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湖南衡阳质检]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1~2题。
1.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
C.冷暖、干湿交替出现
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
2.a阶段( )
A.气候由暖湿变为干冷
B.冰川面积减少
C.雪线高度不变
D.海平面上升
1~2.解析:第1题,从全球平均气温曲线看为冷暖交替变化,从全球平均降水曲线看,出现干湿交替变化。第2题,a阶段全球平均气温和降水曲线都上升,结合右纵轴可知气候由暖湿变为干冷。
答案:1.C 2.A
[2019·安徽联考]某年的气温(或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之差称为气温距平(或降水量距平)。近50年来,西藏年平均气温为3.9 ℃,年降水量为448 mm,且变化明显。读西藏年平均气温距平、年降水量距平图,完成3~4题。
7
3.西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候特点是(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4.2000年以后,西藏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
A.温带草原和草甸退化
B.冰川和冻土融化加快
C.一年一熟的北界南移
D.旱灾加剧,粮食减产
3~4.解析:第3题,解答本题要根据材料信息理解气温距平和降水量距平的内涵,距平值大于0,表示变暖或变湿,距平值小于0,表示变冷或变干。根据图中气温距平和降水量距平曲线分析,西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温距平为正值,降水量距平也多为正值,说明年平均气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大,气候具有暖湿特点。第4题,根据图中曲线判断,2000年以后,西藏地区气候趋向暖湿,主要影响高寒草原和草甸,并非温带草原和草甸,A错;气温升高,加速冰川和冻土的融化,B对;年平均气温升高,一年一熟的北界将北移,C错;降水增加,旱灾应减少,粮食可能增产,D错。
答案:3.A 4.B
[2019·湖北武汉武昌区调研]下面分别是秦岭南坡与北坡地区1981~2007年年均温变化图和年均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完成5~7题。
5.1981~2007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
A.气温降低,降水增加
B.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C.气温增高,降水增加
D.气温增高,降水减少
解析:
7
由1981~2007年年均温变化图可知,秦岭南坡和北坡气温曲线大致平行,呈上升趋势;由1981~2007年年均降水量变化图可知,秦岭南坡和北坡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D
6.下列有关秦岭南北坡地区1981~2007年的气候及其要素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南坡较北坡增温幅度大
B.南坡较北坡降水减少多
C.北坡地区气候趋向干冷
D.南坡地区气候趋向暖湿
解析:由1981~2007年年均降水量变化图可知,秦岭南坡年均降水量降幅大于北坡,故秦岭南坡较北坡降水量减少多,B对;由1981~2007年年均温变化图可知,秦岭南坡和北坡气温曲线大致平行,南坡和北坡增温幅度大致相同,A错;北坡气温上升,气候应该是趋向温暖了,C错;南坡降水量明显下降,且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气候应该是趋向暖干了,D错。
答案:B
7.1981~2007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会使得( )
A.1月0 ℃等温线南移
B.秦岭地区冰川面积缩小
C.黄土高原的作物增产
D.附近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解析:由于秦岭地区气温明显上升,经过秦岭的1月0 ℃等温线有北移趋势,A错;秦岭的海拔比较低,夏季最高峰气温在0 ℃以上,因而没有冰川分布,B错;秦岭距离黄土高原较近,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相似,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和降水减少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图示气候变化会使附近河流的年径流量减少,C错、D对。
答案:D
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山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读下图,回答8~9题。
7
8.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
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9.乞力马扎罗山( )
A.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山地冰川融雪补给
B.该山地是在地垒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
C.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是位于背风坡
D.冰川范围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
8~9.解析:第8题,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第9题,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排放增多,会导致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乞力马扎罗山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雨水补给;乞力马扎罗山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原因是迎风坡降水多。
答案:8.D 9.D
[2019·人大附中月考]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0~11题 。
7
10.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11.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10~11.解析:第10题,人烟稀少的格陵兰冰原面积缩小,只能是自然原因气温升高使冰川融化所致。故D项正确。第11题,全球冰川大量消融以后,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冰川水也属于全球水量的一部分,不会因此而增加,只能说全球液态水量增加,故B项错误;海面上升会导致海洋面积增大,陆地面积相对缩小,海岸线长度会因之而减小,故C项错误;气候变暖,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海平面上升,不会导致气温下降,故D项错误。只有A项完全符合题意。
答案:10.D 11.A
二、综合题(共46分)
12.[原创题]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图,回答问题。(24分)
(1)北冰洋冰面范围这种变化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6分)
(2)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6分)
(3)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却有利于缩减北美和亚欧大陆东西岸航运的时间和成本,为什么?(6分)
7
(4)为抑制气候变暖的趋势,我国要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6分)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北冰洋2007年冰面范围比多年冰层覆盖平均界线大幅度缩小,显示了全球变暖现象还会持续。其原因主要从人为因素分析,从排放温室气体和毁林两方面来分析。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沿海的影响从淹没、灾害、港口等方面来分析。第(3)题,北冰洋冰面减少,有利于通航,从北美到亚欧大陆东西岸的航运通过纬度较高的北冰洋航道,使路程缩短,从而节省能源和时间。第(4)题,可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能源结构两个角度归纳。
答案:(1)世界气温处在波动上升时期;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6分)
(2)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沿海水产业会被影响。(合理即可)(6分)
(3)开拓北冰洋航线,缩短北美到亚欧大陆东西岸航程。(6分)
(4)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6分)
13.[2019·长沙一中月考]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下图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
(1)读图一,分别描述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特点并简析原因。(8分)
7
(2)读图二,简析B所在地区在世界交通位置中的重要性,并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提升B地区海运价值的影响。(8分)
(3)图二中A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该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题,图一中模拟值呈现高低波动变化,而观测值则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第(2)题,B点位于北冰洋,此处是联系其周边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全球变暖使海冰融化利于通航。第(3)题,农业生产与气候密切相关,气候变化会导致农业复种指数和农业结构变化。
答案:(1)模拟值:全球气温不断升降波动。观测值:全球气温波动上升。原因: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及植被的破坏。(8分)
(2)重要性:B所在地区是联系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影响:浮冰或冰盖融化,利于航行。(8分)
(3)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该地复种指数提高和农业结构改变。(6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