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北枣阳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卷(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年湖北枣阳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卷(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经写到:“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文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主要是指 A.外来商品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西方各国要求自由平等通商被拒绝 C.清王朝恪守朝贡贸易体制 D.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2.“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 B.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 ‎ C.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3.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 A.铁锄 B.曲辕犁 C.翻车 D.棉布 ‎4.《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秋七月,初税田” B.“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C.“除井田,民得卖买”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5.熙宁二年,苏辙《上皇帝书》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表明 A.唐代四民界限模糊 B.唐代商品经济繁荣 C.宋代小农经济衰落 D.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6.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金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金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至成弘年间,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 B.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 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 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 ‎7.《朱子大全》指出:“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8.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B.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C.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 D.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9.唐代,尚书省之下设有工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工部之下又设有工部司,“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由此可见在唐代 A.尚书省是三省之中最重要的部门 B.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 C.手工业行业和种类已经非常繁杂 D.尚书省是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 ‎10.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11.1929年到1933年,中国垦业银行、中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新华商业银行、中国农工银行、东莱银行等众多银行纷纷自北京、天津等地迁至上海。这反映出 A.日本入侵京津冲击当地金融业 B.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得到巩固 C.经济危机促进金融业战略调整 D.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基本上形成 ‎12.1913年张謇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说:“謇对于实业上抱持一种主义,谓为棉铁主义。……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张謇提出“棉铁主义”的目的是 ‎①挽救民族危机 ②振兴民族产业 ‎③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④抢占国际市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该观点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B.该观点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C.该观点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该观点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4.19世纪末,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在武汉地区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劝农桑。1890年创建两湖书院(黄兴毕业于此),1896年开始编练湖北新军。这表明张之洞 A.支持孙中山革命运动 B.赞同维新变法运动 C.顽固手段维护清统治 D.顺应潮流推行政策 ‎15.下表是1928—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岁出总额与部分支出比率”(部分)(数据整理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此表说明 时间 岁出总额(万元) 军费支出占百分比 债务支出占百分比 经济建设占百分比 ‎ 教育支出占百分比 ‎1928年49700 49.7 33.3 0.6 1.5‎ ‎1929年61875 42.9 33.4 0.4 2.6‎ ‎1930年71200 43.8 39 0.2 2.0‎ A.巨额债务支出反映中国半殖民地性质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资金短缺停滞不前 C.国民政府关注民众生活高度重视教育 D.国民政府重心在于排除异己稳定政局 ‎16.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至10%,1933年提高至20%,到1934年更是达至25%。这体现了( )‎ A.日本侵华影响西方在华经济 B.北伐战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C.西方各国对中国抗日的援助 D.中国关税自主权的逐步收回 ‎17.1883年,《字林沪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这一报道反映了( )‎ A.近代企业分布日益合理 B.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 C.兴办实业热潮逐渐掀起 D.近代企业竞争渐趋激烈 ‎18.孙中山先生在青年时期曾上书李鸿章,赞赏李鸿章等洋务派“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开平铁路,已后先辉映矣”。下列说法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 A.社会有识之士认可洋务运动 B.孙中山肯定洋务运动全面改革 C.洋务派的活动引发社会变革 D.中国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19.外国棉纱“初时只销售于九江、南昌、广信、饶州,继至吉安、临江、抚州、建昌,今年(1898年)遍及瑞州、袁州、赣州、宁都、南安等处,通省皆已流通,价值不下一千万两。从前妇女手纺之纱,(至此)几乎无人过问”。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手工纺纱业繁荣 B.中国自然经济没有发生变化 C.洋纱在中国内地市场畅销 D.民族纺纱业发展得极其缓慢 ‎20.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图可知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对华贸易( )‎ A.改变了对华贸易逆差局面 B.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C.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 D.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21.‎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然而在1992年,广东人仍然担心来自北京的黄灯和红灯,他们亟想看到绿灯信号。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是( )‎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2.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下降为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C.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3.《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收录“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至1996年第3版增加收录的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2012年第6版增加收录的有“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A.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24.1964年开始,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这反映出当时 A.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B.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C.战争思维成为主导 D.“左”倾错误开始出现 ‎25.据统计,1987年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种由120种减少到60种,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小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小到23种。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根本改变 B、物资价格“双轨”现象得到改变 C、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 D、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26.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论讨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同点是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转移了党的工作重心 ‎27.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我国建国后某个时期的评价甚高:“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是相当成功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具有决定性加速作用”,但是这个成就也是有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指的是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中共十四大之后 D.改革开放初期 ‎28.依据下图判断,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29.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30.下表反映中国1953—196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其中1963—1965年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 时间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增长率 ‎14.6%‎ ‎0.6%‎ ‎15.7%‎ 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D.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简答题(40分)‎ ‎31.(13分)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图表。‎ 阅读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中ACD代表的经济成分及AD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图表中D所示的划线段a~b处经济状况的影响。‎ ‎3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针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发挥多大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史学界出现两种不同的解释。两种解释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关系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一种解释认为:英国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应当归结于工业革命前18世纪形成的比较完善的自由竞争机制,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所提供的创新平台。第二种解释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工业革命,主要原因在于规模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第二种解释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作是不可能想象的。‎ 评论材料中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原因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3.【改编】(14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百年巨商》‎ 材料四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一枚炸弹在先施公司东南角爆炸,炸死炸伤职员、顾客、行人近千人,先施公司损失惨重;上海沦陷后,先施公司受到日军强制管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美货倾销中国,先施公司受此影响,元气大伤,资金枯竭。‎ 新中国成立后,先施上海百货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国营上海时装公司。先施公司本部经营重心移至香港,存续至今,并于1993年重返上海南京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 ‎(4))据材料四分析影响先施公司发展的因素。(3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前朝,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而使得中国出现贸易顺差,这是双方平等贸易的产物,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属于自由平等贸易,故B项错误;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以彰显天朝大国的风范,故C项正确;清朝“海禁”: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清复明实力,只有广州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最多只是给外国商人造成一些不方便而已,并没有影响贸易额,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朝贡贸易体制 ‎2.D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治理国家,诸子百家提出的是治国理念,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士人从商”,明清时期政府对商业的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并通过对商人的盘剥,抑制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是指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产物,故C项错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取自《孟子》,体现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豁达态度,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 ‎3.A ‎【解析】‎ 试题分析:曲辕犁出现于唐朝,翻车发明于汉代,棉布在元明以后才成为纺织原料,所以这些都不可能是战国时期的范喜良所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有了铁制工具,所以他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只能是铁锄,故选A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4.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A项反映的是农业生产,C项反映的是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形成取代了之前的井田制,D项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贡献,这些都是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B项反映的是各个阶层都为国家服务,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的形成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熙宁二年,苏辙《上皇帝书》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读书考试的社会范围扩大到农、工、商贾之家,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科举制 ‎6.A ‎【解析】‎ 试题分析:明初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民间,影响到政府的经济政策, 最终政府通过颁布法律确立了白银货币化,故A项正确;贵重金属被政府禁止流通,而 非短缺,导致宝钞贬值,故 项错误;货币改革是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③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④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尤其如此。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说明了这一点,故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名师点睛】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规模小、水平低、条件简陋,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内容说明了明清时期“士”与“商”紧密融合在一起,这是对中国传统的四民秩序的一个重大变革,答案选D,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明清社会的实际状态。‎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的影响 ‎【名师点睛】材料考查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变动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所起的推动的作用。明清时代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全新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并非所有的材料都是对此现象的反映,判断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标志是看材料中是否有雇佣关系的存在。‎ ‎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工部为当时掌管各项工程的中央机关,而工部又是尚书省的下属部门;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地位平等,分工明确,各尽其责;“手工业行业和种类已经非常繁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没有显示官营手工 业与民营手工业的比较,无从得知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三省分工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主管具体事务,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和成熟的标志。‎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墓葬品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材料表明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得到极大发展,这与当时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南迁开发江南密切相关。A、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经济中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中心的南移•中原人口南迁开发江南 ‎【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11.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之;C项并非材料现象的原因,根据材料更无法看出“战略调整”的 意思;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众多银行金融机构迁入上海,既是上海在金融方面相对于经济地区的优势条件所致,也进一步加强了其金融巾心地位。所以答案选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 ‎1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谓为棉铁主义。……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可见包含有①挽救民族危机 ②振兴民族产业 ③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④抢占国际市场,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张謇 ‎13.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洋务运动是清王朝推行的,内容是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但出卖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其目的是镇压人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清政府实行的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内容的一场自救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B、C、D说法错误。材料对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的说法是正确的。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 ‎1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分析材料和调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在武汉地区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劝农桑”“编练湖北新军”可以看出,清朝末年开始推行一些顺应世界潮流的政策。所以答案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 起·顺应潮流推行政策 ‎1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没有揭示债务与列强的关系,所以不能得出巨额债务支出反映中国半殖民地性质的结论;结合所学,1928—1930年正是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经济出现第三次建设高潮,所以B说法错误。由材料来看教育支出比例不大,所以C不符合题意。当时军费开支一方面用于军阀混战,另一方面是镇压红军,所以选D。‎ 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至10%,1933年提高至20%,到1934年更是达至2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逐步收回,与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有关,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国民政府改订新约 ‎1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883年,“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报道反映了兴办实业热潮逐渐掀起,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表现 ‎【名师点睛】本题实质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常考点之一。此外,对学生的阅读、概括、归纳能力要求较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1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开平铁路,已后先辉映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社会有识之士认可洋务运动,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1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今年(1898年)遍及瑞州、袁州、赣州、宁都、南安等处,通省皆已流通,价值不下一千万两。从前妇女手纺之纱,(至此)几乎无人过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纱在中国内地市场畅销。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 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属于备考重点知识之一。其影响有:1、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上:中国逐渐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了开始解体,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外商企业开始在通商口岸建立。 2、社会矛盾变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对华贸易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21.D ‎【解析】‎ 试题分析:《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1984年10月涉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10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与“第一次绿灯信号”不符,故B项错误;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与广东无关,故C项错误;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放人民的思想,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南方谈话 ‎22.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所述现象无法说明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激发,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征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该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故C项错误;“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名师点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23.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没有体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阶级斗争,排除AD;公有制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排除B;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现代汉语词典》新经济词汇的不断增加反映了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故C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新经济词汇的增加 ‎【名师点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点:‎ ‎(1)从试点到推广。‎ ‎(2)首先在农村,然后到城市。‎ ‎(3)废除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即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多有制经济并存格局。‎ ‎24.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关键信息“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可知,当时的工业建设深刻受到战争思维的影响,C项正确。工业布局、结构与材料信息无关,A、B项错误;建国后“左”倾错误开始出现于50年代的经济建设领域,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基本设施建设 ‎2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计划经济的根本改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A项排除。物资价格“双规”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B项排除。依据题干可知,1987年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国家计划性的经济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断下降,即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C项正确。D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 ‎2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比较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南方谈话”打破了计划和市场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真理标准问题 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本题选A。 B项只适合南方谈话;C项和D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的。‎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南方谈话与真理标准问题的相同点 ‎【名师点睛】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帮助了干部和群众打开了思想解放的大门;它冲破了“两个凡是”及其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禁锢,宣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这个成就也是有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一五计划时期 的特点。故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 ‎【名师点睛】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它有两个特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2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和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图的变 化可知,这是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左”倾错误,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2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50年代末的“左”倾错误导致工农比例失调,而60年代初因中央生产关系的调整,工农比例趋向于平衡,故A项正确;B项“主要原因”说法是错误的,应是“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C项“优先发展农业”说法错误,应是“优先发展工业”,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50年代,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八字方针 ‎30.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1963——1965年工农业生产的增长率比之前有所提高,与60年代初期的国民经济调整有关,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于1957年完成,故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对工农业生产造成的是消极作用,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交恶,故D项错误。‎ ‎31.‎ ‎(1)A:自然经济(小农经济);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3分)‎ AD之间的关系:自然经济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瓦解自然经济。(4)‎ ‎(2)a~b处经济状况的影响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运动兴起(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兴起,有利于民主共和的传播;‎ 中国近代化探索由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仔细观察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要素,A、C、D所代表的经济成分,具体体现在:A是自然经济(小农经济);C是外国资本主义企业;D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所代表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与D所代表的之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密切联系,具体体现在:自然经济的存在,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则不断的瓦解着自然经济等。‎ ‎(2)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D所示的划线段a~b处经济状况所带来的影响,可知,要回答的问题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可以这样组织答案: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维新运动兴起(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兴起,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ƒ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国近代化探索(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转向了制度层面等。‎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32.赞同观点一:工业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2分)‎ 论证:①18世纪的英国工业生产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从而刺激了纺织业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与技术革新,从而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②18世纪英国农业生产领域也形成了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竞争,推动了圈地运动的进行,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③18世纪英国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金融、股票市场,出现了东印度公司等资金雄厚的股份制公司,从而为英国大规模海外贸易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每点4分,共是10分)‎ 赞同观点二: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干预市场、大力扶植的结果。‎ 论证:①在英国政府大力支持下,英国海外殖民扩张不断扩展,成为殖民大帝国,从而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资金;②在英国政府推动下,圈地运动不断发展,从而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③英国政府曾颁布《航海条例》等法令,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或重商主义),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国内市场;④在英国政府支持下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大型企业,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英国的国际竞争力,为资本主义工业提供了海外市场和资金;⑤英国政府颁布专利法,保护奖励科技创新,也为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提供了有利条件。(每点4分,共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一题属于观点评论题,题目中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工业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二、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干预市场、大力扶植的结果。首先要通过阅读材料提炼出观点来,然后根据自己所占有的知识,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论。答题时,要先亮明自己要评论的观点,然后再去评论。评论要求要能做到条理清晰,史论结合。无论选择哪种观点进行评论,都要紧扣观点,思考时,围绕上述原因怎么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市场、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条件去选取史实,然后加以准确表述即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33.‎ ‎(1)小农经济高度发达;列强入侵;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3分)‎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1分)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国人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分)‎ ‎(3)因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业救国;技术设备先进。(3分)‎ ‎(4)因素:战争破坏;外商排挤;民族独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任3点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可以概括出小农经济高度发达;由“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可以概括出列强入侵;由“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可以概括出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是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第二问由““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结合所学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辛亥革命。另外结合所学还有政府的奖励和人民的爱国运动。‎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由“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可概括出实业 救国。由“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可概括出技术先进。‎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直到1993年“先施”公司的经营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近60年的时间里,对“先施”公司的成长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具体这样来解读:A.不利因素:①日本侵华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破坏;②外商的经济侵略、排挤等;B.有利因素: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赢得了民族独立;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国策的不断深入以及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等。‎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经济落后的原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企业;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