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共16套山东滨州市)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共16套山东滨州市)》 共有 16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十二 说明文阅读 一、(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揭开“种子方舟”的神秘面纱 陆纾文 ‎①在距离北极点1 000公里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一个山洞里,储存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90万份植物种子,作为“备份”防止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因灾难而绝种,被称为“种子诺亚方舟”。‎ ‎②种子库的选址位于挪威大陆与北极之间的斯瓦尔巴群岛上的一座沙岩山的内部深处,处于地质活动较不活跃的永久冻土带,且高出海平面‎130米,即使冰川融化仍能保持干燥的环境。在漫长的冬季,当地气温维持在零下30至零下20摄氏度之间,堪称植物标本的天然冰窖。‎ ‎③从外表看,用水泥浇筑的种子库入口毫不起眼,但当你走过那结满冰霜的‎120米隧道时,就会感受到它的深不可测。“方舟”的核心地带是并排的三间长‎27米、宽‎9.5米、高‎5米的独立冷藏室。这里最多可以储存450万份种子样品,目前其中一间已经贮藏有90万份超过1亿粒种子,其余两间依然空置。冷藏室是严禁外人进入的,法国摄影家卡洛琳·波伦也不例外。被拒之门外的绝不止波伦一人。2008年3月,挪威王储马格纳斯亲临种子库,提出想亲眼看看“核心地带”,结果吃了闭门羹;10月,美国前总统卡特来到这里,依然没能获准进入种子库的“心脏”。‎ ‎④全球种子库建成以前,全球范围内已有约1 400座规模不一的种子库,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位于政局不稳的国家或环境面临威胁的地区。相比之下,这座位于北极地下深处的“种子方舟”要可靠得多。‎ ‎⑤由于配备了大型制冷设备,冷藏室得以常年保持零下18摄氏度的低温,即使意外停电,种子库内的温度也能在至少200年内维持在零度以下。此外,存放种子的容器进行了真空密封处理,以限制氧气交换量并降低代谢活动。在这样的条件下,小麦、大麦、豌豆等农作物的种子可以存放1 000年,而生存能力最强的高粱种子,能够存放约1.95万年。不过,并非所有的植物种子都适合在冷冻条件下长期储藏,例如被联合国粮农机构评定为“全球第四重要作物”的香蕉。因此,“方舟”中有不少种子还需要频繁更替,才能保证它们的新鲜和可复制性。‎ ‎⑥在建设初期,科学家们对这座“植物诺亚方舟”将要应对的“灾难”设定包括自然灾害、疫病、战争,甚至“世界末日”。除了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为种子库“保驾护航”,建设者们还在其外围浇筑了厚达‎1米的水泥墙,并在库内配备了防爆破门和两个密封舱,入口处还设有包括运动传感器和网络摄像头在内的一系列安全设施,通过当地机场的控制塔,便可直接监视种子库内的一举一动。‎ ‎⑦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冻土层融化,冰雪融水深入种子库入口并向内蔓延了‎15米。这次有惊无险的事故让挪威政府心有余悸,最终于上月宣布对种子库进行升级,包括建造一处新的混凝土制的入口隧道,以及一幢用于放置应急电力设施、制冷装备等的建筑。‎ 22‎ ‎(节选自《文汇报》‎2018年3月4日)‎ ‎1.选文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第③段在说明“冷藏室是严禁外人进入的”这一问题时,却举了三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简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这里最多可以储存450万份种子样品,目前其中一间已经贮藏有90万份超过1亿粒种子,其余两间依然空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为种子库“保驾护航”,建设者们还在其外围浇筑了厚达‎1米的水泥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白垩纪独角兽——中国角龙 说起角龙,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三角龙、五角龙、戟龙,这些头上长着长角和巨大头盾的家伙看上去十分威风。如果查查这些恐龙的发现地,你会发现它们都来自北美洲。而北美洲之外只发现过一种大型角龙,它就是中国角龙。‎ 距今7 000万年的白垩纪晚期,乌云笼罩着今天山东省诸城地区的一座山谷,一阵强风扫过,树枝剧烈摇晃起来。在树下,一群中国角龙正在休息,其中一只中国角龙抬起脑袋望着越来越暗的天空,看来马上就要下雨了。‎ 在距离中国角龙不远的地方,一大群山东龙正在埋头吃东西,看来坏天气并没有影响到它们的胃口。山东龙属于鸭嘴龙类,它们长着扁平的大嘴巴,身体高大,比中国角龙大得多。山东龙既能够四足站立又能够双足站立,有的山东龙为了够高处的树叶会站起来,宽大的嘴巴一张一合就能够咬下不少树叶。因为都属于植食性恐龙,所以山东龙和中国角龙能够和平相处,共同享用食物。‎ 22‎ 山东省是中国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省份之一,而诸城市又是山东省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城市,在这里曾经发现了著名的山东龙。21世纪初,古生物学家对诸城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现了许多新的恐龙品种。2008年夏天,古生物学家在对诸城地区一个恐龙化石点的发掘中发现了3块不完整的头骨化石。从外观上看,头骨化石应该是属于某种未知的大型角龙类恐龙,这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还是第一次发现。‎ 大型角龙头骨的发现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古生物学家对化石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最终在2010年将这种恐龙命名为中国角龙,名字的意思是“来自中国的长角的龙”。从分类上看,中国角龙属于尖角龙类,它们都是大型的角龙类恐龙。‎ 中国角龙是一种体形比较大的恐龙,它的体长可达‎6米,身高约‎2米,体重超过2吨。中国角龙的个头比今天最大的犀牛还要大,是非常粗壮的家伙。‎ 在中国角龙的大脑袋后面是粗壮的身体,它的身体宽大,背后的尾巴很短。为了支撑粗壮的身体,中国角龙以四肢行走,它的四肢虽然不长但是很结实,能够快速奔跑。从外形上看,中国角龙非常像今天的犀牛,不过两者的生活方式相差很大。‎ ‎【甲】在前面的故事里已经介绍过,与中国角龙生活在一起的恐龙还有鸭嘴龙类的山东龙和暴龙类的诸城暴龙,它们一个是中国角龙的好朋友,另一个则是中国角龙的死敌。【乙】中国角龙生存于距今7 200-6 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算得上是最后的恐龙了。【丙】为了生存,中国角龙必须要组成群体,只有这样才能与诸城暴龙对抗。【丁】尽管中国角龙很强壮,但是依然不是诸城暴龙的对手,毕竟诸城暴龙可是像霸王龙一样凶猛的巨型食肉恐龙。‎ 科学家推测,中国角龙可能是一种非常好斗的恐龙,特别是当繁殖季节到来的时候,雄性的中国角龙为了博得雌性的芳心会大打出手。搏斗中的中国角龙会将鼻、角抵在一起较量,这样既不会伤害对方,又能够靠力量分出胜负来。‎ 中国角龙是植食性恐龙,由于它们的个头比较矮,主要以靠近地面的植物为食,比中国角龙高大的山东龙则会以树上高处的叶子为食。正是因为中国角龙与山东龙进食高度不同,因此才不会发生冲突,也因此保证了两种恐龙可以和平地生活在一起。在白垩纪晚期的山东,成群的中国角龙在平原森林之间游荡,是那个时代最常见的风景。‎ 中国角龙是大型角龙类,其所属的尖角龙类在角龙家族中可是非常高级的类群,巨大的体形、脑袋上的角和头盾是进化的特征。在中国角龙发现之前,中国发现的角龙有黎明角龙、原角龙等,这些角龙很原始而且个头不大。中国角龙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是北美洲之外发现的第一种大型角龙,同时证明了在白垩纪晚期北美洲与东亚之间的恐龙迁徙是存在的。‎ ‎(《天天爱科学》2018,5月刊,有改动)‎ ‎1.文中第八自然段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22‎ C.【乙】【甲】【丁】【丙】 D.【乙】【甲】【丙】【丁】‎ ‎2.文中画线部分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四、五两段文字,简要回答,21世纪初,________________。2008年夏天_________________。最终在201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段运用了________说明顺序,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九段加点字“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性?可以删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中国角龙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电视的前世今生 姚丁杨 电视机是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因为有着结合文字、图像和声音的生动呈现方式,电视机诞生之后,便迅速成为千家万户的娱乐中心。让我们穿越时光,一起回顾100多年来电视机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 机械扫描电视时代 电视技术的本质,就是应用无线电电子学实时的远距离传送文字、声音和影像的技术。1877年,法国科学家森莱克利用硒在不同强度光线下的电阻差异,设计并制造了一台靠电流传输图像的仪器,并将它命名为“远程电镜”。这是一台首次实现用电传播图像的仪器,可以说是最早的“电视机”。1884年,德国科学家尼泼科夫在森莱克发明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图像分解图盘装置,成功地实现了图像的分解与结合。然而,尼泼科夫的图像分解圆盘装置足足沉睡了40年。直到1925年,英国的贝尔德发明了一台实用的机械扫描电视装置,产生了图像。贝尔德的这台电视机就是基于尼泼科夫的图像分解原理制成的。这一时期,贝尔德成立了自己的电视公司,并开始定期推送电视节目,还解决了声音和影像不同步的难题,这一切促成了电视广播事业的诞生。‎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用贝尔德的机械扫描电视第一次播送出电视节目,标志着人类正式迈入“电视时代”。但在此时,新的电子技术向贝尔德提出了挑战。‎ 电子黑白电视时代 22‎ 就在英国广播公司开始播放电视节目后,人们便感到机械扫描电视的信号质量太差。消费者对高品质电视画面的需求催生了电子扫描电视。‎ ‎1939年,美国杜蒙公司终于制造出第一台电子黑白电视机,并开始面向大众销售。同一年,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所设的电视实验电台首次用电视转播纽约世界博览会的实况。以这次世博会为契机,电子电视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从此,电视机开始渐渐走进普通人的家庭。‎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令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脚步放缓。直到1950年电视相关技术才出现新突破,一个名为“懒骨头”的电视遥控器在美国诞生,标志着电视操作革命的开始。1955年,第一款无线遥控器Flash-Matic面世,这款遥控器可以向集成在电视四角的接收器发送光线信号,从而实现开关、声音大小以及换台的功能。不过,就在接下来的1956年,一种以超声波技术代替光线技术的无线遥控器诞生,遥控器遥控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电子彩色电视时代 ‎1951年,彩色显像管的出现推进了彩色电视的诞生,然而,最早的彩色电视由于与黑白电视不兼容而胎死腹中。直到1953年,美国RCA公司设定了全美彩电标准,并于1954年推出了第一台彩色电视,彩色电视的新时代才正式开始。日本的电视产业也因彩色电视时代的到来而迅速崛起。1967年,索尼工程师团队的一位年轻成员聪明地解决了彩色电视机一直存在的难题:图像扭曲和光发散。索尼称此项新技术为“特丽珑”。‎ ‎1968年,索尼卖出了第一台“特丽珑”电视机,很快便在市场上掀起消费热潮。消费者的热情促成了“特丽珑”的成功,“特丽珑”也获得了“有史以来最热卖机型”的美誉。‎ ‎20世纪60年代,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革。1962年,美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令电视技术进入空间时代。通信卫星作为转播电磁波的中继站,它可以接收地面发来的电磁波,经过放大后再发回地面,从而实现全球的电视联播。1969年,人们借助于卫星系统,向全世界实况转播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壮举。卫星电视广播的诞生,为广播电视的传输开辟了新的途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式各样的新技术也开始在电视机领域应用。1972年,数字技术率先应用于电视广播。1976年,英国完成“电视文库”系统的研究,用户可以直接用电视机搜索新闻、书报或杂志。1977年,英国研制出第一批携带式电视机,这让消费者意识到,电视机除了可以在客厅内使用之外,还能在出差时随身携带。‎ 我国的彩电行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1982年,中国的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在上海电视机厂竣工,这使得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 数字化电视时代 22‎ 随着微电子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电视技术正在向数字式、微型化、大屏幕、高清晰度等方向发展。数字电视的出现给电视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电视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来传播的电视类型。与传统的模拟信号电视相比,数字电视的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这便为提供高清晰、大容量的电视节目开辟了新途径。‎ 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薄如蝉翼且可以折叠的电视也将会在不远的未来与我们见面。也有人预测,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电视也许会渐渐成为古董,消失在技术的浪潮之中。不过,就像广播无法替代书籍,电视无法替代广播,我们相信未来的新技术也无法完全取代电视。也许,电视也终将从客厅聚光灯下的宠儿变成家里普通平凡的一员,但我们不会忘记作为家庭娱乐的中心,电视创造的几代人共享的欢乐的回忆和由它引领的不断创新的电子技术时代。‎ ‎(《百科知识》2018年第5期,有改动)‎ ‎1.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是如何对电视机进行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题目设置的非常巧妙,请你分析它的巧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说“就像广播无法替代书籍,电视无法替代广播,我们相信未来的新技术也无法完全取代电视”。你同意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吗?请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自然段中的加点字,“这”具体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千里江山图》的矿物密码 马志飞 22‎ 最近,央视播出了一档大型文博类原创节目——《国家宝藏》,向公众介绍了国内9家知名博物馆的27件镇馆之宝。其中,故宫博物院所推出的《千里江山图》一经亮相,便惊艳四方。这幅号称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中究竟有什么玄妙之处?为何一幅千年古画依然色彩鲜艳、流光溢彩?下面就让我们来探寻其中的奥妙吧。‎ 青绿山水与矿物颜料 ‎《千里江山图》是我国青绿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在用色上就是以大青绿为全图的基调,山石以大青绿为设色。其具体步骤是,先以赭石铺底,再上石青、石绿这些覆盖性很强的矿物颜料;经过层层叠加之后,画面具有十分凝重的质感;然后,在山脚、屋墙以及水天交接处用赭石色渲染,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咫尺有千里之趣”。‎ 事实上,中国画所用的颜料有很多种,如动物颜料(蛤粉、红珊瑚色粉)、植物颜料(腾黄、胭脂、华青、墨黑)、矿物颜料(朱砂、赭石、青金石、石青、石绿、土黄、雄黄和雌黄等)、人工颜料(铅白、铅黄、铅丹、银朱、铜绿)、金属颜料(金粉、银粉、铜粉、铝粉等)。其中,矿物颜料是由天然矿物经过粉碎、研磨、漂洗以及提纯等一系列加工后制成的,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色彩能够长久保持不变,且色相纯美,具有很高的亮度、耐光性、耐温性以及耐湿性,所以经常被用于绘画创作,现代社会中也被广泛应用于文物修复。‎ 在《千里江山图》中,所用到的矿物颜料就至少有赭石、石青以及石绿三种。‎ 红色颜料赭石 赭石,也被称为代赭石,属于赤铁矿,其中的“赭”就是赤色的意思。我国古典文献中记载,赭石是一种常用的药用矿物,多用于治疗呕吐、眩晕、耳鸣、止血。如今,赭石入药,可制成用于醒脑安神的脑立清丸,晕可平糖浆中也含有赭石。‎ 赤铁矿的成分为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呈暗红色,含铁70%、氧30%,现在主要用于炼铁。早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意大利人的祖先伊特鲁里亚人已经在厄尔巴岛上开采赤铁矿,并进行炼铁。‎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1933年,考古学家在其遗骸周围发现了红色的赤铁矿粉末染色饰品。可以说,赤铁矿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矿物颜料。后来,先人可能认为赤铁矿与其他红色颜料比起来色泽较暗,到春秋时期,用它染色的布料基本上只用于制作犯人的粗麻囚衣,即所谓的“赭衣”。‎ 在《千里江山图》中,赭石主要用以铺底,远山多以赭色为主,水天交界处也多以赭色渲染,或者用以渲染前后两块石头的后面一石,来彰显空间变化,使画面浑然一体。在矿山的尾渣中含有许多细腻的赤铁矿粉末,人们便用它作为深红色的涂料。‎ 绿色颜料石绿 石绿,其实就是孔雀石。大家应该知道,孔雀石原本是一种贵重的玉石,只因其“色理似孔雀毛羽”而得名,早在公元前3 000多年,古埃及时期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西奈半岛和埃及东部沙漠中开采孔雀石,孔雀石由此成为 22‎ 名贵的装饰品。不过,孔雀石有一个缺点,它的韧性较差,非常脆弱、易碎,作为观赏石或玉石饰品比较难以保存。考古学家在公元前15世纪的埃及壁画中发现了孔雀石颜料。‎ 孔雀石是铜的碳酸盐矿物,化学式为Cu2(OH)2CO3,单晶体为柱状、针状,矿物集合体为钟乳状、葡萄状,莫氏硬度为3.5~4,常见于含铜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因为含铜硫化物很不稳定,在风化过程会被氧化、分解,最初形成易溶于水的硫酸铜,然后与方解石或石灰岩发生交代作用,从而形成了孔雀石这种次生产物。‎ 孔雀石可以作为寻找原生铜矿的标志,也常与自然铜、赤铜矿和辉铜矿等紧密共生。作为绿色颜料的孔雀石应用范围很广,但是原料来源有限。直到19世纪初,人工合成的替代品出现,孔雀石的使用才逐渐减少。‎ 蓝色颜料石青 石青,则是蓝铜矿,它分为“空青”(钟乳状的蓝铜矿)和“曾青”(晶簇状的蓝铜矿)等。‎ 蓝铜矿也是一种含铜的矿物,产于铜矿床的氧化带上,经常与孔雀石共生,蓝色与绿色交相辉映,颜色会更加鲜艳。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蓝铜矿很容易减少其中的CO2,并且增加水分,从而转变成孔雀石。‎ 作为矿物颜料,尽管蓝铜矿的成分是一样的,但色泽深浅不一。一般的规律是:粉末颗粒越粗,颜色越深;反之,则颜色越浅。在古代手工研磨颜料的时代,要制造出颜色均匀的石青,的确是相当考验技术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原来是彩色的,它们是烧制之后进行彩绘的;但在出土时,彩色大部分已经脱落,只有个别陶俑还残存着彩色,其中以粉绿、朱红、粉紫和天蓝这四种颜色使用的最多。考古学家化验后发现,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所致,其中的红色为赭石,绿色为孔雀石,蓝色即为蓝铜矿。在显微镜下观察,仍能看到颜色鲜艳、细腻均匀的矿物颗粒。‎ 在《千里江山图》中,石青和石绿主要用以渲染树叶以及山峦顶部,凸显青山叠翠之感,其色鲜艳厚重,适当夸张,艳而不俗。‎ 由于此画由蚕丝制成,每次开卷都会受伤,打开画卷不仅会有丝被折断,而且作画用的矿物颜料容易脱落,历经近千年而保存至今实在难得。我们了解了它背后的矿物密码,对于以后它的保存和修复也有重要意义。‎ ‎(《百科知识》2018年第5期,有改动)‎ ‎1.文章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在写给《千里江山图》上色时,都用了哪些表示顺序过程的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述创作《千里江山图》用到了多种颜料,有什么作用?‎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千里江山图》中,所用到的矿物颜料就至少有赭石、石青以及石绿三种。”“至少”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题目“《千里江山图》的矿物密码”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8·山东聊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跳出地球“看”地震 ‎①‎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万平方千米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④“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 22‎ ‎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⑧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衡一号”的发射。‎ B.“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C.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号”供应能源。‎ D.“张衡一号”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 ‎2.“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⑥⑦⑧段顺序不能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18·山东青岛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悟空”探“妖”‎ ‎①‎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悟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它是一只非常勤奋的“猴子”,每天要绕地球飞行15圈,从不偷懒。‎ 22‎ ‎②“悟空”是我国第一颗主要用来探测暗物质的人造卫星。其实,它就是一台空间望远镜,担负着寻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物质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等任务。‎ ‎③一般人听到“暗物质”会一脸茫然:这是什么“妖魔鬼怪”?为什么要寻找它?顾名思义,暗物质就是通过人眼和其他设备看不到的物质。天文学家在长期的观测研究中发现:许多星系中存在额外的、看不见的引力源,宇宙的总质量其实远远大于已知物质的总质量。他们据此推测,宇宙中应该还存在着一种“暗物质”。我们已知的各种物质基本上都要受电磁力的影响,要么吸收光,要么反射光,要么就自己发光;但暗物质不与光波发生作用,它对电磁力无动于衷,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 ‎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暗物质的研究依然不明朗。目前,能够确定的是,宇宙总能量的26.8%由暗物质贡献,普通物质只占4.9%,暗物质的能量是普通物质的5倍以上。有这样隐形的庞然大物存在于宇宙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这的确让科学家心痒难耐。而且,暗物质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科学家发现,所有发光物质提供的引力无法抵消星系内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因此推测,是暗物质在提供额外引力,以阻止星系解体。也就是说,没有暗物质就没有星系,也就没有人类。而且,作为一种全新的、未知的粒子,暗物质很有可能开创前所未有的应用空间。‎ ‎⑤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传说中的暗物质呢?“悟空”的任务,就是上天捕捉暗物质粒子碰撞湮灭时产生的高能电子。简单地说,“悟空”在观测中如果突然发现某一速度的电子射线数量变多了,但这又无法用现有理论来解释,那么这些电子射线很有可能是暗物质湮灭时产生的。‎ ‎⑥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希望能够第一个观测到这部分电子射线,从而获取暗物质存在的证据。除“悟空”外,目前世界上用以探测暗物质的设备,还有国际空间站的阿尔法磁谱仪和美国宇航局的费米空间望远镜。而中国的“悟空”,是迄今为止观测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⑦2017年末,“悟空”工程团队在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论文,宣布获得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该能谱将有助于发现暗物质存在的蛛丝马迹。接下来的2018年,我们希望“悟空”不负众望,用火眼金睛找到更多线索,早日探到“妖”的真容。‎ ‎(取材于程醉的同名文章)‎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悟空”主要用来寻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物质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B.暗物质不受电磁力的影响,所以不能通过人眼和其他设备看到。‎ C.“悟空”可以通过捕捉到的宇宙中的高能电子来探寻暗物质的踪迹。‎ D.与其他探测器相比,“悟空”性能更加杰出,已率先发现暗物质。‎ ‎2.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悟空”的任务、暗物质的特性、“悟空”探寻暗物质的方式及成果。‎ B.“悟空”是一颗人造卫星,“妖”指暗物质,以“‘悟空’探‘妖’”为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22‎ C.选文第③段连用两个设问句,加强语气,引出对“悟空”探“妖”方式的具体说明。‎ D.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很有可能”表明探寻暗物质前景不容乐观,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含蓄。‎ ‎3.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目前,能够确定的是,宇宙总能量的26.8%由暗物质贡献,普通物质只占4.9%,暗物质的能量是普通物质的5倍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18·甘肃白银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坐左右塾,以序出入。”‎ 22‎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塾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古代,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可以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B.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大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C.宋代的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重点班”“特优班”。‎ D.古代私塾不仅注重读书、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 ‎2.文章③~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也描述了私塾教育,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2018·湖南衡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22‎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在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线菌随着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土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 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 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B.放线菌不管它长得像一棵树,还是像一根草,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 C.放线菌虽然在土壤干旱时会枯死,但过后都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D.“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一句中“一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删去。‎ ‎2.这篇文章采用了________顺序,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放线菌的作用。‎ ‎3.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介绍了放线菌的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18·江苏宿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 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鲨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22‎ ‎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列句子,按要求作答。‎ ‎(1)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为什么用“悄悄”一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清道夫”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探究结论。‎ ‎【链接材料】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森林中的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太多,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这反过来帮了鹿的忙,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选自专题《狼》,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2018·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雪地里的护眼神器 张 钫 ‎①童年时,你可能也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用祖辈的老花镜把太阳光聚焦在一点,然后去点燃干枯的树叶或杂草。其实这个游戏还有各种玩法,比如,民国时《科学画报》上有个“科学把戏”栏目,给出了这种游戏的另一个玩法——如果在放大镜的上方置一块粗眼纱布,那就再也烧不着下方的东西了。这是因为粗眼纱布会分散和减少太阳光,导致树叶或杂草达不到燃点。‎ 22‎ ‎②这种科学游戏让笔者想起了另外一个场景:在一个雪后初霁、阳光明媚的午后,你站在皑皑雪原上欣赏着北国风光,感慨着大自然的无尽造化,然而就在此时,危险已经悄然而至,因为你的眼睛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冬日的雪地对日光的反射率非常高,加上高山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层对紫外线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减少,在冰川、雪地、沙漠等炫目耀眼的地区,反射光的紫外线含量可达到5%左右。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双眼在没有防护措施直接暴露于外界时,会遭受较强的紫外线辐射损伤,俗称雪盲,医学上称为太阳光眼炎。这主要是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的,患者会出现怕光、流泪、异物感、结膜充血等症状。‎ ‎③如今,滑雪爱好者、登山爱好者和科考队员,通常都会配备滑雪镜、护目镜等专业防护工具。然而,在专业防护工具出现之前,常年生活在雪地里的人们如何保护眼睛免受“雪光之灾”呢?‎ 雪地居民如何对抗耀眼阳光 ‎④在藏族人集中的青藏高原,牦牛是他们最重要的畜力。为了应对雪原上耀眼的阳光,藏族人就地取材,常用牦牛下腹部的细绒毛作为经纬线编织成菱形或方形的网格,网格左右两端再延伸编成镜腿状,制成类似于眼镜的形状,可以挂在左右两耳上,这样便形成一种独特的牦牛绒眼罩。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鄂伦春人,用黑色马尾制作出一种眼罩,与藏族人的牦牛绒眼罩类似,但工艺略复杂。他们先用树枝弯成所需的扁圆框架,然后用针引上马尾或马鬃做线,在木框内编织成网。织完后再放入水中煮,取出晒干,抽出木框,这样会增加弹性和硬度,不易弯曲。最后在两端缝制黑布,钉上黑色线绳即可。眼罩的主要功能是减少进入佩戴者眼中的光线,将大部分光线阻挡且不影响视线,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进入眼睛的光通量以保护眼睛免受刺激和伤害。别小瞧这看似简单的办法,它可拯救了很多人的眼睛。‎ ‎⑤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军区组建了“先遣连”率先进入藏区。在到达藏北时,很多人在茫茫的雪原中遭遇了雪盲症。在强光刺激下,战士的眼睛变得红肿,流泪不止,疼痛难忍。在束手无策之时,蒙古族战士阿廷芳想起小时候用马尾编眼罩可以遮住雪光,于是教大家自制马尾眼罩,从而有效地防止了雪盲,扫除了部队前进的障碍。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在其著作《藏北十二年》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他在一次大雪后出行,太阳出来后,雪光照得眼睛睁不开。带路的牧民就从牦牛腹下扯了一把毛绒,罩在他眼睛上,这样就帮他保护了眼睛。吴雨初对此护眼神器印象深刻,后来办牦牛博物馆时,还专门征集了牦牛绒眼罩用作展品。2017年2月,笔者在首都博物馆与西藏牦牛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中,就看到了牦牛绒眼罩展品。同时,在一幅绘画展品上,还看到了藏族人佩戴牦牛绒眼罩的情景。‎ 雪地眼罩何时出现 ‎⑥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隆化县鸽子洞元代窖藏中,发现两件用马尾编的织物:一件是用棕色马尾编织成斜网纹,另一件则是用白色马尾编织成莲花纹样。隆化县博物馆为之撰写的考古发掘简报定名为“面罩”,后来一些地方也称其为“护眼罩”。这种护眼罩便类似于雪原中生活的人们所编织的眼罩。1973年,新疆吐鲁番市出土了一副铜眼罩,该眼罩长 22‎ ‎18厘米,宽5.3厘米,用铜薄片冲压而成,中央靠近眼球的部位钻刺小孔,透过这些小孔,能够清楚辨识外界环境和事物。过去的研究认为眼罩是为了防风沙,后来发现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有效减少光通量,从而保护眼睛免遭紫外线损伤。‎ ‎⑦在雪地中用于挡光的眼罩也绝非我国独有。靠近北极的格陵兰岛常年为冰雪覆盖,岛上的居民有一款护眼神器,这种眼罩中间刻有一条大约0.5厘米宽的横槽,戴上眼罩出行,太阳光就不会太刺眼了。尽管其形制与我国的眼罩不尽相同,但其功能均是为减少光线的进入。‎ ‎⑧面对大自然形成的强光困扰,不同地区的人们都会开动脑筋,就地取材设计一些简便可行的解决方案。眼罩这个简便的发明,解决了在雪地生活或旅行必须面临的问题。如果你下次去雪域高原旅行,除了佩戴护目镜,也可以试一试牦牛绒眼罩哦!‎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第2期,有删减)‎ ‎1.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关于雪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双眼遭受较强的紫外线辐射损伤就会患雪盲。‎ B.雪盲,医学上又称为太阳光眼炎。主要是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的 C.人在日光强的冬日的雪地,空气稀薄的高山地区,或者冰川、雪地、沙漠等炫目耀眼的地区,会患雪盲。‎ D.患者出现怕光、流泪、异物感、结膜充血等症状是因为身患雪盲症。‎ ‎4.用自己的话简述第⑥段主要讲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常年居住在雪地的居民是如何避免患雪盲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参考答案 一、‎ ‎1.运用了列数字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具体而通俗地说明了什么是“种子诺亚方舟”。‎ ‎2.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如果只举法国摄影家卡洛琳·波伦这一个例子,读者会认为可能是卡洛琳·波伦作为一个摄影家没有权势,再举挪威王储和美国前总统这两个例子,更有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3.(1)“最多”和“目前”分别从范围和时间上加以限制,清楚地表明这里可以储存种子样品的极限和现在已经储存的种子样品的具体数字,不包括今后的变化。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保驾护航”意思是保护某事物,让其能正常地发展。表明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对于保护种子库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4.逻辑顺序。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种子诺亚方舟”;接着具体说明种子库地理位置的优势、建筑布局,贮存种子的方法;最后交代种子库建设初期和后来为防止意外发生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二、‎ ‎1.C ‎2.列数字。使中国角龙的身形体积更加具体准确,更生动,便于读者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古生物学家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现新的恐龙品种 古生物学家发现了3块不完整的头骨化石 将这种恐龙命名为中国角龙 时间 角龙从发现到被命名的过程,表明角龙的来历 ‎4.不可以删去。“可能”表示不确定的语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删去则不符合事实。‎ ‎5.①从分类上看,中国角龙属于尖角龙类,是大型的角龙类恐龙。②从外形上看,中国角龙非常像今天的犀牛,是一种体形比较大的恐龙。③中国角龙可能是一种非常好斗的恐龙。④中国角龙是植食性恐龙,由于它们的个头比较矮,主要以靠近地面的植物为食。‎ 三、‎ ‎1.作比较。将数字电视信号与传统模拟电视信号作了比较,突出了数字电视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为提供高清晰、大容量的电视节目开辟了新途径,说明了电视机的快速发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周密性、科学性。‎ ‎2.时间顺序。从1877年,法国科学家森莱克设计并制造了一台靠电流传输图像的仪器,并将它命名为“远程电镜”开始,一直到现在,高科技在电视上的应用,写出了电视机从无到有的过程,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周密性。‎ ‎3.很明显,从题目中就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即“电视”,并且,题目写到“前世今生”,那就是表明,文中还会有关于电视的发展史。用一个题目概括文本内容,写出了说明对象。‎ 22‎ ‎4.示例:我同意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不论高新技术发展多么迅速,多么厉害,制造出来多么方便的电子产品,也不会取代电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像网络发展得那么快,电子书也很发达,可是,纸质书依然没有消亡一样,这是一种情怀,就像人们已经习惯了,家里的客厅里摆着一台电视机,这是一种习惯,如今电视机已经变成了客厅里必不可少的家电了。‎ ‎5.“这”指贝尔德成立了自己的电视公司,并开始定期推送电视节目,还解决了声音和影像不同步的难题。‎ 四、‎ ‎1.列数字。“含铁70%、氧30%”,列出这些具体的数字,可以更具体地说明赤铁矿的成分组成,有较强的信服力,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严谨性、周密性。‎ ‎2.“先”“再”“经过”“然后”。上色这个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可是却用了多个表示上色顺序的词,写出了《千里江山图》上色过程复杂,困难,画作层次感强的特点,表明这幅名画的珍贵,国宝的珍贵。‎ ‎3.创作《千里江山图》用到了红色颜料赭石、绿色颜料石绿、蓝色颜料石青等颜料。文中主要介绍了这三种颜料的由来、成分等。充分的描述出颜料年代之久远,原料之稀少,保存之困难。由此可见《千里江山图》的设色典雅秀逸,不愧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意近即可)‎ ‎4.不能。“至少”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在《千里江山图》中,所用到的矿物颜料之多。‎ ‎5.写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即《千里江山图》这一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透过题目也可以看出本文的大概内容,即研究这幅名画中的矿物质;题目的语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引领读者阅读本文,就像给这幅名画解密一样,探索其中的矿物密码。‎ 五、‎ ‎1.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张衡一号”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B.“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D.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2.电磁洁净度高;传感器灵敏度高;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 ‎3.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段具有从探测信号到处理信号的先后顺序。‎ ‎4.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信号处理单元比喻为“大脑”,生动形象地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 ‎5.“初步”表示开始阶段,说明“张衡一号”对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探测技术尚处于起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六、‎ ‎1.D 【解析】‎ 22‎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⑥段“而中国的‘悟空’,是迄今为止观测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和第⑦段“接下来的2018年,我们希望‘悟空’不负众望,用火眼金睛找到更多线索,早日探到‘妖’的真容”等相关内容,可知与其他探测器相比,“悟空”性能更加杰出,但是没有信息表明“已率先发现暗物质”。‎ ‎2.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写作特点的把握。A.全文依次说明了“悟空”的任务、暗物质的特性、“悟空”探寻暗物质的方式及成果,很显然是逻辑顺序,而非时间顺序。C.第③段连用两个设问句,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引出对暗物质的介绍,而不是“对‘悟空’探‘妖’方式的具体说明”。D.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很有可能”表示推测,表明探寻暗物质前景乐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没有含蓄的特点。‎ ‎3.列数字,作比较。准确说明了暗物质在宇宙中的比重以及和普通物质在宇宙中的多少、能量上的大小悬殊与差距,从而让读者对暗物质有了清楚的了解。‎ 七、‎ ‎1.B 【解析】 根据第②段中的“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可知B选项说法错误。‎ ‎2.从学习内容及考试、分班、体罚及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注重德育等方面进行介绍。‎ ‎3.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引资料(引用)的说明方法。示例:第④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第⑤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礼·乡校》中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4.它印证了本文第⑤段的内容。第⑤段讲古代私塾盛行体罚,而这一片段说到“戒尺”和“罚跪”,说明也有体罚。‎ 八、‎ ‎1.C 【解析】 根据第⑤段中的“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可知,C项“都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与原文表述不一致。‎ ‎2.逻辑 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 ‎3.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放线菌菌丝丝状的特点。‎ ‎4.①散发清香;②生产抗生素;③用来制造味精;④是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九、‎ ‎1.①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②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③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2.作比较、列数字。通过斯科特礁和罗利沙洲的鱼类的比较和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鱼的眼睛和尾鳍尺寸的影响。‎ ‎3.(1)“悄悄”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量的减少对其他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缓慢,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2‎ ‎(2)“清道夫”原指清扫马路的工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鲨鱼具有清扫海洋腐烂大型动物尸体,净化海洋环境的作用。‎ ‎4.狼捕杀鹿遏制了鹿因大量繁殖而对草原森林的破坏,狼捕杀的多数是病鹿,从而避免了传染病在鹿群中传播,让鹿群能健康地繁殖发展,维护了生态平衡。说明人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意近即可)‎ 十、‎ ‎1.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藏北十二年》中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护眼器具的多样性和就地取材的方便性,使说明内容更有说服力。‎ ‎2.逻辑顺序。‎ ‎3.B 【解析】 A.文章中写道“人的双眼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直接暴露于外界时,会遭受较强的紫外线辐射损伤,俗称雪盲”。C.人在日光强的冬日的雪地,空气稀薄的高山地区,或者冰川、雪地、沙漠等炫目耀眼的地区的情况下,双眼在没有防护措施直接暴露于外界时,会遭受较强的紫外线辐射损伤,俗称雪盲。D.文中写到是因为身患雪盲症,会出现怕光、流泪、异物感、结膜充血等症状。这里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4.第⑥段主要讲述了眼罩其实在古代就出现过,后人对其进行了探索。准确地描写了新疆吐鲁番市出土的一副铜眼罩,对其进行了准确地描述,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具有说服力。‎ ‎5.藏族人:常用牦牛下腹部的细绒毛作为经纬线编织成菱形或方形的网格,网格左右两端再延伸编成镜腿状,挂在两耳上,形成牦牛绒眼罩。‎ 鄂伦春人:用黑色马尾作眼罩,用树枝弯成扁圆框架,用针引上马尾或马鬃做线,在木框内编织成网。之后水煮,晒干,抽出木框,最后在两端缝制黑布,钉上黑色线绳即可。‎ 22‎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