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历史复习集训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高三历史复习集训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课后限时集训(三)‎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301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 【导学号:62160022】‎ 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C [材料是针对外国人能否入城的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人能否入城与国家主权无关,故B项错误;中方反对外国人入城,以致引发反入城风潮,说明清政府消极抗拒《南京条约》,故C项正确;根据《南京条约》,在通商口岸外国人要求入城符合条约规定,故D项错误。]‎ ‎2.“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进程 B.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D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清政府没有彻底放弃,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表明清政府外交衙门的建立是被动的,故C项错误;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名称上看,衙门体现了封建性,总理各国事务体现了殖民地的特征,故D项正确。]‎ ‎3.威海战役时,日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致丁汝昌的劝降信中云:“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便之所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躋夫实效?”日本之辞或有幸灾乐祸之意,但其语也在客观上反映了(  )‎ A.当时清朝军纪松弛 B.当时清朝吏治腐败 C.当时清朝教育落后 D.日本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C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日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清朝教育落后,故C项正确;A、B、D三项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 ‎4.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 B [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俄入侵我国,对中国的边疆、沿海均造成威胁,故B项正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是工具,关键原因是“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各国要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该政策有助于(  )‎ A.实现各国利益均衡  B.维护中国主权完整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C.平息列强在华矛盾 D.扩大美国在华利益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之前美国由于忙于美西战争,在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时没有赶上,这样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从而获得美国商品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机会,故D项正确。]‎ ‎6.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  ) 【导学号:62160023】‎ A.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 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 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可知外国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并把太后赶出了北京,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攻下北京,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慈禧还不是太后,故B项错误;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得到了太后的支持,她不可能被赶出皇宫,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将太后皇族赶出了北京城,故D项正确。]‎ ‎7.下表是‎1931年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件,这表明(  )‎ 抗日武装 部分历史事件 东北军爱国官兵 江桥抗战(1931.10)‎ 双城阻击战(1932.1)‎ 热河抗战(1933.2)‎ 东北抗日义勇军 消灭日军古贺骑兵团战斗(1932.1)‎ 进攻沈阳东塔机场战斗(1932.8)‎ 攻克安达县城(1932.10)‎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东北抗日武装 第一军独立师攻占柳河县三源浦(1933.11)‎ 第二军独立师联合义勇军攻打安图县城(1934.8)‎ 第三军联合义勇军攻克方正县城(1935.3)‎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关内地区的抗日活动 ‎ 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1932.1)‎ 察哈尔抗战(1933.5)‎ 绥远抗战(1936.8)‎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B.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C.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先锋 D.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C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东北地区在当时全国抗战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从时间上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战已经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抗日先锋,故C项正确;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形成是在1937年国共合作实现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8.1939年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其后又颁布《游击队整顿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等文件,分发给各战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此举意在(  )‎ A.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为持久抗战调整作战方法 D.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C [1939年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分别领导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因而不存在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的问题,故A项错误;国民党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及进行游击队的整顿与训练,意在提高军队战斗力,这与塑造战时政府形象无关,故B项错误;1939年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此时国民党进行游击干部的培训与游击队的整顿与训练,说明国民党为持久抗战进行了作战方法的调整,也开始重视游击战法,故C项正确;1937年淞沪会战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故D项错误。]‎ ‎9.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  )‎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C.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 D.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C [材料体现了中共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政策,要求农民交纳减租之后的地租,所以规定的目的并非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边区政府的合法性无关,故B项错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扩大抗日联合战线,故C项正确;土地革命是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材料中要求农民依然交租,说明允许地主土地私有制继续存在,故与土地革命不符,故D项错误。]‎ ‎10.‎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中称: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十四年抗战”看法已成为人们共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B [材料“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十四年抗战’看法已成为人们共识”说明对“十四年抗战”史学家没有太多学术争论,故A项错误;“十四年抗日战争”相对于“八年抗日战争”更强调反侵略的长期性,故B项正确;C项说法太绝对,主流认识也不一定最科学,故C项错误;按“十四年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故D项错误。]‎ ‎11.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描述一场战役:“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战斗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次战役(  ) 【导学号:62160024】‎ A.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 B.是国共合作进行抗日的典型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D [百团大战通过在华北平原二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对日军破袭战,拔掉日军据点三千余个,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战斗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对于当时低迷的士气有所鼓舞,振奋了人心,故D项正确。]‎ ‎12.20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等学者强调继承和发扬孔孟程朱陆王的思想,以之为中国的根本精神,并以其为主体来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想,在思想界兴起了一股保卫、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潮。其目的在于(  )‎ A.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心反抗外来侵略 B.为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 C.抵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D.批判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流行的西化思潮 A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熊十力等学者大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之为中国的根本精神,并在思想界兴起保卫、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潮,意在通过民族文化的复兴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以反抗外来侵略,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但无具体细则。奕奏请制定《长江通商章程》,将条约的这一内容转化为中国法律,予以颁行。咸丰帝降谕:“所有一切章程,必须按照条约,与之妥为商定。”随后在奕所定《长江通商章程》的基础上,清政府颁布了《长江各口通商暂订章程》,并一再修改。此类章程虽属中国法律,却不能自主颁行,须与各国商议,取得同意。‎ ‎——摘编自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 材料二 乾隆时期正式颁布的《大清律例》是清朝的基本法律。其中有“略人略卖人”条目,对拐卖人口订有详细条例。由于中国法律不能有效地约束外国人,所以在中外条约订立过程中,中方代表努力将《大清律例》的这一内容写入中外条约之中。《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招工,同时为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保全”华工,限以“华民请甘出口”的条件、随后中西《和好贸易条约》规定:“不得收留中国逃人及另有拐卖不法情事。”如有此类情弊,一经中国地方官知会领事官,“即行查出送还中国完办,不得拘留。”‎ ‎——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外条约与中国法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外条约对中国法律的影响。(10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分析说明中国法律也必须经外国同意,所以中国法律实质上也是中外条约。近代中外条约与中国法律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条约转化为中国法律的原因有列强的利益要求;条约内容不够具体;清政府逐渐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法律转化为中外条约的原因有清政府司法主权的丧失;清政府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治安的需要;清政府对国际社会的主动融入。第(2)问,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回答。积极性:推动了中国法律对中外关系的关注;改变了清政府对法律的认识;客观上刺激了晚清法律的革新和进步;消极性:破坏了中国的司法自主权,造成了中国法律的半殖民地化色彩;限制和阻碍了中国独立自主地走向法律近代化。‎ ‎【答案】 (1)关系:相互转化。‎ 原因:中外条约转化为中国法律:列强的利益要求;条约内容不够具体;清政府逐渐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法律转化为中外条约:清政府司法主权的丧失;清政府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治安的需要;清政府对国际社会的主动融入。‎ ‎(2)影响:推动了中国法律对中外关系的关注;改变了政府对法律的认识;客观上刺激了晚清法律的革新和进步;破坏了中国的司法自主权,造成了中国法律的半殖民地化色彩;限制和阻碍了中国独立自主地走向法律近代化。‎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 材料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迅速展开。‎ ‎——据百度百科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论述其原因。(要求:紧扣材料,史论结合)‎ ‎【解析】 根据两则材料可以从国民政府抗战态度的转变、抗战规模的壮大角度得出变化,然后根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即可。‎ ‎【答案】 示例一:‎ 变化:抗战态度由保守、消极变为积极、坚决抗日。‎ 原因:30年代初,日本侵华处于局部地区,国民政府没有足够重视,而是把政策重点放在稳定国内局势,镇压共产党势力上。同时把希望更多寄托于国际力量——国联的干预上。‎ ‎1937年后,日本全面侵华,意图消灭国民政府。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侵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加之全国民众的要求,还有国际上对法西斯侵略威胁的重视,故而态度日渐积极。‎ 总之,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激化中日之间的矛盾,国民政府的态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示例二:‎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变化: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原因:30年代初,日本对东北侵略,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坚决态度。而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联,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也组织义勇军,国民党内爱国将领也进行抗日,局部抗战逐渐发展。‎ ‎1937年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量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由政府主持的全国性的抗日迅速展开。‎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界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由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说明:如果其他意见,或者用其他理由说明,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