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
(课标
Ⅲ
专用
)
一、(2018课标全国Ⅲ,7—9,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2015年,
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图书出版产业规
模持续扩大,发展潜力持续显现。曾一度遭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书店,近一年来,伴随全民阅
读的推广开始逆袭。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了一批大型书城,这些大型书城注重“体验”和
“服务”,引入亲子阅读、创意生活、数字体验、咖啡餐饮等多元业态,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
转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
2015年,“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
新时代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A
组
统一命题
·
课标卷题组
题组一 课标
Ⅲ
题组
五年高考
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
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诸多新改变和新方法让出版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如众筹出版、微店卖
书及微博 、微信营销,改变后的赢利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
[摘编自陈敏利《图书出版业品牌报告(2016)》]
材料二:
图1 2010~2015年实体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及年度增长率比较
图2 2010~2015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比较
(摘自杨伟《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
材料三: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图书出版
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电子图书的开发,网上书店的
建立,这些新的形式扩大了图书出版的影响范围。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能。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的目的是要获得利润。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许多图书资源可以免
费获得,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需要从其他方面获得利润的增
长。图书具有的版权是图书出版业实现利润的基础,在图书版权原有的营销模式中,版权价值
仅局限于版权的转让。而在互联网条件下,版权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字,版权可以扩大到视
频、游戏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间接产生更多的利润。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
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效益。
(摘编自顾丽萍《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有实体书店和网店两大渠道,其中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
模达到344亿元,网店渠道达到280亿元。
B.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2014年实现了3.94%的年度增长率,2015年市场码洋规模继续保
持增长,年度增长率达到0.29%。
C.2010~2015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可见,目前国内图书零售市场当中,网络
销售是图书出版业赢利的重要方式。
D.实体书店在经历了2010~2015年“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之后,其市场码洋
规模与年度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政策支持,“十二五”期间诸多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及时
出台,为实体书店和网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的大型书城正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这表明实体书店向多元化的
经营方式转变,其业态已经成为一种主流。
C.各类出版社为加快产业升级,纷纷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实现网络技术和图书出版的融
合发展,这拉近了出版业与市场的距离。
D.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图书的销售、图书版权产生的间接利润、图书作为传播平台
产生的广告效益等都会给图书出版业带来新的增值。
3.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一、
1.
答案
D A.据图1、图2中2015年相关渠道的市场码洋数据可知,此项正确。B.据图1中201
4年与2015年的年度增长率可知,此项正确。C.据图2可知,网络销售市场码洋规模逐年递增,可
见是逐年赢利;据图1可知,实体店虽然总数较大,但市场码洋规模增幅不大。故此项正确。D.
“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这一过程是2011~2014年实体店年度增长率情况;“年度
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说法有误,据图1可知,2010~2015年波动较大,无法以此预测未来是否将
趋于平稳。
易错警示
分析图表“三误区”
误区一:只重图不重文,对文字的阅读不够仔细。
误区二:只看走向不看区间,在增加区间的增长率降低仍是增加,在降低区间的增长率仍是降
低。
误区三:只分析不综合,要综合各项指标的联系、区别,总结出规律性内容。
2.
答案
A A.对应信息为材料一第一段“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正
确。B.“其业态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说法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这种多元业态“逐步
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C.“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说法
错误。据材料一原文“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可知,
“数字出版部门”并不是“已有的”。D.“图书作为传播平台产生的广告效益”理解错
误。据材料三原文“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
……
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效
益”可知,“图书作为传播平台”应当改为“互联网作为传播平台”。
解题步骤
分析概括题“三步骤”
3.
答案
①开始数字化转型,并与新兴媒体融合;②营销模式多元化,赢利模式多样化;③图书的
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转变。
解析
答题区间在材料一第二段和材料三。材料一,关键句“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
兴媒体的融合是
……
必由之路”“诸多新改变和新方法
……
微博、微信营销,改变后的赢利
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材料三,关键点“快速传播”“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改
变”。据以上信息概括即可。
易错警示
准确概括文章内容“三警示”
警示一:切忌只寻找现成答案,无筛选、整合意识。
警示二:切忌只着眼于一处进行概括,无全局、通篇意识。
警示三:切忌只知堆砌罗列,没有分值意识。
二、(2017课标全国Ⅲ,7—9,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
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
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 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
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
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 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
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
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
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
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
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
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
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
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
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
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
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
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
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
均呈现上升态势。
[注] 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
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
4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
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
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
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
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
能的关键所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4分)
二、
1.
答案
B “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错。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
统计图可知,2003年的增加值较前一年也有所减少。
2.
答案
BC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
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与原文不符,材料一说“博物馆服务于社会
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
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衡量博物馆对
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说法均有误,材料二说“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衡量博
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选项以偏概全。E.主客体倒置,答题区间为材料三,原文为“博
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
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而不是用拉动旅游经济
来提升博物馆宣传和教育的功能。
3.
答案
①依托藏品开展的科研活动能够产出丰富的科研成果;②博物馆可以整合一个地区
的科研力量,培育出科研团队。
解析
回答此题,要抓住题中“在科研方面的作用”一语,先在三则材料中仔细筛选相关内容,
然后进行归纳概括。答题区间为材料一,根据材料一中“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
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可归纳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一中
“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
的文史研究中心”可归纳出答案第②点。
一、(2018课标全国Ⅱ,7—9,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
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
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
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
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
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
2018年4月20日)
题组二 其他课标区题组
2011~2016年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单位:%)
(摘编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
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
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
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
材料二:
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
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
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
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
《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
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
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
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
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
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
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
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
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
C.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
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
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
,
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
,
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
,
才能够形成全民
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B.
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
,
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
,
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
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
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6分)
一、
1.
答案
B A.先确定主体——科研单位,确定范围——2011到2013年,再依次对应数值,可知
此项正确。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错。据图表可
知,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2011年和2012年降低了。C.抓住选项中的关键词
“仅有”“回升”对应图表查看,可知此项正确。D.先观察图表内容,再分析选项的推断是否
合理。此项正确。
方法技巧
解答图表题“三不要”
(1)不要漏掉任何细节,树立每一个信息都有它存在的作用的意识。
(2)不要机械地照搬照抄,有些内容是针对原文的推断或预测,不可盲目判错。
(3)不要孤立割裂,可借助其他几则材料的信息来理解图表。
2.
答案
C A.“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理解片面,据材料一的“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
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可知选项概括不全面。B.“这样才能体现出大
学科研工作的价值”错,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并不只体现在它的市场价值上。C.筛选材料三
中的关键信息,如“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据此可知
此项正确。
D.“
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说法错误
,
材料四中的原句为“很难直接转化”。
3.
答案
相关方
:①
高校
;②
企业
;③
政府。
作用
:①
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
,
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
,
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
提供方
;②
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
,
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
;③
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
控能力
,
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
,
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
解析
综合四则材料
,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主要讲知识产权对于创新的意义以及侵权情况
;
材料三主要讲科技成果转化的正面事例
,
其中提到
2015
年修订的法律
;
材料四主要讲科技成果
转化的障碍。可确定相关方为高校、企业、政府
,
依次概括其作用
,
注意要将具体作用加以概
括
,
不能只是对内容的简单罗列。
疑难突破
实用类文本简答题“三突破”
突破一
:
全面准确
,
避免偏漏。需要通读相关材料
,
确定区间
,
宁宽勿窄
,
逐步缩小范围。
突破二
:
完全针对
,
仔细审读题干
,
对应问题来回答。
突破三
:
语言精练
,
依次梳理有关信息
,
分条概括
,
再将相同的条目压缩
,
用更精练的语言加以表
述。尽量使用理论性强的概念表述。
二、(2018课标全国Ⅰ,7—9,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
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
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
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
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
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
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
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
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
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
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
《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
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
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
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
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
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
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
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
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
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
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
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
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
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
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
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
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
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
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
,
对国家
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
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
,
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
,
对信息进行一次一
密的严格加密
,
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
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
,
市场潜力巨大
,
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
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
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
1.
答案
D A.对应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潘建伟教授的那段话中,该项表述正确。B.对应信息
在材料二第一段中,该项表述正确。C.对应信息在材料三中,该项表述正确。D.“因而尚未涉
足这些领域”于文无据。
2.
答案
C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对应信息在材料一中,“通信安全是国家
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
“(量子通信)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见
该项“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表述正确。B.对应信息在材料
一中,“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
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
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见该项表述正确。C.“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于文无据。D.材料二中说,“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
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材料三中说,潘建伟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
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可见该项
表述正确。
3.
答案
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
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
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
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解析
《人民日报》是我国官方主流新闻媒体,关注的是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举世瞩目的
成就;《自然》着重报道自然科学方面的新闻;《读卖新闻》是日本的报纸,着重从日本的视角
来解读新闻。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对新闻的报道侧重点就会不同。
解题步骤
解答比较材料异同题三步法
三、(2017课标全国Ⅱ,7—9,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
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
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
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
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
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
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
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
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
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
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
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
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
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
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
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
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
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
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
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
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
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
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
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
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
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
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
“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
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三、
1.
答案
D
据材料二第二段尾句可知
,
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困难
,
既有前期居民参与率低
等原因
,
也有后期政府分类处理不到位等原因
,
作者并未说孰轻孰重
,
但选项却错误地将前者表
述为主要原因。
2.
答案
AE
B.“
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表述有错
,
分类收集不是居民的事
情
,
而是政府的责任。
C.“
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错
,
原文的
表述是“不按要求扔垃圾
,
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
,
实际上
,
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
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
可见并非“不准确”
,
而是“不全面”。
D.“
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
……
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只是作者对各地政府的建议
,
而
《
生活垃圾分
类制度实施方案
》
中并没有完善的惩罚和奖励措施
,
故选项表述不符合文意。
3.
答案
①从居民来说
,
要提高认识
,
掌握分类方法
,
养成良好习惯
;②
从政府来说
,
要完善处理
设施
,
建立配套系统
,
制定奖惩措施。
解析
有效推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材料二后三段
:
第二段指出垃圾分类处
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
,
分类收集等是政府的责任
;
第三段指出政府在
这个工程中占主导地位
,
要做好相关设施体系建设
,
完善奖惩政策
;
尾段指出居民和政府要各负
其责
,
各尽其力。综合以上三方面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四、(2017课标全国Ⅰ,7—9,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
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
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
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
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
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
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
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注] 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
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
材料二:
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
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
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
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
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
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
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
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营
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
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
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
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
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
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
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
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央电视
台纪录频道
四大主体内容
六大主题时段
达到规模化
的播出效应
B.中央电视台
纪录频道
以央视自
制为主
节目品质
有保障
C.美国有线电
视节目提供商
有线电视系
统运营商
有线电
视系统
D.美国国家地
理电视公司
国家地
理频道
电视观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
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
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
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
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
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
式方面的不同。(4分)
四、
1.
答案
D 由材料四可知,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而承担把节目传送给电
视观众的是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康卡斯特电信公司。
方法点拨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三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肢,提防陷阱;
第二步,投石探波,找准区间;
第三步,文题比对,检验信息。
2.
答案
BC A.由材料一“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
以期达到规
模化的播出效应”可知,选项“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
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错误。D.由材料二目标观众年龄“55~
64岁”集中度的比值最高,且“65岁及以上”集中度的比值有所下降可知,选项所述随着目标
观众年龄的增加,集中度的比值在不断地攀升错误。E.“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
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于文无据。由中国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频道化运
营模式有此劣势,并不能推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不存在这些问题。
3.
答案
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
制作基地;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解析
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中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的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
答。材料三介绍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上的特点,对应的句子主要是“在制
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
地”。注意题中只是要求概括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初期”的制播运营模式,无须回答现在制
播运营模式的转变情况。材料四介绍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播运营模式,文中对应的句子主
要有“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
……
技术性播出任务”。本题要求考生“概括说明”,所以在
组织答案时不需要作具体分析。
一、(2018浙江,7—9,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
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
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
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
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
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
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
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
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B
组
自主命题
·
省(区、市)卷题组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刘正源等著《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注] 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 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
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
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
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
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
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
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
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
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
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
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
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
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
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
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1.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
A.
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
,
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
,
有利于他们形成
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
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
,
值得注意的是
,
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
,
二者是自然教
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
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
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4分)
(1)事实依据:
(2分)
(2)理论依据:
(2分)
一、
1.
答案
D
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材料三和材料四中。
A.“
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
交流”错
,
材料三中原文有“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
B.“
人类生来就有对生
物的爱和恐惧”错。
C.“
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错
,
材料四中原文有“这些
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D.
材料三中有“这种能力
,
甚至是这种倾向
,
可能都是
人类的本能之一”
,
材料四中有“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正确。
2.
答案
A
答题区间在材料一中
,
由原文“我很高兴发现
……
在自然里骑车”可知
,
选项扩大范围。并不是喜欢自然的孩子就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
,
这只是“我”发现的一部分人而已。
3.
答案
(1)①
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
,
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②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
儿童和亲子方面
,
受众群体单一。
(2)①
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
,
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②自然教育能够
引导人们热爱自然
,
保护自然
,
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解析
事实依据主要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
,
材料一的事实是用来说明对自然的喜欢不完美
;
材
料二的事实说明自然教育受众群体中儿童和亲子所占比例太大。理论依据在材料三和四
中。材料三理论强调“亲生命性”与生俱来。材料四讲述生物恐惧症产生的原因。
二、(2018北京,1—7,2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
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
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
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
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
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
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
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
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
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
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
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
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
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
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
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
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
无稽之谈
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
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
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
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
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
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数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
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
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
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
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
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
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
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
进退维谷
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
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
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
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
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
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
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
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
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
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
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
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
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
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
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
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
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
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
而
袖手旁观
;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
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
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
未雨绸缪
,应对人工智
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
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
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
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
C.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
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3分)( )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7.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5分)
二、
1.
答案
A “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是“智能体”的定语,因此B、C两项错误;
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而非“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因此D项也错
误。
方法技巧
下定义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并正确表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多采用判断单句的
形式。格式为: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
2.
答案
B A.偷换概念,图灵“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
维过程的设想”,而非“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C.“中文”只是一种符号,
实验是为了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从
而提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D.希尔勒用“中文房间”的思
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文中“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
稽之谈了”,表明希尔勒并不认为计算机可以拥有智能。
3.
答案
B “都”以偏概全,联结主义学派研究人类大脑结构,符号主义学派不研究人类大
脑结构。
方法技巧
信息理解分析“三步走”:第一步,找出关键词语,如“都”“因而”等;第二步,与
原文进行比对;第三步,避免出现以偏概全、因果倒置、偷换概念、张冠李戴等问题。
4.
答案
D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方法技巧
成语理解“四关注”:①关注语境;②关注典故;③关注感情色彩;④关注使用对象
和适用范围。
5.
答案
A B.“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错,原文为“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C.
“总有一天会到来”太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为“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
还有争议”。D.“在任何情况下”错误,原文中有“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知识拓展
分析推断设题“三陷阱”:以偏概全、曲解文意、武断绝对。
6.
答案
C “异化”指的是“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
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沦为了数据的囚徒”,据此可知C项中“丧
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属于“异化”。
方法技巧
分析推断“两步骤”:①确定题干中所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②与选项一一比对,
重点关注动词和副词。
7.
答案
(要点)①早期研究的关注点是在对机器有无智能、何为智能的认识上。
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认识到必须应对由此带来的伦理、奇点、异化等问题的挑战。
③人类应始终把对社会负责作为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提。
解析
材料一围绕机器有无“智能”、“何为智能”进行论述,图灵提出设想,希尔勒用“中
文房间”的思维实验提出不同思考,不同学派对“智能”的思考和解答都推动了对人工智能
认识的深化。材料二围绕人类如何对待“人工智能”进行思考,包括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对
“奇点”问题的思考、对“异化”的思考。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指出“人是智能行为
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
上”。
审题方法
题干关键词分析法:题干要求解答“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首先明确关键词有“认识”“如何”“深化”,然后围绕题干将文本进行准确分层,提炼每一
层的中心词语。进而归纳作答。
一、(2018贵州黔东南一模,7—9,12分,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国家公务员考试,又名“国考”,指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部、委、署、总局招考
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条件相对比较苛刻、严格,一般
均要求全日制本科应届、历届毕业生,部分职位要求硕士研究生和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考
试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一般集中在每年的10至11月份。
2017年12月10日,2018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笔试拉开帷幕。本次国考共有1
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计划招录2.8万余人,最终有16
5.97万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
据调查,中国近十年国考报考职位、招录人数、参考人数等数据如下表:
三年模拟
A组
201
6
—201
8
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
(
每篇建议用时15分钟
)
年份
招考职位
招录人数
审核通过
参考人数
最终比例
2017
14 640
27 016
148.6万
98.4万
36∶1
2016
15 659
7 817
139.46万
93万
33∶1
2015
13 474
22 248
129万
90万
40∶1
2014
11 729
19 538
152万
111.95万
57∶1
2013
12 901
20 839
138.3万
111.7万
53∶1
2012
10 486
17 941
130万
96万
53∶1
2011
9 763
15 290
141.5万
90.2万
59∶1
2010
9 275
15 526
144.3万
92.7万
59∶1
2009
7 556
13 566
105.2万
77.5万
58∶1
2008
6 691
13 787
80万
64万
46∶1
2007
6 361
12 724
74万
53.5万
42∶1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2018年国考(贵州省)最终报名人数出来了!国考职位中工作地点在贵州的职位报名人数达到7
1 440人,通过审核总人数为62 083人,共有2个职位无人报名,平均竞争比例为68∶1,最大竞争
比达到926∶1。
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贵州地区本次计划招录913人,在贵州地区职位中,国税系统招考人数和
职位数都比去年有所增长,招考人数为774人,占招考总人数的84.78%,国税系统招录职位数为
276人,占总招录职位数的71.86%,银监会系统招录人数较去年增加15人,仍然位居第二;今年贵
州国考共13个招考部门,在去年的基础上少了贵州省邮政管理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贵州监管局、国家林业局(驻贵阳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中国民航空中警察总队系统
(三支队五十三中队贵阳),但多了贵州省地质局和贵州省通信管理局,这两个部门仅招录5人。
据悉,2018年国考贵州职位招考有以下特点:(一)政治面貌要求非常低,不限制政治面貌的职位
达到了365个,占全部职位的95.05%,不限制政治面貌的招考人数达到891人,占贵州总招录人
数的97.59%;要求中共党员或者是共青团员的仅仅17个职位,共招20人。另外,今年较去年有
个小小的变化,那就是有2个职位明确要求只能中共党员才能报考。(二)基层工作经验要求较
去年变化不大,只有58个职位要求有基层工作经验,要求工作经验的职位只占全省职位的15.1
0%,招录基层工作经验人数为145人,占全省招录人数的18.88%。在基层工作经验要求中,主要
是以两年工作经验为主,其他不限制基层工作经验的有326个职位。(三)有45个职位面向“大
学生村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
务西部计划”共招录129人,相较去年没有多大变化,占总招录人数的14.13%。(四)对职位专业
要求都比较集中,招录职位专业要求和往年基本一样,以经济学类、汉语言学类、财务管理、
会计学、税务、计算机学科为主。
(摘自“贵州公众教育网”)
材料三:
公务员热持续升温,离不开大学扩招、毕业人数增加这个客观基础,也与人们心目中公务员的
高“含金量”紧密相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择业观念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上“官本位”的思想基础依
然深厚,“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依然盛行,考进体制内、成为公务员无疑是跻身仕途最基本的
起点。与此同时,对体制外的就业人员来说,高房价制造出的“蜗居”“蚁族”,外企、民企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时可能带来的“裁员”“减薪”等行为,都是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而公
务员外表光鲜、稳定性强,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自然具有无法抵挡的巨大吸引力。
辛辛苦苦几十年,不如体制内分套房。近些年来,在经济多年持续高增长的背景下,老百姓生活
的安全感并未与收入同步增加。恰恰相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种种因素,担心收入下
降、担心丢掉工作、担心养老生病等焦虑心理,在人群当中十分普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
仅热衷考公务员,他们在选择其他职业时,也普遍更加注重工作的福利待遇,而对自己的专业、
能力、爱好与工作的匹配性,以及工作强度、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其他软要素,关注度都在
不断下降。
毋庸讳言,随着各级政府与公共部门的功能完善、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客观上增加了用人需
求,增加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优秀人才愿意当公务员,对于改善公务员队伍的人才结构,提
升工作质量,肯定有积极作用。但是,许多公务员岗位不一定能充分施展个人才华。如果社会
人群特别是大学生群体都想当公务员,如果社会普遍认为只有跻身机关才有最好的就业出路,
那么这种观念是必须要改变的。
大学生爱考公务员,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务员捧着“铁饭碗”。破除公务员“职业崇拜”,首先
要打破“铁饭碗”,破除“终身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通过推广聘
任制等用人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退出机制,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
更重要的是,要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多下功夫,建立完善社会保
障体系,为体制内外、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特别是要加
快改革步伐,淡化体制界限,打通人才自由流动的通道,缩小收入差距。一句话,只有当越来越
多的人不只热衷于进入公务员队伍,而更愿意、也有条件自己创业,或者在企业中、非机关岗
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时,这个社会才会充满持久活力。
(摘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中近十年国考相关数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2018年度报名资格审查通过的人数较2017年増加了17.37万人。
B.近十年来招录人数有“涨”有“跌”,但招考职位数一直在增长。
C.国考存在“弃考”现象,每年审核通过的人数都远高于参考人数。
D.近十年国考中,从招录人数与参考人数的比例来看,2010年、2011年竞争最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国考贵州地区招考职位中,近几年国税系统一直居第一,银监会系统居第二。
B.贵州省2018年招考职位在基层工作经验、职业要求等方面较2017年无大变化。
C.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无论是否党员或共青团员,都能报考全国大多数职位。
D.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不仅源于这一职位的“含金量”高,还因为这一职位能
充分展现个人才华。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国考“持续升温”的原因。(6分)
一、
1.
答案
B 根据统计表中“招考职位”项的数据可知,“招考职位数一直在增长”错误。
2.
答案
B A.“近几年”表述错误,材料二中只说了2018年与2017年比较的情况。C.根据材
料二可知,这只是2018年贵州国考职位的报考条件。D.“这一职位能充分展现个人才华”错,
材料三中表述的是“许多公务员岗位不一定能充分施展个人才华”。
3.
答案
①近年来大学扩招、毕业人数增加。②社会上“官本位”的思想基础依然深厚,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依然盛行。③公务员的高“含金量”吸引着众多考生。④社会保障
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影响着人们择业。⑤公务员稳定性强、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吸引着
众多考生。⑥考上公务员也是大学生们证明自己优秀的一种方式。
解析
根据材料三的相关内容,仔细筛选、分点作答即可。
二、(2018四川自贡二诊,7—9,12分,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统计显示,2007—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中,中国占近20%,仅次于美国;其中,深度学
习领域的论文总量和引用量均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二。科技
部高新司司长秦勇表示:“我国在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机器翻译、中文信息处理等技术方
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人工智能将对实体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芮明杰将其总结为三个方面:一
是对生产工具的改变。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生产设备后,设备将变得更智能。二是帮助消费者
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消费者进行个性化定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
性化需求。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代替一部分人力,影响相关行业及其就业,从而对整个社
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摘编自《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
2018年1月24日“新华网”)
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据统计,美国半数以上的数据科学家拥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中国,超过40%的数据科学家
工作经验尚不足5年,中国只有不到30所大学的研究实验室专注于人工智能,输出人才的数量
材料二:
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此外,中国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大多集中于计算机视觉和语音
识别等领域,其他领域的人才相对匮乏。
在产业应用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虽然已经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但也还存在一些问
题。比如,除少数垂直领域凭借多年大数据积累和业务流程优化的经验,催生出营销、风控、
智能投顾、安防等人工智能技术可直接落地的应用场景外,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业务需求与人
工智能的前沿科技成果之间尚存在不小差距,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与人工智能
技术之间的结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在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方面,美国也更为完善和活跃,创业公司数量远超中国。而且由研究机
构、大学及私营企业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庞大、创新且多元。
(摘自《人工智能,澎湃发展新优势》,
2018年1月10日“人民网”)
材料四:
“人工智能发展到高级的阶段就可以真正实现‘心想事成’,比如你想知道我在想什么,立即
就可以通过脑电波和人工智能技术获取。脱离通常的计算机上网方式,通过脑电波和互联网
随时随处获取信息,这样,人类就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新型的智能化社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副理事长史忠植说,“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包括解决计算机的高性能和它的低智能
方面的矛盾;通过信息、脑、生物和纳米技术的结合,使得人类具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他
强调,特别是智能技术、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相结合,研制具有生物特征的智能机,将是世纪高
技术革命的突破口。
(摘编自《科学生活:人工智能如何便捷人类社会?》,
2007年11月14日《科技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2007年以来的十年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成绩喜人,在相关领域论文发表的数量、引用量以
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世界前列。
B.从我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布来看,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不平衡,排名前三位的公司
所属领域占据了半壁河山。
C.我国在人工智能的多个领域人才相对匮乏,这也可以从我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
布的不均衡上看出一些端倪。
D.我国目前大多数传统行业对人工智能技术没有需求,因此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
实应用还需要较长时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对实体经济在生产工具的改变、帮助消费者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代替部分人力三个方面有积极影响。
B.人才影响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受科学家群体影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相关创业公司在计算
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领域成长更快。
C.少数垂直领域利用人工智能的成功经验表明,人工智能技术要应用到传统行业中,首先必须
解决大数据的积累问题。
D.人工智能发展到高级阶段将不再需要计算机,而是通过脑电波和互联网获取信息,这是人类
真正进入到新型智能化社会的标志。
3.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可以从美国获得哪些有益的借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
1.
答案
D 材料三中的表述是“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业务需求与人工智能的前沿科技成果之
间尚存在不小差距”,但并未提及该项中表述的因果关系。
2.
答案
B A.无中生有。“有积极影响”错,材料一中只谈及了有影响,但并没有说是积极
的影响。C.无中生有。“首先必须解决大数据的积累问题”错,根据材料三的表述,不能得出
这一结论。D.曲解文意。根据材料四中“脱离通常的计算机上网方式”的表述可知,选项中
“将不再需要计算机”的说法错误。
3.
答案
①发挥大学的作用,调动更多的大学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训练一支经验丰
富的人才队伍,以满足用人需求;②加强研究机构、大学与私营企业的联系,组建创新、多元的
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激活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活动。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本题的答题区间为材料三,仔细分析材料三中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和美
国存在的差距,然后分点回答借鉴美国的做法即可。
三、(2018广西南宁一模,7—9,12分,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截至2017年末,国内“GDP万亿俱乐部”成员已扩大至14座城市。此外,还有5座城市被列为
“观察者”名单,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GDP有望在两年内突破万亿元。
从“GDP万亿俱乐部”及准万亿城市所属的省份看,19座城市中,广东省有三城上榜,即GDP破
两万亿的广州、深圳以及准万亿城市佛山。浙江省有杭州、宁波入围。江苏省进入榜单的
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在东北地区,辽宁省的大连、沈阳有望在两年内实现GDP万亿突
破。
从所属区域看,GDP万亿以上及准万亿城市,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尤其是以珠三角和长三角
为主,西部地区仅成都和重庆两地上榜。这一现象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相关,从沿海地区到内
陆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呈梯度状态。
在中东部地区,GDP突破万亿的城市,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无锡、青岛、长沙等二线城市,其
经济总量也在近两年先后突破万亿元。这不仅表明了这些城市有着超强的经济活力,也说明
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正在由“一城独大”局面逐步到“多点多极”整体强大的方向发展。西
部地区成都和重庆GDP突破万亿的时间较早,这表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的18年内,成都和
重庆两地已经率先“富裕起来”,但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活跃度仍有待加强。
(摘编自《GDP万亿城市竞争力报告:9座城市新星崛起》)
材料二:
回顾过去5年,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转型阵痛和城市治理难题,在
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中,长沙各项事业再攀新高。地区生产总
值由5 000亿元跨越至9 000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上升至第六位;形成了新材料、工程机
械、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六大千亿产业集群;深化改革440多项,行政审批提速5
0%;1 753万平方米违建消失殆尽,2 042公顷“绿色”拔地而起;成为全省首个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达标市。
易炼红说,未来长沙将立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三个中心”。即国家智能制造中心,
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的机遇,推动长沙制造业率先向高端、智能、绿色
转型升级;国家创新创意中心,推进文化跨界融合,让长沙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新、运营、交
易、体验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推动交通物流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
发展。到2021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 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2 000亿元。
(摘编自《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材料三:
苏州距离上海只有84公里,高铁车程只有半个小时。与一线城市上海在地理上的接近,让苏州
享受到了很多的“外溢作用”。但与此同时,却也让苏州很难摆脱“大上海”的阴影。事实
上,很多企业都选择将总部设在上海,而把厂房设在苏州。这样,这些企业虽然在苏州产生了大
量的产值,但它们至多只能算是企业“身体”运作的后果,而企业的“大脑”依然在上海。体
现在产业结构上也是如此。杭州和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都超过50%,苏州为47.2%,过于依赖
第二产业。其知名的新加坡工业园区承载的也是第二产业。
尽管由于周边的上海、无锡等地都有了机场,因此机场的缺失并不会对苏州的对外交通构成
太多的实际障碍。但是,缺席航班目的地列表却着实让苏州坐失了对外宣传的机会。在品牌
营销的时代,宣传需要的是无孔不入,苏州在全国交通版图上的劣势,也让其丧失了很多宣传机
会。这种安排之下,即使苏州能有更高的GDP,其在经济上的话语权也很难提升。
(摘编自《GDP达1.7万亿,苏州为何有一线城市实力
却无一线城市影响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材料一来看,当前主要城市分为三个档次,即GDP两万亿城市、万亿城市和准万亿城市。
B.近年来,无锡、青岛、长沙等城市的经济总量先后突破万亿元,说明中东部地区经济“一城
独大”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C.长沙正在抢抓发展机遇,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三个中心”作为远景宏愿。
D.苏州距离上海很近,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同时也无法摆脱“大上海”的阴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佛山、深圳、无锡高校数量偏少,一定会影响到这些城市后续的发展动力。
B.GDP万亿以上及准万亿城市集中于东部地区,西部仅有成都、重庆上榜,地区间发展不平
衡。
C.长沙面临众多发展难题,但各项事业再攀新高:地区生产总值大幅提升,形成六大千亿产业集
群,行政审批提速50%等。
D.苏州与杭州、南京一样,以第二、三产业支撑经济,它的很多企业总部在上海,限制了其发
展。
3.中国GDP突破万亿的城市有14座,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如何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6分)
三、
1.
答案
D “无法摆脱”系夸大其词,原文是“但与此同时,却也让苏州很难摆脱‘大上
海’的阴影”。
2.
答案
C A.根据材料一的统计表可知,“一定会影响”应为“可能影响”。B.“集中于东
部地区”错误,武汉、长沙属于中部地区。D.“苏州与杭州、南京一样,以第二、三产业支撑
经济”错误,根据材料三“杭州和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都超过50%,苏州为47.2%,过于依赖第
二产业”,应该是南京和杭州经济以第三产业为支撑,苏州经济以第二产业为支撑。
3.
答案
①增加上市公司数量,提高上市公司的总市值。②削弱过高的房价,加大人才的流入,
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③加强高校建设,加大自身基础人才的供给与储备。④深化内部改革,
加快行政审批速度。⑤增强交通优势,建设机场,加大对外宣传。(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解析
首先要从原文中筛选有关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材
料一谈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以及表格所标明的GDP和上市公司数量、上市公司总市
值、平均房价、高校数量等,可以依此提出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建议。材料三谈到交通问题,
特别是提到苏州在全国交通版图上的劣势对苏州发展的影响。
四、(2017贵州黔东南州一模,4—6,12分,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近日中国多地遭遇严重雾霾天气,影响百姓的出行与健康,引发媒体、网友密切关
注。最新消息显示,中央气象台1月12日18时发布大雾黄色预警,12—13日京津地区、河北东
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苏皖北部、四川盆地、重庆西部、湖北东部、湖南东北
部和南部、贵州西部和南部、云南东南部、广西北部等地有能见度不足1 000米的雾,部分地
区能见度不足200米。
据报道,部分地区城市空气重度污染,PM2.5监测指数接近或达到顶峰数值。12日北京PM2.5
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六级严重污染。上午9时的北京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北
京几乎所有区域仍被意味着最严重污染的“深褐色”覆盖,PM2.5指数最高站点为456。除北
京外,河北、天津、山东、湖北、河南等地高速公路、机场处于封闭状态,旅客出行受到不同
程度的影响。
专家建议市民朋友尽量选择室内活动,尤其是老人、儿童尽量缩短外出时间,室外停留时做好
自身防护,不要做呼吸量较大的剧烈运动。
(节选自“中兴网”)
材料二 自
1
月
4
日以来
,
河北省几乎天天都是雾霾天气
,1
月成为不折不扣的“雾霾之月”。
为此
,
记者采访了省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
据专家介绍
,
从几次明显的大范围雾霾天气分析
,
都和大气环流的调整有关。大气环流由前期
的经向型转为纬向型环流
,
冷空气势力明显减弱。本来在“三九”“四九”受冷气团控制的
我国中东部地区
(
包括河北省
),
被变性的大陆高压控制
,
加上气温缓慢回升
,
近地面湿度增大
,
导
致隆冬季节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
对于河北省包括石家庄在内的中南部地区居民来说
,
冬季雾霾频发几乎已经习以为常。
1
月份
河北省发生的几次能见度小于
50
米的强浓雾
,
几乎都出现在石家庄、邯郸等中南部县市。究
其原因
,
这与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等县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平原地区这一特殊地理位置
有着重要的关系。受西部的太行山脉影响
,
风速在到达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后减小
,
容易出现静
稳和逆温天气
,
使大气垂直层结构稳定
,
不利于污染物水平和垂直扩散。
河北省
1
月份雾霾天气频发除了与冷空气弱、风速小有关外
,
前期降雪多引发近地层空气湿度
大也成为原因之一。受降雪影响
,
连日来
,
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空气相对湿度都在
80%
以上
,
受夜
间辐射降温影响
,
导致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趋于饱和
,
最终使水汽凝结而形成雾霾。
(节选自《燕赵晚报》)
材料三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1月份我国中东部多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中国气象局组织召
开雾霾天气成因分析与预报技术研讨会,邀请大气和环境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
深入分析和讨论。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认为,静稳天气和污染排放是雾霾形成和持续的重要因素。由于在一段时
期内大范围的气溶胶(污染物)的排放变化不会很大,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受到气象条
件的控制。今年1月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有利于形成雾霾的气象条件,与前期最大的不同是中
纬度地区环流经向度小,这使得此期间北方冷空气强度变弱,南方暖湿气流相对较强,大气静稳
且相对湿度较高。
专家指出,我国气溶胶浓度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是较高的,仅次于南亚城市,远高于欧洲、美洲的
城市。气溶胶粒子不仅对形成霾有贡献,还作为凝结核参与到了雾的形成过程中,因此,人类活
动产生的气溶胶粒子对雾和霾的形成都有极大影响。
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强调,不能把1月份的雾霾事件简单归结于全球气候变
暖。雾霾形成,气象是一个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大气污染总体在加剧。1月份的雾霾天气过程
警示我们,大气污染已经到了危险的极值,加强节能减排的研究、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到了刻不
容缓的地步。
(节选自“人民网”)
相关链接
气溶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液态或固态微粒,含有各种微量金属、无机氧化物、硫酸盐、硝酸
盐和含氧有机化合物等。它们可以来自被风扬起的灰尘、海水蒸发而成的盐粒、火山爆发
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烧的烟尘等天然源,也可以来自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烧、交通运输以
及各种工业排放的烟尘等人为源。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着重报道了我国多地雾霾天气的严重状况,连百姓的出行和健康都受到影响,甚至正
常的户外活动都不能开展。
B.材料一中,作者以北京为例,说明部分地区城市空气重度污染,PM2.5监测指数接近或达到顶
峰数值。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着重分析了雾霾的成因,但两则材料关注的地区范围不同,专家的观点也
大相径庭。
D.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一,报道的角度、内容也各不相同,但都关注了“雾霾”问题,都能引起
民众对防霾治霾的重视。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 )
A.雾霾会导致能见度降低、交通受限,影响出行;还会危害身体健康,特别是对老人、儿童。
B.由于太行山脉阻滞了西北风,因而风速减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这导致河北省1月份能见度
小于50米的强浓雾都出现在南部县市。
C.导致1月4日以来河北省几乎天天都是雾霾天气的原因是冷空气势力减弱和气温回升造成
近地面湿度增大。
D.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受到气象条件的控制,一旦出现有利于形成雾霾的气象条件,雾
霾就会形成和持续。
3.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雾霾形成的原因。请根据材料三,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分别
提一条防霾治霾建议。(6分)
四、
1.
答案
B A.该项是对材料一的整体概括。“正常的户外活动都不能开展”错。材料一第
三段中说:专家建议“尽量选择室内活动”“尽量选择室内活动”“做好自身防护”,不是不
能开展户外活动。C.该项是对材料二、三中专家的观点的概括,专家的观点大同小异,都提到
了大气环流影响,不是大相径庭,但材料三又提及了污染问题对雾霾的影响。D.“报道的角
度、内容也各不相同”有误,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侧重分析了雾霾的成因,这是相同的角度和内
容。
2.
答案
A A.该项是对材料一的概括。“雾霾会导致能见度降低,交通受限,影响出行”是
对材料一第一、第二段的概括;“还会危害身体健康,特别是对老人、儿童”是对第三段的概
括。B.该项是对材料二第三段的概括。“1月份河北省发生的几次能见度小于50米的强浓雾,
几乎都出现在石家庄、邯郸等中南部县市。”选项是“都出现在南部县市”,原文是“几
乎”,证明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用“都出现”过于绝对。C.原因分析不全面,原文是“河北
省1月份雾霾天气频发除了与冷空气弱、风速小有关外,前期降雪多引发近地层空气湿度大也
成为原因之一”。D.在一段时期内大范围的气溶胶(污染物)的排放变化不会很大的情况下,
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变化才主要受到气象条件的控制,要形成雾霾,单有气象条件是不够的,还有
污染排放这一点。原文为:静稳天气和污染排放是雾霾形成和持续的重要因素。雾霾形成,气
象是一个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大气污染总体在加剧。
3.
答案
(1)雾霾的成因:气象条件;地理条件;污染物排放。
(2)建议:就个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节能减排,践行低碳生活。就社会而言,要加强节能
减排的研究,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
解析
(1)题中规定了寻找答案的区间:材料二、材料三。气象条件:材料二第二段、第四段,
材料三第二段。地理条件:材料二的第三段。污染物排放:材料三。
(2)个人角度要从个人身体力行的小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社会角度要关注社会,建议要高远,
要有利于社会发展。
五、(2017四川成都一诊,4—6,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可谓是难得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
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
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
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
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的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
力、物力的“爆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的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
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
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
“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了媒体
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的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
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
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
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
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
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
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起一种文化自信。网友
“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
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
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
“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
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2月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诗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
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
高校专家出的,赛题所涉及的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
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2月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
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 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
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
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
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的根源在于利用央视
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
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改变了人们
对诗词的认识。
D.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
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
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二则材
料对原因的分析则更为全面。
C.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即以观众的心理
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
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理解。(4分)
五、
1.
答案
C A.收视率创历史新高的根源不在于“平台”和“黄金档期”,而是原文中说的
“好口碑的综艺节目”“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这是节目成功的内在因素,选项所说
的“平台”和“黄金档期”只是外在条件。B.“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
屏”是作者认为的《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给电视人带来的深思与启迪,而不是电视人
的观点。D.“《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说法错误,根据原文
的叙述,“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这些”指的是“《中国汉字听
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
目”,而不仅是《中国诗词大会》。
2.
答案
AD B.“第二则材料对原因的分析则更为全面”应改为“第一则材料对原因的分
析则更为全面”,因为第一则说到了平台、档期、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形式创新等方
面,更为全面。C.“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不符合原文“突出精品,选择
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所说的这一导向。E.材
料四并未提到新闻背景。
3.
答案
①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利用央视平台和黄金档期。②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
或多种多样的竞赛方式。③注重对内容的选择和深度加工。④利用电子媒体等新工具。
解析
如何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考生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建言献策。回答时从方
法、方式和思路等方面考虑即可。若答“课堂教学”不给分。
一、(2018四川绵阳二诊,7—9,12分,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
全面小康。在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实现全民健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经过多年
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
越宽广。
从1981年至201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67.9岁提高到了76.5岁,婴儿死亡率从34.7%下降到了
7.5%。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
目标。中国以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还被世界卫生
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选自《健康中国见证人权进步》,有删改)
B
组
201
6
—201
8
年
高考模拟·综合题组
(
每篇建议用时15分钟
)
材料二: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的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2016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年人肥胖人口
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4 32
0万,女性肥胖人数4 640万,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从19
92年到2015年,超重率从13%上升到30%,肥胖率从3%上升到12%。
图1 中国超重率与肥胖率统计
图2 中国肥胖情况分地域分析
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均在上升。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
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饭。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
在逐渐降低:7~12岁的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可达95.7%,但16~18岁的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则下
降到了90.7%。其次,爱吃夜宵。吃夜宵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比例逐渐提升:7~12岁的青少年
吃夜宵的比例只有9.7%,但16~18岁的青少年吃夜宵的比例则高达23.8%。常吃夜宵的孩子摄
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引起脂肪堆积,长时间则引起肥胖。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
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
材料三:
“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
童健康,重视如幼儿、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倡导健康
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
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
管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
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管理体系,推进中医药科
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
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选自《建设健康中国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用数据说话,客观说明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指标均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B.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说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C.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国家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的肥胖问题也日益严重,且女性肥胖人数多于男性。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材料二显示
:
中国人肥胖率与超重率都高于美国
,
不吃早饭、爱吃夜宵是导致我国肥胖率不
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B.
从图
l
和图
2
可看出
:
我国人口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
;
地域不同
,
肥胖率也存在着差异
,
且北方高于南方。
C.
人民健康
,
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首要选择。
D.将“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作为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一部分,说明当前我国对
医务人员的尊重度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的发展。(6分)
一、
1.
答案
A
材料一中的表述是“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
答案
B
A.“
中国人肥胖率与超重率都高于美国”错
,
于原文无据。
C.
结合材料三的内容
分析可知
,“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选择”错误。
D.
根据材料三中“增强医务人员
职业荣誉感
,
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的表述可知
,“
当前我国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度
高”错误。
3.
答案
①坚定不移地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
;②
加强青少年的饮食健康教育
;
③向全民普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及肥胖的危害等相关知识
;④
以政府为核心
,
全方位、多角度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中的“经过多年探索与不懈奋斗
,
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
一条符合
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材料二中的“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的
肥胖率均在上升。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
,
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
材料三中的“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
重视重大疾病防控
,
重视少年儿童健
康
,
重视如幼儿、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
,
倡导健康文明
的生活方式”“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概括作答。
二、(2018广西南宁二模,7—9,12分,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
遗址、纪念场所、标志物、遗存物品和文献以及承载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载
体等。红色资源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红色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
资源、文化资源和人物资源四方面内容。
在革命和战争年代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及活动发生地的遗址、遗迹,是革命传统教育、爱国
主义教育以及科考、修学的重要资源。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应以回
顾历史、感悟革命、保护资源为宗旨,把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
存史、育人、资政的作用。首先红色资源是教育青少年的特殊“教材”。广大青少年通过
对革命圣地、革命纪念地等革命文物的参观与对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学习,有
利于了解近代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
科学研究标定每项红色资源在革命历史中的地位、性质、影响和意义,找到最能充分发挥每
项红色资源存史、育人、资政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红色资源的利用达到预期效果,是对青少
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先进文化工程。
(摘编自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
材料二:
当被问及“你对我国革命历史传统的认识程度如何”时,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只有3.4
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深入”、27.4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深入”,合计仅占三成。革命传
统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信仰教育,先认知,再认同,然后才能践行,如此低的认知率凸显出我们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方式存在问题,“蜻蜓点水”般的传播难以撼动人心。访谈中不少学生
表达出类似的观点:大学本应是思想碰撞出火花的地方,但思政课堂却依然延续中学时代政治
课的说教法,教科书式的长篇大论让人审美疲劳;即便偶尔组织外出学习,也往往是走马观花,
事后对相关人物的事迹仍旧一知半解。这足以说明,要使革命传统教育在当今时代继续焕发
光彩,教师必须要转换思维,与学生主动交流,与生活紧密结合,其时效性才能真正提升。
90后大学生作为新生代人群,从他们的各种追求中不难发现:标新立异并崇尚多样,已成为当代
大学生的个性标签。在调查中我们非常关注“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日趋多元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哪些(多选)”,“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
用”分别以65.14%和61.57%的认同率位居前列。互联网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西方价值观渗透
的廉价窗口,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叠加放大效应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遍观今日互联网,
可谓乱象丛生,网络大V、意见领袖等大行其道,扮演外部势力的代理人,一些别有用心的言论
充斥网络空间,对整日浸润其中的大学生产生恶劣影响。然而,教育工作者并未对此作出及时
有效的回应,致使“擂台赛”变成“独角戏”,不断恶化革命传统教育的舆论环境。
自媒体对于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而言,既是无处不在的挑战,更是迎面而来的机遇,迫切期待政
府、社会、行业、高校、个体等各方用实际行动去回应。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运行机制图
(摘编自檀江林、王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现状与
对策探析——基于全国62所高校的抽样调查》)
材料三:
青岛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要充分发挥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的阵地和窗口作用,深入挖掘革命历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旧址,推出革命旧址文化之旅,打
造半岛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涵养城市的红色气质,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编写红色经典
系列课程,创作更多的红色歌曲、红色电影、红色诗词,红色故事进校园、进课堂,与孩子们如
影随形。要实施红色文化工程项目,打造相关题材文艺精品,统筹运用剧本、音乐、舞蹈、绘
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宣传红色记忆,打通影视产业链条,做好周边产品开发,“掘金”红色产
业。要做到“精准”定位,以文化人,以情动人,直达内心,创作出有分量的核心价值观作品。
(摘编自《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发展的磅礴伟力》,
2018年3月13日《青岛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介绍了红色资源的内涵,提出了红色资源在存史、育人、资政等方面的作用。
B.材料二揭示了当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缺失这一现象和原因,且提出了改变现状的多种方
式。
C.材料三是新闻评论,介绍了青岛在发挥红色资源的作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应采取的措施,表
明革命传统教育可以采取多样的途径。
D.三则材料都认为在新时期我国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明确指出了具体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一项是(3分)
( )
A.红色资源的利用,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的先进文化工程。
B.“你对我国革命历史传统的认识程度如何”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教
育的认知还比较肤浅。
C.不少学生表示:大学本应是思想碰撞出火花的地方,但思政课堂却依然延续中学时代政治课
的说教法,这样的思政课堂令人厌恶。
D.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运行机制图可以看出,在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体、大学
生为客体的自媒体时代,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可以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倡导、行业自律、高校
引领、个体践行五种对策。
3.结合材料二,归纳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缺失的原因。(6分)
二、
1.
答案
D 材料一没有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材料三只陈述了青岛的做法,也没有明确指出
存在的问题。
2.
答案
B A.材料一中的原文为:“找到最能充分发挥每项红色资源存史、育人、资政功能
的最佳结合点,使红色资源的利用达到预期效果,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革命
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先进文化工程。”C.材料二中的原文为“教科书式的长篇大
论让人审美疲劳”。D.应该是大学生为主体,革命传统教育为客体。
3.
答案
①革命传统传播“蜻蜓点水”,难以撼动人心;②思政课堂依然采取说教法,教科书式
的长篇大论让人审美疲劳;③组织外出学习不够深入,对相关人物的事迹挖掘不足;④西方价值
观的渗透;⑤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行业自律不足;⑥网络大V、意见领袖扮演外部势力的代理
人,散发一些别有用心的言论;⑦教育工作者没有正确引导,导致革命传统教育的舆论环境不断
恶化。(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此题的答题区间在材料二,仔细分析材料,提取关键
词句,分出层次,分条作答。
三、(2018云南大理二测,7—9,12分,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日前,自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
讨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编制中医药发展
规划,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毋庸讳言,多年以来中医药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和尴尬。首先,中医药是个有机的整体,中药质
量是中医疗效的重要保障。药材不地道,药力达不到,中医疗效必然受影响。其次,中医药管理
“令出多门”。现行的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管理监督难以到位。
眼下,中医药终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不仅有自下而上的举国期待,期待中医药能够一扫颓
势,解民众看病之难,更有自上而下的国家扶持。有战略规划,有法律护航,可以说,中医药正走
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摘编自2016年2月29日《人口导报》)
材料二:
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
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
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一代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难以保持和发展道地
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
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现代中医院校
完全按照西方科学的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
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
切相关的很多课程,也越来越被边缘化。
(摘编自《中国医药报》总第3187期)
材料三:
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传播以及地位的提升,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但现实状况远比数据
呈现的要复杂、微妙得多。
与隋唐、两宋时期中医作为整体对外传播不一样,如今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存在,扛起
大梁的仅仅是针灸。在很多西方人眼里,针灸几乎是中医的代名词。以现代西医的科学标准
来衡量,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这也是中医相对于西医呈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国
际上,中医通行的表述是“传统中国医学”,这似乎无形中给中医贴上了与现代科学“对立”
的标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中医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被视为主
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也显得不那么有底气。因为她所使用的化学合成手段完全是现代科学,
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并没有改变。
(摘编自《走向海外,孤独的“文化他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药质量是影响中医疗效的重要因素。药材不地道,疗效势必不理想。
B.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医药高等院校没有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C.“传统中国医学”是国际对中医的通行表述,这仿佛就把中医放到了与现代科学对立的位
置上。
D.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加强,但是弱势和次要的地位并未改变,现实情况并不乐
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文化语境的淡化,相关体制的不完善,国际地位的弱势都是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不利因
素。
B.中医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比较强的影响力,所以为了重振传统
文化,我国第一次把中医药纳入了国家战略发展的范围。
C.在现代西医的科学标准之下,中医药学属于“前科学”体系,故而“传统中国医学”这一表
述,包含着中医背离现代科学的偏见。
D.因为所使用的合成手段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屠呦呦虽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却并
不能完全体现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会一直持续下去。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阻碍中医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
三、
1.
答案
B 据材料二,可知中医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文化运动对中医药学前所未有的批判。
2.
答案
A B.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中医药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的理由。C.偷换概念,属
于“前科学”体系的是“中医理论”;曲解文意,“‘传统中国医学’这一表述,包含着中医背
离现代科学的偏见”这句话不合文意。D.说法绝对,材料三中表述的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中
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并没有改变”。
3.
答案
①国家战略规划的长期缺位;②中药质量参差不齐;③中医药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使管
理监督难以到位;④传统文化语境的淡化,中医院校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系统教育;⑤人们思想观
念上对中医药的偏见,国际影响力不够。
解析
根据题中的要求筛选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即可。注意分条作答。
四、
(2018
四川雅安三诊
,7—9,12
分
,
改编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3
题。
材料一
:
目前关于数字经济最权威的定义是
G20
杭州峰会发布的
《
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
议
》,
该倡议提出
,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
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
(ICT)
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
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
数字经济
:
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
》
一书认为
,
数字经济的特征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数据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
;
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新的基础
设施
;
数字素养成为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新要求
;
供给和需求的界限日益模糊
;
人类社会、网
络世界和物理世界日益融合。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近年来之所以突飞猛进
,
至
2016
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数字
经济体
,
主要是因为国家“互联网
+”
行动计划推动了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的创新融合。马化
腾指出
,
对于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
,
国家应当有更加系统的规划
,
从顶层设计开始改
变
,
由需求引发供给
,
通过云、大数据、柔性制造
,
让生产资料得到效率最佳的配置
,
真正让数
据提升效率、爆发力量。
(摘编自牛禄青《数字经济革命》)
材料二
: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
会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
继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腾讯
研究院
《
中国“互联网
+”
数字经济指数
(2017)
报告
》
显示
,
中国数字经济在
2016
年大致带来
280
万新增就业
,
占
2016
年全年新增就业人口的
21%
。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
发布的
《
迈向
203
5:4
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
》
报告中
,
用下图显示对
2015—2035
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渗透
率以及就业容量做出的测算和预计
:
(摘编自纪雯雯《数字经济与未来的工作》)
材料三
: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
《2016
年世界发展报告
:
数字红利
》
预测
,
中国目前
55%~77%
的就业岗位容
易在未来因技能含量低而被取代
,
印度的比例为
43%~69%,
经合组织国家为
57%
。可见
,
随着技
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
技术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将一直持续。数字经济对就
业的现实挑战还表现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各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
(
数字基础设施、软
硬件环境、数字素养层面的差异
)
有扩大化趋势。另外
,
原有的国民经济和就业统计体系、劳
动保障法律法规、产业就业政策以及经济社会保障体制已经难以适应数字经济的迅猛发
展。
(
摘编自牛禄青
《
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
》)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2016
年
,
中国数字经济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
所带来的新增就业人口占当年全部新增就业人口
五分之一强。
B.
据
BCG
测算和预计
,2015—2035
年间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
其规模、就业容量和渗透率都
不断增长。
C.
据
BCG
测算和预计
,
中国数字经济渗透率在
2015—2025
年间快速提升
,
其中
2020—2025
年间
尤为迅猛
,
之后十年间提升较缓。
D.
据
BCG
预计
,2035
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近
16
万亿美元
,
就业容量超过
4
亿人
;
两者增量最大
的时期分别是
2025—2030
、
2020—2025
年间。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G20
杭州峰会发布的
《
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
》
深刻揭示了数字经济的本质
属性
,
因而该倡议书中这一定义获得公众一致认同。
B.
正因为国家“互联网
+”
行动计划推动了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的创新融合
,
中国数字经济发
展近年来才能突飞猛进
,
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
C.
发展数字经济
,
面临持续的技术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
,
还有各地域和阶层拥有的差异正在变
大的数字资源和个人数字素养
,
以及一些陈旧的体系体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挑战。
D.
数字经济能提升生产效率
,
优化经济结构
,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
也会造成失业、数字鸿沟、新
旧冲突等社会问题
,
应谨慎发展
,
可以慢一点、稳一点。
3.根据上述材料,提出中国应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6分)
四、
1.
答案
D 根据材料二中的统计图可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增量最大的时期是2030—2035年
间。
2.
答案
C A.强加因果。B.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二段中有“主要是”的限制词。D.无中生有,
“应谨慎发展,可以慢一点、稳一点”于文无据。
3.
答案
①个人积极提升数字素养;②国家开展数字技能教育;③努力进行体制创新(努力完善
法律法规和相关保障体系);④继续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⑤大
力投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填平数字鸿沟。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以从个人数字素质提升、国家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两大角度提出合理
化建议。
五、(2017湖北黄冈中学期末,7—9,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3 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
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
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
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
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
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
“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
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
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
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
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
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
阵地。
(光明网)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
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
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
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回忆,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
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
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都记掉了,这样一本东
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这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
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性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
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
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地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
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
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
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
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
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
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素质良好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
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
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
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
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
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新浪网)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 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种局面已改变,这些
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进行对比,旨在表明中国
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
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
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 )
A.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3 000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
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
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
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
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骛;责任心
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4分)
五、
1.
答案
A “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
并不是“中国3 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2.
答案
AE B.“不在
……
而是在”的说法太绝对。C.偷换概念,是“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
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D.混淆条件,绝对化,材料一中“才能够将产品做到
极致”,这里误用为充分条件“只要
……
,就
……
”。
3.
答案
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
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发展对策:(略)。
解析
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找到答题区域,归纳时注意不要遗漏,且有角度,如本题的角度有自
身,有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