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同步训练(共4套教科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   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内装有水和盐水,要利用以下各组器材区分哪一杯中装的是盐水,其中无法完成的是(  )‎ A.                          B.                C.             D. ‎ ‎2.   小梦和同学去高邮神居山春游,在山上捡到了几块石头。下表中记录的是小梦与其他三位同学测出的小石块的密度(经查密度表可知,该石头的密度为‎2.50g/c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姓名 小梦 小满 小明 小扬 小石块的密度 ‎2.45g‎/cm3‎ ‎2.52g‎/cm3‎ ‎2.56g‎/cm3‎ ‎2.60g‎/cm3‎ A. 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 B. 只有小扬的数据不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偏差最大 C. 只有小满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最接近密度表中的数据 D. 四位同学的实验都是失败的,因为密度表中石块的密度为‎2.50g/cm3‎ ‎3.   小明查阅水的密度大小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以下特殊测量,其中方法不可行的是(  )‎ A. 仅用量筒和烧杯可“量”出‎0.2kg的水                  B. 仅用量筒、烧杯和水可“量”出橡皮泥的密度                                        ‎ C. 仅用天平和烧杯可“称”出牛奶的密度                                        D. 仅用天平、烧杯和水可“称”出墨水瓶的容积 ‎4.   在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先用调好的天平测量出金属块的质量,如图甲所示,然后小明将系好细线的金属块放入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面升高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线处静止时,表明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了                                        ‎ B. 金属块的体积为60 cm3                                        ‎ C. 金属块的质量为‎74g                                        ‎ D. 金属块的密度为7.4×103 kg/m3‎ ‎5.   以下是测定菜油密度的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2)在矿泉水瓶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1;(3)在矿泉水瓶中装满菜油,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2;(4)将菜油全部倒入量筒中,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菜油的体积V1;(5)将菜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剩余菜油和瓶的总质量m3;(6)读出量筒中所盛菜油的体积V2;(7)计算菜籽油的密度。有三个实验小组分别选用其中部分实验步骤测量出菜油的密度,并写出表达式:(ρ水已知)①ρ=②ρ=③ρ=,你认为较合理且误差较小的表达式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 ‎6.   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某同学拾到一块小矿石,查阅相关资料获知该矿石的密度为‎2.50g/cm3.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各自测得矿石的密度为ρ甲=‎2.48g/cm3、ρ乙=‎2.51g/cm3、ρ丙=‎2.47g/cm3,ρ丁=‎2.56g/cm3,则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11‎ A. 四位同学的测量是错误的,因为该矿石的密度值为‎2.50g/cm3‎ B. 只有乙同学的测量是正确的,因为他测得的数据最接近矿石密度的真实值 C. 只有丁同学的测量是错误的,因为他测得的数据与矿石密度的真实值偏差最大 D. 只要实验方案合理、操作正确,数据真实,四位同学测量的数据都是有效的 ‎7.   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如下的实验计划: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 ②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 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④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⑤将烧杯中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 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⑤③④②‎ ‎8.   小磊要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绿豆的密度,下列四种方法中最合理的是(  )‎ A. 先用量筒和水测量一些绿豆的体积,再用天平测量这些绿豆的质量 B. 先用天平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再用量筒和水测量这粒绿豆的体积 C. 先用天平测量一些绿豆的质量,再将这些绿豆直接倒入量筒测出体积 D. 先用天平测量一些绿豆的质量,再用量筒和水测量这些绿豆的体积 ‎9.   在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明将金属块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改变右盘中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右盘中所放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小明将系好细线的金属块放入盛有50ml 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面升高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根据实验过程及现象,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线处静止时,表明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了                                        B. 金属块的质量为‎74g                                        C. 金属块的体积为‎60cm3                                        D. 金属块的密度为7.4×‎103kg/m3‎ ‎10.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密度比水小的塑料块的密度,采用下列步骤,其中多余的步骤是(  )‎ A. 用天平测量出塑料块的质量                                        B. 取一小块铁块,用天平测出它的质量                                        C. 将铁块浸入盛有水的量筒中,记下水面的高度                                        D. 把铁块和塑料块系在一起再放人,记下液面的高度差 二、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11.   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______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右”或“左”)调。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______g,酱油的密度为______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______,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_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5)小明针对(4)中小华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估后,认为小华设计的操作过程有不妥之处,你认为该不妥之处是:______。‎ 11‎ ‎12.   各种复合材料由于密度小、强度大,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等制造业。小明测量一块实心复合材料的密度。 (l)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如图甲,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若所用的砝码生锈了,则测出的质量偏______。 (3)用调好的天平测量该物块的质量时,当在右盘放人最小的祛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侧一点,则应该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向右调平衡螺母        B.向右盘中加祛码      C.向右移动游码 (4)当天平重新平衡时,盘中所加祛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所测物块的质量为______。 (5)因复合材料的密度小于水,小明在该物块下方悬挂了一铁块,按照如图丙所示(①②③)顺序,测出了该物块的体积,则这种材料的密度是______kg/m3。 (6)分析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明在测体积时的操作顺序会引起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13.   物理实验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自选器材测量物体的密度,小明选择了相应器材,测量橡皮泥的密度。实验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1)量筒中水的体积为______cm3。 (2)橡皮泥的质量:m=______g,橡皮泥的体积:V=______cm3,则橡皮泥的密度:ρ=______kg/m3。‎ ‎14.   叶子姐姐在海边游玩时捡到一颗漂亮的鹅卵石,她想测量一下鹅卵石的密度,于是到实验室找来了天平、量筒、细线和一瓶水.测量中发现鹅卵石较大,无法放入量筒中,于是她又找来一个可以放入鹅卵石的大烧杯. (1)请你帮叶子姐姐完成测量步骤(可以配图说明). (2)请你推导出测量鹅卵石密度的数学表达式.‎ ‎15.   小明学习完浮力知识后,利用天平、足够大的溢水杯和一个小烧杯测出了一个物体的密度: a.把调节好的天平测出小烧杯的质量m1为‎30g; b.把物体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烧杯,测出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2,右盘中的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 c.把溢水杯中的水全部倒掉并装满酒精,然后把物体轻轻放入溢水杯中,溢出的酒精全部流入小烧杯,测出小烧杯和酒精的总质量m3为‎94g(已知水的密度为‎1g/cm3,酒精密度为‎0.8g/cm3) (1)溢出水的质量为______g. (2)物体的体积为______cm3,物体在水中处于______状态.物体的密度为ρ物=______g/cm3 【拓展】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小明又成功测出了另一种小于物体密度的液体的密度: (1)方法:______; (2)ρ液=______(用已知数据和所测得物理量表示,并注明单位).‎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56.0分)‎ ‎16.   在2014年理科实验操作中,李明抽到的实验考题是“测量金属块的密度“,在实验过程中,他遇到如下问题,请你帮他一起解决: (1)在测量金属块质量时,他首先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然后把‎50g的砝码放在右盘中,指针静止在甲图中的A位置;当他再向右盘中加入‎20g的砝码后,指针静止在甲图中的B位置,则他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再向右盘中试加入‎10g的砝码,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的质量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被测金属块的质量为______g。 (2)李明首先在量筒中加入30ml的水,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后,水面位置如图丙示,则李明测出金属块的密度为______g/cm3。 (3)李明发现他测出的密度相对于参考值来说偏小,他仔细观察发现,他在将金属块放入水中时因速度较快而导致金属块上有很多气泡,请解释李明测出的密度偏小的原因:______。‎ ‎17.   小军利用天平、水和烧杯测量一个形状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11‎ ‎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发现如图所示的情况。他采取的措施是______,使天平横梁平衡。天平调节平衡后,小军按照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来称量小石块的质量。他犯了至少两个错误:①______;②______,小军改正错误重新进行操作,如图丙是他用到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则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g。 (2)如图丁所示,小军完成以下步骤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小石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做标记;取出实验小石块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53g;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标记处,再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83g;则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cm3。 (3)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g/m3。‎ ‎18.   小珠用天平和溢水杯测量一矿石的密度,用天平测矿石的质量,如图甲所示,矿石的质量为______g;接着将矿石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用质量为‎40g的空烧杯收集溢出来的水,并测出烧杯和溢出水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则矿石的体积为______cm3.矿石的密度为______g/cm3。‎ ‎19.   小强同学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进行了以下实验: (1)首先调节天平横梁平衡,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的右侧,此时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平衡螺母。 (2)调节天平平衡后,小强又进行了以下三项操作: 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 B.将待测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液体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液体的体积; 如图所示,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3)由上图可得:量筒内液体的质量为______g,该液体的密度为______g/cm3。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该种液体可能是下面四种液体中的______(填字母代号)。 A.水B.水银C.香油D.盐水。‎ ‎20.   小刘用天平(含砝码)、大杯、小杯和水测一石块密度: (1)天平平衡时如图1所示,石块的质量m=______g; (2)小刘测量石块体积的操作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2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出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为了使溢出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相等, 步骤b在操作中应满足:______。 (3)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符号(水的密度为ρ)表示出石块的体积为______;石块的密度为______。‎ ‎21.   小明想测量西瓜的密度,首先用家用秤出它的质量为m,可没有量筒,于是添加水桶、水、脸盆测出西瓜的体积V,从而算出密度的大小,请你完成(水的密度为ρ水) ( 1)测体积的步骤:______ ( 2)西瓜体积的表达式:V=______(用测量量和已知量的符号表示)。‎ 11‎ ‎22.   小明利用一个烧杯、天平、水,测出了一小块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请将他的步骤补充完整。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______处,调节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g。 (3)如图所示,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小石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做上标记;B、取出小石块,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22g;C、往烧杯中加水,直到______,再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 (4)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cm3。 (5)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kg/m3。 (6)你认为上述操作会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什么影响?(至少写出一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同步训练(含答案)‎ ‎【答案】‎ ‎1.  B       2.  A       3.  C       4.  B       5.  B        6.  D       7.  D       8.  D       9.  C       10.  B       ‎ ‎11.  标尺零刻度线;左;45;1.125×103;偏大;装满水;;烧杯装满液体,易洒出,不方便操作        12.  右;小;C;‎16.4g;0.82×103;偏小        13.  60;52;20;2.6×103        14.  解:(1)用天平测量鹅卵石的质量为m1; 将鹅卵石用细线系好,放入烧杯中,向烧杯里加满水,用天平称量烧杯、石块、水的总质量为m2; 取出鹅卵石,将烧杯内倒满水,用天平称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3. 鹅卵石取出后,烧杯中又增加水的质量为:m水=m1+m3-m2, 鹅卵石的体积:V=V水==, (2)鹅卵石的密度:ρ===.        15.  72;80;漂浮;0.9;将物体轻轻放入装液体的溢水杯中,溢出的液体全部流入小烧杯,测出小烧杯与液体的总质量为m4;        16.  将‎20g的砝码取下;60.6;2.02;金属块上有很多气泡,导致体积会偏大        17.  将平衡螺母向右调;用手拿砝码;物体和砝码位置放反了;62;30;2.07        18.  32.2;12.8;2.52        19.  左;B、C、A;44;1.1;D        20.  67;所盛的水刚好到达大杯的溢水口;;        21.  用秤称出空脸盆的质量m1,将西瓜浸没在装满水的水桶中,溢出的水全部流入脸盆中,并称出脸盆和溢出水的总质量m1;        22.  左端零刻度线;52;水面与标记相平;20;2.6×103       ‎ ‎【解析】‎ ‎1.  ‎ 解:A、用铅笔和橡皮泥,可把橡皮泥粘在铅笔一段,使铅笔直立在液体中,浸没深度大的是水,不符合题意,故A错; B、用小石块和细线不能区分,因为无法知道小石块浸没在两种液体里时拉力大小,无法通过浮力比较,符合题意,故B正确; C、用天平和量筒可以测定它们的密度直接区分,密度小的是水,不符合题意,故C错; D、用刻度尺和压强计可以比较液体相同深度处的压强,压强小的就是水,不符合题意,故D错。 故选:B。 本题要求区分水和盐水,可根据它们的密度不同来区分。 本题考查了利用密度特性鉴别物质,我们可以用密度计、液体压强的公式(压强计和刻度尺)、称重法测浮力(弹簧测力计)、天平量筒测浮力来比较液体密度大小。‎ ‎2.  ‎ 11‎ 解:在实验中,只要操作正确,数据便是真实的。几个组数据的不同,是因为在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的原因。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在实验测量过程中,由于实验数据和实验者的原因,都会造成读数上的误差。 此题是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题中上述现象也是实际实验中经常出现的,遇到这种情况,要能够分析原因,并且注意实验要讲求实事求是。‎ ‎3.  ‎ 解: A、根据密度公式:ρ=,可得V=,已知水的质量‎0.2kg,除以水的密度,就能求出水的体积,再用量筒量出。故A可行; B、由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橡皮泥的重量,由重量即可求得质量。再把橡皮泥团成球放入量杯使之沉入水底。读出此时水面对应的刻度值;测出橡皮泥团成球的体积;由完全沉入水底时水的体积变化可求得橡相对泥的体积,由G=ρgV可表示出橡皮泥的重力,由漂浮于水面上时的浮力与重力相等可求得橡皮泥的密度,故B可行; C、称出烧杯的质量,称出烧杯和装满水的总质量,两次相减得水的质量;再称出装满牛奶的质量,根据体积相同测量出牛奶的密度,但是题目中没有水,不能测出牛奶的密度,故C不可行; D、称出空瓶的质量,再称出瓶子和装满水的总质量,两次相减得水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ρ=,可得V=,天平称量出水的质量,除以水的密度,就是水的体积,即墨水瓶的容积。故D可行。 故选:C。 (1)根据密度公式:ρ=,可得V=,已知水的质量‎0.2kg,除以水的密度,就能求出水的体积。 (2)由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橡皮泥的重量,由重量即可求得质量。再把橡皮泥团成球放入量杯使之沉入水底。读出此时水面对应的刻度值;测出橡皮泥团成球的体积;由完全沉入水底时水的体积变化可求得橡相对泥的体积,由G=ρgV可表示出橡皮泥的重力,由漂浮于水面上时的浮力与重力相等可求得橡皮泥的密度。 (3)称出烧杯的质量,称出烧杯和装满水的总质量,两次相减得水的质量;再称出装满牛奶的质量,根据体积相同测量出牛奶的密度; (4)称出空瓶的质量,称出瓶子和水的总质量,两次相减得水的质量;这样计算出的质量差就是倒入墨水瓶中的水的质量,已知水的密度是常量,根据密度公式,就能求出墨水瓶的容积。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还要学习一些特殊测量方法,只要这样才能使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减小实验误差。‎ ‎4.  ‎ 解:A、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线处静止时,表明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了,故A正确; B、金属块的体积:V=‎60cm3‎-50cm3=‎10cm3;故B错误; C、由图乙,金属块的质量:m=‎50g+‎20g+‎4g=‎74g,故C正确; D、金属块的密度:ρ===‎7.4g/cm3=7.4×‎103kg/m3.故D正确。 故选:B。 (1)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线处静止时,表明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了; (2)砝码与游码示数之和是天平所测物体的质量;金属块的体积应用图中量筒内的示数减去量筒内原来水的体积;根据ρ=计算金属的密度, 本实验考查了天平的调节,天平读数,筒的读数和密度的计算,是一道基础题。‎ ‎5.  ‎ 解:a:由实验步骤可知,若不用量筒,可选用(1)(2)(3)(7)测量菜油的密度,则水的质量m水=m1-m,菜油的质量:m油=m2-m,菜油的体积:V油=V水==,菜油的密度:ρ===,故表达式③合理; b:若用V1表示菜油的体积,则一定是将菜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测量体积,即选用(1)(3)(4)(7)进行测量; 菜油的质量:m油=m2-m,菜油的体积:V油=V1,菜油的密度:ρ==,该方案中,将菜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测量体积,会有部分菜油附着在矿泉水瓶的内壁上,使得测量的体积V1小于(3)矿泉水瓶中菜油的体积,由ρ=可知,计算出的菜油密度偏大,故表达式①不合理; c:若使用量筒,则应先测量矿泉水瓶与菜油的总质量,将部分菜油倒入量筒测量体积,在测量剩余菜油与矿泉水瓶的总质量,即选用(3)(5)(6)(7)进行测量; 菜油的质量:m油=m2-m3,菜油的体积:V油=V2,菜油的密度:ρ==,故表达式②合理。 故选:B。 液体密度ρ=,分别表示出菜油的质量和体积,代入密度公式,可得到其密度表达式,对照给出的公式比较即可得到答案。 本题考查液体密度测量实验中密度的表达方式,在实验步骤中找到菜油质量与体积的计算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6.  ‎ 11‎ 解:因为四位同学所测得都与真实值相差不大,只要实验方案合理、操作正确,数据真实,四位同学测量的数据都是有效的,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在测量固体的密度时,在使用天平量筒时测物体质量和体积时,都会产生误差,并且不同人的估计程度是不同的,所以不同人测出的结果一般不同。 测量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误差,不同人测得误差不同。‎ ‎7.  ‎ 解:测盐水密度,就要分别测出它的质量和体积,因此测盐水等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 ⑤将烧杯中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 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④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②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 故选:D。 要测盐水密度,就要分别测出它的质量和体积,再由密度公式计算其密度的大小,由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液体密度测量的实验步骤,明确实验原理就能正确解答,但此时过程中,烧杯中盐水倒不干净,所测盐水体积偏小,密度会偏大。‎ ‎8.  ‎ 解:(1)一粒绿豆的质量和体积不便于测量,因此要测量一些绿豆的质量和体积; (2)绿豆是圆形的,它们放在一起时有很大的缝隙,因此不能直接倒入量筒中测量体积,应采用排水法。 故选:D。 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物体的密度的步骤是: (1)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 (2)采用排水法,用量筒测出物体的体积V, (3)物体的密度ρ=。 本题需要注意微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不能直接测量,另外需要掌握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是没有关系的。‎ ‎9.  ‎ 解:A、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线处静止时,表明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了,故A正确; B、由图乙,金属块的质量:m=‎50g+‎20g+‎4g=‎74g;故B正确; C、金属块的体积:V=‎60cm3‎-50cm3=‎10cm3,故C错误; D、金属块的密度:ρ===‎7.4g/cm3=7.4×‎103kg/m3.故D正确。 故选:C。 (1)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线处静止时,表明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了; (2)砝码与游码示数之和是天平所测物体的质量;金属块的体积应用图中量筒内的示数减去量筒内原来水的体积;根据ρ=计算金属的密度。 本实验考查了天平的调节,天平读数,筒的读数和密度的计算,是一道基础题。‎ ‎10.  ‎ 解:测量塑料块的密度,要测量塑料块的质量和体积,不用测量下坠铁块的质量,根据上面的分析知,选项B是多余的. 故选B. 测量小于水的密度物体的密度的步骤: 用天平测量出塑料块的质量; 将铁块浸入盛有水的量筒中,记下水面的高度; 把铁块和塑料块系在一起再放人,记下液面的高度差; 求出塑料块的体积; 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塑料块的密度. 掌握密度比水大和小的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 ‎11.  ‎ 解:(1)天平使用前要先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放到零位。然后调平,调平时指针偏右需要把橫梁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2)由图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cm3,量筒中酱油的体积为V=‎40cm3; 由图甲可知,在天平的标尺上,‎1g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质量是‎0.2g,即天平的分度值为‎0.2g; 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m1=‎50g+‎10g+‎2g=‎62g; 空烧杯的质量为m2=‎17g, 烧杯中酱油的质量:m=m1-m2=‎62g-17g=‎45g, 酱油的密度为ρ===‎1.125g/cm3=1.125×‎103kg/m3‎ 11‎ ‎。 (3)小明不可能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测量的酱油的体积偏小,由公式ρ=知:密度测量结果偏大。 (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则水的质量m水=m1-m0, 由ρ=可求得,水的体积V水=, 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则酱油的质量m酱油=m2-m0, 酱油的体积:V酱油=V水=, ④酱油的密度:ρ===。 (5)小华在操作过程中,在烧杯中装满水或酱油,测量质量时易洒出,不方便操作。 故答案为:(1)标尺零刻度线;左;(2)45;1.125×103;(3)偏大;(4)②装满水;④;(5)烧杯装满液体,易洒出,不方便操作。 (1)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使用之前要进行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与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对齐,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2)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相平; 已知烧杯和酱油的质量,烧杯的质量,可以得到烧杯中酱油的质量;已知酱油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公式ρ=得到酱油的密度。 (3)小明的方案中“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会使得酱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内,从而使密度出现很大的误差。 (4)只有天平,没有量筒,可以利用等体积的水和酱油,称量水和酱油的质量,根据体积相等列出等式求出牛奶的密度。 (5)要考虑整个过程中对酱油的质量和体积有影响的地方。 测量液体密度时,只有量筒没有天平,可以采用被测液体和水的质量相同进行测量;只有天平没有量筒,可以采用被测液体和水的体积相同进行测量。酱油体积的测量是本实验的难点,巧妙地利用等效替代法,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2.  ‎ 解: (1)在天平使用前的调节过程中,如图,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边调节; (2)砝码生锈后质量会增大,这样用较少的砝码就可以与较大的质量平衡,因此,测量值会偏小。 (3)用调好的天平测量该物块的质量时,当在右盘放入最小的祛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侧一点,即说明此时右盘所放的砝码的质量较小,故应该像右调节游码,使得天平再次平衡;故选C; (4)据图可知,此时天平标尺的分度值是‎0.2g,故此时待测物体的质量是:m=‎10g+‎5g+‎1.4g=‎16.4g; (5)据丙图中的②可知,此时的体积为60mL,据丙图中的③可知,此时的体积为40mL,故复合材料的体积是:V=‎60cm3‎-40cm3=‎20cm3; 故该材料的密度是:ρ===‎0.82g/cm3=0.82×l‎03kg/m3; (6)按照如图丙所示①②③顺序,由于测量过程中,复合材料上面会沾有一些水,故使得测量的体积偏大,据密度公式可知,密度偏小。 故答案为:(1)右;(2)小;(3)C;(4)‎16.4g;(5)0.82×103;(6)偏小。 (1)在天平使用时,应先将天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而后将天平的游码归零,后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判断天平哪端下沉,调节过程中,调节天平平衡时,平衡螺母向上翘的方向移动。 (2)生锈会使砝码的质量增大,再根据砝码质量的变化推断测量结果的变化。 (3)在测量前的调平用平衡螺母,在测量过程中的调平,应该用游码或砝码,据此题中的条件分析即可判断; (4)在天平读数时,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5)据丙图中②③可以计算出该材料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ρ=求出材料的密度; (6)由于测量过程中,复合材料上面会沾有一些水,故使得测量的体积偏大,据密度公式可知,密度偏小。 本题考查了天平的正确使用、量筒的正确使用、密度的测量、测得值偏大或偏小的判断以及混合材料的计算,是一道综合题,难度较大。‎ ‎13.  ‎ 解:(1)在量筒上,20ml之间有4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5ml,即量筒的分度值为5ml,放入固体前液面与60ml相平,所以量筒中水的体积为60ml=‎60cm3, (2)由图可知,橡皮泥的质量m=‎52g。 橡皮泥的体积=V-V'=80ml-60ml=20ml=‎20cm3。 橡皮泥的密度ρ===‎2.6g/cm3=2.6×‎103kg/m3。 故答案为:(1)60;(2)52;20;2.6×103。 (1)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所对刻线相平; (2)读出物体的质量,读出物体浸没水前后水面到达的刻度,求出物体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本题主要是有关固体密度的测量,主要考查了电子秤、量筒的使用读数及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密度计算。‎ 11‎ ‎14.  ‎ ‎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测量鹅卵石的体积,鹅卵石的体积加烧杯中水的体积等于烧杯中盛满水的体积,求出取出鹅卵石时,烧杯中又增加水的质量即可;知道鹅卵石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密度. 本题采用鹅卵石的体积和烧杯内增加水的体积相等,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这是测量固体体积的一种方法.‎ ‎15.  ‎ 解:(1)从图中得到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50g+‎50g+‎2g=‎102g; (2)溢出水的质量:m水=m2-m1=‎102g-30g=‎72g; 溢出水的体积:V水=, 溢出酒精的质量:m酒精=m3-m1=‎94g-30g=‎64g; 溢出酒精的体积:==‎80cm3, V水<V酒精,物体在水中漂浮,在酒精中全部浸没,物体的体积V=V酒精, 物体在水中漂浮,F浮=G,ρ水gV水=ρ物gV, 物体的密度:ρ物==; 拓展: (1)将物体轻轻装液体的溢水杯中,溢出的液体全部流入小烧杯,测出小烧杯与液体的总质量为m4; (2)另一种小于物体密度的液体的密度,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根基阿基米德原理得到F浮=G排=ρ液gV排, 液体的密度:. 故答案为:(1)72;(2)80;漂浮;0.9;拓展(1)将物体轻轻放入装液体的溢水杯中,溢出的液体全部流入小烧杯,测出小烧杯与液体的总质量为m4;(2) (1)从图中得到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求出溢出水的质量,根据密度的公式求出溢出水的体积,用小烧杯和酒精的总质量减去烧杯的质量得到溢出酒精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溢出酒精的体积,比较溢出水的体积和溢出酒精的体积的大小关系,得到物体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状态,根据浮沉条件和密度公式得到物体的密度; (2)将物体放在液体中,求出排开液体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和阿基米德原理得到液体的密度. 本题考查液体密度的计算,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一道综合题.‎ ‎16.  ‎ 解:(1)在称量物体质量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故此时只能将‎20g的砝码取下,被测金属块的质量为‎50g+‎10g+‎0.6g=‎60.6g。 (2)金属块的体积V=‎60cm3‎-30cm3=‎30cm3; ρ===‎2.02g/cm3。 (3)金属块上有很多气泡,导致体积会偏大,由ρ=可知,密度测量值会偏小。 故答案为:(1)将‎20g的砝码取下;60.6;(2)2.02;(3)金属块上有很多气泡,导致体积会偏大。 (1)在称量物体质量时,指针右偏,说明砝码质量过大了,因此应取下砝码,再移动游码; (2)通过量筒两次的示数之差可以求出体积;金属块的密度可利用密度的公式计算得出; (3)实验的误差主要产生在体积增大,进而影响密度的结果。 固体密度的测量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实验,一定要熟练掌握。天平、量筒的读数,以及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这都是测密度实验中最基本的技能,需要我们熟练掌握。难点是掌握用等效替代法测量瓷片的体积。‎ ‎17.  ‎ 解:(1)在测量前的调平时,若天平的指针静止在图甲所示位置,则可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称量时,应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放砝码,即图中的物和码放反了;同时加减砝码用镊子,而图中是用手加减砝码的,所以这两个地方错误; 此时砝码的质量是:‎50g+‎10g=‎60g;标尺上的是示数是‎2g;故物体的质量等于‎60g+‎2g=‎62g。 (3)往烧杯中加入水的质量为m=‎183g-153g=‎30g, 由ρ=可得,石块的体积V=V水===‎30cm3; 则小石块的密度ρ===‎2.07g/cm3‎ 11‎ ‎。 故答案为:(1)将平衡螺母向右调;用手拿砝码;物体和砝码位置放反了;62;(2)30;(3)2.07。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2)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加减砝码要用镊子;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3)根据V=V水=计算出石块的体积,根据ρ=计算出石块的密度。 此题是测量石块的密度,要测量密度,需得知质量和体积两个量,题目中告诉我们测量较大物体体积的方法:排水法,将石块的体积转化为排开水的体积,应注意掌握。‎ ‎18.  ‎ 解:(1)如图甲矿石的质量m=‎20g+‎10g+‎2.2g=‎32.2g; (2)如图乙烧杯和溢出水的总质量是‎20g+‎20g+‎10g+‎2.8g=‎52.8g,溢出水的质量m溢=‎52.8g-40g=‎12.8g, 矿石的体积V=V溢出===‎12.8cm3 (3)矿石的密度ρ==≈‎2.52g/cm3。 故答案为;32.2;12.8;2.52。 用天平测矿石的质量,其质量等于砝码加游码所对的刻度; 先计算溢出水的质量,再计算溢出水的体积,即得到矿石的体积,再根据ρ=计算矿石的密度。 本题考查固体密度的测量,要掌握溢水法测体积的方法。‎ ‎19.  ‎ 解:(1)因为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的右侧,横梁左侧端偏高,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 (2)要测量液体的密度,正确的过程是:将待测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将烧杯中液体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所以正确的实验顺序是B、C、A。 (3)在量筒上,10ml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2ml,即量筒的分度值为2ml=‎2cm3,液体的体积为V=‎40cm3; 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50g+‎20g+‎10g+‎2.4g=‎82.4g,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为‎20g+‎10g+‎5g+‎3.4g=‎38.4g, 量筒中液体的质量为m=‎82.4g-38.4g=‎44g, 液体的密度为ρ===‎1.1g/cm3。 (4)水的密度是1.0×‎103kg/m3,水银的密度远大于水,香油的密度小于水,所以此中液体可能是盐水,密度略大于水。故选D。 故答案为:(1)左;(2)B、C、A;(3)44;1.1;(4)D。 (1)调节天平调平衡,观察指针应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先快后慢;观察横梁是哪端高向哪端调。 (2)测液体密度的基本方法是:先用天平测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再将适量液体倒入量筒,读出体积为V,并用天平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得到倒入量筒中的液体的质量;已知液体质量和体积,利用公式ρ=得到液体密度。 (3)读取量筒中液体体积时,首先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体最凹处所对刻度线相垂直;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已知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以及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两者之差是量筒中液体的质量;已知液体质量和体积,利用公式ρ=得到液体密度。 (4)根据液体密度的测量结果和对常见液体密度的了解进行判断。 此题考查的是天平的调节和使用、量筒的读数、液体密度的测量和计算以及对常见物体密度的了解,知识点较多,考查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多动手,多观察。‎ ‎20.  ‎ 解: (1)由图1知,三个砝码的总质量是‎50g+‎10g+‎5g=‎65g,而游码的示数读数时要看游码的左侧对准的刻度,所以图中游码的示数是‎2g,则左盘中石块的质量m=‎65g+‎2g=‎67g。 (2)用溢水杯测石块体积的关键就在于,要让溢出水的体积等于石块的体积,所以步骤b中应满足在大烧杯中装满水,这样石块一放入,水就溢出,石块的体积多大,溢出的水体积也是多大。 (3)溢出水的质量m水=m2-m1,因为水的密度是ρ,根据ρ=得,V石=V水==。 则石块密度:ρ石===。 故本题答案为:(1)67;(2)所盛的水刚好到达大杯的溢水口;(3);。 所有测密度的实验,所依据的原理都是ρ=,差别只在于怎么测出质量和体积。 本题中测石块质量是直接使用天平测,所以石块的质量就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示数。 本题中测石块的体积是利用了等效替代法通过溢水杯来测,因为溢水杯(大杯)中的水原来是满的,所以石块一放入,水就溢出,石块的体积多大,溢出的水体积也是多大,只要求出溢出水的体积,就知道了石块的体积。 本题为比较常见的测固体密度的实验题--质量由天平直接测出,体积由溢水杯测出。这种方法测密度,一是要会看天平的读数,读数的问题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天平的读数主要是游码的示数不要看成右侧所对的示数;二是溢水杯测石块的体积,关键在于使溢出的水体积等于石块的体积。最终求出石块的密度,这中间公式的代入变化要熟练掌握。‎ ‎21.  ‎ 11‎ 解:(1)用秤称出空脸盆的质量m1,将西瓜浸没在装满水的水桶中,溢出的水全部流入脸盆中,并称出脸盆和溢出水的总质量m1; (2)溢出水的质量为:m2-m1, 根据ρ=,溢出水的体积为: V=,即为西瓜体积。 故答案为:(1)用秤称出空脸盆的质量m1,将西瓜浸没在装满水的水桶中,溢出的水全部流入脸盆中,并称出脸盆和溢出水的总质量m1; (2)V=。 根据提供的器材,如果将西瓜浸没在装满水的水桶中,溢出的水全部流入脸盆中,若在此之前先称出脸盆的质量,再称出脸盆和溢出水的总质量m1,即可求出溢出水的质量,根据ρ=得出溢出水的体积,即西瓜的体积,据此设计步骤。 本题联系生活实际,考查根据质量的测量“测算”体积的方法。要学会这种测算体积的方法。‎ ‎22.  ‎ 解:(1)根据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前要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 故答案为:左端零刻度线; (2)根据天平的读数方法,如图所示,本游码标尺的分度值是‎0.2g,则m石=游码质量+游码对应刻度值=‎50g+‎2g=‎52g; 故答案为:52; (3)根据图示,我们可以发现,石块的体积就是要加入水的体积,也就是要使取出石块烧杯中水的水面与石块在烧杯中水的标记相平, 故答案为:水面与标记相平 (4)已知烧杯和水质量m1=‎122g,加入水与标记相平时,烧杯和水的质量m2=‎142g, ∴加入水的质量m加=m2-m1=‎142g-122g=‎20g; ∵根据密度公式ρ=,已知水的密度是常量,即‎1.0g∕cm3, ∴V加===‎20cm3 又∵V石=V加 ∴V石=‎20cm3 故答案为:20; (5)根据密度公式ρ=,已知石块质量m石=‎52g,石块体积V石=‎20cm3 ∴ρ石===‎2.6g∕cm3=2.6×‎103kg∕m3 故答案为:2.6×103。 (6)测出的密度比实际值偏小,因为从烧杯中取出石块时,带走了一部分水。使得石块的体积最终的测量值偏大。 (1)对天平的调节和使用的方法为“水平放置游码零,指针居中横梁平(衡);左物右码轻放置,质量等于砝(码)游(码)和”。即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前要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 (2)根据天平的读数方法,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刻度,而要准确读出游码所对刻度,必须明确标尺的分度值及以游码左端所对刻度为准。 (3)石块的体积等于烧杯中加倒水入的体积。 (4)石块的体积与倒入水的体积相同,我们可以根据烧杯中倒水前后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倒入水的体积; (5)根据密度公式,已知石块的质量,体积,求出石块的密度。 (6)从实验操作的环节中可以看出,取出石块时,石块上会带有水,这会影响体积的测量结果。 本题中天平使用、固体密度的测量属基础问题,因初中物理对固体密度的测量要求较高,体积用到补充水的方法,给本题带来了一定难度。‎ 11‎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