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专题十四 散文阅读 一、(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碗面条的吃法 孙道荣 小区边有家面馆,生意火爆。我也常去吃。 店里的桌子,都是那种四人座,两两相对。因为食客多,常常一座难求,陌生人不得不拼桌。 坐在对面的,是一对情侣。服务员将面条端来了,男的牛肉面,女的鸡蛋面。男的拿起筷子,将碗里 的牛肉,一块一块夹到了女的碗里。女的一边说够了,一边将自己碗里的煎鸡蛋,夹到了男的碗里。然后 ,两个人才开吃,稀里哗啦,很幸福的样子。 还有一次,对面也是一对青年男女,男的是香辣牛杂面,女的是鸡汤面。两人各自捧着面碗,埋头吃 。吃了几口,女的忽然把自己的面碗往男的面前一推,男的心领神会,将自己的面碗移到女的面前,两人 埋头吃面。过了一会儿,女的一边嘘着气,一边将面碗又推到男的面前。男的将自己的面碗端到女的面前 ,接过碗继续吃。就这样,一碗香辣牛杂面和一碗鸡汤面,在两个人之间,击鼓传花一样,吃几口,换一 下,又吃几口,再换回来。 一对中年男女,坐在我面前。面条上来了,两碗青菜面。女的将两只碗并在一起,用筷子从一只碗中 捞起面条,夹到另一只碗中。另一只碗里的面条,堆得小山一样。男的说,差不多了。女的说,我不饿, 你下午还要上工地呢。男的说,那你多吃一点青菜。说着,用筷子将面条多的那只碗里的青菜,全夹到了 另一只碗里。 身边坐的是一家三口。孩子是大排面,大排很快就吃掉了,面却没吃几口。妈妈说,你再吃几口面条 嘛。孩子摇头说,我吃饱了。妈妈夹起自己碗里的鸡块,那你再吃几口鸡肉吧,很好吃的。孩子不耐烦地 嘟囔了一句,你不要把你吃的东西夹给我好不好,这样不卫生,我不吃。然后,便自顾自地埋头玩起手机 来。爸爸抬头看了孩子一眼,将孩子的面端过来,哗啦哗啦吃起来。 傍晚,对面坐着一个姑娘。一会儿,她点的面条也端上来了,两碗,都是牛肉面。没想到,这样娇小 的姑娘,一个人竟然能吃两碗面,我正暗自惊讶。姑娘拿起手机,你快点啊,面条已经烧好了。原来还有 个伴。打好电话,姑娘拿起筷子,将一只碗里的牛肉,全夹到了另一只碗里。然后,开始吃面。一个小伙 子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姑娘说,快吃吧,面条都有点凉了。小伙子兴奋地叫了起来,哇,今天这碗面,这 么多牛肉啊。姑娘笑笑。小伙子说,你又把你的牛肉,都夹到我碗里了吧?姑娘还是笑笑。小伙子夹起一 块牛肉递到姑娘面前,姑娘笑吟吟地张开了嘴…… 这是我家附近的面馆,它让我觉得,我们吃下的不仅仅是一碗面条,还是有滋有味的生活。 (选自《意林》)2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说说文章采用第一 人称来表达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文意,说说题目“一碗面条的吃法”有什么妙 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怎样理解画线句“不仅仅是一碗面条,还是有滋 有味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提示赏析下列语句。 (1)女的说,我不饿,你下午还要上工地呢。男的说,那你多吃一点青菜。说着,用筷子将面条多的那只 碗里的青菜,全夹到了另一只碗里。(从语言特点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不耐烦地嘟囔了一句,你不要把你吃的东西夹给我好不好,这样不卫生 ,我不吃。然后,便自顾自地埋头玩起手机来。爸爸抬头看了孩子一眼,将孩子的面端过来,哗啦哗啦吃 起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9·原创题)阅读下 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个人,一盏灯 梁 凌 去邮局寄书。正填单子,一个老太太,站在我身边,不停地嘀咕。 我问:“有事吗?阿姨。” 她说:“你替我看看这单子,办普通包裹,怎么给我个快递单?” 我说:“这就是普通包裹单。” 她哦一声,又说:“你再看看,我这上边的字,对吗?我忘记带老花镜了。还有,这个地方,你替我3 签个名,好吧?” 老太太六十来岁,眼花得什么也看不见了,写的字歪歪扭扭,不过还好,能看明白。我替她签了名, 她又说:“你有纸吗?我想把这张卡包起来。”我找了张纸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包起来,那是张医疗卡 。 老太太的手里,捏着几盒药,全是心脑血管方面的普通药。我问:“是给老人寄药吗?”她说:“是 呀,我妈在这里住院,出院了,我得把卡寄给她。” 我说:“这些药,很普通,她那里没有吗?” 她说:“乡下嘛,可能没有吧。” 我突然明白,这普通的药,比如速效救心丸,哪儿都能买到,寄药,只是她做女儿的孝心。我想,她 都六七十岁了,她的母亲,该有八九十岁了吧,很老的女儿,很老的母亲,真是有福。 我似乎看到了她母亲。一个很沧桑很陌生的老太太,安静地坐在轮椅上,或躺在床上,眯着期盼的眼。 那里的春天,跟这里一样生长。 那个老人,我永远不可能认识,她的生老病死,都与我无关,但隔着千里之遥,却牵着她女儿的心, 远远地寄药去。她,是她的至亲。 想起去年母亲住院,邻床一对老夫妻,八十来岁了。老太太有病,每天中午来输液,老头陪着。一大 瓶液体,一滴就是一两个小时。秋天薄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照在老头身上,老头坐在床边,打 起了瞌睡。我看着他俩,像看一部沧桑的黑白影片,一张发黄的旧照片。母亲说,你看人家多有福,都这 么老了,还陪着。母亲一定是想起了作古的父亲。 可能因为猫给人温暖感,我又想到了猫。这对老夫妻,就像两只老猫,相互搀扶着,走过几十年的光 阴。他离不开她,她亦离不开他。老到不想说爱,却是至爱。 这世间,许多的爱,都与我无关,却一刻不停地流动着。 有时走到街上,看着匆匆的人流,我在想,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灯盏,有爱,有故事,不可或 缺。即使再落魄、再邋遢的人,也必定有一盏灯,等着他回家,必定有许许多多的爱,萦绕着他。每一个 人,都是不能够伤害的,每一份爱,都是值得尊重的。这样想着,便感觉汹涌的街道,是热闹的银河,而 一个个人,是河里的星星,一颗颗,提着灯笼在走。 (选自《羊城晚报》2018 年 3 月 18 日) 1.文章讲述了两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试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 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我看着他俩,像看一部沧桑的黑白影片,一张发黄的旧照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以“一个人,一盏灯”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 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18·山东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 题。 夏天的一条街道 苏 童 ①在阴雨天气里,期待明媚的夏天。 ②街上水果店的柜台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做成一个斜面,用木条隔成几个大小相同的框子,一些瘦小 的桃子、一些青绿色的酸苹果躺在里面,就像躺在荒凉的山坡上。水果店的女店员是一个和善的长相清秀 的年轻姑娘,她总是安静地守着她的岗位,但是谁会因为她人好就跑到水果店去买那些难以入口的水果呢? 人们因此习惯性地忽略了水果在夏季里的意义,他们经过寂寞的水果店和寂寞的女店员,去的是桥边的糖 果店。糖果店的三个中年妇女一年四季在柜台后面吵吵嚷嚷的,对人的态度也很蛮横,其中一个妇女的眉 角上有一个难看的刀疤,孩子走进去时她用沙哑的声音问:“买什么?”那个刀疤就也张大了嘴问:“买 什么?”但即使这样,糖果店在夏天仍然是孩子们热爱的地方。 ③糖果店的冷饮柜已经使用多年,每到夏季它就发出隆隆的欢叫声。一块黑板放在冷饮柜上,上面写 着冷饮品种和价格:赤豆棒冰四分,奶油棒冰五分,冰砖一角,汽水(不连瓶)八分。女店员在夏季一次次 怒气冲冲地打开冷饮机的盖子,掀掉一块棉垫子,孩子就伸出脑袋去看棉垫子下面排放得整整齐齐的冷饮。 他会看见赤豆棒冰已经寥寥无几,奶油棒冰和冰砖却剩下很多,它们令人艳羡地躲避着炎热,呆在冰冷的 雾气里。孩子也能理解这种现象,并不是奶油棒冰和冰砖不受欢迎,主要是它们的价格贵了几分钱。 ④孩子小心地揭开棒冰纸的一角,看棒冰的赤豆是否很多,挨了女店员一通训斥,她说:“看什么看 ?都是机器做出来的,谁还存心欺负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棒冰,吃棒冰,吃得肚子都结冰!”孩子嘴里5 吮着一根棒冰,手里拿着一个饭盒,在炎热的午后的街道上拼命奔跑。饭盒里的棒冰哐哐地撞击着,毒辣 的阳光威胁着棒冰脆弱的生命,所以孩子知道要尽快地跑回家,好让家里人享受到一种完整的冰冷的快乐。 ⑤最炎热的日子里,整个街道的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人在街上走,感觉到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 烧了,手碰到路边的房屋墙壁,墙也是热的。人在街上走,怀疑世上的人们都被热晕了,灼热的空气中有 一种类似喘息的声音,若有若无的,飘荡在耳边。饶舌的、嗓音洪亮的、无事生非的居民们都闭上了嘴巴, 他们躺在竹躺椅上与炎热斗争,因为炎热而忘了文明礼貌,一味地追求通风。他们四仰八叉地躺在面向大 街的门边,张着大嘴巴打着时断时续的呼噜,手里的扇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有线广播一如既往地开着, 说评弹的艺人字正腔圆,又说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部分,可他们仍然呼呼地睡,把人家的好心当了 驴肝肺。 ⑥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放暑假的孩子关注太阳的动静,只是为了不失 时机地早早跳到护城河里,享受夏季赐予的最大的快乐。黄昏时分驶过河面的各类船只小心谨慎,因为在 这种时候,整个城市的码头、房顶、窗户和门洞里,都有可能有个男孩大叫一声,纵身跳进河水中。他们 甚至要小心河面上漂浮的那些西瓜皮,因为有的西瓜皮是在河中游泳的孩子的泳帽,那些讨厌的孩子,他 们头顶着半个西瓜皮,去抓来往船只的锚链。他们玩水还很爱惜力气,他们要求船家把他们带到河的上游 或者下游去。 ⑦于是站在石埠上洗涮的母亲看到了他们最担心的情景: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 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母亲们喊破了嗓子,又有什么用?夜晚来临,人们把街道当成了露天的食堂, 许多人家把晚餐的桌子搬到了街边,大人孩子坐在街上,嘴里塞满了食物,看着晚归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 自己身边经过。 ⑧天色渐渐地黑了,街上的居民们几乎都在街上。有的人家切开了西瓜,一家人的脑袋围拢在一只破 脸盆上方,大家有秩序地向脸盆里吐出瓜籽。有的人家的饭桌迟迟不撤,因为孩子还没回来;后来孩子就 回来了,身上湿漉漉的。恼怒的父亲问儿子:“去哪儿了?”孩子不耐烦地说:“游泳啊,你不是知道的 吗?”父亲就瞪着儿子处在发育中的身体,说:“吊船吊到哪儿去了?”儿子说:“里口。” ⑨父亲的眼珠子愤怒得快爆出来了:“让你不要吊船你又吊船,你找死啊?”就这样,当父亲的在街 上赏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左右邻居自然地围过来了。一些声音很愤怒,一些声音不知所云,一些声音 语重心长,一些声音带着哀怨的哭腔,它们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喧嚣起来,即使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这 样丰富浑厚的声音。于是有人向这边匆匆跑来,有人手里还端着饭碗,他们这样跑着,炎热的夏季便在夜 晚找到了它的生机。 (有删改) 1.综观全文,明媚的夏天里孩子们期待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在第②~④段为什6 么详写两个店的店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⑤段描写午后街道的“炎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请具体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要分析加点的词语。 (1)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 ,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选材、语言和主题中,任选一角度,谈谈对本文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8·广东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只羊其实怎样 杨瑞霞 生命在经历了那么漫长的一个过程之后,总会为我们保留一些什么。对于我来说,我的生命就无意中 为我存留了一些印迹,一些人或者事情。另外,还有一只羊。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有过一只羊。是一只绵羊。 它肯定是在很小的时候被买来的,可我完全不记得它小时的样子。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一只很大的羊, 它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在我小的时候,我分不清一个人和一只羊有什么本质上 的不同。我把它当成是家里的一口人,而且是一个大人。现在想起来,当时犯了同样常识性错误的不光是 我,还有我的父母,他们肯定是把它当成了我们。还有我的哥哥们,他们把它当成了什么?是不是当成他 们自己了呢?当时粮食很紧张,父亲 42 元钱的工资,要养活全家 6 口人。在这种情况下,一只羊能长成 那样的特例,除了一家人——当然包括羊在内——的相濡以沫之外,似乎不可能再有别的什么解释了。总 之,那只羊是在那样一个错误的环境下长大,结果便是它也跟着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它从来就没把自己 当成是一只羊。7 对于我们中间一些不曾亲自与羊一起生活过的人,对于羊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听到的童话。在那个世 界里,羊永远是弱势群体,它所代表的特性是柔弱,善良,逆来顺受且又无话可说。而当一只羊真正与我 们的生活发生关系的时候,往往已改变了原本的样子,变成了肉的形式,这样它便永远都失去了表达的机 会,我们便永远都无从得知,一只羊想说些什么。而我家的这只羊,在我的思维定式尚未形成时走近了我, 我没有那些现有的经验,所以我觉得它所有的作为都浑然天成,非常自然。 首先,它决不逆来顺受。当然,如果确实是它错了,它会沉默着听你教训;可是如果错的是你,是你 无缘无故地欺负了它,它不会善罢甘休,用现在的话说,它是一定要讨个说法的。记得有一次,我二哥牵 着它去地里吃草,二哥当时的思维还沉浸在头天晚上看的电影《地雷战》里,他捡了一根棍子,叉开腿对 羊做了一个日本鬼子劈刺刀的动作,同时喊了一声“八格亚鲁”。他太轻视了一只羊有可能对这个动作做 出的反应。绵羊当时发了一下怔,不知它头天晚上是不是也和二哥一起看了那场电影,反正它当即判断出 了这个动作所具有的侮辱性质,它把头一低,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二哥见它来势凶猛,吓得转身就跑, 它在后面奋力直追,一直追出三四里地,最后二哥向它举手投降,它才和二哥和好。 还有一次,邻居家的小伙子在手心里放了很小的一点干粮渣,然后非常夸张地招呼它。它不想辜负别 人的好意,走了过去,等它弄明白发生的事情,它选择了轻蔑地离开。在离开的过程中却又出乎意料地转 身给了正在得意的那人一个教训,使他记住了捉弄一只羊会得到什么样的报应。 同样它的行为也导致了围观者的一片大惊小怪。是呀,一只羊怎么可以有这么强的自尊心呢,一只羊 怎么可以这么张扬自己的个性呢。 其实这只羊让人觉得它不像一只羊,不仅仅在于它有个性,还在于它有很强的责任心。在一个风雪交 加的夜晚,一向沉默的它突然放声大叫,低沉的声音表达着一种焦虑。父亲出门一看,原来大风吹开了院 门,家里刚买的半大山羊跑出了院子。是大绵羊的警觉使家里避免了一笔不小的损失。 另外还有它的聪明。它的聪明不但让幼时的我觉得非常神秘,即使到今天,我还感觉到几分诡异。有 天中午,我妈有事出去,把羊关进了羊栏,还在羊栏的出口处挡了一块菜板:把我关进了屋里,然后锁上 了院门。和羊单独相处的时候,我从不敢擅自到它跟前去,所以我一个下午没有出屋,后来大概羊和我一 样等得不耐烦了,要不就是它想知道我一个人在屋里做些什么,只听哐啷一声,羊抵碎了菜板自己把自己 放出来了。然后它直奔房门,用头一下下撞门。我知道它是过来找我了,我当时的反应是赶紧找个地方藏 起来,于是我撩起床单,钻到了床下。过了一会儿,听不到撞门声了,我从床下探出脑袋朝外张望,忽然 看见大绵羊正把前腿搭在外面窗台上,伸着头朝屋里张望,可能是它的脸太长了,影响了视线,它竟然把 头侧过去,用一只眼紧贴窗玻璃。所以它的姿势和表情看上去都格外的怪诞。我在这只羊的窥视下绝望地 哭了起来。 当初买这只羊,肯定是要养大后卖掉补贴家用的,可它的种种不同凡响,让它一次次拖延了离家的时 间,然而一只羊的最后结局总难摆脱,那是它的宿命。而对于我来说,与它相处的经历,则是一种缘分。8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碰到一只羊,它非常体面地走过来,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我会很自 然地同它交谈,而且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一只羊其实是怎样的。 1.本文主要写了大绵羊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文本,“不曾亲自与羊一起生活过的人”对羊有哪些认识?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上下文,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它选择了轻蔑地离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前腿搭在外面窗台上,伸着头朝屋里张望,可能是它的脸太长了,影响 了视线,它竟然把头侧过去,用一只眼紧贴窗玻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标题是亮点,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的结尾谈到了羊的“ 宿命”,请问羊的“宿命”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不同凡响”却又逃不出“宿 命”的羊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8·山东淄博沂源县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姥姥来自马尔代夫9 ①我姥姥,山东泰安人,今年八十八,属龙。她在泰山脚下长大,却一生未登上过泰山。 ②姥姥近年开始健忘,时常不认得人;唯独我去,她会在我一进门就唤我名字——我陪她看了十八年 的电视,她不记得我才怪。 ③小时候陪姥姥看电视,是我结束每天的书法练习后最惬意的时光。她最爱看《动物世界》,她说: “这节目好,就这节目演的是真的。你看,谁游、谁飞、谁跑、谁爬、谁吃草、谁吃肉,老天一早都给定 好了,再厉害的人也编排不了。”那些话虽然年幼的我听不懂,却也明白姥姥一定是泄露了什么大智慧, 不得了。她坚决不准我看金庸跟琼瑶的作品,痛骂那些都是胡扯,然而她给我讲的那些睡前故事才真是我 听过最扯的——怪力乱神,都是封建迷信。在她的诱导下,我识字后独立阅读的第一本书是《聊斋志异》 。读后我只确认了一件事:全天下会讲故事的人,蒲松龄第二,我姥姥第一。同一个故事,姥姥每次讲, 结局都不一样。起初我以为她别出心裁、故意为之,后来才弄明白那些故事她大多只记了个开头,后面都 是随讲随编,竟都能自圆其说,真有文化。可谁能想到这么有文化的一个人,竟是文盲。 ④因无缘读书,姥姥犯过不少低级错误。某段时间,她被老太太们带着笃信某个气功大师,号称每天“ 吃太阳”即可强身健体,长命百岁。那段时间我每天被姥姥拉到窗户底下,盯着太阳看,不许眨眼。通常 我“吃太阳”半分钟,就眼灼泪飙,回到书桌前看字帖上字都是重影,再多看两眼,全世界都黑了。我问 姥姥:“姥姥,你眼睛不疼吗?”姥姥自信满满:“有点儿,但身体里暖和,感觉有个太阳。”幸亏后来 被我妈撞见,跟姥姥大吵一架才算作罢。多年以后她有点儿青光眼,我怀疑都是太阳惹的祸。 ⑤姥姥虽迷信,但她不求佛、不算命,自己信奉一套善恶因果论。姥姥给我讲了个据说是她山东老家 的真实故事。一个农夫请来风水先生为他选址盖房。经过自家菜地时,农夫拦住先生,一再要求看看此处 风水。先生脾气暴、心眼小,虽瞧出此处为凶地,仍应声道:“特别好,就这儿吧。”十年后先生途经此 地,见一深宅大户,遂入门拜访,主人竟是当年的农夫。先生大惊,终忍不住发问。农夫解释说:“当时 我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大肚婆在偷菜,唯恐扫了人家颜面,更怕惊了胎气,便拦了先生,没想到先生真说 这是块宝地。如今看来,先生果然神算!”先生从此隐退,给世人留话:“风水都是跟着人走的,好人走 到哪儿,哪儿就是好风水。” ⑥姥姥补充道:“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命自己修。懂啥意思了吗?” ⑦我说:“做人要善良。” ⑧姥姥是个善良人。听长辈说,当年姥爷先一步离开山东老家,闯关东来到沈阳。后来姥姥带着几个 孩子千里迢迢追随姥爷,自己已经吃不饱饭,路上还收养了一个男孩。后来途中走散,姥姥愧疚不已,定 居沈阳后一直尝试寻找,三十多年后,终取得联系,至今保持通信。 ⑨大约上三四年级时,在陪姥姥看了好几年《动物世界》后,我跟姥姥共同爱上了一档综艺节目—— 《正大综艺》。节目中有三位英文很棒的台湾女导游,带观众去全世界欣赏风景。哪里的海都比不过马尔 代夫——起码在电视上看起来如此。10 ⑩“姥姥,你看过海吗?” ⑪“没有。” ⑫“山东没有海吗?” ⑬“有。” ⑭“那你怎么不去?” ⑮“没工夫。” ⑯“山东都有什么?” ⑰“泰山。” ⑱“那你去过吗?” ⑲“没工夫。” ⑳“姥姥,将来我陪你去泰山好不好?” “就怕到时姥姥岁数大了,爬不上去了。” “等我挣钱了,花钱叫人背你上去,买直升机飞上去。” “好。” “姥姥,将来我带你去马尔代夫,看海。” “好。” 那些年里,我跟姥姥在《正大综艺》和《动物世界》里走遍了大半个地球,但大多数地方姥姥都是 一看而过,从来记不住名字,反而“马尔代夫”这个拗口的名字,像是刻在她脑子里。这逐渐演变成我跟 姥姥之间的哏,只有家里亲人才懂。 “姥姥,将来我要带你去哪看海?” “马尔代夫!” 每年大年初二的家庭聚会上,长辈们都会被我跟姥姥这一唱一和的老哏逗乐。其实家中的孙辈们都 嫉妒我由姥姥一手带大,从小没有为生活琐事忧愁过,洗衣、做饭、大小家务全都不会,少爷当不了,倒 像个废人。 父亲过世后,引发一系列家庭变故。姥姥就此结束了在我家跟我同吃同住十九年的日子,搬去了 舅舅家养老。此后不久,我休学在家一年,陪伴母亲,料理家事,学会了洗衣、做饭等大小家务。 就在我结束休学回香港的当天,姥姥在菜场门前的一块冰面上滑倒,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一开始11 我妈没敢告诉我,隔了多日,在大夫确诊没有致命伤后,我妈才对我吐露实情。全家人心里没有说出的那 句话是:“姥姥摔倒,都是因为想你走了神。” 我只恨泰山不能移动,马尔代夫也无法化作一泓清泉,让我将一山一水呈至姥姥面前,弥补我的遗 憾。 今年年初,我在沈阳老家待了数月,隔几天就去陪姥姥看电视。困了,就窝在她的床边眯一小会儿, 如那十九年里一般平常。几次醒来时,我都发现姥姥正侧身注视我的脸,眼神里有种道不明的东西。半小 时前,她还不认得房间里其他的亲人,可她一直叫着我的名字,翻来覆去地讲述我幼时的趣事,惹得其他 家人嫉妒不已。 “姥姥,有一天你不会忘了我的名字吧?” “郑执,郑执。”她像在念某种拯救记忆的咒语。 我将泪水噙在眼里,不敢直视她最近一次因摔倒而撞成青紫色的眼眶。 “那你叫什么名字?” “啥兰来着,不记得了。” “会写吗?”我调侃她。 她只“嘿嘿”一笑,懒得理我,奋力用手肘撑起身子——要看电视了。 电视打开,正巧某个旅游节目在播。屏幕里汪洋一片,竟是马尔代夫。 她努努嘴,意指海滩边上嬉戏的几个比基尼美女,慢吞吞地说:“穿得太少了。”我被她逗乐,调 大电视音量,问她:“大海,漂亮吗?”她点点头:“漂亮。” “这是马尔代夫。”我趴在她耳边问,“还记得马尔代夫吗?马尔代夫是哪来着?” “知道。”她眼睛没有看我,始终盯着电视机里的那一片蔚蓝,撇撇嘴,很不屑地说,“我家。” 我泪如雨下。 1.第①段中说“我姥姥,山东泰安人”,那么怎么理解题目“姥姥来自马尔代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 段中加点词语“哏”,12 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 段中加点词语“很不屑”一词,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第③段中画线句中加点词语“有文化”和“文盲”,是不是相互矛盾?为什么? 起初我以为她别出心裁、故意为之,后来才弄明白那些故事她大多只记了个开头,后面都是随讲随编,竟 都能自圆其说,真有文化。可谁能想到这么有文化的一个人,竟是文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有人说将第④段去掉,文章更合适。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18·山东淄博沂源县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个医生的故事 林 达 ①我们是在来美国的第二年,搬到现在的住处的。算起来我们一共住过三个地方,都围着一个叫作“ 雅典”的小城,只是从近郊到远郊,继而到乡村,越搬越荒僻。 ②刚搬来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个小地方相当“有文化”。小镇中心有一栋标志性的绛红色建筑,造 型古朴,非常别致。那是旧日的县法院。看来,这还是旧时代的小镇规划思路:为了突出“中心地位”, 建筑物就正正地挡在主干道上,车马人等,都必须减速绕行。所以,我每次回家,都会在邻近小镇的最后 一个高坡上,看到这幅以绛红色为主体的“风景画”。然后减速,欣赏着画面的逼近,也心里暖暖地对自 己说:“要到家了。” ③在接近这栋建筑的时候,它的墙面已经成为整个红色画面的背景。此刻,正对着我们的是一座白色 的大理石雕像。红白相映的色彩,对比非常鲜明。那是一尊站立的人像,一个绅士模样的中年人,微低着 头,显得十分谦和。 ④第一次去探访“他”,还是借了一个朋友来访的机会。朋友是研究历史的,对我们的小镇充满好奇,13 执意要登上这个“孤岛”看看。我们陪着上去后,才发现那里内容相当丰富。例如,有历次战争期间,这里 的居民参战和阵亡的纪念铜牌,有南北战争期间留下的大炮,等等。最后,我们来到这座大理石雕像前。 底座上的文字非常简洁。他是出生在这里的一名医生,似乎有过什么特殊的贡献,可惜这唯一要紧的内容 ,却牵涉一个很生僻的英语单词。所以和“他”相遇却没有真正相识。但是,那次我们还是记住了他的姓 名和生卒年月:克劳弗德·威廉姆森·朗医生(1815—1878)。 ⑤万幸的是,这个记忆在不久以后派上了用场。一天,我们行驶在 85 号州际公路上,忽然在一块一 晃而过的路牌上,发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克劳弗德·威廉姆森·朗医生博物馆,杰弗逊县。杰弗逊县, 就是我们在搬家之前住的地方,是我们在美国的第二个住处。朗医生和我们真是有缘。这次我们下了决心 ,一定要专程拜访这名乡村医生。 ⑥纪念朗医生的博物馆坐落在杰弗逊县的中心杰克逊镇上。这一栋小小的普通房子,就是当年朗医生 行医的诊所。 ⑦在朗医生博物馆里,我们才明白自己是多么孤陋寡闻。他确实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可是,他也 是在这个世界树立了一块重要里程碑的人。当初,我们在他的纪念雕像前没能明白的那个英语单词,是“ 乙醚麻醉术”——这项使用至今、令全世界无数人受益的技术,是朗医生发明的,他是这项技术的第一个 手术使用者。 ⑧朗医生的一生都是在平凡中度过的。他高高的个子、宽大的额头,有一双蓝得非常纯净的眼睛。他 性格温和,行医认真,是一位好医生。他也有很好的艺术修养,兴趣广泛,喜欢戏剧和文学。终其一生, 他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戏剧化的生活。 ⑨他也曾在纽约行医,可是,最终他回到家乡,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他和弟弟一起,开了一个小药铺。 美国早期的生活是非常简朴的,当时的乡村医生必须医药兼备,很像旧时中国的郎中。在今天的朗医生博 物馆里,还保留着他当年行医的诊所兼药铺,当时一些小手术也在里面进行。于是,如何快速有效地麻醉, 成为乡村医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麻醉方式也一直是医学界的一个重大研究项目。朗医生和其他医学界人 士的区别,就在于他是一个乡村医生,因此更注重实际操作。他在苦于无法更好解决麻醉问题的时候,想 起他在学生时代的游戏。他是科班出身的医科毕业生。那些年轻学生,曾经在一次“乙醚晚会”上吸服乙 醚。他记得有人在那天被意外碰伤,却由于乙醚的作用,一点都没有感觉到痛苦。这个细节促使他确立了 研究方向,并且立即付诸实践。 ⑩1842 年,他首次运用乙醚麻醉术,为一个乡亲的颈部肿瘤做手术,获得成功。成功之后,他很高兴。 可他丝毫没有想过,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应该做的事情,是赶紧去申请专利,等着出名。 ⑪4 年后,有人做了同样的事情,并且申请了专利。朗医生听说了这件事。同时,也听说有一笔可观 的奖金。他不是富人,他需要钱。所以,他在佐治亚州开具证明,试图取得他应得的那笔奖金。最终,奖 金被取消了。他并没有因此愤愤不平,而是回到小镇,继续做他的乡村医生。14 ⑫朗医生从没有过度关注过自己的贡献。他只是安静地享受生活,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直到生命的 最后时刻,他还在为一名妇女接生。当孩子顺利降生时,朗医生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几小时后,在病人的 家里,他平静地离开人世。 ⑬然而,淡泊名利的朗医生,经历过一次南北战争。这场战争带给他的是:他的大学同班同学、同寝 室的室友、也是他的终身好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斯蒂芬斯,在南北战争期间,成了南方邦联的副 总统。 ⑭朗医生一生没有涉入政坛,自始至终就是一名医生。但是,朗医生却和斯蒂芬斯——这位美国历史 上的重要政治人物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相互敬重。斯蒂芬斯比朗医生大 3 岁,却比他还多活了 5 年。那 时,美国国会曾决定由每个州送两尊本州英雄的塑像,象征这个州的光荣历史,并将之永久地安放在国会 大厦。佐治亚州就“英雄的确定”展开激烈的讨论。斯蒂芬斯在临终前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说中,强烈地呼 吁将朗医生——这个为人类幸福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和在美国建国之前、建立佐治亚殖民地的英国总督 奥格拉索普一起,作为佐治亚州的英雄,将他们的塑像送往国会大厦。 ⑮这次演说之后几个星期,斯蒂芬斯就去世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呼吁起了一半的作用:佐治亚 的人民果然推举了朗医生,但也同时推举了他。就这样,他们的塑像被一起送进华盛顿的国会大厦。 ⑯朗医生的大理石雕像同时被制作了两尊,一尊送去华盛顿,另一尊就留在他的家乡。那就是我们几 乎天天都可以看到的白色大理石雕像。我们这才发现,原来我们生活的乡村,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地 方。 1.阅读第⑯段,结合句中加点词的含义,谈谈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有 文化”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第⑨段中“这个细节”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读全文,谈谈你对第⑧段加点词语“好医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通读全文,结合对加点词语地品读,赏析第③⑧段中关于朗医生(雕像)的外 貌描写(选择一句即可)。 ①那是一尊站立的人像,一个绅士模样的中年人,微低着头,显得十分谦和。 ②他高高的个子、宽大的额头,有一双蓝得非常纯净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2018·山东淄博高青县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滋 味 张抗抗 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两件事,都是同感觉有关的。 一个夏天的夜晚,周围闷热的没有一丝风,凉席摸上去都发烫。好容易挨到后半夜,才昏昏沉沉地睡 过去。睡梦中,忽然觉得有一只手在摇着我,只听得耳边有一个声音说:都起来都起来,起来吃杨梅!我 迷迷糊糊睁开眼,看见房间的桌子上,放着满满的一篓杨梅。那杨梅一个个又圆又大,红里透黑的,蒂上 还有青绿色的树叶。我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嘟哝着翻过身,想继续睡觉。妈妈走过来,拍着我说:快起来 吃杨梅吧,你爸爸刚从果园回来,这杨梅是下午刚从树上摘下来的。 爸爸的声音很兴奋:杨梅一定要吃新鲜的,隔了夜,明天就不好吃了。 我差不多是被爸爸抱起来放到椅子上的,我睡眼蒙眬地坐到桌子旁边后,还在打着瞌睡。但我多么想 吃那些杨梅啊,平时我是最喜欢吃杨梅的啊,看来爸爸没有忘记上星期的允诺。 我就那样半睁半眯着眼,开始大吃杨梅。 其实那时候我根本还没有清醒过来。舌头是硬的,牙齿是木的,嘴巴机械地蠕动着咀嚼着,喉咙也好 像堵塞了。但我仍然十分努力地吃着杨梅。因为妈妈说,这么新鲜的杨梅是难得吃到的,如果放到明天就 会变味了,我一大颗一大颗的往嘴里塞着,差点连核都来不及吐出来。 于是那一篓子杨梅一点点浅下去 ,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杨梅吃光了。 第二天早晨醒来的时候,我第一眼就看见了桌上的那只空篓子。 好一会儿,我才记起那是昨天半夜里用来盛杨梅的那只篓子。那么,难道昨天夜里我竟然是吃过杨梅 吗?但桌上那堆杨梅核证明我确实是吃过杨梅的。那篓紫红色的杨梅,每一粒的样子都很好看,像一个个 深红色的绒线球似的,从我的记忆中滚过。 我将信将疑地起床去洗脸,在镜子里,我看见了嘴边残留的红色,同我梦里的绒线球的颜色一模一样 。唇上还沾着些碎珠子般的梅刺。 可是,我怎么一点都不记得那杨梅,究竟是什么滋味了呢? 许多年来,我始终在竭力回忆和想像那天半夜里吃杨梅的味道,但一无所获。于是苦恼由此而生:如16 果一个人明明吃到了盼望已久的某种好东西,却发现自己对此毫无感觉毫无影响,这种无滋味的痛苦,比 吃不到自己想吃的东西,更加难受。 那年春节,到外婆家去过年。 春节的前几天,我得到了一些压岁钱。妈妈说,可以用它来买一样过年时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在小镇 的街上转来转去,店里好像没有什么东西可买,我不知道应该拿这些钱怎么办。 后来我走到了买鞭炮和烟花的小铺旁边。 那些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炮仗很快吸引了我。 我在那个小铺跟前站了很久,因为我拿不定主意到底应该买哪一种,说实话,我还从来没有自己买过 鞭炮这种东西,那是男孩子玩的,他们总是当我们经过的时候,冷不丁地点燃他们手里的鞭炮,悄悄扔到 我们脚边,听我们捂着耳朵尖叫,然后开心地乱笑。我下决心这次一定要买一种最好的鞭炮,让他们大吃 一惊。 买鞭炮的老头看我犹豫不决的样子,伸手递给我一只紫色的花纸筒,他差不多有一节甘蔗那么长短, 比甘蔗更粗些。老头笑眯眯地告诉我说,这是今年的新品种,放在地上点着以后,会喷出像节日天空中的 烟火那样金黄色的火花,很好看的。 我说那是像喷泉一样的吗?他摇摇头,说是像下雨一样的。 那么就是金黄色的雨,一粒粒金光闪亮。这个景象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我数了数口袋里的钱,差不多刚好够买一只。 真够贵的啊,但他实在很诱人。我迟迟疑疑地站了好一会,最后掏出了我所有的钱。 回家的路上我举着那只纸筒一路疯跑,恨不得马上就把他点着。 可惜,离年三十还有好几天了。外婆仔细端详着那只烟花,说这么珍贵的东西,一定要等到过年才能 放的。妈妈说那就年三十吧,叫全家还有邻居都来看。 那真是一段漫长的等待。好像比一年还长,那几天里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那些只有春节才会 得到的,所有好吃好玩的东西,比如新衣服新鞋子、灯笼、风筝,还有花生糖果粽子年糕汤圆包子……与 我枕边这个将会发出万丈光芒的烟花相比,统统的无滋无味,叫我提不起一点兴趣。 终于盼到了大年三十。早上一睁眼我就问妈妈,说现在可以放了吧。妈妈说,得等到吃过年夜饭,天 黑了,放烟花才好看。于是那一天里,每隔几分钟,我便抬头看钟,时间从来没有过得那么慢,天空几乎 一寸一寸地暗下来的。总算熬到了晚饭,丰盛的年夜饭我只草草吃了几口,便借故放下筷子溜了出去。空 荡荡的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家里的人那顿年夜饭吃得没完没了,我紧紧捏着那只纸筒东张西望,盼着大 家快出来看我放烟花,有一会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终于,外婆拿着一盒火柴,走了出来。 大家都嘻嘻哈哈地涌了出来,很多双眼睛,在黑暗的院子里亮起来。17 我把纸筒小心地安放在平整的地面上,开始试着在风中划火柴点燃那只纸筒的引信。我的手发抖,点 了好几次才点着,扔下火柴就猛地躲到了妈妈身后。 嗤的一声,从地面上飞起了一串金色的火焰。像下雨,又像喷泉,还像是风中摇摆的稻穗,在眼前飞 舞蹿腾,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我们睁大了眼睛叫着跳着拍着手跺着脚,我们不知该怎么欢迎它, 也许我们应该把全镇的人都请来同我们共享这美丽的欢乐…… 1.文章围绕关键词“滋味”写了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在特质上有什么不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差不多是被爸爸抱起来放到椅子上的,我睡眼蒙眬地坐到桌子旁边后,还在打着瞌睡。”这样的 描述有何作用?请再找出一处具有与其相同作用的描述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但我仍然十分努力地吃着杨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都嘻嘻哈哈地涌了出来,很多双眼睛,在黑暗的院子里亮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一个人明明吃到了盼望已久的某种好东西,却发现自己对此毫无感觉 毫无影响,这种无滋味的痛苦,比吃不到自己想吃的东西,更加难受。”吃到了竟然比没有吃到还要痛苦 。你能结合自身体验,概述一个具有此类性质的事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结合文章的写作意图,赏析下面的句子。 嗤的一声,从地面上飞起了一串金色的火焰。像下雨,又像喷泉,还像是风中摇摆的稻穗,在眼前飞 舞蹿腾,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2018·江苏南通如皋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桃花朵朵 葛取兵 ①一夜春雨,几场春风,桃花便开了。 ②农家村舍的屋前屋后,一株株桃树灿然开放,如乡下朴素的女孩子靥然的笑脸,让刚从冬日里走过 来的身心“刷”地站在阳光下,温暖清新。 ③桃花,最好是开放在乡村的柴扉旁,唐朝节度使崔护的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几乎成了桃的名片了。只是崔护 做梦也没想到,他被后人记住,却是得益于那株唐朝的桃花了。时光悠悠,那株唐朝的桃花随岁月的河水 早已飘远,零落成泥,但名不见经传的业余诗人崔护的名字却如季季桃花依旧在春天的时节里光彩夺目。 ④而我们对于桃花更多的只是一种口福的渴盼。桃对于我们的童年,满是遐想,生动而甜蜜。桃子是 我们童年里最好的水果了。黄灿灿的香蕉、红彤彤的苹果,在我们的眼中,仅仅只是课本的知识,抑或是 电影上的一种道具而已,无法勾起我们的口水。 ⑤我最喜欢的还是乡下的桃。乡下的桃是朴实的,正如乡村朴实的泥土、朴实的庄稼、朴实的房子, 让我怀恋一生。在乡村,一树一树的桃安静地蹲在屋前院后,如朴实的乡下妇人,不动声色地拉扯着家常, 幸福而从容。 ⑥桃,是童年最好的朋友。桃花开了,每一朵桃花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颗甜美的桃子。桃花在童 年的眼中,是一种触手可及的希望。 ⑦五月端午时分,阳光已是格外的明媚,如生动活泼的水环绕着村庄。一树一树的桃子壮实地吊在枝 杈间,洇红着小脸,咧着小嘴,望着童年在笑。这是桃李收获的季节。我们的小肚子常常胀得鼓鼓的。桃 子吃多了,极容易拉肚子。我们只管嘴巴子过瘾,顾不了这么多了,心甘情愿地一天跑好几次茅房。 ⑧桃子们被父母亲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挑到城里去卖。又换成油盐、布匹,有时父母亲也会给我们带 来花书包、黄军帽,抑或是小人书。五月是童年的快乐时光,我们像小狗一样在村庄里嬉戏打闹,爽朗的 笑让村庄年轻了许多。 ⑨其实,桃并不是村庄的专利。在山坡上,在小路边,在河岸旁,是谁随意地扔下的一枚桃核,第二 年春天,它们竟破壳而出,长成了一株小小的桃树,瑟瑟地偎在杂草丛中,却让我们惊喜。 ⑩我们有时会把它们移植到院落,父亲说,这野生的桃树,就让它们在村外“野”着吧,那才是它们 的天堂。我们有些不舍,但是很快一株弱小的桃树就在鸡的啄食、猫狗的打闹、牛的践踏下,消失了……19 现在我终于明白,其实,人也一样,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就是合理,平安就是幸福,自 由就是快乐。 ⑪于是,这野生的桃树,一株、二株、三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堤,东零西落地生长,无人问津,自 生自灭。一年,二年,三年,它们努力地生长着,一路磕磕碰碰。 ⑫有一年春天,它们突然绽放了,一树桃花,如点燃的小火把,大人们不以为意,却温暖在孩子们的 眼中,亮丽在绿意葱茏的田野。后来有小小的青桃在枝杈间探头探脑,茸茸的,仿佛一群青葱少年,挤着 挨着在看我们。我们也挤着挨着在看它们。 ⑬但是他们是怎么也长不大的孩子,当屋前院后的桃长得肥肥美美的时候,它们依旧是桃核般大小, 涩且硬,无法让人入口。大人说,这叫“狗屎桃”。 ⑭父亲把这些“狗屎桃”摘回来,放在谷糠里,不动它,不理它,好像是在较劲似的,足足焐上个把 月,再翻出来,这桃便软了,用手轻轻地一扳,桃便成了两半,洇红的桃肉,一枚小小的桃核。入口,绵 软,有些甜,又有些浅浅的酸味。 ⑮正是这酸且甜的“狗屎桃”,让我的童年、少年在快乐中多了一种滋味。 ⑯春日的阳光下,又见桃花朵朵,如一串串的小火把,点燃了我的童年,温暖着我童年的梦。 (选自《长沙晚报》,有删改) 1.文章开始部分引用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析第⑨段画线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在乡村,一树一树的桃安静地蹲在屋前院后,如朴实的乡下妇人,不动声色地拉扯着家常,幸福而从 容。(从修辞手法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年春天,它们竟破壳而出,长成了一株小小的桃树,瑟瑟地偎在杂草丛 中,却让我们惊喜。(结合加点词语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4.概括第⑩段主要内容,并说说作者由此感受到的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全文内容,试评价父亲处理“狗屎桃”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18·江苏盐城射阳县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的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 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 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 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 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 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 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乡 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 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 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 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 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 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段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 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 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 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作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我相信很 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21 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 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都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 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 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周作人的苦 雨斋、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 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 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 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 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 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 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 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有改动)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异乡的情调与家乡的情调如此相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第⑥段画线句子“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这句话中的“ 青衫和旗袍”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 段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4.“青瓦”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2018·山东济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人在路上书为伴 ①这事还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时办公室里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年轻、爱笑、胸无城府……有 几日,小姑娘突然安静了许多,手里捧着一本书很投入地看。有一天,小姑娘说买了本《红与黑》问我看 不。“噢,看吧。”出于礼貌,又有很多空余时间,我就答应了。后来我才知道,初入社会的小姑娘是为 了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才开始买书、读书的。这理由听起来挺好笑,可我怎么也笑不起来,有层 波澜发自心底。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读书这事一开头便收不住了尾。 ②我曾自称“山人”,自由、随性,看书也一样,《红与黑》中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我一 目十行地看,有时干脆直接翻页,这可能还是我小时候看武侠小说养成的习惯。《红与黑》我囫囵吞枣地 读完了,印象中也只有聪明的于连和那个仪态华贵的瑞纳夫人,至于弄明白小说深层次揭示的社会的“红 ”或“黑”,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书是读完了,如果到此为止,也就结束了。谁知小姑娘还在不断地从 网上买书,并不断地问我“看不看”,我也就煞有介事地把书摊在办公桌上,有心无心地看看。时间长了 ,反倒觉得这比谈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或家长里短好。 ③书里的故事逐渐让人欲罢不能,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恍若眼前。 ④我嗅到了顿河两岸初春桦树鼓起黏稠的嫩芽时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酒香,瘦高的葛利高里坐在树下, 不远处是他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的战马。犹太小姑娘莉赛尔瑟缩在战争的瓦砾旁,怀里抱着爸爸的手风琴, 哭泣着,手风琴再也不会发出声响,一如我眼中的泪水流进了心里无声无息。看完《静静的顿河》《偷书 贼》,我意犹未尽,又主动看了《安妮日记》,因为我想从书中找到犹太人的“魂”,弄明白那个在沙漠 中建国的以色列如何在全世界面前赢得自尊。 ⑤记得有一次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后,我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朋友却说已经看过三遍了。我愕然, 惭愧,自感肤浅。从此,我不再茫然他顾,不再沾沾自喜,躁动的心也日趋沉淀。 ⑥时间在流淌,随着时间流淌的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书,《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巴黎圣母院》《了不起的盖茨比》《追风筝的人》《摆渡者》《红树林》《白夜》《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简·爱》……从图书馆借,从小姑娘手里借,从语文老师那里借,这些书,很多就成了我的好朋 友。于是我也开始网购,书到了,我很认真地打开包装,在扉页的右上角贴一枚心仪的邮票,算是表达一 种虔敬,也算是一种仪式吧。平抚一下激动的心,左手捏着书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另一端,然23 后大拇指次第轻轻松开,书的墨香就散发开来,让人心静,让人回味无穷。 ⑦我享受那一刻的美,那是压缩了的故事,那是整个世界。 ⑧书越来越多,就像朋友围在我身边。读到精彩处,我会合上书,让自己静一静,有时觉得自己也成 了书中的人。茶余饭后,散步归来,或是日光灼灼,或是小雨霏霏,在放有长寿花的小桌上泡一杯绿茶, 在茶香里翻开书…… ⑨喜欢书的同时我也喜欢上了风景,只是现在看到的风景较从前有了更多的内涵。小到每次上下班走 过的缠在尖山山腰的小路、县城不远处的矮山,大到暑假去过的海滨、名山、青藏高原。坐在长满石楠花 的山坡上,脑海中浮现出《摆渡人》中的那个小男孩崔斯坦,还有那个体弱志坚的小姑娘迪伦穿行在另一 个世界的荒原的情景。他们奔到了第几个小屋?是否已经疲惫不堪?壁炉里的火是否温暖?我的思维在眼 前的风景里跃动。左边的落日已经接近地平线,这时《左边是天才右边是疯子》告诉我“时间没变,是我 在变”。 ⑩书为我去除了生活中许多的虚伪,为我拂去生命中太多的浮华。在一个最适宜读书的环境里,我认 真地工作着,享受着书对我潜移默化的陶冶。被文字涤荡过的心更上进,被语言淘洗过的思想更纯净。那 个将我带入读书世界的小姑娘——现在,我已经把她当作我的“老师”了。我想,她将来一定是一位合格 的母亲。 (有删改) 1.通读全文,概括作者读书状态的四个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 我嗅到了顿河两岸初春桦树鼓起黏稠的嫩芽时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酒香,瘦高的葛利高里坐在树下,不 远处是他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的战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 平抚一下激动的心,左手捏着书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另一端,然后大拇指次第轻轻松开, 书的墨香就散发开来,让人心静,让人回味无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谈谈对第⑩段中画线句“被文字涤荡过的心更上进,被语言淘洗过的思想更 纯净”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 发现和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2017·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烟火梧桐 ①梧桐是乡间的俗女子。她没有窈窕的身段和华裳美冠,只有粗枝大叶的一袭粗布绿萝袍,从春穿到 秋。浆洗了几水也不知道,到了秋末,已是漂白、泛黄。梧桐是忙碌在锅台灶间、穿梭于田埂场院的村妇 ,乡下的檐前屋后总少不了她的身影:一身烟火气。 ②在乡下的树中,梧桐似乎比其他的树悟性要慢许多。春气初暖,其他的树如柳树、槐树、杨树已经 偷黄转绿,不经意间已是绿满枝头了。而梧桐则如贪睡的村夫,还想睡个回笼觉,最终禁不住春风细雨的 催促,才懵懵懂懂地露出头来,吐出毛茸茸的嫩芽,稚拙地憨憨地笑着,一点也不性急。 ③但憨人有憨劲。没多久,叶片由婴儿拳头般大小变成大人的巴掌了,再过几天又变成了老汉头顶上 的斗笠。此时,树下已是浓荫匝地,日光再也照不透地面。比起其他树,梧桐很有后来居上的感觉。要是 往年的梧桐树墩还在,等开春不久,便窜出一人高的嫩芽,顶着几个憨大的叶子,没几天就窜过墙头了, 很让人惊异。所以,在农村里,人们喜欢在庭院里栽梧桐。古语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肯定不是说梧 桐,因为梧桐长得快、易成材,将生长快慢拿捏得很是火候。 ④长得虽快,但梧桐材质却疏松。所以,收藏家马未都将“桐”“杨”“柳”归为柴木,身价比不上 楠木、紫檀等豪门贵戚。但如果全这样看待梧桐,那的确是委屈她了。在我看来梧桐是土气而不俗气,甚 至是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象征,是隐于民间的隐士。25 ⑤雨打芭蕉是江南的韵事,而在北方,我们却也有夜雨听梧桐的雅兴。疏疏密密的雨点是素手调弦琴 ,硕大肥美的梧叶便是古筝、扬琴、京胡、琵琶了。雨密风狂是弹起《胡笳十八拍》,是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雨疏风歇,则是弹起《高山流水》,余韵悠扬,又如风过荷塘,暗香飘送。因此,才 女李易安才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意境。 ⑥秋风乍起,万物萧疏。这是自然界的不二定律,谁都抵挡不住自然法则。梧桐发芽如老妇抽丝,但 梧桐的落叶却让人感泣。住在乡下的人常有这样的体验:第一场严霜落下的晚上,在夜间熟睡的人们常会 被院子里噼里啪啦的声音惊醒,以为是落雨了,雨紧潮急的。然而,透窗而入的月光又很分明。待打开窗 看,原来是梧叶飘飘,急遽地从枝头落下,步履匆匆,不容置疑的,让人惊异。 ⑦人衣衫单薄甚至是袒胸露乳的时候,梧桐枝叶茂密,为人遮风挡雨;人穿棉戴帽时,梧桐却褪尽铅 华,光着身子,独对长天,瑟缩在风雪中。古诗云:“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时还故 处?”梧叶虽是落于树下,但落叶归根却是很少有的事。勤快的人不多久就会将树叶扫干净,上下光秃的 梧桐树显得更加孤单。其实,不仅对于梧桐是这样,人也是一棵移动的树,一旦离开了暖巢故土,就很难 再回原来的地方。人挪活,树挪死,其实是心里苦涩的人安慰自己的话。 ⑧吸纳万籁千声的梧桐,具有了兰心蕙质、金声玉应的禀赋。不信,待解开梧桐的树干,清晰完满的 年轮就是一张金质唱片。据传当年蔡邕的邻人烧桐木煮饭,他听到火烧木裂声,大呼良木,抢出来制成“ 焦尾琴”。愚者以良桐为薪,只有贤者方慧耳识才,但真正能为琴的良桐又有几何呢? ⑨城市里很少见梧桐,但却多的是法国梧桐,枝叶婆娑,树姿婀娜,妩媚生姿。坚硬的柏油路,喧嚣 的市声,梧桐在城里是水土不服的。朴实土气的梧桐似乎不讨城里人的喜爱,但她能给乡下人带来福气: 因为栽下梧桐树会引来凤凰。 1.文章开头第①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修辞的角度说说下面 句子的表达效果。 没多久,叶片由婴儿拳头般大小变成大人的巴掌了,再过几天又变成了老汉头顶上的斗笠。此时,树下已 是浓荫匝地,日光再也照不透地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第④段中说:“但 如果全这样看待梧桐,那的确是委屈她了。”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要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请分别说一说描写对象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用意。 【甲】而梧桐则如贪睡的村夫,还想睡个回笼觉,最终禁不住春风细雨的催促,才懵懵懂懂地露出头 来,吐出毛茸茸的嫩芽,稚拙地憨憨地笑着,一点也不性急。 【乙】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 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2017·北京石景山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宫锁匠心 ①“沙沙沙……沙沙沙……”故宫西三所,文保科技部漆器组工作室内,闵俊嵘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 着一条约两厘米宽的砂纸,有节奏地摩擦一件金漆彩绘瑟的漆皮。他的眼神专注于砂纸和古瑟漆面的摩擦 处,身边的空气也随之安静了。他的工作台就在瑟的左边,桌面上放着一本白色封面的《考工记》。如果 坐下来,与视线几乎平行的架子上,放着一小碗生漆和各种工具。 ②在故宫里的时光已有 12 年了。2004 年,闵俊嵘从清华工艺美院漆艺专业毕业,进入了专业对口的 故宫文保科技部漆器组,按着当年“一对一”的师徒制,成为老师傅张克学的徒弟。当年漆器组只有他和 师傅以及师兄三人,那时他对故宫了解不多,带着读书时打下的漆器工艺底子,开始给师傅打下手。 ③从除尘起步,他在修复不同的漆器文物中,一一掌握了漆皮加固、灰胎补全、贴金箔、罩漆等手艺。 “用什么浓度的胶,选什么样的填充材料”,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他逐渐领会着文物修复要“修旧如旧 ,最小干预”。比如罩在金箔上的漆,太深会和颜色不统一,浅了又没有效果……这些经验随着 12 年来 经手的 100 多件漆器,逐步累积。 ④过去 12 年,他修漆器时经历过两次“忐忑”。第一次是刚入职,随着师傅修复编钟编磬漆架;还 有一次是 2012 年师傅退休后,他真正独立地修复文物时。漆器修复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些技艺至 今达不到,有些要慢慢琢磨,《髹饰录》【注】是闵俊嵘的宝典之一。 ⑤现在的闵俊嵘已是漆器组组长,去年故宫举办“文物修复技艺展”,他带着同事们特意选取了一件 破损严重的金漆彩绘瑟进行修复,这件面板破损开裂、构件也有所缺失的瑟,最终以光鲜亮丽的“原貌” 躺在展柜里。很多文物是为了布展修复的,更多的时候修复工作会缓缓来,没有工作量的要求。“做这个 工作,如果你静,你会变得更静。如果你不静,你必须静下来。”12 年在故宫修文物的工作对他是一种磨 砺。他一定要把一天中状态最好的时候用在文物修复上。这像准则一样刻在每位文物修复师的心上。 ⑥有时为了修好文物,他会给自己加码。一次为了修复好一把所有构件都翻开、上面的漆都脱落殆尽 的清宫旧藏、国家级文物“金陵易少山斫古琴”,他用晚上和业余时间找老师学古琴制作,从古籍、文献27 里找线索,还专门买了一把斫琴学习乐理和演奏,至今已经足足花了 9 年时间。“会做了就更会修。”“ 修复过程中,不能违背古琴基本的演奏功能,如何演奏自己也得懂。”他是这么想的。 ⑦为了获得更纯粹的漆,他经常会跋山涉水和漆农一起去崇山峻岭采漆。采漆基本在比较容易出漆的 三伏天进行。因为害怕白天漆被太阳晒起皱,割漆一般都在晚上。从深夜 12 点到第二天黎明,他经常只 戴一个头灯在漆黑的没有月光、伸手不见五指的山峦里作业,下面是陡峭嶙峋的山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 坠下。按照一棵树 10 个口割 40 刀,一宿割 60 棵树来算,有的时候六七个小时下来也就能装一矿泉水瓶 那么多的漆,所以行业里流传着“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⑧“宫内”做工匠,不觉岁月长。跨进文保科技部的大门,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即使这里距离新 开放的慈宁宫区域,只有一墙之隔。 ⑨漆器修复就是跟古人对话,得琢磨古代的匠人们是怎么绘制的,用的什么材料,色彩控制如何,甚 至还得揣测古人造这件器物时的精神状态。他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作为世界上院藏明清皇室艺术精品最 多的博物馆,故宫库房内藏的 1.7 万多件明清漆器,数量最多,品质最好,再加上古建筑的内檐装修,于 他们是学习不尽的财富。他在反复体会和修复中,接过了前辈递来的工具,成为这个领域的主力。 ⑩他在其中寻求一种道。“匠人精神”有两个含义,一是对技艺的追逐,二是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 。这意味着工匠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如何游刃有余地享受这个过程,这是从技术到精神层面的追 求。 ⑪文物修复者的任务就是让文物尽量完整地传承下去,所以他修复漆器时会尽量在能力以下挑选,“ 可以巧手以做拙作”,意思是技术高的人可以修复工艺一般的文物,但是“不能庸工以当精致”,如果超 出了现有的水平就要退回去。 ⑫闵俊嵘这批人 2004 年左右进入故宫,发展至今有 8 个人,但只有 3 个人接受过老师傅的指导,现 在和之后的工作大家需要摸索着来。相比而言,人倒不是太重要的问题,“招人比片子(《我在故宫修文 物》)还火。”故宫今年预计招一两百个人,报名者达到了两万多人。“我们招人的时候特别严格,也会 讲清楚要求。来了的人就没有走的,留下的都是有缘分的。”他说。 ⑬都说深宫锁人心,但锁住的“匠心”只会越陈越静,越静越美。刚刚过去的春节,闵俊嵘是在故宫 度过的。除夕当天走在空无一人的故宫,这个工作了 12 年的地方仿佛又有了第一次来时那种皇家大院的 感觉。一进来,外面的声音似乎都消失了,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注释】 《髹饰录》:明代黄大成著,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 1.请根据本文内容,用一小段话向身边的人介绍漆器修复师的工作特点和工作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选入试卷时做了添改,请对照下面第⑦段的原文,说说你是否认可这样28 的修改,以及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 不仅如此,闵俊嵘还曾半夜在郊区翻山爬树,看专业采漆人如何割漆,“百里千刀一斤漆”,他记录 这段经历时写道,“以后用漆时会更加珍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宫文保科技部除了漆器组外,还设有古书画装裱组、青铜器组、纺织品组、 百宝镶嵌组等。将来如果有报考故宫文保科技部的机会,你愿意进入哪一组呢?请结合你的实际情况和对 这份工作的认识,说说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有不少值得探究的地方,有同学提出:“题目是‘宫锁 匠心’,但开头并没有点题,这是否合适?”请你也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我在家附近的面馆,看到了五种不同的人对一碗面的不同的吃法。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真实亲切,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 3.①交代写作对象:一碗面条;②明确叙述主要内容:一碗面条的几种吃法;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 好奇心。 4.面条是生活的代名词,它的吃法,反映了不同的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情调。所以说它“不 仅仅是一碗面条,还是有滋有味的生活”。“滋味”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情趣。 5.(1)长短句交叉运用,句式自由。语言朴实直白,口语化的表述,非常生活化地写出了平凡夫妻的爱情29 表达。“青菜”“面条”成了夫妻互敬互爱、相濡以沫的媒介,人物更真实亲切。 (2)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嘟囔”“玩”两个动词写出了孩子的不懂事,“不卫生,我不吃”一 句中的两个“不”字又写出了孩子的娇惯。而对于爸爸的动作“看”“端”“吃”这三个动词的描绘,则 形象地写出了他对孩子的忍耐,对粮食的珍惜,对家人的爱。 二、 1.第一个故事:在邮局,“我”看到一位已经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在给乡下的老母亲寄药,深受感动;第 二个故事,在医院,“我”看到一对八十来岁的老夫妻相互搀扶着来输液,备感温暖。 2.示例:“我似乎看到了她母亲。一个很沧桑很陌生的老太太,安静地坐在轮椅上,或躺在床上,眯着 期盼的眼”,在叙述的基础上,运用想像,展现出八九十岁的老太太生活安定,天天期盼女儿归来时的温 馨画面。虚实相间,形象地表明了无论人的年龄多大,也无法割舍母子间那两颗牵着的心。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对八十来岁的老夫妻相伴的画面”比作是“一部沧桑的黑白影片和一张 发黄的旧照片”,形象地写出了这对老夫妻的苍老,表明了他们走过的人生之路的漫长。 4.具有文学色彩,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抒情、议论。揭示所叙故事的现实意义,升华文章的主旨;点明文题,自然作结。 三、 1.吃到赤豆棒冰,跳到护城河游泳。 2.写水果店和善、清秀但寂寞的店员,反衬糖果店店员的难看和态度的恶劣,突出了孩子们对糖果店的 热爱,对棒冰的渴望和吃到棒冰的满足感。 3.写“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等,是正面描写;忘了文明礼貌的居民 和没人听的评弹是侧面描写,两相结合,把午后的炎热写得淋漓尽致。 4.(1)拟人手法,突出了白天漫长、炎热和难熬,表达了孩子对去护城河游泳的渴望。 (2)突出了孩子跟船浮游的速度之快和畅快得意,也反衬出母亲的担忧和恐惧。 5.示例 1:选材:街头陋巷,匹夫凡人,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充满真实感和烟火气。 示例 2:语言:细腻精致,平易近人,市井俚俗,人生百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示例 3:主题:一根棒冰,一次游泳,艰难、简单、喧闹的生活却贮满愉悦、挚诚、乐观,令人回味无穷。 四、 1.①大绵羊对拿棍子侮辱它的二哥抗议,追击到二哥投降为止;②大绵羊教训拿干粮渣捉弄它的邻居小 伙子;③大绵羊在风雪夜大叫提醒主人羊群逃跑;④大绵羊逃出羊栏趴在窗台偷看“我”。 2.①羊是弱势群体,需要被保护而不是作为保护者;②它所代表的特性是柔弱、善良;③逆来顺受、默 默忍受而不会反抗;④无话可说,不会表达自己的诉求,没有张扬的个性。 3.(1)运用了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轻蔑”一词表明这只羊对邻居给予的“好意”表示不屑并干脆拒绝,30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羊的独特个性,表明这只羊像人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2)运用了动作描写,“搭”“伸着头”“张望”“把头侧过去”“紧贴”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 只羊趴窗窥视房间的情景,表现了这只羊的聪明和神秘,表达了“我”面对这一番场景时绝望、惊诧的心 情。 4.①交代写作对象,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借儿时回忆向我们展示了一只体面的绵羊“其实应该 是怎样的”,所以哪怕它最后又回归了所谓“一只羊的结局”,也让我们记住了这只羊曾经的高傲沉稳。② 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读者增加对身边生命的敬畏之心。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5.宿命:逆来顺受地沉默长大,被卖掉,最终以肉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餐桌上。(养大后卖掉补贴家用,同 时被人们视为逆来顺受、柔弱的弱势群体。) 原因:①从人物形象来看,羊无法摆脱宿命是它的结局,作者用羊悲剧性的结尾与其“不同凡响”的一生 形成对比,悲壮而震撼地突出这只羊的与众不同。②从主旨来看,警示着人们要打破对生命的那些约定俗 成的偏见,放下俯视生命的傲慢。③借羊喻人,呼吁我们要永远做一个“不同凡响”的、率真的、有智慧 的人。 五、 1.“姥姥来自马尔代夫”,源自“我”与姥姥生活中的哏,来自“我”与姥姥一同通过电视周游大半个 地球的生活乐趣,是“我”与姥姥亲情的集中体现和见证。姥姥出生于泰安,但选文要表达“我”与姥姥 间浓浓的亲情,所以选文用“姥姥来自马尔代夫”为题目。 2.指的是透露着“我”与姥姥浓浓亲情的生活中的桥段、伏笔、笑点和趣事。 3.在天长地久的生活中,在与“我”共同享受这隔代人间的亲情过程中,“马尔代夫”已经成了我们之 间亲情生活乐趣的桥段,而享受这种乐趣成了一种自然、习惯,所以姥姥表现出毋庸置疑和不值得一辩的 神情。 4.不矛盾。“有文化”在文中指的是有水平的意思,是说姥姥编故事的水平高,带给“我”的乐趣多;“ 文盲”指的是姥姥不识字。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5.第④段写姥姥犯了不少低级错误,比如迷信气功差点害了眼,这样写,一是表明写的是真实的,二是 表明这些回忆性文字,因情因爱满满,所以犯的低级错误也成了一种美好,也恰好体现出了“我”与姥姥 之间爱之浓情之切。 六、 1.“平凡”指“我们生活的乡村”与别的小镇一样是个平常、荒僻的小镇,也指朗医生一生毫无惊天动 地、戏剧化的平凡生活;“不平凡”指我们生活过的乡村,曾经有过一个平凡但却给人类幸福做出过重大 贡献的医生。该句高度概括了朗医生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透露出作者对朗医生的赞颂之情。 2.指的是旧时代小镇规划思路:为了突出“中心地位”,建筑物就正正地挡在主干道上,车马人等,都31 必须减速绕行。写小镇的旧时代规划思路,写朗医生生活的小镇的平常,为写朗医生的“不平凡”做准备。 3.朗医生记得“有同学吸服乙醚后碰伤身体感觉不到痛苦”这件事。 4.朗医生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对医药科学使用的启示,首次使用乙醚麻醉术获得成功;朗医生从未过度关 注自己的贡献,只是安静地享受生活,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淡泊名利)。 5.“微低着头”“谦和”写出了朗医生平常的外貌(也隐含其淡泊名利的一面);“纯净的眼睛”暗指朗 医生内心的纯净,因而造就其人生不平凡的贡献。 七、 1.角度一:第一件事因为没有经历期待吃杨梅的过程而使得吃杨梅没感受到任何滋味,第二件事因为经 历了期待放烟火的漫长心理过程所以充分感受到了烟火绽放的美丽滋味。 角度二:第一件事的“滋味”是从味觉的角度写品尝的滋味,用的“滋味”的本意。第二件事的“滋味” 是从心理体验的角度来写滋味的,用的是“滋味”的比喻意义。 2.这样的描写记叙了“我”吃杨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同时也为后面“我”品尝不到杨梅的滋味做了解 释(铺垫)。抄写:其实那时候我根本还没有清醒过来。舌头是硬的,牙齿是木的,嘴巴机械地蠕动着咀嚼 着,喉咙也好像堵塞了。 3.(1)“努力”写出了“我”当时吃杨梅的机械状态:只是为了响应妈妈“趁新鲜吃”的要求,不让杨梅 过夜,是完成任务式的状态。 (2)“亮”字既写出了大家看烟花的期待心情,更写出了经过漫长的等待,大家终于都来看“我”的烟花 时“我”内心的快乐。 4.点拨:例子应该能体现以下特点:曾经对某事很期待,很有感觉,然而真正遇到时却因为时间仓促或 者感情不够投入等缺少过程而大失所望或者无滋无味。 5.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描写出了烟花绽放时的绚丽,烘托了“我”当时无比快乐、兴奋的心理状态;跟上 文“我”“吃杨梅”的毫无感觉形成对比,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有过程有情感地投入才能体验生活的滋味。 八、 1.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突出了桃花的美;③引发了读者美好的想像;④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2.承上启下,由上文对“乡下的桃”的介绍自然过渡到下文对“野生的桃”的描写。 3.(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下的桃”比作“乡下妇人”,赋予它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它的安静与从容;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2)“竟”的意思是竟然、意想不到,突出桃核顽强的生命力;“偎”字将刚出生的桃树苗拟人化,描写 了它的不起眼以及怯懦的情态,生动传神。 4.我们移植野生桃树到院子里,但没有成功。自然界和人类一样,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就是合 理,平安就是幸福,自由就是快乐。32 5.示例:父亲较劲似的将尚未成熟的“狗屎桃”焐了个把月,可能是一种促使它成熟的方法,虽然焐出 的桃口感“绵软,有些甜”,但又有“浅浅的酸味”,终究是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因此人类应尊 重自然。 九、 1.①楼下的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②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 错落有致地排列着;③雨滴拍打着青瓦,雨声里有家,有“我”的童年;④瓦楞间有青苔野蒿,散落在小 巷里的伞花与家乡相似。 2.①有青山秀水为背景;②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③与作者血脉相连,有自己的生活轨迹;④ 有丰厚底蕴。 3.(1)“青衫和旗袍”喻指青瓦古朴的身影。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青瓦”比作“发黄的名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瓦历史的悠久, 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4.①家乡的味道;②厚重的历史;③遥远的乡愁;④童年的记忆;⑤文化的印记。 5.结构上:照应了文章的标题,表明了作者写作意图。内容上: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青瓦”承 载着乡情,易触动游子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也突出了“青瓦”历史的厚重,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顽强 地点缀在各个角落。 十、 1.①出于礼貌被动地读;②渐入佳境,欲罢不能;③主动地、自觉地借书以至买书读(读书的心日益沉静); ④享受读书,精神得到升华。 2.(1)嗅,是“用鼻子辨别气味”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我”想像到了书中初春桦树刚发芽的淡淡清香与 葛利高里坐在树下,战马啃吃着青草的场景,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书里的故事让作者欲罢不能, 读书时被书中情境深深陶醉的情景。 (2)这是对“我”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我”打开刚刚收到的书籍时的情形,表现 了“我”收到书时的激动与对书的热爱之情。 3.书为“我”去除了生活中许多的虚伪和浮华,“我”更认真地工作,更积极地生活。表达了“我”对 书籍的热爱以及书籍对“我”的深刻影响(或“巨大力量”)。 4.示例 1:对比。如把小姑娘喜爱读书与“我”自由、随性阅读形成对比,突出了“我”不真正喜欢读书 的特点,为下文写“我”在小姑娘的影响下,逐渐喜欢读书、以书为伴做了铺垫(如“我”一开始不喜欢 读书与最后以书为伴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对读书态度的显著变化,表现了书籍对“我”的影响之大) 。 示例 2:设置悬念。文章第①段写小姑娘的理由好笑但“我”笑不出来,以及“我”一开头便收不住尾,33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 3:首尾呼应。文章开头写“我”认为小姑娘胸无城府到最后“我”把她当作“我”的“老师”,首 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同时表现出小姑娘对“我”读书的影响,深化了文章中心。 示例 4:铺垫。文章第⑤段写“我”读完一篇长篇小说后,推荐给朋友而朋友却已看过三遍,“我”深感 惭愧、自觉肤浅,为下文写“我”静心读书、享受读书做铺垫。 十一、 1.首段提到梧桐一身烟火气的特点,引出后文的梧桐土气而不俗气。 2.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后发的梧桐长势迅猛,有股憨朴的生命力。 3.因为作者认为梧桐土气而不俗气,是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象征,是隐于民间的隐士。 从她身上也能 体会到夜雨听梧桐的雅兴,感悟到落叶难归根的感泣,欣赏到良桐为琴的金声玉应。 4.这句话字面上就是说种好了梧桐,凤凰就会在这里安家落户。引申一下就是说,一个地区创造好了经 济发展的条件,就自然而然有大客户前来投资洽谈,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该谚语又简称“筑巢引凤”, 比喻创造条件,引进人才。 5.【甲】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梧桐树稚拙的憨态,突出了梧桐是隐于民间的隐士的特点。【乙】用拟人手 法写出紫藤萝稀落伶仃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失落的心情。 十二、 1.漆器修复师的工作需要心静,需要师傅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潜心揣摩,需要追求完美和极致,要不辞 辛苦,还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要在文物修复时保持最好的状态,要量力而行。 2.我认同这样的修改。修改后的文字从割漆的时间、环境的危险、工作的强度等方面,着力描绘了“跋 山涉水只求一斤漆”的具体情景,突出了采漆工作的辛劳,体现了闵俊嵘的敬业精神。 3.示例:我愿意进入百宝镶嵌组,因为我对百宝镶嵌有兴趣,我能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在工作中还有机 会接触故宫藏宝,欣赏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提高我的艺术品位。 4.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闵俊嵘的成长和工作经历,另一条是漆器修复工作的特点,是这 样吗?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