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追溯背景
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大量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是根据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当时他写作此文就是为了迅速普及物候方面的知识,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文章主旨
文章从自然现象入手,水到渠成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再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进一步强调了物候观测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加强物候观测。
结构图示
考点提炼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问题]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对应训练见第14题)
[点拨] 回答此类问题时,可按以下步骤作答:①判断句子是否运用了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或是否引用了俗语、谚语等。②根据所用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的作用回答。可按以下形式作答: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解答]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唱歌”把布谷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布谷鸟叫声的优美及人们能够根据布谷鸟叫安排农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请把下面的词语工整、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萌 发 次 第 翩 然 周 而 复 始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孕育(yùn) 农谚(yán) 翩然归来(piān)
B.了解(jiě) 纬度(wěi) 簌簌落下(shù)
C.连翘(qiáo) 悬殊(shū) 衰草连天(shuāi)
D.侵害(qīn) 延迟(yán) 风雪载途(zhài)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5
A.草长鹰飞 衰草连天
B.北雁南飞 冰雪溶化
C.花香鸟语 籁籁落下
D.割麦插禾 草木萌发
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悬殊:相差很远。
B.次第:依次。
C.销声匿迹: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D.风雪载途:风雪满路,文中指旅途艰难。
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
(2)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3)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
6.下列语文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草木荣枯”“冰雪融化”“风雪载途”都是主谓短语。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主干是“农谚包含知识”。
C.“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个句子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7. 请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聆听自然,万物皆有情。小雨淅沥,泉水叮咚,诉说着心中的喜悦;夜莺歌唱,喜鹊报春,讲述着人间的欢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心存感恩,为它们赞美,为它们歌唱:赞美这成长路上风霜雨雪的奇观,歌唱这前行途中鸟语花香的陪伴。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8.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顺序进行说明的,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将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的物候现象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课外阅读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唐宋许多大诗人,善于________鸟语花香的暗示,把大自然的变化写进诗篇。其中许多诗句,经过千百年的________,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还脍炙人口。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这就是说,只有对大自然________很深的人,才能领悟它的语言,和它亲密对话。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年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草木的茂盛和凋谢,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
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曰:“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然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领悟 考验 感悟
B.领略 考验 感觉
C.领悟 考证 感悟
D.领略 考证 感觉
12. 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后,班级举行“走进大自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云雨雷电,节气变化,都影响着人的活动。下面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总结出的一句谚语,请你理解其中的意味。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教 师 详 解 详 析
1.略。
2.[解析] C A项,“谚”应读“yàn”;B项,“簌”应读“sù”;D项,“载”应读“zài”。
3.[解析] D A项,“草长鹰飞”应为“草长莺飞”;B项,“冰雪溶化”应为“冰雪融化”;C项,“籁籁落下”应为“簌簌落下”。
4.[解析] D “风雪载途”,文中指寒冬里遍地风雪,不是指旅途艰难。
5.(1)举例子、作比较
(2)打比方
(3)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6.[解析] C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7.示例:金风送爽 白雪轻舞 吟咏着生活的美好
8.逻辑 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9.运用具体实例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
10.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11.[解析] A “领略”是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悟”是指“领会;理解”。与“暗示”搭配,很显然“领悟”更恰当。由此可排除B项和D项。“考验”是指“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等)”;“考证”与文献或历史问题有关。在这里,用“考验”恰当。所以选择A项。
12.[解析] 从第三段中可以感知信息,作者是围绕着“绿”来写的。
[答案] 绿色。
13.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另外,它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14.使语言典雅而具有说服力,更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具体说明了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15.(1)惊蛰日听到雷声,粮食就会大丰收;春分日降雨,生病的人会很少。
(2)清明。人们通过踏青、扫墓之类的活动祭祀祖先和英烈等,表达怀念、感恩之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