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吉林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年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 C.“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 ‎ 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 B.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 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诗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 ‎ 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 B.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 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 D.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会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 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 ‎ (选自201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B.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C.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5.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6.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每日新报》)‎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 D.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B.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6.4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说明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等。‎ C.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以及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D.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E.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9.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初,字太初,弘州顺圣人。从祖璠,金贞佑三年进士,补尚书省令史。金宣宗求直言,璠首论将相非人,及不当立德陵事,疏奏,不报。后复上言:“国势危逼,四方未闻有勤王之举,陇右地险食足,其帅完颜胡斜虎亦可委仗,宜遣人往论大计。”大臣不悦而止。阅数月,胡斜虎兵来援,已无及,金主悔焉。‎ 初,其从孙也,璠无子,以初为后。初好读书,尤长于《春秋》,为文简而有法,比冠,有声。中统元年,始立中书省,辟为掾史,兼掌书记。未几,以祖母老辞归,隐居教授。会诏左丞许衡、学士窦默及京师诸儒,各陈经史所载前代帝王嘉言善政,选进读之士,有司以初应诏。帝雅重璠名,方之古直,询知初为璠子,叹奖久之。即授国史院编修官,寻拜监察御史。首言:“法者,持天下之具,御史台则守法之司也。方今法有未定,百司无所持循,宜参酌考定,颁行天下。”‎ 帝宴群臣于上都行宫,有不能釂大卮者,免其冠服。初上疏日:“臣闻君犹天也,臣犹地也,尊卑之礼,不可不肃。方今内有太常、有史官、有起居注,以议典礼、记言动;外有高丽、安南使者入贡,以观中国之仪。昨闻锡宴大臣,威仪弗谨,非所以尊朝廷、正上下也。”疏入,帝欣纳之,仍谕侍臣自今毋复为此举。时襄樊未下,将括民为兵,或请自大兴始。初言:“京师天下之体,要在殷盛,建邦之初,讵宜骚动!”遂免括大兴兵。初又言:“旧制,常参官诸州刺史,上任三日.举一人自代。况风纪之职与常员异,请自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在任一岁,各举一人自代,所举不当,有罚,不惟砥砺风节,亦可为国得人。”遂举劝农副使刘宣自代。出佥陕西四川按察司事,历陕西河东按察副使,入为治书侍御史。又以侍御史行御史台事于扬州,擢江西按察使,寻征拜侍御史。行台移建康,出为中丞,卒,年六十一。‎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一》,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及不当立德陵事,疏奏,不报     报:答复 B.为文简而有法,比冠,有声      比:等到 C.法者,持天下之具          持:凭借、依仗 D.昨闻锡宴大臣,威仪弗谨       锡:同“赐”,赏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孙是自己的亲兄弟的孙子或者自己儿子的叔伯兄弟的儿子,本文中,魏初应该是魏璠亲兄弟的孙子。 B.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为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之机要秘书。亦为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宋代亦置此职。 C.卮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圆形器皿。古代的盛酒器皿很多,比如尊、壶、爵、角、觥、杯、釜等等。 D.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书”也是这个意思。如京兆尹张敞曾上疏(上书)汉成帝,谏议他纠正为政过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璠性格非常率直,曾经金宣宗让臣下对国事直言进谏,魏璠就首先提出当时出任将相的人选不对,只不过后来这个提议没有得到答复。 B.魏璠喜欢读书,特别是对于《春秋》研究颇深。后来担任了国史院的编修官,就向皇帝进言阐述了御史台制定国家法令并颁行天下的重要性。 C.魏初认为,礼仪既可以定君臣尊卑,又可以使外邦仰奉中原。所以他以此为据,劝谏皇帝宴请大臣时,君臣言行举止都要合乎礼仪。 D.魏初出于磨砺官员品格节操和为国荐储人才的目的,建议朝廷重臣任职一年后就要举荐一个能够接替自己的职位的人,并要为自己的举荐行为负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雅重璠名,方之古直,询知初为璠子,叹奖久之。‎ ‎(2)京师天下之体,要在殷盛,建邦之初,讵宜骚动!‎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别房太尉墓①‎ ‎ 杜甫 他乡复行役, 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 低空有断云。‎ ‎ 对棋陪谢傅②, 把剑觅徐君③。‎ 唯见林花落, 莺啼送客闻。‎ ‎【注】①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②谢傅:指晋代谢安。他在面对符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③徐君:典出《说苑》: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14.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诗歌题目中“别”交代了事件,而“房太尉墓”交代了地点。整体上看交代出此诗的目的是致哀亡友。‎ B.诗人虽然公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哀悼亡友,可见两人之间情谊深厚。‎ C.诗人在房太尉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房太尉坟前如此凄凉,令人心伤;二是诗人与房太尉感情深厚,凭吊时内心极为哀痛。 ‎ D.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云层压得很低,还下起了细雨,仿佛上天也和诗人一样悲伤。‎ E.对棋、把剑两句运用典故,一文一武形成对比,又照应前两联,道出痛悼的原因,布局严谨紧密。‎ 15. 诗歌的尾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 , ”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和大肆挥霍的暴行。‎ ‎(2) ,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对偶句 , 。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②为了抗战,为了救中国,许多华侨慷慨解囊,甚至毁家纾难,这一切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③老薛主动检查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火烧身,希望大家提出意见,他的诚意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④张启发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指出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已到了义不容辞的地步,否则就会误国。‎ ‎⑤老孙瞻前顾后,方方面面都考虑过后,一个完美的计划诞生了。‎ ‎⑥由于楼盘前临碧水背依青山,环境十分优美,发售第一天便十室九空,销售场面十分火爆。 ‎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其实几乎所有的高端品牌都存在这种困惑:一方面羡慕低廉的中国制造成本,一方面又顾忌中国制造呈现在外的价廉物劣的形象。 ‎ C.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学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其学科的题意、概念和原理,不可能有条理的、严密的思维习惯。 ‎ D.超级病菌是一种耐药性细菌,这种超级病菌能在人身上造成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可怕的是,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直到最后死亡。‎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 A.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B.我们荣幸地莅临母校参加校庆活动,真是感慨万千。‎ C.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D.奉上刚刚草就的拙作,敬请拜读,专候宝贵意见。‎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很多人误认为竹子不开花。其实,竹子是有花物。 ① ,这是遗传基因的影响。如群蕊竹一年开一次花,牡竹、版纳竹30年左右才开花,有的种类甚至需要上百年才能开花。那么,为什么竹子开花之后会成片枯死呢?科学家解释,有些植物为繁衍后代,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结果。因为 ② ‎ ‎,而这些养料来自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所以植物就逐渐枯死了。在天气长期干旱、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的竹林中更容易发生竹子开花现象。可见, ③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竹子的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为竹子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21.提取材料的要点,回答问题,不超过30个字(含标点符号)。(5分)‎ 有些月收入千余元的年青人,却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小配件,如领带、皮鞋、皮包等。有一些年轻的白领节衣缩食购买奢侈品,不是出于实用的考虑,而是把它作为“成功人士”、“社会地位”以及“美好生活”的象征。有学者据此认为,“消费主义”已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主宰。‎ 从以上材料可知,学者之所谓“消费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 ‎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治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 ‎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③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春的野草。(臧克家)‎ ‎④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⑤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泰戈尔 )‎ ‎⑥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罗素)‎ 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中,充满智慧和情怀的思想比比皆是。我们何其幸运,能与这些伟大的人的灵魂亲密接触……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C “知人论世法”是后来文论家提出来的,不是孟子。‎ ‎【答案】2.A 没有假设论证。不能解读的诗歌很少,不是人少。 ‎ ‎【答案】3.D 正确的逻辑关系是“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答案】4. C  (A项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暗示老太太痛苦难受的心情。B项“犯了王法的项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窗户上作了伏笔”。D项“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据。)  ‎ ‎【答案】5.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 ‎【答案】6. 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答案】7. B(“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错误,原文有“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意思是政府的“禁炮令"能出台的条件是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说交由民众充分商讨。)‎ ‎【答案】8. BC(B2分C3分B 项,“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错误,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可首都文明办的倡议。C项,“要注意地域特点”于文无据。)‎ ‎【答案】9. ①传统民俗使然。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蜒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是“炮昧儿"。②认为燃放鞭炮是安全的。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③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理解不够。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有些民众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分子的道理,认为燃放鞭炮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答案】10.C掌握、控制 ‎【答案】11.C(解析:“釜"不是酒杯,而是煮炖食物用的炊具。)   ‎ ‎【答案】12.B(解析:向皇帝进言是在担任监察御史之后的事情。)‎ ‎【答案】13.(1)皇帝非常尊重魏璠的名望,将他比作古代的耿直大臣,经询问知道魏初是魏 璠的后人,感叹夸赞了很久。(5分)(采分点:雅,方,直。句意2分)‎ (2) 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之地,要务在于使它富庶强盛,建国之初,哪里能使它受到扰乱!(5分)(采分点:要,繁盛,讵。句意2分)‎ ‎【答案】14.D E D3分,E2分。D项中的“还下起了细雨,仿佛上天也和诗人一样悲伤”理解有误。E对比错误。诗人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太尉是很高妙的,足见诗人对房太尉的推崇备至。诗人以季子自比,表明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并没有形成对比。‎ ‎【答案】15.①尾联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②尾联描绘出幽静肃穆的景象: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引人联想: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莺啼送客似哀鸣阵阵。③渲染出凄凉孤独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哀伤。‎ ‎(尾联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似哀乐阵阵。诗人将满腹的哀痛与忧伤都寄寓于林花纷落、莺声哀啭的悲景描写之中;同时用“林花落”“莺啼”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吊客的悲哀。)‎ ‎【答案】16(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芳与泽其杂糅兮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答案】17.B(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敲战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也比喻停止批评和攻击。毁家纾难:指不惜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解救国难的大义行为。引火烧身: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泛指理应接受。瞻前顾后: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十室九空: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 ‎【答案】18. D (A杂糅 B语序不当,应为“中国制造的低廉成本” C成分残缺,不可能后加“养成”)‎ ‎【答案】19. A (B“莅临”敬辞C“笑纳”敬辞D“拜读”谦辞)‎ ‎【答案】20. ①不同的竹子开花周期会有不同(2分)②开花、结果需消耗大量养料(2分)③恶劣的环境才造成了竹子开花(或“外部环境对竹子生长产生重要影响”)(2分)‎ ‎【答案】21. 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象征意义。(“使用价值”、“象征意义”为答案的关键词)‎ ‎【答案】22.作文指津:‎ ‎①孟子的回答主要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他乐观自信地认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 谁也?”这就表明了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我期许。这种浩然之气,种大我情怀,应该是当代青年学子的一个精神的鞭策。‎ ‎②这是诸葛亮的《戒子书》里的话,意思是:(作为君子)应当以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对名利如果不采取淡薄的态度就无从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扰就不能有所前进达到远大的目标。‎ ‎③这句诗出自臧克家的《有的人》。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诗人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可就以鲁迅为代表的“野草精神”阐发所思所为。‎ ‎④《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 毛泽东站在历史、时代和宇宙的高度看待这场论战,通过急速变化的时空交互映衬,表现出一种力挽狂澜的胆魄、一种义无反顾得决断、一种急昂奋进的斗志。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势在必争,刻不容缓,不能坐待历史作出结论,而必须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争取时间,以加速世界革命的历史进程。“我们正处于世界革命的一个新的伟大时代。亚洲、美洲、拉丁美洲的革命风暴,定将给整个旧世界以决定性的摧毁的打击”(毛泽东《致阿尔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贺电》)。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⑤泰戈尔要人们热爱生命,笑对生活,活得幸福快乐。若是陷在苦难折磨的沼泽里,心灵就会被悲观绝望灾难般地侵蚀,是无论如何也快乐不起来的。很难想象阳光与愁云惨淡的天空并存,天空布满了阴云,那么太阳的温暖就会被阻隔,人的心灵也一样。 我们都知道,生活变幻无常,不知道幸福哪一天来敲门,更不知道灾祸什么时候将你砸得半死。福兮祸兮,都不可避免,何苦为其担忧呢?不如微笑着面对。 ‎ ‎⑥年轻人在人生之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成长的烦恼、矛盾的碰撞、利益的冲突甚至挫折的考验,一定要把视野放远、把胸襟放宽,始终保持豁达从容的心态,这样才能在成长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译文】‎ 魏初,字太初,是弘州顺圣人。他的从祖父魏璠是金国贞佑三年的进士,补为尚书省令 史。金宣宗让臣下对国家政治直率地提出意见,魏璠首先提出出任将相的人选不对,以及不应当立德陵的事,他的疏上奏后,没有答复。后来他再次上奏说:“现在国势已危在旦夕,还没有听到四方有勤王的举动,陇右地势险要,粮食充足,那里的元帅完颜胡斜虎也是个可以委托倚仗的人,应该派人前去同他商讨国家大计。”大臣们不喜欢他的建议,此事就中止了。过了几个月后,胡斜虎率军前来救助,但已经来不及了,金国君主后悔当时没有听从魏璠的建议。‎ 魏初是魏璠的从孙,魏璠没有儿子,以魏初为后嗣。魏初喜爱读书,尤其精于《春秋》,写作文章简练而有章法,二十岁就已经有了声望。中统元年,朝廷开始设置中书省,魏初被辟为掾史,兼掌书记职。不久,他就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由辞去官职回乡,隐居在那里教书。恰巧朝廷诏命左丞许衡、学士窦默以及在京师的诸儒,让他们各自陈述经史诸书所记载的以前各代帝王好的言论及好的政绩,选拔进读的人,有关的衙司推选了魏初应朝廷诏令。皇帝非常尊重魏璠的名望,将他比作古代的耿直大臣,经询问知道魏初是魏璠的后人,感叹夸赞了很久。于是就任命魏初为国史院编修官,很快就再任他为监察御史。他首先上言说:“法律是掌握控制天下的工具,御史台则是守护法律的部门。现在法律还没有制定下来,各官署没有可以依仗引据的东西,应该参酌制定出这些法律,颁行于天下。”‎ 皇帝在上都行宫宴请群臣,大臣中有些人不能喝完大卮中酒的,就被命令摘去帽子和脱去朝服。魏初上疏说:“臣下听说君就像是天,臣就像是地,尊卑贵贱的礼节,不可不严格区分。现在在朝廷之内有太常、有史官、有起居注,他们是用以讨论典章礼制、记述君王言行的;在外有高丽、安南的入贡使者,他们是来观摩中国礼仪的。昨天听说宴会大臣时,威仪不谨慎,这不是尊崇朝廷、更正上下尊卑所应该做的。上奏给皇帝后,皇帝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并且还告诉侍臣们从今以后不要再造样做。当时襄樊二城还没被攻下,朝廷准备搜求民间壮丁,将他们征召到军队中去,有的人请求此事从大兴做起。魏初说:“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之地,要务在于使它富庶强盛,建国之初哪里能使它受到扰乱。”于是免去了在大兴搜取壮丁的事。魏初又上言说:“根据旧的制度,常参官任诸州刺史的,上任后三日,应推荐一人取代他的原职。况且有关风纪的职务同平常官员不同,请从现在开始,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员,在任上一年后,各推荐一人取代他的原职,推荐人员不合适,要给予处分,这样做不仅能砥砺风节,还可以为国家得到人才。”于是他举荐了劝农副使刘宣以替代自己。他出任陕西四川按察司事,历任陕西河东按察副使,入朝任治书侍御史。又以侍御史职到扬州行御史台事,提升为江西按察使,不久即被征任侍御史。行御史台迁移到建康,他出任中丞,在任上去世,时年六十一岁。‎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