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测试
九年级语文 2017.0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0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 (2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在苏州看园林,实在是读一本立体的书。①本来通过建筑这面镜子,使我们一样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②不过这种探讨与窥视却是充满了艺术的乐趣。建筑是 A
(凝结、凝固)的音乐,在这些秀美的园林里随时都 B (飘荡、漂荡)着几世纪前的音符,一碰到我们的心xián( ▲ ),便会响起历史的鸣奏,在我们心灵的空谷中久久的回荡。我又想,我们欣赏这jìn( ▲ )透了古典文化艺术之汁的苏州城,还不应该忘记,怎样去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一座同样饱储着当代文化艺术的城市。 —— 梁衡《苏州园林》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心xián( ▲ ) jìn( ▲ )透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面的横线上。
A (凝结、凝固) B (飘荡、漂荡)
(3)文中划线句是病句,请分别写出修改方法。
▲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 (李煜《相见欢》)
② ▲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 ▲ 》)
③ ▲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 。 (曹操《龟虽寿》
④散入珠帘湿罗幕, ▲ 。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 ▲ 。 (陆游《游山西村》)
⑥关关雎鸠, ▲ 。窈窕淑女, ▲ 。 (《关雎》)
⑦浩浩汤汤, ▲ , ▲ ,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⑧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名著阅读。(5分)
(1)格列佛在小人国中得宠并得到国王尊贵封号“那达克”,他又因为哪些事失宠乃至要被杀死?(3分)
▲
(2)选出对《格列佛游记》表述准确的一项。( ▲ )(2分)
A.小人国通过在横杆上跳来爬去的技艺,候补朝中重要的官职,佛林奈浦就是因为表演得最敏捷、时间最长,获得财政部长职务的。
B.格列佛向大人国国王提用火药和枪炮巩固国防的建议,国王主张用理智、公理、仁慈、正义、良知治理国家,这个建议被拒绝了。
C.飞岛国平息叛乱的方法:一种温柔,岛上大块石头往下扔,砸碎房屋让人无处藏身;一种强硬,让飞岛直接落下,毁灭人和房屋。
D.慧骃国每四年都要举行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开展辩论,每次他们在大会上辩论的问题都是:为了争抢有不同颜色而闪闪发光的石头。
4.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材料一:漫画(右图)
材料二:输掉了比赛,赢得了尊重
2016年9月1日,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2强赛首战,国足以2比3憾负韩国队。赛后,到场助阵的近1万名中国球迷
并没有立即离场,而是分工明确地捡起现场垃圾。这一幕成为韩日网友热议的话题,他
们说中国输掉了比赛,却赢得了尊重。
(1)请你说出材料一的寓意。(1分)
▲
(2)结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中国输掉了比赛,却赢得了尊重”。(2分)
▲
第二部分 (4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7题。(7分)
(一)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用意?(2分)
▲
6.对《行路难》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真实地写出诗人渡黄河、登太行时面临着“冰塞川”“雪满山”的艰难险阻。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遭遇坎坷,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D.诗歌中交织着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的矛盾,但对个人前途仍抱有美好期待。
7.《行路难》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都写于李白在朝廷供奉翰林不到三年便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之时,两首诗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点?(3分)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8-11题。(13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夏,鲁师与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仲庆父请伐齐师,公曰:“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夏书》曰:‘皋陶迈种德,德乃降。’姑务修德以待时乎!” 秋,师还。君子是以善鲁庄公。(选自《左传 庄公》)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 (2分)
A.
B.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既克,公问其故
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D.
C.
何以战 忠之属也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9.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哪一项?( ▲ ) (2分)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分人。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D.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①我实不德,齐师何罪? ▲
②君子是以善鲁庄公。 ▲
11.甲乙两文都提到齐鲁交战:甲文“齐师伐我,公将战”,鲁庄公在齐强鲁弱的情况下毅然迎战且取得胜利;乙文“仲庆父请伐齐师”,鲁庄公却没有出战。甲文中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鲁庄公没有出战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5分)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2-14题。(8分)
树犹如此
①西汉的辞赋家枚乘在著名的《七发》一文中写了一株梧桐树,历尽艰辛——它的根是一半生一半死,夏日被雷电劈打,冬日被风雪摧残,被急流冲刷,它却顽强地生长,于树干中积聚了很多纹理。终于有人把它砍下制成琴,音质太好了,“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真是天下独一份的琴声。
②经历这种艰辛的过程,终于修成正果,这也是很理想的结局了。
③不论是人、是物,存在于世,都有来自逆向的力量。使行进的历程百般不畅万般蹭蹬,严重的就称之为磨难了。磨难因人而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了仲尼、屈原、左丘、孙膑诸人,不是被囚禁、流放,就是膑脚、失明,凄惨之至,非常人所能承受,最终却都成为史上人物,千百年过往而不湮其辉光。就是司马迁本人,也是受宫刑后而发愤著《史记》的,这些人物的经历成为教育的典型,磨难是伴随人生而来的。
④书法家对于书法的关系,当然不能言说磨难,至多就是笔墨上的磨练,但作用于人的精神却是一脉的。像王谢家族中人,比一般人成名成家也就顺当得多。但是,逃不脱的是笔墨上的磨练,因为书法家要靠作品来说话,而作品是写出来的,写就需要扎实的笔墨功夫,谁也没有理由逃避。成一字须反复不辍,成一篇则如上蜀道,立一体则以一生为计,尚未知可成否。唐人孟郊曾风趣地说:“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是啊,一个人为何要如此?此心有远大理想,思遐举,而必然要筋骨承其劳累,身心共赴一处,以期遂愿。大抵文人都有身心磨练的过程,积年之功夫终于有了相应的收获,心中甚喜。文人雅集时相互欣赏,优者备受称道,几因磨练长精神,定非碌碌者。
⑤可是,持续上进不由人,虽功夫所下甚多,穷昏昼,忘饥渴,却是毫无寸进了,不觉心烦气躁难以平复.甚至有人就弃笔墨而走,以为艰深不可求索。清人曾国藩是深有体会者,他认为:“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这个“熬”字运用得尤其传神,暂时不见有何进展,仍然心手不放松,始终自守,不离不弃,继续读书、研究、临摹、创作,似乎不动声色、不激不厉,却韧以行事。时日忽忽过去,终于学识又有所提高.腕力又有所增强,悟性又有所开启,豁然天开,进入新境。而那些不能自守者,终将难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喜悦。
⑥一株梧桐,终究要经风雨而后成为琴之优者,更多人听到了它悠扬的琴声,忽略了它曾经的苦难。书法家的磨练,指腕的、心灵的,其中的复杂和幽微,难与外人道。人们聚于酒肆,惊看张旭笔走龙蛇的迅疾,一幅之内烟波万状,感到了书法家书写是这般轻易。
⑦犹如只看到一朵花的盛开时刻。 (摘自2016年1-2《语文世界>,有删改)
12.文章开篇叙写枚乘《七发》中的梧桐树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3分)
▲
1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
1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划线句的含义。(2分)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9题。(18分)
理发匠
黄荣才
①理发匠是个哑巴。大家就都叫他哑巴,叫了六十年了。
②哑巴一出生就是哑巴。哑巴的父亲是个理发匠,哑巴从小就开始给父亲打下手,后来就子承父业,也当理发匠。哑巴的父亲老了,就在自己家里等待理发的人上门,哑巴则走村串户,当起流动的理发匠。后来哑巴的父亲死了,哑巴就不再外出,守着父亲留下的老屋,当理发匠。
③哑巴每天天一亮,就烧开水,把两把开水壶灌满。把一个铝盆洗干净,竹椅也擦了几遍,刮胡子刀磨得锋利,掏耳勺、毛巾、香皂等用具摆得整整齐齐,然后就搬一张凳子坐在门口,等理发的人上门。哑巴理发的式样简单却很认真,理发时,不时后退两步仔细看看,然后靠前继续动手。
④头发理完,有长胡子的,那就刮胡子。哑巴拿毛巾蘸上热水,打上香皂,用手擦起泡,捂在脸上,热热的,舒服;哑巴的手不动,等这份舒服劲过了,才慢慢擦,逐渐用力,把胡子捂热擦软了,拿出刮胡刀在一块皮上来回正反刷几遍,就是再次磨刀了。哑巴的手轻轻拉动,锋利的刮胡刀稳稳贴在脸上,刷刷地把胡子齐根刮掉,脸稍微有点酥酥的感觉,很舒服。掏耳朵是哑巴的另一绝活儿,用把细长锋利的小刀在耳廓上走两遍,把外面的细毛刮了,刀尖探进去,轻轻一旋,在你感觉麻痒痒的时候,手已经缩回来,耳洞里的毛刮好了,然后换一头,用小勺子慢慢掏。
⑤
理完发.给钱的时候,你给一块哑巴也收,给两块哑巴也收,但不超过三块。有谁想多给点,哑巴脸涨得红红的,咿咿呀呀比划,坚决不收。哑巴以前理发,基本没有收过现金,半碗米,几个地瓜或者芋头,甚至一把青菜,哑巴都收,也不嫌少。也有人理完发,比划着说手头紧,先记着。哑巴点了点头,有谁难为情地多说两句,哑巴就笑眯眯地把你推出门,比划着该干活去了。到了年底,你随便给哑巴带米或者莱,柴火也行,这账就销了。哑巴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理完发,有人朝他竖着大拇指夸他,他会咿咿呀呀地也朝夸他的人竖起大拇指。
⑥哑巴老了.到哑巴这儿理发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哑巴理发的式样太简单,基本就是个桶圈或者平头。开始的时候还有些老年人,照顾哑巴的生意,后来连老年人也基本不来了。有时候一个月理不了三个头,最后只剩下老张头还找哑巴理发。哑巴还是天天烧开水、洗铝盆、磨剃刀、刮胡子刀,把各种工具整整齐齐摆好.然后搬一张小凳子坐到门前。等不到人,哑巴的神情很落寞,见到人也不咿咿呀呀地打招呼了,经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门口一动也不动,雕塑一般。等到天黑,哑巴再一一把工具收起来。村干部告诉哑巴,村里把哑巴列为五保户,村干部知道哑巴不明白五保户、低保是什么意思,就用最简单直接的话告诉哑巴。哑巴点了点头。
⑦哑巴还是天天准备好开水,摆好理发的各种工具,就等老张头来理发。尽管老张头一个多月才理一次发,不过就是老张头刚理完发的第二天,哑巴也是郑重其事地做好准备,好像随时有人来理发一样。老张头一到,哑巴从理发到刮胡子、掏耳朵,严肃认真,要摆弄上近两个小时。老张头不催不急,老人反正有时间,让哑巴尽兴摆弄。完了,掏出三块钱给哑巴,朝他竖起大拇指。哑巴咿咿呀呀,也朝老张头竖大拇指。老张头走后,哑巴就静静地坐在门口,把自己坐成一尊雕塑。
⑧老张头死了,村里人说哑巴这回该收摊了,最后一个理发的人都没了。“反正他不用愁吃不用愁穿。再说年纪也大了。”村里人觉得哑巴没头发可理也没什么。不过,忙完老张头的丧事后,村里人发觉好几天没看到哑巴了,就去看了看。
⑨哑巴已经死了,哑巴把自己的头发理了.然后用刮胡子刀切开手腕的动脉,自杀死了,所有的理发工具摆得整整齐齐。 (原载《福建文学》,有删改。)
15.小说第②段对全文的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说明。(4分)
▲
16.联系上下文,说说小说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的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哑巴的手轻轻拉动,锋利的刮胡刀稳稳贴在脸上,刷刷地把胡子齐根刮掉,脸稍微有点酥酥的感觉,很舒服。
▲
17.下面两句话都是哑巴给人理完发后的表现,结合全文,说说它们分别表现了哑巴当时怎样的心态?(4分)
①有人朝他竖着大拇指夸他,他会咿咿呀呀地也朝夸他的人竖起大拇指。
②哑巴咿咿呀呀,也朝老张头竖大拇指。
▲
18.小说第⑧段为什么要叙写老张头死后村里人对哑巴的议论?(3分)
▲
19.哑巴离世时做了哪些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4分)
▲
第三部分 (60分)
20.作文。(60分)
请以“只要心中有追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测试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2017.01
1.(6分) (1)弦、浸(2分) (2)A凝固、B飘荡(2分) (3)①去掉“通过”或“使”。 ②“探讨”和“窥视”调换位置。(2分) 2.(10分) ①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②无可奈何花落去;浣溪沙;③老骥伏枥,壮心不已;④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⑤柳暗花明又一村;⑥在河之洲,君子好逑;⑦横无际涯,朝晖夕阴;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5分) (1)①拒绝将对方所有军舰拖回来,使其成为一个省(格列佛不同意国王灭掉不来斯古国的命令);②格列佛用小便灭了皇后寝宫的火,皇后以为耻;③财政大臣佛林奈浦怀疑妻子爱上格列佛;④还有财政大臣和海军大臣的嫉妒,一起以叛国罪弹劾格列佛。(写出其中三点得3分)(2)B(2分)
4.(3分) (1)讽刺了国人出境游不注重文明礼仪。(1分) (2)在赛场上中国队虽然以2比3输给韩国队,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注重文明礼仪,遵守社会公德,赢得世人尊重。(得2分)在赛场上中国队虽然以2比3输给韩国队,中国球迷分工明确地捡起现场垃圾。(得1分)
5.(2分)引用典故,(1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建功立业的愿望。(1分) 6.B (2分)
7.(3分)同:都抒发了诗人功业难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苦闷。(1分)异:《行》面对挫折,仍然积极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1分)《宣》面对挫折,略显消极,有避世思想。(1分)
8.A(2分) 9.D(2分)
10.(4分) (1)我实在没有德行,齐军有什么罪?(2分) (2)君子因此赞美鲁庄公。(2分)
11.(5分)甲文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是:鲁庄公执法公平,能够取信于民,“得道多助”;知人善任,任用曹刿;曹刿指挥有方,有军事谋略。(一点1分,共3分)乙文没有出兵的原因是鲁庄公认为自己没有德行,齐军并没有罪。如果讨伐齐师,师出无名。(2分)
[译文]夏,鲁、齐两国军队围攻郕国,郕国战败向齐军投降。鲁国的仲庆父请求攻打齐军,鲁庄公说:“不能这样,我实在没有德行,齐军有什么罪呢?罪是由我引起的。《夏书》说‘皋陶努力培育德行,具备了德行,别人自然降服。’我们还是姑且致力培养德行,以等待别人降服的时机吧!”秋,鲁军回国。君子因此而赞美鲁庄公。
12.(3分) (1)逐步引出下文对磨难的议论;(2)详写梧桐树历尽艰辛成为良材,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成就的论点;(3)
引用名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点1分,意到即可,共3分)
13.(3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1分)通过引用曾国藩的话,把能自守者终能成功与不能自守者无法成功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人若想有大的成就需经磨难”的观点,增加说服力。(2分)
14.(2分)我们大多注意事物的表面的辉煌与成就,(1分)却往往会忽略其背后的种种磨难与艰辛。(1分)
15.(4分)哑巴从小就开始给父亲打下手,后来子承父业,为下文哑巴理发的认真、专业提供依据;(2分)哑巴在父亲死后就守着老屋当理发匠,不再外出,为写后来哑巴因为没人来理发而失落乃至自杀埋下伏笔。(2分)
16.(3分)运用叠词,强调哑巴刮胡子时动作的娴熟(1分),以及顾客那种舒服的感觉(1分),突出了哑巴理发技艺的高超(1分),可谓绝活。
17.(4分)①表现了哑巴被人称赞后感觉自己很有对大家很有用,内心很高兴。(2分)②表现出哑巴因为越来越少的人来理发的失落,只有老张头来照顾他生意时对他的感激。(2分)
18.(3分)表明村民根本不了解哑巴,漠视哑巴的尊严,对哑巴只有同情没有尊重。(2分)进一步衬托出哑巴的悲惨结局。(1分)
19.(4分)哑巴给自己理了发,还把理发工具摆的整整齐齐。(1分)作者的用意:体现了他理发师的身份,表达他对这份职业的热爱;突出了哑巴因为无人欣赏他理发技艺的失落;反映出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的隔膜,缺乏人性关怀;表明了哑巴对生命尊严的追求,呼吁人们提高对生命尊严的认识。(3分,一点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