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习题(浙江专用27份含答案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习题(浙江专用27份含答案解析)》 共有 28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专题训练十八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中国历史上,有位皇帝最早修建长城作为防范游牧民族南进的屏障,另一位皇帝却不再维修长城,而与蒙古各部结盟。以上做法分别出自(  )‎ A.秦始皇 唐太宗 B.秦始皇 康熙帝 C.孝文帝 唐太宗 D.孝文帝 康熙帝 解析:B 秦始皇修筑长城以防犯匈奴人南下,康熙帝时加强与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联系,故B项正确。‎ ‎2.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对匈奴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 可汗”‎ B.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崇尚儒家文化 C.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清朝统治为重心,后主张五族共和 D.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解析:A 唐太宗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突厥,而不是匈奴,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3.(2017·浙江温州选考模拟)“秦皇汉武”是诸多史书和文学作品书写的历史人物,两位君主历史活动的相同之处有(  ) ‎ ‎①修长城,抵御北方匈奴入侵 ②罢百家,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③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④重经济,推行铁业官营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两位君主历史活动的相同之处”即两人的共同措施,“秦皇汉武”都曾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对长城进行修缮,故①正确;秦始皇反对儒学,曾“坑儒”,故②错误;两位皇帝都用郡县制来加强中央集权,故③正确;铁业官营是汉武帝经济上的重要措施,秦始皇没有涉及,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4.为实现“君明臣廉”,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置谏官 ②完善内阁制 ③以御史治吏 ④慎用刑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C 设置谏官是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故①正确;内阁制出现于明清时期,故②错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以制度约束官吏,故③正确;慎用刑法面对的是所有人,并非针对“君明臣廉”,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5.“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李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  )‎ A.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 B.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 C.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D.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 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故B项正确;A、C、D三项中的选官、崇儒、扶植宗教材料体现不出。‎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6.(2017·浙江温州期末)康熙帝曾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这说明康熙帝主张(  )‎ A.民族团结,自无外患 B.兵农合一,外夷莫入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解析:D 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团结”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兵农合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错误;据材料“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可知,康熙帝认为巩固统治的关键在于以民为本,而不是“兴工劳役”(即修筑长城),故D项正确。‎ ‎7.中俄关系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规定:“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这一边界条约签订于(  )‎ 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解析:B 中俄关系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是中俄《尼布楚条约》,它签署于1689年,因此是17世纪。‎ ‎8.康熙帝亲政后,在养心殿近侧特意选了一个房间,作为学习教室,请讲官讲解满汉文化和儒家经典,还请西方传教士讲解自然科学知识,并购置了大批科学仪器。这说明康熙(  )‎ A.学习西方,应对边疆外来威胁 B.安定民心,解决满汉民族矛盾 C.顺应时代,萌生师夷长技思想 D.好学不倦,提高治国理政能力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解析:D 学习西方,应对边疆外来威胁是其一个目的,但是表述片面,故A项错误;安定民心,解决满汉民族矛盾是一个目的,但概括片面,故B项错误;师夷长技表述正确但并不全面,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康熙帝学习的知识既涉及中国又涉及西方,既涉及满汉文化,又涉及儒家经典,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体现了其好学不倦,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故D项正确。‎ ‎9.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基本定型于康熙时期。下列事件体现了康熙帝处理这一问题的事件有(  )‎ ‎①尊孔开科,延揽汉人 ②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 ③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 ④修建清漪园作为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场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C 尊孔开科,延揽汉人体现了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尊重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故①正确;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主权,与处理民族问题无关,故②错误;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体现的是藏汉两族人民团结协作进行文化交流,使布达拉宫艺术呈现汉藏合璧的特点,故③正确;清漪园现为颐和园,开始兴建于清乾隆帝时期,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10.百家争鸣时代的某思想家认为,“社会的自然秩序只需要每个人恪守其本来属于的位置就能够自然的得以保持。”他的伦理建立在两个思想之上:一个是(自身)臻于完善,另外一个就是关怀他人。该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墨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解析:B 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是老子的思想,材料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每个人恪守其本来属于的位置”“一个是(自身)臻于完善,另外一个就是关怀他人”体现了孔子“礼”“仁”的思想,故B项正确;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墨子的观点为“兼爱”“非攻”,材料中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11.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孙氏使用了“八佾舞”,孔子知道后气愤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季孙氏的这一行为主要与孔子的下列哪一方面主张严重相悖(  )‎ A.仁 B.义 C.礼 D.信 解析:C “八佾舞”是六十四人跳的舞,只有天子可以享用,鲁国大夫季孙氏是违背了周礼,因此选择C。‎ ‎12.余秋雨在《中国文化四十七讲》中说:“中国人对于孔子的记忆,大多是他的一些话而不是他这个人。” 下列言论中属于孔子的有(  ) ‎ ‎①“克己复礼”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有教无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C “克己复礼”是孔子关于“礼”的细节解释,故①正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观点,故②错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的观点,故③错误;“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方面的主张,强调教育的公平,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13.谈及道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亚里士多德则说:“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孔子强调统治者有“德”则四夷宾服 B.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基于个人价值 C.对道德的不同理解孕育着东西文化的冲突 D.对道德的不同理解扎根于不同的社会土壤 解析:D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道德有不同的看法,孔子强调统治者有“德”则四夷宾服,没有说出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故A项错误;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基于个人价值,没有体现孔子对道德的看法,故B项错误;对道德的不同理解是东西文化的差异,不是冲突,故C项错误;孔子对道德的理解产生于君主专制的背景下,亚里士多德对道德的理解产生于民主政治背景下,双方的不同理解是由于双方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故D项正确。‎ ‎14.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下列对这类“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他们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B.他们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权威 C.他们视城邦利益为至高无上 D.他们虽性别不同,但都能言善辩 解析:D 亚里士多德此句中的“人”指公民,他们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公民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权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城邦的动物”,当然会视城邦利益为至高无上,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公民仅限于成年男性,性别相同,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5.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在生物学领域,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  )‎ A.注意各个研究领域的联系性 B.注重客观实际,研究领域宽广 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D.家学深厚,遗传影响比较大 解析:B 材料不能表明“联系性”,故A项错误;“在哲学上”“在生物学领域”“在《物理学》一书”,表明研究领域宽广,“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表明注重客观实际,故B项正确;“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涉及人文主义,但不能表明其科研的主要特点就是“浓厚”的人文主义,故C项错误;“家学”“遗传影响”均未涉及,故D项 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 ‎——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 ‎——吴兢的《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4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可以归纳为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根据材料一“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可以归纳为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可以归纳为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第二小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通过御史制度约束官吏。从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等信息可以归纳为自省、纳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4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2分)‎ 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4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年表(部分)‎ 年份 年龄 大事记 鲁襄公二十五年 二岁 齐(大夫)崔杼弑其君,立景公 鲁昭公二十五年 三十五岁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鲁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齐,季氏执鲁政 鲁定公四年 四十八岁 吴兵破郢(楚国都),楚昭王奔随 鲁哀公四年 六十一岁 孔子自陈迁蔡,楚侵蔡 ‎——据何新《孔子年表》编制 材料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守城门的人)曰:“奚自(从何处来)?”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生活时代的政治现象。该政治现象反映的实质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孔子针对以上政治现象而提出的主张。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述孔子的言行。(7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一中“齐(大夫)崔杼弑其君”“鲁三家共攻昭公”“吴兵破郢(楚国都),楚昭王奔随”这几句话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实质”,体现了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社会失序。第(2)问,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二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信息作答;第二小问“评述”,结合孔 子的生活时代背景,孔子思想的目标及其思想的局限性等方面分析 即可。‎ 答案:(1)现象:大夫夺权;诸侯争霸(混战)。‎ 实质:分封制、宗法制瓦解。(3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主张:施行德治、礼教;克己复礼(恢复周礼);倡导“仁”。‎ 评述:孔子身处乱世,心系周礼,具有重建社会秩序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政治理想执着追求的坚定意志,但在践行上缺乏客观可能性。(7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