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动态综合专题
刘明行
动态综合型试题是近年来各级各类考试命题的热点和焦点,她集多个知识点于一体,综合性高,探究型强. 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在动中取静,在静中探动,也就是用运动与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图形,把握图形运动的全过程,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和变量关系,特别关注一些不变量、不变关系和特殊位置关系.
点动型
例1 (2015·凉山州)菱形ABCD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顶点B(2,0),∠DOB=60°,点P是对角线OC上一个动点,E(0,-1),当EP+BP最短时,点P的坐标为______.
图1
分析:点B的对称点是点D,如图2,连接ED交OC于点P,易知ED的长度即为EP+BP的最短值.
图2
解:如图2,连接ED,因为点B的对称点是D,所以DP=BP,所以ED的值即为EP+BP的最短值.
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顶点B(2,0),∠DOB=60°,所以点D的坐标为(1,),所以点C的坐标为(3,),所以可得直线OC的解析式为.
因为点E的坐标为(0,-1),所以可得直线ED的解析式为.
因为点P事直线OC和直线ED的交点,所以点P的坐标为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可得,所以点P的坐标为(-3,2-),故填(-3,2-).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评注:本题中的变量是EP+BP的值,不变量是点B与点D的位置关系,借助菱形的对称性将EP+BP的值转化为ED的值,由“两点间线段最短”即可知道此时EP+BP的值最短,将变量转化为不变量是解决运动型问题常用的解题思路.
跟踪训练:
1.(2015·贵港)如图,已知P是⊙O外一点,Q是⊙O上的动点,线段PQ的中点为M,连接OP、OM. 若⊙O的半径为2,OP=4,则线段OM的最小值是( )
A.0 B.1 C.2 D.3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已知线段AB=10,AC=BD=2,点P是CD上一动点,分别以AP、PB为边向上、向下作正方形APEF和PHKB,设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分别为O1、O2,当点P从点C运动到点D时,线段O1O2中点G的运动路径的长是______.
线动型
例2 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矩形,点B的坐标为(4,3).平行于对角线AC的直线m从原点O出发,沿x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直线m与矩形OABC的两边分别交于点M、N,直线m运动的时间为t(秒).
(1)点A的坐标是______,点C的坐标是_____;
(2)当t=_____秒或____秒时,MN=AC;
(3)设△OMN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4)在(3)中得到的函数S有没有最大值?若有求出最大值;若没有,要说明理由.
图3
分析:(1)根据B点的坐标即可求出A、C点的坐标;
(2) 当MN=AC时,有两种情况:①Mn是△OAC的中位线,此时OM=OA=2,因此t=2;②当MN是△ABC的中位线时,OM=OA=6,因此t=6;
(3)本题要分类讨论:①大直线m在AC下方或与AC重合时,即当0<t≤4时,可根据△OMN∽△OAC,用两三角形的相似比求出面积比,即可得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②当直线m在AC上方时,即当4<t<8时,可用矩形OABC的面积-△BMN的面积-△OCN的面积-△OAM的面积求得;
(4)根据(3)得出的函数的性质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可求出面积S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的最大值及对应的t的值.
解:(1)A(4,0),C(0,3);
(2)当MN=AC时,有两种情况:①Mn是△OAC的中位线,此时OM=OA=2,因此t=2;②当MN是△ABC的中位线时,AM=AB=,OA=4,AD==2,所以OD=OA+AD=4+2=6,
故t=6;
(3)当0<t≤4时,OM=t,因为△OMN∽△OAC,所以,所以ON=t,S=.
当4<t<8时,如图4,因为OD=t,所以AD=t-4,由△DAM∽△AOC,可得AM=,所以BM=6-;由△BMN∽△BAC,可得BN=BM=8-t,所以CN=t-4,所以S=矩形OABC的面积-Rt△BMN的面积-Rt△OCN的面积-Rt△OAM的面积=12-(t-4)-(8-t)(6-)-(t-4)=-+3t;
图4
(4)有最大值,当0<t≤4时,因为抛物线S=的开口向上,在对称轴t=0的右边,S随t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当t=4时,S可取到最大值×42=6;当4<t<8时,因为抛物线S=-+3t的开口向下,顶点是(4,6),所以S≤6. 综上所述,当t=4时,S有最大值6.
评论:相对于点的运动来讲,线的运动在中考中相对要少点儿,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用运动与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和研究图形,把握直线运动与变化的全过程,抓住等量关系和变量关系,特别注意一些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若动直线垂直于BC,且向右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BP为x,则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
A B C D
第1题图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二次函数(a,b是常数)的图像与x轴交于点A(-3.0)和点B(1,0),与y轴交于点C. 动直线y=t(t为常数)与抛物线交于不同的两点P、Q.
(1)求a和b的值;
(2)求t的取值范围;
(3)若∠PCQ=90°,求t的值.
第2题图
面动型
例3 已知:把Rt△ABC和Rt△ABC按如图1摆放(点C与点E重合),点B、C(E)、F在同一直线上,∠ACB=∠EDF=90°,∠DEF=45°,AC=8cm,BC=6cm,EF=9cm. 如图2,△DEF从图1的位置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CB向△ABC匀速移动,在△DEF移动的同时,点P从△ABC的顶点B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移动,当△DEF的顶点D移动到AC边上时,△DEF停止移动,点P也随之停止运动. DE与AC相交于点Q,连接PQ,设移动时间为t(s)(0<t<4.5),解答下列问题:
①当t为何值时,点A在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上?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②连接PE,设四边形APEC的面积为y(cm2),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面积y最小?若存在,求出y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③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P、Q、F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①因为点A在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AP=AQ. 因为∠DEF=45°,∠ACB=90°,∠DEF+∠ACB+∠EQC=180°,所以∠EQC=45°,所以∠DEF=∠EQC,所以CE=CQ. 又由题意得CE=t, BP=2t,所以CQ=t,所以AQ=8-t,解得t=2;
②过点P作PM⊥BE,交BE与点M,所以∠BMP=90°,在Rt△ABC和Rt△BPM中,sinB==,代入,解得PM=t.因为BC=6cm,CE=t,所以BE=6-t,所以y=S△ABC-S△BPE=(BC·AC-BE·PM) 化简得y=(t-3)2+,所以当t=3时,y最小=;
③假设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点P、Q、F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过P点作PN⊥AC,交AC于点N,所以∠ANP=∠ACB=∠PNQ=90°. 因为∠PAN=∠BAC 所以△PAN∽△BAC,所以=
=,所以PN=6- t, AN=8- t. 因为NQ=AQ-AN,所以NQ=8-t-(8- t)=t. 因为∠ACB=90°,B、C(E)、F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QCF=90°∠QCF=∠PNQ. 因为∠FQC=∠PQN,所以△QCF∽△QNP,
所以=,所以=,因为0<t<4.5,所以t=1.
解后反思:面的运动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但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许多创新题、探究题都源于此,解决此类型问题的关键:一是要抓住几何图形在运动过程中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这一特性,充分利用不变量来解决问题;二是要运用特殊与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图形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三是要运用类比转化的方法探究相同运动状态下的共同性质,这种方法能够使得问题解决的过程更加简捷,结论更加明确.
跟踪训练:
已知,在矩形ABCD中,E为BC边上一点,,AB=12,BE=16,F为线段BE上一点,EF=7,连接AF.如图1,现有一张硬质纸片,,NG=6,MG=8,斜边MN与边BC在同一直线上,点N与点E重合,点G在线段DE上.如图2,从图1的位置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EB向点B匀速移动,同时,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AD向点D匀速移动,点Q为直线GN与线段AE的交点,连接PQ.当点N到达终点B时,和点P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解答下列问题:
(1)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点G在线段AE上时,求t的值;
(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P,使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设与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请直接写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动态综合型专题
点动型:
1.B 2.
线动型:
1.A
2.解:(1)将点A、点B的坐标代入可得,解得;
(2)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直线y=t,联立两解析式可得,即. 因为动直线y=t(t为常数)与抛物线交于不同的两点,所以△=4+4×(3+t)>0,解得t>-4;
(3) 因为,所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1. 当x=0时,y=-3,所以C(0.-3). 设点Q的坐标为(m,t),则P(-2-m,t). 如图,设PQ与y轴交于点D,则CD=t+3,DQ=m,DP=m+2. 因为∠PCQ=∠PCD+∠QCD=90°,∠DPC+∠PCD=90°,所以∠QCD=∠DPC. 因为∠PDC=∠QDC=90°,所以△QCD∽△CDP,所以,即=,整理得.
因为Q(m,t)在抛物线上,所以t=,即,所以,化简得,解得,.
当t=-3时,动直线y=t经过点C,故不合题意,舍去,所以t=-2.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面动型:
解:(1)在Rt△GMN中,GN=6,GM=8,所以MN=10. 由题意,易知点G的运动线路平行于BC. 由题意易知点G的运动线路平行于BC. 如答图1所示,过点G作BC的平行线,分别交AE、AF于点Q、R. 因为∠AED=∠EGM=90°,所以AE∥GM,所以四边形QEMG为平行四边形,所以QG=EM=10,所以t==10秒;
答图1
(2)存在符合条件的点P,在Rt△ABE中,AB=12,BE=16,由勾股定理得AE=20. 设∠AEB=,则sin=,cos=. 因为NE=t,所以QE=NE•cos=,AQ=AE-QE=20-.
△APQ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的情形:
①AP=PQ,如答图2所示,过点P作PK⊥AE于点K,则AK=AP•cos=. 因为AQ=2AK,所以20-=2×,解得t=;
②AP=AQ,如答图3所示,有t=20-,解得t=;
③AQ=PQ,如答图4所示,过点Q作QK⊥AP于点K,则AK=AQ•cos=(20-)×=16-. 因为AP=2AK,所以t=2×(16-),解得t=.
综上所述,当t=,或秒时,存在点P,使△APQ是等腰三角形.
(3)如答图1所示,点N到达点F的时间为t=7;由(1)知,点G到达点Q的时间为t=10;QE=10×=8,AQ=20-8=12,因为GR∥BC,所以,即,所以QR=,所以点G到达点R的时间为t=10+=;点N到达终点B的时间为t=16. 在△GMN运动的过程中: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①当0≤t<7时,如答图5所示:QE=NE•cos=,QN=NE•sin=,S=QE•QN=••=;
②当7≤t<10时,如答图6所示:设QN与AF交于点I,因为tan∠INF=,tan∠IFN=,所以∠INF=∠IFN,△IFN为等腰三角形. 底边NF上的高h=NF•tan∠INF=×(t-7)×=(t-7). S△INF=(t-7)×(t-7)=,所以S=S△QNE-S△INF=-=;
③当10≤t<时,如答图7所示:由②得S△INF=,所以S=S△GMN-S△INF=24-=;
④当<t≤16时,如答图8所示:FM=FE-ME=FE-(NE-MN)=17-t. 设GM与AF交于点I,过点I作IK⊥MN于点K. 因为tan∠IFK=,所以可设IK=4x,FK=3k,则KM=3x+17-t.
因为tan∠IMF=,解得x=(17-t),所以IK=4x=(17-x),所以S=FM•IK=.
综上所述,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S=.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