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河北邢台一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河北邢台一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2018年是中国传统的狗年。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与传统生肖文化形成相关的是 A.西方海洋文明的影响  B.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 C.古代文学艺术的推动  D.古代城市经济的繁荣 ‎2.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3.唐前期130多年间兴修的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各地。灌溉工具除已有的桔槔、辘轳、翻车外,又创造了连简、桶车、筒车和水轮等。唐水利管理法规《水部式》还对唐代水利建设和维护提供了法律层面的有力支持。材料反映出,在唐朝 A.政府重视农田水利灌溉  B.水利兴修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C.农业生产技术全面提升  D.开始依照法律治理水利事业 ‎4.“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于政府征收赋税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6.“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B. “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 “重农抑商”政策确保了封建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D.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 ‎7.康照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当时( )‎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农村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D.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 ‎8.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租佃土地制度的兴起 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9.学者温铁军认为: 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 A.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 B.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 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 D.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10.明代御瓷的烧造,即以全部官搭民烧计,也只占民窑生产能力的0.8%;在丝织业中,民间机户至少是官局工匠的3倍;在冶铸业中,即使朝廷铸币,也仰仗民铜。该材料体现了 A.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主导地位 B.海禁政策造成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改变 D.私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 ‎11.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 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 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 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12.宋代诗人艾可叔在其作品《木棉》中有这样的描述,“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装率岁吟翁暖,机杆终年织妇勤。……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宋代棉纺织技术高度发达 B.棉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最迟在宋代棉纺织使用了纺车 D.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变化 ‎13.清代御名厂烧制的“美人醉”失传多年,长期以来,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专家学有一直在探索这种釉的烧制方法,但始终无法获得技术上的突破,从经营者的角度看其失传原因可能是 A.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制造材料现在已很难获取   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 ‎14.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哪个时代 A.汉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 ‎15.《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指假冒伪劣商品) 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16.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这反映出中国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北方经济不断衰退 C.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   D.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17.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18.康熙年间,美洲银元的使用区域从沿海扩大到东南,从江浙扩大到内地。从此,一个新的货币量词进入汉语体系,那就是“圆”(后又写成“元”)。这反映了 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 C.清朝的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D.中国的经济政策顺应时代潮流 ‎19.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的出口,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1847年达22000余包,1852年44000余包,1856年79000余包。茶的出口,鸦片战争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争后历年增长,1856年已达一亿三千余万镑。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A.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B.农副产品商品化率提高 C.保持外贸出超地位   D.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20.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高中教材版本  ‎ 课文表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人民出版社(必修II) ‎ ‎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岳麓书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   B.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D.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1.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等人于1936年在广西百色等12县选择了78 家农户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是:78家的农作物收入平均每家为147元,而手工业收入平均每家为3.5元。这主要反映了 A.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很不平衡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极小 C.农户经营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D.广大农民固守土地,手工业落后 ‎22.1844年,米切尔先生曾将各种质料的中国土布样品寄到英国去,并且注明其价格。有人告诉米切尔先生,按照他所列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生产那种布匹,更不能把它运往中国。这说明 A.英国生产的布种类单一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违背价值规律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然具有生命力   D.中国闭关政策没有质变 ‎23.钱乘旦评价某一件事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事件 A.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B.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C.体现“体用统一”思想   D.以建立共和国为目标 ‎24.‎1869年12月18日,《上海新报》报道称:“华商富民若在上海兴办船厂,可买西人做成的各种机器。”该报道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中国 A.己有私人投资近代企业的倾向   B.已经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 C.传媒界意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D.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25.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进口商品前5位由棉货、棉纱、煤油、糖、烟草依次变为钢铁、机器工具、交通器材、化学产品、染料颜料。这主要反映了 A.国内市场的扩大   B.民族工业的发展 C.商品流向的变化   D.商业资本的发展 ‎26.“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辛亥革命的促进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D.国民政府的推动 ‎27.“盛锡福”是京华老字号企业,刘锡三创办帽厂正值民国初年,人们剪掉长辫,摘掉瓜皮小帽。刘锡三适时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呢帽,在时帽市场一炮打响。材料表明该企业在当时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辛亥革命与社会习俗改革的推动 C.广大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8.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 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 A.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B.清政府对近代化态度保守 C.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   D.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 ‎29.下表呈现的是1913--1921年同中国新标业的发展情况。这一时期,近代中国面粉业威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A.改变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现象 B.改变地方经济分割的现象 ‎  C.改变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D.建立起独立的西部工业体系 ‎31.下表为中国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单位:万元),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时 类别      ‎ 国家资本 外债资本 ‎ 买办、官僚 ‎ 一般商人 军用工业 ‎ ‎931‎ ‎140‎ ‎--‎ ‎--‎ 官办民用 ‎913‎ ‎41‎ ‎--‎ ‎--‎ 官督商办 ‎1088‎ ‎587 ‎ ‎ 536  ‎ ‎526‎ 商办工业 ‎--‎ ‎--‎ ‎280  ‎ ‎560‎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B.西方列强加剧对华资本输出 C.近代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D.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主导地位 ‎32.从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使得城内原有河道与水环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 A.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B.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 C.工业文明影响了城市发展   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市民阶层人员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随着城市人口剧增,千户以上的市镇比比皆是。总之,明中叶以后的市民阶层无论在人数上、区域分布上都远远胜于宋代;‎ 而市民人数的增多是市民力量壮大、登上社会舞台的前提。加上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日益繁荣,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于是市民阶层开始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摘编自王言锋《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材料二 近代中国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得有功名的士绅阶层。但到1905年以后,由于科举废除,旧士绅的地位渐为士绅取代。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极少,但其地位不断上升。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社会领导阶层除士绅、新知识分子外,还有富商。当时中国有四种商人,一种是普通商人,一种是盐商,一种是行商,一种是买办商人。近代以来受西方工商文化的影响,提倡商战,鼓励商人与外商从事竞争。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政治地位也提高了。‎ ‎——摘编自张玉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市民阶层的特点(6分) 并分析其成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4分) 及其影响(9分)。‎ ‎34.(12分)近代史学家傅斯年说“史学就是史料学”。中国史料纷繁芜杂又浩如烟海,学史者要仔细鉴别,从中得出正确的信息。‎ 材料:‎ ‎“诗歌里的古代经济”‎ 朱门巧夕沸欢声,‎ 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 不须微福渡河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诗歌里的古代经济”,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做到史论结合)。‎ ‎35.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5分)‎ 材料: 陈启沅(1834- 190年),名如卿,字芷馨,号启沅,广东南海人。陈氏家乡栽桑养蚕业甚盛,是广东的手工缫丝中心。陈启元极关心家乡蚕桑事业。他目睹国外用机器缫丝,产品精良,远胜家乡土丝,遂萌发在家乡创办机器缫丝厂之念,在游历越南河内和暹罗(今泰国) 等地时,注意考察机器之学。1872年,陈启沅在家乡陈氏本宅旁办机器缫丝厂,取名“继昌隆”。机器缫丝业的发展,使手工缫丝工人受到失业的威胁,当时民风未开,视机器为异端。南海知县徐赓陛以机器缫丝厂“一家得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为由,下令各机器缫丝厂停业。‎ ‎——摘自《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的条件(分)。‎ ‎(2)根据材料,指出“继昌隆”缫丝厂停业的原因(7分)。‎ ‎ ‎ ‎1-5 BBACB 6-10 ABBDA 11-15 BCADC 16-20 DABAD 21-25 DCAAB ‎ ‎26-30 ABAAA 31-32 DC ‎33.(1)特点:人数多且成份复杂;区域分布广,远超前代;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6分)‎ 成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繁荣;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新航路开辟后国际市场的影响等. (6分)‎ ‎(2)新变化:社会领导阶层由旧的绅士逐渐发展为新旧士绅、新知识分子和富商并重.(4分)‎ 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冲击了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引导了社会潮流等.(9分)‎ ‎34.(12分)示例:‎ 主题: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阐述:这种经济形态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家庭为单位的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十分分散.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生产的因素之一.‎ ‎35.(1)条件:南海是重要的缫丝业中心; 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沿海自然经济解体;陈启沅个人的努力;洋务运动的刺激作用等。(8分)‎ ‎(2)原因:手工业者因机器而失业导致不满; 民风未开,视机器为异端;政府中守旧势力的有意压制。(7分)‎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