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名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清北班二)(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北大名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清北班二)(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大名一中 2020 届高三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題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歌谣所生,宜自生民始也。”作为口头语 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 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 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 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 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 部分。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 贱,人人每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致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马克思说:“民歌 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我们也可以说,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 问题是,今天当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 农耕甚至游牧、渔猎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 吗? 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 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 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这 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 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 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 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在欣赏民歌的 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 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这种人的本真的状态,并不以样貌的 陈旧而过时。反倒是,我们越是在非熟人社会孤独地存在,越需要追寻这种源自文化母体深 处的熟稔和亲切。同时,在民歌的歌唱中,艺术活动和人的肉身体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 是在深层次上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在歌唱中,身体这一自然客体、心灵寓体的能量被强烈激发,人的主体意义被充分地释放,这是艺术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 今天,我们在理解民歌价值的时候,应该有更宽广和更深沉的追问。唯有如此,我们对 民歌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 信的一部分。 (摘编自杨晓华《民歌,可以重新成为时尚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自觉地通过言谈歌咏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 B.《弹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C.借助对民歌的欣赏,人们可尝试感知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 D.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民歌也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举例和引用手法,简要概述了民歌艺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B.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以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为前提,阐述了民歌欣赏与歌唱的价值。 D.文章主要论述民歌是否具有时代价值的问题,整体上采用了层进式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因而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一直就是时尚。 B.将现代性视为开放的结构和建构性的场域,将有助于人们理解传统的意义。 C.传统可用来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民歌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 D.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意义的释放,能够在歌唱民歌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我国传统的媒体媒介方式大多为报纸、电视、书刊等等,随着经济能力的提升,人们的日 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逐渐受到电子科技的影响,开始使用互联网、计算机、 手机等进行信息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协力合作,通过双 方的优势互补,来提升整体的适用能力。当前,我国存在的各类媒介自身的发展边缘已经相 继模糊,这也足以证明当前媒介的融合发展巧妙地提升了整体运营合作的水平,其“整体划 一”的合作理念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信息的传播工作。各类新型技术要学习传统媒体的语言 魅力和发展优势,传统媒体也应该打开思路完成自身发展的相应改革,只有两者协调合作才是当前社会应 用的新型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媒体综合运营的发展。 (摘编自郭磊《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融合》) 材料二 : 表 1 人类文化和媒介素养发展过程 (摘编自张开《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下的受众研究新论》) 表 2 受众媒介素养各维度的题项分布 (摘编自马超《数字媒体时代城乡青年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研究》) 材料三: 目前,虚假新闻泛滥,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出现,究其原因,除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社 会各界拥有更多新闻传播渠道而受众媒介素养普遍较低之外,还有现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空白和漏洞等因素。只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并加以大力宣传和普及,才能够让 大众明辨是非。 在当今信息泛滥的媒介环境下,社会受众必须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和判断能力,这便需要对 社会受众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各社区的宣传栏、政府官方网站、各大媒体等定期发 布信息筛选方法、网络防毒等相关知识,让大众能够对不正当信息加以科学判断,并且规范 好个人行为,从根本上尽可能地减少虚假、垃圾信息和同质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要想避免新闻内容同质化,必须重视内容的创新。懂得依照目标受众 的价值定位和社会立场,以决定媒体在信息采集、处理以及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性,在新 闻 策划、采访、产品制作以及广告营销等环节当中做好统筹规划工作,让采集到的信息资源 在不同媒体上实现合理分配,以打造适应不同媒体特质的新闻产品。 (摘编自张淇鑫《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材料四: 在网络占据主导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所领导的舆论传播已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地位; 而媒介融合这种新形式,更是占据了舆论引导的半壁江山,使得每一个网民都变成了舆论传 播的主体。但是在网络传播中无疑也掺杂着各式各样、亦真亦假的信息,破坏了新媒体时代 的互联网环境;所以,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审核和引导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工作的重中 之重,只有加强把关,才能形成一个好的舆论场。传统媒体需要积极与新媒体舆论进行互动, 使用多重效果、多种手段来引导舆论产生的影响,如通过官方公众号等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 正确的解释,以便增强引导效果。 (摘编自王卓焱等《媒介融合与舆论传播》)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媒体媒介主要是报纸、电视、书刊等,而新媒体媒介则包括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 新媒介方式的产生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 B.传统媒侍和新媒体各有优势,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双方优势互补,协力合作,才 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媒体整体运营能力。 C.数字媒介、互联网构成了信息社会的传播环境,促进了媒介社会的形成,同时对应具备的 与之相匹配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新要求。 D.数字媒体时代受众媒介素养维度包括获取、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包括提供新闻 线索、与媒体互动等创造信息的能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在媒介融合时代,各类媒介自身发展边缘的模糊证明了整体运营合作水平的提升,也更加 有效地推动了信息传播工作。 B.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开始占据舆论传播的主导地位,每一个网民都能借助网络变成舆论传 播的主体,传统媒体已经没落。 C.要形成一个好的舆论场,需要多方面共同付出努力,而传统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则是对网 络信息进行分析、审核和引导。 D.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受众媒介素养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与此成正比,社会文化 的结果也必定会越来越丰富。 6.如何解决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出 警 弋舟 那天在所里做笔录,报案人是个姑娘,说是“心爱的”电动车被盗了。刚写好,又接到 社区的电话,说他们晚上有个群众活动,可能参与的人比较多,需要我们帮助维持秩序 那天晚上社区的活动就是广场舞表演,实际上围观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他们高估了自己的风 头。过去看了看情况,安排几个保安维持秩序,我独自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巡逻,而同事小吕 去了片区。因为又有人报警说邻居在家里制毒,我没怎么考虑就把这案子交给了小吕。 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这情绪我也有过。直到 今天,我也不太跟妻子说我每天都忙活些什么。我不做英雄梦了,但希望我妻子还接着做, 那样回了家,我才可以心要理得地喊累。所以有时候遇着邻里纠纷之类的事儿,我都不忍心 让小吕 去处理。 开始小吕挺兴奋的,像是张网以待,翘望已久,终于来了条大鱼。涉案的小区是教师新 村,里面住的都是教师。报案人是位退休多年的小学校长,信誓旦旦地说,以他所掌握的丰 富的化学知识,完全能够通过阳台上飘来的怪味儿做出判断。他的邻居也是一对教师,两口 子带着个 十多岁的孩子,女主人倒还真是个教化学的。可查来查去,一点儿证据都没有。小 吕不太甘心,加上老校长半年报了五十多次警,这个案子就成了小吕的心事。他不觉得我们 就只能维持 秩序、追回一辆“心爱的”电动车。 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趴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烧肉 味儿。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 那天算得上是平安无事,我们本来可以在宿舍睡个好觉,假如我没有说起老奎的事。 老奎七十多岁,老伴十几年前过世了,他一直独自过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她早年外 出打工后,就一去不返。老查经济状况还过得去,有两套房子,住一套,租出去一套。如今这 一片的房价可不低。 先是他突然失踪,发了协查函,一城里寻不到,以为他可能不在人世了。半个月后的一 天夜里,他却突然打来电话报警,说是自己在家摔倒了,现在根本爬不起来。 等我们赶到时,他正坐在屋子中间的矮凳上,根本不曾摔倒,更不会爬不起来。我们哭 笑不得。撤警的时候,他突然抓住了我的手,一刹部,我有着突然被什么抓牢了的感觉。 几天后老查又报假警了。还是说他摔得起不来了。等我赶到的时候,老奎照旧坐在小板 凳上,臊眉耷眼,像个坐在黑暗舞台中央的老猿猴。 这回,老查主动说他之前是去找打工的闺女了 走的时候,老查送了送我。他颤巍巍地踅到门前替我开门。手伸出去,捞一把,又捞一 把,第三把才捞到门把手上。 又过了几天,还是在半夜,老查的求助电话又来了。我让一个协警过去看看。小伙子回 来跟我说,老查点名要我去。这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了。问明白他没什么事儿后,干脆就置 之不理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老奎竟然找上门来。 他一拐到我前面坐下,第一句话就是:“我要自首。”我按接警程序示意他进来说时, 他的脸上竟然有一种掩藏不住的幸福感。 果然,这又是他的恶作剧,案情很快排除。 就这样他反反复复地闹了有小半年,我们都被折腾得够呛。 这一年的除夕,为了防止他再“闹事”,我们主动邀请他来所里参加新年聚会。他好像被 一种氛围感染了。突然挨近我,嘀咕了一句:“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 老奎的事讲完了,半天都没听到声音。我以为小吕已经睡着了。 “孤单。”他突然发出了一声叹息般的回味。 我探出头,看到小吕的头枕在自己胳膊上,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又过了一会儿,小吕 跳了起来。临出门他还没忘记戴上帽子。 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吕才回来。我迷迷糊糊地被他吵醒,看见他兴奋地从在我床沿 上,腋窝下全是汗渍。 “没错,老校长承认是报假案了。”他说,“本来问清楚我就打算回来,可老头硬是拽 着我说了一宿的话。他儿子去美国三年了,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小吕的眼睛里布满 血丝,着实像一只兔子。 “他那是诬陷,”我说,“涉嫌犯罪了。” “算了,我教育过他了。”他说,“老头就是见不得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 心。” 我想,我没看错人,这小伙子能当个好警察。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我”的身份,也表现了当今部分警察的职业现实,在看似平静的 叙述中,某实弥漫着“我”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 B.“我”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芝麻蒜皮的小事,是因为“我”虽然不做英雄梦了,但还是想 托举别人的英雄梦,这个细节表现了“我”的善意。 C.“老奎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的幸福不是靠物质充裕就能得来的,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慰 藉也特别重要,尤其对于年迈孤独的老人来说。 D.“我”比小吕有工作经验,告诉他“老奎的故事”以及说老校长“涉嫌犯罪”,本身可能都 包含一点试探小吕的成分,结果都让“我”很满意。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认为小吕能“当个好警察”的主要原因。(6 分) 9.小说在叙述“老校长的故事”时,又穿插了“老奎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滕抚字叔辅,北海剧人也。初仕州郡,稍迁为涿令,有文武才用。太守以其能,委任郡 职, 兼领六县。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顺帝末,扬徐盗贼群起,磐牙 连岁。建康元年,九江范容、周生等相聚反乱,屯据历阳,为江淮巨患,遣御史尹丞冯绲将 兵督杨州刺史 尹耀、九江太守邓显讨之。耀、显军败,为贼所杀。又阴陵人徐凤、马勉等复 寇郡县,杀略吏人。 凤衣绛衣,带黑绶,称“无上将军”,勉皮冠黄衣,带玉印,称“黄 帝”,筑营于当涂山中。乃建年号,置百官,遣别帅黄虎攻没合肥。明年,广陵贼张婴等复聚 众数千人反,据广陵。朝廷博求将帅,三公举抚有文武才,拜为九江都尉,与中郎将赵序助 冯绲合州郡兵数万人共讨之。又广开赏募,钱、邑各有差。梁太后虑群贼屯结,诸将不能制, 又议遣太尉李固。未及行,会抚等进击, 大破之,斩马勉、范容、周生等,徐凤遂将余众攻 烧东城县。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 二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赵序坐畏懦不进,诈增首级,征还弃市。又历阳贼华孟自称“黑帝”,攻九江,杀郡守。抚乘胜进击,破之,虏获七百余人,牛、马、财物不可胜算。于是东 南悉平,振旅而还。以抚为左冯翊,除一子为郎。抚所得赏赐,尽分于麾下。性方直,不交 权势,宦官怀忿。及论功当封,太尉胡广时录尚书事,承旨奏黜抚,天下怨之。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滕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 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B.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 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C.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 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D.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 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州郡,均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州基本沿袭九州之分,郡则始于秦而完善于汉。 B.领,用于兼职、代理官职,与“署”“摄”“行”“迁”等类似。文中指兼任较高职务。 C.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始创年号为建元,后形成制度。 D.三公,古代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后为虚衔。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滕抚文武兼备,治政有方。他凭借才华受到太守的赏识,被委以要职,治理的地方教化盛 行,在任七年,路不拾遗。 B.滕抚富有将才,屡平叛乱。建康元年,他先后平定九江范容、周生以及广陵张婴等叛乱, 后来又平定了历阳华孟之乱。 C.滕抚重义轻利,深得人心。他在平叛胜利后,将自己所得赏赐都分给部下;听到他被罢官 的消息,天下百姓为之怨愤。 D.滕抚端方正直,反遭罢黜。他因为不交接权贵而得罪了宦官,到了论功应当封赏时,太尉 胡广却承旨上奏黜免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梁太后虑群贼屯结,诸将不能制,又议遣太尉李固。 (2)于是东南悉平,振旅而还。以抚为左冯翊,除一子为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 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 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1 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 远。 B.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 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C.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 “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D.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 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 ”一句总括了雄关固若金汤的形势,又以“ ”一句形象表现了历史的盛衰无常。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问道: “ , ?” 这两句控诉了秦帝国对人民 的残酷剥削和无情掠夺,抨击了统治者的挥霍无度。 (3)庄子在《逍遥游》中以现实生活中舟船浮起依赖于水作为依据,从而得出了大鹏飞翔需要 依赖于风这一结论“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我们看到天空的颜色,是阳光被大量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 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_______是不会发光的, 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根据瑞利散射定律, 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向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粒子 散射。因此,( )。 这样的过程__________地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由于太阳的高度很低,太阳光在经过厚 厚的大气时,大部分短波长的蓝光都被散射掉了因此红色等长波光线就成了_________的光线。 这些光线经空气分子和水汽等杂质的散射后,使那部分的天空带上了绚丽的色彩。 古代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说法。这其实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因为朝霞 多是积云造成的,极容易发展为积雨云;而晚霞多是淡积云造成的,淡积云不会造成降水, 而且一般_________着一定范围内未来几天将持续晴好,有利于出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个体 异曲同工 吉光片羽 预示 B. 本身 异曲同工 硕果仅存 预兆 C. 个体 毫无二致 吉光片羽 预兆 D. 本身 毫无二致 硕果仅存 预示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 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向四面八方。 B.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它 们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向四面八方。 C.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它 们会向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 D.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最容易被散射的是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它 们向四面八方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蔚蓝色就是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的色彩。 B. 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以蔚蓝色呈现在我们眼前。 C. 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呈蔚蓝色。 D. 在我们的眼里,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蔚蓝色。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如果说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先发出通告,而_____。后者的运 作流程是:当地震发生后,离震中最近的几个预警台站会陆续接收到地震信号,触发地震参数 快速判测系统;在收到信号的几秒至十几秒内,快速判测系统将_____、发震位置、震源的类 型和震级的大小;然后利用这些参数模拟出相关区域内地面运动的强烈程度;根据模拟的结 果,抢在相应地震波以前,向不同地区______。有了地震预警系统后,预警时间增加了,判 断决策时间减少了,避险时间得以大大增加。 21.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那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 15 个字。(6 分)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 200 米以内,相对 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 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 过 10 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 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一战争中,一个村庄被炸致。一个小女孩身上着了火,正哭喊着往外跑。一名挎着相机 的战地记者正从这里经过。面对眼前的情景,他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抓紧时间拍照,并立 即离开给报社发照片;第二种,他拍下照片后,过去灭火;第三种,顾不上拍照,赶紧过去把 小女孩身上的火扑天。 有人就这三种选项让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进行选择。小学生都选择第三种,因为被火烧 多疼啊。中学生有选第三种的,也有选第二种的,选第二种的学生认为,拍下照片可以让更 多人看到战争的残酷。大学生中有人为第一种行为辨护,认为职业素质更重要,记者这一职业 决定了他应该这样供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 完成 23 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 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 “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 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 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 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4 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1.试题分析:A 项“就自觉地通过言谈歌咏……”曲解文意,原文第 1 段“……很自然地体现 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B 项“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理解错误,原文第 1 段“作为中 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佐证”并非“元典”。C 项见第 4 段“在欣赏民歌的时 候……越需要追寻这种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正确。D 项“有了……才会有……, 民歌也才会有……”表述绝对化。 参考答案:C 2.试题分析:A 项见第 1 段。B 项错误,见第 2 段,将论证推向深入的并非“当今社会生活 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而是“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猎生活情境离绝大 多数人已很遥远”。C 项见第 3、4 段。D 项见 2 到 5 段。 参考答案:B 3.试题分析:A 项强加因果,删去“因而”。原文见第 1 段首、尾句。B 项见第 3 段。C 项见 第 3 段末句和第 4 段首句。D 项见第 4 段最后 2 句。 参考答案:A 4.试题分析:A、B 项见材料一。C 项见材料二表 1,“媒介社会的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 命”“电子媒介出现”的社会文化结果,“数字媒介、互联网”构成的“信息社会”,其社会文 化结果是“全球信息化、知识爆炸、知识社会”。D 项见材料二表 2。 参考答案:C 5.试题分析:A 项“各类媒体自身发展边缘的模糊证明了……,也更加有效地推动了……” 偷换概念,见第 1 段“其‘整体划一’的合作理念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B 项“传统媒 体已经没落”曲解文意兼表述绝对化,见材料四“传统媒体所领导的舆论传播已经失去了自 己原有的地位”,这里的主语中心语并非“传统媒体”而是“舆论传播”;从材料一、四主要 内容看,传统媒体仍然大有可为。C 项见材料四,正确。D 项见材料二表 2 及表 1,“与此成 正比”于文无据。 参考答案:C 6.试题分析:紧扣“如何解决……问题”,规范表述。主要见材料三、四。“问题”主要是材 料三第 1 段“虚假新闻泛滥,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出现”,材料三第 3 段“新闻内容同质化”, 以及材料四“破坏了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环境”。解决以上“问题”,需要群策群力,政府部 门、社会受众、新闻媒体这三方应当共同努力。 参考答案:政府部门:规范、宣传并普及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不良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责 任,对社会受众实施媒介素养教育。(2 分)社会受众:增强对不正当信息的判断能力,规范个人行为,杜绝不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2 分)新闻媒体:注重内容创新,对网络虚假信息 加强把关,注重形成好的舆论场。(2 分) 7.试题分析:A 项“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曲解文意。 8.参考答案: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小吕当警察是为了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2 分)有 较强的职业素养。夜里冒着高温处理警情,并能触类旁通,悟出老校长报警的真实原因。(2 分)有情融于法的善良心地。不顾奔波劳累,同情谎报警情的老校长并替他说情。(2 分) 9.参考答案:“老奎的故事”穿插其中,既避免对“老校长的故事”平铺直叙,又为小吕解 开悬念提供契机,使情节更曲折有致;(2 分)两则故事相互映衬,既表现老奎和老校长的孤 寂,也表现“我”和小吕认真工作的态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2 分)两则故事悲喜交 织,既反映对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更赞颂公安民警热心为民的精神,使主题更丰富深 刻。(2 分) 10.A 试题分析:本处断句属记叙性质,当抓住人物及其行为的关系。第 1 个主语是“下邳 人谢安”,他的行为是“应募——设伏——斩之”。第 2 个主语是“朝廷”(习惯性省略),其 行为是“封(谢)安——拜(滕)抚”。第 3 个主语是传主“(滕)抚”,其行为是“进击—— 斩获”。B 项“(徐)凤斩之”断句不当。C 项“封安为平乡侯”应断开。D 项“(徐)凤斩 之”断句不当,“拜抚中郎将”不应断开。 11.B 试题分析:“迁”不用于兼职、代理官职,与句中其他词语有别。 12.B 项“建康元年,他先后平定……广陵张婴等叛乱”错误,原文“明年,广陵贼张婴等复 聚众数千人反,据广陵”。 13.试题分析:翻译要注重对句意的整体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答案: (1)梁太后担忧众多反贼屯兵集结,众将不能制服,又商议派遣太尉李固前往。 (语意通顺给 3 分,译出“屯结”“制”各得 1 分。) (2)于是东南全部平定,整顿军队而归。让滕抚担任左冯翊,任命他的一个儿子为郎官。 (语意通顺给 3 分,译出“振旅”“除”各得 1 分。) 14.D.【错在“至吴地烹鱼结”,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 15.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 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 (事情 1 分,对“南来”的分析 2 分。意同即可。)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典故 1 分,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 “鱼雁传书”的典故也可;分析 2 分。意同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1)山河表里潼关路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17. D(个体:泛指单个儿事物。本身:自身。“本身”符合语境“……是不会发光的”。异曲 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毫无二致:丝毫没有两样;完全一样。“毫无二致” 符合语境“这样的过程__________地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硕果仅存:指经过淘汰,留下的 稀少可贵的人和物。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依据语境“大部分短波长的蓝光都被 散射掉了因此红色等长波光线就成了_________的光线”,应选“硕果仅存”。预示:预先显示。 预兆:预示将要发生某种事情。“预示”更适合“而且一般_________着一定范围内未来几天 将持续晴好”。) 18. B(画横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处是“颜色罪容易被散射”搭配不当,应该是“光最容易 被散射”;一处是“很像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离子散射”语序不当,应该是“会被大气中的离 子散射向四面八方”。A“颜色最容易被散射”错误,搭配不当没改过来;C“很像四面八方被 大气中的离子散射”错误,语序没改过来;D“最容易被散射的是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 蓝、青等颜色,它们向四面八方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错误,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都没改 过来。) 19. C(补写句是这段文字的结论句,这段是解释“我们有到天空的颜色,是阳光被大量空气 分子散射的结果”的,可知补写句的结构大致应该为“我们看到……的天空……是……顔 色”,A、B、D 三项都不符合。另外,A 项缺少了“总是”,B 项缺少了 “晴朗”,表述都不 够严谨。) 20. (1)地震预警则与此不同 (2)估算出地震的发震时刻 (3)发出相应的预警信息 21.海区特点、地质构造、历史记载 四、写作(60 分) 22.写作提示这则材料的重点在第二段。需要注意两点:(1)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这三个身 份暗含着其各自接受教育程度和知识、阅历的不同。(2)三种不同的选择体现的是不同价值判 断:第三种做法把救人作为第一位,更感性也更合乎人性;第一种做法把职业道德作为最高价值 追求,非常理性却忽视人生命的重要性;第二种做法能够较好地把两者兼顾。把以上两个点结 合起来,就可以得出材料所蕴含的意思:随着所受教育程度提高和人知识阅历的增加,人的理性精神在增强,但一些人本初美好的人性似乎在逐渐减弱。 根据以上所分析的材料的含意,可确定如下立意:①强调职业素养,不能违背人性;②人 理性思维的提升不能以牺牲感性的着良为代价:③在增加知识和阅历的同时,保持人本初的善 良;4 教育要保护人天性的善良;等等。 23.B 24.C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