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附答案黑龙江哈三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附答案黑龙江哈三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 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来源:Zxxk.Com]‎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商品经济以货币为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帝制国家控制商业的手段,除了超经济强制性的法规——如界定商人社会地位、户籍及垄断个别生产与交换部门等之外,最重要的手段是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中国帝制时代大多数时期,政府控制货币的制作、发行、各币种比价。政府对货币的一般控制,包括统一货币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这是帝制体系与商业长期共生的基础之一。但货币既被政府权力牵系,更由经济本身左右。即使集权专制的政府,也不能完全控制货币运行。‎ 一般说来,商品经济愈发达,货币运行控制的复杂性愈高;市场开放性愈强,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力愈弱。明代以前,铜钱、纸币、白银皆已经作为货币使用,但相关的理论皆不甚透彻,很大程度上处于经验的水平。明前期参酌前代经验和政府需求,试图以完全由政府发行的纸钞作为主币,以铜钱为辅币运行,通过货币较大程度地控制社会财富。此种企图,盘剥社会的幅度过大,遭遇市场和社会抵抗。各种诉求博弈的结果,出现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伴随政府强行保持的少量纸钞有限法偿的局面。政府在货币流通领域地位的弱化,实际上部分消解了政府对商品经济的强控制,扩大了市场本身的自由度。稍后,大量域外白银进入中国,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贵金属货币一般比铜币能够支撑更活跃的商品经济。但是明代的白银货币不是政府发行的,而是以银块的形态作为流通货币进入市场,所以,白银在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作用 的同时,通过摆脱政府铸造与发行过程,严重瓦解了帝制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这其实是明代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明朝政府难以通过货币发行调控货币供给、物价,更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主要是增税,或者通过赤裸裸的掠夺,于是明朝迅速彻底失去社会支持。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乃至明朝的崩溃,与此关系甚大。中国帝制国家体系通过各种中央集权机制实现社会控制,然而在明中期市场经济大幅度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当口,政府失去了调控市场的最重要手段,因而也就失去了操控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明朝的瓦解,是雪崩式的。当时试图挽救明朝统治的士大夫绞尽脑汁,不惜牺牲生命,但既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实际上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手段。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界定商人社会地位、户籍及垄断个别生产与交换部门等超经济强制性法规可以控制商业。‎ B.帝制体系与商业能够长期共生的原因就是政府对货币的一般控制,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 C.税收政策、货币政策、金融体制和超经济强制性的法规是帝制国家控制商业最重要的手段。‎ D.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货币和控制货币供给量,但货币的运行却完全是由经济本身决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商品经济中货币的作用,再讲到帝制国家控制商业的手段、影响及其局限性。‎ B.文章列举了明前期政府想要控制社会财富遭抵抗的事例,说明集权专制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货币运行。‎ C.文章后两段主要论述了明代国家控制货币的手段以及最后的财政危机,揭示了其崩溃的症结所在。 ‎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政府失去调控市场的最重要手段,无法操控社会财富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代试图以完全由政府发行的纸钞作为主币,实际上是为了通过控制货币达到较大程度控制社会财富的目的。‎ B.明朝政府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说明明代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不强。‎ C.明代的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是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是白银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货币。‎ D.掌握不了货币的流通控制情况,但又受货币、市场经济的重大影响,明代当时无法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生 沈从文 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地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地低声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个学生,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地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地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的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儿,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地左右摆动着。‎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稀奇怜悯的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卖莲子小摊,有人中了暑,晕了过去,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面,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玩傀儡的场坪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察觉了头上的烈日,渐渐散去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脚举起,作为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相扑极烈。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地 倒下。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城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闲人们从“嘻嘻地笑着”到“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再到“众人又哄然大笑”,作者通过接二连三的笑声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这群看客的百无聊赖与冷漠无情。‎ B.老头子在闲人们纷纷离开时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地倒下”,除了希望通过有趣、认真的表演吸引挽留闲人,最主要的是借摔倒来宣泄心中的丧子之痛。‎ C.小说结尾交代老头子之子王九被人打死已有十年,但老头子十年来表演的傀儡戏中一直让王九在相拼中胜利,作者同情中又有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 ‎ D.本文语言朴实,作者用从容淡然的笔调叙说了一位老卖艺人的悲苦人生。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情怀。 ‎ ‎5.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6分)[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答: ‎ ‎6.小说题目“生”是解读作品主题的关键,请结合该题目谈一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6分)[来源:Z#xx#k.Com]‎ 答: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相关链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维梁高度评价余光中,认为他有“五彩 笔”:紫色笔来写诗,金色笔写散文,黑色笔写评论,红色笔来编辑文学作品,蓝色笔来翻译。‎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作者把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放在一起,是为了凸显余光中的形象特征。‎ B.在余光中《娓娓与喋喋》一文中,“娓娓”指贵族之间的谈话艺术,而“喋喋”指俗人之间的谈话方式。‎ C.“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余光中先生做事认真、全神贯注,他认为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 D.“五彩笔”体现了余光中先生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这也是他“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称谓的由来。‎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B.生活中,余光中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也常常为之神魂颠倒,所以他看花事,总是看得很绝望。‎ C.碰见话不投机的人,便正襟危坐;遇到“可与言的朋友”,便口角生风。可以看出,余光中是一个坦诚、真实的人。‎ D.生活中谨言慎行,但追求心灵的契合、知己的快意,作品卓越,数量丰富,是余光中“外敛而内溢的个性”的体现。‎ ‎9. 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岁歉馑,其家虽给,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或问之,答曰:“四方病饥,独能饱乎?”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召为吏部郎中。逾月,拜御史中丞。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元和十一年,为李道古代还,除给事中,拜京兆尹。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马不避者,即时搒死。帝怒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帝曰:“既死,不以闻,可乎?”公绰曰:“臣不当奏。在市死,职金吾;在坊死,职左右巡使。”帝乃解。以母丧去官。服除,为刑部侍郎,改礼部尚书,以家讳换左丞。俄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行部至邓,县吏有纳贿、舞文二人同系狱,县令以公绰素持法,谓必杀贪者,公绰判曰:“赃吏犯法,法在;奸吏坏法,法亡。”诛舞文者。太和四年,为河东节度。遭岁恶,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钧。北虏遣梅禄将军李畅以马万匹来市,所过皆厚劳,饬兵以防袭夺。至太原,公绰独使牙将单骑劳问,待以至意,辟牙门,令译官引谒,宴不加常。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以病乞代,授兵部尚书,不任朝请。忽顾左右召故吏韦长,众谓属诿以家事。及长至,乃曰:“为我白宰相,徐州专杀李听亲吏,非用高瑀不能安。”因瞑目不复语,后二日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保,谥曰元。‎ ‎(节选自《新唐书卷 列传第八十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 B.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 C.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 D.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神策,作为禁卫军是唐朝重要的军事支柱,负责守护京师、宿卫宫廷及行征伐事。‎ C.赠,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文中柳公绰受赠官职,可见朝廷对他肯定。‎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太宗、文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公绰关注民生,很有恻隐之心。灾荒之年,他家虽然供给充足,但他看到百姓受苦挨饿,就不忍心独自饱食,每顿饭吃得很少,直到丰年才恢复如常。‎ B.柳公绰意志坚定,斩杀懦弱下属。他任开州刺史时,少数名族军队经常袭扰开州城,他显示了坚定的退敌决心,杀掉了动摇军心的胆小下属,之后敌军退去。‎ C.柳公绰权衡轻重,维护法律尊严。他断案出乎邓县县令的意料,认为破坏法律比触犯法律的罪行更严重,所以只杀死了那个接受贿赂而关押在狱中的县吏。‎ D.柳公绰精忠无私,临终惦念国事。他临终前命人召来老部下韦长,大家都认为他要托付家事,他却一心想着徐州乱局,嘱咐韦长将他的建议转达给宰相。‎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怒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5分)‎ 答: ‎ ‎(2)遭岁恶,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钧。(5分)‎ 答: ‎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9分)‎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下列对于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紧承题意,点明入山寻访隐者。“隐沦”指代韦九山人,“无尘”写出了诗人对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B. 颔联 “唯”、“始”两个副词,既表明了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 出他山行之中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C. 颈联描写了一个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了作者喜爱之情。“谁作主”,两句一问一答。“人”的出现给山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 尾联以议论作结,“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烦恼,隐逸山林,是天性使然,作者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 ‎15.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庄子《逍遥游》通过“ , ”两句指出要正确对待外界的评价,才能坦然面对荣辱。‎ ‎(2)苏轼《水调歌头》中用“ , ”两句表明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好,最起码还可以在月光下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的句子:“ , 。” ‎ ‎(4)晏殊《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千古佳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 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 )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吏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铿锵成韵。 ‎ ‎17.依次填入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泾渭分明 发扬蹈厉 轻重缓急 ‎ B.大相径庭 厉兵秣马 抑扬顿挫 ‎ C.泾渭分明 厉兵秣马 轻重缓急 ‎ D.大相径庭 发扬蹈厉 抑扬顿挫 ‎18.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来源:学*科*网]‎ 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就东海问题重申:春晓油气田完全在中国的领土范围内,与共同开发无关;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中方的立场一直是不承认所谓的“中间线”。‎ B.联合国安理会强烈谴责朝鲜的射星行为,称其引发了亚洲地区严重的安全担忧。安理会提出,要在朝鲜制裁的名单上加入新的“机构和项目”。‎ C.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D.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让世界不仅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 ‎20.请阅读下面内容,指出文段从哪四个方面介绍了“绒花”。每点不超过4个字。(4分)‎ 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花市大街”,曾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匠人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 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位于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绒花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绒花艺人赵树宪相应成为南京惟一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收益慢,绒花技艺后继乏人。‎ ‎① ② ③ ④ ‎ ‎21.下面话语中有几句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只修改不得体的部分)。(5分)‎ ‎①您老人家今年多大年纪了?今年种粮的收入不错吧? (记者采访一位农村老人)‎ ‎②我校杨光同学,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他能得到贵校的垂怜。‎ ‎(某中学老师向高校领导推荐学生)‎ ‎③各位观众:我在福州向您现场直播劲旅八一男篮对战弱队福建男篮的比赛。‎ ‎(体育直播员转播比赛)‎ ‎④我是本市下岗职工,现申请开办一个家电维修店。恳望审批我的申请,以免影响及时开业。 (某开业申请书)[来源:学科网ZXXK]‎ ‎⑤李编辑:您好。寄上拙作《秋月》,请您费心一读,敝人虽有吟诗雅趣,还望不吝赐教。 (中学生王欣写给诗刊编辑的一封信)‎ ‎⑥“这本书是我珍爱之物,看完请璧还。”“放心,三天后一定归还,决不会拖延。”‎ ‎(同学之间借阅书籍)‎ 答: 第 句中将 修改为 ;‎ 第 句中将 修改为 ;‎ 第 句中将 修改为 ;‎ 第 句中将 修改为 ;‎ 第 句中将 修改为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统计了在战争中失事的战斗机和牺牲的飞行员数量 以及飞机失事的原因和地点。其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猛烈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急风暴雨,而是飞行员的操作失误。更令人费解的是,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紧急撤退时,而是在完成任务归来着陆前的几分钟。‎ ‎  心理学家说这一心理现象就是典型的“虚假安全”现象,人们处于临近成功的阶段常常出现这种情况。‎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 答案 ‎1.A(B项,“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是帝制体系与商业能够长期共生的条件之一;C项,“帝制国家控制商业最主要的手段是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D项,“货币的运行却完全是由经济本身决定”理解错误,原文“货币既被政府权力牵系,更由经济本身左右”)‎ ‎2.D(“无法操控社会财富”过于绝对,原文是“失去了一个重要手段”,“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乃至明朝的崩溃,与此关系甚大。”)‎ ‎3.C(“主要原因是白银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货币”错误,最主要的是“白银货币不是政府发行的”而且“严重瓦解了帝制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 ‎4.D(A项,“冷漠无情”看不太出来,作者也没有“淋漓尽致地描绘”看客们的“冷漠无情”;B项,“宣泄”常常是暂时性行为,而老人已经这样演了十年,所以最主要的是以这种“绝对而虚幻的胜利”表达他对孩子深沉的怀念,对造成儿子死亡的赵四的复仇,对无常的命运的反抗;C项,作者没有“怒其不争”的批判。)‎ ‎5.①情节上,结尾揭晓了老人行为的原因,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及小说的可读性,与前文照应,使人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2分)②形象上,丰富了老人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对孩子深沉的怀念,对无常的命运的反抗。(2分)③主旨上,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加重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分)‎ ‎6.小说的主题:①生的寂寞与孤独。(1分)表演傀儡打架的老头子,人们只见到他的可笑可怜,却没有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知道他喋喋不休与之说话的是他的儿子,没有人知道他的儿子已经死去,更没有人知道打死他儿子的就是那个赵四。他把一切埋在心里,让一切随着自己的年龄慢慢老去,这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寂寞。(2分)②生的不易与艰辛。(1分)老人承受着丧子之痛,却仍然要在炎炎烈日下辛苦认真地表演傀儡戏。白发苍苍满是热汗,身心疲惫却还要微笑,只为了挣几个铜子儿,体现了活着的艰难。(2分)③生的顽强,需要支撑。(1分)白发的生者只能借傀儡戏中王九的一次次胜利来纪念死去的儿子,衰老身躯的吃力表演,便是寂寞凄凉之中慈父深沉的爱,这种爱支撑着他顽强地活下去。(2分)④生的无常。(1分)赵四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也受着命运的拨弄。而且,他也像王九一样已经死去了。作者写的并不是王九和赵四之间的恩怨,而是在命运拨弄下生的无常。(2分)(每点3分,任意答出两点得满分)‎ ‎7.A(B项,“娓娓”代指趣味高尚的清谈;“喋喋”代指不顾听众的健谈;C项,“他认为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错,原文“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D项,“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表述不准确。)‎ ‎8.B(原文中他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体现他的极端浪漫。)‎ ‎9.同意观点一: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1分)‎ 阐发要点:①他在写作上追求完美,创作了大量卓越的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②生活中倾向淡泊、宁静,做什么事都不马虎,全神贯注,不能出错;③喜欢与有品位的人谈话,与人交际总是克制自己,不放浪形骸。(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同意观点二:余光中也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1分)‎ 阐发要点:①在这个五光十色的时代,人的生活是多样的,有人喜欢边听音乐边读书,也是可以理解的;②人应该展示自己的真性情,李白、苏轼就是因为有自己的性格才为后人所称道;③人需要宁静,也需要宣泄,余光中的生活因其追求完美而显得过于单一。(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离开原文去谈。从阐发的要点是否合理全面上考虑给分。)‎ ‎10.B(“起居”表达“作息、举止”之意,应与“皆有礼法”构成主谓关系;“礼法”是一个词;“举”表达“中举,考中”之意,不能与“法”相连;“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不断开,是唐代科举常选之外的制科,用于选用特殊人才。)‎ ‎11.D(太宗是庙号,不是谥号。)‎ ‎12.C(对象有误,杀死的不是“那个接受贿赂而关押狱中的县吏”,而是那个“玩弄法律行奸使诈的县吏”。)‎ ‎13.(1)皇帝对他擅自杀人生气。公绰说:“这不只是试探我的权威,(更)是轻视陛下的法规。”(专,擅自;试,称量,试探;乃,是;轻,轻视。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遇到年成不好,他节省开支(费用),停止宴请宾客,吃穿与士兵一样。(岁恶,年成不好;撙节,节省;辍,停止;钧,通均,一样。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14.D(表达的是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 ‎15.(1)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安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污浊尘世的厌弃。(2分)(2)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2分)(3)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阔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2分)。‎ ‎16.(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3)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4)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17.D(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发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的样子。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抑扬顿挫:声音和谐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18.C(本部分内容分析的是五七言为何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而不是两者源于民歌的原因,故排除A、B。C和D中由第一句的“五七言”决定了五言在前,七言在后。)‎ ‎19.A(B项,成分残缺,缺介词,“朝鲜的制裁名单”前应加“对”字;C项,“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搭配不当,可将“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改为“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D项,语序不当,改为“不仅让世界……”。)‎ ‎20.(1)寓意;(2)历史;(3)工艺;(4)现状。‎ ‎21.②句“垂怜”改为“垂青”;③句“弱队”删除;④句“以免影响”改为“以便”;⑤句“雅趣”改为“爱好”;⑥ 句“璧还”改为“归还”。 ‎ ‎22.略。‎ ‎【译文】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县人。年幼时,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作息、举止都有礼法。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补授为校书郎。荒年歉收,他家虽然丰衣足食,但他每餐饭都不超过一碗,到丰年才恢复饭量。有人问他,他回答说:“四方的人都困苦饥饿,我怎能独自吃饱呢?”经连续提升,任开州刺史。开州土地连着夷族部落,敌军经常逼近开州城袭扰,他属下的一个官员说:“我们的兵力不能阻止他们,希望暂时由他们的首领担任重要官职。”公绰说:“你与他们同流合污吗?怎么能违犯法律?”立即杀了他,敌军也就领军退走了。召回朝任吏部郎中。过了一个月,任命公绰为御史中丞。李吉甫再次主持朝政,让公绰外任湖南观察使。因湖南潮湿荒僻,不能迎接侍奉父母同去,请求在东都洛阳分司任职,没有被批准。元和十一年,柳公绰被李道古替代后返回朝廷,任命为给事中,拜授为京兆尹。公绰正去府衙途中,有一个神策军军校骑马不回避,立即用棍打死。皇帝对他擅自杀人生气。公绰说:“这不只是称量(试探)‎ 我的权威,更是轻视陛下的法规。”皇帝说:“已经处死了,不向我报告,对吗?”公绰说:“这事不应该我报告,在大街上打死了人,(向上报告)是金吾的职责;在街坊间打死了人,(向上报告)是左右巡使的职责。”皇帝怒意才消释。公绰因为给母亲守丧而辞去官职。守丧期满,任刑部侍郎,又改任礼部尚书,因避祖父的讳改任左丞。不久,任命为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他巡行所辖地来到邓县,有两个县吏各因接受贿赂和玩弄法律条文一起囚禁在狱中。县令因为公绰一向秉公执法,认为一定会杀死贪污的县吏。公绰断案说:“贪污的县吏犯法,法律还在;奸猾的县吏毁法,法律就灭亡了。”就杀死了玩弄法律行奸使诈的县吏。太和四年,公绰出任河东节度使。遇到年成不好,他节约开支(费用),停止宴请宾客,吃穿与士兵一样。北方的部族派梅禄将军李畅赶一万匹马来做生意,所经过的地方都热情地招待他,同时又加强兵力防止他们突袭掠夺。李畅到达太原,公绰只派牙将一人一骑去慰劳,用极友好的态度接待他,打开牙门,使翻译官引入拜见,宴席不超过常规。李畅感激他的恩德,还流出眼泪,在路上慢慢行进,不敢胡乱奔驰打猎。公绰因为生病请求朝廷派人代替他,回朝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可以不上朝见礼。忽然命亲随召来老部下韦长,大家认为公绰要把家事托付给他。到韦长来了,竟对他说:“替我报告宰相,徐州擅自杀害李听的亲信部下,除非任用高瑀镇守徐州,否则不能安宁。”接着闭上眼睛不再说话,过了两天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追封为太子太保,追赠谥号“元”。‎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