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第2单元学业分层测评5 (人教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2单元学业分层测评5 (人教版附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学业分层测评(五) 苏轼词两首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凭吊 C.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缓慢 D.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担负 ‎【解析】 任:听任,任凭。‎ ‎【答案】 D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导学号:91232033】‎ 例句:何妨吟啸且徐行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且战且退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连词,表并列。A项,副词,将近。C项,副词,将近。D项,副词,尚且、还。‎ ‎【答案】 B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导学号:91232034】‎ A.回首向来萧瑟处 B.千古风流人物 C.多情应笑我 D.同行皆狼狈 ‎【解析】 D项,“狼狈”古今义均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A项,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B项,古义: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今义,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或轻浮放荡。C项,古义,多愁善感;今义,重感情(多指重爱情)。‎ ‎【答案】 D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4)《定风波》中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4)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导学号:91232035】‎ 西江月①‎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②。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 ①另有标题为“黄州中秋”。本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②“夜来……”二句:谓秋风落叶引起眉上秋,鬓上霜(白发)。③孤光:远照之月光。‎ ‎5.词的上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注①可知,此词写于中秋,此时作者被贬于黄州。开篇慨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有对逝水年华的悲叹。三、四两句选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更替,感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婉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答案】 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感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婉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6.对“把盏凄然北望”中“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你怎样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下片首句写作者遭贬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第二句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第三句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而第四句中的“望”字将全词所有情感都包含其中。‎ ‎【答案】 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懑,有渴望被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醉翁操①‎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E.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如“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两句,也是以声写声。‎ ‎【解析】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朝吟夜怨”的“吟”字并非是指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所以C项错误。在解答古诗词鉴赏题时,同学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所给的信息,这对于我们把握整首词的主旨情感是非常有帮助的。E项,“商声”“羽声”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不是以声写声。‎ ‎【答案】 CE ‎8.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词的上阕描绘了山谷空寂、明月皎洁、山风轻拂、夜露润物的美好景色,醉翁在这样的境界中弹奏的乐曲清琅、圆润,响彻空山,令词人向往这种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下阕主要是抒情议论,醉翁的啸咏与流泉相应,醉翁去逝了,流泉仿佛在早晚幽咽,词人借山有时光亮、水有时回转与自己对醉翁的思念无尽对比,表达对醉翁的思念之悲。‎ ‎【答案】 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导学号:91232036】‎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9.这首词写于苏东坡贬谪黄州之时。请说说词人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四者结合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内容可以看出,上片写景叙事,下片议论抒情,这是宋词的常用写法。回答时,注意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答案】 此词上片全是叙写东坡深夜醉归,用语仿佛平直,但最后一句“倚杖听江声”透露了词人心中情感的波涛,我们仿佛听见了词人心中的不平之音。但当时他是遭贬之身,这种不平表现得相当含蓄。下片一、二两句是议论性的抒情,词人心中对官场的厌倦之情自然地表现了出来。第三句写景,景写得极美,显示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但尽管“风静縠纹平”,但词人的心中并不平静,内外形成了对比。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词人希望能乘一只小船漂泊于江海之上,去寻找他理想的境界,去度完他的余生。‎ ‎10.苏东坡用词极为准确传神,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词语言的鉴赏能力。可以先找出精练传神的词语,再结合语境、意境进行分析,意思对即可。‎ ‎【答案】 “归来仿佛三更”中的“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夜已深,但词人由于豪兴淋漓,喝酒太多,以至于分不清时辰了。“倚杖听江声”中的“倚”字写出了词人历经宦海风浪,身体已经不可避免地衰老的无奈。‎ 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第11~12题。 【导学号:91232037】‎ 观书有感 朱 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琴 诗 苏 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1.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朱熹的诗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而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苏轼在诗中思考的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其实,琴之所以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 ‎【答案】 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果。‎ ‎1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朱诗以行船为例说明道理,苏诗则是以两个“若”引出的疑问句来阐述道理。‎ ‎【答案】 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 ‎13.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对月赏梅。苏小妹轻吟一联:“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黄二人细细咂摸,顿时为之绝倒。请用简练的语言描摹该联的意境。(不超过50字) 【导学号:9123203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 “扶”“失”是关键。“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扶”字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的“失”字,非常贴切。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两句诗的感染力。‎ ‎【答案】 纤弱的柳枝因风儿的轻拂相偎而摇曳生姿,素雅的梅花与朦胧轻笼的淡月相融一色。‎ ‎14.下面是全国城乡居民“各年龄组参加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调查数据,读图后请写出两个结论。 【导学号:91232039】‎ 参加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各年龄组人数百分比 ‎(1)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年龄分布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住中等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和大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的变化趋势,即可找到规律。注意表达要简明、准确。‎ ‎【答案】 (1)全国城乡居民参加中等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且各年龄组这一比例基本相同 ‎(2)参加大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随着年龄增大逐步下降(或:随着年龄增大,在体育锻炼时采用小强度的人数比例逐步增加)‎ ‎1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在儒家学说中,“孝”为伦理道德之首。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大意是,“孝”说的是供养父母,而犬马也都能得到饲养,____①____,就与饲养犬马没有区别。由此可见,孝不仅在于外在的表现,____②____。如若未真诚侍奉和尊敬父母,任何外在形式的表现都不足以体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____③____,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道德追求。“孝”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社会伦理基础,儒家更将“孝”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否尽忠报国、尽职为官的基本标准,“孝”与“忠”共同形成社会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和空格前后的内容。语段主要介绍儒家学说中的“孝”。①处所在的句子整体是阐释孔子的话,由其前后文可知,①处应该填写与“因此若无孝敬父母之心”类似的内容。②处,前文写“孝不仅在于外在的表现”,后文写“任何外在形式的表现都不足以体现孝道”,由此可以看出②处的内容是有关人的内在情感的。③处,由后文的“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道德追求”可以看出③处的内容应该是有关伦理观念的。‎ ‎【答案】 ①因此若无孝敬父母之心 ②而且更在于内在的情感 ③孝不仅是善待父母的家庭伦理观念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