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鸡泽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北鸡泽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在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中,“万物一体”论是其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这一命题的完整表述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然而以往人们在讨论这一命题时,往往容易突出“万物一体”而刊落后面的“仁”字,这就使得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界线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观点认为阳明此说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观点存在某种渊源关系。为了澄清这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有必要重新探讨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的意蕴,以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及其思想意义。‎ 必须指出,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命题中,“一体之仁”无疑是核心概念。其中,“一体”是对“仁”之特质的一种描述。具体而言,“一体”即整体义、全体义,“一体之仁”是强调“仁”,不仅是人心的德性存在——心体,更是遍在于万物而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本体存在——仁体,表明宇宙存在一种基本的精神特质。我们关注“一体之仁”而非单独的“仁”字,目的在于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同时也可以藉由“一体之仁”来表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我们称之为“仁学一体论”,即仁学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从历史上看,大致有两种形态的万物一体论,一种是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另一种是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新形态的万物一体论。前者可以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庄子“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庄子·天下》)为代表,后者可以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以及“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集》)的仁者境界说为代表。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这两种理论形态都有所不同,它是建立在良知心学基础上的新形态的“仁学一体论”。‎ 一般认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源自程颢。然而,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以程颢为代表的万物一体论,含有“生生之仁”和仁者境界两种主要含义,强调从“须先识仁”的角度出发,以实现仁者之心的境界就是万物一体的境界,偏重于工夫指向的、主观呈现的境界论意义。然而,与程颢偏重于境界的论述不同,王阳明是从“一体之仁”的角度出发,将仁者境界的万物一体论推展至以一体之仁为核心内涵的万物一体论,这是王阳明基于“一体之仁”的本体论对万物一体论的重构。‎ ‎(摘编自吴震《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中,“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这个命题是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B.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其他的万物一体论之间有着清晰的理论界线,却又容易被混淆。‎ C.“一体之仁”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核心概念,揭示了宇宙存在的基本精神特质。‎ D.王阳明推翻了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他的万物一体论是一种全新的重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意在澄清关于阳明仁学的错误观点,探讨其“一体之仁”的思想意蕴,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和思想意义。‎ B.作者从辨析核心概念出发,揭示了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藉此表明阳明仁学有和其他万物一体论不同的理论特质。‎ C.作者列举历史上两种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意在强调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是建立在良知心学基础上的新形态的“仁学一体论”。‎ D.文章结尾指出,王阳明将程颢的万物一体论推展至以一体之仁为核心内涵的万物一体论,表明王阳明是仁者境界说的继承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抛开“仁”字强调“万物一体”,就会混淆阳明万物一体论与其它万物一体论的界线。‎ B.要把握“一体之仁”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就要抓住“心体”和“仁体”两种特质。‎ C.只要关注“一体之仁”中的“仁”字,就能够揭示阳明仁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 D.研究王阳明的仁学思想,既要揭示其理论特质和思想意义,又要关注其它相关理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湿漉漉的雨 陈敏 学校位于远离村子的旱塬上,像一只搁浅在河滩上的破船。‎ 方培老师来的那天,天正下着小雨,两个男孩子流着鼻涕,满身泥巴,深一脚浅一脚地为他抬来了一桶水,放进他住的单间宿舍里。一路磕磕碰碰,桶里的水只剩下了半桶。水浑且黄,但一股暖流却蹿上来,瞬间温热了他冰凉的心。‎ 校舍原是一间被废弃的财神庙。三十多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拥挤在一间屋子里,被香火熏黑的墙壁不时掉着土渣,四周结满了蛛网,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会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撒落在孩子们身上。‎ 第二天,方培阻止了孩子们为他轮流抬水,只接屋檐上的雨水洗脸做饭,还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和他一同分享村民们送来的玉米棒和山药蛋。‎ 这些风雨中成长的孩子一开始还真无法管束。上课说跑就跑,说是出去拉屎尿尿;八九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多数呆若木偶,不吵不闹,不愿开口说话。方培来了个“逆水行舟”,他说,我要带你们上山去,不过,我不仅仅是让你们四处闲游,你们除了使用两条腿外,还要充分利用你们的眼和耳,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 方培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东面的一处山坡,那里生长了茂密的野花野草。方培要求他们每人在山坡上找一枝花,倾听花儿开放的声音。孩子们咧着嘴笑,纷纷四散开来,野鹿一般欢快地跳跃着,钻进花草丛中,仔细观察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植物。那些躲藏在草丛灌木里的野花,有的开着,有的正打着骨朵儿,可谁也没见过它们是怎么开的,更别提花开的声音了。但他们还是找了各自喜爱的花朵,趴下来,将耳朵贴在花瓣上听。一天的倾听,有两个同学得出结论:花儿开放的声音太小,人的耳朵听不见,只有蝴蝶和蜜蜂这样的小动物才能听到,因为它们总是将嘴巴深深地扎进花蕊里面。‎ 方培为他们细腻的观察而欣喜。给出答案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赞誉,还获得了蝴蝶状的花竹书签。老师又承诺,谁画画得好,字写得好,谁就能在夜晚和他一起分享望远镜的奥秘。他说他带来了一架可以观察天体的天文望远镜,能从中看到银河桥、月亮里的吴刚和桂花树,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比山都大。‎ 方培给学生们每人一张小纸片,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花草树木、蝴蝶、蜜蜂、鸟儿画在上面,并在画的下方注出汉字。‎ 这一招很妙,通过画画学写汉字,一直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竟然如此容易。老师激励下的孩子们眼眸里闪出的光亮晶晶、清莹莹,像他们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 方培每天教学生们唱一首歌。‎ 方培还在破败的院落外面竖了根木杆,升起了国旗。‎ 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 又一个秋雨季节来临。雨,浙渐沥沥,已经下了整整一月。旱塬成了烂泥滩,校舍岌岌可危。方培给村主任反映危房情况,村主任说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没劳力;他又给上级反映,上级承诺派人查看,却一直没来。‎ 雨,一直没有停的迹象,方培这一夜睡得潦草,一些悉悉索索的声响仿佛来自天外。他天没亮便从床上爬起来,将陆续到校的学生挡在外面。‎ 湿漉漉的泥地上,孩子们整齐地站成一排,眼睁睁地瞅着已折断了的屋脊。方培说:见 证奇迹的时刻快要到了,你们将会幸运地目睹一座破旧校舍倒塌和一座新学校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学生们都不明白,这会儿老师竟然没有悲伤,反而如此欣喜。终于,教室的屋顶在他们久久的注目礼下“轰”的一声,倒了。一团白烟从雨雾中升起,缓缓向雨中扩散,场面惊呆了孩子们的脸。‎ 第一个赶来的是村主任,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也纷纷赶来。看着没少一根毫毛的孩子们扑向各自的爷爷奶奶时,村主任像牛一般地号啕起来。‎ 校舍倒塌的事件惊动了县教育部门,方培保护学生的事迹成了全县教育系统的一大新闻,几路记者陆续赶来。面对好几个镜头,方培说:“是老鼠给了我启示,让我将孩子们挡在了外面。我老早就听说:老鼠搬家,房倒屋塌。那一夜,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全部搬了家。”‎ 三个月后,一所希望小学在原址上建起。学校正式分配来了两名年轻教师。而方培却选择了离去。他去了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 离别那天,天依然下着雨。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在雨里,含泪目送他们的老师离去。‎ ‎(选自《商洛日报》‎2017年1月10日第7版,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村主任原本是不想维修校舍的,但当他看到校舍倒塌,孩子们只能找各自的爷爷奶奶时,他知道校舍非维修不可了,于是像牛一样号啕起来。‎ B.小说语言洗练生动,作者还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添语言的神采,如学校像搁浅的破船、老鼠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C.小说开头描写校舍的破旧时,写到了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为后面写雨夜校舍将要倒塌时老鼠搬家埋下伏笔,前后照应,使情节合理紧凑。‎ D.村里孩子开始时难以管束、八九岁了还写不好名字,校舍濒危村里没劳力维修等细节,反映了农村青壮年缺失带来的问题,突出了小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旨。[来源:学科网]‎ ‎5.小说中的方培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对“雨”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 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来源:学科网ZXXK]‎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谟画。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友直、杨居宽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要束木,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B.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C.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D.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田”指古时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B.“驸马”是我国古代对皇帝及皇亲国戚的女婿的称呼,又可称为帝婿、主婿、国婿等。‎ C.“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员。‎ D.“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军队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任寿昌府判官时, 他布置得法,使骚动不安的民众安定下来。‎ B.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使诬陷彭宏有叛离之心的金渊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C.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忙兀台要置弹劾他不守法纪的郄显等人于死地,申屠致远不惧威胁,亲自解开郄显等人的囚具,让他们从军赎罪。‎ D.申屠致远为人勇毅,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众御史害怕桑哥,不敢前往湖广巡视,申屠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15.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教授儿童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                  。”‎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盛夏时节,前来果园感受田园自然风光、体验亲手采摘乐趣、品尝新鲜时令水果的游人,以及收购水果的客商车水马龙。‎ ‎②20岁的切尔西小将肯尼迪在最近的训练中大秀自己让人感到扑朔迷离的花式技巧。此前他还在训练中颠过橄榄球,不过这次他玩的是正常的足球。‎ ‎③这十多年来,很多人受到误导,认为教改不要负责;其实教育是大家一直要改革、讨论的,要经年累月检讨,方向不对就要改进。‎ ‎④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⑤中国足协的去行政化之路并不容易,需要彻底改头换面示人,才能获得人们的信赖与认可。‎ ‎⑥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应积极作为,不庸政、不懒政,社会各主体也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参与并监督环境工作。‎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变暖使日本建筑物、农作物等受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最多可达8.7万亿日元以上。[来源:学科网ZXXK]‎ B.“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 C.政府把“治污”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系列环保“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污染,还给百姓碧水蓝天。‎ D.马伟明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不仅成功研制航空母舰电磁弹射技术,而且攻克了更高难的电磁拦阻技术难关。‎ ‎19.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3分)[来源:Zxxk.Com]‎ A. 家父今年七十岁寿宴于8日中午12:00举办,敬请届时务必参加。 ‎ B. 对大家交来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择优发表。‎ C. 学校诗社将举办“我与诗歌有个约会”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 D. 我们敬请您担任我社顾问,如能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碗粥,需要慢火“熬”。也有人说,人生是一碗药,需要文火“炖”。① ,它都是一种经历,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在“熬”的过程中,② :咸味的眼泪,甜味的幸福,酸味的记忆,苦味的失败……但是,“熬”过后你就会发现你拥有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历程。世上最好的羹汤,都是“熬”出来的。就像茶是泡出来的,豆腐是磨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一样,③ 。“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动物必须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只有拥有一技之长才能生存下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很多动物也因此苦练生存技能。动物们只要提升了生存技能,就能战胜复杂多变的自然世界。它们只要强大起来,就能避免成为其它动物的口中餐。非洲大草原像天空一样辽阔,草原上充满了活蹦乱跳的动物,但是对于弱小的动物来说,这里没有它们的生存之地。‎ ‎①提升了生存技能,也不一定就能战胜复杂多变的自然世界。‎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考临近,某中学为鼓励高三学生努力学习,在校园中张贴了大量内容各异的宣传标语,如“天王盖地虎,全考985;宝塔镇河妖,全上‎211”‎“每天增一分,干掉千百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这些标语引发了校内外各界人士的热议,有人认为这些标语的内容简洁有力,对学生是莫大的鼓励;有人认为这些标语的内容过于直白功利,会将学生的思想引入歧途;还有人认为学校教育理念和方法出现了偏差……‎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 ‎1.D【解析】文中没有说“王阳明推翻了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 ‎2.D【解析】文中说“一般认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源自程颢”,而作者认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与程颢仁者境界的万物一体论论述不同,没有说“王阳明是仁者境界说的继承者”。‎ ‎3.C【解析】原文是说“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因此只关注“仁”是不够的。‎ ‎4.C ‎【解析】A项,村主任大哭的原因并不是“知道校舍非修不可了”。B项,“拟人”说法错误。D项,“反映了农村青壮年缺失带来的问题”理解不当。‎ ‎5.①关爱学生,心地善良。看到孩子为刚到的他抬水而倍感温暖;阻止了孩子们轮流为他抬水;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与他一同分享玉米棒和山药蛋。②教学有方,善于激励。运用“逆水行舟”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观察、倾听大自然;巧妙地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察所得;让学生通过画画学写汉字,让一向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容易;带领学生观察天体、唱歌、升国旗,使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③聪明睿智,坚韧乐观。通过观察老鼠搬家,预知校舍将要倒塌;校舍将要倒塌时,他告诉孩子们将幸运地见证奇迹,并相信会有一所新学校拔地而起。④热爱(献身)教育,矢志不移。不顾乡村小学条件简陋,想方设法改变那里教育落后的现状;当村里盖起了新校舍、学校分配来了新老师,他又选择去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小说中的方培老师的具体行为有:阻止孩子们抬水,并与他们分享食物;针对孩子们的基础,采用能够激发孩子们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逆水行舟法、画画、教唱歌、升国旗),效果显著;建议修缮校舍;面对即将倒塌的校舍没有悲伤反而更有信心,并及时教育学生如何面对校舍倒塌;新校舍建好、新老师到来后,选择去更偏僻的学校。分析人物形象特征时,要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6.①小说开头描写天下着小雨,照应题目“湿漉漉的雨”,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营造出下雨天湿寒阴郁的氛围,衬托出孩子们对新来的方培老师的热情。②小说中间部分对秋雨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雨一直下个不停,才有后来的校舍经雨淋岌岌可危;也使 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更加合情合理,秋雨下了整整一个月还没有停的迹象,校舍才变得岌岌可危,最终倒塌。③小说结尾对雨的描写,营造了离别时感伤的氛围,渲染学生对方培老师依依不舍的深情;也使小说在悠悠的情韵中收笔,令人回味;结尾写方培老师临走时天下着雨与开头写方培老师来时天下着小雨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再结合环境描写所处的位置具体来分析:在开头,多从①⑤方面分析;在中间,侧重于①③⑥方面;在结尾,侧重于④方面。‎ ‎7.B ‎8.BD ‎9.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每点2分,答出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7. A项,“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错误,从材料一来看,这位名人只是想表明“不必唯学历是举”;C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D项,从材料三来看,“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只是原因之一。‎ ‎8. 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错误,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D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也没有强调读书的有用性。‎ ‎9.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针对三则材料提出的问题,综合性较强,需要从三则材料中筛选信息;同时,还需明确,这是一个探究性题目,不能将从材料中筛选出的信息直接作为答案,需要有个人的理解归纳。‎ ‎10.A ‎11.B ‎12.D ‎13.(1)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发现了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用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2)属县中关押了十七个谋反的人,审讯他们,原来是因为盗贼兴起,他们用武器自卫,实际上不是谋反的人,这些人都得到了释放。‎ ‎【解析】‎ ‎10.分析可知,日本是“远征”的对象,“日本不可涉海远征”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又“量”在句中应作动词,“地远近”作“量”的宾语,故“量地远近”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项。‎ ‎11. “驸马”只是对皇帝的女婿的称呼。‎ ‎12.“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错,从文中可知,申屠致远是多次上奏章为陈天祥辩护,并没有与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13.关键词“谳”“服辜”“贿”‎ ‎(2)“械” “作”“兵”‎ ‎【参考译文】‎ 申屠致远,字大用,他的祖先是汴梁人。金朝末年跟随他的父亲申屠义迁居东平的寿张。致远在府学进修学业,和李谦、孟祺等人齐名。世祖南征,申屠致远被举荐担任经略司知事,军队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军队返回,到达随州,所俘获的男女,申屠致远全部释放了他们。至元十年,御史台征召他担任掾吏,申屠致远没有赴任。南宋被平定后,焦友直、杨居宽举荐申屠致远担任都事,申屠致远首先提议:“宋朝的图书文籍应该上缴朝廷;江南的学田,应当仍然用来供应学校。”行省听从了他的建议。临安改为杭州,申屠致远升任总管府推官。宋朝驸马杨镇的侄子杨玠节,家中很有钱财,守藏吏姚溶偷了他的银子,害怕事情被发现,就诬陷杨玠节暗中和宋朝的广、益二王勾结,官吏拷打他,杨玠节无辜而服罪,案卷已定。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发现了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用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杭州人金渊,想假冒籍贯做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答应,金渊诬陷彭宏写的诗歌有叛离之心。申屠致远察知事情的真相,逮捕金渊追问到底,将他治罪。属县中关押了十七个谋反的人,审讯他们,原来是因为盗贼兴起,他们用武器自卫,实际上不是谋反的人,这些人都得到了释放。改任寿昌府判官,当时敌寇盗贼暗中兴起,加上建造远征日本的船只,远近民众骚动,申屠致远布置得法,民众依靠他安定了下来。至元二十年,拜任江南 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控告平章忙兀台不守法纪,皇上下诏书不让追问,并且把郄显等人交给忙兀台审问,郄显等被关押在监狱中,忙兀台一定要置他们于死地。申屠致远知道他们的冤情,要释放他们,忙兀台用权势来胁迫他,申屠致远不为所动,亲自解开郄显等人身上的囚具,让他们从军赎罪。桑哥当权时,治书侍御史陈天祥被派到湖广,弹劾平章要束木,桑哥摘录陈天祥奏章中的话,诬陷他大逆不道,奏请皇上派遣使者前往审讯陈天祥,陈天祥被逮捕。当时行台要派遣御史巡视部属湖广,大家都害怕桑哥,没有人敢前往,申屠致远慷慨激昂地请求前往。等到达那里,多次上奏章极力为陈天祥辩护。桑哥正在催促给陈天祥定罪,恰逢申屠致远的奏章呈上,桑哥气焰受阻。转运使卢世荣征收茶税牟取暴利,申屠致远弹劾他。又说不可越海远征日本,白白地耗费国力;选拔人才区别南北,苦乐不均,应该考核他们的优劣,考虑地区的远近,定为制度,那么选拔人才就能公平而官场的弊端也能革除。申屠致远清心修持,坚守名节,以侍奉权贵为耻,藏书万卷,取名墨庄。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教育孩子如同师友一般。‎ ‎14.CE ‎【解析】C项“雾里”版本不如“雨里”表达明确。山头野火和烟雾颇似战争中的烽火,如果是“雾里”,胡人就会认为烟雾为自然现象,而不会引发战争烽火的想象。E项“时时醉向酒家眠”不是想象,是实写。‎ ‎15.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2分)第二问: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4分)‎ ‎【解析】 “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看到山头的烟火,胡人误作是狼烟而紧张起来,但接着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睡卧在酒店。尾联写饱受战争的人们渴望和平,并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由此可知诗人的情感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人写的是边地胡人对和平的渴望,可见诗人并没有敌视边地胡人,也希望他们能从容的生活。尾联不但表达了诗人热爱和平的反战主题,而且展现了诗人包容的民族观。‎ ‎16‎ ‎(1)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7. C[来源:学§科§网]‎ ‎【解析】①“车水马龙”形容车像流水,马像游龙,指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此处应该用“络绎不绝”。②“扑朔迷离”偏重指客观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此处偏重指观众主观感受十分复杂,一时分辨不清,应该用“眼花缭乱”。③“经年累月”指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用在此处符合语境。④“一文不名”指不占有一分钱,形容一个人创业时没有经济基础,正确。⑤“改头换面”指人在轮回中只改变外形而已,比喻只改变外表和形式,其内容、实质不变。此处指除掉旧思想,改变旧面貌,应用“洗心革面”。⑥“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18. C ‎【解析】A 项,“可达”后面跟确数,与“以上”矛盾。B项,杂糅。“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可改为“围绕这一战略布局展开”,或“以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D项,搭配不当,“研制……技术”不当。‎ ‎19.D ‎【答案解析】A项,“务必”语气太强硬。B项,将“拙作”改为“大作”。C项, “莅临现场”不当,可改为“踊跃报名”。‎ ‎20.①无论把人生比喻成什么 ‎②每个人都要尝遍各种各样的味道 ‎③人生也是“熬”出来的(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做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结合上下文确定填写内容。①前是两个比喻句,结合后文“它都是”,可知应填写总结句“无论把人生比喻成什么”;②句要抓住冒号后面的“咸味”“甜味”“酸味”“苦味”,填写一个概括性的句子“要尝遍各种各样的味道”;③也是个总结句,结合后文“人生最深的滋味”可知,应填写“人生也是‘熬’出来的”。‎ ‎21.②它们即使强大起来,也未必能避免成为其它动物的口中餐。‎ ‎③对于弱小的动物来说,这里也有它们的生存之地。(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5分)‎ ‎【解析】 “动物们只要……复杂多变的自然世界”表述太绝对,不符合自然规律,可将关联词改为“即使……也……”。“但是对于……生存之地”不符合事实,这里也能够生存弱小动物。‎ ‎22 ‎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学校做法值得肯定。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形势下,学校借带有强烈刺激色彩的标语来激励学生,可以有效鼓舞学生学习,有益于学生备战高考。②学校做法应批评。过于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真正优秀的合乎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人才。③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以此立意写作,需要对标语中“干掉千百人”“战胜官二代”等透露出的仇视心理进行分析和批判,指出这种心理是不正确的教育理念。‎ ‎【范文】‎ 教育当显正能量 ‎《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并通过“传道、受业、解惑”来实现。而学校作为最重要的“传道者”,自然应当做到如《礼记》中所说的那样,教以事,喻诸德。德者,当代之正能量也。‎ 反观材料,“天王盖地虎”的虚假气势背后隐藏着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观;“考过高富帅”的自我激励背后深藏着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财富观;“干掉千百人”的伪妄警示背后潜藏着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观。显然,校方的这些宣传标语与“喻诸德”背道而驰。‎ 其实,校方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成绩,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仅仅关注成绩而忽视教育正能量的传递,违背教育的初衷。‎ 何为教育的初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要想教人做人,教育就离不开正能量的彰显。‎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当人年轻的时候。青年如初春,如朝日,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教育之于青年,好比园丁之于幼苗,此时,只有浇灌以正能量,才能开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美丽花朵,才能结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丰硕果实,才能育出“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写的人。教育只有传递正能量,才能不负青年的大好年华,从而让青年“人生之王”的豪气挥洒得酣畅淋漓,而非让青年沾染“天王盖地虎”的俗气,害人害己。‎ 青年是引领社会的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接受正能量教育的青年则充满正能量。教育传递了正能量,青年发扬了正能量,社会充满了正能量,由此国家终将以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育是正能量的彰显,正能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的天地之心,是高悬于我们头顶的北斗七星和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床前明月。脱离低级趣味,避免利己主义,彰显正能量,培育道德人才,树正气、增骨气、添底气,为实现中国梦积蓄和传递正能量,这是每一位“传道者”都应当有的责任。‎ ‎【点评】文章标题“教育当显正能量”明确地点出了主旨,隐含着对功利化教育的批判。全文围绕此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先引用《礼记》中的话,提出“德者,当代之正能量也”的观点,然后分析材料,一针见血地指出材料励志的本质,紧接着指出教育的真正目的,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最后扣题,指出学校教育应有的做法。本文首尾呼应,论证环环相扣,结构严谨。‎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