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功和机械能
考点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①有力无距,如一位同学推车未动;②有距无力,如足球离开脚后水平移动;③力距垂直,如提着水桶水平移动。
2.做功公式是W=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焦),符号是J。
公式W=Fs中F和s的同体性、同向性和同时性。
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考点二:功率
1.功率:物体做的功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功率,它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P=,其单位有瓦特(W)、千瓦(kW)。还可以推导出公式P====Fv,由公式可知:当功率一定时,减小速度,可以增大牵引力,如汽车上坡要换低速挡等。
3.测功率原理是:P=,需测物理量有物重、上升高度、所用时间。
考点三:机械能
1.功和能的关系
(1)一个物体具有能量,可以用来做功,反过来,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它就具有能量。可用做功的多少来衡量物体具有能量的大小。
(2)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过程一定伴随能量转化,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
(3)具有能的物体只表示物体可以做功,但不一定“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2.能: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能),它是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J)。
3.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其大小与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4.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其大小与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
5.弹性势能: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同一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6.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7
7.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若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不计各种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如考虑阻力的影响,机械能的总量减小。总机械能守恒(不计能量损失,物体质量不变
考点一 功及其计算
【典例】(2018•长沙)下列关于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用力推发生故障的汽车而未推动时,推力对汽车做了功
B.吊车吊着重物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一段距离时,吊车的拉力对重物做了功
C.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时,重力对足球做了功
D.举重运动员从地面将杠铃举起的过程中,举重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答案】D
【点评】深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可解答此题。
【跟踪练习】
1. (2018•株洲)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对篮球没有做功的过程是
A.运球 B.扣篮 C.擦板 D.跳投
【答案】C
【解析】擦板是运动员将篮球投出后,利用篮板改变篮球的运动方向;在擦板时,球已经离开了手,运动员对篮球没有力的作用,所以运动员对篮球没有做功;而运球、扣篮、跳投时,运动员对篮球均有力的作用,且篮球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运动员都对篮球做了功,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
2.(2018•贵港)实心球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实心球________。大山同学在中考体育考试中用60N的力投出的实心球在空中画了一条优美的弧线。若实心球重为20N,大山投出了9.6m的距离,球最高点距地面3m。则球在空中下落的过程中,实心球所受的力所做的功为________J(不计空气阻力)。
【答案】具有惯性;60。
【解析】抛出去的实心球离开手后继续在空中飞行,是因为实心球具有惯性。不计空气阻力,实心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只受重力的作用,已知球最高点距地面3m,即实心球下落高度为3m,则重力做的功:W=Gh=20N×3m=60J。
3.(2018•云南)如图甲所示,张华用水平推力F推置于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在此过程中,推力F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木箱运动速度v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丙所示,则1-3s木箱做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3~5s推力对木箱做的功是________J.
【答案】变速;400。
考点二 功率及其计算
【典例】(2018•淄博)如图所示,AC>BC,在相同时间内把同一物体分别沿斜面AC、BC匀速推上顶端,推力分别为F1、F2,功率分别为P1、P2,在不考虑摩擦的情况下
A.F1<F2,P1=P2 B.F1>F2,P1>P2 C.F1=F2,P1=P2 D.F1<F2,P1<P2
【答案】A
【解析】(1)不计摩擦,斜面AC倾斜角度小于BC,则AC>BC,所以物体沿AB运动时拉力较小,即F1<F2;(2)不计摩擦,使用光滑的斜面没有额外功,拉力在两斜面上做功相同(等于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即W1=W2;拉力做功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可知,拉力做功的功率相同,即P1=P2。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斜面的省力情况,物体做功的大小以及做功功率的大小,关键是知道接触面光滑,摩擦力为0,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跟踪练习】
7
1.(2018•德州)两次水平拉动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两次物体运动的路程(s)-时间(t)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两次物体运动的速度:v1<v2 B.两次物体所受的拉力:F1>F2
C.0-6s两次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1>W2 D.0-6s两次拉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P1<P2
【答案】C。
2. (2018•徐州)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沿直线向前行驶,途中经过一段泥泞路面,如果汽车发动机的功率始终保持不变,则汽车行驶路程s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可能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汽车在泥泞的路面行驶时,受到的阻力变大了,需要增大其牵引力,所以汽车在整个行驶过程中,汽车的牵引力由小变大再变小,即经过泥泞路面时牵引力变大,经过泥泞路面后牵引力变小;汽车发动机的功率始终保持不变,经过泥泞路面时牵引力变大,由
7
可知,汽车经过泥泞路面时的速度会变小,经过泥泞路面后速度会变大,且在经过泥泞路面前后速度是相同的。在s-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s与t成正比,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图线越靠近s轴(倾角越大),说明物体速度越大。A图中,图线是倾斜的直线,说明汽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B图中,图线表示汽车的速度先变大后变小,不符合题意;C图中,中间部分表示汽车往回行驶,不符合题意;D图中,图线表示汽车的速度先变小后变大,且经过泥泞路面前后速度是相同的,符合题意。故选D。
3.(2018•镇江)如图1所示,水平路面由三段长度相等的粗糙区域组成。在2N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物块(体积忽略不计)从区域①的最左端由静止开始运动,在刚进入区域③时撤去拉力,物块最终停在区域③的最右端。图2为物块在区域①和②上运动的v-t图象,则
A.区域①路面的粗糙程度比②的大 B.拉力在区域①中做功的功率比②的小
C.物块在区域①上所受的摩擦力等于2N D.物块在区域③上运动的时间可能为1s
【答案】B。
考点三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及其转化
【典例】(2018•济南)如图所示,小强乘坐自动扶梯匀速上升的过程中,他的
A.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B.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机械能不变
C.动能增大,重力勢能减小,机械能不变 D.动能不变,重力勢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答案】A
7
【点评】掌握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各种形式能的变化。
【跟踪练习】
1.(2018•大连)在抗震救灾中,要空投救灾物资。物资在加速下落的过程中
A.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变小 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C.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 D.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小
【答案】C
【解析】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质量不变,速度增大,所以动能变大;同时高度减小,所以重力势能变小。故选C。
2.(2018•阜新)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如图所示,让小球从同一光滑斜面上由静止滚下,小球撞击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使木块滑动,虚线位置为木块滑动一段距离后静止的位置。(已知h1<h2<h3)
(1)球从斜面上滚下的过程中,小球的________能转化为小球的________能。
(2)本实验是通过________比较小球动能的大小。
(3)分析图中的三次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体的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越大,它的动能越大;通过实验结论可知,开车时要注意不能________(“超载”或“超速”)。
【答案】(1)重力势;动;(2)木块滑动的距离;(3)质量;速度;超速。
【解析】(1)实验中,小球从高处滑下,小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2)实验中通过比较木块滑动的距离来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3)由图中的三次实验可知,物体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小球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球的动能越大,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当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通过实验结论可知,开车时要注意不能超速。
3.(2018•曲靖)某学校“牛顿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实验中用到三个体积相同的小球,它们的质量关系为m1<m2=m3,实验的情景如图所示。
7
(1)通过观察小球陷入细沙的深度来反映重力势能的大小,应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选填“转换法“或“类比法”)。
(2)分析甲、乙两种情况可知,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有关。
(3)小铁球m3落入细沙后,速度不断减小直至静止,它的机械能转化为________能。
(4)同学们还发现小球离地面越高,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越长,他们测出了小球自由下落高度h和下落时间的平方t2的数据如下表,分析数据,写出h与t2的关系式为________。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h/米
2.45
4.9
7.35
9.8
12.25
14.7
t2/秒2
0.5
1.0
1.5
2.0
2.5
3.0
【答案】(1)转换法;(2)质量;(3)内;(4)h=4.9t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