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中考化学复习方案阶段训练(共6套鲁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阶段训练(四)‎ ‎[训练范围:第三单元、第八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 时间:30分钟 分值:60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17·荆州】实验室配制100 g 10%的NaCl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酒精灯 B.托盘天平 C.胶头滴管 D.烧杯 ‎2.【2017·怀化】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体 C.所有饱和溶液都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和 ‎3.【2017·来宾】在粗盐难溶性杂质去除的实验中,操作错误的是(  )‎ A.称量时,在托盘天平左右两盘垫上相同质量的纸片 B.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加快粗盐溶解 C.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液体加快过滤 D.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4.【2017·怀化】下列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溶解、过滤、蒸发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达到初步提纯的目的 B.用KClO3制氧气通常加入MnO2作催化剂 C.氢气可以燃烧,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D.配制50 g 5%的NaCl溶液时,把称好的固体倒入量好水的量筒中进行溶解 ‎5.【2017·怀化】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C4-1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图C4-1‎ A.t1 ℃时,甲和丙的溶解度都为20 g B.甲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的溶解度 C.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可以分离甲中混有的少量丙 D.t2 ℃时,将70 g甲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溶液的总质量为150 g ‎6.【2017·来宾】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 g。下面是四位同学在20 ℃时配制的氯化钾溶液,其中一定达到饱和的是(  )‎ 图C4-2‎ 5‎ ‎7.【2017·雅安】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68‎ ‎3.73‎ ‎7.3‎ ‎13.4‎ A.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B.20 ℃时,将2 g高氯酸钾溶于98 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 C.60 ℃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7.3%‎ D.80 ℃的高氯酸钾溶液冷却至40 ℃时,肯定有晶体析出 ‎8.【2017·潍坊】潍坊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氯化钠占整个海洋盐类的80%以上。下列有关氯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室温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氯化钾 B.取出部分上层溶液,可将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变饱和 C.可用硝酸银溶液鉴别氯化钠和氯化镁溶液 D.将100 g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为10%,所用的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 ‎9.【2017·呼和浩特】选择下列部分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乙实验为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C4-3‎ A.操作①和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相同的 B.甲实验和乙实验都要用到操作①‎ C.甲实验在操作⑤时,将水全部蒸发后停止加热 D.乙实验在操作③时,若俯视读数,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10.【2017·遵义】根据如图C4-4提供的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C4-4‎ A.氯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提纯氯酸钾最好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B.30 ℃时,氯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C.80 ℃时,7 g NaCl和20 g水能形成饱和溶液 D.控制温度,图中氯酸钠和氯化钾能发生化学反应 二、填空题(共25分)‎ ‎11.(9分)【2017·毕节】根据下表中NaCl和KNO3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 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5‎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0 ℃时,NaCl的溶解度是________g。‎ ‎(2)NaCl与KNO3相比较,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物质是__________。‎ ‎(3)2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50 g NaCl或50 g KNO3,充分搅拌后,将溶液温度升高到40 ℃(不考虑水分蒸发),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则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 ‎ 图C4-5‎ ‎12.(8分)【2017·铜仁】如图C4-5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用“”连接)。‎ ‎(3)t2 ℃时,将140 g 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析出A晶体的质量为________g(水分的蒸发忽略不计)。‎ ‎(4)现有t2 ℃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 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均无剩余,将它们均降温到t1 ℃,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________(填序号)。‎ ‎①B>A>C ②A>B>C ③B>A=C ‎13.(8分)【2017·荆州】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C4-6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图C4-6‎ ‎(1)N点对应的是物质A的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加热C的饱和溶液,出现浑浊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去A中混有的少量B,步骤是加水溶解、蒸发浓缩、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4)t1 ℃时,将A、B、C各8 g分别加入到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测得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w(A)、w(B)、w(C),则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共15分)‎ ‎14.【2017·绍兴】以粗盐(含杂质Na2SO4、MgCl2、CaCl2、泥沙)为原料制备精盐。‎ ‎(1)加水溶解后,用如图C4-7所示装置除去粗盐中的泥沙,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 图C4-7‎ ‎(2)为除去Na2SO4、MgCl2、CaCl2,并得到中性的食盐溶液,下列所加试剂和操作:①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②过滤,③加过量的NaOH溶液,④加适量的稀盐酸,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能达到目的的顺序是________(填字母)。‎ A.⑤③②①④‎ 5‎ B.③⑤①④②‎ C.③⑤①②④‎ ‎(3)用pH试纸检验溶液是否呈中性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配制100 g 10%的NaCl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加热,不需要使用酒精灯。‎ ‎2.A [解析] 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如白酒中的溶质是液态的酒精,盐酸中的溶质是气态的氯化氢气体;同一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没有这两个条件的限制,不能比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浓度的大小;分子间有间隔,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和。‎ ‎3.C ‎4.D [解析] 配制50 g 5%的NaCl溶液时,把称好的固体倒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所需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进行溶解,不能在量筒内进行溶解操作。‎ ‎5.B [解析] 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 ‎6.B [解析] 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 g,含义是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钾34 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20 ℃时,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钾17 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向50 g水中加入17 g氯化钾,所得溶液恰好是饱和溶液,如果加入10 g氯化钾,则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向100 g水中加入20 g氯化钾,或加入33 g氯化钾,所得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7.D [解析] 80 ℃的高氯酸钾溶液可能是很稀的溶液,冷却至40 ℃,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8.D [解析] 室温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氯化钠,但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中各部分组成相同;硝酸银可以和含有氯离子的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将100 g 20%的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加入水的质量=100 g×20%÷10%-100 g=100 g,应该再加入100 mL的水,可以用量筒、胶头滴管来量取水的体积,用烧杯稀释、用玻璃棒搅拌。‎ ‎9.B [解析] 操作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速粗盐的溶解,操作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散热,防止液滴飞溅;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需要将粗盐溶解,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也需要将氯化钠在烧杯中溶解,这两个实验都需用到操作①;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应在有大量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用量筒量取水时,若俯视读数,则所取水的体积偏小,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10.D [解析] 氯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提纯氯酸钾最好用降温结晶的方法;30 ℃时,氯酸钾的溶解度是10 g,氯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1%;8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40 g,7 g NaCl和20 g水不能形成饱和溶液;氯酸钠和氯化钾交换成分可以得到氯酸钾和氯化钠,控制温度在10~30 ℃之间,氯化钠的溶解度较大,而氯酸钾的溶解度较小,会以晶体形式析出,所以图中氯酸钠和氯化钾能发生化学反应。‎ ‎11.(1)36.3 (2)NaCl (3)KNO3‎ 5‎ ‎12.(1)减小 (2)A>B>C (3)20 (4)①‎ ‎13.(1)不饱和 (2)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C的溶解度变小,析出C晶体,所以出现浑浊现象 (3)降温结晶(冷却结晶)‎ ‎(4)w(A)=w(B)>w(C)‎ ‎[解析] (1)N点在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N点对应的是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2)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C的溶解度变小,析出C晶体,所以出现浑浊现象。(3)物质A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除去A中混有的少量B,步骤是加水溶解、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4)t1 ℃时,物质A、B的溶解度都是20 g,物质C的溶解度小于10 g,所以将A、B、C各8 g分别加入到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测得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w(A)=w(B)>w(C)。‎ ‎14.(1)引流 (2)C ‎(3)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解析] (1)过滤操作中要用玻璃棒引流。(2)粗盐中的Na2SO4和BaCl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MgCl2和NaOH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CaCl2和Na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因为加入的除杂试剂都是过量的,所以加入的试剂应该以后面的试剂能把前面过量的试剂除去为原则,又因为Na2CO3可与BaCl2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所以加入Na2CO3溶液要在加入BaCl2溶液之后,加入盐酸要在过滤沉淀之后,除杂顺序为③⑤①②④或⑤③①②④或⑤①③②④。(3)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要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5‎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