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 B(A 贫瘠 jí;C 嬉戏;D 有劲 jìn,蛰居)
2. A(A 渐渐衰微;B.声音细微悠长/情势危急;C.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D.
正直而高明的言论)
3. D(A 问号改句号, B 逗号放引号外,C“汗水”后面用句号。)
4. C(A 熟悉和掌握,并列词组语序问题;B 中途易辙 “诈骗分子”后谓语没有,把“在”
放句首去;D 句式杂糅,改为“旨在……”/以……为目的)
5. C(《家》不是老舍作品)
6. B(A 名作状,B 名作动,C 形作动,D 名词意动)
7. D(A 状后/被动; B 状后/宾前;C 判断/一般陈述句;D 定后)
8. A
9.(1). 示例:(1)中国符号是神奇的烫烧膏 (2). (2)中国符号就是中国功夫
(3). (3)中国符号就是神奇的植物(中国就是拥有神奇植物的国度)
10. C “不再走弯路,不再受蛊惑”有误。原文为“不会再走大的弯路,不易受浪漫的空想
的蛊惑”,即“不会再走大的弯路,不易受蛊惑”,选项表述错误。故选C。
11. B(A 项,“只有文字和文献之学,才是‘成人之学’”有误,原文为“但在中国的儒家
那里,的确也离不开文字与文献之学”,这里是必要条件; C 项,“对空想的情感的摈弃”
错,原文为“情感也相对稳定”; D 项,“减少错误,不犯错误的过程”有误,原文为“但
此后或不再犯根本的认识论错误”。)
12. (1)有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2)古朴本质(封闭和凋残);(3)没有拘束的自由
的生活状态;(4)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和丰厚底蕴(文化精神上的指向)。 (一点一分)
13. ①运用比喻,把“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又以“青衫”“旗袍”借喻青瓦古朴
的身影,“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融入城市的繁华,不再古朴、
封闭、凋残。②“梅雨的叮咛”用了拟人的手法,引出青瓦承载的乡愁和历史情味,生动形
象,也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③排比,由小及大,深化乡愁,引出下文。 (每一点 2
分,每点中手法 1 分,作用 1 分)
14. 内容上:(1)总结了青瓦的内涵,青瓦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遥远乡愁(故乡的味
道),文化精神,(2)表达了作者对青瓦内涵顽强存在的自信(期盼)。结构上:(1)首尾
呼应(2)照应标题(3)总结全文(4)深化主旨。 (内容、结构各 2 分)15. 情感变化: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后半部分青瓦听雨,作者流露出了
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2 分)原因①“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
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1 分)②
后半部分,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乡愁”这一永恒的命题,“乡愁”深沉、
厚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1 分)③这一变化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到对“乡
愁”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2 分)
16. C (A“趣”,同“趋”,往,赴;B“异”感到奇怪;D“完”保全)
17. A (A 都是被动;B 取独/定后标志词;C 修饰/转折;D……的东西/定后标志词)
18. A(B 天边/与天交会;C 表结果/…的原因;D 形容词,与“手动”对应/自己触动、生发)
19.D(“这两篇选文都是以叙写山水景物为重的山水游记”错,后者不是。)
20. (1)认为大凡这个州有点不同常态的山水,都为我所享有了,但从不知道西山的奇异
和独特。(“以为”0.5 分,“凡是”0.5 分,定语后置 1 分,“皆我有也”被动句 1 分,总体
1 分。)
(2)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但是本心竟然与天地之精神完全相连接。
(“绝”“冥”1 分,“乃”1 分,“一”1 分,总体 1 分)
21. (1). 清泉 (2). 白沙
22. (1)承接上联,照应题目,写出春天即将逝去。(1 分)(2)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1
分)上句从听觉角度写过山岭时突然遇雨,写出了夜晚翻越山岭的艰难。下句从视觉角度写
天明之后山溪里飘满了夜间风雨打下的花瓣,勾起了诗人淡淡的惆怅。(3 分)
23.(1)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3)是故无贵无贱 师之所存也
(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5)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参考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
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
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
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
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
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
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
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
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
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
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
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
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
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
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
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游雁荡记》译文: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
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
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道:“此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
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
辞藻来形容它的样子。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
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
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
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
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
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
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
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
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
的原因。另外,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快快乐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
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
本心完全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24.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本作文是时评类材料作文,属任务驱动型。解答此题,考生
要先通读材料,用关键词句法、以果溯因法、情感倾向法等把握材料中心内容和出题人的观
点态度,确定出恰当的立意后才能更好地作文。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二倍速”,涉
及“二倍速观影”“二倍速吃饭”“二倍速读书”“二倍速生活”。探究情感倾向,“既节
省了时间,又不会遗漏重要的情节”意为“二倍速”观影有合理性;“二倍速更适应快节奏
生活”意为肯定二倍速;“当代年轻人时间有那么紧张吗?”是对二倍速的质疑;“会形成
坏习惯”则是对“二倍速”的明确反对。对应文中内容,很显然,“二倍速”在观影、吃饭、
看书时有合理性,但关键取决于影视的质量,饭的味道、书的内涵;而“二倍速”在读书、
生活上又不合理,因为“时间有那么紧张吗?”,也许只是年轻人心浮躁,且会形成坏习惯。
究其结果:一味求快,忘了积累,忘了品味,忘了深度和厚度。探究出题人情感态度,显然
要考生思考“二倍速”的偶尔合理性,更批判“二倍速”的浮躁,倡导积累和品味,好影视
如此,好饭菜如此,好书如此,好生活更当如此。考生据此可以得出立意。
立意:
(1)别过上二倍速的人生;
(2)生活,慢慢走,慢慢品味!
(3)慢速度“厚积”,才能“二倍速”薄发!
(4)辩证看“二倍速”;
素材:
1.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
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
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
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2. 一则禅宗故事: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
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
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
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
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
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悟。
3.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译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
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结构】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必须简析所用的材料,鲜明地提出自己观点,可按照“析
材料——明观点——探根源——正反面事例——联现实——再扣题”的思路写作。如果写辩
证看“二倍速”,则要在简引原材料后,提出不要一味“二倍速”的观点,然后略写“二倍
速”合理的一面及事例,再重点论述“二倍速”太急太浮躁对品读经典和积累经验、锻造人
生的危害,最后再次点明中心,呼吁“慢”下来;如果写“别过上二倍速的人生”,结构可
以类似,先简析材料,提出观点,接着对“人生”分角度写,如观影、读书、学艺、备经验、
交友交际、逆袭人生,都要自己把握快慢的度,对无聊无味无价值深度的方面要快,免得浪
费时间,消磨心志;对有味有料有内涵有价值深度的方面要慢,在慢中夯实基础,积累内涵,
树立标杆,才能厚积薄发,“二倍速”地迈向成功。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①一个响亮的标题;②正文第一段用“引
述+表态+观点”的形式,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③分点分层阐述理由,由浅及深,由表
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展示思维的深度广度;④进一步深入阐述可行的解决方法,可“横向拓
展”“纵向挖掘”,简易反驳或委婉劝说,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⑤联系实
际,快速收尾、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