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板块四 中外关联一
(时间:35 分钟 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20·巴中模拟)凯伦·阿姆斯特朗在《轴心时代》一文中认为:800BC 年至 200BC 年
之间,尤其是 600BC—300BC 间是人类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
期。古希腊的先哲和中国先秦百家诸子几乎同时都把关注的目标转向了( )
A.宗教神学 B.自然哲学
C.社会现实 D.民主与科学
解析:C [根据史实,这一时间段东西方思想先哲都把关注重点转移到了社会现实方面,
故 C 项正确。]
2.公元前 6 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 10 个地域部落取代了 4 个血缘部落。公元
前 3 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建立了官僚政治 B.打击了贵族政治
C.不利于中央集权 D.改变了社会性质
解析:B [嬴政建立了官僚政治,克利斯提尼建立了民主政治,故 A 项错误;二者都打
击了贵族政治,故 B 项正确;嬴政的措施有利于中央集权,故 C 项错误;克利斯提尼的改革
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故 D 项错误。]
3.(2020·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四,24)古代东西方都曾展现出对人类自身认识上的自觉,其
中主张正确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道德上的律己来调整社会矛盾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苏格拉底 B.老子 普罗泰戈拉
C.孟子 柏拉图 D.庄子 亚里士多德
解析:A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以稳定社会秩序,苏格
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也主张用道德律己调整社会矛盾,
故 A 项正确;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没有强调道德律己,普罗泰戈主张“人是万物
的尺度”,忽视道德,故 B 项错误;孟子主张仁政、性善论,但没有提及人应以道德律己,柏
拉图主张按品德进行社会分工,不是用道德律己维护社会秩序,故 C 项错误;庄子继承老子
的自然无为思想,没有强调道德律己,亚里士多德也没有强调以道德律己来维护社会秩序,
故 D 项错误。]
4.(2020·天津五区县模拟)法的概念和理解因为学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人主张“法不
阿贵,绳不绕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有人指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
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还有人认为“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
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志。”这些关于“法”的论述分别出自( )A.韩非 黄宗羲 西塞罗
B.商鞅 顾炎武 孟德斯鸠
C.韩非 王夫之 西塞罗
D.荀子 黄宗羲 伏尔泰
解析:A [材料“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出自于《韩
非子》,材料“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出自黄宗羲《明夷
待访录》,材料“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
志”,出自于古罗马西塞罗的一句关于自然法的名言,故 A 项正确。]
5.(2019·延边质检)韩非子曾对法的特点有个精辟概括:法固、法显、法一;《十二铜表
法》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由此可见( )
A.两者法治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B.中国古代法律更多的重视了私人法律权益
C.中华法系曾受益于罗马法系
D.商品经济发展是二者共同的经济基础
解析:A [据材料“法固、法显、法一”“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可知两者法治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法律的权威性,故 A 项正确;材料“法固、法显、
法一”与私人法律权益无关,故 B 项错误;中华法系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固有的历史文化传
统,而不是受益于罗马法系,故 C 项错误;中华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小农经济,而不是商品
经济,故 D 项错误。]
6.(2019·无锡期中)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
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
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
阶层的出现( )
A.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解析:C [材料中“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
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表明不仅有利于统治阶级,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与下交流、
转换”不等于加重下层民众负担,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
的一个阶层”“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表明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故 C
项正确;“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推动社会转型发
展,是解决而非简单激化已有社会矛盾,故 D 项错误。]
7.(2020·怀化模拟)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
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 )A.小农经济的生产模 B.农民的购买力低下
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长途贩运呈现萎缩
解析:A [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封闭性等特点,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小农经济不能
够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导致同样的技术革新在不同的国家产生不一样的
结果,故 A 项正确。]
8.(2020·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有着极大的声誉,关于郑和的祠堂、庙
宇等当地纪念物,至今犹存。而美洲目前尚没有发现当地人为哥伦布修建的具有类似意义的
纪念物。这反映出( )
A.两者航海的不同目的导致了不同结果
B.郑和下西洋意义远大于美洲的发现
C.东南亚人民的文明程度高于美洲地区
D.美洲人没有认识到欧洲文明的先进
解析:A [郑和下西洋主要宣扬国威,与当地人民发展友好往来,哥伦布的远洋航行是
以侵略为目的,给美洲人民带去了灾难和奴役,两者航海的不同目的导致了不同结果,故 A
项正确。]
9.有学者指出:“美洲流入中国的白银,在 1586 年为 50 万比索(西班牙银元),以后迅
速超过 10 万比索乃至 200 万比索,在 1604 年达到 300 万比索,1622—1644 年大都在 200 万
比索至 300 万比索之间。”由此可知( )
A.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外于顺差地位
B.明朝政府未曾真正实施“海禁”政策
C.中国与美洲间的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D.美洲的发现直接推动中美贸易的发展
解析:C [由材料数据可以看出,明朝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呈现增长趋势,这说明中国与
美洲之间的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故 C 项正确。]
10.(2019·淄博摸底)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
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
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
家吧。”清代乾隆年间的袁枚在《子不语》中有一篇“山下的女人是老虎”的故事,与“绿
鹅”故事十分相似。两则故事都( )
A.体现了思想解放潮流 B.提倡男女平等思想
C.否定压抑人性的观念 D.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
解析:C [两则故事的主旨都体现出人性解放和思想解放的特点,而体现了思想解放潮
流的是薄伽丘的《十日谈》,故 A 项错误;提倡男女平等思想是薄伽丘《十日谈》的思想观念,
故 B 项错误;这两则故事强调的是反对压抑人性,故 C 项正确;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是近代中西方思想解放运动,故 D 项错误。]
11.(2019·惠州三模)清初,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
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右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
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
高的声誉。这反映了( )
A.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频繁
B.西方传教士在华影响力大
C.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D.闭关锁国政策还没有推行
解析:C [交流频繁不能从材料中看出,故 A 项错误;西方传教士因为朝廷不满而修改
地图,所以不能说明其在华影响力大,故 B 项错误;从修改地图,把中国放在中央,可以看
出中国以自己为中心,故 C 项正确;清朝初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故 D 项错误。]
12.(2019·北京西城期末)下列文物或老物件见证了历史变迁,其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
选项 文物或老物件 结论
A
兰州出土的“东汉书信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厚薄均匀,便
于书写。
“蔡侯纸”完全取代绢帛成为书
写材料
B
清代御窑督陶官唐英创制的《陶成图瓷板》,描绘了拉坯成型、
彩绘上釉、入窑装烧、束草装桶等工序。
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产品制作精
美
C
西班牙在南美殖民地制造的“西班牙银元”,明朝后期流入中
国,为《南京条约》赔款所用货币单位。
西班牙银元曾是国际流通的货币
之一
D
1951 年某村的木牌上记载:“徐××分到果实地一亩二分五
厘……”
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解析:C [A 项中“东汉书信纸”不一定是“蔡侯纸”,且仅凭“东汉书信纸”的质量状
况无法得出“蔡侯纸”完全取代绢帛成为书写材料的结论,故 A 项错误;B 项材料仅能说明
官营手工业工序繁多,不能说明官营手工业产品制作精美,故 B 项错误;C 项中“西班牙银
元”作为《南京条约》赔款所用货币单位,说明西班牙银元是当时国际流通的货币之一,故 C
项正确;D 项中材料体现的是土地改革的内容,无法体现农业合作化运动,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20·牡丹江模拟,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637 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仪制令》,其中一条规定:“凡
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后来依据这些原则衍生出一些具体条款:“不
得在街市走马”“不得在人众中走马”的规定,后世演化成为“限速”和“人车分流”等现
代交通规定;“以船载客,需事先订价,不得超载”的规定,在现代演化成为“禁止超载”的规定;“不得在中流索价”的规定,演化成为保护乘客交易安全的现代条款。此外,唐代
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唐律杂律》中亦载:“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由
此可见,在唐代,我国的交通管理立法原则已经和现今相差无几。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道路多为军备所设置,骑士们上马首先要从左侧进行,左侧路基会
稍高些便于上马,所以演变成为骑士“靠左走”。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将“靠左走”的“交通规
则”带到了整个欧洲。在 1300 年,罗马教皇卜尼法八世宣称“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时他还
规定,来罗马朝圣者需要靠左侧行走。欧洲的贵族仍大多保持靠左行走的习惯,而农民在赶
车挥鞭之时,坐在左边更顺手些,所以更多地选择从右侧行驶。欧洲在 18 世纪中期以前没有
明确的交通法律,主要依靠的是欧洲各国的习惯。
——以上材料摘编自《道路交通规则起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交通法规的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西方交通法规特点不同的原因并说明对
中西方产生的影响。(15 分)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不得在街市走马”“不得在人众中走马”的规定,后世演化成为“限
速”和“人车分流”等现代交通规定,“保护乘客交易安全的现代条款。此外,唐代对交通
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的信息归纳回答。依据材料二“多为军备所设置,骑士们上马首先要
从左侧进行”“欧洲的贵族仍大多保持靠左行走的习惯”归纳回答。(2)第一小问中国和罗马
不同的原因依据唐朝和罗马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所学中国从
教化了百姓,净化了社会风俗角度思考回答;西方影响从有利于天主教会对各国的控制以及
有利于罗马帝国的扩张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1)特点:中国:礼让为先;尊卑有序(等级秩序森严;封建礼教色彩浓厚);惩罚措
施严厉。
西方:与军事斗争有关;以习惯为主;等级差别明显。
(2)原因:中国: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西方:罗马以军事立国,对外战争频繁;宗教盛行,教会地位高;受传统习惯影响。
影响:中国:教化了百姓,净化了社会风俗;对后世道路交通规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有利于天主教会对各国的控制;有利于罗马帝国的扩张。
14.(2020·漯河模拟,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姜义华《文明的自信》一文中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
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
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
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
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
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还有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
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
究其古今中外历史,以上观点应该同样适应于其他文明。
分析材料,以“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
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全国 41 题模式,突破此类试题首先要提炼观点,依据材料中“中国
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是财富的流动性”
来提取观点,论证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和古代雅典梭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作用来分析回答即可,
最后要有总结语言。
答案:示例一:观点: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论述:战国时代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促进社会经济政
治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秦汉统一,为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古代雅典克利斯提
尼改革以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促
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增
添活力,推动社会进步,成为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示例二:观点:财富的流动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论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成功地推动了社
会转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古代雅典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削弱旧氏族贵族
的特权,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的提高,促进了古代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合理的财富(包括土地)流动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也是文
明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