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9(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9(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讲座训练(十九)‎ 一、选择题 ‎1.(2014·临沂二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解析】 据材料可判断该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A项属于理学主张,排除;B项属于孟子主张,强调民贵君轻,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故正确;C项属于心学思想,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派别,故排除;D项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思想,后人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排除。‎ ‎【答案】 B ‎2.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解析】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意思是所谓大臣,必须要能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不应该再当大臣;“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的意思是作君主的犯了很大的过错,作臣下的就要告诉君主,臣下告诉君主多次要改掉曾犯下的大过错,但是君主从不听劝,这样的话,作臣下的就可以让其他更有贤明的人当君主。根据材料的意思可知A、B、C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故排除;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为王之道,首推的是崇高的道德,有德的人当之,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4·永州三模)《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解析】 材料大概意思是讲诸葛亮敢于公开家财以表清白,树立起廉洁自律的标杆,说明诸葛亮深受儒家道德观念影响,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儒家道德观,故D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诸葛亮勤政廉洁,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是诸葛亮自我表白,故B项错误;“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说法过于夸大化,故C项错误。‎ ‎【答案】 D ‎4.(2014·佛山质检)“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 A.井田制的瓦解 - 5 -‎ B.儒家成为主流思想 C.百家争鸣的出现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解析】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夫为妻纲”,“以孝治国”反映出儒家为统治者推崇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但此时儒家还未成为主流思想,故A、C两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5.四川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图中,可以体现儒家伦理纲常思想的有(  )‎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体现儒家君为臣纲的思想,故①正确;乐山大佛是佛教景观,故②错误;宜宾真武山是道教景观,故③错误;隆昌牌坊群主要以功德、节孝、贞洁、孝子和百寿等为主题,体现了儒家伦理纲常思想,故④正确,选择A项。‎ ‎【答案】 A ‎6.明朝《东林列传》中记载:明太祖“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这段材料表明(  )‎ A.儒学始终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B.理学出现了严重的宗派之争 C.明朝统治者推崇儒学,加强思想控制 D.当时统治者注重民众的家庭教化 ‎【解析】 统治者推崇儒学而限制其他思想,是试图通过思想统一维护其政治统一,故C项正确;不同时期儒学的地位有较大变化,并非始终受推崇,故A项错误;“一宗朱子之学”,表明明太祖尊崇理学,限制理学之外的思想,与理学内部宗派之争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针对知识分子,与家庭教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7.西方学者称中国古代某学说为“Neo-Confucianism”,这是一种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哲学,提供了一套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形而上学体系。该“学说”是指(  )‎ A.孔孟儒学 B.董仲舒的新儒学 C.程朱理学 D.明末清初的儒学 ‎【解析】 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从而使儒学富有哲理化和思辨化,故C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孔孟儒学不可能融合佛教思想,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是融合儒、法、道、阴阳等学说而形成的,不包括佛教思想,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的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其学说并未融合佛道思想,他们挑战正统、批判专制,并不是要维护儒家伦理秩序,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4·湖北七市联考)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 5 -‎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解析】 顾炎武批评理学家“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空谈误国反映出宋明理学危机的出现,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要求读书人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顾炎武摒弃的是程朱理学的弊端,故C项错误;王阳明的学说背离了孔孟儒学,但与西方思想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9.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解析】 明末清初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与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这样背景下出现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故A项正确;明清儒家是对先秦的儒家学说批判继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弊端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代传统经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梁启超评价康有为:“以为生于中国,当先救中国;欲救中国,不可不因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又以为中国人公德缺乏,团体涣散,将不可以立于大地;欲从而统一之,非择一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这里强调了康有为(  )‎ A.根据国民的传统习惯宣传变法 B.重视国民公德和团体观念教育 C.结合国民的感情和本性作引导 D.以儒家思想为宣传变法的载体 ‎【解析】 从材料“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结合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可知D项正确;国民的传统习惯、国民的感情和本性、重视国民公德和团体观念是康有为“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的原因,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 D ‎11.(2014·商丘二模)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的局面,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逐步加强 C.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D.知识分子的思想逐渐激进 ‎【解析】 儒学地位的下降,西学地位的提升,不仅仅是外国在中国势力扩大的结果,也是中国人努力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主动学习西方的结果,故A、C两项错误,B项正确;学习西方思想,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不能说知识分子的思想逐渐激进,尽管有一些人思想激进,故D项错误。‎ ‎【答案】 B - 5 -‎ ‎12.“它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批判‘儒学价值系统’,为人们接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作了重要准备。”材料反映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 材料中“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指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基础,促进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的是新文化运动。A、B两项没有否定传统文化;C项主要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儒学在中国甚至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经历了古代兴盛、近代衰落、现代复苏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儒学经济思想的部分相关言论:“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政在节财”;“奢则不孙(通‘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材料二 在过去,具有尊孔倾向的人往往将儒学的衰微归罪于“五四”(注:包含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而反孔者们则将其归功于“五四”。这两种认识似都有问题。应该说,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局。‎ 材料三 韩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身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然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学的经济主张(不能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运用史实简要论述,哪些因素导致了儒学在近代的衰落?‎ ‎(3)根据材料三,分析韩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对本国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阶段中国加强同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4)现在随着人们财富的增长,极端利己主义、生态失衡、道德沦丧、食品安全等问题接踵而至。关于复兴儒学对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财富观、生产观、交换观、消费观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背景来分析。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进行归纳;第二小问有利条件可以从临近的地理位置、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共同的经济体制、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推动等角度回答。第(4)问结合第(1)问中儒学的经济主张来回答即可。‎ ‎【答案】 (1)主张:财富观:肯定追求财富的合理性;主张获得财富要光明正大,不损人利己,反对一味追求利益;生产观:重视农业;交换观:经济交换提倡以诚信为本;消费观:主张个人消费的节俭和国家财政开支的节用。‎ ‎(2)因素:①儒学不适应近代政治变革、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衰落的社会根源。②西学传播,学堂兴盛的冲击,提倡西学必然审视、怀疑甚至否定儒学。③政治、社会运动的兴起,必然冲击当时作为封建专制思想基础的儒学。④科举制的废除,使儒学失掉制度依托。⑤帝制的推翻,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⑥“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载体。‎ ‎(3)影响:丰富了韩国的民族精神;为韩国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发展。‎ 条件:临近的地理位置;共同的文化背景:中国同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深受儒学影响;共同的经济体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推动。‎ - 5 -‎ ‎(4)认识:儒学的财富观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儒学提倡诚信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儒学的价值观念有利于激发人们致富后的社会责任感;提倡节俭有利于资源配置过程更趋完善。‎ ‎14.对孔子的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孔子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对儒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6年秋,康有为请政府于宪法中定孔教为国教。陈独秀连加痛驳,谓孔教与帝制有不可分的因缘,孔子提倡的道德礼教为封建时代的道德礼教,他的伦理学说与共和立宪政体相违。此后,李大钊、吴虞等人也对礼教进行了大力批判,胡适还提出了“打孔家店”的口号。‎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66年至1976年,造反派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讨孔、批孔运动,反孔还是尊孔成为革命与反革命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1976年开始,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成了学术界的热衷话题。1989年以来,学术界先后召开了“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其他相关的学术会议,成立了“国际儒学联合会”等组织。‎ ‎——颜炳罡《五十年来孔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孔学“政治化”和皇权“理论化”的具体表现。‎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待孔学的态度,概述陈独秀等人批判“孔教”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6年以来学术界“孔子研究”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原因。‎ ‎(4)当今世界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谈谈孔子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积极意义。‎ ‎【解析】 第(1)问孔学“政治化”就是儒学的官方化,皇权理论化就是为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要求回答陈独秀等人批判“孔教”的历史背景,实际是回答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归纳即可。第(3)问的第一小问要求从材料三归纳“孔子研究”的特点,从客观性与国际化考虑;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进行回答。第(4)问可以从孔子核心思想“仁”出发,也可以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发,应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 (1)孔学“政治化”:“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皇权“理论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 ‎(2)态度:革新、改造和利用。背景: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传播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3)特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研究国际化。‎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为重新评价孔子创造了社会环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双百”方针恢复,为重新评价孔子提供了思想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为重新评价孔子提供了人才与学术基础;对外学术交流的增加,为重新评价孔子提供了学术支持。‎ ‎(4)评分说明:‎ 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 第二层次:能结合孔子思想的具体内容和当今世界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层次:能作出恰当的、概括性的评述。‎ - 5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