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板块二 第 4 讲
(时间:35 分钟 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9·漳州质检,28)鸦片战争后,依附于外商的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至 60 年代买
办“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广州有不少失去垄断特权的行商纷纷到上海充当买办。据
此推知( )
A.广州行商最具买办职业优势
B.买办社会地位高于“四民”
C.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D.上海外贸地位逐渐提升
解析:D [据材料“依附于外商的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到买办“别成一业”可知买办
在当时经济活动中(对外贸易)占有较重要的位置,故选 D 项;材料强调买办在对外贸易中的地
位,未重点区分各地买办的职业优势,排除 A 项;据材料“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得
不出买办地位高于“四民”,排除 B 项;据材料“依附于外商的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不少
失去垄断特权的行商纷纷到上海充当买办”可知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被动的,排除 C 项。]
2.(2019·莆田一中月考,25)蒋梦麟在《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中写道“我的家乡余姚离宁
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
好又便宜。她们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还有些女孩则纺织发
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传统经济与近代经济并存
C.新的生产方式已占主导地位
D.传统的小农经济重获新生
解析:B [由材料“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可知农村手工业破
产,由材料“还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可知一些人加入新
兴行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农村在近代化进程中,旧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新的生产
方式又带来生机,故传统经济与近代经济并存,B 项正确;A 项中“完全”的说法错误,且自
然经济正在逐渐解体中,排除;材料强调农村中传统经济与近代经济并存,并不是新的生产
方式已占主导地位,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的小农经济重获新生,而是强调农村中传
统经济与近代经济并存,排除 D 项。]
3.(2019·临沂二调,9)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于保举名额和官职上有严格限制。随着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在此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
B.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C.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D.专制制度名存实亡
解析:B [根据材料“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
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举权的放松说明当时清朝中央集权
体制的削弱,故 B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故 A 项错误;湘、楚、淮
军等政治军事集团还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朝专制制度名存
实亡,故 D 项错误。]
4.(2020·桂林一模,28)据统计,从 1840 年到 1861 年止,至少出现了 22 种有关世界史
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夏燮的《中西纪
事》分析西方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 )
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
D.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
解析:C [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间中国至少出现了 22 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
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夏燮的《中西纪事》均反映了当时世界形势,这会推动国人重新审
视世界格局,故选 C 项;新思潮萌发推动国人开眼看世界,冲击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但这
种思想的理性化不能直接推动近代化运动,排除 A 项;材料中的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仅对当
时世界形势进行介绍,未认识到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且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
战后,排除 B 项;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是部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表现,但当时国
人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因而新思想不能反映广大国人的要求,排除 D 项。]
5.(2019·郑州二模,28)洋务派在 1865 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
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这
表明洋务企业( )
A.注重保障工人权益 B.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
C.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D.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解析:C [据材料“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可知 1865 年后的洋
务企业经营具有资本主义因素,故选 C 项;材料只涉及给工人工资,并未涉及保障工人的权
益,排除 A 项;材料虽然说明了实行雇佣劳动,按照技术高低定工资,这并不能说明已经脱
离了落后因素的影响,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是否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排除 D 项。]
6.(2020·唐山模拟,29)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
举的观点。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 )
A.体现了其中体西用思想
B.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
C.说明对发展实业的重视
D.指导了其洋务实践的开展
解析:D [由材料“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可以得
出曾国藩对经济的重视,结合所处的时代,可以得出其思想的转变与洋务运动密切相关,故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曾国藩重视经济,没有体现向西方学习的信息,排除 A 项;材料强调
四学并举,体现了对传统文化认可的同时强调经济的重要,没有否定传统文化,排除 B 项;
材料反映的是曾国藩对经济的重视,没有直接涉及发展实业,排除 C 项。]
7.(2020·三明模拟,4)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
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由此可以看
出,甲午中日战争对有识之士的影响是( )
A.开始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
B.开始寻找自强的道路
C.开始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D.开始研究政治改革
解析:D [由“甲午中日战争后”“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等,可知这是指甲午中
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 A、B 两项的表述早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就开始
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D 两项都可指救亡图存,但是根据所学可知,C 项包含在 D 项
中,故选 D 项。]
8.(2020·西城区一模,15)19 世纪 70—80 年代,清朝外交官郭嵩焘抨击西方对中国进行
侵略“其势日逼,其患日深”,同时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有商贾,
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并呼吁“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此思想( )
A.代表了洋务运动时期的主流认识
B.直接指导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C.反映出对待西方文明的理性态度
D.与义和团运动提出的主张一致
解析:C [据材料“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有商贾,造船、制器,
相辅以益其强”可知郭嵩焘认为要学习西方的器物,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 C 项;
据材料“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有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
可知郭嵩焘认为要学习西方的器物,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的突破,排除 A 项;1898 年戊戌变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义和团运动提出的主张是“扶清灭洋”,与材料学习西方观点不一致,排除 D 项。]
9.(2019·南充三模,28)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
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 1887 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
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 1905 年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
为清末改革做准备。这三次外交使团出国考察的变化反映了( )
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
B.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C.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D.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探索
解析:B [根据材料“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
次是 1887 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 1905
年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为清末改革做准备”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清朝逐渐走出国门,开始学习西方,体现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故选 B 项;材料只
体现晚清政府官员的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而没有反映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排除 A
项;材料只体现晚清政府官员的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而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
地化,排除 C 项;材料反映派出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
历使团”“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可知并非都是先进的中国人,排除 D 项。]
10.1900 年,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中,把被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指为“逆”“寇”
的洪秀全列为九大“考记”之一:“秦始皇考记、汉武帝考记……清三帝考记、洪秀全考
记。”这反映了《中国通史略例》( )
A.记载的全面性 B.对历史的辩证评价
C.编写的政治性 D.对历史的真实再现
解析:C [据材料“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中,把被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指为‘逆’‘寇’
的洪秀全列为九大‘考记’之一:‘秦始皇考记、汉武帝考记……清三帝考记、洪秀全考
记’”可知,这是以推翻清政府为政治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通过史学编写来宣扬自己的
政治主张,故选 C 项。]
11.(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六),29)1893 年,《北华捷报》称“现在华茶在英国只是作为
一种充数之物……许多茶商承认他们现在已经不卖华茶。”这反映出当时( )
A.英国对茶叶需求降低
B.英国对中国实行贸易壁垒
C.中国茶叶出口的衰减
D.华茶在英国面临竞争压力
解析:D [“1893 年,《北华捷报》称‘现在华茶在英国只是作为一种充数之物……许多
茶商承认他们现在已经不卖华茶’”体现了中国茶叶在英国的销售情况,说明中国茶在英国遭遇到竞争压力,故选 D 项;“现在华茶在英国只是作为一种充数之物”无法判断英国对茶
叶的需求情况,排除 A 项;“许多茶商承认他们现在已经不卖华茶”无法看出贸易壁垒的证
据,排除 B 项;“现在华茶在英国只是作为一种充数之物”只能说明英国对华茶需求下降,
不能说明华茶在其他地方也是同样的问题,排除 C 项。]
12.(2019·永州三模,28)1897 年,天津中西大学堂举行了全校运动会,共设 12 个比赛项
目:跑带跳一百码;赛掷重物;跑带跳二百二十码;先跑后长跳;先立后长跳;跑袋法;跑
围场一周;跑兼拾物;绕场围跑三周;持棍高跳法;先跑后高跳;赛递物法。据此可知( )
A.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功能
B.全民健身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C.学校体育竞技活动的开展受西方文明影响
D.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
解析:C [据材料“1897 年,天津中西大学堂,……跑带跳二百二十码”,“码”是西方
计量单位,“中西大学堂”体现了西学对中国的影响,故选 C 项;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
体育内容,而非强调中国的传统体育,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讲述学校体育运动,而未涉及到
全民健身,排除 B 项;材料中主要围绕体育运动展开,未涉及到美德等方面,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19·徐州期中,22)近代中国史不同的历史分期体现出不同的叙事体系,历史观念
的更新也影响着历史分期的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在近代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
己的历史价值。太平天国政权本身的农村政治并不能为中国提供任何资本主义因素,但起义
者的战斗为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打以施展的新格局。相比之下,1840 年的鸦片战争
并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整体性的政治观念的更新和新经济因素的引进,而 1861 年因为有一系列
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
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王明前《中国近代史开端 1861 年说》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递进过程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
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同时,又促成了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维新派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挽救民族危机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进
行改革,奋起救亡。这对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迅速形成了一个群
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
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因此,就严格意义来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
(1)据材料一,说明作者以 1861 年标志性事件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理由。(4 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8 分)
(3)运用上述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3 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
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可知,作者以 1861 年标志性事件作为中国近代
史开端的理由主要是因为这一年出现了政治观念的更新和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2)根据
材料二“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
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可知将“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
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是因为甲午战争以后开始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社会思潮的
转化,从而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的开展。(3)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无
论是将 1861 年作为近代史的开端还是将甲午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其原因都是因为带来了
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所以讲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要从社会性质变化的角度展
开论述,即政治上主权的破坏,如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等;经济上面临列强侵略,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思想上开始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等。
答案:(1)理由:政治观念的更新;新经济因素的引进。
(2)依据: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社会思潮转化;促使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救亡运
动开展。
(3)政治: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如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协商关税,破坏中
国关税主权;五口通商,破坏中国贸易主权。
经济:列强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如列强向中国输出工业品,中国土货滞销,手工
业走向衰败(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如新思潮的萌发(或师夷长技以制夷)。
14.(2020·潍坊模拟,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抵达现代化的途径大致有两类不同类型。一种是由于
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过程的社会变革道路,其外来影响居于次要地位,
这称为内源现代化。一种是指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
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的道路,其内部创新居于次要地位,称为外源现代化。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史论结
合)
解析:解题关键要弄懂近代化的含义和近代化的产生方式,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
据所学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关于“观点”,属于开放性设问,没有标准答案。可以选择“内
源现代化”或“外源现代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重点可以结合中国相关史实展开分析
和认知。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关于“内源现代化”,要从中国内部力量发展方面展开论述,
可涉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内容。关于“外源现代化”,可以从工业文明对中国冲击的角度分析。结尾要附上总结性、点评性语言,以升华所持观点。
答案:示例(以中国为例):观点:中国属于内源现代化。
论述:英、法等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内忧外患,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
引进西方技术办近代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开设新式学堂,迈出了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第
一步。甲午战败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宪制,发展资本
主义工商业,改革教育制度,虽以失败告终,但它有利于社会进步,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一步。1911 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
心,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
总之,中国的近代化,是一系列先进个人、先进阶级积极探索,不断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当然西方列强的侵华,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