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训练(四)
1.《齐民要术》记载,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比同时期的西欧高出很多。如此成就是因为当时我国( )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农业产量高的现象,我国古代农业产量高得益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模式,故选B项。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强调的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A项错误;C、D两项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排除。
【答案】 B
2.(2014·黔东南二模)《明史·钱唐传》记载:“帝(明太祖)尝览《孟子》……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亨。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导致明太祖“怒孟”的原因是( )
A.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孟子宣讲民本
B.明太祖认为人性本恶,孟子主张性善
C.明太祖信用法家思想,孟子代表儒家
D.明太祖出身农民家庭,孟子依附权势
【解析】 明太祖主张废丞相,加强皇权,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因此明太祖“怒孟”,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明太祖的性本恶,B项错误;明太祖仍然信用儒家思想,C项错误;孟子依附权势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答案】 A
3.(2014·北京朝阳区二模)“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中共党史·第一卷》)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 B.戊戌变法的促进
C.辛亥革命的影响 D.北伐战争的胜利
【解析】 辛亥革命创立的中华民国,逼迫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符合材料意思,故选C项。甲午战争后中国尚未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A项错误;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寄希望于皇帝,没有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B项错误;北伐战争在时间上不吻合,题干D项错误。
【答案】 C
4.(2014·郑州三模)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使得农业的商业性大大发展,故选A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未改变与“商业性农业”无关,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糟糕发展也不足以解释“商业性农业”的发展,C项错误;清政府始终不重视“商业性农业”,故D项错误。
- 3 -
【答案】 A
5.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语,各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创会的口号,实际教学内容和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
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量日益壮大
B.西学已经成为当时国人的共同追求
C.新式学堂和学会创办人多为洋务派
D.以“中学为体”为旗号有利于西学传播
【解析】 根据题干情境可知,当时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小,保守势力强大,以“中学为体”为旗号有利于减小阻力,便于西学传播,故选D项。根据材料可知其所述现象是当时打着“中体西用”的旗号,实际以宣传西学为主,A项错误;西学当时并未成为国人的共同追求,B项错误;新式学堂创办者多为维新派,C项错误。
【答案】 D
6.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D.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变化的实质是中共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走向深入,“大跃进”就在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也要遵循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实际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步,故选C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其具体思想之间是继承发展的关系,A项错误;不同的口号,有质与量的区别,这是现象方面的差异,并非口号变化的原因,B项错误;口号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内因,国际形势只是外因,D项错误。
【答案】 C
7.恩格斯把罗马法誉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又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据此可知罗马法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因是( )
A.疆域的不断拓展 B.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法学理论的丰富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罗马法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疆域的拓展并不是主要动因,故A项错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对于罗马法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构成主要动因,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能反映出法学理论的丰富,D项错误。
【答案】 C
8.独立战争期间的大陆会议在国会代表权的问题上分歧严重,部分代表提议设置两院制而非简单众议院制,以平衡大州与小州的利害冲突,但这一提议最终被搁置。导致该结果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美国( )
A.大州的力量举足轻重 B.中央集权的呼声较高
C.小州决定着战争走向 D.分权理论还不够成熟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对大州不利的提议被搁置,说明了大州的力量举足轻重,故选A项;题干不是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冲突,B项错误;题干强调大、小州之间的利害不是诉诸战争,C项错误;涉及的分权问题在于时机不成熟,而不是理论本身不成熟,D项错误。
【答案】 A
- 3 -
9.文艺复兴以来出现了罗马法的复兴,各城邦国家,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市民阶层都从成长的罗马法学家那里得到强大力量的支持,得以削弱教权或者反对专权、争取民权,进而发展出各自的商法和海商法(主要调整商船海事纠纷)。由此看来,“罗马法复兴”的关键因素是( )
A.法学家对法律的重新改进与调整
B.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C.罗马法本身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D.文艺复兴的强力推动
【解析】 文艺复兴以来,由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出现了反教权及后来争民权、反专权的运动,而罗马法中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法权关系符合这一斗争的需要,纷纷从罗马法中寻找力量支持,故选B项;A、C两项并非“关键因素”,也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文艺复兴的强力推动促进了罗马法的复兴,但不是关键因素,故D项排除。
【答案】 B
10.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之前,美国提出了打击“邪恶轴心”的说法。据统计,小布什在319次讲话中,用了1 000多次“邪恶”这个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美国全球遏制理论失灵
B.中东动荡威胁世界和平
C.恐怖主义是全人类公敌
D.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
【解析】 伴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美国追求单极世界及霸权,打击“邪恶的轴心”是其追求霸权的表现,故选D项。美国全球遏制理论并未失灵,A项错误;中东动荡只是影响地区和平,B项错误;美国提出打击“邪恶轴心”是基于国家利益,而非恐怖主义是全人类公敌,C项错误。
【答案】 D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