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考专题复习模拟演练:地球和地球仪
一、选择题
1.(2017•襄阳)关于经纬网图(图 1)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M 点位于 N 点的西北方向
B. M 点位于热带,
N 点位于东半球
C. M 点位于中纬度,P 点位于低纬度 D. 当太阳直
射在 P 点所在的纬线时,N 地昼短夜长
【答案】C
【解析】【分析】利用经纬网来判读方向时,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M 点位 N 点的东北
方向,故 A 选项错误;热带的范围是 23.5°N~23.5°S(南、北回归线之间),M 点的纬度为 40°N,位于北
温带,东、西半球的界线是由 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N 点的经度为 160°E,正处于东西半球的
分界线上,既不属于东半球,也不属于西半球,故 B 选项错误;当太阳直射在 P 点所在的纬线时,即太阳
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故 D 选项错误;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M 点的纬度是 40°N,属于中纬度,P 点的纬度为 0°,属于低纬度,故本题选 C。
2.(2017·通辽)读甲、乙、丙、丁四幅经纬网图,完成小题。
(1)某地(28°N,85°E)在 2015 年曾发生 8.1 级地震,甲、乙、丙、丁四图中,能准确显示震中位
置的是( ) 2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如果甲、乙、丙、丁四图图幅大小相同,其中比例尺最小的是( )
A. 甲图 B. 乙图
C. 丙图
D. 丁图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
用符号 E 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 W 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
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 N 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
号 S 表示。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甲图中的②经纬度为 28°N,85°E,故选 B。(2)从四幅经纬网示意图
可以看出,如果四幅图的图幅大小相等,从四幅图所跨经纬度范围比较得知,范围最大的是丁地,所以比
例尺应最小,故选 D。
3.下列地点中,位于“南半球、西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叫做北半球,以南叫做南半球。北半球越向北纬度
越大,南半球越向南度数越大,四个选项中位于南半球有 A、C,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 20 度和东经 160
度,西经 20 度到东经 160 度之间的经度范围为东半球,四个选项中位西半球有 C、D;极昼极夜现象出现
极圈以内,四个选项中 C、B 位于极圈内,综上位于“南半球、西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是 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虽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3
4.1519 年 9 月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环球航行,麦哲伦在菲律宾群岛因卷入当地的部族纠纷而
遇难;船员们在他死后继续航行,于 1522 年 9 月回到欧洲,首次完成了人类环球航行的壮举。下图为麦
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麦哲伦船队的这次航行证明了( )
A. 天圆地方 B. 天如斗笠,地如棋盘 C. 陆地是中心,大海是陆
地的边缘 D. 地球是个球体
(2)麦哲伦船队在太平洋中航行的大致方向是( )
A. 向东北 B. 向西北
C. 向西南
D. 向东南
(3)麦哲伦遇难的地点位于( )
A. 低纬度地区 B. 中纬度地区
C. 高纬度地区
D. 极地地区
【答案】(1)D
(2)B
(3)A
【解析】【分析】(1)麦哲伦船队的这次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2)读图可知,麦哲伦船队在太平洋中航行的大致方向是自东南向西北方向航行。
(3)根据题意可知,麦哲伦遇难的地点在菲律宾群岛,大约的纬度是 0°—30°,为低纬度地区。
故答案为:(1)D;(2)B;(3)A。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形状的发现过程、方向的判别、高中低纬度的划分,难度不大,把握相关的课本知
识是答题的基础。4
5.读经纬网示意图(见图),回答小题
(1)关于图中各点经纬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a(0°,20°W) B. b(20°N,60°E) C. d(0°,
20°W) D. e(60°S,60 °E)
(2)关于图中各点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b 点在 a 点的东北方向
B. c
点在 a 点的西南方向
C. d 点在 b 点的正东方向
D. e
点在 d 点的东北方向
(3)图中 a、b、c、d、e 五个地点,看不到阳光直射现象的地点有( )
A. a、c 两地 B. a、c、e 三地
C. a、b、c 三地
D. c、e 两地
【答案】(1)A
(2)D
(3)D
【解析】【分析】(1)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
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
符号 E 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 W 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
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 N 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
用符号 S 表示。据此读图可知,图中各点的经纬度为:a(0°,20°W),b(20°N,60°W),d(0°,
20°E),e(60°N,60 °E),A 对,BCD 错。
(2)在经纬网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其中指向北极的一方为北方,相反的方向为南方,纬线指示东西5
方向,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东方,相反的方向为西方;读图可以看出:b 点在 a 点的西北方向,c 点在 a
点的正北方向,d 点在 b 点的东南方向,e 点在 d 点的东北方向,D 对,ABC 错。
(3)热带的纬度范围是 23.5°N—23.5°S,温带的纬度范围是 23.5°—66.5°,寒带的纬度范围是
66.5°—90°,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
变化明显;图中 a、b、c、d、e 五个地点,看不到阳光直射现象的地点有 c、e 两地,D 对,ABC 错。
故答案为:(1)A;(2)D;(3)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经纬网上坐标位置的判定、方向的判读、五带的划分,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
解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6.下图是小月在网上查到的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的几幅图,顺序已乱,请帮她正确排序( )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答案】B
【解析】【分析】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②天圆地方→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①地球的卫
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属于记忆类知识点,比较简单。
7.观察实验:用打开的手电筒模拟“太阳”,将地球仪放置在手电筒前方,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实验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6
A. 自东向西拨动地球仪
B.
摆放地球仪时,北极指向北方
C. 灯光能照亮地球的大部分
D. 此时,光线直射
北回归线
(2)此实验能较好地演示( )
A. 四季变化 B. 五带的形成
C. 昼夜交替
D. 影子长短的变化
【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面对地球仪时,应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故 A
不正确;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时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的方向,故 B 正确;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灯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故 C 不正确;
读图可知,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现象,北极圈以内是极夜现象,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
回归线,故 D 不正确。
(2)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交替;②时间差异;结
合图示得知,此实验能较好的演示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故答案为:(1)B;(2)C。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自转的特点,与地球公转对比记忆较好,要求学生具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及较强的
分析问题的能力。7
8.人类对地球的形状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因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知进入到图(a)中( )
A. Ⅰ阶段 B. Ⅱ阶段
C. Ⅲ阶段
D. Ⅳ阶段
(2)从任何角度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上看(如图中Ⅳ所示),地球都是一颗蓝色星球,因为( )
A. 每个半球上的陆地面积都大于海洋 B. 世界上的
每个大洲都被海洋包围
C. 地球表面大约有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D. 世界海洋
面积大约占全球的 50%
(3)读图(b),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大洋依次是( )
A.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B. 大西洋—太平洋
—印度洋
C. 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D. 印度洋—大西洋
—太平洋
【答案】(1)B
(2)C
(3)B
【解析】【分析】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是天圆地方说,再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到后来的卫星照片。
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首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伟大发现,但由于那时候没有更先进的设备,只能认为地8
球是个正球体,而没有认识到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 B 正确。
⑵从任何角度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上看,地球都是一颗蓝色星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
百分之二十九是陆地,任何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超过陆地面积,故 C 正确。
⑶读图(b),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大洋依次是先进入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后进入太平洋,又
进入印度洋,最后又回到大西洋,故 B 正确。
故答案为:(1)B;(2)C;(3)B。
【点评】(1)本题考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牢记即可。
(2)本题考查世界海陆分布概况,牢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3)本题考查四大洋的分布,读图解答即可。
9.仔细判读经纬网图,右图中四个小朋友所在位置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红站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B. 小刚
站在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上
C. 小兰所在的地方气候终年寒冷
D. 小明所在的地方正午的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
【答案】B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
A.小红站在 40°W 经线上,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故 A 错误;
B.小刚站在 0°纬线上,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故 B 正确;
C.小兰所在的地方位于热带,气候终年炎热,故 C 错误;
D.小明站在 40°N 纬线上,位于北温带,没有太阳直射现象,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五带的划分、综合性较强。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0.一艘邮轮①地出发,经过②地和③地,到达④地,根据下图,回答小题。
(1)邮轮出发地的经纬度位置是( ) 9
A. 东经 130°,北纬 10° B. 东经 150°,南纬 30° C. 西经 130°,南纬
10° D. 东经 150°,北纬 30°
(2)邮轮经过的四个地点中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图中②地位于③地的( )
A. 正西方向 B. 正东方向
C. 西北方向
D. 东南方向
(4)以下现象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 昼夜现象 B. 昼夜交替现象
C. 四季变化
D. 昼夜长短变化
【答案】(1)A
(2)C
(3)A
(4)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经纬网地图的判读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人们把赤道定为 0 度纬线,向南向北各分为 90 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S),度数向南越来越大;
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N),度数向北越来越大;人们把本初子午线定为 0 度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为 180
度,在 0 度经线以东的叫东经(E),度数向东越来越大;在 0 度经线以西的叫西经(W),度数向西越来
越大。读图可知,图中邮轮出发地的经纬度位置是东经 130°,北纬 10°。故 A 正确。
(2)东西半球分界线是 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20°W 以东,160°E 以西为东半球;20°W 以西,
160°E 以东为西半球。读图可知,图中①地的经度是 130°E,②地的经度是 140°E,③地的经度是
160°E,④地的经度是 180°。即位于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是③地。故 C 正确。
(3)在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读图分析可知,
图中②地位于③地的正西方向。故 A 正确。
(4)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产
生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故 B 正确。10
故答案为:(1)A;(2)C;(3)A;(4)B。
【点评】(1)本题考查经纬度的判读,熟练掌握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3)本题考查如何在经纬网地图上判断方向,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4)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解答即可。
11.关于经纬网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M 点位 N 点的西北方向
B. M 点位
于热带,N 点位于东半球
C. M 点位于中纬度,P 点位于低纬度 D. 当太阳直
射在 P 点所在的纬线时,N 地昼短夜长
【答案】C
【解析】【分析】地图上定向的方法很多,对于一般地图,通常是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
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向,一般来说,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线指示南
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确定方向;我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以南为南半球;我们通常以 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20°W 以东、160°E
以西为东半球,20°W 以西、160°E 以东为西半球;以 30°、60°纬线为界将地球划分为高、中、低纬地
区,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据图可知:M 点位于
N 点的东北方向; M 点位于温带,N 点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M 点位于中纬度,P 点位于低纬度; 当太阳
直射在 P 点所在的纬线时,N 地昼夜等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既有在经纬网上判别方向,又有低、中、高纬度的划分的知识,学生综
合理解,在日常学习中多联系此类型题。
12.读东西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计算以下两题。11
(1)R 点的经度是( )
A. 20ºW B. 160ºE
C. 110ºW
D. 60ºE
(2)Y 点(东五区)与“北京时间”相差几个小时( )
A. 3
B. 5
C. 2
D. 1
【答案】(1)C
(2)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经纬网地图的判读及区时的计算,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东西半球分界线是 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20°W 以东,160°E 以西为东半球;20°W 以西,
160°E 以东为西半球。读图可知,左边是西半球,右边的东半球。因此可以判断,左图中左侧的经线是
160°E,右侧的经线是 20°W。R 点所在的经线位于 160°和 20°W 的中间,根据经度的变化规律可知,R
点的经度是 110ºW。故 C 正确。
(2)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往东每跨一个时区加一小时,往西每跨一个时区减一小时。相差
几个时区就相差几小时,东加西减。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Y 点在东五区,因此 Y 点(东五区)与“北
京时间”相差 3 个小时。故 A 正确。
故答案为:(1)C;(2)A。
【点评】(1)本题考查东西半球的划分及经度的变化规律,难度较大,学生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2)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理解解答即可。
13.从赤道某点向北行 1000 千米,再向东行 1000 千米,再向南行 1000 千米,最后向西行 100 千米,则回
到原点的( )
A. 正东 B. 正西
C. 西北
D. 与原出发点重合
【答案】A 12
【解析】【分析】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弧线,也叫子午线,都是半圆形,指示南北方
向,长度都相等;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都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
缩短;两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两条纬线之间的间隔始终相等。根据题意可知,从赤
道某点向北行 1000 千米,再向东行 1000 千米,再向南行 1000 千米。根据经纬线的特点可知,向正南走
的经线和向正北走的经线长度相等,向正东走的纬线比向正西走的纬线要长。因此可知,从赤道某点向北
行 1000 千米,再向东行 1000 千米,再向南行 1000 千米,最后向西行 100 千米,则回到原点的正东。故 A
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在经纬网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及经纬线的特点,难度解答,学生需要有较强的空
间想象能力。
14.(2017•齐齐哈尔)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
A. 北回归线 B. 0°经线
C. 赤道
D. 180°经线
【答案】C
【解析】【分析】南北半球以 0°纬线即赤道为界;20°W 和 160°E 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
线。
故选:C。
【点评】在地球仪上,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南北半球的划
分是以 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15.读下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居住在这里的因纽特人为白种人 B. 北
极地区包括北冰洋和周围的亚洲、欧洲、北美洲13
C. 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 D. 北极地区科考最佳时
间是 7-8 月
(2)图中甲的的经纬度是( )
A. (80°N,120°E) B. (80°N,150E) C. (80°N,150°W
) D. (80°S,60°W)
【答案】(1)D
(2)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居住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为黄种人;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和亚洲、欧洲、北美洲的北部;南极地
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北极地区科考最佳时间是 7-8 月,因为此时是暖季,并且有极昼现象。
故 D 正确。
(2)人们把赤道定为 0 度纬线,向南向北各分为 90 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S),度数向南越来越大;
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N),度数向北越来越大;人们把本初子午线定为 0 度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为 180
度,在 0 度经线以东的叫东经(E),度数向东越来越大;在 0 度经线以西的叫西经(W),度数向西越来
越大。读图可知,图中是北极地区,位于北半球。根据图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知:图中甲的的经纬度是
(80°N,150°W)。故 C 正确。
故答案为:(1)D;(2)C。
【点评】(1)本题考查极地地区的居民、范围、自然环境等相关知识,根据教材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经纬度的判读,熟练掌握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综合题(共 5 题;共 45 分)14
16.(2017•襄阳)读“竖版世界地图”(图 5),回答问题。
(1)B 地的主要人种是________。
(2)C 国的居民主要要使用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这种语言是________。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D 地所属的板块是________板块。
(4)B 地所在国家与 C 国间的合作称为________。
(5)写出 A 点的地理坐标________。
【答案】(1)黑种人
(2)英语
(3)太平洋
(4)南北对话
(5)(0°,75°E)或(75°E,0°)
【解析】【分析】(1)B 地位于非洲南部,属于黑色人种。(2)C 国是澳大利亚,据题意可知,使用的
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即英语。(3)D 地所在的位置时太平洋,所属饭块是太平洋板块。(4)B
国所在位置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属于发展中国家,C 国是澳大利亚,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两个国家的合
作属于南北对话。(5)A 点所在的纬度是赤道,即 0°,根据图中所给数据穿过非洲最西部的那条经线是
15°,由于此经纬位于英国西部,所以为 15°W,与其对应的 165°经线即为 165°E,这两条相差 180°
的经线间隔 6 个空隙,也就是每个空隙相差 30°,15°W 与 A 点的空隙是 3 个,即相差 90°,且 A 点位于
15°W 的东侧,所以 A 点经度为 75°E,故 A 点的坐标为:(0°,75°E)。15
17.读下面两幅图,完成图后填空。
(1)写出 A,B 两点的经纬度。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A 点位于 B 点的________
方向。
(2)一天中,A,D 两点先看到太阳的是________,这两点都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________带。
(3)正午时,D 地的人们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此时太阳在公转轨道________处(填数字),北极将出现
________(极昼或极夜)现象。
(4)4 月下旬我们正在进行期中考试,地球将由公转轨道中的________处向________处运动。宜兴市的白
昼将变________(填“长”或“短”),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答案】(1)20°N;30°W;40°S;0°;西北
(2)D;热
(3)③;极昼
(4)②;③;长;增加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东西经度的划分是以 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 180°,以东为东
经,用符号 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表示,南北纬度的划分都是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的纬度称北
纬,用符号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有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知,A 点的经纬度是
30°W,20°N;B 点的经纬度是 0°,40°S;根据在经纬网地图上,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
向,读图可知,A 点位于 B 点的西北方向。
(2)一天中,A、D 两点先看到太阳的是 D,这两点都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热带。
(3)正午时,D 地的人们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此时太阳在公转轨道③处,北极将出现极昼现象。
(4)读图可知,②是春分日即 3 月 21 日;③是夏至日即 6 月 22 日;④是秋分日即 9 月 23 日;①是冬至
日即 12 月 22 日。4 月下旬我们正在进行期中考试,地球将由公转轨道中的②处向③处运动。宜兴市的白
昼将变长,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增加。16
故答案为:(1)20°N;30°W;40°S;0°;西北;(2)D;热;(3)③;极昼;(4)②;③;长;
增加。
【点评】该题以读地球公转图和经纬网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经纬网的判读,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要求
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18.读我国某地某日日历及太阳光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图中的日历填写完整:2017 年________月 22 日________(冬、夏)至。
(2)请在右图中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3)图示时间,北京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站在丙地影子朝向________(南或北)。
(4)丙、乙两区面积较大的是________ 。
(5)澳大利亚位于北京的________方向。
【答案】(1)6;夏
(2)
(3)昼长夜短;南
(4)丙
(5)东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经纬网地图的判读和地区运动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读图可知,此时北极圈以内是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说明此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即 6 月 22
日。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如图所示。
(3)北京位于北半球,图示时间,即夏至日昼长夜短。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丙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17
因此站在丙地影子朝向南。
(4)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读图可知,丙、乙两区所跨经纬度相同,但丙纬度较低,因此面积较
大。
(5)在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读图分析可知,
大利亚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
故答案为:(1)6;夏;(2) ;(3)昼长夜短;南;(4)丙;
(5)东南。
【点评】(1)本题考查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方向,属于基础知识,牢记即可。
(3)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及影子朝向的变化规律,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本题考查如何在经纬网地图上判读实际范围的大小,了解纬线的长度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本题考查如何在经纬网地图上判断方向,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9.a 图所示的国家人口约 450 万人,国土面积约 27 万平方千米;b 图所示国家人口约 1.27 亿,国土面
积约 37 万平方千米;C 图为世界主要板块分布略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比较 a 图和 b 图所示国家的半球位置、人口密度的差异,完成下表
内容东、西半球人口密度大小
图 a ________ ________
图 b ________ ________18
(2)a 图和 b 图所示国家均为________(选填“岛国”“内陆国”),气候均具有________(选填“海洋
性”和“大陆性”)特征。
(3)a 图所示的国家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结合图 c,推断 b 图中所示的
国家是否多火山地震,并说明原因。
【答案】(1)西半球;小;东半球;大
(2)岛国;海洋性
(3)是,该国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日本、新西兰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东西半球分界线是 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20°W 以东,160°E 以西为东半球;20°W 以西,
160°E 以东为西半球。根据图中两国的经度位置可知,a 图所示的国家位于西半球,b 图所示的国家位于
东半球。人口密度就是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民的数目,计算公式是: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根据题意
计算可知,a 国人口密度小,b 国人口密度大。
(2)读图可知,a 图和 b 图所示国家均为岛国,气候均具有海洋性特征。
(3)读图可知,a 国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因此多火山、地震。
故答案为:(1)西半球;小;东半球;大;(2)岛国;海洋性;(3)是,该国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
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点评】(1)本题考查日本和新西兰所处的半球位置和人口密度的大小,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日本和新西兰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特征,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3)本题考查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利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理解解答即可。
20.读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中心极点为________(南极/北极)
(2)判断图中 M 点的经度是________。
(3)如果图中 N 点所属是白昼,AMB 为晨昏线。那么这一天,太阳直射在________(纬线)。图中 N 点属
于东西半球的________半球。
(4)判断图中 B 点在 M 点的________方向。
【答案】(1)北极
(2)15°E19
(3)南回归线;东
(4)东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的判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人们把本初
子午线定为 0 度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为 180 度,在 0 度经线以东的叫东经(E),度数向东越来越大;在 0
度经线以西的叫西经(W),度数向西越来越大。根据图中经度的变化规律可知,该图中心极点为北极。
(2)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度数差是 45°,M 点的经度是 15°E。
(3)读图可知,如果图中 N 点所属是白昼,AMB 为晨昏线。那么这一天所示北极圈以内全部是极夜现象,
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东西半球分界线是 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
20°W 以东,160°E 以西为东半球;20°W 以西,160°E 以东为西半球。图中 N 点的经度是 15°E,因此
属于东半球。
(4)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读图可知,图中 B 点在 M 点的东南方向。故答案为:(1)
北极;(2)15°E;(3)南回归线;东;(4)东南。
【点评】(1)本题考查极点的判读,了解经度的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经度的判读,了解经度的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东西半球的划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4)本题考查经纬网地图上方向的判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