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测评(B)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一、快乐点击(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一带一路”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染坊常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盐来处理丝绸,这种盐是( )
A.熟石灰 B.碳酸钾 C.乙醇 D.烧碱
2.氮肥能促进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能促进作物茎秆健壮,增强抗倒伏能力;磷肥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小李家的庄稼茎秆细小,出现倒伏现象,则小李家庄稼可选择施用的化肥是( )
A.碳铵(NH4HCO3)
B.磷矿粉[Ca3(PO4)2]
C.磷酸氢二铵[(NH4)2HPO4]
D.氯化钾(KCl)
3.(2018湖北荆州中考)实验室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硫酸钠溶液和稀盐酸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将上述溶液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做如下实验:各取少许,将甲分别滴加到另外三种溶液中,观察到乙和丁中产生白色沉淀,丙中无明显现象。据此可判断甲是( )
A.碳酸钠溶液 B.氯化钡溶液
C.硫酸钠溶液 D.稀盐酸
4.下列物质能大量共存于pH=13的水溶液中的是( )
A.硝酸、氯化钠 B.硝酸钾、氯化铜
C.碳酸铵、熟石灰 D.硝酸钠、氯化钡
5.宿迁市骆马湖“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不仅是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推广基地,也将是一个观光休闲的生态农业园区,在一些生产管理思路上你认为不妥的是( )
A.将农家肥与化肥综合使用,以提高增产效果
B.为了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以大量使用农药
C.种植、养殖、制沼气相结合,既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提高农业、畜牧业的产量
D.园区内禁止大量焚烧农作物秸秆
6.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个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6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产生沉淀或气体,且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
B.氧化铜粉末和稀硝酸
C.石灰水和稀盐酸
D.氯化铁溶液和烧碱溶液
8.用括号内的试剂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石灰水)
B.硝酸铜溶液中混有的硝酸银(铜粉)
C.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氢氧化钠溶液)
D.氧气中混有的水蒸气(浓硫酸)
9.小雨的妈妈买了一条黄金项链,小雨想通过实验探究这条黄金项链是否为锌铜合金制成的仿制品,她不能选用的试剂是( )
A.AlCl3溶液 B.Cu(NO3)2溶液
C.H2SO4溶液 D.AgNO3溶液
10.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酸与碱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该微观图还可说明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二、积累运用(本题包括3小题,共25分)
11.(8分)经检测某溶液中含有大量K+、H+、Cl-、NO3-。
(1)若向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该溶液应显 色,说明溶液pH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若要配制该溶液,可以用盐酸和硝酸钾,也可以用 和 配制。
(2)若要除去溶液中的氯化物,而不引入其他杂质,宜加入的适量试剂是 。
12.(9分)请结合右图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6
(1)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氯化钾是一种常见的钾肥,其化学式为 。
13.(8分)现有A、B、C、D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它们分别是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其中“↓”表示有沉淀生成,“↑”表示有气体生成,“—”表示不反应或无明显现象)。
A
B
C
D
A
↓
—
—
B
↓
—
↑
C
—
—
—
D
-
↑
-
回答下列问题:
(1)C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B与D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三、情景分析(本题包括1小题,12分)
14.环境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某校科学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环保”主题实践活动中,对小河旁两座化工厂的废水排放问题进行调查发现:①甲、乙两厂排出的废水均澄清透明;②两厂废水中共含K+、H+、Ba2+、OH-、NO3-、CO32-六种离子,且每厂各含三种不同的离子,两厂废水单独排放都会造成严重的污染。该活动小组的同学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两厂的废水进行探究后得出,若将两厂的废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经充分反应及沉淀后,废水会变成只含一种溶质的无色澄清溶液,此溶质可做化肥。
(1)此可做化肥的溶质为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2)经检测甲厂废水明显呈碱性,则甲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的三种离子是 。
四、实验探究(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15.(8分)下表是某实验报告中的一组数据:
实验序号
试剂1
试剂2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最高或最低温度/℃
①
35 mL水
3.2 g Na2CO3固体
20
24.3(t1)
②
35 mL稀盐酸
3.2 g Na2CO3固体
20
25.1(t2)
③
35 mL水
2.5 g NaHCO3固体
20
18.5(t3)
④
35 mL稀盐酸
2.5 gNaHCO3固体
20
16.2(t4)
(1)由实验①、③数据可知:Na2CO3溶于水 (填“放出”或“吸收”,下同)热量,NaHCO3溶于水 热量。
(2)根据t2>t1可知Na2CO3与稀盐酸反应 热量,根据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