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
细胞的代谢
考点
9
聚焦
光合作用与细胞
呼吸
的
实验探究
体验真题 诊断疑漏
栏目索引
回归核心 考向特训
体验真题 诊断疑漏
题组一 光合作用相关实验探究与分析
1
2
3
4
1.(2015·
全国
Ⅰ
,
29)
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
A
、
B
、
C
、
D
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
CO
2
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
135 s
,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
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
67.5 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
50%
。
B
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
7.5 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
70%
。
C
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
3.75
ms
(
毫秒
)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
94%
。
D
组
(
对照组
)
:光照时间为
135 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
100%
。
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解析
C
组只用了
D
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
D
组的
94%
,说明
C
组黑暗条件下进行了部分光合作用,暗反应消耗了
ATP
和
[
H
]
,为下一次的光照时间内光反应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ADP
、
Pi
和
NADP
+
等,所以
C
组单位光照时间内,合成有机物的量较高。光合产物生成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1)
单位光照时间内,
C
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
_____ (
填
“
高于
”“
等于
”
或
“
低于
”
)D
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
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
组和
D
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
_____
,
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
____
。
高于
C
组只用了
D
组
一半
的
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
D
组的
94
%
光照
基质
解析答案
1
2
3
4
(2)A
、
B
、
C
三组处理相比,随着
__________________
的
增加,使光下产生的
_________
能够
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
CO
2
的同化量。
解析
A
、
B
、
C
三组实验中光照时间之和均为
67.5 s
,但是处理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并且是单位时间内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越高,光合作用产物相对量越高,可知光照时产生的
ATP
和
[H]
在光照时没有用完,可以在黑暗中继续利用,还原
C
3
化合物生成糖类等有机物及
C
5
化合物,
C
5
化合物继续与
CO
2
结合,因此提高了光合作用中
CO
2
的同化量。
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
ATP
和
[
H
]
解析答案
1
2
3
4
2.(2016·
全国甲,
31)BTB
是一种酸碱指示剂,
BTB
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
CO
2
浓度的增高而由蓝变绿再变黄。某同学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
NaHCO
3
和
BTB
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
CO
2
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浅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
7
支试管中,其中
6
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下表。
1
2
3
4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水草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距日光灯的距离
(cm)
20
遮光
*
100
80
60
40
20
50 min
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浅绿色
X
浅黄色
黄绿色
浅绿色
浅蓝色
蓝色
*
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
100 cm
的地方。
1
2
3
4
若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
本实验中,
50 min
后
1
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
2
至
7
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
引起的;若
1
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则说明
2
至
7
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
________(
填
“
可靠的
”
或
“
不可靠的
”
)
。
不同光强下水草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不可靠的
答案
解析
1
2
3
4
解析
依题意并结合表中信息可知:距日光灯的距离表示光照的强弱。
2
号试管遮光,其内的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
3
~
7
号试管内的水草在有光的条件下,溶液颜色的变化是光合作用吸收的
CO
2
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
CO
2
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1
号试管为对照组,其中的
NaHCO
3
可维持
CO
2
浓度的相对稳定,
2
~
7
号试管为实验组。综上所述,若
50 min
后,
1
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
2
~
7
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水草在不同光强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引起的;若
1
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表明即使无水草,也会引起溶液颜色变化,因而
2
~
7
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不可靠的。
1
2
3
4
(2)
表中
X
代表的颜色应为
________(
填
“
浅绿色
”“
黄色
”
或
“
蓝色
”
)
,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黄色
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溶液中
CO
2
浓度高于
3
号试管
解析
2
号试管因遮光,其内的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
CO
2
,但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
CO
2
,所以试管内
CO
2
浓度最高,
X
代表的颜色应为黄色。
解析答案
1
2
3
4
(3)5
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5
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与对照组
1
号试管的相同,均为浅绿色,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并未引起溶液中
CO
2
含量变化,这意味着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吸收与释放的
CO
2
量相等
解析答案
1
2
3
4
3.(
地方卷精选
)
完成下列相关内容填充:
(1)(2014·
安徽,
29
Ⅰ
节选
)
某课题小组研究红光与蓝光对花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
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
1
2
3
4
①
与
15 d
幼苗相比,
30 d
幼苗的叶片净光合速率
____
。
与对照组相比,
___
光
处理组的叶肉细胞对
CO
2
的利用率高,据图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
30 d
幼苗的
CO
2
吸收量和气孔导度都比
15 d
幼苗大,说明
30 d
幼苗的叶片光合作用强度比
15 d
幼苗大,净光合速率高。与自然光相比,蓝光组气孔导度大,
CO
2
供应充分,暗反应加快,叶肉细胞对
CO
2
的利用率高。
高
蓝
蓝光促进了气孔开放,
CO
2
供应充分,暗反应加快
解析答案
1
2
3
4
②
某同学测定
30 d
幼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获得红光处理组的
3
个重复实验数据分别为
2.1
mg·g
-
1
、
3.9
mg·g
-
1
和
4.1
mg·g
-
1
。为提高该组数据的可信度,合理的处理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30 d
幼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在红光处理组的
3
个重复实验数据的差异是由实验误差造成的,为了减小误差,提高该组数据的可信度,可以随机取样进行重复测定,并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终结果。
随机取样进行重复测定
解析答案
1
2
3
4
(2)(2014·
福建,
26
节选
)
氢是一种清洁能源。莱茵衣藻能利用光能将
H
2
O
分解成
[H]
和
O
2
,
[H]
可参与暗反应,低氧时叶绿体中的产氢酶活性提高,使
[H]
转变为氢气。
CCCP(
一种化学物质
)
能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诱导其产氢。已知缺硫也能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为探究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设完全培养液
(A
组
)
和缺硫培养液
(B
组
)
,在特定条件下培养莱茵衣藻,一定时间后检测产氢总量
。
①
实验结果:
B
组
>A
组,说明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有
_____
作用。
解析
A
组为对照组,产氢量:
B
组
>A
组,说明缺硫能促进莱茵衣藻产氢。
促进
解析答案
1
2
3
4
②
为探究
CCCP
、缺硫两种因素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则需增设两实验组,其培养液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
_
_______
_____________
。
添加
CCCP
的完全培养液
添加
CCCP
的
缺硫培养液
答案
解析
1
2
3
4
解析
根据单一变量原则,研究
CCCP
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时,可将自变量设置为是否添加
CCCP
,研究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时,可设置完全培养液和缺硫培养液进行对照,而既要研究
CCCP
和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又要研究两者的相互关系,可设置如下四组实验:
完全培养液
缺硫培养液
添加
CCCP
添加
CCCP
的完全培养液
添加
CCCP
的缺硫培养液
不添加
CCCP
不添加
CCCP
的完全培养液
不添加
CCCP
的缺硫培养液
1
2
3
4
答案
题组二 呼吸作用相关实验探究与分析
4.
判断下列相关叙述的正误
(1)
某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
(
如图
)
,则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
ATP
,其余的存留在酒精
中
(
2011·
山东,
4D)(
)
×
1
2
3
4
答案
(2)
某小组为研究脱气对酵母菌在培养初期产气量的影响,进行了甲、乙
2
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除图中实验处理不同外,其余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内产生
CO
2
总量的变化趋势如图
2
(
2009·
江苏,
11C
改编
)(
)
×
返回
1
2
3
4
回归核心 考向特训
依
纲联想
核心梳理
1.
细胞呼吸类型判定的
3
类根据
(1)
根据反应物、产物来判断:若消耗氧气,则一定是有氧呼吸;若产物有水,则一定是有氧呼吸;若产物中有酒精或乳酸,则一定是无氧呼吸;若产物有
CO
2
,则要分情况讨论。
(2)
根据反应场所来判断:在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无氧呼吸全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3)
根据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来判断
①
无
CO
2
释放和
O
2
吸收时,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②
不消耗
O
2
,但产生
CO
2
,细胞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③
当
CO
2
释放量等于
O
2
消耗量时,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④
当
CO
2
释放量大于
O
2
消耗量时,细胞同时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如酵母菌在不同
O
2
浓度下的细胞呼吸,此种情况下,
判
断
哪种呼吸方式占优势,可分析如下:
若
有
氧呼吸和
无氧呼吸
消耗
葡萄糖的速率相等;若
无氧呼吸
消耗葡萄糖的速率
大于
有氧
呼吸,无氧呼吸占优势;若
有
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
大
于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占优势。
2.
光合作用或细胞呼吸相关探究方法的归类分析
(1)
液滴移动法
现有甲装置如图所示,利用该装置进行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相关问题的测定或探究。
①
测定真
(
总
)
光合速率:该装置置于一定的光照强度下,默认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所以在单位时间内,该装置液滴向右移动的距离
(
m
)
表示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即单位时间内植物向外界释放的
O
2
量。该装置置于黑暗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液滴向左移动的距离
(
n
)
表示该植物的呼吸速率。综上所述,该植物真
(
总
)
光合速率等于上述两个测定的液滴移动距离值之和:
m
+
n
。
②
验证光合作用需要
CO
2
须另设对照装置乙
(
如图
)
,与装置甲构成对照。装置乙设置:将甲装置中
“
3%NaHCO
3
溶液
”
更换成等浓度等量的
NaOH
溶液即可。
预期结果及结论:装置甲中液滴右移,装置乙中液滴左移,最终移动至最左侧。
③
探究
CO
2
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须另设一个或多个装置,与装置甲构成相互对照,如图装置丙、丁所示
。
预期结果及结论:装置中液滴右移距离大小关系为:
若丁
>
丙
>
甲,则说明光合速率与
CO
2
浓度呈正相关;
若丁=丙
>
甲,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
CO
2
浓度增大而增大,当超过一定浓度后光合速率保持不变;
若丙
>
甲=丁,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
CO
2
浓度增大而增大,当超过一定浓度后光合速率反而下降;
若甲
>
丙
>
丁,则说明光合速率与
CO
2
浓度呈负相关;若甲
>
丙=丁,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
CO
2
浓度增大而下降,当超过一定浓度后光合速率保持不变;
若丙
<
甲=丁,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
CO
2
浓度增大而下降,当超过一定浓度后光合速率再次提高。
④
测定有氧呼吸作用强度
不需要对装置甲设置对照装置,只需将装置甲置于黑暗条件下测定即可。观察指标为
“
液滴向左移动的距离
”
。需重复多次测定,比较呼吸强度的大小。
⑤
探究该植物发生的呼吸作用类型
须另设对照装置戊如图所示,与黑暗条件下的乙装置构成对照。装置戊设置:将乙装置中
“
3%NaOH
溶液
”
更换成等量的
H
2
O
即可。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装置乙液滴左移,装置戊液滴不移动,则只进行有氧呼吸;若装置乙液滴不移动,装置戊液滴右移,则只进行无氧呼吸;若装置乙液滴左移,装置戊液滴右移,则有氧、无氧呼吸同时进行;若两装置液滴均左移,则表明呼吸底物可能还有脂肪等有机物。
为排除由温度等物理因素引起的液滴移动的干扰,使实验结论更准确,须另设校对装置己
(
对照组
)
。设置:将实验组装置中的生物更换成同种等量的死亡生物即可。
(2)
叶圆片上浮法:利用真空渗入法排除叶肉细胞间隙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沉于水中。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
CO
2
放出
O
2
,由于
O
2
在水中溶解度很小而在细胞间积累,结果使原来下沉的叶片上浮。根据在相同时间内上浮叶片数目的多少
(
或者叶片全部上浮所需时间的长短
)
,即能比较光合作用的强弱。
(3)
半叶法:将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遮光的一半测得的数据变化值代表呼吸作用强度,曝光的一半测得的数据变化值代表表观光合作用强度值,最后计算真正光合作用强度值。需要注意的是该种方法在实验之前需对叶片进行特殊处理,以防止有机物的运输。
(4)
黑白瓶法: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只有呼吸作用,而白瓶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用黑瓶
(
无光照的一组
)
测得的为呼吸作用强度值,用白瓶
(
有光照的一组
)
测得的为表观光合作用强度值,综合两者即可得到真正光合作用强度值。
1.
分析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曲线与装置,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甲中有两个实验变量,即
CO
2
浓度和温度
B.
当光照强度为
C
时,造成曲线
Ⅱ
和
Ⅲ
光
合作
用
强度差异的原因是
CO
2
浓度和温度
C.
将图乙中的装置放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液滴向右移动,测定了
植
物
的实际光合速率
D.
若与图乙进行对照排除物理因素的干扰,需将装置中的植物换成
同
种
、大小相同的死植物,而其他实验条件不变
考向一 依据相关的生物学原理分析实验
考向特训
解析
√
解析
图甲中有
3
个实验变量,即
CO
2
浓度、温度和光照强度,
A
错误
;
曲线
Ⅱ
和
Ⅲ
的温度相同,故光照强度为
C
时,造成曲线
Ⅱ
和
Ⅲ
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
CO
2
浓度,
B
错误
;
将
图乙中的装置放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液滴向右移动,测定了植物的净光合速率,
C
错误
;
若
与图乙进行对照排除物理因素的干扰,需将装置中的植物换成同种、大小相同的死植物,而其他实验条件不变,
D
正确。
2.(2016·
北京,
5)
在正常与遮光条件下向不同
发育时期的豌豆植株供应
14
CO
2
,
48 h
后测定
植株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
14
C
的量。两类器
官各自所含
14
C
量占植株
14
C
总量的比例如图所
示。与本实验相关的错误叙述是
(
)
A.
14
CO
2
进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后被转化为光合产物
B.
生殖器官发育早期,光合产物大部分被分配到营养器官
C.
遮光
70%
条件下,分配到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中的光合产物量始终接近
D.
实验研究了光强对不同发育期植株中光合产物在两类器官间分配的影响
解析
√
解析
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C
5
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
C
3
,进而被还原为有机物,
A
正确
;
通过
分析图像可知,生殖器官发育早期,光合产物大部分分配到
“
0
”
线以下的营养器官中,
B
正确
;
遮光
70%
条件下,在植株发育早期光合产物更多地分配到营养器官中,发育的中期在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中分配比例接近,后期光合产物更多地分配到生殖器官中,
C
错误
;
本
实验的自变量是正常光照和遮光
70%
条件、不同发育时期豌豆植株,因变量是光合产物在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中的分配比例,
D
正确。
3.(2016·
全国丙,
29)
为了探究某地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
A
品种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态一致的
A
品种小麦植株分为
5
组,
1
组在田间生长作为对照组,另
4
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作为实验组,并保持其光照和
CO
2
浓度等条件与对照组相同,于中午
12
:
30
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
对照组
实验组一
实验组二
实验组三
实验组四
实验
处理
温度
/°C
36
36
36
31
25
相对湿度
/%
17
27
52
52
52
实验
结果
光合速率
/
(mg CO
2
·dm
-
2
·h
-
1
)
11.1
15.1
22.1
23.7
20.7
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
________
,
其依据是
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并
可推测,
_____ (
填
“
增加
”
或
“
降低
”
)
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
“
午休
”
的程度。
解析
根据本实验结果可知,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光合速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明显加快,但相对湿度相同时,小麦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由此可推知中午时对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相对湿度,并可推测,增加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
“
午休
”
的程度。
相对湿度
相同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改变时,光
合
速
率
变化较大
增加
解析答案
(2)
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
____
组
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其原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比较实验组二、三、四可知小麦光合速率在
31 °C
时高于另两组,由此推知,小麦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在
31
℃
左右,而第四组的
25
℃
低于最适温度,所以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四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
四
该实验组的环境温度未达到光合作用
的
最适温度
解析答案
(3)
小麦叶片气孔开放时,
CO
2
进入叶肉细胞的过程
________(
填
“
需要
”
或
“
不需要
”
)
载体蛋白,
________(
填
“
需要
”
或
“
不需要
”
)
消耗
ATP
。
解析
CO
2
是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叶肉细胞的,所以该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
ATP
。
不需要
不需要
解析答案
考向二 依据相关的生物原理补充完善实验
4.
某科研小组选用枣树做了如下相关实验:
(1)
为探究亚硒酸钠促进枣树光合作用的机理,科研人员分别选取同一株枣树上生长状况相同的叶片若干,均分为
A
、
B
两组。定期向
A
组叶片喷施适量的亚硒酸钠,向
B
组喷施等量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分别提取两组叶片中的色素并测定单位叶面积中叶绿素的含量。
①
本实验的假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若要进一步探究亚硒酸钠促进光合作用的最适浓度,可以先设计一组亚硒酸钠溶液浓度梯度较大的
_______
进行
摸索,将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
亚硒酸钠能促进叶绿素合成,提高叶片叶绿素的含量
预实验
答案
解析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喷施亚硒酸钠溶液,因变量是单位叶面积中叶绿素的含量,所以实验的假设是亚硒酸钠能促进叶绿素合成,提高叶片叶绿素的含量,预实验可以为正式实验摸索所需条件。
(2)
为了探究不同条件对枣树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用
8
株各有
20
片
叶片、大小长势相似的某盆栽枣树,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在不同
条件下利用传感器定时测定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实验结果统计如表:
编号
1
2
3
4
5
6
7
8
温度
(
℃
)
10
10
20
20
30
30
40
40
光照强度
(lx)
1 000
0
1 000
0
1 000
0
1 000
0
12
小时后
CO
2
量
(g)
-
0.5
+
0.1
-
1.5
+
0.4
-
3.0
+
1.0
-
3.1
+
0.8
注:
“
+
”
表示环境中二氧化碳增加;
“
-
”
表示环境中二氧化碳减少。
①
用编号为
___________
的
装置可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组合,该实验组合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枣树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欲探究其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实验设计思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编号
2
、
4
、
6
、
8
可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组合,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不同,并且光照强度为
0
,因此此组实验可探究温度对枣树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由于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在最适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高,低于或高于该温度,酶的活性均有所下降。因此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呼吸作用速率随温度的提高而增加;超过一定温度范围,枣树呼吸作用速率随温度的提高而降低。欲探究其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需要在
20
~
40
℃
之间缩小温度梯度做平行实验
。
2
、
4
、
6
、
8
在
20
~
40
℃
之间缩小温度梯度做平行实验
解析答案
②
现有一株某植物的叶黄素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光吸收差异
____(
“
不
”
或
“
非常
”
)
显著。
解析
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所以对红光的吸收比较少。
不
解析答案
考向三 依据相关的生物学原理评价和修订实验
5.
取
7
株各有
5
个叶片、株高相近的西红柿植株,分别放在
25
℃
的密闭玻璃容器内。实验开始先测定
CO
2
浓度,
12
小时后,再测定
CO
2
浓度,且以
7
种不同光照强度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实验结果见表格:
序号
光照强度
(%)
CO
2
浓度
(%)
开始时
12 h
后
1
0
0.35
0.368
2
10
0.35
0.342
3
20
0.35
0.306
4
40
0.35
0.289
5
60
0.35
0.282
6
80
0.35
0.280
7
95
0.35
0.27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的目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答案
解析
根据表格可以看出,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二氧化碳的变化量,代表净光合作用强度,所以探究的目的是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以便为西红柿生长提供最佳光照强度。
研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
(2)
排除的无关变量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至少回答出
3
点
)
。
解析答案
解析
无关变量需要控制的条件是温度、开始时
CO
2
浓度、植物叶片数和高度等。
温度、开始时
CO
2
浓度、植物叶片数和高度
等
(
至少
3
点
)
(3)
依据上表所测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变化趋势。
解析答案
解析
在画曲线时要以自变量光照强度为横坐标,以因变量净光合作用强度为纵坐标,然后确定每一个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再连接成曲线。
答案
如图所示
(4)
评价该实验设计运用实验原则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答案
解析
考虑了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但忽略了平行重复原则。
(
若只答后面亦可
)
考虑了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但忽略了平行重复原则
(5)
若要进一步实验确定哪种光照强度最好。除上述实验评价外,还有的合理建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答案
解析
由于实验组没有达到普通光照,所以应该增加实验组,使光照强度为普通光照的
100%
及以上,进一步探究实验的结果。
增加若干实验组,使光照强度为普通光照的
100%
及以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