重破坏经济建设 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1978年以后,中国才实行改革开放,1977年中国仍实行计划经济,①正确;图片信息中的“人民公社”字样,《证明》落款是“运村革委”说明当时行政建制仍然是“文革”时期的,②正确;③在材料中没有反映;④应是1978年以后。故选A项。‎ ‎【答案】 A ‎6.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从各方面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这些规定(  )‎ A.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 B.消除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 C.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 D.逐渐打破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 ‎【解析】 1960年,土地改革已经结束,排除A项;仍保留了人民公社,故未消除“左”倾路线的影响,亦未开始打破公社体制,排除B、D两项;“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C项正确。‎ ‎【答案】 C ‎7.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 A.人民公社体制被正式废除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 C.对“包产到户”的认识有待突破 D.农村经济形势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解析】 结合“1979年”和关键信息“不许分田单干”“不要包产到户”等内容可推断出,当时中央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还不够准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8.(2014·‎ - 6 -‎ 商丘二模)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GDP增长率在1961年、1979年和1993年变化较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三年GDP增长率变化显著的共同因素是(  )‎ A.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B.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C.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解析】 1961年,国民经济衰退,公有制经济没有迅速发展,排除A项;GDP增长率的变化是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关系不大,排除B项;1961年,国家没有进行重大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排除D项。‎ ‎【答案】 C ‎9.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B.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召开 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解析】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A项时间不符;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召开推动了改革深化,计划经济比重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管制进一步放松,B项正确;C项与题意不直接相关,排除;D项属于对外开放范畴,与国内改革不直接相关,排除。‎ ‎【答案】 B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  )‎ A.着重发展重工业 B.实行“一五”计划 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 D.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 ‎ ‎【解析】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去苏联模式化”,即采取与苏联模式不同的举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可知,这一举措实行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C项与此吻合,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11.(2014·长沙一模)上海长期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至改革开放前,工业总产值一直占全国三成左右。但是从1980年代起,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经济中心的地位不断受到南方新兴经济特区挑战,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份额从1978年的7.48%降为1990年的4.19%。根据以上材料可知(  )‎ A.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受深圳经济特区巨大成就刺激的结果 B.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C.上海经济发展缓慢是由于自身不肯改革的结果 D.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 - 6 -‎ ‎【解析】 材料“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经济中心的地位不断受到南方新兴经济特区挑战,经济发展缓慢”体现了,中国开放的南方经济特区的迅速崛起使上海进一步改革开放成为一种趋势,故A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并没有涉及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意义,故B、D两项错误。材料认为上海发展缓慢的原因为“受到南方新兴经济特区挑战”,故C项错误。‎ ‎【答案】 A ‎12.下面为1972—1985年中美贸易状况表(单位:百万美元),对表格内容解读不当的是(  )‎ 时间 美对华出口 中国对美出口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 755‎ ‎1 059‎ ‎1985年 ‎3 855‎ ‎3 840‎ A.1980年之前中美贸易总体呈现低水平增长趋势 B.1980年中美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与中美建交有关 C.80年代中国实施对外开放致对美出口增长迅猛 D.8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致对华出口几无增长 ‎【解析】 改革开放前,中美贸易额很小;中美两国建交,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改革开放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A、B、C三项正确;美国的“滞胀”出现在1973年后,1980年后经济已日益好转,D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与生产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17世纪末至18世纪后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二 罗斯福在要求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时解释说:“如果每个公平竞争的企业雇主同意付给工人高工资实行短工时的话,就不会伤害任何雇主……这比失业和低工资都要强得多,人们有了钱会去消费,去购买更多的产品。”‎ 材料三 苏州的吴余财老人用账本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大部分开销。下面是他家几次中秋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时间 ‎1958年 ‎196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消费 额(元)‎ ‎2.98‎ ‎3.60‎ ‎3.07‎ ‎35.22‎ ‎230.90‎ ‎968.95‎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罗斯福的这种消费政策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吴余财老人中秋节消费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4)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鼓励消费的认识。‎ - 6 -‎ ‎【解析】 第(1)问结合题干时间“17世纪末至18世纪后叶”,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扩大、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推动以及文艺复兴带来人文主义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从材料二中“不会伤害任何雇主”可以概括出缓和社会矛盾,从“人们有了钱会去消费,去购买更多的产品”可以归纳出促进经济发展。第(3)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1978年是个明显分界线,以前是消费低,以后是迅速提高;第二小问从1978年以前,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工作重心来回答,1978年以后,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及消费观念变化等角度分析归纳。第(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消费对经济促进作用和对国家财富增长等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 (1)原因:世界市场(扩大)逐渐形成,英国可以消费世界各地的商品;英国殖民扩张,成为殖民帝国,能掠夺到世界各地的廉价产品;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文主义发展,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等。‎ ‎(2)作用:有利于促使美国经济复苏;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等。‎ ‎(3)趋势:1978年之前消费变化不大(回答基本稳定也可);1978之后消费迅速提高。‎ 原因:1978年之前:计划经济制约了经济发展活力(或生产力水平低);优先发展重工业,限制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的勤俭节约等。‎ ‎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经济体制活跃了经济;消费者观念变化,追求生活质量等。‎ ‎(4)认识:消费可以有效扩大内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同时,就是促进就业,增加国家的财富,并为下岗者带来就业机会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曾错失过三次机遇期。第一次可以追溯到15世纪明朝中期。郑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第二次战略机遇出现在19世纪末期。当时的中国已意识到,东方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在这次机遇面前,错失。第三次机遇发生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时代。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错失了这一重要机遇。‎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刘德喜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转型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次并最终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转型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其涉及面之广,改革程度之深,都是史无前例,这也增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的难度。‎ ‎——人民网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做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错失机遇的三个时期中,逐一用史实说明分别有哪些国家抓住了机遇。‎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转型依次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次各有何表现?‎ ‎(3)当代中国新时期的社会转型的难度很大,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回答不利因素有哪些?‎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关键词“15世纪明朝中期”“19世纪末期”“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时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三个时期,结合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说明回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第(3)问从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中的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中经济运行风险、文化因素等角度回答国际不利因素;从国情、旧的思想观念角度等回答国内不利因素。‎ - 6 -‎ ‎【答案】 (1)说明:15—17世纪,葡萄牙等国把握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契机,发挥航海强国的优势,率先经济崛起;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依靠其率先建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模式和制度文明,强势超越葡萄牙和西班牙,扩张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抓住电气等技术上的创新,成功“逆袭”;当欧洲列强入侵和瓜分中国之时,日本抓住崛起的时间窗口,推进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掌握先进科技战后美国在以原子能、电子信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中继续把握先机。‎ ‎(2)经济: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政治:民主政治建设大发展。文化: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新的具体理论形态。(或者回答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3)国际:国际政治格局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转型的难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从未如此强烈,各个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也相互影响,这种情况对后发展国家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 国内:中国同时要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使命,农业仍在我们国家占有极大的比重;我们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法制观念却依然淡薄,封建思想在许多地方根深蒂固。‎ - 6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