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页共 11 页
2019 年 10 月
绵阳南山中学 2019 年秋季高 2017 级 10 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谌容 审题人:童家珍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
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历史上溯到 1200 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军事
的防御思想正是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呢?
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
会,农业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
态。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
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
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
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与此相对,游牧民族
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生存所必需的主要方式,
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和征服在其文化
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概括来
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上
讲,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西方的军事理论是外向型进攻性的,
更强调军事技术的发展。
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中
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
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
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将“不第 2页共 11 页
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
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理论
和实践基础。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第三,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
的毁灭往往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图通
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历史表明:“大国
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会造成国家的衰落。
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元气大
伤,遭受严重挫败。正是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那句名言:“文明的死
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的关键,在于它们
只求一味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辙。
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
中,中国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入对方腹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撤到中国
境内或边境控制线以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国强必霸”之路。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8 年第 10 期王卫星《中国为何采取防御性国防政策》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杜甫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具体表现了中
国军事的防御思想。
B. 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力。
C. 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即中国文化本
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D. 正是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
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
2. 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论述中国军事防御思想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时,作者指出不同的生
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
B. 本文第三段以典型事例论证了中国的防御性战略军事思想既有历史的文化基因,
又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C.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即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问题,最后明
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先破后立,层次分明。
D.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
可以用来佐证“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
3. 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中国“和合”思想的一项是( )(3 分)第 3页共 11 页
A. 早在 2000 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天
人合一”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把“兼爱”“非攻”视为实现人
际和谐与国际和平的根本途径。
B. 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
和文明。
C. 明代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
不能众欺寡、强凌弱。”给所经国家及横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与繁荣。
D.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
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自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向南经曹娥江至剡
溪,最终至石梁而登天台山,全长约 200 千米的“浙东唐诗之路”,留下诗篇无数,
天台就是诗路的目的地。《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收载的 2200 余名诗人中,先
后有 300 多人吟诵天台山,留下 1300 多首诗歌。而特色小镇建设加快了唐诗“物化”
的步伐。天台以北,在琼台仙谷光怪陆离的崖壁上,一首首描绘天台山风光的诗句
将人拉回千年前的盛世大唐,以石梁景区为核心,天台“云端•唐诗小镇”呼之欲出,
天台以西,唐代诗僧寒山子曾在此隐居 70 余年,著《寒山集》。依托寒岩、明岩、
寒山寺等景区集中的资源优势,“寒山小镇”跃然纸上。刻石立碑、建馆塑像、景
观复原、影视拍摄、建立唐诗书院、制作创意产品,该县通过多种方式,使“诗路
文化”在特色小镇中再现。
(摘编自《“诗与远方”犹在 随唐诗游天台》,《光明日报》2019 年 2 月
17 日)
材料二:
国家级特色小镇分类占比统计
特色小镇分类很多,其中文旅特色小镇最受人们欢迎。文旅特色小镇的最初形态
是以江南六大古镇和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为代表的古城古镇,这个时期对古城古第 4页共 11 页
镇以观光为主。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文旅特色小镇从单纯的观光游升级为休闲
度假游,无论是人文景观的游览还是风俗文化的体验都可以在文旅小镇享受到。
(摘编自《文旅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及开发模式分析》)
材料三:
事件:据《人民日报》报道,位于四川成都市成华区的仿古特色街区龙潭水乡,
投资巨大,占地面积达 220 亩,历时 4 年打造,街区内是清一色江南仿古式建筑,
曾被誉为成都的“清明上河图”。景区刚开业的时候很热闹,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但好景不长,如今,酒店、婚庆基地、饭店等绝大多数商铺纷纷关门,平时游人很
少。
微评一:龙潭水乡失败之处在于其东施效颦,既没有自己的旅游特色,也没有自
己的文化底蕴,连可以附会的人文典故、历史建筑都没有,只是花巨资打造的一个
仿古小镇,这也注定了它行之不远。
微评二:不难发现,这一现象并非特例。一些地方不顾实际,缺乏科学规划,投
入巨资打造仿古小镇。表面上看古色古香,有小桥流水、复古宅院、雕梁画栋,实
则缺乏文化底蕴和独特性。
微评三:打造传统文化旅游产业应谨慎,不能简单模仿、生搬硬套,还是要尊重
市场规律,需要精细筹划建设,结合本地文化资源,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
产业,这样才能吸引游客,才能将旅游产业做得更长远。
(摘编自《特色小镇建设,要防止跑偏走样》,《广西日报》2019 年 2 月 15 日)
材料四: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旅游有着良好的向往和期盼。有
资料显示,由于投资大、周期长、规划设计同质化严重、缺少独特的文化创意和内
涵等因素,全国 3 万多家景区中,有 8 成左右面临亏损困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的是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以来营收颇丰,远超预期。而资料显示,内地有 70%的
主题公园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只有 10%实现盈利。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迪
士尼的独特创意。该乐园收入中,1/3 来自门票、1/3 来自酒店、1/3 来自独特的文
创商品,其创意带来的诸多原创卡通人物形象,引得全球几十亿人热烈追捧。而且,
其创意还持续地注入新价值:《冰雪奇缘》上映后不到一年,影片中的一款公主裙
仅在美国就售出 300 万条,同时,其特许经营权也让它赚了一大笔。而国内的一些
主题乐园往往更注重买过山车等游乐设备和出售商品房,很难有真正受人青睐的独
特创意。
(摘编自《仿古小镇别总在同一条河里“湿鞋”》,《工人日报》2019 年 2 月
13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第 5页共 11 页
A.唐诗“物化”是天台建设“云端•唐诗小镇”“寒山小镇”等特色小镇的重要举
措之一,这也凸显了“诗路文化”的特色。
B.从“国家级特色小镇分类占比统计”看,旅游发展型、历史文化型与工业发展型
是目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最多的类别。
C.龙潭水乡案例表明,没有自身文化底蕴,只懂得东施效颦而打造起来的仿古小镇,
缺乏内涵和特色,很难走得更远。
D.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富裕起来的国人对旅游有强烈的向往和期盼,所以国家级特
色小镇中文旅特色小镇最多也最受欢迎。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浙江天台县在唐诗上做文章,其特色小镇中的刻石立碑、建馆塑像、景观复原、
影视拍摄等文创方式都融入了唐诗元素。
B.人们到文旅特色小镇,由最初单纯的古城古镇观光游升级为休闲度假游,这种转
变与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有关。
C.从上海迪士尼的成功经验来看,一些主题乐园想要盈利就要有独特的文化创意,
要在园区内修建酒店,开发文创产品。
D.四则材料虽然在侧重点上各不相同,但基本上能表明目前文化特色小镇的发展现
状、发展前景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6.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一些地方遭遇困境。请根据上述材料,给这些地方提出建设
特色小镇的合理化建议。(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玉 麒 麟
焦 辉
老人把哑巴兄弟的手放进邵林手里,用力摁。邵林说:“爹,我给叔养老送终。”
老人笑了笑,咽下最后一口气。邵林按乡村习俗埋了父亲,哑巴叔拖着瘸腿送棺到
坟地。第一锹土落在硬木棺材上,哑巴叔哭昏了过去。第 6页共 11 页
邵林收拾旧物。哑巴叔佝偻着背蹲在枣木门槛上,怀里抱着邵林父亲的遗像,
刀刻般的皱纹藏满秋阳的余晖。邵林从父亲枕头下翻出一个小铁盒,打开,一个红
绸卷,展开,一根白色羽毛。邵林看不出是什么鸟的羽毛。没听说父亲生前喜欢鸟
啊!怎么会珍藏一根白色鸟羽呢?邵林不解。母亲早已过世,只好问大姐。大姐电
话里很嘈杂,说:“鸟羽毛?不知道啊。”邵林想,既然老人把白羽珍藏,一定有
他的道理,也说明它是老人生前喜爱之物。邵林就把白羽放进旧衣旧被褥,拿去河
边焚烧了。豫东乡村习俗,过世人的衣物一般不能留过头七,要寻个僻静处烧掉。
邵林回城时把哑巴叔从老家逊母口邵家营子带走了。他联系了一家老年公寓,
把哑巴叔安顿好。哑巴叔很安静,一直抱着邵林父亲的相片。
哑巴叔一辈子没找到老婆,一直住在邵林家。邵林父亲对这个兄弟好,衣食相
同。哑巴叔知恩德,吃罢饭就拖着残腿下田干活。年月晃晃悠悠过去了。邵林母亲
去世后,他父亲和哑巴叔一起生活,倒也是个伴儿。
领导喜欢鹌鹑,邵林下班就跑去东关小同街寻。小同街是个背街,街上有个鹌
鹑市。想学习鹌鹑知识,这里可是个好去处。有个细白眉毛老者,腰间一溜四个色
彩各异的鹌鹑袋子,大家都喊他老白。有人把着鹌鹑问:“老白,看看我这个品相
咋样?”老白斜睨眼,嘿嘿笑,摇头,说:“麦鼻,蒜头,下品。”又一人敬烟举
鹌鹑:“老白,您给掌掌眼。”老白接过烟,有人打火。老白吞吐口烟,指着鹌鹑
的眉,说:“黄须同金,白银一线。可惜啊,阔过额顶了,眉硄,一见诸鹑先躲藏。”
有个粗汉不服气,问老白:“你到底见没见过上品鹌鹑?不要只会背书格子忽悠!”
老白冷哼一声,长脸上满是不屑,说:“我打小跟父亲走街串巷,七八岁时就在逊
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见过玉麒麟。”
邵林听见逊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忙凑到近前。老白说的豆腐铺是他祖父开的,
邵林祖父的豆腐铺是邵家营子历史上唯一的一家,做豆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每
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煮豆子,天一亮就要拿出去卖,邵林父亲没有子承父业。人
群听见“玉麒麟”也纷纷聚拢过来。粗汉不肯示弱,说:“‘玉麒麟’不就是白鹌
鹑吗,打斗时不定咋样呢,好多事都是看景不如听景。”
老白叹口气,神色黯然了,说:“可惜啊,‘玉麒麟’还没调养,就被开豆腐
铺那人的儿子吃了。”人群也发出惋惜的嘘声。老白又说:“听我父亲讲,那人原
打算把‘玉麒麟’献给伪县长刘金坡,换回骂日本人的商铺许老板,‘玉麒麟’没
了,许老板被狼狗咬死了。那人气得一棍子打断了儿子的腿。听说那人的儿子还是
个哑巴。”
邵林听到这里,忽然想起父亲珍藏的那根白色羽毛。那根羽毛会不会是老白口
中“玉麒麟”身上的?可惜那根白羽已经焚烧。要是“玉麒麟”的羽毛,父亲为什
么珍藏呢?哑巴叔的腿,也一定是祖父打断的。邵林没见过祖父,他出生前,酗酒
的祖父已醉死在河里。第 7页共 11 页
没等邵林精通鹌鹑经,单位领导被双规了。邵林不再去小同街。
几年后的一天,哑巴叔到了落叶之秋。他很虚弱,用手比画着,想吃什么东西。
邵林脑海中闪过那根白羽,忙打车去小同街,买了只鹌鹑,炖好。
哑巴叔吃了一块鹌鹑肉,笑了笑,咽气了。
后来邵林不止一次想,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一根白色羽毛”为行文线索,围绕邵林对它生疑、解疑来展开故事,情
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B.邵林祖父虽没直接出场却性格鲜明。他勤劳肯干,为人仗义,脾气粗暴,心狠手
辣,一棍子就打断了偷吃了鹌鹑的儿子的腿。
C.小说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细白眉毛”“腰间一溜四个色彩各异的鹌鹑袋
子”,寥寥几笔就使“老白”带上了传奇色彩。
D.小说以“玉麒麟”为题,借老白的口讲述“玉麒麟”的前朝故事,反映出个人命
运与国家命运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
8.小说中邵林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9. 小说以“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为结尾,这样处理有
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王徽,字尚文,应天人。天顺四年进士。除南京刑科给事中。宪宗即位数月,
与同官王渊等疏陈四事。末言:“自古宦官贤良者少,奸邪者多。若授以大权,致
令败坏,然后加刑,是始爱而终杀之,非所以保全之也。愿法高皇帝旧制,毋令预
政典兵,置产立业。家人义子,悉编原籍为民。严禁官吏与之交接。惟厚其赏赉,
使得丰足,无复他望。此国家之福,亦宦官之福也。”
其冬,帝入万妃谮,废吴后,罪中官牛玉擅易中宫,谪之南京,徽复与渊等劾
之曰:“陛下册立中宫,此何等事,而贼臣牛玉乃大肆奸欺。中宫既退,人情咸谓
玉必万死。顾仅斥陪京,犹全首领,则凡侍陛下左右者将何所忌惮哉!内阁大臣,
身居辅弼,视立后大事漠然不以加意。方玉欺肆之初,婚礼未成,礼官畏权,辄为
阿附。及玉事发之后,刑官念旧,竟至苟容。而李贤等又坐视成败,不出一言。党
恶欺君,莫此为甚。请并罪贤等,为大臣不忠者戒。臣等职居言路,不为苟容,虽第 8页共 11 页
死无悔,惟陛下裁察。”
诏谓妄言邀誉欲加罪诸给事御史交章论救乃并谪州判官徽得贵州普安侍郎叶盛
编修陈音相继请留不纳。最后御史杨琅言尤切,几得罪。
徽至普安,兴学校教士,始有举于乡者。却土官陇畅及白千户贿,治甚有声。
居七年,弃官归,言者屡荐,终以宦官恶之不复录。弘治初,吏部尚书王恕荐
起陕西左参议。逾年,谢病还,卒,年八十三。
(节选自《明史•王徽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诏谓妄言邀誉/欲加罪诸给事/御史交章论救/乃并谪州判官/徽得贵州普安/侍郎
叶盛/编修陈音相继请留/不纳
B.诏谓妄言邀誉/欲加罪诸给事/御史交章论救/乃并谪州判官/徽得贵州普安/侍郎
叶盛/编修陈音相继请/留不纳
C.诏谓妄言邀誉/欲加罪/诸给事/御史交章论救/乃并谪州判官/徽得贵州普安/侍郎
叶盛/编修陈音相继请留/不纳
D.诏谓妄言邀誉/欲加罪/诸给事/御史交章论救/乃并谪州判官/徽得贵州普安/侍郎
叶盛/编修陈音相继请/留不纳
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
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B.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服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
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后人用“司马青衫”形容极度悲伤。
C.既望:过了望日,即农历十六。古人根据天上有没有月亮和月亮的圆缺来记时,
农历每月十五为望,农历每月初一为晦,每月最后一天为朔。
D.先:已故的,称呼死者的敬辞。如“先珠大哥”指已经去世的贾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徽耿直敢言,明宪宗即位几个月,王徽就和其他官员上书陈事,认为宦官奸邪
者多,不能授大权给他们,只能丰厚奖赏,严令禁止官吏与宦官勾结。
B.宪宗听信万妃谗言,废除吴皇后,宦官牛玉被贬谪到南京,王徽上书弹劾,认为
牛玉胆大妄为,罪该至死,如今的处罚会让皇帝身边的忠臣产生顾忌。
C.在擅易中宫的事情上,王徽认为内阁大臣对此事漠然置之,礼部官员畏惧权势,
刑部官员念及旧情,李贤等人又坐观成败,都有过错,应一并惩罚。
D.王徽遭贬普安,治理很有名声,兴办学校教化士人,使当地有人中举,他弃官后,
虽屡被推荐,但因宦官厌恶不被录用,直至弘治初年才被起用。
13.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愿法高皇帝旧制,毋令预政典兵,置产立业。(5 分)第 9页共 11 页
(2)臣等职居言路,不为苟容,虽死无悔,惟陛下裁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逢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
注:簪,冠簪;弁,礼帽。二者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首联写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山中生活的回忆,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
B. 颔联中诗人感叹岁月流逝,黑发已变成白发,自己钟情的白云芳草也已经久违。
C. 颈联中诗人现在公务缠身,偶尔才能与酒友出去春游的生活状态,与昔日在山林
中与僧人长夜静坐的宁静闲适形成对比。
D. “昨日”句写诗人听闻李端已到京城,点出写作背景,暗合题中“见赠”二字。
15.诗歌末句对朋友的叮嘱劝告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
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 , ”
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2)《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 ”。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先强调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后由个人说
到国家,提出一旦“ , ”,国家就必定灭亡的论断。
第 II 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的山水,它
是作者幻化出的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找到“桃花源”。
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
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
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 地
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第 10页共 11 页
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
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 16 年后的 57 岁时写成 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
政治家,却勾勒出—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
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
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
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D.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D.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
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
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
模式、人生哲学,在后人心中深深地植根。
D.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
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20.下面四种情境中,有五处语言表述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情境一:同学聚会给老师的邀请函:“老师的深恩我们依然铭记于心。敬爱的
老师,我们都想再次倾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
情境二:教师节来临,学生发给老师的短信:“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
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
情境三:自主招生推荐信:“兹有我校高三(17)班李华同学,拟参加贵校自
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高,喜好文学,酷爱写作,担任校刊《群
芳》主编,并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贵校文学院的垂
爱。特此推荐。”
情境四:某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关于改造网络电视线路的通知:“5 月 6 日市广第 11页共 11 页
播电视局网络电视服务中心将派人到各户安装网络电视入户盒,各户得留个人,感
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①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
21. 仿照画横线的句子,从下列作品中选择三个人物,另外续写 3 句话,构成一组
排比句。要求符合名著内容,句式基本一致,每部作品只能选择一个人物。(6 分)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红楼梦》 《哈姆雷特》 《家》 《呐喊》
在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文学大师们刻画了许多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可
笑,或可爱;或可悲,或可鄙;或可叹,或可怜;或可敬,或可惜。正如唐吉诃德,
不合时宜的冒险让人觉得可笑,而不畏艰难的勇气又让人觉得可爱;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材料一: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联合多
部委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7 月 22 日,“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
活动组委会公布了 722 名候选人信息。品读这些候选人的事迹,我们能感受到他们
每一个人都是勤勉务实的劳动者,脚踏实地的奋斗者,也是朴实无华的追梦人。这
些人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奋斗的内涵。
材料二: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引导学生立
鸿鹄志,做奋斗者。”
材料三:曾有两则新闻因为主人公极不平凡的奋斗经历引发关注:一则是云南小伙
崔庆涛收到北大通知时,正在工地上拌砂浆;一则是河北女孩王心仪以 707 分的成
绩被北大录取后,写了一篇题为《感谢贫穷》的文章。他们不被现实所困、用奋斗
来成就梦想的青春姿态打动了众人。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华英中学”)高三学生写一篇以“青春与
奋斗”为主题的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
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