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
【基础题组】
1.(2017·全国卷Ⅰ,有改动)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析:选D 根据题图,种群数量约为环境容纳量的1/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与甲、乙、丙点相比,在丁点时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速率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的目的。
2.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
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模型中表示不出来
解析:选D “J”型曲线的形成条件是理想的,不会出现K值。
3.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②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 ③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④比较曲线y与曲线x可知自然状态与理想状态存在差别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A K值可以通过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提高或降低。相同时间个体数的差异体现出自然状态和理想状态的差别。BC段的数量仍然增加反映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7
4.将若干只雌、雄鼠放在一定大小的笼子中饲养,让它们自由交配繁殖,并且给予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的数量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图中的( )
A.a B.b
C.c D.d
解析:选C 在有限的条件下,种群将呈“S”型增长,此种群的数量受笼子中生存空间的限制。
5.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要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滴加培养液,然后放置盖玻片
解析:选C 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对培养用具和培养液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避免杂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所以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到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稀释培养后期的培养液,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
6.下图中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在t1时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
解析:选D 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二者的差值逐渐加大,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因此种群数量增长较快;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二者的差值逐渐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在t1时种群数量为K
7
/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在t1时进行有害生物防治,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
7.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在d~e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
解析:选B 图示a点东亚飞蝗数量急剧上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在a点所示时间之前进行;图示a~b段种群数量仍然在上升,但种群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使种群性别比例失调,导致出生率降低,从而降低种群密度;在d~e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增长率为0(零)。
8.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
B.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速率几乎为0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解析:选B 在最初时期环境阻力最小;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c点。
【能力题组】
9.图示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志的有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7
A.15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解析:选D 第3年种群的数量是(80×50)/20=200(只)。由种群增长速率的特点可知,第3年的数量等于K/2,故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为400只。
10.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选C 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
11.某学生进行探究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甲图是某天显微镜镜检结果,乙图是7 d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内酵母菌数目较多,需加水稀释
B.乙图中第4~7 d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相同条件下再次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基本不变
D.酵母菌自身代谢产物如CO2也会影响实验数据的统计
解析:选B 由图甲可知血细胞计数板内酵母菌数量较多,不方便计数,可以对样液进行适当稀释后再计数;乙图中第4~7
7
d酵母菌数量处于相对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相同条件下再次实验,因为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基本不变;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会影响实验结果。
12.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解析:选D 通过分析图1、2、3中曲线可知,三个曲线图中的种群个体数量最终都达到一个最大值,所以它们都属于“S”型增长,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图1中,曲线斜率最大的点(a点)增长速率最大,图3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e点)增长速率最大,这两个点对应图2中的c点;图1中b点的增长速率为0,图3中f点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也为0,这两个点均对应图2中的d点;图1、2、3中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的点分别是b、d、f点。
13.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的疯狂蔓延趋势。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
(3)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则种群数量在________点后,增长速率为0。
(4)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5)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马缨丹引入到夏威夷属于物种入侵,环境适宜,缺少天敌,所以会出现“J”型增长。(2)在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种群数量应呈“S”型增长。(3)当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变为0。(4)为了获取持续的高产,应在e点之后捕捞,捕捞后维持在e点,因为e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5)要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则应降低环境容纳量。
答案:(1)Ⅰ (2)Ⅱ (3)f (4)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5)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14.南海某岛上迁入某种动物,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生存环境优越。若干年后,岛上该动物种群数量增长如图曲线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m年内,该岛上的该动物增长接近______型曲线,当该动物数量接近n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n是该岛环境条件的________。
(2)当该动物数量强行增长到H点时,就会很快下降至P点,原因是该动物剧增后,岛上生活资源发生短缺,各种因素使________遭到破坏,并且该动物为了争夺生活资源会发生________。
(3)若干年后,岛上该动物数量又从P点上升到Q点并稳定在n以下,以上说明岛上生态系统的______是有限的,生物的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______,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解析:图中在m年内,该动物增长接近“J”型曲线。当到n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如果该动物数量继续增长,种内斗争必然加剧,这样就会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若干年后岛上该动物数量又从P点上升到Q点,并稳定在n以下,说明此岛上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1)“J” 允许最大值(K值) (2)生态环境
种内斗争 (3)承载能力 生态平衡规律
15.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的探究实验。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单位:万个/毫升)的动态变化。
①在实验中,如果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的个体数。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________(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计数。
A.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B.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②下表是某小组记录的实验结果:
时间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酵母菌数
32
127
762
824
819
821
820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____型增长。第4天开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基本停止,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出一例即可)。
(2)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该小组继续探究某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影响,得如下结果。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mol)
9
12.5
15
30
产生酒精的量(mol)
9
6.5
6
0
据表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在氧气浓度为d时,酵母菌进行________呼吸。
解析:(1)在血细胞计数板上的酵母菌过多,无法计数时,可增加稀释倍数。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数。(2)表中产物主要依据氧浓度变化而变化,所以自变量是氧浓度,d浓度时无酒精产生,所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1)①增加稀释倍数 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B、C、A ②“S”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温度、pH和溶氧量等(任写一项) (2)氧浓度 有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