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化学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高考化学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ID:231390

大小:1.34 MB

页数:128页

时间:2019-11-2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高考化学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共 9 个专题) 专题一 化学计量及应用 一 、 选 择 题 ( 每 小 题 只 有 一 个 选 项 符 合 题 目 要 求 。 每 小 题 2 分 , 共 40 分) 1.下列叙述中,指定粒子的数目约为 6.02×1023 的是( A ) A.1.7 g NH3 中含有的电子数 B.100 mL 1 mol/L CH3COOH 溶液中含有的 H+数 C.56 g Fe 与足量稀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 D.标准状况下,22.4 L CO2 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 解析:1.7 g NH3 的物质的量为 0.1 mol,而一个 NH3 分子含有 10 个电子,故 A 正 确;CH3COOH 为弱酸,0.1 mol 的 CH3COOH 电离出的 H+数小于 0.1NA;56 g Fe 的物 质的量为 1 mol,转移电子数为 2NA;标准状况下, 22.4 L CO2 气体所含分子数为 NA,所含原子数为 3NA。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摩尔是物质的质量的单位 B.碳的摩尔质量为 12 g C.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 6.02×1023/mol D.气体摩尔体积为 22.4 L/mol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1 mol 任何气体所含分子数都相同,体积也都约为 22.4 L B.1 mol N2 的质量是 28 g/mol C.标准状况下,1 mol CO2 所占的体积约是 22.4 L D.将 40 g NaOH 溶于 1 L 水中,所得溶液中 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 mol/L 解析:A.没有注明标准状况,无法计算气体体积;B.单位错误,质量的单位是g;C. 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22.4 L,所以 C 正确;D.将 40 g NaOH 溶于 1 L 水中所形成溶液的体积不是 1 L,故错误。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等质量的氢气和氯气所含分子数一样多 B.标准状况下,1 mol H2O 所占的体积约是 22.4 L C.1 mol SO2 中所含分子数约为 6.02×1023 D.常温常压下,1 mol SO2 的体积为 22.4 L 解析:A.氢气和氯气的摩尔质量不同,所以等质量的氢气和氯气的分子数不 同;B.标准状况下,H2O 不是气体,不能计算体积;D.常温常压不是标准状况。 5.设 N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2.3 g 金属钠全部变成钠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 0.2NA B.2 g 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 NAC.17 g NH3 所含的电子数为 NA D.NA 个氧分子和 NA 个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 16∶1 解 析 : A . 一 个 钠 原 子 变 成 钠 离 子 时 失 去 1 个 电 子 , 2 . 3 g 金 属 钠 为 0.1 mol,所以失去 0.1 NA 个电子;B.2 g 氢气所含氢分子为 NA,所以所含氢原子 为 2NA;C.一个氨分子含有 10 个电子,17 g 氨气为 1 mol,所以含有电子数为 10 NA。 6.下列关于 2 mol 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质量是 32 g B.体积是 44.8 L C.分子数是 2×6.02×1023 D.电子数是 32 解析:2 mol 氧气的质量是 64 g,分子数是 2NA,电子数是 32NA,而未指明所处状 态,无法确定体积。 7.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物质的物质的量最小的是( A ) A.标准状况下 2.24 L O2 B.含 NA 个氢原子的 H2 C.22 g CO2(CO2 摩尔质量为 44 g·mol-1) D.含 3.01×1023 个分子的 CH4 解析:A 为 0.1 mol;B 为 0.5 mol;C 为 0.5 mol;D 为 0.5 mol,所以选 A。 8.下列各指定粒子数目不等于阿伏加德罗常数值的是( D ) A.1 g H2 所含的原子个数 B.4 g 氦气所含的原子个数 C.23 g 金属 Na 全部转变为金属离子时失去的电子个数 D.16 g O2 所含的分子个数 解析:1 g H2 和 4 g 氦气所含的原子均为 1 mol,23 g 金属 Na 含有 1 mol 钠原子, 全 部 转 变 为 N a + 时 失 去 1 m o l 电 子 , 1 6 g O 2 所 含 的 分 子 为 0.5 mol。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常温常压下,11.2 L Cl2 所含的分子数为 3.01×1023 B.将 5.85 g NaCl 溶于 1 L 水中,所得溶液中 NaCl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1 mol/L C.22.4 L CH4 的物质的量为 1 mol D.16 g 氧气和 16 g 臭氧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解析:A、C 均不在标准状况下;B 所形成溶液的体积不是 1 L;D 无论氧气分子还 是臭氧分子都由氧原子构成,所以质量相同的氧气和臭氧所含氧原子数目相 同。 10.设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1 mol Na2SO4 溶于水,所得溶液中 Na+的数目为 NA B.0.7 mol NH3 中含有原子数是 2.8NA C.标准状况下,22.4 L H2O 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 2NA D.11.2 L H2 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 NA 解析:1 mol Na2SO4 中含有 2 mol Na+;一个氨分子含有 4 个原子,0.7 mol 氨气 含有原子数为 2.8 NA;标准状况下,H2O 不是气体,不能计算;D 未指明在标准状 况下。 11.一种新型分子,其化学式为 H3,在相同的条件下,等质量的 H3 和 H2 中,相同 的是( A ) A.原子数 B.分子数 C.体积 D.物质的量 解析:H3 和 H2 都由氢原子构成,所以质量相同的 H3 和 H2 所含原子数目相同。 12.同物质的量浓度、同体积的下列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离子数最多的是( B ) A.NaCl 溶液 B.FeCl3 溶液 C.K2SO4 溶液 D.Mg(NO3)2 溶液 解析:同物质的量浓度、同体积的不同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其中 1 mol FeCl3 含 4 mol 离子,故其离子数最多。 13.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与 50 mL 1 mol·L-1 AlCl3溶液中 Cl-的物 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B ) A.150 mL 2 mol·L-1 KCl 溶液 B.75 mL 1.5 mol·L-1 MgCl2 溶液C.100 mL 1 mol·L-1 NaCl 溶液 D.25 mL 2 mol·L-1 AlCl3 溶液 解析: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与所取溶液体积大小无关,1 mol·L-1 的 AlCl3 溶液中 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3 mol·L-1。A、B、C、D 中 Cl-的物质的 量浓度依次为 2 mol·L-1、3 mol·L-1、1 mol·L-1、6 mol·L-1。 14.将 5 mol·L-1 的 Mg(NO3)2 溶液 a mL 稀释至 b mL,稀释后溶液中 N 的物质 的量浓度为( B )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 解析:根据稀释时 N 守恒可知:5 mol·L - 1×a mL×10- 3 L·mL- 1×2= b mL×10-3 L·mL-1×c(N ),则 c(N )= mol·L-1,故选 B。 15.常温常压下,用等质量的 CH4、CO2、O2、SO2 四种气体分别吹出四个气球,其 中气体为 CH4 的是( D ) 解析:质量相等时,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成反比,所以等质量的 CH4、CO2、 O2、SO2,物质的量关系为 SO2Br>I,S 和 Cl 位于同周期,非金属性:Cl>S,故 F 非金属性最强,其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 强。7.下列原子中,半径最小的是( A ) A.H B.Li C.Na D.Cl 解析:H、Li、Na 同处第ⅠA 族,随电子层数增加半径逐渐增大,Cl 处于第三周 期,比第一周期的 H 半径大。 8.下列原子半径由小到大排列的一组是( C ) A.H Na Al B.C O F C.Cl S P D.Na Li H 解析:根据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递增,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递减的 递变规律,可得:A.Na>Al>H;B.C>O>F;C.ClH。 9.下列第ⅠA 族元素中,金属性最弱的是( A ) A.锂 B.钠 C.钾 D.铷解析: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减弱,元素 的金属性增强,故第ⅠA 族元素中锂的金属性最弱,故选 A。 10.下列第三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 D ) A.硅 B.磷 C.硫 D.氯 解析:都属于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故非金属 性 Cl>S>P>Si。 11.下列含氧酸中,酸性最强的是( D ) A.H4SiO4 B.H3PO4 C.H2SO4 D.HClO4 解析:因 Si、P、S、Cl 都在第三周期,同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 则非金属性 Cl>S>P>Si,由非金属性越强,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越强,所以 HClO4 的酸性最强。 12.下列氢氧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 A ) A.KOHB.NaOH C.Al(OH)3 D.Mg(OH)2 解析: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增强,同周期 从左向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可知金属性 K>Na>Mg>Al,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最 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所以 KOH 的碱性最强。 13.下列氢氧化物中,呈两性的是( C ) A.Fe(OH)3 B.NaOH C.Al(OH)3 D.Mg(OH)2 解析:氢氧化铁、氢氧化钠、氢氧化镁属于碱性氢氧化物,只能和酸反应不能 和碱反应,故 A、B、D 错误;氢氧化铝属于两性氢氧化物,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 碱反应,故 C 正确。 14.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已发射成功,“嫦娥”探月工程也已正式启 动。据科学家预测,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 He,每百吨 He 核聚变所 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 He 的形式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He 原子核内含有 4 个质子B He 和 He 互为同位素 C He 原子核内含有 3 个中子 D He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所以 He 具有较强的金属性 解析 He 原子核内含有 2 个质子,故 A 错误 He 和 He 质子数相同都为 2,中子 数分别为 1、2,互为同位素,故 B 正确 He 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2,质量数为 3,中 子数为 1,故 C 错误 He 原子的结构稳定,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 子,故 D 错误。 15.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31,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 5 个电子, 则该元素原子核中的中子数是( C ) A.12 个 B.15 个 C.16 个 D.17 个 解析: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1,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5个电子, 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2+8+5=15;由于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故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15;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相对 原子质量-质子数=31-15=16,故选 C。 16.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D )解析:A.Be 核外两个电子层,第一层 2 个电子,第二层也是 2 个电子;B.原子核 内应为 17 个质子;C.正确的排布为 ;D 正确。 17.下列各组原子序数所表示的两种元素,能形成AB 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 D ) A.6 和 8 B.11 和 13 C.11 和 16 D.12 和 17 解析:原子序数为 6 和 8 的元素分别为 C、O,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CO、CO2,故 A 错误;原子序数为 11 和 13 的元素分别为 Na、Al,不能形成化合物,故 B 错误; 原子序数为 11 和 16 的元素分别为 Na、S,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Na2S,故 C 错误; 原子序数为 12 和 17 的元素分别为 Mg、Cl,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MgCl2,故 D 正确。 18.今有 A、B 两种原子,A 原子的 M 层比 B 原子的 M 层少 3 个电子,B 原子的 L 层电子数恰为 A 原子 L 层电子数的 2 倍,A 和 B 分别是( D ) A.硅原子和钠原子 B.硼原子和氢原子 C.氮原子和碳原子 D.碳原子和铝原子 解析:由题意可知,B 原子的 L 层电子数恰为 A 原子 L 层电子数的 2 倍,说明 A原子的 L 层上电子是不饱和的,所以 A 原子在 M 层上就不可能有电子,B 原子的 M 层上至少有 3 个电子,所以 L 层上电子是饱和的。B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 2、8、3,A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 2、4,所以 B 为 13 号铝元素的原子,A 为 6 号碳元素的原子。 19.物质的下列性质能肯定该物质为离子化合物的是( C ) A.水溶液能导电的化合物 B.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C.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D.熔点高的物质 解析:A 项,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中也可能导电,如 HCl;B 项,AlCl3 为共价化合 物;C 项,共价键在熔化状态下不断裂,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 子化合物;D 项,熔点高的物质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石墨、SiO2 等。 20.短周期元素 X、Y、Z、W、Q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 ) A.元素 X 与元素 Z 的最高正化合价之和的数值等于 8 B.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 rX>rY>rZ>rW>rQ C.离子 Y2-和 Z3+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都不相同 D.元素 W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 Q 的强解析: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 为氮元素、Y 为氧元素、Z 为 Al 元素、W 为硫元素、Q 为 Cl 元素;元素 X 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元素 Z 的最高正化合价 为+3,两者最高正化合价之和等于 8,故 A 正确;同周期元素自左而右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r Z>rW>rQ>rX>rY,故B错误;O 2-、 Al3+核外电子数都是 10,都有 2 个电子层,故 C 错误;非金属性 Cl>S,故酸性 H C l O 4 > H 2 S O 4 , 故 D 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 21.(10 分)在①H2,②NaCl,③H2O,④Na2O2,⑤H2O2,⑥CO2,⑦Na2O,⑧HCl 这八种 物质中,只含有离子键的是   (填序号,下同),只含有共价键的是    , 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属 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 解析: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一般是只由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组成的物质,所 以答案是②⑦;只含有共价键的物质一般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或者是某 些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 AlCl3等),所以答案是①③⑤⑥⑧;既含 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Na2O2,所以答案是④;只要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 是离子化合物,根据以上分析知答案选②④⑦;共价化合物在选择的时候一定 要注意将单质除外,所以答案选③⑤⑥⑧。 答案:(每空 2 分,缺选得 1 分,错选不得分)②⑦ ①③⑤⑥⑧ ④ ②④⑦ ③⑤⑥⑧ 22.(10 分)已知 X、Y、Z、W 四种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连续三个不同短周期的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和 W 同主族,Y、Z 为同周期的相邻元素;W 原子的 质子数等于 Y、Z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Y 的气态氢化物分子中有 3 个共价 键;Z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3 倍。试推断: (1)X、Y、Z、W 四种元素的符号: X.               ;Y.               ;Z.               ;W.        。 (2)由以上元素中的两种元素组成的共价化合物有      ,离子化合物 有      (以上均任写两种)。 (3)由 X、Y、Z 三种元素所形成的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    。 解析:(1)Z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3 倍,则 Z 为氧元素;Y 的气态 氢化物分子中有 3 个共价键,则 Y 为氮元素;W 原子的质子数等于 Y、Z 原子最 外层电子数之和,则 W 为钠元素;X 和 W 同主族,且 X、Y、Z、W 四种元素是元素 周期表中连续三个不同短周期的元素,故 X 为氢元素。(2)由 H、N、O、Na 中 的两种元素组成的共价化合物有 NH3、H2O、H2O2、NO、NO2 等,离子化合物有 Na2O、Na2O2 等。(3)由 H、N、O 三种元素所形成的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 HNO3(或 HNO2)。 答案:(1)H N O Na(4 分) (2)NH3、H2O(合理即可,下同) Na2O、Na2O2(4 分) (3)HNO3(或 HNO2)(2 分) 23.(11 分)针对下面 10 种元素,完成以下各小题。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2 C N O Ne 3 Na Mg Al Si S Cl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填名称)。 (2)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3)Al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4)C 与 N 相比,原子半径较小的是     。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 (6)MgO 和 Al2O3 中,属于两性氧化物的是     。 (7)S 和 Cl 相比,元素非金属性较强的是     。 (8)可用来制造光导纤维的物质是      ,晶体硅的主要用途是       (写出一种)。 (9)工业上以 N2 和 H2 为原料,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制备 NH3,请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 O 元素。(2)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所 以为 Ne 元素。(3)Al 为 13 号元素,核内有 13 个质子,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4)C 与 N 是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所以原子半径较 小的是 N。(5)10 种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Na,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最强,为 NaOH。(6)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可以与酸或碱反应。 (7)S 与 Cl 是同周期元素,随核电荷数递增,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所以 Cl 的非 金属性较强。(8)可用来制造光导纤维的物质是 SiO2,晶体硅的主要用途是作 芯片、用于太阳能电池等。(9)N2+3H2 2NH3。 答案:(每空 1 分,方程式 2 分) (1)氧或氧元素 (2)Ne (3) (4)N (5)NaOH (6)Al2O3 (7)Cl  (8)SiO2 作芯片 (9)N2+3H2 2NH3 24.(9 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可比较 HNO3、H2CO3、H2SiO3 的酸性强 弱,进而比较氮、碳、硅元素非金属性强弱。供选择的试剂:稀硝酸、稀硫酸、 碳酸钙固体、碳酸钠固体、硅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1)仪器 a 的名称:      。 (2)锥形瓶中装有某可溶性正盐,a 中所盛试剂为     。  (3)装置 B 所盛试剂是        ,其作用是   。 (4) 装 置 C 所 盛 试 剂 是             ,C 中 反 应 的 离 子 方 程 式 是  。 ( 5 ) 通 过 实 验 证 明 碳 、 氮 、 硅 的 非 金 属 性 由 强 到 弱 的 顺 序 是         。 解析:根据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强酸能和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弱酸能制取 更弱的酸,要想验证 HNO3、H2CO3、H2SiO3 的酸性强弱,可用稀硝酸和碳酸钠反 应制取二氧化碳,用二氧化碳与硅酸钠反应制取硅酸,硅酸不易溶于水,根据 实验现象确定酸的相对强弱。 答案:(1)分液漏斗(1 分) (2)稀硝酸(1 分) (3)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 分) 吸收气体中的硝酸(1 分) (4)硅酸钠溶液(1 分) Si +CO2+H2O H2SiO3↓+C (2 分) (5)N>C>Si(2 分) 专题六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 、 选 择 题 ( 每 小 题 只 有 一 个 选 项 符 合 题 目 要 求 。 每 小 题 3 分 , 共 54 分) 1.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C ) 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 B.会产生新物质 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 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解析:化学反应必定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A 正确;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会产生新物质,B 正确;化学反应不一定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如氢气 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都是气体,C 错误;化学反应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D 正确。 2.比较形状和质量均相同的两块硫黄分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实验 现象,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B.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C.如硫完全燃尽,则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所用时间不同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温度比在空气中高,是由于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的 热量多 解析:纯氧气中氧分子的浓度比空气中大,硫的燃烧更剧烈,但同量的硫完全燃 烧所放出的总热量相同。 3.下列变化过程需要吸收能量的是( D ) A.2CO+O2 2CO2 B.Cl+Cl Cl2 C.CaO+H2O Ca(OH)2 D.H2 H+H 解析:CO 的燃烧要放出热量,生石灰溶于水放热,原子间化合放出能量,而拆开 H—H 键则需吸收能量。 4.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的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 解析: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的可能是两种不同的金属,也可能是导电的非 金属(如石墨棒)和金属。 5.下列各变化中属于原电池反应的是( B ) A.在空气中金属铝表面迅速氧化形成保护层 B.镀锌铁表面有划损时,也能阻止铁被氧化 C.红热的铁丝与冷水接触,表面形成蓝黑色保护层 D.浓硝酸比稀硝酸更能氧化金属铜 解析:铝直接通过化学反应被氧化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不符合原电池 的构成条件,故 A 错误;Zn、Fe 与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Zn 失电子从而 Fe 受 到保护,故 B 正确;铁与水直接反应生成了氧化物,不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故 C 错误;浓 HNO3 比稀 HNO3 的氧化能力强,故更能氧化金属铜,不符合原电池 的构成条件,故 D 错误。 6.已知:①能量越低的物质就越稳定;②白磷转化成红磷是放热反应。据此,下 列判断或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在相同的条件下,红磷比白磷稳定 B.在相同的条件下,白磷比红磷稳定C.红磷转化为白磷属于物理变化 D.红磷容易发生自燃而白磷则不会自燃 解析:由题目提供的信息知,红磷比白磷稳定,白磷易自燃,说明性质不同,进一 步 说 明 结 构 不 同 , 是 不 同 物 质 , 两 者 之 间 的 转 化 属 于 化 学 变化。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①任何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 ②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等 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③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 CO、SO2 等有 害气体 ④煤转化为煤气后燃烧,可以提高燃烧效率 ⑤等质量的氢气燃烧 生成水蒸气所放出的热量低于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 ⑥等质量的硫蒸气 和硫粉分别与氧气反应生成 SO2 气体,硫粉放出的热量多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⑥ D.②③④⑥ 解析:反应物的总能量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如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 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②错误。 因为硫蒸气转变成硫粉要放热,所以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粉分别与氧气反应 生 成 S O 2 气 体 , 硫 粉 放 出 的 热 量 少 , 故 ⑥ 错误。 8.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物质的量的减少或任何一种 生成物物质的量的增加B . 化 学 反 应 速 率 为 0 . 8 m o l / ( L · s ) 是 指 1 s 时 某 物 质 的 浓 度 为 0.8 mol/L C.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D.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改变量,固体 或纯液体的浓度看作常数,因此固体、纯液体除外,A 错误,B 错误;决定反应速 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D 错误。 9.在如图所示的原电池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Zn 为负极,Cu 为正极 B.正极反应为 Zn-2e- Zn2+ C.负极反应为 Cu-2e- Cu2+ D.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解析: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锌、铜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 活泼金属锌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Zn-2e - Z n 2 + ; 正 极 上 氢 离 子 得 电 子 发 生 还 原 反 应 , 电 极 反 应 式 为 2H++2e- H2↑。 10.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能使 A(g)+B(g) C(g)+D(s)正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D ) A.减小 C 的浓度 B.增大 D 的用量 C.减小 B 的浓度 D.增大 A 或 B 的浓度 解析:减小 C 的浓度,正反应速率瞬时不变,减小 B 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增 大固体物质 D 的用量,不影响反应速率。 11.把镁条放入盛有过量稀盐酸的试管中,不影响氢气产生速率的因素是 ( D ) A.溶液的温度 B.盐酸的浓度 C.镁条的表面积 D.加少量 Na2SO4 固体 解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H+的浓度和镁条的表面积,另外温度不同,反应速 率不同,但是加少量 Na2SO4 固体,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 D 符合题意。 12.下列措施是为了降低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 ) A.食品放在冰箱中贮藏 B.工业炼钢用纯氧代替空气C.合成氨工业中使用催化剂 D.在加热条件下,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解析:为了防止食品变质需降低化学反应速率。 13.下列条件下,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2H 2O2 2H2O+O2↑,速率最快的是 ( D ) H2O2 的质量分数 温度 催化剂 A 5% 5 ℃ MnO2 B 5% 40 ℃ MnO2 C 10% 5 ℃ 无 D 10% 40 ℃ MnO2 解析:A、C 与 B、D 相比较,B、D 反应温度高、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较大,B、D 相比较,D 浓度较大,则 D 反应速率最快。 14.下列四个试管中,发生如下反应:Zn+2HCl ZnCl2+H2↑,产生 H2的反应速率 最大的是( D ) 试管 盐酸浓度 温度 锌的状态 A 0.5 mol·L-1 20 ℃ 块状 B 0.5 mol·L-1 20 ℃ 粉末状 C 2 mol·L-1 35 ℃ 块状 D 2 mol·L-1 35 ℃ 粉末状解析:C、D 与 A、B 相比较,C、D 温度较高,温度为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故反应速率 C、D 大于 A、B,C 与 D 相比较,D 固体表面积大,反应速率最大。 15.下面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化学反应的限度都相同 B.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控制化学反应的限度 C.可以通过延长化学反应的时间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 D.当一个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限度时,反应即停止 解析:不同的反应和不同条件下的同一化学反应的限度不相同或不一定相 同,A 错误;化学反应的限度与反应混合物浓度、温度、压强等有关,与反应时 间无关,B 正确,C 错误;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没有停止,D 错误。 16.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当正、 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等于零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N2、H2、NH3 在容器中共存 B.N2、H2、NH3 的浓度不改变 C.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N2、H2 完全转化为 NH3 解析: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所以 N2、H2、NH3 在容器 中共存,故 A 正确;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故 B 正确; 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等于零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 C 正确;可逆 反应的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故 D 不正确。 17.将金属 A 和金属 B 分别放入稀 H2SO4 中有氢气生成。若将金属 A 和金属 B 相连后投入稀 H2SO4 中发现 A 被腐蚀,B 未被腐蚀。关于 A、B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金属活动性 A>B B.还原性 B>A C.在后面装置中金属 A 发生还原反应,金属 B 发生氧化反应 D . 在 后 面 装 置 中 金 属 B 的 表 面 有 明 显 气 泡 产 生 , 金 属 A 表 面 无 明 显 现象 解析:将金属 A 和金属 B 分别放入稀 H2SO4 中有氢气生成,说明 A、B 都为氢前 金属;A、B 与稀 H2SO4 构成原电池,A 被腐蚀,说明 A 比 B 活泼,还原性强,易被 氧化。 18.某同学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实验,并把实验情况记录如下。你认为叙述合 理的是( B ) ①锌为正极,铜为负极 ②电解质溶液的 pH 不变 ③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④铜极上有气泡产生 ⑤锌极上仍有少量气泡产生 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负 极移动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④ 解析:这是一个原电池装置,Zn 为负极,Cu 为正极;因为放出氢气,所以电解质 溶液的 pH 升高;H+可以在 Zn 极上得到没有转移走的电子,而放出氢气。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共 46 分) 19.(8 分)某化学反应,设反应物总能量为 E1,生成物总能量为 E2。 (1) 若 E1>E2, 则 该 反 应 为       热 反 应 , 该 反 应 的 过 程 可 看 成 是  。 (2)若 E1”“ 弱 20.(10 分)如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 25 ℃的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 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滴入 5 mL 盐酸,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由实验推知,MgCl2 溶液和 H2 的总能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解析:镁片与盐酸反应的过程中镁片逐渐溶解,有大量气泡放出,且由于金属与 酸的反应是放热的,放出的热量通过试管传递给饱和石灰水,使 Ca(OH)2 的溶 解度下降而析出 Ca(OH)2固体,该反应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是 Mg+2H+ Mg2++H2 ↑。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可以推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 量,所以 MgCl2 溶液和 H2 的总能量小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答案:(1)①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②镁片逐渐溶解(2 分);③烧杯中析出固体(或烧杯中溶液变浑浊)(2 分) (2)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a(OH)2 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 度升高而减小,故析出 Ca(OH)2 固体(3 分) (3)Mg+2H+ Mg2++H2↑(2 分) (4)小于(1 分) 21.(13 分)在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我们通常做下面的实验: 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 20 g 已研磨成粉末的 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 已滴有 3~4 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向烧杯中加入约 10 g NH4Cl 晶体,根据实验 步骤,填写下表,并回答问题。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 将晶体混合,立即快速搅 拌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 蓝的    用手摸烧杯下部 感觉烧杯变凉说明此反应是    反应 用手拿起烧杯 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粘到了烧杯底部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 在盛有热水的烧 杯上 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反应后移走多孔塑料片 观察反应物 混合物呈糊状,证明有    生成 (1)写出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中要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的原因是  。 (3)在上述实验过程中,你认为是否有不妥之处?若有,请指出并写出改进方法, 若没有,此问不用作答:  。 【互动探究】 (4)上题中为什么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粘到了烧杯底部?  。 ( 5 ) 实 验 室 检 验 氨 气 除 了 使 用 湿 润 的 红 色 石 蕊 试 纸 外 还 可 以 用 什 么 方法?   。 解析: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在短时间内反应充分进行,使体系温度快速降低,玻 璃片上的水凝固。该反应属于固体之间的反应,且要求反应时间短,故一定将 Ba(OH)2·8H2O 研磨成粉末,便于与 NH4Cl 充分接触,另外,晶体混合后要立即用 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在反应过程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 NH3,会造成环境 污染,所以要吸收 NH3,但不能用挥发性酸吸收,故选用稀硫酸;由于反应吸热, 所以导致周围温度骤降,使水结冰,所以会导致玻璃片和烧杯粘在一起;还可以 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来进行检验,现象是有白烟生成。答案:NH3(1 分) 吸热(1 分) 水(1 分) (1)Ba(OH)2·8H2O+2NH4Cl BaCl2+2NH3↑+10H2O(2 分) (2)使反应物迅速混合而充分反应,使温度迅速下降(2 分)  (3)反应过程中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稀盐酸为挥发 性酸,不应用稀盐酸吸收产生的 NH3,应用浸有稀硫酸的棉花覆盖在多孔塑料 片上来吸收产生的 NH3(2 分) (4)由于反应吸热,导致周围温度骤降,使水结冰,导致玻璃片和烧杯粘在一起 (2 分) ( 5 ) 还 可 以 用 蘸 有 浓 盐 酸 的 玻 璃 棒 来 进 行 检 验 , 现 象 是 有 白 烟 生 成 (2 分) 22.(7 分)实验室里常见到如图所示仪器,该仪器为两头密封的玻璃管,中间带 有一根玻璃短柄。该仪器可进行多项实验。当玻璃管内装有碘晶体时,用此仪 器可进行碘升华实验,具有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没有污染,可反 复使用等优点。 (1)用此仪器不能反复进行的实验是    (填序号)。 A.NH4Cl 固体受热分解 B.KMnO4 晶体受热分解 C.白磷和红磷一定温度下互相转变D.无水 CuSO4 和胆矾的互变实验 (2)当玻璃管内装有 NO2和 N2O4的混合气体时,亦可反复进行反应条件对化学平 衡影响的实验,该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是  。 (3)如果玻璃管内装有大量红色溶液,加热时溶液颜色变浅,冷却时恢复红色, 该溶液可能是          ;如果玻璃管内封有少量无色溶液, 加热溶液时,溶液变红,冷却后恢复无色,此溶液可能是        。 解析:(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而这三种物质不能 再生成高锰酸钾,故选 B。 (2)NO2 转化为 N2O4 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如果将装置浸入冷水中,红棕色变 浅;浸入热水中,红棕色变深。 (3)加热时溶液颜色变浅,冷却时恢复红色,应该是滴有酚酞的氨水,因为氨水 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冷却后氨气再溶于水。无色溶液,加热溶液时,溶 液变红,冷却后恢复无色,应该是溶有 SO2 的品红溶液,被 SO2 漂白的品红溶液 在受热时 SO2 从水中逸出,品红恢复红色,冷却后 SO2 溶于水又将品红漂白。 答案:(1)B(1 分) (2)浸入冷水中,红棕色变浅;浸入热水中,红棕色变深(2 分) (3)滴有酚酞的氨水(2 分) 溶有 SO2 的品红溶液(2 分) 23.(8 分)已知 CO 2 转化为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O 2 (g)+3H 2 (g) CH 3 OH(g)+H 2 O(g) ΔH=a kJ·mol - 1 。在一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 1 mol CO2 和 3 mol H2,进行上述反应。测得 CO2 和 CH3OH(g)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1)则 0~10 min 内,CO2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2)到达平衡的时间是       理由是  。 (3)比较 a 点与 b 点反应速率的大小 va       vb(填“>”“(2 分) a 点时反应物浓度比 b 点大,反应物浓度大,则反应速率快(2 分) 专题七 有机化合物 一 、 选 择 题 ( 每 小 题 只 有 一 个 选 项 符 合 题 目 要 求 。 每 小 题 2 分 , 共 48 分) 1.如图是某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其中 代表氢原子, 代表碳原子,该有机物是 ( C )A.乙烷 B.乙醇 C.乙烯 D.乙酸 解析:根据碳原子间存在的碳碳双键可判断,该有机物是乙烯,其结构简式为 CH2 CH2。 2.如图是某些有机物的比例模型,其中表示 CH4 的是( A ) ( 代表氢原子  代表碳原子) 解析:根据比例模型可知,A 是甲烷,B 是乙烯,C 是乙烷,D 是苯。 3.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甲烷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 ) A.氯气 B.溴水 C.氢氧化钾 D.酸性 KMnO4 溶液 解析:由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知,甲烷不与强酸、强碱、溴水、酸性 KMnO4 溶液等 反应,但在光照下可与 Cl2 等卤素单质反应。4.下列物质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C ) A.苯 B.甲烷 C.乙烯 D.四氯化碳 解析:饱和的烷烃如甲烷、乙烷等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没有碳碳 双键,所以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只有乙烯分子中含有不饱和的碳 碳双键,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所以能够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选 C。 5.下列实验中,没有颜色变化的是( A ) A.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B.鸡蛋清中加入浓硝酸 C.淀粉溶液中加入碘酒 D.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加热 解析: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没有颜色变化,故 A 符合题意;鸡蛋清是蛋白质, 蛋白质遇浓硝酸变为黄色,故 B 不符合题意;碘单质遇淀粉变蓝色,故 C 不符合 题意;葡萄糖含有醛基,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故 D 不符合题意。 6.下列有机物属于烃的是( C ) A.C2H5OHB.CCl4 C.C2H6 D.CH3COOH 解析: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是烃,所以 C 正确;A 是醇、B 是氯代烃,D 是羧酸。 7.炒菜时加料酒再加食醋可使菜变得味香可口,原因是( C ) A.有盐类物质生成 B.有醇类物质生成 C.有酯类物质生成 D.有酸类物生成 解析:料酒中含有乙醇,食醋中含有乙酸,乙醇和乙酸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反应生 成乙酸乙酯,乙酸乙酯具有香味,所以 C 正确。 8.下列各物质中,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高分子化合物是( B ) A.葡萄糖 B.聚乙烯 C.淀粉 D.乙酸乙酯 解析:葡萄糖既不是高分子化合物,也不能发生水解反应,乙酸乙酯不是高分子 化合物,乙酸乙酯、淀粉均能在一定条件下水解,聚乙烯是高分子化合物,不能发生水解。 9.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C ) A.塑料 B.合成橡胶 C.蚕丝 D.合成纤维 解析: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是三大合成材料,它们是用人工方法,由低分 子化合物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蚕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 物,故选 C。 10.下列物质中,水解的最终产物含有氨基酸的是( C ) A.淀粉 B.乙酸乙酯 C.蛋白质 D.油脂 解析:淀粉是多糖,水解最终产物为葡萄糖,故 A 错误;乙酸乙酯水解产物为乙 酸和乙醇,故 B 错误;蛋白质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故 C 正确;油脂是高级脂肪 酸甘油酯,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故 D 错误。 11.乙烯使溴水褪色,所发生的反应属于( B ) A.取代反应B.加成反应 C.加聚反应 D.酯化反应 解析:乙烯和溴水中的溴单质发生了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故选 B。 12.下列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B ) A.光照射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 B.在镍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苯与氢气反应 C.乙醇与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 D.苯与液溴混合后撒入铁粉 1 3 . 甲 烷 和 氯 气 按 等 物 质 的 量 混 合 , 在 光 照 条 件 下 得 到 的 产 物 是 ( D ) ①CH3Cl ②CH2Cl2 ③CHCl3 ④CCl4 ⑤HCl A.仅①⑤ B.仅②⑤ C.仅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分子中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代替,无论以 何种体积比例混合,得到的有机化合物都是 4 种氯代产物的混合物,另外,还有 无机物氯化氢。14.关于乙醇的性质和用途,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乙醇可用于消毒 B.乙醇可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 C.乙醇不溶于水 D.在一定条件下,乙醇可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解析:乙醇能使病毒或细菌的蛋白质变性,所以乙醇可用于消毒,故 A 正确;乙 醇能与 Na 反应并放出氢气,故 B 正确;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故 C 不正 确;乙醇可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属于酯化反应,故 D 正确。 15.下列物质中,不可能是乙烯的加成产物的是( B ) A.CH3CH3 B.CH3CHCl2 C.CH3CH2OH D.CH3CH2Br 解析:乙烯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烷,故 A 不选;乙烯与氯气发生加成反 应生成 CH2ClCH2Cl,不会生成 CH3CHCl2,故 B 选;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 醇,故 C 不选;乙烯与 HBr 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溴乙烷,故 D 不选。 1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处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A ) A.乙烷 B.乙烯C.氯乙烯(CH2 CHCl) D.苯 解析:乙烷中有两个甲基,甲基具有甲烷的结构特点,故其所有原子不可能处于 同一平面上,故 A 符合题意;乙烯是平面结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内,故 B 不符合题意;氯乙烯可看作是一个氯原子取代乙烯中的一个氢原子,所有原子 在同一个平面上,故 C 不符合题意;苯是平面结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内, 故 D 不符合题意。 17.下列物质可用来鉴别乙酸溶液和乙醇的是( D ) A.稀盐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碳酸钠溶液 解析:稀盐酸和乙酸、乙醇都不反应,不能鉴别,故 A 错误;乙酸具有酸性,能与 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无明显现象,乙醇为中性液体,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 应,也无明显现象,故 B 错误;氯化钠溶液和两者都不反应,不能鉴别,故 C 错误; 乙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乙醇不反应,可鉴别,故 D 正确。 18.下列各物质中,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 ) A.葡萄糖 B.纤维素 C.油脂D.蛋白质 解析:葡萄糖是单糖,不能水解;纤维素是多糖,在一定条件下水解最终生成单 糖;油脂在酸、碱等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盐);蛋白质一定 条件下水解生成氨基酸。 19.下列各组物质中,不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B ) A.溴苯和水 B.液溴和四氯化碳 C.苯和水 D.水和四氯化碳 解析:只有互不相溶的液体之间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A、C、D 中均是互不 相溶的,B 中溴易溶在四氯化碳中,不能通过分液漏斗分离。 20.下列物质中属于酯类的是( D ) A.石蜡油 B.甘油 C.汽油 D.花生油 解析:石蜡油的主要成分为烃类物质,不属于酯类,故 A 错误;甘油是丙三醇,属 于醇类物质,故 B 错误;汽油属于烃类,故 C 错误;花生油是植物油,而植物油为 油脂,分子中含有酯基,属于酯类物质,故 D 正确。21.棉花与羊毛都具有的特点是( D ) A.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B.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C.燃烧产物都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D.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 解析: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 A、B 错误;纤维 素只含有 C、H、O 三种元素,燃烧生成 CO2 和 H2O,蛋白质含有 C、H、N、O、S 等元素,燃烧时还有 SO2、N2 等生成,故 C 错误;纤维素能水解生成葡萄糖,蛋白 质水解生成氨基酸,故 D 正确。 22.误食重金属盐后,应采取的有效应急措施是( C ) A.服用大量葡萄糖溶液 B.喝大量的生理盐水 C.喝大量的豆浆或牛奶 D.注射大量盐水 解析:葡萄糖溶液不能与重金属盐反应,故 A 错误;生理盐水不能与重金属盐反 应,故 B 错误;重金属盐能够使得人体内蛋白质发生变性,重金属中毒时喝大量 含蛋白质的物质能够有效解毒,豆浆或牛奶中含大量蛋白质,故 C 正确;盐水不 能与重金属盐反应,故 D 错误。 23.有关聚乙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聚乙烯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的B.聚乙烯具有固定的元素组成,因而有固定的熔沸点 C.因聚乙烯塑料袋有毒,故不能装食品 D.聚乙烯性质稳定,故不易造成污染 解析:聚乙烯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由于n值的不同,一般高分子化合物是混合物。 虽然聚乙烯无毒,但不易被微生物降解,大量使用也会造成污染。 24.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天然纤维素的是( C ) A.聚乙烯 B.尼龙 C.棉花 D.涤纶 解析:棉花属于天然纤维素,而聚乙烯、尼龙、涤纶都是人工合成的,不是天然 的。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共 52 分) 25.(9 分)从 A.乙烯、B.乙酸、C.葡萄糖、D.纤维素、E.油脂、F.蛋白质六种 有机物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标号填在横线上。 (1)属于烃类的是      。 (2)能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是      。 (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直接生成的有机物是      。 (4)肉、蛋、奶等富含      。 (5)能作为制造肥皂的原料是      。 (6)棉花、甘蔗渣的主要成分是     。 (7)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8)花生油、牛油的主要成分是     。 (9)在某病人的尿样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说明该尿样中含有     。 解析:(1)烃是只含 C、H 两种元素的化合物,故答案为 A; (2)乙酸能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故答案为 B; (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的产物为葡萄糖,故答案为 C; (4)肉、蛋、奶等富含蛋白质,故答案为 F; ( 5 ) 因 油 脂 在 碱 性 条 件 下 水 解 制 肥 皂 , 该 反 应 又 称 为 皂 化 反 应 , 故 答 案为 E; (6)棉花、甘蔗渣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答案为 D; (7)纤维素和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故答案为 D、F; (8)花生油、牛油的主要成分是油脂,故答案为 E; (9)葡萄糖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故答 案为 C。 答案:(每空 1 分) (1)A (2)B (3)C (4)F (5)E (6)D (7)DF (8)E (9)C26.(6 分)日常食品的主要成分大都是有机化合物。 乙醇是其中的一种,乙醇的结构简式为        。 (1)    (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常用于医疗消毒。 (2)下列物质中,不能与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是    。 A.氧气 B.乙酸 C.钠 D.乙醛 ( 3 ) 工 业 酒 精 中 往 往 含 有 甲 醇 ( C H 3 O H ) , 甲 醇 有 毒 。 甲 醇 与 乙 醇 互 为         (填“同系物”或“同分异构体”)关系。 ( 4 ) 能 鉴 别 乙 醇 、 乙 酸 、 葡 萄 糖 溶 液 、 C C l 4 四 种 无 色 液 体 的 试 剂 是         (必要时可加热)[填“新制 Cu(OH)2 悬浊液”或“Na2CO3 溶液”]。 (5)目前,部分省市都在推广使用新的汽车燃料——车用乙醇汽油。车用乙醇 汽油就是把乙醇与汽油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形成的,则车用乙醇汽油属于      (填“化合物”或“混合物”)。 解析:乙醇的结构简式为 CH3CH2OH 或 C2H5OH。(1)医疗消毒用的酒精溶液是体 积分数为 75%的乙醇溶液。(2)乙醇在一定条件下能被氧气氧化,也可以在氧气 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浓硫酸作催化剂条件下,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生成乙酸乙酯和水,能与活泼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但乙醇不能与乙醛发生反应。(3)甲醇与乙醇结构相似,但分子式不同,属于同系物。(4)乙酸含有羧基, 显酸性,能使氢氧化铜悬浊液变澄清,葡萄糖含有醛基,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 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乙醇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不反应,四氯化碳与新制 氢氧化铜悬浊液不反应且分层,无色的 CCl4 在下层。(5)乙醇汽油是汽油中含 有一定比例的乙醇,属于混合物。 答案:(每空 1 分)CH3CH2OH(或 C2H5OH) (1)75% (2)D (3)同系物 (4)新制 Cu(OH)2 悬浊液 (5)混合物 27.(14 分)从以下物质中选择填空: ①油脂 ②蔗糖 ③葡萄糖 ④淀粉 ⑤棉花 ⑥甘油 ⑦硬脂酸 ⑧亚油 酸 ⑨天然橡胶 ⑩腈纶  蚕丝  聚乙烯树脂 (1)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2)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3)属于塑料的是        ; (4)属于纤维的是        ; (5)属于橡胶的是        ; (6)属于糖类的是        ; (7)属于蛋白质的是        。 解析:(1)④淀粉、⑤棉花(主要成分是纤维素)、⑨天然橡胶、⑩腈纶、 蚕丝 (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聚乙烯树脂,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2)④淀粉、⑤棉花、⑨天然橡胶、 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3) 聚乙烯树脂是乙烯经聚合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属于塑料。 (4)⑤棉花、⑩腈纶、 蚕丝是具有一定柔韧性和强力的纤细物质,属于纤维。 (5)⑨天然橡胶属于橡胶。 (6)②蔗糖、③葡萄糖、④淀粉、⑤棉花都属于糖类。 (7)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答案:(每小题 2 分,漏选得 1 分,错选不得分) (1)④⑤⑨⑩  (2)④⑤⑨  (3) (4)⑤⑩  (5)⑨ (6)②③④⑤ (7) 28.(14 分)乙酸乙酯的制备。 (1)反应原理:  。 (2)脱水方式:                。 (3)浓 H2SO4 的作用:             。 (4)碎瓷片的作用:                  。 (5)长导管作用:              。 (6)用饱和 Na2CO3 接收乙酸乙酯目的是  。 (7)导管口不插入 Na2CO3 液面的目的是  。 (每小题 2 分) (1)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2)酸脱羟基、醇脱氢 (3)催化剂和吸水剂 (4)防暴沸 (5)导气和冷凝作用 (6)溶解乙醇、除去乙酸和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7)防倒吸 29.(9 分)根据下列变化关系,回答问题: (1)写出 A 物质的名称:        ,加 B 溶液的作用 为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  ; ④  ; ⑥  。 (3)反应⑤的反应类型是    。 解析:淀粉在稀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加热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和新制的氢氧 化铜生成砖红色沉淀的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所以反应前先加 NaOH 溶 液(B)中和稀硫酸。葡萄糖(A)在酒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醇(D),乙醇和氧气 发生催化氧化生成乙醛(E),乙醛和氧气发生催化氧化生成乙酸,乙醇和乙酸发 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F)。 答案:(方程式每个 2 分,其他每空 1 分) (1)葡萄糖 中和稀硫酸 (2)③C6H12O6 2C2H5OH+2CO2↑ ④2CH3CH2OH+O2 2CH3CHO+2H2O ⑥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3)氧化反应 专题八 化学实验基础 一 、 选 择 题 ( 每 小 题 只 有 一 个 选 项 符 合 题 目 要 求 。 每 小 题 4 分 , 共 48 分)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根据你 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实验操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B ) A.从试剂瓶中取出的任何药品,若有剩余不能再放回原试剂瓶 B.用稀盐酸洗涤盛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C.蒸馏操作使用的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液体内 D.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滤纸于天平的两托盘上,将 NaOH 固体放在左盘滤纸上 称量 解析:并不是所有的试剂用完后都不能放回原试剂瓶,如钠、钾等对原试剂没 有污染的药品,用剩的可放回原瓶,故 A 错误;稀盐酸能够与碳酸钙反应,可以 用稀盐酸洗涤盛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故 B 正确;蒸馏时,温度计测量的是蒸气 的温度,水银球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故 C 错误;NaOH 固体具有强腐蚀性, 易潮解,应放在玻璃容器中称量,故 D 错误。 2.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D ) A.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B.实验室中,常将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 C.用分液漏斗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钙和氯化镁等杂质 解析:四氯化碳不溶于水,且碘易溶于四氯化碳,可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故 A 正确;钠易与氧气和水反应,故将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故 B 正确;分 液时要防止液体重新混合而污染,应使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 倒出,故 C 正确;氯化钙和氯化镁都可溶不能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故 D 不正确。 3.下列关于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B ) A.金属钠着火时,立即用沾水的毛巾覆盖 B.大量氯气泄漏时,迅速离开现场,并尽量往高处去C.不慎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立即用大量水扑灭 D.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解析:钠易与氧气和水反应,和水反应时生成可燃性气体氢气,导致火势更大, 所以钠着火时,不能用沾水的毛巾覆盖,应该用细沙覆盖,故 A 错误;氯气有毒 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如果大量氯气泄漏,应迅速离开现场,并尽量往高处去, 故 B 正确;水和酒精互溶,酒精在桌上着火时若用水扑,只能稀释酒精但不能灭 火,故 C 错误;浓硫酸和氢氧化钠都具有强腐蚀性,所以在实验中如果不慎将浓 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先用抹布拭去,然后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 3%~5%的 碳酸氢钠溶液,故 D 错误。 4.下列化学物质与其图案标识相符的是( D ) 5.下列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 A.用淀粉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碘单质 B.由于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可用酒精把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 C.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碳酸钠溶液与硫酸钠溶液 D.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氯气 解析:淀粉遇碘变蓝色,可用淀粉检验碘;酒精和水互溶,无法把碘水中的碘萃 取出来;氯化钡和碳酸钠、硫酸钠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氯气能溶于水,不能直 接用排水法收集,应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6.下列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 S 的操作中最合理的是( D ) A.加入硝酸酸化的 Ba(NO3)2 溶液 B.加入盐酸酸化的 BaCl2 溶液 C.先加 HNO3 酸化,再加 Ba(NO3)2 溶液 D.先加盐酸酸化,再加 BaCl2 溶液 解析:加入硝酸酸化的 Ba(NO3)2溶液,不能排除亚硫酸根离子的干扰,故 A 错误; 加入盐酸酸化的 BaCl2溶液,不能排除银离子的干扰,故 B 错误;先加稀硝酸,硝 酸可以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成硫酸根离子,再加入 BaCl2 溶液,产生硫酸钡沉 淀,故 C 错误;先加稀盐酸,可以排除银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等的干扰,再加入 BaCl2 溶液,产生的沉淀只能是硫酸钡,故 D 正确。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C ) 解析: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外一个酒精灯,故 A 错误;冷凝管中的冷凝水 应该是从下面的管口进入,故 B 错误;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注入 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 D 错误。 8.实验室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操作过程中,仪器选用不正确的是( B )选 项 A B C D 操 作 称取 3 g 左右的 剪碎了的干 海带 灼烧干海带碎 片至完全变成 灰烬 过 滤 煮 沸 后 的 海 带 灰 与 水 的 混合液 用四氯化碳从氧化 后的海带灰浸取液 中提取碘 解析:灼烧用到的仪器是坩埚,B 错误。 9.下列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 A.用饱和 NaHCO3 溶液除去 CO2 气体中混有的 HCl B.用焰色反应鉴别 KCl 和 K2SO4 C.用分液法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 D.用丁达尔效应鉴别 NaCl 溶液和蔗糖溶液 解析:HCl 与碳酸氢钠反应,且不引入杂质,则用饱和 NaHCO 3 溶液可以将混在 CO2 气体中的 HCl 除去,A 正确;KCl 和 K2SO4 透过蓝色钴玻璃焰色均为紫色,应 用氯化钡溶液鉴别,B 错误;酒精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离,C 错 误;NaCl 溶液和蔗糖溶液均没有丁达尔效应,无法鉴别,D 错误。 1 0 . 实 验 室 用 如 图 所 示 装 置 制 取 并 收 集 氨 气 ,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 B )A.试管 a 中的固体为氯化铵 B.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管 b 中氨气是否集满 C.氨气可用浓硫酸干燥 D.如图装置也可用于制取并收集氧气 解析:试管 a 中的固体为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A 错误;用湿润的红色石 蕊试纸检验试管 b 中氨气是否集满,若试纸变蓝则气体已集满,B 正确;氨气能 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不可用浓硫酸干燥,C 错误;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不 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D 错误。 11.下列各物质含少量杂质,除去这些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C ) 序号 物质 杂质 除杂应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 ① KNO3 溶液 KOH 加入 FeCl3 溶液,并过滤 ② FeSO 4 溶液 CuSO 4 加入过量铁粉,并过滤③ H2 CO2 通过盛 NaOH 溶液的洗气瓶,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④ NaNO 3 固体 CaCO 3 溶解、过滤、蒸发 A.仅①②④ B.仅③④ C.仅②③④ D.仅①②③ 解析:①KOH 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沉淀和 KCl,引入新杂质 KCl,不能除杂,故错误; ②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过滤后得硫酸亚铁溶液,故正确;③二氧 化碳与 NaOH 反应,而 H2不能,然后利用浓硫酸干燥可除杂,故正确;④碳酸钙不 溶于水,硝酸钠溶于水,则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可除杂,故正确。 12.“绿色化学实验”已走进课堂,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C ) ①实验室收集氨气采用图 1 所示装置 ②实验室中做氯气与钠反应实验时采 用图 2 所示装置 ③实验室中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做氨气与酸 生成铵盐的实验 ④实验室中采用图 3 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绿色化学实验”是指在实验中对环境“无污染或少污染”。①中,多余 的 NH3 用水吸收;②中,未反应的 Cl2 用碱液吸收;④中,反应产生的 NO 用气球 收集,三个实验均不向环境中排放废气。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共 52 分) 13.(8 分)为达到下表中的实验目的,请选择合适的试剂及实验方法,将其标号 填入对应的空格内。 实验目的 试剂及 方法 证明 Na2CO3 溶液具有碱性 鉴别Na 2SO4溶液和(NH4)2SO4溶液 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 Cl- 除去 FeCl2 溶液中少量的 FeCl3 供选择的化学试剂及实验 方法 A.加入足量铁粉,过滤 B.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 象 C.加稀 HNO3 和 AgNO3 溶液, 观察现象 D.加入 NaOH 浓溶液,加热, 观察现象 解析:Na2CO3 溶液具有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NH4)2SO4 与碱共热,能放出氨 气;检验 Cl-,加稀 HNO3 和 AgNO3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FeCl3 能与铁反应转化 为 F e C l 2 , 故 可 用 足 量 铁 粉 除 去 F e C l 2 溶 液 中 少 量 的 FeCl3。答案:(每空 2 分)B D C A 14.(8 分)某无色溶液由①K+、②Cl-、③Al3+、④S 中的若干种离子组成。取 部分该溶液,分装在四支试管中,分别进行实验: (1)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紫色,说明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填序号,下同)。 (2)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白色沉淀逐渐消失,说明一 定含有的离子是     。 (3)加入少量稀硝酸使溶液酸化,再加入硝酸钡溶液,无白色沉淀产生,说明不 含有的离子是     。 (4)加入少量稀硝酸使溶液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一定 含有的离子是     。 解析:(1)只有钾离子的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呈紫色,说明原溶液中一 定含有钾离子。 (2)含有铝离子的盐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氢氧化铝产生,然 后沉淀又逐渐溶解至消失,所以一定含有铝离子。 (3)稀硝酸使溶液酸化,再加入硝酸钡溶液,无白色沉淀产生,说明一定不含硫 酸根离子。 (4)加入少量稀硝酸使溶液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 可能为硫酸钡或氯化银,由于③中已经确定不存在硫酸根离子,说明一定含有 的离子是氯离子。答案:(每小题 2 分)(1)① (2)③ (3)④ (4)② 15.(16 分)用如图装置收集以下 8 种气体(烧瓶位置不得移动) ①H2 ②Cl2 ③CH4 ④NH3 ⑤NO ⑥H2S ⑦HCl ⑧SO2 (1)若烧瓶是干燥的,则由 A 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   (用数字符号表示, 下同);由 B 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     ,不能用此装置来收集的气体 是      ,原因可用方程式来表示为    。 (2)若烧瓶内充满水,可收集的气体有      ,这时气体应从      (填字母)口进入。 (3) 若 在 烧 瓶 内 装 入 浓 硫 酸 使 气 体 干 燥 , 则 可 用 此 装 置 来 干 燥 的 气 体 有    ,这时气体由     口进入。 解析:(1)若烧瓶是干燥的,则由 A 口进气收集的气体应该是密度小于空气的, 所以符合条件的有 H2、CH4 和 NH3,由 B 口进气收集的气体应该是密度大于空气 的,所以符合条件的有 Cl2、H2S、HCl 和 SO2,NO 极易被氧气氧化生成 NO2,不能 用排气法收集。 (2)若烧瓶内充满水,可收集的气体应该是难溶于水的,则符合条件的是 H 2、 CH4 和 NO,且从 A 口进气才可将水排出。 (3)浓硫酸为强氧化性的酸性干燥剂,其干燥气体的范围为非还原性的中性及酸性气体。进行干燥时,气体的流向应遵循“长进短出”的原则,所以除 NH3(为 碱性气体)、H2S(为还原性气体,易被浓硫酸氧化)外,其余气体均可由浓硫酸干 燥。 答案:(每空 2 分) (1)①③④ ②⑥⑦⑧ ⑤ 2NO+O2 2NO2 (2)①③⑤ A (3)①②③⑤⑦⑧ B 1 6 . ( 1 2 分 ) ( 1 ) 如 图 是 铜 与 浓 硫 酸 反 应 的 实 验 装 置 图 , 请 回 答 下 列 问题: ①写出 a 仪器的名称:    ; ②SO2 通入品红试液中的现象为  。 (2)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向试管中加入 3~4 mL 无水乙醇,将铜丝 烧 热 , 迅 速 插 入 乙 醇 中 , 反 复 多 次 , 观 察 铜 丝 先 后 发 生 颜 色 变 化 的 现 象:  , 综合整个过程,该反应中乙醇发生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是氧化剂。铜丝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解析:(1)a 仪器为酒精灯,SO2 使品红试液褪色。(2)有关反应过程为:2Cu+O22CuO,CH3CH2OH+CuO CH3CHO+Cu+H2O,总反应为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显然 CH3CH2OH 发生氧化反应,O2 是氧化剂,Cu 作催化剂。 答案:(每空 2 分)(1)①酒精灯 ②品红试液褪色 (2)先变黑再变红 氧化 氧气 催化剂 17.(8 分)某学习小组为探究 NO2 尽可能多的被水吸收转化为硝酸,设计了如图 所示的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请按要求填空: (1)仪器 a 的名称是      。 (2)仪器组装好后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3)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①先将收集满 NO2 的集气瓶倒立在水槽中。观察到集气瓶中液面上升;集气瓶 中 气 体 由 红 棕 色 变 成 无 色 ; 最 终 剩 余 气 体 约 占 集 气 瓶 体 积 的       。 ②再将 a 中的少量水滴入 b 中,观察到集气瓶中液面继续上升,集气瓶中气体 颜色的变化是                 。该操作的目的 是  。 ③多次重复步骤②的操作,直至液体几乎充满集气瓶。由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可用文字或化学方程式回答)   。 解析:由反应 3NO2+H2O 2HNO3+NO,可知气体由红棕色变成无色;最终剩余气体 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三分之一;再将 a 中的少量水滴入 b 中,使少量 O2 进入集气 瓶中,发生两反应:2NO+O2 2NO2,3NO2+H2O 2HNO3+NO,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 色,又由红棕色变为无色;多次重复步骤②的操作,2NO+O2 2NO2,3NO2+H2O 2HNO3+NO两个反应循环发生,经过多次氧化,反复吸收,使NO 2全部转化为硝酸。 答案:(除标注外,其余每空 2 分) (1)分液漏斗(1 分)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1 分) (3)① (1 分) ②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又由红棕色变为无色 使少量 O2 进入盛有 NO2 的集气瓶 中(1 分) ③经过多次氧化,反复吸收,使 NO 2 全部转化为硝酸(或 4NO2+O2+2H2O 4HNO3 或 2NO+O2 2NO2,3NO2+H2O 2HNO3+NO 两个反应循环发生,使 NO2 全部转化为 硝酸) 专题九 化学反应原理 一 、 选 择 题 ( 每 小 题 只 有 一 个 选 项 符 合 题 目 要 求 。 每 小 题 3 分 , 共 45 分) 1.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C )①液态水变成水蒸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浓 H2SO4 稀释 ④固体 NaOH 溶于 水 ⑤H2 在 Cl2 中燃烧 ⑥食物腐败 A.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③⑤ 解析:一般金属和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一切燃烧,大多数化合反应和置 换反应,缓慢氧化反应如生锈等都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铵盐和碱反 应,碳、氢气或 CO 作还原剂的反应等是吸热反应。①③④不是化学变化,其中 ①是吸热过程,③④是放热过程,故选 C。 2.已知化学反应 A2(g)+B2(g) 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判断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B ) A.每生成 2 分子 AB 吸收 b kJ 热量 B.该反应热ΔH=+(a-b) kJ·mol-1 C.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断裂 1 mol A—A 键和 1 mol B—B 键,放出 a kJ 能量解析: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每生成 2 mol AB(g)吸收 (a-b) kJ 的热量,A 错误;根据图象可知,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反应热ΔH= +(a-b) kJ·mol-1,B 正确;该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 错 误;断裂 1 mol A—A 键和 1 mol B—B 键,需要吸收 a kJ 能量,D 错误。 3 . 炼 铁 的 总 反 应 为 F e 2 O 3 ( s ) + 3 C O ( g ) 2 F e ( s ) + 3 C O 2 ( g )   Δ H = Q kJ·mol-1,可能发生了以下过程: 3Fe2O3(s)+CO(g) 2Fe3O4(s)+CO2(g) ΔH1=Q1 kJ·mol-1 Fe3O4(s)+CO(g) 3FeO(s)+CO2(g) ΔH2=Q2 kJ·mol-1 FeO(s)+CO(g) Fe(s)+CO2(g) ΔH3=Q3 kJ·mol-1 则 Q 与 Q1、Q2、Q3 的关系式正确的是( C ) A.Q=Q1+Q2+Q3 B.Q=Q1-Q2-Q3 C.Q= Q1+ Q2+2Q3 D.Q= Q1+Q2+3Q3 解析:将题中各反应分别编号为①、②、③,总反应可由 ×①+ ×②+ 2×③得到,故 Q= Q1+ Q2+2Q3。 4.关于铜、锌和稀 H2SO4 构成的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锌是正极,铜是负极 B.H+在溶液里流向锌 C.电流由锌流向铜 D.电子经外电路由锌流向铜 解析:锌是负极,铜是正极,A 错误;H+在溶液里流向铜,B 错误;电流由铜流向锌,C 错误;电子经外电路由锌流向铜,D 正确。 5.下列金属防腐的措施中,使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的是( A ) A.水中的钢闸门连接电源的负极 B.金属护栏表面涂漆 C.汽车底盘喷涂高分子膜 D.地下钢管连接镁块 解析:钢闸门连接电源的负极,为电解池的阴极,被保护,属于外加电流的阴极 保护法,故 A 正确;B、C 是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隔绝空气,故 B、C 错误;镁比 铁活泼,构成原电池,铁为正极,被保护,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故 D 错误。 6.在 N2+3H2 2NH3 的可逆反应中,自反应开始至 2 s 末,氨气的浓度由 0 变为 0.4 mol·L-1,则以氢气的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在 2 s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 A ) A.0.3 mol·L-1·s-1 B.0.4 mol·L-1·s-1C.0.6 mol·L-1·s-1 D.0.8 mol·L-1·s-1 解析:氨气的浓度增加了 0.4 mol·L-1,则根据方程式可知,消耗氢气的浓度是 0.6 mol·L-1,所以氢气的反应速率为 0.3 mol·L-1·s-1,故选 A。 7.100 mL 6 mol/L H2SO4 溶液跟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 行的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 A ) A.硫酸钾溶液 B.醋酸 C.氯化钠(固体) D.盐酸 解析:此反应的实质为 Zn+2H+ Zn2++H2↑,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 成氢气的总量,则减小氢离子的浓度不改变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即可。加入硫酸 钾溶液相当于稀释溶液,氢离子的浓度降低,但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不变,符合 题意,A 正确;加入醋酸或盐酸,则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加,生成氢气的量增 加,B、D 不正确;加入氯化钠固体,氢离子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不符合题 意,C 不正确。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一定条件下,增加反应物的量,必定加快反应速率 B.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则逆反应速率也一定增大 C.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总是和逆反应速率相等D.使用催化剂一定会加快反应速率 解析:反应物如果是固体或液体,则改变其质量反应速率不变,A 不正确;升高温 度正、逆反应速率一定是增大的,B 正确;可逆反应的特征是在相同条件下,既 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也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C 不正确;如果使用负催化剂, 反应速率是减慢的,D 不正确。 9.将等物质的量的 X、Y 气体充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 应并达到平衡:X(g)+Y(g) 2Z(g)ΔH0,B 错误;        COCl2(g) Cl2(g)+CO(g) 起始浓度(mol·L-1) 0.5 0 0 转化浓度(mol·L-1) 0.1 0.1 0.1 平衡浓度(mol·L-1) 0.4 0.1 0.1 K= =0.025 Qc= ≈0.006 K>Qc,故反应正向进行,v 正>v 逆,C 正确;若 T K 时向容器中充入 1.0 mol Cl2 和 1.0 mol CO,与充入 1.0 mol COCl2 达到平衡时各浓度相同,原平衡 COCl2 转化率为 20%,新平衡 Cl2 转化率为 80%,而实际充入 CO 量为 0.9 mol,故 Cl2 转化率 小于 80%,D 错误。 11.水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C ) A.4 ℃时,纯水的 pH=7 B.温度升高,纯水中的 c(H+)增大,c(OH-)减小 C.水的电离程度很小,纯水中主要的存在形态是水分子 D.向水中加入酸或碱,都可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的离子积减小 解析:25 ℃时纯水的 pH=7,A 错误;升温,水的电离程度增大,c(OH-)和 c(H+)均 增大,B 错误;水是弱电解质,电离的程度很小,纯水中主要的存在形态是水分 子,C 正确;水的离子积与温度有关,加入酸或碱均能抑制水的电离,但水的离 子积不变,D 错误。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某溶液中 c(H+)=c(OH-)=10-8 mol·L-1,该溶液呈中性 B.溶液中若 c(H+)>10-7 mol·L-1,则 c(H+)>c(OH-),溶液显酸性 C.c(H+)越大,则 pH 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 D.pH 为 0 的溶液,其中只有 H+,无 OH- 解 析 : 溶 液 的 酸 碱 性 取 决 于 c ( H + ) 和 c ( O H - ) 的 相 对 大 小 , 当 c ( H + ) = c(OH-)时溶液一定呈中性;只有在 25 ℃c(H+)>10-7 mol·L-1 时,c(H+)> c(OH-),溶液显酸性;c(H+)越大,pH 越小;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存在水的电离,所以 pH=0 的溶液中仍含有微量的 OH-。 =13.在已达到电离平衡的 0.1 mol/L 的醋酸溶液中,欲使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 动,同时使溶液的 pH 降低,应采取的措施是( B ) A.加少量盐酸 B.加热 C.加少量醋酸钠晶体 D.加少量水 解析: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 CH3COO-+H+。加少量的盐酸电离平 衡逆向移动,由于 c(H+)增大,则 pH 降低,A 错误;加热能使平衡正向移动,并且 pH 降低,B 正确;加入醋酸钠晶体,电离平衡逆向移动,pH 增大,C 错误;加入少 量水,电离平衡正向移动,由于 c(H+)降低,则 pH 增大,D 错误。 14.下列事实不属于盐类水解应用的是( D ) A.明矾、氯化铁晶体常用于净水 B.实验室通常在 HCl 气氛中加热 MgCl2·6H2O 制 MgCl2 C.实验室配制 FeCl3 溶液时加入少量稀盐酸 D.实验室制氢气时加入 CuSO4 可加快反应速率 解析:A 项,因为明矾、氯化铁电离产生的 Al3+、Fe3+发生水解反应:Al3++3H2O Al(OH)3(胶体)+3H+,Fe3++3H2O Fe(OH)3(胶体)+3H+,而用于吸附水中杂质;B项, 加热时 MgCl2 发生水解,MgCl2+2H2O Mg(OH)2+2HCl,在 HCl 气氛中加热可抑制 水解;C 项,配制 FeCl3溶液加入稀盐酸,是抑制 Fe3+水解;D 项,制氢气加入 CuSO4是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不是水解反应。 15.常温下,0.1 mol/L 的氯化铵水溶液中,下列描述及关系正确的是( B ) A.溶液呈碱性 B.c(NH3·H2O)+c(N )=0.1 mol/L C.加入氯化钠固体,增加氯离子浓度,有利于氯化铵水解 D.氯化铵的加入可促进水的电离,使 KW>1.0×10-14 解析: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N 水解,溶液显酸性;根据物料守恒可知,B 正确; 氯离子对水解平衡没有影响;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系,氯化铵的加入 可促进水的电离,但 KW 不变。 二、非选择题(共 7 小题,共 55 分) 16.(6 分)红磷 P(s)和 Cl2(g)发生反应生成 PCl3(g)和 PCl5(g)。反应过程和能 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ΔH 表示生成 1 mol 产物的数据)。根据如图回答下列 问题: (1)P 和 Cl2 反应生成 PCl3 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2)P 和 Cl2 分两步反应生成 1 mol PCl5 的ΔH3=       ,P 和 Cl2 一步 反应生成 1 mol PCl5 的ΔH4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ΔH3。 解析:(1)根据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图,得出: P(s)+ Cl2(g) PCl3(g) ΔH=-306 kJ/mol; (2)P(s)+ Cl2(g) PCl3(g) ΔH 1,PCl3(g)+Cl2(g) PCl5(g) ΔH 2,两式相 加 得 :P(s)+ Cl2(g) PCl5(g)   Δ H3= Δ H1+ Δ H2=(-306-93) kJ/mol=-399 kJ/mol;根据盖斯定律,只要是始态和终态不变,无论是一步还是多步完成,反 应热不变。 答案:(1) Cl2(g)+P(s) PCl3(g) ΔH=-306 kJ/mol(3 分) (2)-399 kJ/mol(2 分) 等于(1 分) 17.(7 分)微型纽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有一种银锌电池,其电极分 别是 Ag2O 和 Zn,电解质溶液为 KOH 溶液,电极反应为 Zn+ 2OH--2e- ZnO+H2O,Ag2O+H2O+2e- 2Ag+2OH-。 根据上述反应式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使用过程中,电解质 KOH 被不断消耗 B.使用过程中,电子由 Ag2O 极经外电路流向 Zn 极 C.Zn 是负极,Ag2O 是正极D.Zn 电极发生还原反应,Ag2O 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2)写出电池的总反应式:  。 (3)使用时,负极区的 p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正 极区的 pH     ,电解质溶液的 pH     。 解析:由两电极反应相加得电池总反应式:Zn+Ag2O ZnO+2Ag,由总反应式知, 在使用过程中 KOH 不被消耗,A 错误;由电极反应式可知 Zn 是负极,发生氧化反 应,Ag2O 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由 Zn 极流向 Ag2O 极,C 正确,B、D 均错误。 电解质溶液为 KOH 溶液,使用时,负极区消耗 OH-,pH 减小,正极区产生 OH-,pH 增大,消耗和产生的量相等,H2O 的量不变,电解质溶液的 pH 不变。 答案:(1)C(2 分) (2)Zn+Ag2O ZnO+2Ag(2 分) (3)减小 增大 不变(各 1 分) 18.(9 分)钢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了解钢铁腐蚀的原因与防护方 法具有重要意义,对钢铁制品进行抗腐蚀处理,可适当延长其使用寿命。 (1)抗腐蚀处理前,生产中常用盐酸来除铁锈。现将一表面生锈的铁件放入盐 酸 中 , 当 铁 锈 除 尽 后 , 可 能 发 生 的 化 合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 (2)利用如图装置,可以模拟铁的电化学防护。①若 X 为碳棒,为减缓铁件的腐蚀,开关 K 应置于      处。 ②若 X 为锌,开关 K 置于 M 处,该电化学防护法称为      。 (3)上图中若 X 为粗铜,容器中海水替换为硫酸铜溶液,开关 K 置于 N 处,一段 时 间 后 , 当 铁 件 质 量 增 加 3 . 2 g 时 , X 电 极 溶 解 的 铜 的 质 量      (填“”或“=”)3.2 g。铁件表面镀铜可有效防止铁被腐蚀, 如果铁件部分未镀上铜,或镀层破损,镀铜铁比镀锌铁反而更易被腐蚀,请简 要说明原因:   。 解析:(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Fe2O3·xH2O,与盐酸反应生成 Fe3+,Fe3+会与 Fe 反 应生成 Fe2+。 (2)若 X 为碳棒,则需将铁件接电源的负极,即开关 K 置于 N 处。若 X 为 Zn,则 Zn—海水—Fe 构成原电池,其中 Zn 作负极,Fe 作正极,此方法称为牺牲阳极的 阴极保护法。 (3)粗铜中含有杂质,转移电子共 ×2=0.1 mol,故 X 电极溶解的 Cu 的质量 小于 3.2 g。若镀层破损,Cu 和 Fe 在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原电池,其中 Fe 作负极, 会加快 Fe 的腐蚀,而 Zn 和 Fe 在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原电池,Fe 作正极,得到保 护。 答案:(1)2FeCl3+Fe 3FeCl2(2 分) (2)①N(1 分)  ②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或牺牲阳极保护法)(2 分)(3)c(HS )>c(H+)> c ( S ) > c ( O H - ) ; N a 2 S O 3 溶 液 中 加 入 过 量 的 B a C l 2 溶 液 时 , B a 2 + + S BaSO3↓(白色),由于 c(S )减小,S 水解平衡左移,c(OH-)减小,酚酞 褪色。 答案:(1)大于(2 分)(2)c(Na+)>c(HS )>c(H+)>c(S )>c(OH-)(3 分) (3)产生白色沉淀,且红色褪去(2 分) (4)在 Na2SO3 溶液中,S 水解:S +H2O HS +OH-,溶液呈碱性,滴入酚酞,溶 液变红;加入 BaCl2 溶液后,Ba2++S BaSO3↓(白色),由于 c(S )减小,S 水解平衡左移,c(OH-)减小,酚酞褪色(3 分) 22.(8 分)已知室温时,0.1 mol·L-1的某一元酸 HA 在水中有 0.1%发生电离,回 答下列各问题: (1)该溶液的 pH=     。 (2)HA 的电离平衡常数 K=      。 (3)升高温度时,K 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pH 将      。 (4)由 HA 电离出的 c(H+)约为水电离出的 c(H+)的     倍。 (5)若取 0.1 mol·L-1 HA 溶液与 0.1 mol·L-1 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 液体积的变化不计),测得混合溶液的 pH     (填“>”“7。 答案:(1)4(1 分)  (2)1×10-7(1 分)  (3)增大(1 分) 减小(1 分)  (4)106(1 分)  (5)>(1 分) A-+H2O HA+OH-(2 分)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