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通史版高考历史复习(二)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课时检测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通史版高考历史复习(二)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课时检测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课时检测(二)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石家庄模拟)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  )‎ A.均主张社会变型     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否定了传统观念 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解析:选D 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均太绝对,故排除。‎ ‎2.(2018·昆明一中检测)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解析:选C 孔子主张“贵贱有序”、“爱有差等”,并没有淡化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故A项错误;“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是为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而非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故B项错误;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以血缘亲情为基点,强调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使礼制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相适应,故C项正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3.(2018·孝义摸底)老子的名言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这反映了老子(  )‎ A.以德治民的思想 B.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 C.休养生息的思想 D.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 解析:选C 以德治民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老子的治国理念,不是老子的社会理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即无为而治,故C项正确;材料“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并不等同于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故D项错误。‎ ‎4.荀子主张,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相反,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这一主张体现了(  )‎ A.法治思想 B.礼治思想 C.仁政思想 D.民本思想 解析:选D 荀子认为“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未体现法治思想,故A项错误,D项正确;礼治思想和仁政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 ‎5.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选D 材料讲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而儒家强调德治和仁政,故A项错误;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墨家主张尚贤、节俭、兼爱、非攻,故C项错误;材料“蜂蚁社会”“法定程序”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及以法治国,该学派应是法家,故D项正确。‎ ‎6.“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  )‎ A.为政以德 B.严刑峻法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解析:选D 为政以德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儒家重视丧礼,与材料“其送死,桐棺三寸”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与法家严刑峻法无关,故B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材料“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茅茨不翦,采椽不刮”是说用茅草搭盖屋顶而不加修剪,用栎木做椽子而不经刮削,符合墨家的节用的主张,故D项正确。‎ ‎7.(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  )‎ A.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 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 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 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 解析:选B 诸侯争霸发生在春秋时期,其目的是实现局域性或者全国性的霸主地位而非全国统一,故A项错误;为适应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纵横家纷纷鼓吹“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故B项正确;引发战争不断的是各国间实力对比的消长而非政治改革运动,故C项错误;“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8.有学者指出:“‎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这说明(  )‎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解析:选B 汉代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此后,历代基本上推崇儒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百家思想中有些是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有些则不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9.《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的三百多首诗歌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每一部分各有侧重。下列篇章中具有“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等特点的是(  )‎ A.《关雎》 B.《公刘》‎ C.《鲁颂》 D.《伐檀》‎ 解析:选B 《关雎》是国风,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故A项错误;《公刘》叙述周祖先公刘带领周人由邰迁豳的经过,与材料中“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相符,故B项正确;《鲁颂》产生于鲁国曲阜一带与材料中“周王朝王城所在地”不符,故C项错误;《伐檀》是国风,反映劳动者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讽刺,与材料中“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不符,故D项错误。‎ ‎10.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的诗歌体裁。材料表明(  )‎ A.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 B.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 C.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 D.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解析:选D 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的说法太绝对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楚辞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楚国霸业有利于楚辞的出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的诗歌体裁”可以得出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故D项正确。‎ ‎11.如图为山西陶寺遗址(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朱书扁壶。有学者考证朱砂刻画的符号为“文”字。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 A.长江流域的原始制陶业发达 B.刻画符号可能是文字的起源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C.釉陶制品在经济生活中广泛使用 D.已经掌握“釉上彩绘”烧制技术 解析:选B 山西属于黄河流域,不是长江流域,仅一个朱书扁壶也不足以说明原始制陶业发达,故A项错误;作为史料,朱砂刻画的符号考证为“文”字,可以用来研究文字的起源情况,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介绍朱书扁壶的用途,无法说明其在经济生活中广泛使用,故C项错误;“釉上彩绘”烧制技术出现于唐朝晚期,新石器时代还没有掌握此技术,故D项错误。‎ ‎12.(2018·安徽十校联考)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 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 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解析:选D 材料中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会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同一个汉字出现多种写法,其原因正是由于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 ,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 ‎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加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孔子主张,据材料二“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得出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得出主张“仁”“礼”结合;墨家主张,据材料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得出官民无贵贱之分,“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主张兼爱非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时代局限性。‎ 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 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 ‎(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不义战争)。‎ 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示例一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示例二 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