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选择题
1.(2017·浙江选考)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B.大气中的CO2浓度的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D.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无关
解析:选D 酸雨会导致水体pH下降;CO2是温室气体,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可使全球变暖;人口过度增长,人均具有的资源就会减少;臭氧的主要功能是抵挡紫外线。
2.加拿大环境学家曾在北极拍摄到令人震撼的一幕:两只北极熊小心翼翼地站在浮冰之上,进退两难,这已然成为全球气候变暖悲剧性的象征。根据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1~6.4 ℃,最乐观的估计也将升高1.1~4 ℃。根据你的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的后果有( )
①极端气候灾害频发 ②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③农业生产中病虫害加剧 ④增加采暖能源消耗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 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极地的冰雪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因水循环发生了变化、大气环流出现了异常,极端气候灾害将频发;温度升高、降雨增多会加剧农业病虫害发生;气候变暖会使采暖能源的消耗减少。
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解析:选C 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重组只是在原有基因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4.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直接减轻臭氧层的破坏
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属于就地保护
D.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可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选D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减少CO2的排放,减弱温室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
5.下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中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
B.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科研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
C.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成功研制出一种电子蛙眼
D.我国以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有22种
解析:选A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科研价值、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研制电子蛙眼、海洋生物制成单方药物都属于直接价值。
6.如图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过程。它表明( )
A.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B.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解析:选B PPE怪圈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三者的一种恶性循环过程,表明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7.随着我国很多城市雾霾天气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处于十面“霾”伏的环境中,PM2.5也被更多人所关注,“低碳”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关键词,下列叙述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和高速公路建设,只使用化石燃料
B.大力提倡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
C.多开垦土地,多种庄稼,多产粮食,促进人口增长
D.多寻找新的石油资源,加大开采量,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
解析:选B 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能够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CO2的排放量。
8.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解析:选C 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会导致侵入地或引种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对危害农、林、牧业的害虫或鼠类,从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出发,应加强防治灭害工作,但不应彻底消灭,而是把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属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之一,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是为了增强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目的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
9.下图为组成生物多样性的3个层次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圈内所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__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在[Ⅰ]______、[Ⅱ]________、[Ⅲ]____________3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3)在“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中:
①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以上可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②在上述食物链中,麻雀数目的增多,导致蛇的数目也增多,但蛇增多后,麻雀数目受到抑制。这种内在的调节作用属于____________,同时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解析:图中的Ⅰ、Ⅱ、Ⅲ分别是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3个不同层次说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也叫生态功能。
答案:(1)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基因 生态系统
(2)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3)①直接 ②负反馈调节 间接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选C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解析:选D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该地区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属于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后,不允许人们随便进入,干扰生物的正常生活;迁地保护是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迁移到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是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但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应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3.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解析:选C 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4.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D.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解析:选B 根据生态学原理,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建立新的食物链,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但如果发生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则会使当地的物种减少,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
5.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其中,甲和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人工湿地受到轻微污染后很快恢复原样,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若没有丙,该人工湿地易产生水华等生态危害
C.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去污效率会更高
D.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
解析:选D 人工湿地可以净化生活污水,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丙为消费者,可摄食浮游植物等生物,若没有丙,该人工湿地易产生水华等生态危害;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很多分解者属于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可增加污水的溶氧量,去污效率会更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和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之和。
二、非选择题
6.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食草)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解析:(1)(2)人口激增如得不到改善,最终会由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太大,造成环境容纳量下降,从而人口增长呈现c曲线所示的情况。(3)调整人的食物比例后,可按下面的方法计算:若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比例为1∶1,人获得的能量为A,需要消耗植物为55A
,若比例为1∶4,人获得的能量为B,需消耗植物为28B,55A=28B,则B/A=55/28=1.96。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7.高等植物凤眼莲可用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爆发程度对凤眼莲的治理效果会造成影响,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藻与凤眼莲的主要不同是蓝藻________________。凤眼莲能够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这一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分析图1可知,蓝藻水华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____________,造成根系发黑、发臭,老根大量脱落。
(3)蓝藻水华聚集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凤眼莲有不利影响,但分析图2实验数据发现60 g/L蓝藻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图1推测其原因是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逆性。120 g/L蓝藻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的变化情况说明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________________,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
解析:(1)蓝藻是原核生物,凤眼莲是真核生物,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蓝藻细胞中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凤眼莲能够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分析图1可知,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凤眼莲根区溶解氧含量低。氧气含量下降会抑制细胞的有氧呼吸。(3)分析图2可知,60 g/L蓝藻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组,结合图1推测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逆性。120 g/L蓝藻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先上升一段后呈下降趋势并最终低于对照组,说明蓝藻浓度过高会影响凤眼莲的根系活力,即凤眼莲的抗逆性是有一定限度的。(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蓝藻浓度过高,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
答案:(1)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间接 (2)溶解氧含量低 有氧呼吸 (3)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组 蓝藻浓度过高,会影响凤眼莲的根系活力(或凤眼莲的抗逆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合理即可) (4)蓝藻浓度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