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经典--精读文言小传记,文言写作都有利
加入VIP免费下载

微经典--精读文言小传记,文言写作都有利

ID:229356

大小:513.5 KB

页数:79页

时间:2019-11-0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页 共 79 页 [说明] “第一部分 微教材”见学生用书分册二背面,“第二部分 微积累”见本书 相应专题讲次。 主题一 孝悌仁爱 孝悌仁爱(一) 曾参之孝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曾子①耘瓜误斩其根曾晳②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 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 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 瞽瞍③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④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 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 过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②曾晳:姓曾,名晳, 字子晰,春秋末年鲁国人,曾参之父。③瞽瞍(sǒu):人名。古帝虞舜之父。传说他溺爱舜 的弟弟,多次想害死舜。时人认为他有目不能分辨好坏,故称他为瞽瞍。④烝烝(zhēnɡ): 醇厚貌。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 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 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 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 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 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 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 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曾子耘瓜      第 2 页 共 79 页 (2)建大杖以击其背       (3)向也参得罪于大人       (4)其不孝孰大焉       (5)遂造孔子而谢过       参考答案:(1)锄草 (2)举起 (3)刚才 (4)哪一个 (5)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退而就房/造孔子而谢过 B.使人请于孔子/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 C.孔子闻之而怒/舜之事瞽瞍 D.知其体康也/其罪奚若 解析:选 A A 项,都是连词,表顺承。B 项,介词,表引进关系,不译;介词,在。 C 项,代词,这件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D 项,代词,代“他自己”;指示代词, 这,那。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进于曾晳曰         (2)退而就房,援琴而歌         参考答案:(1)状语后置 (2)省略句,“退”前省略主语“曾子”。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 译文:     参考答案: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父亲大人用力来教训我,没有受伤吧?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曾参在瓜地锄草,错把瓜苗的根锄断了。他的父亲曾晳发了怒,拿起大棍子就打他的 背。曾参倒在地上,好长时间都不省人事。好久曾参才苏醒过来,高兴地站起来,走上前 对曾晳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父亲大人用力来教训我,没有受伤吧?”曾参说完 回到屋里,弹着琴唱起了歌,想让曾晳听到,知道他身体没有问题。孔子听到这件事发了 怒,告诉门下的弟子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以为没错,让人告诉孔子他 要来拜见。孔子对来人说:“你没有听说过吗?从前瞽瞍有个儿子叫舜,舜侍奉瞽瞍,瞽 瞍想使唤他的时候,他没有不在身边的;但要找他把他杀掉时,却怎么也找不到。用小棍 子打,他就挨着;用大棍子打,他就逃走。所以瞽瞍没有犯下不遵行父道的罪,而舜也没 有失去尽孝的机会。现在曾参你侍奉父亲,挺身等待父亲的暴怒,打死也不躲避,这样做, 自己死了还要陷父亲于不义,不孝还有比这更大的吗?你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的第 3 页 共 79 页 子民,又会犯多大的罪?”曾参听后说:“我的罪大了。”于是就到孔子那里去承认错误。 孝悌仁爱(二) 子贡辞金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鲁国之法赎人臣妾①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②子贡赎之辞而不取金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夫 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 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②府:国库。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鲁国之法,赎人臣妾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子贡赎之,辞而不取金。孔子闻之曰:“赐 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今 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诸 侯。”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辞而不取金       (2)赐失之矣       (3)夫圣人之举事也       (4)可以移风易俗       (5)非独适身之行也       (6)则何以相赎乎       参考答案:(1)推辞 (2)犯错 (3)做事 (4)改变  (5)适合 (6)用什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鲁国之法/夫圣人之举事也 B.赎人臣妾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 C.则何以相赎乎/枝枝相覆盖 D.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 解析:选 B A 项,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都是介 词,从,向。C 项,偏指,代奴隶;互相。D 项,就;那么。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则何以相赎乎?    B.孰与君少长?第 4 页 共 79 页 C.彼且奚适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析:选 B A、C、D 均为宾语前置句,B 为固定句式。 4.下列句子中与“赎人受金则为不廉”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天下笑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为民请命 D.十两为一斤 解析:选 D 例句与 D 项都表判断,是。A 项,介词,被;B 项,介词,向;C 项, 介词,替。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 译文:   参考答案:圣人做某件事,可以改变风俗。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鲁国的法律规定,向诸侯赎回奴隶的人,赎金都可以从国库中领取。子贡赎回了一个 奴隶,却谢绝拿国库的钱。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子贡这事做得不对。圣人做某件事, 可以改变风俗,他的教导可以在百姓中施行,不仅仅适合他自身。现在的鲁国,富人少而 穷人多,如果赎回奴隶的人拿了国家的钱就是不正直,那用什么钱去赎回奴隶呢?从今以 后,鲁国人就不会再向诸侯赎回奴隶了。” 孝悌仁爱(三) 颜回之仁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①货窃犯围②而出告籴③于野人④得米一石焉颜 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⑤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 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问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 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 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 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 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赍(jī):携带。②犯围:冲出包围。③籴(dí):买米。④野人:乡野之人,农民。⑤ 埃墨:烟熏的黑尘。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第 5 页 共 79 页 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 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 哉?”子贡问:“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 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 “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 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 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厄于陈、蔡       (2)子贡以所赍货       (3)有埃墨堕饭中       (4)子曰:“然。”       参考答案:(1)受困 (2)物品 (3)掉落 (4)是,正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得米一石焉/盘盘焉,囷囷焉 B.弗以疑也/以为窃食也 C.子贡以所赍货/子贡以所饭告孔子 D.吾之信回也/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 解析:选 C C 项,所字结构标志词,不译。A 项,句末语气助词,不译;形容词词 尾,……的样子。B 项,介词,因为;与“为”构成一个词,译为“认为”。D 项,用在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米”。 3.下列加点的字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从者七日不食     B.其不改节乎 C.汝止,吾将问之 D.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解析:选 A A 项,“食”为名词作动词,吃。 4.下列句子中补充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埃墨堕(于)饭中。 B.以为(颜回)窃食也。 C.子贡以所饭告(于)孔子。 D.虽汝有云,(汝)弗以疑也。 解析:选 D 应为“吾”。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译文: 第 6 页 共 79 页   参考答案:弟子们由此叹服颜回。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子贡带着随身的物品,偷偷冲出包 围,请求村民让他换些米,得到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破屋下煮饭,有块熏黑的灰土 掉到饭中,颜回把弄脏的饭取出来吃了。子贡在井边看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 他进屋问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穷时也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 人廉士吗?”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 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 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那样做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这里,我来问问他。”孔子把颜回 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启发我们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赶快 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回答说:“刚才有灰尘掉入饭中,如果留在饭中则不干 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这样的话, 我也会吃掉。”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看看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在今天啊!” 弟子们由此叹服颜回。 孝悌仁爱(四) 仁恕之道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季羔①为卫之士师②刖③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④季羔逃之走郭门刖者守门焉谓季羔 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 季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 故哉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狱决罪定临 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季羔:子羔,名高柴。孔子弟子。②士师:狱官。主管狱讼之事。③刖(yuè):砍断。 ④蒯(kuǎi)聩之乱:卫灵公太子蒯聩因犯罪出奔到晋国,卫灵公死后,他的另一个儿子辄被 立为国君。蒯聩知道了这个消息,从晋国打回来欲夺取君位,引起一场动乱。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季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季羔逃之,走郭门。刖者守门焉, 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 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 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 “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狱决第 7 页 共 79 页 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 此臣之所以悦君也。”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 A.走郭门(外城)    出郭相扶将(外城) B.君子不逾(跳墙) 老翁逾墙走(跳墙) C.既而追者罢(停止) 罢黜百家(停止) D.固我之罪(本来) 固不如也(本来) 解析:选 C C 项,“罢黜”的“罢”意为“废除”。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不隧(本义为地道,名词活用为动词,钻地道) B.而逃我者三(使动用法,使……逃脱) C.见君颜色,臣又知之(脸色、神情) D.此臣之所以悦君也(使……高兴) 解析:选 D 悦,喜欢。不是使动用法。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季羔为卫之士师/公为我献之 B.于此有室/于人为可讥 C.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而逃我者三 D.此正子之报怨之时/吾不能亏主之法 解析:选 D A 项,动词,担任,做;介词,替。B 项,介词,在;介词,对于。C 项, 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 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 译文:   参考答案:当判决定罪后,临到对我行刑时,您脸色很忧伤。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季羔担任卫国的狱官,执行刑罚时砍掉了一个人的脚。不久,卫国发生了蒯聩发起的动 乱,季羔逃跑出城,到了外城门口,却遇到被他砍断脚的人在守门。那人对季羔说:“那边 有个缺口。”季羔说:“君子不跳墙。”那人又说:“那边有个洞。”季羔说:“君子不钻洞。” 那人又说:“这里有个屋子。”季羔这才进了屋。不久,追捕季羔的人停止了追捕,季羔将要第 8 页 共 79 页 离开,就对被他砍断脚的人说:“过去我不能破坏国君的法令而亲手砍断你的脚,现在我处 在危难中,这正是你报仇雪恨的时候,但你三次让我逃命,这是为什么呢?”那人说:“砍断 我的脚,本是我罪有应得,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过去您依法行刑,先对别人用刑,而把我 放在后面,是想让我免于刑罚,这我是知道的。当判决定罪后,临到对我行刑时,您脸色很 忧伤。看到您的脸色,我又了解到您的内心。您难道是偏爱我吗?您天生是位君子,这样的 表现完全是发自内心本性。这就是我喜欢您的原因。” 孝悌仁爱(五) 孔子受食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鲁有俭啬①者瓦鬲②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③以进孔子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 大牢④之馈子路曰瓦甂⑤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 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俭啬:节约,节省。②瓦鬲(ɡé):陶质的煮饭炊具。③土型之器:古代一种盛汤羹的 瓦器。④大牢: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⑤瓦甂(biān):粗陋的阔 口食盆。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鲁有俭啬者,瓦鬲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以进孔子。孔子受之,欢然 而悦,如受大牢之馈。子路曰:“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 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瓦鬲煮食食之(用瓦鬲) B.自谓其美(认为) C.以进孔子(进献) D.以其食厚而我思焉(食物) 解析:选 D “食”,动词,吃。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判断均正确的一组是(  ) 吾非以馔具之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①以 ②其食厚 ③而我思 ④焉 A.①因为 ②他的 ③表转折 ④结尾语气助词 B.①认为 ②他的 ③表转折 ④“于之”的合音 C.①因为 ②他 ③表顺承 ④结尾语气助词第 9 页 共 79 页 D.①认为 ②他 ③表顺承 ④“于之”的合音 答案:C 3.在下列句子中找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B.莫之能御也。 C.而良人未之知也。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解析:选 D D 项为判断句;A、B、C 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之馈。 译文:   参考答案:孔子接受了食物,非常高兴,如同接受了牛、羊、猪这样美味的馈赠。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鲁国有一个节俭的人,用瓦盆煮食物,吃后,自认为味道很美,就用小瓦盆装了一些 进献给孔子。孔子接受了食物,非常高兴,如同接受了牛、羊、猪这样美味的馈赠。子路 说:“小瓦盆是简陋的器物,用它煮出来的食物,也是粗劣的食品,您为什么如此喜欢 呢?”孔子说:“喜好劝谏的人思念国君,吃到美食的人会想到他的父母,我高兴不是因 为饮食器具怎么好,而是因为他吃到好东西时想到了我。” 孝悌仁爱(六) 仁人之馈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献鱼焉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 子故敢以进焉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 子曰吾闻之惜其腐 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献鱼焉,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 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门人 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惜其腐 而欲以务施者,仁 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之楚(到)      B.无所鬻也(买)第 10 页 共 79 页 C.夫子再拜受之(两次) D.仁人之偶也(同类) 解析:选 B 鬻: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有渔者而献鱼焉/故敢以进焉 B.而夫子以祭之/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惜其腐饣 念而欲以务施者/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D.于是夫子再拜受之/彼将弃之 解析:选 C A 项,均为句末语气助词;B 项,均为介词,译为“用”;C 项,连词, 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 项,均为代词,代“鱼”。 3.与“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中“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恶贯满盈 B.恶!是何言也 C.恶足道哉 D.深恶痛绝 解析:选 C C 项与例句相同,译为“哪”“哪有”;A 项,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B 项,叹词,表示惊讶;D 项,厌恶。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 译文:   参考答案:天热市场又远,已经无法卖了,我想扔到粪堆上,不如献给君子,所以敢 于进献给您。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孔子到楚国去,有一位打鱼人献给他一些鱼,孔子不接受。打鱼人说:“天热市场又 远,已经无法卖了,我想扔到粪堆上,不如献给君子,所以敢于进献给您。”于是孔子拜 了又拜,接受了这些鱼,让弟子将地打扫干净,准备祭祀。弟子说:“打鱼人本来要扔掉 这些鱼,而老师却要用来祭祀,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怕食物变质而想把 它送给别人的人,是仁人一类的人,哪有接受了仁人的馈赠而不祭祀的呢?” 孝悌仁爱(七) 不忍之心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孟孙①猎得麑②使秦西巴③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麑答曰 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 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 ——《韩非子·说林上》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第 11 页 共 79 页 ①孟孙:春秋时期鲁国大夫。②麑(ní):幼鹿。③秦西巴:孟孙家臣。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 麑。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 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 ——《韩非子·说林上》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母随之而啼(啼叫,啼哭) B.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忍心) C.孟孙大怒,逐之(追逐) D.曩将罪之(以往,从前) 解析:选 C “逐”,驱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孟孙大怒,逐之/若水之归下也 B.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 C.今召以为子傅/俱以情告 D.复召以为其子傅/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解析:选 C A 项,代词,代“秦西巴”;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C 项,均为介词,译为“把”。D 项,代词,代“他 的”;选择疑问句的标志。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其母随之而啼 B.余弗忍而与其母 C.曩将罪之 D.又且忍吾子乎 解析:选 C “罪”,名词作动词,惩罚。 4.下列句子中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秦西巴弗忍而与之。(秦西巴不忍心给它。) B.孟孙归,至而求麑。(孟孙回来,到家后问鹿在哪里。) C.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从前您惩罚他,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 这是为什么呢?) D.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我的儿子呢?) 解析:选 A 应译为: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小鹿还给了母鹿。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孟孙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它回家,母鹿跟在秦西巴后面啼叫。秦西巴不忍第 12 页 共 79 页 心就把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回来,到家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我不忍心就把 它还给了母鹿。”孟孙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三个月,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 自己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从前您惩罚他,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 什么呢?”孟孙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我的儿子呢?” 孝悌仁爱(八) 优旃讽谏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优旃①者秦倡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③皆沾寒优旃见 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 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雨中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 得半相代 ——《史记·滑稽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优旃(zhān):战国时代秦国的一位歌舞艺人。优,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② 倡:泛指中国古代表演歌舞杂戏的艺人。③陛楯(dùn)者:在殿前阶下持武器警卫的武士。 陛:台阶。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 寒。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 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呼 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 “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雨中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 半相代。 ——《史记·滑稽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置酒而天雨(动词,下雨) B.优旃见而哀之(同情,哀怜) C.殿上上寿呼万岁(长寿) D.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半数) 解析:选 C “寿”,奉酒祝人长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善为笑言/君为我呼入 B.置酒而天雨/优旃见而哀之 C.然合于大道/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 D.我虽短也,幸休居/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 13 页 共 79 页 解析:选 B A 项,动词,讲,说;介词,替。B 项,连词,均表顺承。C 项,介词, 引进对象,不译;固定搭配,于是。D 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3.下列句子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置酒而天雨      B.优旃见而哀之 C.犬立而啼 D.汝疾应曰诺 解析:选 D A 项,“雨”,名词作动词,下雨;B 项,“哀”,为动用法,“为……而 哀”;C 项,“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汝虽长,何益,雨中立。我虽短也,幸休居。 译文:   参考答案:你们虽然长得高大,有什么好处?只能站在露天淋雨。我虽然长得矮小, 却有幸在这里休息。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优旃是秦国的歌舞艺人,个子非常矮小。他擅长说笑话,然而都能合乎大道理。秦始 皇时,宫中设置酒宴,正遇上下雨,殿阶下执楯站岗的卫士都受着风寒。优旃看见了十分 怜悯他们,对他们说:“你们想要休息吗?”卫士们都说:“非常希望。”优旃说:“如 果我叫你们,你们要很快地答应我。”过了一会儿,宫殿上向秦始皇祝酒,高呼万岁。优 旃靠近栏杆大声喊道:“卫士!”卫士答道:“有。”优旃说:“你们虽然长得高大,有 什么好处?只能站在露天淋雨。我虽然长得矮小,却有幸在这里休息。”于是秦始皇准许 卫士减半值班,轮流接替。 孝悌仁爱(九) 王祥至孝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 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 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注]结实母命守 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晋书·王祥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丹柰(dān nài):一种水果。又称朱柰。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 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第 14 页 共 79 页 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 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 如此。 ——《晋书·王祥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说坏话诬陷) B.冰忽自解(融化) C.有丹柰结实(长出果实) D.每使扫除牛下(每次) 解析:选 D “每”,常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由是失爱于父/泉下人既不见信于老母 B.持之而归/亡羊而补牢 C.母命守之/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其笃孝纯至如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解析:选 B A 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B 项,都是连词,表顺承。C 项,代词, 代“丹柰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项,代词,代“王祥”;代词,代 “自己”。 3.在下列句子中找出补充成分不正确的一项(  ) A.每使扫除(于,可译为“在”)牛下。 B.父母有疾,(王祥)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 C.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之,代“黄雀”)供母。 D.乡里惊叹,以(之,代王祥)为孝感所致焉。 解析:选 D 之,应该代指的是黄雀入幕一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 译文:   参考答案:有一棵果树结果了,继母命令王祥守着树,每当有风雨来临的时候,王祥 就抱着树哭泣。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王祥天性特别孝顺。年幼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爱,多次地(向王祥的父亲)说他的坏话,第 15 页 共 79 页 因此王祥在父亲那儿也失去了宠爱。常常让他打扫牛棚,王祥更加谦恭谨慎。父母生病, 王祥衣不解带地尽心侍奉,汤药一定要亲自尝过(才行)。继母常常想吃鲜鱼,当时天气寒冷,(河 面都)结着冰,(正当)王祥脱下衣服将要剖冰抓鱼(之时),冰忽然自己融化了,两条鲤鱼跃出, (王祥)拿着两条鱼回家了。继母又想吃烤黄雀,又有数十只黄雀飞入王祥的帐篷,又把(黄 雀)供奉给了继母。乡里人很惊奇叹服,认为是(王祥的)孝心感动(天地)的原因。有一棵果树 结果了,继母命令王祥守着树,每当有风雨来临的时候,王祥就抱着树哭泣。他的孝顺至 纯到这种地步。 孝悌仁爱(十) 舍身杀蛇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孙叔敖[注]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 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 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新序·杂事一》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孙叔敖:名敖,字孙叔,楚国(今荆州沙市)人,楚庄王时任楚令尹(楚相),宽刑缓政, 发展经济,政绩赫然。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 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 曰:“恐他人 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 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新序·杂事一》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向者吾见之 ②吾闻有阴德者 A.从前 女子应具的美德 B.从前 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 C.刚才 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 D.刚才 女子应具的美德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杀而埋之矣      B.归而泣 C.恐去母而死也 D.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解析:选 D D 项,连词,表转折;A、B、C 都表顺承。第 16 页 共 79 页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蛇今安在? B.谁为哀者?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何陋之有? 解析:选 C C 项为一般句式;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译文:   参考答案: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相国,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国人就 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仁义的人了。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它埋了。他回到 家后就开始哭,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 刚才我见到了它,害怕离开母亲死去。”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 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他的母亲说:“我听说积了阴德的人,上天 会给他福气的。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相国,他还没开始治 国,但是国人就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仁义的人了。 主题二 发愤图强 发愤图强(一) 纪昌学射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①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 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②二年之后虽锥末 倒眦③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氂④悬虱 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寖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馀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⑤朔蓬 之簳⑥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列子·汤问》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彀(ɡòu)弓:把弓拉满。②牵挺:旧式织布机下的脚踏板。③倒眦(zì):刺到眼眶跟前。 ④氂(máo):牦牛尾,这里指牦牛尾巴上的毛。⑤燕角之弧:燕国(燕地)牛角做的弓。弧, 弓。⑥朔蓬之簳(ɡǎn):北地蓬梗做的箭。朔,北方。簳,箭杆。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第 17 页 共 79 页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 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 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 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氂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寖 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馀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 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列子·汤问》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尔先学不瞬(眨眼) B.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著名) C.旬日之间,寖大也(渐渐地) D.飞卫高蹈拊膺曰(胸) 解析:选 B “著”,显著,明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善射者/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B.彀弓而兽伏鸟下/而巧过其师 C.二年之后/汝得之矣 D.以目承牵挺/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 解析:选 D A 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句中停顿。B 项,连词,表顺承;连词, 表转折。C 项,结构助词,不译;代词,代“射箭之术”。D 项,均为介词,用。 3.对下列句子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甘蝇,古之善射者。(判断句) B.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介宾结构后置句) C.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省略句,应为“偃卧(于)其妻之机下”] D.汝得之矣!(判断句) 解析:选 D D 项为一般陈述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   参考答案:飞卫高兴得手舞足蹈,说:“你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第 18 页 共 79 页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鸟儿就会落下。甘蝇的弟 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超过了甘蝇。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 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 布机下,瞪着眼看织布机的脚踏板练习不眨眼睛。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尖刺到他的眼眶前, 他也不眨一下眼睛。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接着要学 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看大物一样容易,然后 再来告诉我。”纪昌用牦牛的一根长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地看着它。 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来愈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 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蓬竹作为箭杆,射 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箭穿透了虱子,但牛毛没有断。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 卫,飞卫高兴得手舞足蹈,说:“你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发愤图强(二) 苏秦刺股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 ①负书担橐② 形容枯槁面目犁黑③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④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 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⑤数十得太公《阴符》⑥之谋 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 卿相之尊者乎 ——《战国策·秦策》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羸(léi)縢(ténɡ)履 (juē):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羸,通“累”,困住,缠住。縢, 绑腿布。履,草鞋。 ,草鞋。②橐(tuó):一种口袋。③犁(lí)黑:黑色。④纴(rèn):纺织, 此指织机。⑤箧(qiè):小箱子。⑥太公《阴符》:指姜太公所作《阴符经》。太公,指吕尚, 又名吕望,俗称姜太公、姜子牙,曾协助武王灭商,封于齐。传说著有兵法《阴符经》。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 , 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 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 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战国策·秦策》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黑貂之裘敝(破旧)第 19 页 共 79 页 B.乃夜发书(打开) C.简练以为揣摩(选择精要) D.引锥自刺其股(屁股) 解析:选 D “股”,大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去秦而归 B.黑貂之裘敝/是皆秦之罪也 C.嫂不为炊/妻不以我为夫 D.父母不与言/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解析:选 B A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 项,均为结构助词,“的”。C 项,介词,替;动词,当作。D 项,介词,跟,和;动词,结交,亲附。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妻不下纴      B.父母不以我为子 C.乃夜发书 D.引锥自刺其股 解析:选 C “夜”为名词作状语,当夜。其他三项均为一般名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译文:   参考答案:哪有游说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尊位的呢?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呈送十次,但意见都没有被采纳。黑貂皮衣破了,百两黄金也用 光了。资用匮乏,不得已离开秦国回家。(他)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挑着行李,体 态憔悴,面容黑黄,神情羞愧。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 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 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错误啊!”于是他当夜就打开书(攻读),摆开几十个书箱, 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来,伏案诵读,选择其中精要的加以揣摩,探求它的真谛。读 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他说:“哪有游说人主而不 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尊位的呢?” 发愤图强(三) 炳烛之学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 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第 20 页 共 79 页 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②乎平公曰善哉 ——《说苑·建本》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师旷:名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生而无目,自称盲臣。②昧行:在黑暗 中行走。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 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说苑·建本》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欲学,恐已暮矣(晚了) B.何不炳烛乎(拿着) C.孰与昧行乎(与……相比哪个更……) D.盲臣安敢戏其君乎(戏弄) 解析:选 B “炳”,动词,点燃。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其可怪也欤 ③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解析:选 D ①代词,他的;②表反问语气,难道;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并列。 3.与“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一句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乃设九宾礼于廷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苛政猛于虎也 解析:选 C 例句与 C 项都为介词“向”;A 项,介词,对于;B 项,介词,在;D 项, 介词,比。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第 21 页 共 79 页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   参考答案: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与在黑暗中行 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 点燃蜡烛学习?”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主的呢?”师旷说:“我怎敢戏弄 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太阳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 像正午太阳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与在黑暗中 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你讲得好啊!” 发愤图强(四) 孔子学琴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①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 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②然而长眼如望羊③如 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④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史记·孔子世家》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师襄子:卫国乐师。②几:通“颀”,颀长。③望羊:亦作“望洋”,远视的样子。④ 辟席: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座而起,表示敬意。辟:通“避”。⑤文王操:周文王所作 琴曲名。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 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 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 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 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史记·孔子世家》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十日不进(进展)第 22 页 共 79 页 B.已习其数(技巧) C.师襄子辟席再拜(第二次) D.如王四国(称王) 解析:选 C “再”,两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丘已习其曲矣/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B.有所穆然深思焉/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C.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黯然而黑 D.眼如望羊/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解析:选 B A 项,代词,这首;表反问语气。B 项,均为词尾,“……的样子”。C 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D 项,动词,好像;连词,至于。 3.在下列句子中找出补充的省略部分不合句意的一项(  ) A.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 B.有间,(师襄子)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C.(师襄子)有所穆然深思焉。 D.(孔子)曰:“丘得其为人。” 解析:选 C 应为“有个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译文:   参考答案: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的内容 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 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 呢。”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 “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从孔子的弹奏中)仿佛看到有个人正在严肃 地沉思,安然地在高处瞻望,胸怀着远大的志向。(孔子)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 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 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座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作《文王操》啊。” 发愤图强(五) 卧薪尝胆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第 23 页 共 79 页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 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注]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 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 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重采:第二种颜色。衣不重采,即不穿任何带花纹、带装饰的衣服。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 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 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 吴。二岁而吴归蠡。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振贫吊死(振奋) B.填抚国家(填,同“镇”,主持、管理) C.举国政属大夫种(交付) D.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议和,求和) 解析:选 A “振”同“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既生瑜,何生亮 B.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置胆于坐/为质于吴 D.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二岁而吴归蠡 解析:选 D A 项,副词,已经;连词,既然。B 项,副词,于是,就;代词,你的。 C 项,介词,在;介词,到。D 项,均为连词,表顺承。 3.下列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置胆于坐        B.为质于吴 C.青出于蓝 D.受制于人 解析:选 D D 项为被动句;A、B、C 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第 24 页 共 79 页 译文:   参考答案:用兵打仗之事,文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文 种。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吴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坐卧 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 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任何带花纹、带装饰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 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范蠡 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文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 归附,我不如文种。”(越王)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 国做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发愤图强(六) 太宗好弓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①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 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②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 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朕: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②脉理:纹理。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 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 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资治通鉴·唐纪八》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谓无以加(认为) B.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邪恶) C.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通“悟”,理解,明白) D.识之犹未能尽(辨识) 解析:选 B “邪”,不正,歪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第 25 页 共 79 页 A.近以示弓工/朕以弓矢定四方 B.朕问其故/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C.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D.况天下之务/识之犹未能尽 解析:选 C A 项,介词,把;介词,凭借,用。B 项,名词,原因;连词,因此。C 项,均为连词,虽然。D 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弓”。 3.与“近以示弓工”中“示”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B.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C.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解析:选 B 例句与 A、C、D 三项均相同,译为“给……看”;B 项,显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译文:   参考答案:朕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唐太宗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瑀说:“朕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认 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拿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朕就问他 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 直。’朕才明白从前辨识弓箭的技术是那么不精湛。朕靠着弓箭平定四方,仍不能做到十 分了解它,更何况天下大事,哪能够全都知道?” 发愤图强(七) 范公苦学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即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①昼夜 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 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②之旨慨然有 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南宋)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学舍:学校。②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即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第 26 页 共 79 页 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 粥不充,日昃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也。” ——(南宋)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再适长山朱氏(出嫁) B.日昃始食(太阳偏西) C.范仲淹二岁而孤(父母双亡) D.遂大通六经之旨(要义) 解析:选 C “孤”,少而无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合句意的一项是(  ) A.范仲淹二岁而孤(表顺承关系) B.知其世家(代词,他的) C.辄以水沃面(用) D.遂大通六经之旨(的) 解析:选 A A 项,表修饰关系。 3.与“再适长山朱氏”中“适”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适彼乐土 B.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C.处分适兄意 D.以为适遭暴乱 解析:选 B 例句与 B 项相同,意为“出嫁”。A 项,到;C 项,适合;D 项,恰好。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 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 天下。 译文:     参考答案:有时候夜晚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 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激昂地立下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 大志。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第 27 页 共 79 页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范仲淹)知道 了自己的出身家世,哭着辞别母亲,来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 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夜晚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粥都吃不饱, 每天要到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激昂地立下为国家做一 番事业的大志。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 乐。” 发愤图强(八) 王冕好学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 牛来责蹊田[注]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 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 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 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 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 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入学舍(偷偷地) B.曷不听其所为(听见)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认为……奇异)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同“披”,穿着) 解析:选 B “听”,听任。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已而复如初    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③父怒,挞之     ④久之,母思还故里第 28 页 共 79 页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解析:选 D ①为时间词“已而”中的语素,无意义;②连词,表顺承;③代词,指王 冕;④音节助词,无实义。 3.在下列句子中找出补充的省略部分不合句意的一项(  ) A.七八岁时,父命牧牛(于)陇上。 B.(王冕)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C.录为弟子,(韩性)学遂为通儒。 D.自被古冠服随(于)车后。 解析:选 C 应为“王冕”。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译文:   参考答案: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 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备 王冕任由他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不久他就又像当初那样(去学堂 听学生念书)。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 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上,手里拿着书就着 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 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得他 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 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来赡养。 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回老家,王冕就买牛来驾母亲的车,自己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 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发愤图强(九) 意外遂愿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余文坼①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②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③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 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第 29 页 共 79 页 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 ④恐不能遍览喁喁⑤ 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⑥矣 ——(清)张泓《滇南忆旧录》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坼:音 chè。②京江:古地名,今镇江市。③甘旨:指养亲的食物。④ (xǐ):恐惧 的样子。⑤喁喁:小声读书的样子。⑥腹笥(sì):腹中所记之书籍和所有的学问。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余文坼,浙人。少孤,寄居京江。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 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 落困巨浸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 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 恐不能遍览。喁喁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 脚气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清)张泓《滇南忆旧录》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中(发芽,生长) B.焚膏继夜, 恐不能遍览(油脂,此处指灯烛) C.迄水将退(到) D.脚气大发,住养匝月(满) 解析:选 A “发”,发水,涨水。 2.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方以阻行期为郁郁 ②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 ③伏而诵之,焚膏继夜 ④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解析:选 D 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把;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顺承。 3.与“事母极孝”中“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事生产       B.余将告于莅事者 C.以屠狗为事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解析:选 D D 项与例句相同,侍奉。A 项,做,治;B 项,政事;C 项,职业。第 30 页 共 79 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 译文:   参考答案:正当他因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而郁郁寡欢之时,突然看到楼上一侧贮存 有四架书,都是经、史、子、集一类。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余文坼,浙江人。年少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寄居在京江这个地方。他侍奉母亲极其 孝顺,因为家贫没有办法供养母亲,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做了商人,在苏州和扬州之间 往来。(他的)志向是读万卷书,但是却没有钱来买书,只能靠借书来读。曾经(他有一次)到 湖州办货,暂住在村子的旅店里。不久春季发大水,村子被洪水包围,他移到主人的楼上 住。正当他因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而郁郁寡欢之时,突然看到楼上一侧贮存有四架书, 都是经、史、子、集一类。(余文坼)非常高兴,伏案读书,夜以继日,唯恐时间不够不能读 完这些书。读了几十天的书,竟然忘记是为办货而来的了。到洪水快要退去的时候,他又 脚气发作,住在这里养了一个月的病,(于是)书架上的书已经全部被他读完了! 发愤图强(十) 发愤著书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①幽于缧绁②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 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③孔子厄陈蔡作春秋④屈原放逐 著离骚左丘⑤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⑧诗 三百篇⑨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遭李陵之祸:李陵,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代名将李广之孙,善于骑射,汉武 帝时官拜骑都尉。前 99 年(天汉二年),汉武帝出兵三路攻打匈奴,以他的宠妃李夫人之弟、 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主力,李陵为偏师。李陵率军深入腹地,遇匈奴主力而被围。李广利按 兵不动,致使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认为李陵是难得的将才,在武帝面前为他辩解,竟被 下狱问罪,处以宫刑。这就是“李陵之祸”。②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 申为监狱。③西伯拘羑(yǒu)里演周易: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时, 把上古时代的八卦(相传是伏羲所作)推演成六十四卦,这就是《周易》一书的骨干。④孔子 厄陈蔡作春秋: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在陈国和蔡国, 还受到了绝粮和围攻的困厄。其后返回鲁国写作《春秋》。孔子一生曾有厄于陈、蔡及作 《春秋》二事,但太史公一定要将二事联系起来,并说成因果关系,此其行文之需要。⑤第 31 页 共 79 页 左丘:春秋时鲁国的史官。相传他失明以后,撰写成《国语》一书。⑥孙子膑(bìn)脚而论 兵法:孙子,即孙膑,因受一种截去两腿膝盖上膑骨的膑刑以后得名。齐国人,曾与庞涓 一起从鬼谷子学兵法。后庞涓担任魏国大将,忌孙膑之才,把孙膑骗到魏国,处以膑刑。 孙膑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著有《孙膑兵法》。⑦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不韦即吕不韦,战国 末年的大商人。秦庄襄王时,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始皇即位,称吕不韦为“尚父”。他 曾命门下的宾客编纂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一书。秦始皇亲政后,被免去相国职务, 赶出都城,又令迁蜀,忧惧自杀。⑧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出 身韩国贵族。为李斯所谗,在狱中自杀。《说难》《孤愤》是《韩非子》中的两篇。⑨诗三 百篇:今本《诗经》共三百零五篇,这里是指约数。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 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 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 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太史公自序》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退而深惟(深思) B.夫《诗》《书》隐约者(依稀不明) C.厥有《国语》(于是,因而) D.不得通其道也(疏通) 解析:选 B “隐约”,义深而言简。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退而深惟      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③夫《诗》《书》隐约者  ④故述往事,思来者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解析:选 B ①②均为连词,表顺承;③判断句标志词;④代词,代“……的人”。 3.下列句子中不含有被动意味的一项是(  ) A.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B.孔子厄陈、蔡,作《春秋》。第 32 页 共 79 页 C.屈原放逐,著《离骚》。 D.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解析:选 D A 项的“拘”有“被拘”之意;B 项的“厄”有“被困”之意;C 项的“放 逐”有“被流放”之意。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译文:   参考答案: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吗?这是我的 罪过吗?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奥而言辞简约,是作者 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的一种考虑。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 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有《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纂了《国 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而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 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 这些都是内心积愤无处发泄,所以才叙述往事,启示未来的人。” 主题三 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一) 众人国士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赵)襄子①当出豫让②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 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 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③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 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 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史记·刺客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赵)襄子:名毋恤,又作无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谥号襄,史称赵襄子。②豫 让:春秋时期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智伯为韩、赵、魏三家攻灭后,豫让立志为主报 仇。③范中行(hánɡ)氏:指范氏和中行氏两大家族,为春秋时期晋国两大卿家。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赵)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 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第 33 页 共 79 页 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 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 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史记·刺客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襄子乃数豫让(点数) B.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把……当成一般人一样) C.而反委质臣于智伯(臣服、归附) D.寡人赦子,亦已足矣(赦免) 解析:选 A “数”,数落。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反委质臣于智伯    ②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③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④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解析:选 D ①介词,表引进对象,不译;②介词,在;③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主性;④代词,代“智伯”。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彼且奚适也?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解析:选 C C 项为一般疑问句;A、B、D 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译文:   参考答案:你为智伯尽忠,声名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第 34 页 共 79 页 赵襄子应当出门了,(豫让)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 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 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 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着地为他报仇呢?” 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把我当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就像一 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看待,我因此也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 子长叹一声,流着泪说道:“唉,豫让啊豫让!你为智伯尽忠,声名已经成就了;而我赦 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 舍生取义(二) 易水送别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①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 变徵之声②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③慷慨士 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史记·刺客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既祖:饯行之后。祖,古人出远门时祭祀路神的活动。这里指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 即祭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②为变徵(zhǐ)之声: 发出变徵的音调。古代乐律,分宫、 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调,大体相当今西乐的 C、D、E、F、G、A、B 七调。变 徵即下调,此调苍凉、凄婉,宜放悲声。③羽声:相当西乐 A 调。音调高亢,声音慷慨激 昂。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 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史记·刺客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前而为歌曰(上前)    B.发尽上指冠(向上) C.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D.终已不顾(顾虑) 解析:选 D “顾”,回头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③又前而为歌   ④荆轲就车而去第 35 页 共 79 页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解析:选 C ①连词,表修饰;②介词,把;③④连词,表顺承。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 B.马之千里者。 C.一羽之不举。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解析:选 C C 项为宾语前置句;A、B、D 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译文:   参考答案: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都向上顶着帽子。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 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苍凉凄婉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 (荆轲)又上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 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都向上顶着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 舍生取义(三) 不食周粟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①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②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 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 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 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③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史记·伯夷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叩马:勒住马。②爰(yuán):于是,就。③于嗟徂(cú)兮:要死了啊。于嗟,感叹词。 于,同“吁”。徂,同“殂”,死。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 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第 36 页 共 79 页 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史记·伯夷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兵之(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兵器杀死) B.伯夷、叔齐耻之(意动用法,以……为耻) C.义不食周粟(名词作状语,在道义上) D.扶而去之(使动用法,使……离开) 解析:选 C “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坚持道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采薇而食之 B.左右欲兵之/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C.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及饿且死,作歌/不出,火且尽 解析:选 D A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B 项,代词,代“伯夷、叔齐”;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介词,在;介词,对于。D 项,均为副词, 将要。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B.沛公安在? C.安能辨我是雄雌? D.我安适归矣? 解析:选 C C 项为一般疑问句;A、B、D 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之。 译文:     参考答案:武王平定了商纣之乱,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 耻的事,坚守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武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劝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第 37 页 共 79 页 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作仁 德吗?”武王身边的侍从准备杀掉他们,姜太公说:“他们是义士啊!”扶着他们离开了。 武王平定了商纣之乱,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坚守对 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到了由于饥饿 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登上那西山啊,采那些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 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 日向何方?啊,我要去死了啊!命运如此地衰薄!”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中。 舍生取义(四) 石奢纵父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石奢[注]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 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 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 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石奢:春秋时期楚国大臣,楚昭王的相(令尹),为官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 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 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 不受令,自刎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坚直廉正,无所阿避(阿谀) B.纵其父而还,自系焉(放纵) C.以父立政,不孝也(树立政绩) D.不私其父,非孝子也(偏袒) 解析:选 B “纵”,放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追而不及   ②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③子其治事矣  ④纵其父而还第 38 页 共 79 页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解析:选 D 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③表祈使语气,“还是”;④代词, 代“他的”。 3.与“不私其父”中“私”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走私贩私 B.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C.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 D.公正不私其亲 解析:选 D D 项与例句相同,偏袒。A 项,非法的货物;B 项,私田;C 项,密谋之 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 译文:   参考答案: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 因此我该被判死罪。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 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发现犯人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 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 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被判死罪。”昭王说:“你 追捕凶犯而没抓获,论罪不该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的父 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 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昭王的命令,自杀而死。 舍生取义(五) 天下之平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①释之治问曰县人② 来闻跸③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 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 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第 39 页 共 79 页 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廷尉:汉朝时的最高司法官,管理天下刑狱的审理和判处。②县人:与京都长安相 对而言,犹言“乡下人”。③跸(bì):清道戒严。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 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 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 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 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嘱咐) B.释之治问(审理) C.见乘舆车骑,即走耳(跑) D.廷尉当是也(判处) 解析:选 A “属”,交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顷之,上行出中渭桥/久之,以为行已过 B.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 C.且方其时/民安所措其手足 D.是法不信于民也/廷尉当是也 解析:选 A A 项,均为音节助词,无实义。B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C 项,指示代词,这个;人称代词,他们的。D 项,代词,这样;形容词,正确的。 3.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此人亲惊吾马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登东山而小鲁 解析:选 D D 项为意动用法,“以……为小”;A、B、C 三项均为使动用法,分别为 “使……受惊”“使……灭亡”“使……定居”。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第 40 页 共 79 页 译文:   参考答案: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 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不久,皇帝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了出来,为皇帝驾车的马受了惊。于 是(皇上)命令侍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乡 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 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 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 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把我摔伤了,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 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 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并且如果当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 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天下执法者都会 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 是正确的。” 舍生取义(六) 范滂就义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范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 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①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 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②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③归黄 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④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 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 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此处代指官爵。②仲博:范滂弟。③龙舒君:指范滂 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④李杜:指李膺、杜密。此二人均为东汉名臣,刚正 不阿,皆死于党锢之祸。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范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 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 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第 41 页 共 79 页 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 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 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 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后汉书·党锢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遗憾) B.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诀别) C.出解印绶,引与俱亡(赴死) D.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希望) 解析:选 C “亡”,逃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伏床而泣/再拜而辞 B.何敢以罪累君/刘公干以失敬罹罪 C.吾欲使汝为恶/必为我也 D.莫不流涕/莫愁前路无知己 解析:选 B A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B 项,均为介词,因为。C 项,动 词,做;介词,因为。D 项,不指定代词,没有人;副词,不要。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子何为在此?      B.何敢以罪累君? C.何由知吾可也? D.牛何之? 解析:选 B B 项为一般疑问句;A、C、D 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译文:   参考答案:已经有了美好的声名,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建宁二年,(朝廷)就大范围地诛杀党人。诏令下达,紧急逮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来到 县里,抱着诏书,关闭传舍的房门,趴在床上哭泣。范滂听到后,说:“这一定是因为 我!”于是自己立即到监狱里去。县令郭揖大惊失色,自解官印,要拉着范滂一起逃亡。(郭 揖)说:“天下这么大,你怎么在这里呢?”范滂说:“我死了,这祸也就过去了,怎么敢第 42 页 共 79 页 因为我的罪而牵累您,又让自己的老母亲流离失所呢?”他的母亲来和他告别,范滂对母 亲说:“仲博对您孝敬,足以供养您,我到黄泉去,这样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您割弃不能 忍受的情,不要悲伤。”母亲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 经有了美好的声名,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拜了 两次就辞别了。回头对他的儿子说:“我想让你去做恶,但是恶是不能做的。想让你为善, 但是我没有做恶。(为善却得到现在的下场)”行路的人听了,没有不流泪的。范滂就义时三 十三岁。 舍生取义(七) 巨伯护友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注]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 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 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 获全 ——《世说新语·德行》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 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 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德行》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值胡贼攻郡(正值) B.败义以求生(败坏) C.不忍委之(委屈) D.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保全) 解析:选 C “委”,丢下,丢弃。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败义以求生     ②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③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④遂班军而还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第 43 页 共 79 页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解析:选 D ①连词,表目的;②介词,用;③连词,表转折;④连词,表顺承。 3.与“吾今死矣,子可去”一句中“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B.去死肌,杀三虫 C.连峰去天不盈尺 D.大事去矣,可痛惜哉 解析:选 A A 项与例句相同,离开;B 项,除去;C 项,距离;D 项,失掉,失去。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译文:   参考答案: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难道是我荀巨 伯的所作所为吗?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恰逢匈奴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 今要死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败坏道义 而苟且偷生,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为吗?”匈奴兵到了之后,对荀巨伯说:“大军到 了,整座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 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保全朋友的性命。”匈奴人听了,互相说:“我们这 些没有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有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全城人都因此获救。 舍生取义(八) 独在帝侧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苏峻既至石头①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独在帝侧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 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邪钟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 求免吾惧董狐②将执简而进矣 ——《世说新语·方正》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苏峻既至石头:指苏峻叛乱攻入京城南京。苏峻,字子高,长广郡掖县人。晋朝将 领,元帝时为鹰扬将军,以平王敦之功进将军。后与祖约起兵攻入京城,专擅朝政,为温 峤、陶侃等所败。石头,即石头城,南京。②董狐:春秋时期晋国史官,亦称“史狐”。晋 卿赵盾因避灵公杀害而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灵公。董狐认为责任在赵盾,故在史 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后为古代秉笔直书的良史的代称。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第 44 页 共 79 页 苏峻既至石头,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独在帝侧。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邪?”钟曰:“国乱 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将执简而进矣。” ——《世说新语·方正》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苏峻既至石头(既然)   B.国乱不能匡(匡扶) C.各逊遁以求免(退避) D.君性亮直(忠贞正直) 解析:选 A “既”,已经。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而”的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表承接关系) B.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邪?(表转折关系) C.而各逊遁以求免。(表转折关系) D.吾惧董狐将执简而进矣。(表递进关系) 解析:选 D 应为表修饰关系。 3.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句是(  ) A.必不容于寇仇。 B.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能容于远近。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析:选 D D 项为状语后置句;A、B、C 三项均为被动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 待其弊邪? 译文:     参考答案:要见到形势有利就进军,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您 生性忠贞正直,必定不能为仇敌宽容,为什么不采取权宜之计,却要坐着等死呢?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苏峻的叛军已经到了京城,朝中百官都逃散了,只有侍中钟雅一个人随侍在成帝身旁。 有人对钟雅说:“要见到形势有利就进军,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您生性忠贞正直,必定不能为仇敌宽容,为什么不采取权宜之计,却要坐着等死呢?”钟 雅说:“国家混乱不能匡扶,君主危急不能救助,却各自退避以求免祸,我怕董狐就要拿第 45 页 共 79 页 竹简前来记载了。” 舍生取义(九) 魏征直谏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 南牙[注]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 何所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 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南牙:犹“南衙”,指皇宫南面的国家官署。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 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 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 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 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让玄龄等(推让) B.何预君事(干,关涉) C.玄龄等拜谢(谢罪) D.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假如) 解析:选 A “让”,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皆以美于徐公 B.玄龄等亦何所谢/使所营为是 C.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 D.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为君翻作《琵琶行》 解析:选 B A 项,介词,因为;动词,认为。B 项,均为所字结构中的标志词,不译。 C 项,介词,在;介词,对于。D 项,动词,是;介词,替、给。 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北门近何营缮? B.何预君事?第 46 页 共 79 页 C.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 D.亦何罪而谢也。 解析:选 D D 项为一般疑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 译文:   参考答案:你们只要知道南衙的政务就好了,北门小小地修一下,干你们什么事!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房玄龄和高士廉在路上遇到少府少监窦德素,(房玄龄和高士廉)问:“北门近来修什么 呢?”窦德素(把这件事)禀奏皇上。皇上很生气,责备房玄龄等人,说:“你们只要知道南 衙的政务就好了,北门小小地修一下,干你们什么事!”房玄龄等人磕头谢罪。魏征进谏 说:“我不知陛下凭什么责怪房玄龄等人,而房玄龄等人又有什么要谢罪的!房玄龄等人 是陛下您的得力助手,对于朝廷内外的事难道有什么是他们不应该知道的吗?假使您所做 的是正确的,那么就应该帮助陛下完成它;(如果您所做的)是错误的,那么应该请陛下停下 来不做。他们向主管部门询问,按道理是应该的。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罪该被您责备,又有 什么罪该谢呢?”皇上十分羞愧。 舍生取义(十) 心照汗青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 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 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 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馀罪况敢逃其死而 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 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宋史·文天祥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潮阳:地名,在今天的广东省。后文的“厓山”,也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张弘范, 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 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 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第 47 页 共 79 页 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 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馀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 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宋史·文天祥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扞父母(同“捍”,保卫) B.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侍奉) C.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有二心) D.南乡拜而死(故乡) 解析:选 D “乡”通“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命之拜/弘范义之 B.乃教人叛父母/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C.天祥泫然出涕/快然自足 D.弘范遂以客礼见之/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解析:选 B A 项,均为代词,代“文天祥”。B 项,副词,表转折,竟然;连词,于 是,就。C 项,均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 项,均为介词,用。 3.与“左右命之拜”中的“拜”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人拜之以牛      B.拜送书于庭 C.则往拜其门 D.拜相如为上大夫 解析:选 B B 项与例句相同,均为“行叩拜礼”;A 项,拜谢;C 项,拜见;D 项, 授予官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译文:   参考答案: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要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他)没有拜,张弘范于 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 卫父母,竟然要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张弘范坚决索要书信,文天祥于是写了《过第 48 页 共 79 页 零丁洋》诗给他。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着 把它放在一边。张弘范攻破厓山后,元军中大摆酒宴犒劳军士,张弘范说:“宋朝已亡, 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 的位置。”文天祥含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已经是死有余辜了,怎敢怀有二 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认为他的话合乎正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临上刑场 时特别从容,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都做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几天以后,他的 妻子欧阳氏来收殓他的尸体,他的面容和活着的时候一样,终年四十七岁。 主题四 年少才高 年少才高(一) 贾逵读经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贾逵①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 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 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②五典③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 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④或题于扉屏⑤且诵且记期年经文诵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 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⑥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 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拾遗记》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贾逵:字景伯,东汉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②三坟:传 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文中泛指古书。③五典:传说中的 古书名,指少昊(hào)、颛(zhuān)顼(xū)、高辛、尧、舜之书。文中泛指古书。④牒:供写 字用的竹片或木片。⑤扉屏:门扇、屏风。⑥襁负:用布带子把孩子捆在后背上背着。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 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 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 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 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诵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 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 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拾遗记》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子嗣)第 49 页 共 79 页 B.期年,经文诵遍(一年) C.称云振古无伦(伦理) D.赠献者积粟盈仓(满) 解析:选 C “伦”,匹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以贞明见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嫁瑶无嗣,而归居焉 C.或题于扉屏/或襁负子孙 D.贾逵非力耕所得/世所谓舌耕也 解析:选 D A 项,介词,因为;介词,把。B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C 项,或者;代词,有的人。D 项,均为所字结构标志。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故燕王欲结于君。    B.或题于扉屏。 C.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 D.于闾里每有观者。 解析:选 D D 项为一般陈述句;A、B、C 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译文:   参考答案: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唇焦口燥得到的, 这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 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贞节和聪明被人称道。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一早一晚都抱着贾 逵隔着篱笆墙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到贾逵十岁时,就能 背诵“六经”了。姐姐问贾逵说:“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 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贾逵说:“回忆过去 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居家里读书,现在还一句不漏地全记得。”于是他就剥下院中桑 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字,或者把字写在门扇上、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工 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在他住的街巷里,每当人们看到他刻苦好学,都称赞说自 古以来没有人可和他相比。后来许多学生来向他求教,有的不以万里为远,有的背着孩子 住到他的家门附近,贾逵都一一教授他们经书。学生给他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积累起来装 满了粮仓。有人说:“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唇焦口燥得第 50 页 共 79 页 到的,这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年少才高(二) 小时了了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③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④亲 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 先人伯阳⑤有师资之尊⑥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⑧陈韪后至 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⑨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⑩ ——《世说新语·言语》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孔文举: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孔子的二十世孙。少有异才,勤奋好学。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 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 有《孔北海集》。②李元礼:李膺(110—169),名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 出仕之初举孝廉,后历任青州等地太守、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河南尹等职。③司隶校 尉:官名。督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治洛阳。④中表:古代称父之姐妹所生子女为外 兄弟姐妹,称母之姐妹所生子女为内兄弟姐妹。外为表,内为中,合而称之“中表”。⑤伯 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⑥师资之尊: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故老子是孔子的老师。⑦ 奕世:累世,一代接一代。⑧太中大夫:官名。主管议论政事。⑨了了:聪明伶俐的样子。 ⑩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 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 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 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世说新语·言语》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诣门者,皆俊才(登门拜访) B.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沟通,交流) C.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认为……不同凡响) D.人以其语语之(告诉) 解析:选 B “通”,通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第 51 页 共 79 页 A.为司隶校尉/既自以心为形役 B.既通,前坐/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 C.人以其语语之/因摄血以供妖饮 D.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莫不延颈愿交焉 解析:选 D A 项,动词,担任;介词,表被动。B 项,副词,已经;连词,“既…… 又……”搭配。C 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D 项,均为不定指代词,“没有人”。 3.与“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中“奇”的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滕公壮其貌       B.孟尝君客我 C.渔人甚异之 D.会盟而谋弱秦 解析:选 D D 项为使动用法;例句与 A、B、C 三项均为意动用法。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译文:   参考答案:过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和您是几代友好的 亲戚。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望很高,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只 有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戚,守门的小吏才给通报。孔融到了(李元礼)家门口,对守门的人 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到前厅坐下。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 系呢?”(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和您是 几代友好的亲戚。”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无不称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有人把孔融 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这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能干。”孔融听后答道:“想必 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被说得)非常窘迫。 年少才高(三) 覆巢之下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 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注]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言语》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卵:鸟蛋。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第 52 页 共 79 页 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言语》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孔融被收(逮捕,拘禁) B.中外惶怖(中国和外国) C.了无遽容(惊慌) D.大人岂见覆巢之下(打翻的、倾覆的) 解析:选 B “中外”,朝廷内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冀罪止于身/乃号令于三军曰 B.二儿故琢钉戏/故圣王重行之 C.复有完卵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D.寻亦收至/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解析:选 D A 项,介词,在;介词,向。B 项,仍,还是;因此。C 项,表疑问语气;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 项,均译为“不久”。 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 A.孔融被收。      B.徒见欺。 C.受制于人。 D.句读之不知。 解析:选 D D 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被动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译文:   参考答案:父亲大人难道见过倾覆的鸟窝下,会有完好的鸟蛋吗?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孔融被逮捕时,朝廷内外无不惶恐惧怕。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他们 照样做琢钉的游戏,完全没有一点儿惊慌的神色。孔融对派来逮捕的人说:“希望罪过只 在我一个人身上,两个儿子的性命能否保全?”两个儿子从容向前说:“父亲大人难道见 过倾覆的鸟窝下,会有完好的鸟蛋吗?”不久逮捕他们的人也到了。 年少才高(四) 钟氏弟兄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第 53 页 共 79 页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 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注]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世说新语·言语》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昼寝:白天睡觉,午睡。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 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 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 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 “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世说新语·言语》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名声、声誉) B.于是敕见(皇帝下命令召见) C.其父时觉(觉察) D.且托寐以观之(睡着) 解析:选 C “觉”,醒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共偷服药酒/因事顺心,命篇曰 B.且托寐以观之/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C.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D.魏文帝闻之/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解析:选 B A 项,介词,趁机;介词,因为。B 项,均为连词,表目的。C 项,连词, 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 项,代词,代“钟毓、钟会”;结构助词,的。 3.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卿面何以汗?      B.大王来何操? C.沛公安在? D.何可胜道也哉? 解析:选 D D 项为一般疑问句;A、B、C 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第 54 页 共 79 页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   参考答案:钟毓兄弟小的时候,正当父亲午睡,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 醒了,仍假装睡着来观察他们。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钟毓、钟会小的时候就有美好的声誉,(钟毓)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了他们,对他 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见我。”于是他们奉皇帝的命令进见。钟毓 脸上有汗,皇帝问他:“你脸上为什么会出汗?”钟毓回答说:“我见到您内心战战惶惶, 所以汗如浆般涌出。”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我因为见到 您内心战战栗栗,所以连汗也不敢出了。” 钟毓兄弟小的时候,正当父亲午睡,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醒了,仍假 装睡着来观察他们。钟毓先行了礼而后饮酒,钟会喝了酒却不行礼。之后他们的父亲问钟 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用来成就礼教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 钟会说:“偷喝本来就不合礼法,所以不行礼。” 年少才高(五) 元方责友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陈太丘[注]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 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 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长官。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 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日期)第 55 页 共 79 页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 C.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顺随) D.友人惭,下车引之(拉) 解析:选 C “委”,抛弃,舍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至 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誓不相隔卿 C.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解析:选 B A 项,副词,才;副词,仅仅。B 项,均为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 动作,偏指一方。C 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递进。D 项,副词,就;连词,那么。 3.下列选项中补充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____过中不至,太丘舍②____去,③____去后④____乃至 A.①客  ②客  ③太丘  ④客 B.①太丘 ②客 ③客 ④客 C.①客 ②太丘 ③客 ④客 D.①客 ②客 ③客 ④太丘 答案:A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参考答案: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门。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 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 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陈太丘真不是君子!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 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 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门。 年少才高(六) 不见长安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第 56 页 共 79 页 东渡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 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 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夙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洛下:指洛阳,西晋京城。②东渡:指西晋灭亡,司马睿东渡,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 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 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 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夙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明帝问何以致泣(导致) B.具以东渡意告之(详细地) C.居然可知(竟,竟然) D.元帝异之(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解析:选 C “居然”,显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问明帝/宁喜,因列筵告戚党 B.乃答曰:“日近。”/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吴不亡越,越故亡吴 D.元帝异之/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解析:选 A A 项,均为副词,于是,就。B 项,副词,却;副词,于是,就。C 项, 名词,原因;副词,必定。D 项,代词,代“明帝的回答”;结构助词,的。 3.对下列句子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明帝问何以致泣。(状语后置句) B.具以东渡意告之。(状语后置句) C.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状语后置句) D.乃答曰:“日近。”(主语省略句) 解析:选 A A 项为宾语前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第 57 页 共 79 页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译文:   参考答案: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的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 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 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 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认为他的回答不同寻常。第二天,元帝 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 阳近。”元帝大惊失色,说:“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 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年少才高(七) 孺子赏月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徐孺子[注]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无此必不明 ——《世说新语·言语》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徐孺子:徐稚(97—168),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南昌)人。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 经学家,世称“南州高士”。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世说新语·言语》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明”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明亮) B.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看见) C.太后明谓左右(清楚地) D.并非明火执仗(明亮) 解析:选 D “明”,点燃,点亮。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然”的意义和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徐曰:“不然。”(是的、对的)第 58 页 共 79 页 B.若火之始然(……的样子) 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 D.河东凶亦然(这样) 解析:选 B “然”,通“燃”,燃烧。 3.与“若令月中无物”中“令”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令人兴奋       B.老有令名 C.则民无不令矣 D.令五人保其首领 解析:选 A A 项与例句相同,均解释为“让,使”;B 项,美好的;C 项,听从;D 项,假使。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文:   参考答案: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没有的话一定看不见。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 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没有的话一定看不见。” 年少才高(八) 识李观虎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 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魏明帝②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闲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 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世说新语·雅量》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② 魏明帝:指曹叡(204—239),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公元 226—239 年在位。叡,音 ru ì。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闲攀栏而吼,其 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第 59 页 共 79 页 ——《世说新语·雅量》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观者无不辟易颠仆(退避,避开) B.观者无不辟易颠仆(跌倒,跌落) C.戎湛然不动(惊恐的样子) D.了无恐色(全无,毫无) 解析:选 C “湛然”,安然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树在道边而多子/吾尝终日而思矣 B.诸儿竞走取之/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C.取之,信然/烟涛微茫信难求 D.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选 A A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 项,均为动词,奔跑;C 项,均 为副词,确实;D 项,均为介词,在。 3.与“纵百姓观之”中“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之顺之       B.七擒七纵 C.纵横交错 D.纵彼不言 解析:选 A A 项与例句相同,均解释为“放任”。B 项,释放;C 项,竖,直;D 项, 即使。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译文:   参考答案: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其他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 果实,只有王戎不动。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多个小孩子一起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 枝条,其他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不动),(他)回答 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李子树。”(人们)摘取果实(品尝), 确实如王戎所言。 魏明帝在宣武场上砍掉了老虎的爪子和牙,任凭百姓观看。王戎当时七岁,也去看。 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全都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却第 60 页 共 79 页 平平静静,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年少才高(九) 右军假寐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时大将军②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③入 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 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于时称甚有智 ——《世说新语·假谲》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人称“王右军”。②大将军:指晋朝大将王敦。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 为当时权臣,但一直有夺权之心,最后亦发动政变,但失败,史称王敦之乱。③钱凤:为 王敦的参军,助王敦叛晋,后被诛。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 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 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甚有智。 ——《世说新语·假谲》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减少) B.恒置帐中眠(常常) C.屏人论事(屏退) D.乃阳吐污头面被褥(同“佯”,假装) 解析:选 A “减”,不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言逆节之谋/不得不除之 B.方意右军未起/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C.既闻所论/既泣之三日 D.乃见吐唾纵横/乃阳吐污头面被褥 解析:选 C A 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王右军”。B 项,副词,才;副词,将 要。C 项,均为副词,已经。D 项,副词,竟然;连词,于是,就。 3.下列句子中补充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  )第 61 页 共 79 页 A.恒置(右军)(于)帐中眠。 B.(右军)既闻所论,知(大将军、钱凤)无活理。 C.(大将军、钱凤)乃见(右军)吐唾纵横。 D.(右军)于是得全。 解析:选 B “无活理”的主语是“王右军”。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译文:   参考答案:等到他们打开帐子,发现王右军口水四流,就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他的 性命得以保全。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王右军还不到十岁时,大将军(王敦)很喜欢他,常常让他在自己的帐里睡觉。大将军曾 经先从帐里出来,王右军还没起来。一会儿钱凤来了,两人屏退其他人讨论大事,都忘了 右军还在帐里,便密谋叛乱的细节。王右军醒后,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以后,知道自己 必定不能存活,就假装流口水,弄脏了头脸和被褥,装作还在熟睡。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 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彼此大惊失色,说道:“不能不杀掉他。”等到他们打开帐 子,发现王右军口水四流,就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他的性命得以保全。当时人们称赞王 右军有智谋。 年少才高(十) 少年宰相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文信侯①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②相燕 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 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 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 项橐③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④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 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⑤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欤 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 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 ——《战国策·秦策》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文信侯:吕不韦(?—前 235),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战国末年著名第 62 页 共 79 页 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被封为文信侯。②张唐:战国时期秦国将军。秦 昭王时多次带兵攻魏、赵,夺取大片土地,斩杀甚众,赵人恨之入骨,曾下令能得张唐者 赏百里之地。③项橐: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相传曾经三难孔子,让孔子甘愿拜其为 师。④武安君: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⑤应侯:战国时期秦国名相范雎。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 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 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 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 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 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 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 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欤?”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 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 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 子而行。” ——《战国策·秦策》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燕者必径于赵(取道) B.攻城堕邑,不知其数(攻取) C.应侯之用秦也(任用) D.孰与文信侯专欤(独断专行) 解析:选 C “用”,执政,掌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奚以遽言叱也 B.燕太子质于秦/燕者必径于赵 C.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绞而杀之 D.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请因孺子而行 解析:选 C A 项,连词,表目的;介词,表凭借。B 项,介词,在;介词,表引进对 象,不译。C 项,均为连词,表修饰。D 项,副词,于是,就;介词,通过,经由。 3.与“而燕太子质于秦”中的“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质诸鬼神而无疑第 63 页 共 79 页 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C.质,臣所执以见君者也 D.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 解析:选 B B 项与例句相同,均解释为“做人质”。A 项,诘问;C 项,见面礼;D 项,一种刑具。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欤? 译文:   参考答案: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雎与今日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更专断独行?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做大臣,经 过三年努力,燕太子丹入秦为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到燕国做相国,以联合燕国攻伐 赵国,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取道于赵国,(由于过去伐赵结 下仇怨,)赵国正悬赏百里之地抓我。”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 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已让刚成君蔡泽侍奉燕国三年,又使燕太子入 朝为人质。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 去。”文信侯厉声斥道:“我亲自出马他都不肯去,你还能有什么办法?”甘罗辩解说:“古 时项橐七岁时就成为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君侯为何不让我去试一试,为什么 不由分说便呵斥于我呢?” 甘罗拜谒张唐,问他:“阁下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张唐说:“武安君战功 赫赫,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的功勋比不上他。”甘罗问:“阁下果真自知功不及武安 君吗?”张唐答道:“是的。”甘罗又问:“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雎与今日的文信侯相 比,哪一个更专断独行?”张唐说:“应侯比不上文信侯。”甘罗问:“阁下果真认为应 侯比不上文信侯吗?”张唐说:“是的。”甘罗说:“当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 拦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阁下却左 右不肯,我不知道阁下身死何地啊!”张唐说:“那就麻烦你跟文信侯说我张唐乐意接受 这一使命。” 主题五 廉洁奉公 廉洁奉公(一) 子罕辞玉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①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 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②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第 64 页 共 79 页 此以请死③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子罕:人名,是春秋时代宋国的司城(掌管工程的官),又名乐喜。②稽首:古时的一 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③请死:请求免于死难。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 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 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左传·襄公十五年》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宋人或得玉(有人) B.纳此以请死也(上交) C.使玉人为之攻之(攻打) D.富而后使复其所(使……富裕) 解析:选 C “攻”,加工。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②子罕置诸其里 ③以示玉人 ④玉人以为宝也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解析:选 A ①②均为兼词,“之于”的合音;③④均为介词,“把”。 3.下列句子中补充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以(之)示玉人,玉人以(之)为宝也。 B.若以(之)与我,皆丧宝也。 C.(献玉者)稽首而告曰。 D.(玉人)富而后使复其所。 解析:选 D 主语应为“子罕”。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第 65 页 共 79 页 译文:   参考答案:于是子罕把献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处,请玉工替献玉人加工好那块玉,使 其富裕后再让他返回他的家。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 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 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 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自留有各自的宝物。”献玉的人跪拜着对子罕说:“小人带着玉璧, 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于是子罕把 献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处,请玉工替献玉人加工好那块玉,使其富裕后再让他返回他的家。 廉洁奉公(二) 景公夜饮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景公饮酒夜移于晏子前驱款门曰君至晏子被玄端①立于门曰诸侯得微②有故乎国家得微 有事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③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晏子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④ 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曰移于司马穰苴之家前驱款门曰君至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门曰诸侯得微 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将军乐之穰苴对曰 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曰移于梁丘据之家前驱款门曰君至梁丘据左操瑟右挈 竽行歌而出公曰乐哉今夕吾饮也微此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君子曰圣贤 之君皆有益友无偷乐之臣景公弗能及故两用之仅得不亡 ——《晏子春秋》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玄端:古礼服。②得微:恐怕,莫非。③辱:委屈(你来)。④簠簋(fǔ ɡuǐ):簠与簋, 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景公饮酒,夜移于晏子,前驱款门曰:“君至!”晏子被玄端立于门曰:“诸侯得微 有故乎?国家得微有事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 子乐之。”晏子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曰:“移于司马 穰苴之家。”前驱款门曰:“君至!”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 得微有叛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将军乐之。” 穰苴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曰:“移于梁丘据之家。” 前驱款门曰:“君至!”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公曰:“乐哉!今夕吾饮也。第 66 页 共 79 页 微此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君子曰:“圣贤之君,皆有益友, 无偷乐之臣,景公弗能及,故两用之,仅得不亡。” ——《晏子春秋》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前驱款门曰(敲) B.晏子被玄端(同“披”,穿) C.夫布荐席、陈簠簋者(布制的) D.臣不敢与焉(参与) 解析:选 C “布”,布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夜移于晏子/立于门曰 B.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左操瑟……行歌而出 C.酒醴之味/移于梁丘据之家 D.诸侯得微有兵乎/微此二子者 解析:选 C A 项,介词,到;介词,在。B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 项, 均为结构助词,的。D 项,为“得微”的固定搭配;动词,没有。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君何为非时而夜辱?    B.何以乐吾身? C.复驾言兮焉求? D.如太行、王屋何? 解析:选 D D 项为一般疑问句;A、B、C 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圣贤之君,皆有益友,无偷乐之臣,景公弗能及,故两用之,仅得不亡。 译文:   参考答案:圣贤的君主,都有良师益友,没有苟且取乐的大臣,齐景公比不上圣贤的 君主,所以两种大臣都有,仅得以保住他没有亡国。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齐景公喝了酒,晚上跑到晏子家里,先驱随从敲晏子家的门说:“国君到了!”晏子 穿着礼服站在门口说:“诸侯难道有什么变故吗?国家难道出事了吗?您为什么在不该来 的时候晚上屈尊到这里来了?”齐景公说:“美酒的滋味,音乐美妙的声音,我想跟你一 块享受。”晏子回答说:“布置宴席、摆列餐具,有专门的人管理,我不敢这么做。”齐 景公说:“改到司马穰苴家里。”先驱随从敲司马穰苴家的门说:“国君到了!”司马穰第 67 页 共 79 页 苴穿着铠甲手持兵器站在门口说:“诸侯难道有战事吗?大臣难道有叛乱的吗?您为什么 在不该来的时候晚上屈尊到这里来了?”齐景公说:“美酒的滋味,音乐美妙的声音,我 想跟你一块享受。”司马穰苴回答说:“布置宴席、摆列餐具,有专门的人管理,我不敢 这么做。”齐景公说:“改去梁丘据的家里。”先驱随从敲梁丘据的家门说:“国君到 了!”梁丘据左手拿着瑟,右手举着竽,唱着歌出来迎接。齐景公说:“高兴啊!今晚我 可以喝酒了。没有晏子、司马穰苴,拿什么治理国家?没有梁丘据,拿什么娱乐身心?” 君子说:“圣贤的君主,都有良师益友,没有苟且取乐的大臣,齐景公比不上圣贤的君主, 所以两种大臣都有,仅得以保住他没有亡国。” 廉洁奉公(三) 史鱼尸谏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卫蘧伯玉贤而灵公不用弥子瑕不肖反任之史鱼①骤谏而不从史鱼病将卒命其子曰吾在 卫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则死无以成礼我死汝置尸牖 下②于我毕矣其子从之灵公吊焉怪而问焉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过也于 是命之殡于客位进蘧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孔子闻之曰古之列谏③之者死则已矣未有 若史鱼死而尸谏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谓直乎 ——《孔子家语·困誓第二十二》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史鱼:春秋时卫国(都于濮阳西南)大夫。也称“史鳅”,字子鱼。②牖下:窗下。③ 列谏:坚持不懈地进谏,用各种方法劝谏。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卫蘧伯玉贤,而灵公不用;弥子瑕不肖,反任之。史鱼骤谏而不从。史鱼病将卒,命 其子曰:“吾在卫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 则死无以成礼。我死,汝置尸牖下,于我毕矣。”其子从之。灵公吊焉,怪而问焉。其子 以其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命之殡于客位,进蘧伯玉而用之, 退弥子瑕而远之。孔子闻之曰:“古之列谏之者,死则已矣,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忠感 其君者也,不可谓直乎?” ——《孔子家语·困誓第二十二》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弥子瑕不肖(不才,不贤) B.史鱼骤谏而不从(突然) C.史鱼病将卒(死) D.灵公吊焉(吊唁) 解析:选 B “骤”,多次。第 68 页 共 79 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卫蘧伯玉贤,而灵公不用/退弥子瑕而远之 B.汝置尸牖下,于我毕矣/于是命之殡于客位 C.其子从之/忠感其君者也 D.弥子瑕不肖,反任之/古之列谏之者 解析:选 C A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 项,介词,对于;介词,在。C 项,均为代词,译为“他的”。D 项,代词,代“弥子瑕”;结构助词,的。 3.与“史鱼病将卒”中的“卒”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鲁肃闻刘表卒 B.卒起不意 C.不能卒业 D.缮甲兵,具卒乘 解析:选 A A 项与例句相同,均解释为“死”;B 项,通“猝”,突然;C 项,结束, 完毕;D 项,步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吾在卫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也。 译文:   参考答案:我在卫国为官,不能使蘧伯玉受到任用,也不能使弥子瑕被罢免,这是我 作为臣子不能匡正君主啊!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卫国的蘧伯玉是位贤人,而卫灵公不任用他;弥子瑕不贤,反而受到任用。史鱼多次 进谏而卫灵公不听。史鱼得病将死,嘱咐他的儿子说:“我在卫国为官,不能使蘧伯玉受 到任用,也不能使弥子瑕被罢免,这是我作为臣子不能匡正君主啊!我活着的时候不能匡 正君主,那么我死了以后就不应得到安葬。我死以后,你把我的尸首放在窗下,让我完成 我的心愿。”他的儿子听从了他的嘱托。卫灵公前来吊唁,感到很奇怪,就询问怎么回事。 他的儿子把他的话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惊讶地变了脸色,说:“这是我的过错啊!”于 是下令将史鱼的尸体停放到正堂,召见蘧伯玉而任用他,斥退弥子瑕而疏远他。孔子听到 这件事,说:“古代特别敢于进谏的人,到死的时候也就为止了,没有像史鱼这样死了以 后还要用尸体来劝谏,忠诚感动他的君主的,这样的人能说不是正直的吗?” 廉洁奉公(四) 鲁相拒鱼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①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 利受大者②不得取小③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 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食茹④而美拔其园葵⑤而弃之见其第 69 页 共 79 页 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⑥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⑦安所雠其货乎 ——《史记·循吏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高弟:一作“高第”,指才优而学业品第高。②受大者:领取俸禄多的人,指官位高 的人。③取小:占小便宜。④茹:蔬菜的总称。⑤园葵:菜园中的冬葵菜。⑥家妇:妻子。 ⑦工女:此指织妇。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 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 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 鱼者?吾故不受也。”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 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史记·循吏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客有遗相鱼者(赠送) B.闻君嗜鱼,遗君鱼(极为喜好) C.疾出其家妇,燔其机(烧) D.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同“仇”,仇恨、仇怨) 解析:选 D “雠”,售。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高弟为鲁相     ②以嗜鱼,故不受也 ③今受鱼而免 ④食茹而美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解析:选 A ①②介词,因为;③④连词,表顺承。 3.下列句子中补充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仪休)以高弟为鲁相。 B.(汝)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C.(吾)闻君嗜鱼,遗君鱼。 D.疾出其家妇,(家妇)燔其机。 解析:选 D 整句话的主语为“公仪休”。第 70 页 共 79 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 译文:   参考答案:公仪休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丝 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他命令为官者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 不得占小便宜。有位客人给国相公仪休送鱼,他不肯接受。客人说:“听说您极爱吃鱼才 送鱼来,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很爱吃鱼,才不能接受啊。现在我 做国相,自己还买得起鱼吃;如果因为今天收下你的鱼而被免官,今后谁还肯给我送鱼? 所以我绝不能接受。”公仪休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 掉。他看见自家织的布好,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他说:“想要让农民 和织妇到哪里卖掉他们生产的货物呢?” 廉洁奉公(五) 孔明治家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注]无别调 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 其所言 ——《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外任:旧指在京城以外的地方做官。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 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 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诸葛亮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初,亮自表后主(从前,当初) B.初,亮自表后主(表达、表述) C.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仰仗、依靠) 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多余的钱财)第 71 页 共 79 页 解析:选 B “表”,上表,向……表明心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悉仰于官       ②至于臣在外任 ③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④劳师以袭远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解析:选 C ①介词,引进对象,不译;②“至于”固定搭配,不译;③④连词,表目 的,“来”。 3.与“以负陛下”中的“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秦贪,负其强 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C.徐衍负石入海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解析:选 D D 项与例句相同,均解释为“辜负”;A 项,凭借;B 项,背负;C 项, 抱持。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译文:   参考答案: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穿衣吃饭全靠当官的俸禄,没有做其他 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从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不是很肥沃的田十五顷, 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自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穿衣吃饭全靠当官 的俸禄,没有做其他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到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有多余的绸 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而辜负陛下。”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廉洁奉公(六) 杨震拒金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杨震①少好学大将军邓骘②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③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 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 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 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杨震列传》第 72 页 共 79 页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杨震(?—124):东汉名臣,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②邓骘(? —121):东汉外戚,字昭伯,南阳新野(今新野南)人。③茂才: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 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杨震少好学。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 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 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 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杨震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征召) B.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调职) 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赠送) D.性公廉,不受私谒(请求) 解析:选 B “迁”,升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之郡,道经昌邑/以此遗之 B.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轩东故尝为厨 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以此遗之 D.密愧而出/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解析:选 B A 项,动词,到;代词,代“子孙后代”。B 项,均为副词,原先,从前。 C 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D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3.下列句子中补充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茂才,(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B.当(杨震)之郡,道经昌邑。 C.(王密)性公廉,不受私谒。 D.故旧长者或欲令(杨震)为(子孙)开产业。 解析:选 C 应为“杨震”。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 第 73 页 共 79 页   参考答案: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杨震小时候喜欢学习。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四次 升官,官至荆州刺史、东莱郡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 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说: “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 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请求。他的子孙常吃蔬菜, 步行出门,故交长辈中有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 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廉洁奉公(七) 忧国忧民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孝宗②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③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 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侂胄恚 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 邸吏⑥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 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宋史·杨万里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 诗人。一生力主抗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②孝宗:宋孝 宗赵昚(1127—1194),宋朝第十一位皇帝。③周必大(1126—1204):南宋名相,字子充,自 号平园老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④韩侂(tuō)胄(1152—1207):南 宋人。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为韩琦五世孙。父娶宋高宗皇后之妹,韩侂胄以 恩荫入仕。⑤掖垣:代称门下、中书两省。因分别在禁中左右掖,故称。后世亦用以称类 似的中央部门。⑥邸吏:古代地方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 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 弃,记不可作。”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 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 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第 74 页 共 79 页 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宋史·杨万里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偏指一方) B.侂胄恚,改命他人(发怒) C.属万里为之记(通“嘱”,托付、委托) D.亟呼纸书曰(屡次) 解析:选 D “亟”,立刻,马上,急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杨万里为人刚而偏/落笔而逝 B.孝宗始爱其才/家人知其忧国也 C.皆其柄国之日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D.属万里为之记/杨万里为人刚而偏 解析:选 B A 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B 项,均为代词,代“杨万里”。C 项,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D 项,介词,替;动词,做。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析:选 D D 项为宾语前置句;例句与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译文:   参考答案: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 万里一句好话,因此他没有被起用。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 必大没有说杨万里一句好话,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 人士做他的羽翼,曾经修筑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许诺让杨万里做高官。杨 万里说:“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韩侂胄怨恨在心,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第 75 页 共 79 页 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 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心国事,凡是官吏所言的时政之事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 个年轻人从外面回来了,忽然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哭,急忙叫人拿来纸 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 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 罢就去世了。 廉洁奉公(八) 包拯清廉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 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 家死不得葬大茔[注]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宋史·包拯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茔:坟地。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 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 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宋史·包拯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恶吏苛刻,务敦厚(追求) B.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嫉妒) C.不伪辞色悦人(取悦) D.故人、亲党皆绝之(断绝往来) 解析:选 B “嫉”,恨。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虽甚嫉恶 B.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门虽设而常关 解析:选 C A、B、D 三项中的“虽”,均为连词,虽然;C 项,连词,即使。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第 76 页 共 79 页 也。 译文:   参考答案: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有贪赃枉法的人,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 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官吏苛杂刻薄,追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邪恶,但 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 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 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有贪赃枉法的人,不得放回老 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廉洁奉公(九) 海瑞宦囊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都御史①刚峰海公②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③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④竹笼中 俸金八两葛布一端⑤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⑥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 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金陵琐事》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都御史:明代监察机关都察院的最高长官。②刚峰海公:海瑞,字汝贤,号刚峰, 广东琼山人。明嘉靖举人,官至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③户部:明代掌管财赋户籍等事务 的官署。④宦囊:做官所得的财物。⑤端:古代帛类的长度单位,以二丈为一端。⑥司寇 凤洲: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明代文学家,嘉靖进士,后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司寇, 古代掌管刑狱的官员。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笼 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 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金陵琐事》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死,去世) B.同乡宦南京者(做官) C.苏检点其宦囊(查点)第 77 页 共 79 页 D.即千万言谀之(阿谀) 解析:选 D “谀”,赞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能加于此评乎 B.同乡宦南京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即千万言谀之/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D.苏检点其宦囊/其孰能讥之乎 解析:选 B A 项,介词,在;介词,比。B 项,均为定语后置标志。C 项,副词,即 使;连词,就。D 项,代词,代“海瑞的”;表反问的语气词。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同乡宦南京者”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选 C C 项与例句不同,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与例句相同,为定语后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译文:   参考答案: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在南京做官的同乡,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民怀一人。苏民怀 检查清点海瑞做官所得的财物,竹箱子里只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这 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司寇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结党)。”这九个 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 廉洁奉公(十) 我心有主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元许衡[注]尝于暑日过河南渴甚道旁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不顾或问之衡曰非其有而取 之不可也或曰世乱此无主衡曰梨无主吾心亦无主乎卒不取后其乡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 不睨视而去许止净谓导之以礼义则物各有主恣之以邪侈则物皆无主任意肆夺见金不见人矣 君子小人之分义利之间而已许衡自正其心遂使化行一乡士君子欲正己化人者可不知所本乎 ——《二十四廉》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第 78 页 共 79 页 许衡(1209—1281):元初中国北方的理学家、教育家,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祖 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元许衡,尝于暑日过河南,渴甚。道旁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不顾。或问之。衡 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或曰:“世乱,此无主。”衡曰:“梨无主,吾心亦无 主乎?”卒不取。后其乡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许止净谓:“导之以 礼义,则物各有主;恣之以邪侈,则物皆无主。任意肆夺,见金不见人矣。君子小人之分, 义利之间而已。许衡自正其心,遂使化行一乡。士君子欲正己化人者,可不知所本乎?” ——《二十四廉》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众取啖之(吃)     B.衡独危坐不顾(端正) C.卒不取(同“猝”,仓促) D.恣之以邪侈(放任) 解析:选 C “卒”,最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非其有而取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导之以礼义/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C.许衡自正其心/则或咎其欲出者 D.恣之以邪侈,则物皆无主/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解析:选 C A 项,均为连词,表转折。B 项,均为介词,用。C 项,代词,自己的; 代词,那些。D 项,均为连词,那么。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导之以礼义,则物各有主”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B.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C.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 解析:选 C C 项为判断句;例句与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导之以礼义,则物各有主;恣之以邪侈,则物皆无主。 译文:   参考答案:用礼义来教导(人们),那么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属;用奸邪来放任(人们),那 么事物都没有自己的归属。第 79 页 共 79 页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元朝的许衡,有一年在大暑的时候,路过河南这个地方,他非常口渴。路旁有一棵梨 树,众人见了就去摘梨来吃,只有许衡独自一人很端正地坐着,也不去看那些吃梨的人。 有人问许衡(为什么不去摘梨来解渴)。许衡说:“不是我的东西而拿来自己享用,是不可以 的。”那人又说:“世上已经大乱了,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呀?”许衡说:“梨子没有主, 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了吗?”他始终不去拿梨子来吃。后来,许衡居住的乡村里果子树上 的果子熟透了落在地上,孩子们从树下路过,却没有一个孩子去看一眼。许止净说:“用 礼义来教导(人们),那么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属;用奸邪来放任(人们),那么事物都没有自己 的归属。任意地大肆争夺,就只能看见钱看不见人了。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就在这义和利 之间罢了。许衡自己能够端正品行,于是使一乡的人行为都得到了感化。士大夫君子想要 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并且感化教育别人的话,能够不知道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什么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