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训练(含解析共26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训练(含解析共26套)》 共有 26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实用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随着国家政策频繁出台利好新能源汽车,各地方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也逐步加大,截至2018年6月20日,全国共有上海、深圳、重庆等15省市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奖励政策。‎ ‎   在如此大规模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产销量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8年1-5月,汽车产销均呈增长趋势。5月,汽车生产234.44万辆,同比增长12.84%;销售228.77万辆,同比增长9.6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万辆和1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5.6%和125.6%。‎ ‎   就在这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一个致命的问题却悄然浮现。一些为蹭热度、蹭补贴进入这个领域的电池厂商生产出来的电池远远达不到新补贴政策要求,由于产品不合格,生产的大量电池只好报废。福建猛狮科技总经理王少平表示,“国内锂动力电池正在向高品质、有产能的企业集中,大者恒大的趋势开始越来越明显。”而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开始进一步加剧。‎ ‎(摘编自《动力电池市场的“内忧外患”》,上海有色网2018年6月21日)‎ 材料二:‎ ‎   2017年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就有7席,占据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全球电池市场所占的份额将达七成以上;目前我国电池生产企业已超过了200家,是全球拥有锂电池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然而这一串数字,并没有让业内人士觉得骄傲。‎ ‎   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周震说:“从行业角度来看,美国有比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目前仍然引领锂电池原始创新、核心材料研发;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生产规范严格,能够最先制造出新的成品电池;我国和韩国作为第二梯队,后续跟进。”据了解,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中,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都已实现了国产化,唯独隔膜仍是短板。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 ‎(摘编自《一层隔膜两重天:国产锂电池尚需拨云见日》,《科技日报》2018年6月22日)‎ 材料三:‎ 46‎ ‎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日前宣布,该国部分企业及学术机构将在未来5年内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动车全固态锂电池,并力争早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0亿日元,丰田、松下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以及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15家学术机构将共同参与研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 ‎   此前,法国雷诺汽车业务负责人诺曼德表示,全固态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 ‎   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将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首先,相同能量下,全固态电池更薄且体积更小,从而方便应用在新型小尺寸智能电子设备,实现终端产品的小微型化。其次,全固态电池轻便,能量密度高。综合考虑到以上两大因素,全固态电池相比于一般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到目前为止,许多实验室中,都已经可以小规模批量试制出能量密度为300-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从能量密度的数据上看,全固态电池带给人们的直观体会是我们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从“一天一充”升级到“两天一充”。‎ ‎(摘编自《日本为何对全固态锂电池情有独钟?》,OFweek锂电网2018年06月20日)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2018年5月份的汽车产销量为例,通过列数据、作比较可以看出,在汽车整体产销增长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 B.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加大了对为蹭热度、蹭补贴而进入该市场的电池厂商的淘汰力度,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开始进一步加剧。‎ C.中国动力电池在市场份额和企业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虽然规模够大,但仍然存在着不足。‎ D.作为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的隔膜不能实现国产化,不仅制约了国产锂电池的进一步升级,也成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障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推进了地方补贴、奖励政策的出台,为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而相应的动力电池行业的跟进迫在眉睫。‎ B.三则材料都提及了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之间的关联,新能源汽车为电池产业带来市场,优质的动力电池则是前者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C.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能够最先生产出新的成品电池,走在动力电池制造的前列,这可能得益于日本的企业和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这一特点。‎ 46‎ D.全固态电池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它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也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 ‎3.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想要有所突破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2、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智慧医疗是一种以患者数据为中心,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医疗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数据获取、知识发现和远程服务。数据获取由医疗物联网完成,知识发现依靠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远程服务则由云端服务与轻便的智能医疗终端共同提供。‎ ‎   以产检为例,孕妇怀孕期间需要进行数次产检,通常需要反复从家里到医院检查.实际上,孕妇的大部分常规检查,如宫缩、胎心、胎动等都可以借助仪器完成。如果采用智慧医疗模式,该孕妇只需要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快生产时去医院产检即可,其余可以在家里通过终端设备自助完成,并将信息传输到医院,再由医生给出检查报告。‎ ‎   香港某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倪明选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相比,智慧医疗具备多个优势。‎ ‎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智慧医疗推进较为积极的并非医药企业,而是电信运营。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市场,电信运营商多在积极向这一领域扩张,将其视为全新的盈利增长点。‎ ‎   中国的智慧医疗产业目前仍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政策及规范也有待完善。现行政策按医院审批和监管模式进行,不利于智慧医疗的发展,同时目前还存在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保护的缺失。‎ ‎(摘编自《中国证券报》戴小河《智慧医疗产业步入启动期,细分领域龙头初现》)‎ 材料二:‎ 材料三:‎ 46‎ ‎   不久前,在孙逸仙纪念医院精准肿瘤外科治疗中心,医生利用三维可视化系统,为一个7岁小女孩成功切除了一个巨大的肝母细胞瘤。‎ ‎   因肿瘤与周围脏器紧密纠缠,手术的难度非常大。“切多了,孩子很可能大出血,下不了手术;切少了,短期内肿瘤就会复发。”中心副主任陈亚进说。现有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扫描技术,都只能表达某一界面的解刹信息,医生们只能凭经验由多幅二维图像去“构想”病灶与其周围组织的三维几何关系。全息投影和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医生完整切除病灶,病人也从中获得更多信息。最后,陈亚进为这名女童切下了一个直径为15厘米、重达1.4公斤的肿瘤,出血少于200毫升,达到精准微创的效果。‎ ‎(摘编自新华社《未来大家会怎么看病?告诉你些医疗“黑科技”》)‎ 材料四:‎ ‎   8月19日,在湖南某大学举办的第20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一款被称为“大超人”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医生”惊艳“亮相”:100份病历的导入和批量诊断总共只需要4.8秒,单个病例仅需0.05秒,“大超人”利用“临床大数据十超级计算+人工智能技术”,通过IPAD和病人交互,根据症状描述开具检查单。检查结果出来后,系统自动出具诊断结论,给出最佳治疗方案,一线临床医生要做的只是对结论予以确认,最终人工智能和医生的诊断结论一致度达到98﹪。‎ ‎   456分!11月6日晚,2017年度国家执业医师资格综合笔试的合格线一公布,某信息机器人“智医助理”以超出分数线(360分)96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我国甚至是全球第一个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评测的机器人。‎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医疗界的“阿尔法狗”真的来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患者数据是智慧医疗服务模式的基础。数据获取由医疗物联网完成,依靠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知识发现。‎ B.由"2010-2016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统计表"可知,中国医疗信息化资金规模逐年扩大,增长率则逐年递减。‎ C.三维可视化系统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弥补了以往医生只能凭经验构想病灶与其周围组织几何关系的不足。‎ D.医疗界的阿尔法狗-"大超人"人工智能机器人"医生"不仅检查速度惊人,且和医生的诊断结论几近一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46‎ A.对智慧医疗推进较为积极的并非医药企业,而是电信运营商,这说明中国的智慧医疗产业模式目前仍没有成熟。‎ B.材料二说明,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资金规模逐年扩大,但各年增长率数据显示,中国医疗信息化已进入低速发展阶段。‎ C.精准、微创一直是外科手术的追求,材料三说明全息投影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使这一目标在各类手术中能得到完全实现。‎ D."大超人"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医生诊断结论一致度达到98%,起决定作用的是临床数据,其次是超级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3.与传统医疗相比,智慈医疗有哪些显著优势?请结合上述材料加以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 材料三 46‎ ‎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 材料五 ‎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 46‎ 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D.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 B.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C.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3.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46‎ ‎   2017年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 ‎   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搜狐网《“网格天气预报”》,有删改)‎ 材料三 ‎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46‎ ‎(资料来源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 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人民日报》《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的正式上线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B.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将更精细、更准确,大大方便公众的生活。目前我国的网格天气预报已精细到分钟级。‎ C.除了对陆地上的网格进行预报外,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还能对近海责任区进行精细化预报。‎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比如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6‎ A.根据材料一,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根据材料四,在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的丰富经验有助于智能预报水平的提升,在关键天气形势的预报服务中,天气预报员的作用将无可替代。‎ E.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同,有网站,有报纸,但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关注最新科技成果、关心民生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 材料二:‎ ‎   ‎ 46‎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稿王”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材料三:‎ ‎   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 ‎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6‎ 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C.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 D.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的人的价值依然存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B.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 C.“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它不理解“值”背后的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D.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写作新样态,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3.机器人新闻有哪些优点和局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2015年1月,习近平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他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政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习近平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到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   习近平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最新数据显示,按照中国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中国还有824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 46‎ 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此需要给更多的关注和帮扶。‎ ‎   习近平指出,换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摘编自2017年3月11日“人才网”)‎ 材料二:‎ ‎   近年来,各地通过强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给贫困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但是,相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期盼群众早日脱贫的焦急心情,一些群众就显得比较“淡定”。甚至希望扶贫工作能够长期保持,让自己多享受一些“免费的午餐”。‎ ‎   这种甘愿苦熬不愿苦干、不肯脱贫,乃至患上了“等靠要、不达目的不脱贫”的“精神贫困”症的情况,不仅令人担忧,同时也引人深思。‎ ‎   据了解,只要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可以享受精准扶贫贴息贷款、危房改造、异地搬迁或自建自购住房补贴等政策。被列为重点帮扶的贫困村群众,都希望能享受到这一“免费的午餐”。绝大多数群众在轮流充当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完政策红利,得到一定实惠后,才愿意成为“脱贫光荣户”。‎ ‎   另据了解,除了对低保“你争我抢”,低保养懒汉和低保金被侵吞的现象也令人忧心。‎ ‎   有一个单身汉被确定为“五保户”后,不愿住进养老院,而要求政府给他无偿盖三间砖瓦房,不盖就动用上访手段。有一个李姓村民靠低保金度日,因为缺乏致富信心,每次低保金下发后都是痛醉一番。没几天就吃光花光。‎ ‎   由于低保成了“福利”,人人都想“争”,加之基层工作具体而复杂,因此很多不知情的人,对村干部误会很深,稍有不满意就找茬谩骂。同时,村民因为争抢低保矛盾尖锐,不仅影响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村庄的”精神贫困”。‎ ‎(摘编自2016年12月12日“人民政协网”)‎ 材料三:‎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46‎ ‎   目前,全国还有3000万人未脱贫,与过去的贫困人口不一样,这些属于最难脱贫的人口,有的难脱贫并不是没有能力脱贫,而是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决定了很多人脱贫动力不足。因而,如何通过引进先进文化和一些制度,促进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成为下一步完成脱贫任务的关健所在。‎ ‎(摘自2017年12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1.下列关于对扶贫攻坚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贫开发是一项让老百姓"笑"的好政策,它可以加快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 B.扶贫工作的冲刺期要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特别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C.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D."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后,习近平适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意义重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准扶贫出现了一"热"一"冷"的尴尬局面,政府期盼群众早日脱贫,而群众显得比较"淡定",消极等待,希望不劳而食。‎ B.材料二中列举单身汉和李姓村民的例子,意在说明低保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说明脱贫要靠实干、政府不养懒汉的道理。‎ C.面对贫困不要有任何畏难情绪,只要我们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善谋实干,就能摆脱贫困。‎ D.材料一揭示了扶贫开发攻坚的重大意义,并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材料二分析了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深思。‎ ‎3.针对精准扶贫工作,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08年,中央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各省级综合博物馆,各级宣传和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推进,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走近博物馆。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国有博物馆3354家,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数同比增长13.1%。‎ 46‎ 以国家几个重点博物馆为例统计,201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共开放312天,接待观众总数约806.3万人次, 平均每天接待观众约2.6万人次,其中包括未成年观众139万人次,占比17%。节假日、暑期是参观高峰时期,平均每日接待观众数量超过国博最大接待能力,但仍然不能满足群众参观需求。不少观众呼吁国博采取措施,引导全员预约、分时段参观,以减少因观众过多而引起的超员拥挤给展品安全带来的隐患。陕西历史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考虑接待能力,每天只能限量限时发放免费参观券4000张,2016年春节假期,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人教约8.1万人次,同比增长37.8%。而2017年南京博物院共接待了近330万人次,但旺季仍然不能满足参观需求。‎ 北京故宫博物院2015年之前,淡季11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日均参观人数在2.9万左右。旺季以暑假为例,故宫人均接待量在7万以上,最多的日均接待人数超过了10万人次。因此,2015年之后故宫只好实行限流政策,将日均参观人数控制在8万以内。从博物馆馆藏数量、质量和博物馆的客流量上看,北京故宫博物院与世界著名博物馆相比毫不逊色。但在TEA排名中,却没有故宫博物院。业内专家认为,一是由于东西方博物馆的评价和评判的标准不同(因为故宫的大多数藏品并未公开,不符合这些排行榜的要求),二是这些排行榜评选区域划定的范围还不够全面。‎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二:‎ 在国家扶持文化产业和促进博物馆发展政策的利好推动下,中国私人博物馆的数量从2008年的315家增长至2015年末的1110家。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民办博物馆数量占博物馆总数的60%以上,而2015年中国这个数字仅为23.7%。2008年以来,中国私人博物馆以年均20%以上的增幅,扩大在全国博物馆中的比重。从目前中国私人博物馆的分布情况来看,西部欠发达地区、东北地区博物馆机构数量少,藏品少;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博物馆机构数和藏品数相对较多。按省份来分,我国私人博物馆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在中国私人博物馆联合平台中国博学院统计的770家(2014年)中国私人博物馆当中,被评定为一级博物馆的数量仅为1家,二、三级博物馆10家,其余759家(占比98.6%)私人博物馆无任何等级评定。‎ ‎(摘编自《2016中国私人博物馆行业发展白皮书》)‎ 材料三:‎ ‎2017年全球游客量排名前20的博物馆 46‎ 排名 博物馆 所在国家(地区)和城市 ‎2016游客量(万)‎ ‎2017游客量(万)‎ 变化(%)‎ 入场 ‎1‎ 卢浮宫 法国,巴黎 ‎740.0‎ ‎810.0‎ ‎9.5‎ 付费 ‎2‎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北京 ‎755.0‎ ‎806.3‎ ‎6.8‎ 免费 ‎3‎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美国,华盛顿特区 ‎750.0‎ ‎700.0‎ ‎-6.7‎ 免费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纽约 ‎670.0‎ ‎700.0‎ ‎4.5‎ 付费 ‎5‎ 梵蒂冈博物馆 梵蒂冈 ‎606.7‎ ‎642.7‎ ‎5.9‎ 付费 ‎6‎ 上海科技馆 中国,上海 ‎631.7‎ ‎642.1‎ ‎1.7‎ 付费 ‎7‎ 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美国,华盛顿特区 ‎710.0‎ ‎600.0‎ ‎-15.5‎ 免费 ‎8‎ 大英博物馆 英国,伦敦 ‎642.0‎ ‎590.7‎ ‎-8.0‎ 免费 ‎9‎ 泰特现代美术馆 英国,伦敦 ‎583.9‎ ‎565.6‎ ‎-3.1‎ 免费 ‎10‎ 国家艺术馆 美国,华盛顿特区 ‎426.1‎ ‎523.2‎ ‎22.8‎ 免费 ‎11‎ 国家美术馆 英国,伦敦 ‎626.3‎ ‎522.9‎ ‎-16.5‎ 免费 ‎12‎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美国,纽约 ‎500.0‎ ‎500.0‎ ‎0.0‎ 付费 46‎ ‎13‎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台湾,台北 ‎466.6‎ ‎443.6‎ ‎-4.9‎ 付费 ‎14‎ 自然历史博物馆 英国,伦敦 ‎462.4‎ ‎443.5‎ ‎-4.1‎ 免费 ‎15‎ 冬宫博物馆 俄罗斯,圣彼得堡 ‎411.9‎ ‎422.0‎ ‎2.5‎ 付费 ‎16‎ 中国科学技术馆 中国,北京 ‎383.0‎ ‎398.3‎ ‎4.0‎ 付费 ‎17‎ 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 西班牙,马德里 ‎364.7‎ ‎389.7‎ ‎6.9‎ 付费 ‎18‎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美国,华盛顿特区 ‎380.0‎ ‎380.0‎ ‎0.0‎ 免费 ‎19‎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英国,伦敦 ‎302.2‎ ‎379.0‎ ‎25.4‎ 免费 ‎20‎ 蓬皮杜中心 法国,巴黎 ‎330.0‎ ‎337.1‎ ‎2.2‎ 付费 总计 ‎10742.4‎ ‎10796.7‎ ‎0.5‎ 材料四:‎ ‎《博物馆条例》是由国务院发布的博物馆行业首部全国性法规,《条例》中规定,“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设立博物馆不是为了获取利润,而是要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然而,近几年,“朝珠”耳机、文物藏品造型的手机壳等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甚至成为不少年轻人追逐的“潮品”。如此一来,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迅速发展是给博物馆业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还是违背办馆宗旨的经营行为?这个合乎规定的“范畴”到底该怎么界定?‎ 46‎ 其实,博物馆的“非营利”与博物馆通过开展商业经营活动而“营利”并不矛盾,它们是不同范畴的两个不同概念。并且,博物馆以经营活动、文创产业为代表的“获利”行为仍然是为了充分满足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开源”。国内外博物馆发展实践表明,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既是博物馆文化推广与宣传、满足公众多层次需求的方法,又是博物馆获得一定经济收入、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做法。‎ ‎(摘编自《工人日报》《破解博物馆“非营利”与“营利”之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推进,到傅物馆参观的民众越来越多。虽然有关方面也在采取措施,但有时博物馆仍无法满足人们的参观需求。‎ B.在免费博物馆和付费博物馆中都有一些顶级博物馆。从全球游客量排行统计中可以看出,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并不是由免费与否决定的。‎ C.欧美的博物馆业相对比较发达。以2017年接待的游客数量为参考数据看,世界游客量排前20的博物馆主要来自欧美。‎ D.博物馆虽然属于非营利性公共文化公益服务机构,但也被鼓励从事经营文创产业,这样既有助于文化的推广与宣传,又能促进傅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整体表现来看,2017年全球游客量排名前20的博物馆的年游客量的总和变化不大,人数仅增长几十万, 按年增长比例看,仅增长0.5%。‎ B. 私人博物馆是国有傅物馆的重要补充,我国私有博物馆虽然发展迅速,但起步较晚,分布不均,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专业度尚待提高。‎ C.北京故宫博物馆参观人数远超一般博物馆,却进不了TEA排行,是因为国际评价体系不标准,故宫展品展出少,且评委会评选区域划定范围不全面 D.中国私人博物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增长了几百家,以年均20%以上的增幅扩大在全国博物馆中的比重,但是私人博物馆的发展任重道远。‎ ‎3.我国博物馆行业还存在哪些问题或应该在哪些方面注意改进?‎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 46‎ 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摘编自百度文库)‎ ‎                 农民工规模统计表(单位:万人)‎ 指标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农民工总量 ‎22542‎ ‎22987‎ ‎24223‎ ‎25278‎ ‎26261‎ ‎26894‎ 外出农民工 ‎14041‎ ‎14533‎ ‎15335‎ ‎15863‎ ‎16334‎ ‎16610‎ 举家外出农民工 ‎2858‎ ‎2966‎ ‎3071‎ ‎3279‎ ‎3275‎ ‎3525‎ 本地农民工 ‎8501‎ ‎8445‎ ‎8888‎ ‎9415‎ ‎9925‎ ‎10284‎ 材料二 ‎  ‎ 46‎ ‎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上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   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2013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平均年龄为29.3.也就是说平均“80后”。‎ ‎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人口流动迁移规模(包括落户城镇的人口)仍将持续增加,但增速放缓,波动性增强;人口流动整体趋于稳定化、家庭化,定居意愿普遍增加;新生代和40岁以上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老人和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需求日趋复杂。‎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四 ‎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司司长王谦在《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上指出,人口流动的特点首先是青壮年独立的流出来,然后接着是夫妻俩流出来,然后是赶紧把孩子接过来,再往后就是整个家要搬进来,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规律。我们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已经进入到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流动老人的数量就是在不断地增加,这是大的趋势。除此之外,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极端的留守儿童自杀事件,也让社会开始关注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缺失和心理健康的问题。‎ ‎(摘编自网易健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说明了我国流动人口在地域上的流动趋向机器产生的社会原因。‎ B.材料二说明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我国流动人口在数量上的发展趋势。‎ C.材料三说明新生代流动人口主流为“80后”,他们为市场经济带来了活力。‎ D.材料四说明当前我国流动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及其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是指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其原因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 46‎ B.从材料二看出,从2008年至2013年,我国不论是农民工总量和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总量,都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 C.我国流动人口具有一定的特色性,其主要特点是青壮年先流出来,夫妻俩流出次之,然后是把孩子、老人都搬出来。‎ D.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制度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流动老人和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关系日趋复杂。‎ ‎3.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为我们提出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籍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 46‎ 材料三 年份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2010年 ‎1780.1‎ ‎300.0‎ ‎2692.0‎ ‎641.0‎ ‎5253.4‎ ‎453.2‎ ‎9725.5‎ ‎1394.2‎ ‎2011年 ‎2004.1‎ ‎500.0‎ ‎3863.7‎ ‎377.0‎ ‎5329.4‎ ‎575.3‎ ‎11197.2‎ ‎1452.3‎ ‎2012年 ‎3102.0‎ ‎500.0‎ ‎5646.6‎ ‎467.0‎ ‎7433.5‎ ‎648.2‎ ‎16182.1‎ ‎1651.2‎ ‎2013年 ‎4462.9‎ ‎700.0‎ ‎5656.1‎ ‎544.6‎ ‎8628.7‎ ‎803.9‎ ‎18747.7‎ ‎2048.5‎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   在河南许昌市鹿鸣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薏阅读空间》)‎ ‎1.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超过半数的城镇居民从未去过图书馆。‎ B.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低于美国,人均到馆次数也低于美国。‎ C.由材料三可知,2010-2013年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都在逐年增加。‎ 46‎ D.从材料三的数据对比可知,各级政府都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拨款最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由于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所以在网上迅速“爆红”。‎ B.河南许昌公共图书馆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滨海新区图书馆历史悠久庄严肃穆,但都很受欢迎。‎ C.“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的地理环境和服务设施,都体现了政府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D.许昌玻璃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来阅读,实现了阅读“零门槛”,让书香成为一种文化标签。‎ ‎3.请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书香社会”。‎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   近年来,经过各地不断努力探索,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关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提升家长素质,提高育人水平,家庭教育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从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摘自教育部网站)‎ 材料二 ‎   2016年各年龄段家长对孩子教育主要看重方面 46‎ 材料三 ‎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价值观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要完成好这一核心任务,首先需要牢固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这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是中华儿女的心灵家园,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其次需要牢固树立高尚的道德风范。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铸就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进而实现“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此外,博大的仁爱之心、勤勉的乐学思想、勇敢的担当精神,都应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上好家庭教育“第一课”》,摘自《人民曰报》)‎ 材料四 ‎   在失衡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部分孩子在重压之下沦为学习的机器并产生厌学的情緒。有的孩子只知学习,缺乏生活情趣,一旦学业下滑不懂得自我调节甚至消极厌世。‎ ‎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条中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等重要的环节,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及战胜困难的勇气来源,是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环境基础。期待更多家长学会以身作则,为孩子做良好示范,期待更多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学业,期待更多的家长与学校一起,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莫让家庭教育成短板》,摘自《人民曰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体上看,80后90后这些年轻的家长教育观念比较先进,而60后70后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比较落后。‎ B.60后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比其他年龄段家长更为关注,70后却比其他任何年龄段家长都忽视动手操作能力。‎ 46‎ C.90后家长对孩子性格秉性方面的要求比其他年龄段家长都低,对动手操作能力却比其他年龄段家长更为看重。‎ D.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学习成绩,各个年龄段的家长都更为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培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不同年龄段的家长,对孩子各方面表现的看重度是有差别的。这很可能与家长成长的时代背景有一定关系。‎ B.材料一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侧重家庭教育的意义,并对家长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C.材料三侧重家庭价值观建设,强调家国情怀、道德风范和精神品质的培养,主张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 D.材料四基于家庭教育失衡的现象,呼吁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学业。‎ E.三则文字材料都出自主流媒体,并反映出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材料二以具体的调查数据对此形成支撑。‎ ‎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欲说陈寅恪与张荫麟的有关学术分歧,要先说一下张荫麟这位“史学天才”。1923年,年仅18岁、考入清华学堂仅半年的张荫麟,在《学衡》杂志发表处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梁启超对老子事迹之考证提出异议,史学界一时震动,梁启超也对他大加赞赏。之后其论著不断问世,被目为史学界最有希望之天才,深受梁启超、陈寅恪、熊十力等大家推重。‎ ‎   至于分歧之由来,则要从陈寅恪对龚自珍一首诗的评价说起。也许是善于从“诗史互证”角度看待文学,陈寅恪以为龚自珍诗多有借古讽今之作,他对其《汉朝儒生行》的评价就是如此。龚自珍此诗写于道光二年,时龚氏正在京城。杨芳为清朝著名将领,曾于道光元年至三年任直隶提督,而龚氏好友魏源此时就在杨芳家坐馆。魏源离京赴杨芳处时,龚自珍还曾送行。因此,龚自珍对杨芳当比较了解。作为汉人而能受到清廷重用,杨芳可谓罕见,自然也会受到他人特别是满族将领的妒忌。陈寅恪认为,龚自珍此诗中自托为汉朝儒生,主旨就是讽喻杨芳。‎ 46‎ ‎   按照陈寅恪的学术地位,他既然这样解释龚自珍的诗,一般也就等于是定论。不过,还是有人敢于质疑,当然这“质疑”也要有底气。1933年,张荫麟在《燕京学报》第12期发表《龚自珍汉朝儒生行本事考》,表示不同意陈寅恪之说,认为诗中所写之某将军不是杨芳而是岳钟琪。张荫麟文章发表后,陈寅恪以为不确,坚持认为该诗就是写杨芳之事。张荫麟遂再撰《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进行商榷。‎ ‎   根据张荫麟的论证,从龚自珍诗中所提及时间看,解释为写杨芳确实不如解释为写岳钟琪更加贴切。不过张荫麟并没有完全否定陈寅恪,相反在陈寅恪说法的启示下,有所感悟。如此,则张荫麟和陈寅恪之最后观点其实还是基本一致,即认为该诗是龚自珍借历史人物讽喻杨芳。‎ ‎   张荫麟的考证极为精彩和严谨,如果说还有什么欠缺之处,就是未能结合当时汉族文人的思想状况以及统治阶级对文人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来阐释此诗,也就不能悟出该诗更深刻的意蕴。在陈寅恪看来,也就是未能做到所谓对古人“理解之同情”。龚自珍认为历代统治者对文人无非两种手段,即“约束之,羁縻之”。所谓“约束”就是采取严酷的高压政策,迫使文人就范,而所谓“羁縻”就是以怀柔方式收买文人,使其逐渐丧失自我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能力。龚自珍以为,可以容忍社会其他阶层平庸和堕落,却不能容忍文人如此,因为只有他们才是拯救那个时代的最后希望。‎ ‎   对龚自珍的上述观点,陈寅恪自然理解且有切身体会,戊戌变法以来的社会动荡、陈氏家族的命运还有王国维的自杀等,早已给陈寅恪留下沉痛记忆。陈寅恪指出该诗为咏杨芳事,就是试图通过阐释龚自珍诗歌的深刻寓意,来揭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   话说回来,不能苛求张荫麟没有理解龚自珍的深意,毕竟他的人生阅历比起陈寅恪来还是简单,假以时日他当会有更大成就。大概也就是为此,陈寅恪在张荫麟发表《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后,并没有公开回应。后张荫麟英年早逝,陈寅恪极为悲痛,特撰诗表示追悼:“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曾用牍三千。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 ‎(摘编自刘克敌《大家间的“商榷”与“论争”》,有删改)‎ ‎【相关链接】‎ ‎   ‎ 46‎ 比闻希白先生言,尊意以为定庵《汉朝儒生行》所咏实杨芳事,拙考以为其中之某将军乃指岳钟琪者误。拙考所提出者乃一假说,未敢遽以颠扑不破也;苟有其他假说能予本诗以更圆满之解释,固不惮舍己以从。然尊说似不无困难之处。考本诗作于道光二年壬午《定庵诗自编年》而叙某将军再起定乱时已“卅年久绾军符矣”。然壬午以前杨芳踬后复起,定乱之事,仅有嘉庆十八年平天理教匪一次。自是役上溯其初由千总升守备(嘉庆二年)相距仅十一年,使所歌者为杨芳,定庵何得作“卅年久绾军符”之语?‎ ‎   然此诗遂与杨芳全无关系欤?似又不然。因先生之批评之启示,使愚确信此诗乃借岳钟琪事以讽杨芳而献于杨者。杨之地位与岳之地位酷相肖似也。杨以道光二年移直隶提督,定庵识之当在此时,因而献诗,盖意中事。本诗与杨芳之关系,愚以前全未涉想及之。今当拜谢先生之启示,并盼更有以教之。‎ ‎(张荫麟《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 ‎   据1947年3月3日《燕京新闻》这样评价:“陈先生是一个勤奋的垦荒者,他不多说话,尤其不唱高调,只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在解决历史上的疑案。用很简练的笔法写出来,却是一篇一篇的短论文,登在学术水准很高的杂志上。”他虽身体羸弱,在教授学生方面极严格,风雨无阻,绝少辍讲。他享有“字字精金美玉”之称。据牟润孙回忆:“陈寅恪在清华大学讲书……专讲个人研究心得,繁复的考据,细密的分析。”‎ ‎(《陈寅恪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荫麟十八岁即引起史学界瞩目,后被视为史学界最有希望之天才,得到梁启超等多位大师的赞赏和看重。‎ B.陈寅恪评价龚自珍《汉朝儒生行》是借古讽今之作,希望借此诗的深刻寓意来揭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C.陈寅恪所谓对古人“理解之同情”,即在理解古人的诗作时要心怀悲悯之情,结合古人创作时的背景来阐释。‎ D.张荫麟去世后,陈寅恪撰诗表示追悼,叹其潜心著书、学术深厚,与之交流时常常忘了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寅恪以“诗史互证”的方法研究《汉朝儒生行》,认为龚自珍写此诗时在京城,杨芳在直隶,龚对杨的了解皆源于自己的好友魏源。‎ B.张荫麟是考证了龚自珍作诗的时间和诗中所叙某将军再起定乱时的时间,以及杨芳的有关经历,从而推断陈寅恪的结论有不当之处。‎ C.陈寅恪与张荫麟的学术分歧是龚自珍《汉朝儒生行》一诗中所写某将军是指杨芳还是岳钟琪,学术共识是都认为该诗讽喻了杨芳。‎ 46‎ D.陈寅恪与龚自珍虽处于不同时代,但面临的社会状况、自身经历相同,所以对龚自珍的有关不能容忍文人平庸和堕落的观点感同身受。‎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陈寅恪和张荫麟两位大师共有的学术品格。‎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吴先宁 ‎   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与官府戒备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而从容———她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 ‎   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 ‎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 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1904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   ‎ 46‎ 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7月12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出即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命令大通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 ‎   7月12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天。然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接着烧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13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在这个时候,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但是,秋瑾平静而从容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同胞。‎ ‎   秋瑾的决定绝非一时的冲动。早在1906年10月,秋瑾、徐锡麟等光复会党人在杭州密商起义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必死的打算,相约埋骨西子湖畔。1907年5月,秋瑾再赴石门向她的盟姐徐自华募集起义经费。此前,两人同游西湖时已订下著名的“西泠埋骨之盟”。这次临分手时,秋瑾告诉徐自华,自己“已做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徐自华慨然应允。可见秋瑾为死后的埋骨之地也已做了托付。‎ ‎   早在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想什么。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注】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这首词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革命的理想图景。‎ ‎(摘编自2015年11月24日《作家文摘》,有改动)‎ ‎【注】摆仑:即英国杰出诗人拜伦。拜伦曾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写下许多充满革命理想的诗篇。‎ 相关链接 ‎①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自幼随兄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有豪侠之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自励。‎ ‎(《秋瑾史料》)‎ ‎②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观者如堵。‎ ‎(《秋瑾史料》)‎ 46‎ ‎③秋瑾被害之后,各地民间媒体开始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将秋瑾死事的每一细节公诸报端,全国各地掀起声讨凶手的浪潮。更为重要的是,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以她孤独的革命先驱者的失败,成功地进行了革命的启蒙。‎ ‎(张晨怡《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秋瑾就义时从容镇定,她没有呼喊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只是默默地看了看两边围观的群众,然后慷慨赴死,这表明她的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 B.官府抓捕秋瑾后就匆忙将她杀害,行刑时面对秋瑾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性,官府高度紧张,戒备森严,这些均表现了当局者内心的虚弱和对革命的恐惧。‎ C.徐锡麟起事失败的消息传来,秋瑾痛哭失声,不语不食。她命令王金发和党人学生全部撤离,而自己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 D.秋瑾自幼跟随兄长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材料中引用多篇诗作,除了用来说明秋瑾的革命思想外,还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 ‎2.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秋瑾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 ‎3.如何理解秋瑾的“单纯”和“高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心目中的许嘉璐先生 陆昕 ‎   可以这样说,从我初识许先生,直到今日,印象从未改变。我心目中的许嘉璐先生永远是二十多,至多三十多岁。‎ ‎   我想这是由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并进而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所致。教书育人,正是一种可以使人保持青春活力的事业。他身上有一种长久保持不变的对新事物的兴趣、追求和探索,还有对青年人耐心认真地倾听,感同身受的理解和知无不言的交谈。这里面没有“作秀”的成分,而能让你切切实实地感到诚恳,故而使你能够打开心扉。无论上课还是闲谈,他对学生后辈的教诲都是聊天谈心,这样他的传授和言行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记忆于思想深处。‎ ‎   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初,许嘉璐先生常到我家来。当时他是北师大中文系的教师,住校内。祖父陆宗达是语言教研室主任。系里或教研室有什么事,都是许先生来。后来又发展到他时不时来家中问学:师生相处十分融洽。‎ 46‎ ‎   记忆中,每当许先生来,家中便总有欢声笑语。我和我妹妹都喜欢他来。虽然相对我们来说,他是大人,当时三十岁出头,而我们还是十多岁的孩子,可他并不因此而轻视我们,好像特别能与我们合到一块儿,就像是大朋友。有不少祖父的朋友、学生到我家,与我们谈话,总爱说:“你有这么好的条件,要好好学习呀,把爷爷的学问继承下来。”这当然是关心,但也总隐隐露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诲,给人以沉甸甸的压力。许先生则不然,他没讲过这样的话,但是在我们山南海北的闲扯中,每当我向他请教或他纠正我话中的错误时,便总会旁征博引许多古代文化知识,因势利导,最终在“润物细无声”中将我导入到求学的途径。‎ ‎   许先生的专业是古汉语,但他多才艺,这也是他与人容易沟通的原因。80年代初,卓别林的电影风行一时,有部电影名叫《舞台生涯》,里面有这样几句台词:“黄昏时的暮色像梦一般美,天空中弥漫着丁香花的气息”我那时正当青年,满脑子玫瑰色的浪漫,对这两句话非常喜爱。有次我到许先生家给祖父办事,闲谈中提到这部电影,我就把这几句台词背了出来,并说翻译家潘耀华翻得真好。许先生笑道:“那是我写的。”细问,原来潘耀华也住北师大,离许先生家不远,且两人十分熟悉,所以潘耀华每译一部卓别林的电影都要请他润色修改。‎ ‎   许先生也是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好养花种草,客厅里当年有两样东西最惹眼,一是满架满柜的书籍,一是高高低低的花草,家具则是陈旧的。在花香与书香的熏陶中,坐在那时刻要留神挂破裤子的破沙发上,与他天南海北地闲谈,真是一种享受。‎ ‎   这些年里,许先生讲述他的学术生涯、治学途径、人生道路,都会一再提到、回顾我祖父对他的影响和教诲。其实,一个人的一生,名师的教诲固然是重要的,然而,路毕竟是自己走出来的。50年代时,古代汉语算作过时的封建时代的那套学问,一些古代文化的课被砍掉,祖父也“失业”改行去教现代汉语。那时有多少青年人不愿追随时代当弄潮儿,而去学无用的腐朽的“八股”?而50年代后期毕业留校的许先生却选择并爱上了这门被视为“枯燥”的学问。五六十年代,许先生便从祖父习《说文》、训诂,从未中辍。祖父从师大山西临汾干校奉调回京,每日到师大化学系的《新华字典》编写组上班,编写词典,许先生一星期便有两个上午去词典组,在一间小屋里从祖父“偷学”《说文》。周末,又常来家里讨教。就这样,水滴石穿,终成方家。‎ ‎   有段时间祖父不在家,许先生虽然也自顾不暇,但还隔三岔五来家看我祖母。有一次我从外地回家,看见他手里拿了两包油纸包裹细麻绳捆扎的点心,正和祖母来回推让。只听他说:“老师不在,做学生的应该。”祖父最后的那段日子,是在友谊医院度过的。许先生时任中文系主任,自然又是少不了操持。‎ 46‎ ‎   前几年,香港凤凰电视台录制了对许先生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吴小莉问许先生,您现在有这么多职衔,最看重哪一个?答曰:“先生。”先生即教师。当教师,说易也易,说难也难。冬烘八股,易也,饱学深思,难矣,更何况还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训诫令人不敢懈怠。正因为做教师,做一个受人爱戴的教师不容易,因此也无上荣光。桃李满天弦歌遍地,是我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 ‎(有删改)‎ 相关链接 ‎   人们认识许嘉璐,多因他的行政角色,其实他还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训诂学、«说文»学、古代文化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自1959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许嘉璐的行政职务跨过好几个台阶,但“教师”这个角色,他从未放弃过。‎ ‎(卢昱、逄春阶《许嘉璐:唤醒心底的“中国智慧”》)‎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心中,许嘉璐先生从未改变,永远年轻,这是因为他能和人很好地沟通,学习上不给作者压力,不说教诲的话,多才艺且有生活情趣。‎ B.因为古汉语是过时的封建学问、无用的腐朽八股,没有青年人愿意学,许嘉璐先生却爱上这门枯燥的学问,他一直跟着陆宗达躲在小屋偷学。‎ C.许嘉璐先生的专业是古汉语,他常帮助潘耀华润色修改卓别林电影的台词译文,《舞台生涯》里有几句就是他写的,说明他现代汉语也很好。‎ D.许嘉璐先生之所以能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与他的勤奋用功、追求探索精神有关,与他的天赋和生活情趣有关,与陆宗达的教诲和影响有关。‎ ‎2.我心目中的许嘉璐先生为什么永远是二十多,至多三十多岁? 请简要分析。‎ ‎3.在祖父的朋友、学生中,我和妹妹喜欢许嘉璐先生的原因有哪些? 请概括说明。‎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荒见葱茏 ‎   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他7岁入邻家私塾,拜在蒲松龄后裔蒲国政门下,后又转投名儒王东生。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 ‎   ‎ 46‎ 青年时期,路大荒便立志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只要获悉哪里有聊斋文稿,他必定积极谋求。为了搜集到遗稿,他常常奔波于淄川城乡,远访章丘、济南,求亲问友,辗转反复。他节衣缩食,不惜重金购买蒲松龄手稿,因此家中拥有的蒲氏著作越来越多。这其中,以蒲松龄手抄的《祭文》最为珍贵。路大荒初见此书,不由欣喜若狂,立即将所有积蓄取出购买。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道:“然在闻号令角声之中,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乎?然能聊慰自痴,何顾后人之讪笑也!”1936年,由路大荒注释、编辑的《聊斋志异外书(磨难曲)》和《聊斋全集》(四册)先后在日本和国内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   1937年12月,济南、淄川相继沦陷。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又返乡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日军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书稿,欲行抢夺。事先得到消息的路大荒背起手稿躲进了深山。日军一怒之下,放火烧掉了他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路大荒辗转来到济南,隐居在大明湖边的秋柳园街。秋柳园街比邻曲水亭街,他安寄于此,乐在访书。1938年的一天,他在曲水亭街上的聚古斋书肆发现了一套《聊斋文集》(六册),大喜过望,但因囊中羞涩无力购买,只好设法将书借回家中,连夜在灯下抄录。治学拓荒,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是这种几十年不改初衷的执着毅力,成就了路大荒“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 ‎   新中国成立了,先生欣喜万分。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这更加激发了路大荒的研究热情。1953年,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辑委员会成立,路大荒担任副主任。他亲自带领研究人员,或深入淄川在乡间广泛征集蒲松龄的著作版本、手稿、佚文和遗物,修葺整理蒲氏故居;或远赴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查询点滴资料,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   1962年,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一部更大规模的《蒲松龄集》终于问世。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蒲松龄集》,凝聚了路大荒的毕生心血,总共收集了聊斋文稿120余万字,奠定了路大荒“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学界认为,《蒲松龄集》是聊斋学的基石,在聊斋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喜爱蒲松龄小说的人,饰演聊斋剧目的人,还有“聊斋学”研究的后来者,都十分感念路大荒,正是由于他艰苦卓绝地收集、研究、整理蒲松龄的著作,读者得以捧卷饱赏,学者得以利用钻研。与此同时,路大荒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一并捐献给了国家,其后又出版了《蒲松龄年谱》和《聊斋俚曲选》等著作,在《东岳论坛》上发表了“聊斋遗文”12篇,实现了他的“聊斋学”人生。‎ ‎   ‎ 46‎ 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聊斋学以外的诸多领域也有很深造诣。如绘画,曾赢得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尽管博学,但他始终清醒地知道,该深挖哪口井。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深知真正厚实博大的学问,必然要经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获得。为此,他读书、治学、从艺从不敢懈怠,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专心于学术。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由于患有脑中风后遗症,身体活动受限,经常卧床,但仍然不忘“聊斋学”研究。他曾让孙女打开事先藏好的《蒲松龄集》,告诉她某页某段还有些必须修正的问题要记下来,并叮嘱她,此书以后如能再版,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改过来。学问做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令读书人叹服。‎ ‎   路大荒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纯正的人文学者,他的身上闪烁着令我们亲近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光芒。‎ ‎(摘编自徐忠志《大荒见葱茏》、陈明超《“蒲学”研究第一人——路大荒》等)‎ ‎【相关链接】爷爷青年时期,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当时邓恩铭的叔父邓国瑾是淄川县长,他劝告爷爷说:“人生行为如黄河流水奔泻千里,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若受制约可流人大海,希望你对事业有所抉择,好自为之。”爷爷深有感悟,从此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研究中去。‎ ‎(路应和《怀念我的爷爷路大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幼年时期的两位老师,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 B.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路大荒为此欣喜万分,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之中。‎ C.《蒲松龄集》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支持下得以问世,路大荒凭借此书确立了自己“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 D.路大荒在绘画领域也有很深造诣,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因而赢得了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大荒见葱茏”这个标题运用双关、比喻等手法,使文题寓意丰厚,形象生动地将传主姓名、生平及其事业追求结合起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文章的题目既概括了路大荒历经坎坷最终实现梦想的人生之路,又指聊斋学发展和兴盛的过程,还指路大荒所处社会环境由黑暗到光明的时代变迁。‎ C.“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乎?”这句话显示出了路大荒对金钱的蔑视,对有关资料的极度痴迷。‎ 46‎ D.日军放火烧掉了路大荒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这是因为日本人知道他学习航空技术参加抗日游击队是为了抗击日本。‎ E.路大荒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挂念着“聊斋学”研究,由此可见传主工作之忘我、做学问从不懈怠。‎ ‎3.路大荒为什么能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国往事诗词人生 高毅哲 ‎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察院胡同祖宅里,在家学氛围下,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诗词功底日渐扎实。‎ ‎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进入了辅仁大学。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   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叶嘉莹上世纪70年代回国以后,整理出版了40余万字的《顾随文集》,并将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全部交给了顾随的女儿整理成《驼庵诗话》,所得版税,全部给予先生女儿。‎ ‎   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   熊烨是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彼时他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正处于失落和迷茫中,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叶先生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熊烨说。‎ ‎   来到南开之后,他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 46‎ ‎   1948年3月,在北平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1948年11月,叶嘉莹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疑是“匪谍”,在监狱一关就是3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了一段时间。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没有房间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   叶嘉莹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不仅是叶嘉莹的自白,更是点出了她诗词生涯的魅力根源。‎ ‎   此后几十年间,她著作等身,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她提出的词学中“弱德之美”的学说,在如今的众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述她本人十分恰当。这种观点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而叶嘉莹一生的经历无疑都成了这种美学的最好注脚。‎ ‎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她坚信,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听说南开大学中文系来了一位讲课很好的女老师,便前来听讲。“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一个强大磁场的磁心。”徐晓莉回忆,“她从不拿讲稿,却常常从右向左,竖版繁体在黑板上默写出古人的大段诗词文句。她讲一口纯正亲切的北京乡音,而她深厚的古典修养和融贯中西的浩瀚学识,以及恰切精当的举喻与解说,让我们倾倒,耳目全新,惊叹不已。”如今已经退休的她,有空便在家里放起叶嘉莹的讲课录音,犹如别人听京剧、听相声一般。‎ ‎   叶嘉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   叶嘉莹说,她的一生,除了回国教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主动的选择。你落到什么地方,不是你能掌握的,“可是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46‎ ‎   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人们往往惊诧于她旺盛的精力。当她年过八旬以后,依然常常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辗转于旅途。每次回国,她都要带回大批成箱的材料。每逢上讲台,她常常一站两个小时,神采飞扬,奋笔疾书,连水都很少喝上一口。‎ ‎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   顾随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当年的叶嘉莹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她早已找到答案。‎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   【相关链接】①叶嘉莹,号迦陵,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1966年赴美,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70年,获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开始赴国内讲学。著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叶嘉莹说:“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②《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种植秋兰、芳蕙比喻培养人才。③佛教称佛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指引迷途,所以用“传灯”比喻传授佛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叶嘉莹一生“诗词传灯”的具体内容是把不懂诗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牵引到古典诗词的世界,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得以继承和发扬。‎ B.从忧患中走过来的叶嘉莹,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研读、讲学70余年而不倦,这既是她个人的兴趣爱好,更是传承文化的责任使然。‎ C.叶嘉莹接触到诠释学等西方文学理论后,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D.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目的是要完成两件事:一件是整理出版当年顾随先生的讲课,另一件是托人吟诵录制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 ‎2.传记中多次插入细节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叶嘉莹成为享誉中外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哪些因素促成了她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答案:1.D; 2.B; 3.①提高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保证产品质量。‎ 46‎ ‎②提升国产动力电池的研发设计能力,掌握核心专利。‎ ‎③加大对动力电池研究的资金投入。‎ ‎④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增强研发设计能力,使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落地。‎ 解析:1.D原文是“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并非“隔膜不能实现国产化”。‎ ‎2.B“三则材料都提及了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之间的关联”一句错,材料二并没有提到两者的关联。‎ ‎2答案:1.B; 2.A; 3.①利用互联网远程服务,有助于整合医疗资源,缓解看病难问题,降低就医成本。(据材料一)‎ ‎②利用三维可视等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减轻病人痛苦。(据材料三)‎ ‎③利用大数据处理等技术,有助于减轻医务人员负担,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据材料四)‎ 解析:1.增长率不是逐年递减,而是有波动,图表显示2013年增长率提高。‎ ‎2.B项“中国医疗信息化已进入低速发展阶段”于文无据,资金增长率的降低不等于低速发展,充其量说明产业扩张速度减缓。‎ C项中“这一目标在各类手术中能得到完全实现”的分析以偏概全,夸大事实。‎ D项“起决定作用的是临床数据,其次是超级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强分主次,违背原意。‎ ‎3答案:1.C; 2.B; 3.①政府重视倡导,全民形成重视阅读的共识;‎ ‎②政府加大投入,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保障;‎ ‎③社会多方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④国民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注意从娃娃抓起;‎ ‎⑤多出版有价值的好书,重视经典文化的宣传;‎ ‎⑥指导人们掌握各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解析:1.张冠李戴,追求“独立思考”是陶渊明的观点。‎ ‎2.A项,夸大范围,图表中是“57.2%的人习惯于阅读纸质图书”;‎ C项,“不同类型文章”错,文中是说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 D项,逻辑错误,原文说的是“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 ‎4答案:1.B; 2.AE; 3.①天气预报精细化。空间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网格化预报,覆盖更全面。‎ 46‎ ‎②时间上更新和发布的频次更高,有些省份可以做到分钟级天气预报。‎ ‎③预报内容更细致丰富。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④具有协调性和协同性。能实现主客观预报相结合,能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 解析:1.“目前我国的网格天气预报已精细到分钟级”错,只是部分省份。‎ ‎2.B项,材料四没有谈到网格化预报的优势;‎ C项,不是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是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画图表的说明方法;‎ D项,“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错误,原文是“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5答案:1.A; 2.C; 3.优点:①自动化程度高、写作效率高,发稿多快好。②可以用来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生产出定制化的新闻。③在地震等传统媒体无法实时直播的领域。能精准、有效、最快发布信息。局限:①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力,目前只能报道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②机器人只能靠函数和概率,无法理解背后的含义,更无法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③机器人无法具备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广泛运用”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可知,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只是“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故答案选A。‎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它”应指人工智能。根据原文可知,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故答案选C。‎ ‎3.‎ 46‎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筛选、概括、整合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机器人新闻有哪些优点和局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对题干的把握,考生可以从如下原材料中进行筛选: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6答案:1.D; 2.A; 3.①首要任务是精神扶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应将精神脱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让贫困户树立脱贫之志掌握脱贫知识。‎ ‎②干群相互理解,确保通力合作。要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意识,而不是政府强压强逼。‎ ‎③摸清贫困对象,扶持“精准到位”。扶贫资金、扶贫物质、扶贫政策等要好钢用在刀刃上。‎ ‎④对于特殊地区,通过引进先进文化和制度,促进贫闲人口主动脱贫。‎ 解析:1.D项,应是习近平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之后,“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 ‎2.A项,以偏概全。显得比较“淡定”的只是“一些群众”,而非全部。‎ ‎7答案:1.D ‎2.C ‎ ‎3.①重点博物馆需要提高接待能力,满足群众参观需求。‎ ‎②重点博物馆要采取措施,减少因观众过多带来的展品安全隐患。‎ ‎③目前中国私人博物馆存在分布不均现象,高等级博物馆偏少。‎ 解析:1.“被鼓励从事经营文创产业”错,无中生有。‎ 46‎ ‎2.“国际评价体系不标准”错,原文为“由于东西方博物馆的评价和评判的标准不同”。‎ ‎8答案:1.C; 2.B; 3.①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应享受同等的社会待遇。‎ ‎②要关注流动老人的养老问题。‎ ‎③要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 ‎④流动人口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为社会治安带来了新的课题。‎ 解析:1.“他们为市场经济带来了活力”无中生有。‎ ‎2.A.“是指”太绝对,应为“主要是指”。‎ C“特色性”概括不当,原文说“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规律”。‎ D “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分析不当,原文说“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需求日趋复杂”。‎ ‎9答案:1.C; 2.C; 3.①政府方面:一方面加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专项基金的投入,提高硬件标准;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改善服务态度,降低阅读的门槛,提升软件实力。‎ ‎②民众方面:充分认识读书的价值,逐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共同营造“书香社会”的良好氛围。‎ 解析:1.“都在逐年增加”错,省市购书款并非逐年增加。‎ ‎2.A项,结合材料一第一节内容分析可知,网上迅速“爆红”的原因错;‎ B项,结合材料一内容“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分析可知,“历史悠久庄严肃穆”错;‎ D项,结合材料四内容分析,“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错。‎ ‎10答案:1.A; 2.BE; 3.①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环境基础,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 ‎②家庭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③家庭价值观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家庭教育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46‎ A项,结合材料二“2016年各年龄段家长对孩子教育主要看重方面”分析,图表反映的是关注度差异,不能得出教育观念先进或是落后的结论。‎ ‎2.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B项,材料一没有对家长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只是宏观指导。‎ E项,三则材料中,材料三并未反映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的问题,而是正面倡导。材料二的调查数据也不能支撑“道德品质教育出现问题”的观点。‎ ‎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说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条中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等重要的环节,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及战胜困难的勇气来源,是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环境基础”,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环境基础,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价值观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家庭价值观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11答案:1.C; 2.C; 3.学术品格:①治学严谨。陈寅恪在清华讲学时专讲个人研究心得,有繁复的考据、细密的分析;张荫麟撰文质疑陈寅恪观点时考证极为严谨。②态度谦和,尊重学术争鸣。陈寅恪与人有学术分歧时并不直接写文章和对方论争;张荫麟从陈寅恪的说法中悟得启示,表达了对陈寅恪的谢意并期盼得到更多的教诲。③思想独立。在张荫麟提出质疑后,陈寅恪坚持自己的观点;张荫麟根据自己的考证得出观点,敢于质疑权威,并撰文商榷。(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1.“即在理解古人的诗作时要心怀悲悯之情”错。‎ ‎2.A.“龚对杨的了解皆源于自己的好友魏源”错;B.考证了“诗中所叙某将军再起定乱时的时间”错;D.“但面临的社会状况、自身经历相同”错。‎ 46‎ ‎12答案:1.B; 2.①早年的成长经历奠定了她反对封建礼法、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基础。②时代风云的激荡和对婚姻的失望,催生了她个性中豪侠刚烈的一面。③在吴芝瑛、陈天华等进步人士的影响下,不断接触、吸纳新思想。④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信服孙中山的革命方略和同盟会政治纲领,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排满反清的革命之路。   ‎ ‎3.纯:指秋瑾在徐锡麟牺牲之后,决意不脱身苟活,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一切,希望用一死来唤醒昏睡的同胞,鼓动革命的风潮。高贵:①秋瑾就义时平静而从容,透着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②秋瑾本为巾帼之身,却有豪杰之气,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她的死超凡脱俗。③秋瑾用她的牺牲成功地进行了革命启蒙。秋瑾遇害引发了全国各地声讨凶手的浪潮,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斗志。‎ 解析:1.‎ A项“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不妥。C项“自己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有误。E项大体正确,“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有点牵强。‎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概括的答题思路是:分析文章使用材料特点、分析作者情感的具体体现、分析作者思路的流程、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整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答案:1.C; 2.①他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可以使人保持青春活力。‎ ‎②他好探索新事物并关心、理解青年,与之真诚沟通。‎ ‎③他对学生后辈教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永记于心。‎ ‎3.①他不轻视我们,像朋友,能与我们合到一块儿。‎ ‎②他的教诲没有隔膜感,不给人沉甸甸的压力。‎ ‎③他善于因势利导,在润物细无声中将我导入求学途径。‎ 46‎ 解析:A项“学习上不给作者压力,不说教诲的话”不符合原文,许嘉璐先生把压力和教诲在聊天和闲扯中,在旁征博引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给别人。‎ B项说“古汉语是过时的封建学问、无用的腐朽八股”不当,这应指五六十年代特定的时期;“一直跟着陆宗达躲在小屋偷学”不恰当,原文讲“又常来家里讨教”。‎ D项“与他的天赋和生活情趣有关”在原文体现不明。‎ ‎14答案:1.C; 2.CD; 3.①少年时期,师长的熏陶渐染激发了路大荒对聊斋的兴趣,奠定了他事业追求的方向;②青年时期,邓国瑾的指点迷津让路大荒豁然开朗,坚定了他研究聊斋学的信念;⑧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具备搜集整理聊斋文献的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④路大荒对事业成功需要付出的艰辛努力有着清醒的主观认识;⑤路大荒默守自存、不计功名、博学多才、执着坚毅,这种德行修养有助于他潜心治学。⑥政府及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帮助与支持。‎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A项,“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幼年时期的两位老师”中的“最初解除”于文无据。B项,“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保护工作”说法,原文是“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选项说法缩小了范围。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高,冈绘画上的造诣得到了名家赞许,而不是因“宠辱不惊”而获得赞许。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C项,“对金钱的蔑视”属于无中生有,这句话只是为了衬托他对相关资料的痴迷。D项,“这是因为日本人知道……是为了抗击日本”说法错误,原文是“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书稿,欲行抢夺”。故选CD。‎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分析概括文章有关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选文,整体把握选文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选文,根据题目要求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概括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的原因,也就是取得成就的原因,要立足全文,主要从内部传主自 46‎ 身的原因和外部别人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比如:少年时期,师长的熏陶;青年时期,邓国瑾的指点迷津;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路大荒对事业成功需要付出的艰巨努力有着清醒的主观认识等。原文第一段“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可以看出,市长的艺术熏陶奠定其研究方向;从材料链接可以看出青年时期贵人指点,增加其创作信仰。同时路大荒先生自身严谨细致、潜心治学的品质也是其成名的重要原因。‎ 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属于综合信息筛选,筛选信息时要立足于全文。‎ ‎15答案:1.A; 2.①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如熊烨对自己转换专业拜师先生门下的回忆,表现了叶嘉莹对诗词的热爱及其诗词讲授产生的巨大感召力。‎ ‎②使选材更具典型性、代表性。文章主要选取叶嘉莹对诗词热爱的细节。如叶嘉莹在台湾身处困厄依然钻研学术收获成功、八旬后能奔走国内外驻守讲台不辞劳累等。既表现了她在诗词研究上的成就,又表现了她性情上的坚毅、矢志如一的特点。‎ ‎③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如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徐晓莉回忆昔日听课的细节,既表现了叶嘉莹国学根基深厚,又表现了她讲课非常生动。‎ ‎3.①家庭熏陶。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②教育引领。受到了辅仁大学顾随先生悉心教导与激励。‎ ‎③志趣高雅。热爱中华文化,主动钻研西方文学理论,搭建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 ‎④经历坎坷。“文章憎命达”,她历经磨难,阅历丰富,拥有高洁精神和敏感心灵。‎ ‎⑤品格坚毅。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觉精神,矢志不移追求艺术的新境界。年过八旬,依然在国内外奔走讲学。‎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以偏概全,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原因。C项,时间颠倒,原文第6段说的是“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D项,张冠李戴,“回国教书的目的”是“她坚信,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46‎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传记中细节描写的作用主要有:表现主题思想;凸显人生关键处(焦点、热点、疑点);使人物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展现人物精神品格;增强传记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可信度。解答此题还要注意结合原文举例分析。‎ ‎3.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掌握析因角度。这种题型一般都是一果多因的。对于传主来说,原因有表层与深层,更有客观与主观。客观原因,包括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变化,传主特定的生活环境.传主与亲人、同事、上下级的关系。主观原因,包括传主的理想追求、个人愿望、个人修养等内在精神变化。②析因题一般都要求有分析,即使是探究题,答题一般也是先概括“方面”(角度),即把原因大致相同的合并到一类,然后分点解释,具体分析。分析时点到为止,不可过多展开。③答题时要紧扣文本,尽量在文本中找答案,并用原句作答;要全面、简练,有条理。‎ 4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