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16)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1920年英国工党秘书在访俄报告中写道:“接待我的主人属于‘中农’,占他们村的大多数.革命前他有8英亩土地……现在他至少拥有85英亩的田地。而这些以前都是地主的。”这表明当时( )
A. 解决土地问题是贏得内战的原因之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B. 苏维埃政权的存在以农民阶级为基础
D.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加剧双方不信任
2、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业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3、1919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该规定( )
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 B.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
C.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D.易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
4、1921年,列宁认为“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923年,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这表明( )
A.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 B.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
C.新经济政策内容不断调整完善 D.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5、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
A.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B.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
C.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 D.加剧了国家政权的颠覆
6、1922年8月,苏联(俄)工业品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为0.85,1923年10月上升为(1)24;同时期内,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却从(1)03下降到0.45。这造成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工业产品的销售危机。这表明(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 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重大偏差
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农民的抵制 D.计划经济体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1933年到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
A.意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C.改变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 D.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8、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的进口机器数量占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所需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9、1937年,苏联全国播种面积达到(1)35亿公顷,比1928年增加了10.7%。这一年,苏联农业总产值比战前的1913年增长了34%。苏联农业的高速发展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B.农业是当时苏联经济建设的重心
C.斯大林体制比新经济政策更能促进发展 D.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较为协调
10、1932年12月27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在全国实行身份证制度,唯独不给农民发身份证,理由是:“防止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的移动。”这一做法( )
A.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增长 B.保证了工业化顺利进行
C.巩固了苏联的工农联盟 D.维持了工农业均衡发展
11、 材料布哈林是苏联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列宁逝世以后,布哈林继续坚持和捍卫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他认为各种经济成分应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并利用商品交换来建立工农关系,反对超越现阶段的急于求成。1925年,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政策提出后,布哈林认为在当时条件下,经济建设“只能以乌龟速度爬行”,大工业产品的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补充,一是农民经济,二是小工业、租借制、租让制和对外贸易。有学者提出“布哈林方案”比“斯大林模式”更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但1928年初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鉴于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的环境,“斯大林模式”逐渐取代“布哈林方案”。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布哈林方案”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模式”取代“布哈林方案”的原因。
答案
1、A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解析:材料表明俄国革命前后农民拥有的土地数量变化显著,布尔什维克政权采取的土地政策被农民接受,这促使内战向着有利于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方向发展,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苏维埃政权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C项错误;D项材料无从体现,错误。
2、A
解析:依据材料中“企业全部由国家主持”、“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可以判断是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业一律国有,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依据所学知识,其目的是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故选A。斯大林时期在农业方面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故排除B;C是新经济政策;D项是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现的。
3、B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苏俄正值国内战争时期,此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是为了保障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赢得军事上的胜利,故B项正确。
4、B
解析:
5、B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材料说的是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说明新经济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故A项错误;据材料“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收购危机”可知新经济政策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实施的,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
6、B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可知,1922-1923年苏联正实施新经济政策,但“造成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工业产品的销售危机”,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重大偏差,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的内容,材料反映的时间是列宁执政时期,故排除C、D两项。
7、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二五”计划。材料没有涉及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阐述,A项错误;由“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可知当时苏联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B项符合题意;斯大林糢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未改变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在1929—1933年,对苏联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8、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就对苏俄进行了技术封锁,故A项错误;1937年,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已有所缓解,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1936年苏联完成了工业化,从而减少了机器的进口量,故C项正确;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
9、A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1937年,苏联已经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值都有了飞跃,可见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故A项正确;当时苏联经济建设的重心是工业,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与前期的斯大林体制都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恰当的政策,二者无法进行好坏对比,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工业、服务业等产值,无法得出关于国民经济比例的结论,故D项错误。
10、B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材料所述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发展,故A项排除;1929年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限制农民自由流动是为了让农民专门从事农业生产,从而为工业化提供粮食方面的保障,故答案为B项;不发给农民身份证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C项排除;材料所述的做法会加剧工农业发展的失衡,故D项排除。
11、(1)内容:坚持新经济政策思想;利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工农联盟;各种经济成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原因:苏联急于改变落后的工业局面;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斯大林个人的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布哈林继续坚持和捍卫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他认为各种经济成分应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并利用商品交换来建立工农关系”“二是小工业、租借制、租让制和对外贸易”等可以提炼出答案。
(2)原因要结合20年代苏联的国内环境及外部环境,以及斯大林的个人影响力回答,从而得出答案。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