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9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素养训练(共14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安徽省2019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素养训练(共14套)》 共有 1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素养全练10 溶液 一、夯实基础 ‎1.(2018·山东潍坊中考)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碘酒 B.矿泉水 C.白醋 D.蒸馏水 答案:D 解析:A项,碘酒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B项,矿泉水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C项,白醋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D项,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溶液属于混合物,故D不属于溶液,正确。‎ ‎2.(2018·浙江温州中考)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答案:C 解析:由图示可知,在乙、丙中都含有未溶解的樟脑晶体,是相应气温下的樟脑饱和溶液。‎ ‎3.(2018·浙江嘉兴中考)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Ⅰ一定是降温 B.操作Ⅰ一定是加溶质 C.①与③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答案:D 解析:操作Ⅰ是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降温,也可能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故A、B项错误。C项,①是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②转化为③的过程中,有硝酸钾析出,①与③的溶质质量不相等,错误。D项,②与③均为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正确。‎ ‎4.(2018·陕西中考)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配制20 g 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不规范的是(  )‎ 答案:B 解析:A项,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正确。B项,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18mL水,5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误差最小;不能使用100mL的量筒,错误。C项,配制溶液时,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正确。D项,装瓶时,瓶塞倒放,可用玻璃棒进行引流,正确。‎ ‎5.(2018·四川雅安中考)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5‎ A.N点对应的Zn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 B.M点对应的ZnSO4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40 ℃时,ZnSO4的溶解度为41 g 答案:A 解析:A项,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N点对应的ZnSO4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即溶解度最大,故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正确;B项,M点在溶解度曲线上,对应的ZnSO4溶液是饱和溶液,错误;C项,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0~70℃,溶解度逐渐增大,大于70℃,溶解度逐渐减小,错误;D项,40℃时,ZnSO4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1%,所以溶解度应该是大于41g,大约是69.5g,错误。‎ ‎6.(2018·广东深圳中考)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为30 g 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t1℃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 D.将t2℃ 150 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有20 g固体析出 答案:D 解析:A项,在说明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错误;B项,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错误;C项,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所以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0g∶100g=3∶10,错误;D项,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15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50g,降温到t1℃,溶解度为30g,所以有20g固体析出,正确。‎ ‎7.(2018·天津中考)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填字母)。 ‎ A.高锰酸钾 B.汽油 C.面粉 D.白糖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是    (填字母)。 ‎ A.烧碱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浓硫酸 ‎(3)下图1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图1‎ 5‎ 图2‎ ‎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   (填“甲”或“乙”)。 ‎ ‎②某同学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溶液,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向溶液C中再加入25 g甲,充分搅拌,恢复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 ‎③将t2℃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     乙(填“”)。 ‎ 答案:(1)D (2)C ‎(3)①甲 ②B 28.6% ③>‎ 解析:(1)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显紫色,汽油、面粉难溶于水,白糖溶于水,溶液显无色,故选D。(2)氢氧化钠、浓硫酸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所以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是C。(3)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甲;②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0g,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溶液,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B,A、C是不饱和溶液,向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充分搅拌,恢复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g‎140g×100%=28.6%;③降低温度,甲物质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乙物质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将t2℃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二、提高能力 ‎1.(2018·安徽巢湖模拟)如图是NaCl、MgSO4、KCl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60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KCl溶液 B.将80 ℃不饱和的MgSO4溶液降温至40 ℃,一定能得到其饱和溶液 C.40 ℃时MgSO4的溶解度比NaCl小 D.将80 ℃含有少量NaCl的K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 ℃,可得到KCl晶体 答案:D 解析:A项,观察图示可知:60℃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的是MgSO4,饱和溶液中溶解度越大,则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所以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MgSO4溶液,故错误;B项,若溶解的溶质很少,温度降到40℃也可能不饱和,故说法错误;C项,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MgSO4的溶解度比NaCl大,故错误;D项,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故将80℃含有少量NaCl的K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可得到KCl晶体,正确。‎ ‎2.(2018·安徽马鞍山模拟)探究学习小组在制作“叶脉书签”时,需要将树叶放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如图所示为该小组配制150 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 ‎(1)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在配制过程中需称取    g氢氧化钠固体。 ‎ ‎(2)操作步骤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 ‎(3)经检验,实验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其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 ‎①氢氧化钠固体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一端没有垫相同质量的纸片 5‎ ‎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4)用上述实验已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1 g·cm-3),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量取10%的氢氧化钠溶液     mL(结果精确到0.1)。 ‎ 答案:(1)15 (2)搅拌,加速溶解 ‎(3)③ (4)13.6‎ 解析:(1)配制15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的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是150g×10%=15g。(2)操作步骤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3)①氢氧化钠固体不纯,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④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4)用配好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首先进行计算,设需要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则50g×3%=10%x,x=15g;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为1.1g·cm-3,则所需溶液的体积为‎15g‎1.1g·cm‎-3‎≈13.6mL。‎ ‎3.(2018·安徽合肥高新区二模)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将一定量锌粉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稀硫酸,生成气体质量随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气体质量为    g。 ‎ ‎(2)计算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0.2‎ ‎(2)解: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 98 2‎ ‎ x 0.2 g 则‎98‎x‎=‎‎2‎‎0.2g,解得x=9.8 g,‎ 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9.8g‎50g×100%=19.6%‎ 答: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9.6%。‎ 三、创新拓展 ‎(2018·贵州安顺中考)根据表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溶解度/g 物质 ‎0‎ ‎20‎ ‎40‎ ‎60‎ ‎80‎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Ca(OH)2‎ ‎0.173‎ ‎0.165‎ ‎0.121‎ ‎0.116‎ ‎0.094‎ ‎(1)随温度升高,Ca(OH)2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2)根据上表推断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范围是      。 ‎ ‎(3)取KNO3、NaCl两种固体各36 g分别放入20 ℃时的100 g水中充分溶解,20 ℃时存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现象,烧杯b中溶解的物质是     ;烧杯a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1%),若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     。 ‎ 5‎ ‎(4)如图2所示,若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铵固体并使之充分溶解,在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 答案:(1)减小 (2)20~40 ℃‎ ‎(3)氯化钠 24% 升温 ‎(4)烧杯内水温下降,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解析:(1)通过分析溶解度表可知,随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减小。(2)根据表格可以看出,温度在20~40℃范围之内时,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度会相等。(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烧杯b中溶解的物质是氯化钠;则烧杯a中溶解的是硝酸钾,此时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1.6g‎31.6g+100g×100%≈24%;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若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可以升高温度。(4)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所以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铵使之充分溶解,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水温下降,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5‎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