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一部分板块二第7讲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一部分板块二第7讲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Word版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部分 板块二 第 7 讲 (时间:35 分钟 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20·龙海模拟,15)《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 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 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 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 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解析:D [《共同纲领》在 1949 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私营经济发展,1954 年 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要求社会主义改造,这体现了中国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故 D 项正确;1954 年宪法并不是对《共同纲领》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与发展,故 A 项错误; 《共同纲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故 B 项错误;《共同纲领》由政协会议通过,故 C 项错误。] 2.(2019·南京三模,12)1949 和 1950 两年间,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间的贸易曾一度 恢复和发展,甚至出现了中国的公私贸易机构还同在华的外国工商业者,陆续订立了各种贸 易合同及加工订货合同。但到 1950 年底,这些贸易基本就不存在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苏联的大力援助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帝国主义的封锁 D.国民经济的调整 解析:C [由材料“但到 1950 年底,这些贸易基本就不存在了”这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包 围封锁,故选 C 项;材料反映的是 1950 年与帝国主义之间的贸易不存在了,与苏联援助无关, 排除 A 项;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从 1953 年开始,排除 B 项;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在 20 世纪 60 年 代初,排除 D 项。] 3.(2020·信阳一模,9)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 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基于这种认识,鲍泰利断言的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 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鲍泰利断言的中国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A [根据材料“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 有史 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皮特• 鲍泰利教授断言的中国 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 A 项正确;B 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材料“民主的要 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不符,排除;C 项涉及的是基层民主,与材料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 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党制度,而是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 D 项。] 4.(2019·黄山二检,31)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 总学生中的占比,从比值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  ) 时间 1949 1953 1956 文科学生占比 33.10% 14.90% 9% A.国家发展工业的需要 B.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所导致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需要 解析:A [1949—1956 年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不断 下降,这是受到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此时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故选 A 项;材料 强调文科生占比不断降低,不涉及教育体制,排除 B 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 1956—1966 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 C 项;国家调整高校专业而不是国民经济,排除 D 项。] 5.(2019·上饶二模,30)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驻香港总领事下属新闻动员和策划内地赴 港流亡知识分子创作大量文学作品,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 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如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这种现象说明(  ) A.中美意识形态对立扩展至文化领域 B.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C.“一边倒”政策加剧美国对华敌视 D.思想文化宣传成为冷战的主要手段 解析:A [通过题干中的时间点“20 世纪 50 年代”及“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 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可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美意识形 态的对立扩大到了文化领域,故选 A 项;“两大阵营”指的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而在题干中只是提及了中国和美国,排除 B 项;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采取对华敌视态度, 主要是二者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并非“一边倒”政策,排除 C 项;“冷战”的手段主要政治 和经济两方面,而非思想文化方面,排除 D 项。] 6.(2020·和平区一模,9)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新中国的工业化(  ) 重工业类 数量(个) 轻工业类 数量(个)黑色冶金(钢铁)工业      15 纺织工业 53 有色金属工业 31 食品工业 34 电力工业 113 医药工业 4 煤矿工业 194 造纸工业 10 石油工业 13 其他轻工业 7 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 C.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 D.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 解析:B [据材料“电力工业、煤矿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可知这些工业既有重 工业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又有轻工业关乎国计民生,因此这些企业与国家战略发展相结合, 故选 B 项;依材料,工业建设涉及到轻、重、农等,比例协调发展,排除 A 项;依上表,除 了资源型工矿建设外还有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排除 C 项;材料集中在重工业,而非军事工业, 排除 D 项。] 7.(2019·杭州期末,25)年画能够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下图是一幅 20 世纪 50 年代的年 画《入社》,描绘了农民带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的情境。它主要反映了(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B.农民对“大跃进”运动的支持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行 解析: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个体私营企业变为国有经济,与农民带 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不符,故 A 项错误;大跃进是指制定高指标、浮夸风和共产风,是在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实行的,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入社》和农民带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 可知反映的是农业实行集体化,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故 C 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是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与材料“农民带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不符,故 D 项错误。] 8.(2019·莆田二模(A 卷),31)1961 年,安徽省宿县等地的农民提出把田地包给社员耕种, 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制度。到 1962 年 7 月,全国大约 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 户”。这一做法(  )A.拉开农村体制改革序幕 B.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C.巩固了人民公社化体制 D.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解析:B [根据材料“到 1962 年 7 月,全国大约 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可知 这一做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故选 B 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 施拉开农村体制改革序幕,排除 A 项;根据材料“到 1962 年 7 月,全国大约 20%的农村实行 了‘包产到户’”可知这一做法冲击了人民公社化体制,排除 C 项;一五计划保障了工业化 战略实施,排除 D 项。] 9.(2019·揭阳二模,31)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技术革命的模式经历了一个由“土 洋并举”向“以土为主”的变化过程。“洋”就是依靠尖端科技人才,实现科技革命性突破, “土”是依靠群众智慧,发明“土办法”,制造尖端产品。这一变化(  ) A.激发人民群众勇攀科技高峰的热情 B.打击了科技人才研究科学的积极性 C.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D.是“大跃进”运动在科技领域的体现 解析:D [题干“中国科学技术革命的模式经历了一个由‘土洋并举’向‘以土为主’ 的变化过程”且抓住时间“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特别是“‘土’是依靠群众智慧,发明‘土 办法’,制造尖端产品”,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大跃进”的冒进思想,故选 D 项;“大跃进” 时期群众形成一种不切实际的“狂热”,排除 A 项;“大跃进”时期并没有遏制科技人才的研 究,排除 B 项;“大跃进”时期,我国科技没有出现科技巨大飞跃,排除 C 项。] 10.(2019·宁德二模,30)从 1963 年起,我国在工业部门试办托拉斯,即按行业和协作关 系,把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联合组成专业性大公司,并按经济办法实行管理。截至 1965 年,煤炭、汽车、烟草等行业组建全国性托拉斯 12 家,一些省市也组建了 11 家地方性托拉 斯。托拉斯的试办是(  ) A.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大胆尝试 B.协调国民经济比例的有益途径 C.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重大举措 D.探索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解析:A [据材料“我国在工业部门试办托拉斯,……并按经济办法实行管理”,这在一 定程度上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胆尝试,故选 A 项; 材料是在工业部门进行的改革,没体现协调国民经济比例,排除 B 项;在工业部门用经济办 法管理经济,而不是调整工业布局,排除 C 项;国家资本主义是 1953—1956 年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之路,1963 年已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条件下试办托拉斯的性质姓“社”,排除 D 项。] 11.(2019·吉林百校联考)1964 年 10 月 19 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 “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 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解析:C [1964 年我国国防事业刚刚发展,没有建立起全方位的国防体系,故 A 项错误; 1964 年 6 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但与材料时间 不符,故 B 项错误;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 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了西方核垄断,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在军事 技术上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不是“科教兴国”的直接体现,故 D 项错误。] 12.(2019·济南二模,10)邓小平曾说:“其实,拨乱反正在 1975 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 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 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邓小平所谓的“唱反调”的含义是(  ) A.全面整顿触及“四人帮”的经济利益 B.全面整顿与当时政治、思想路线相悖 C.推行拨乱反正,形成了正确的组织路线 D.直接挑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张 解析:B [本题旨在考查“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题眼是“1975 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75 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质上是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 倾错误,这与当时的政治、思想路线是相悖的,故 B 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19·南京、盐城二模,22)统购统销,从 1953 年开始,到 1992 年底停止,共施行 了 39 年。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953 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 就业人数激增,支出粮食 587 亿斤,赤字达 40 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 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 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 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根据现有情况,处理办法只能是:在农村实行征 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被称为“统购统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 3 卷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 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每年用于物价补贴 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 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1988 年 5 月 19 日)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10 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统购统销的历史影响”写一篇小论文。(15 分) (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1953 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得出国家推行“一 五”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根据材料一“支出粮食 587 亿斤,赤字达 40 亿斤”得出严重的 粮食危机;根据材料一“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 急于出售”得出农民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及惜售;根据材料一“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 得出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根据材料一“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得出 一些商人抢购囤积粮食。(2)首先要明确主题,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材料主题是“统购统销” 政策,材料一是背景,材料二是弊端,因此这一政策具有双层影响,然后结合史实从积极和 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答案:(1)背景:国家推行“一五”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 农民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及惜售;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一些商人抢购囤积粮食。 (2) 观点 论述 积极 作用 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 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 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统购统销”政 策具有双重作用 消极 作用 违背了价值规律; 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拉大了城乡差距。 总之,在当时是最佳方案,但从发展的角度,它的废除也是必然的。 14.(2019·湖南十三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 1949 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 第三节 中共政权的演变 一、中共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民国 55-65 年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摸索 四、创造两岸双赢,华人屹立世界 1.两岸关系的发展 A.军事冲突时期(38-67 年) B.冷战对峙时期(68-75 年) C.交流对谈时期(76 年迄今) 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 A.国际因素 B.中共对台政策 C.台湾内部因素 3.两岸交流的现况 4.当前的两岸问题 焦点:统独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 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理由从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角度回答。从政治角度来看,可以增加“冷战”与台海关系,理由从美苏 全面“冷战”,台海分裂角度回答。可以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理由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 分,一个中国原则角度回答。 答案:建议一: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 理由:新中国成立,经过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1956 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建议二:增加“冷战”与台海关系。 理由:战后,美苏全面“冷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中国 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加剧台海分裂程度。 建议三: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 理由: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 府,已为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公认。(只要言之成理,皆可适当给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