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3小说阅读(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3小说阅读(Word版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限时集训(三) 小说阅读 (限时 30 分钟) 编者按   千变万化是人性,千言万语是人生。小说的魅力在于充分展现人生百态,在 于展现每个人对于痛苦、幸福、死亡和生存的深刻理解。成功的小说不在于让人 看后有多么快乐,而在于让人看后,对人性和人生都有一个细致的理解和感悟, 往往使读者为之流泪,为之反思,更为之震撼,小说写的是别人,却看到了自己 的身影!故此,人物从绝对的角度看,没有绝对的善恶好坏,更没有绝对的大人、 小人,都是你的影子,也是你所思所想、所经所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 未 遂 赖海石 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缓缓启动,晃晃悠悠地跟在老太太后面。 文化广场上,一群大妈随着音乐起舞。老太太远远站在她们后面,跟着做动 作:甩手、抬腿、扭头、弯腰……突然,老太太身体一歪,瘫软在地。 从停在广场边的破中巴上,跑下来两个中年汉子,抱起老太太,手忙脚乱地 按、压、掐了一阵后,急急慌慌地把老太太抬上破中巴。破中巴突突突喘着粗气 向医院驶去。 医院,急救室。 医生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抢救。一个护士高声喊:“家属, 去收费处缴费!” 中年汉子迟迟疑疑地向收费处走去。在收费窗口,中年汉子对护士说:“护 士,我是送老太太过来的,我不是家属。我有他儿子电话。我的手机打不了,我 报号码你打一下她儿子电话好吗?” 护士打完电话,往窗外一瞧,中年汉子早跑没影儿了。 三天后,小酒馆。 彭老板举杯:“任大成,来,我先敬你一杯。谢谢你把我妈送到医院,救了 她一条命。”又说:“我有一事不解,你为什么不用手机直接打我电话?为什么叫医院打?护士打电话的时候你为什么要跑掉?如果不查医院监控,我都不知道是 你送我妈来的医院。” 任大成说:“我的手机那时刚好出问题了,打不了。我跑掉是因为我有事要 办,怕医院误会,以为我是肇事者,抓住我不放。” 彭老板说:“哦,原来是这样。你是我的恩人,我会永远记住你的。另外, 欠你的那八十多万工程款,我一定想办法结清给你。你等我的好消息。来,我再 敬你一杯。” 这回彭老板没有食言,半个月后,他把八十多万元转到了任大成账户上。任 大成手下的二十多个工人师傅终于可以安安心心过个年了。虽然拖欠了两年多, 但事情总算有了圆满结果。把钱款分发给工人后,任大成打算请彭老板喝一次酒 表示感谢。 按响别墅门铃后,出来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爷子。 任大成疑惑地问:“请问彭老板在家吗?” “你是说这别墅原来的主人吗?”老爷子说,“他把别墅卖给我们了,他搬走 了。” 任大成很吃惊,难道彭老板为了结工钱把别墅都卖了?他拨通了彭老板的电 话:“彭老板,我到你别墅找你,才知道你卖了房子,你现在住哪里?” “我在老围租房子住。” 老围?任大成知道,老围可都是百多年前的土坯瓦房,而且是危房,没几个 人在那里住。难道彭老板穷到了这种程度?任大成说了句:“我过去找你。”也不 等彭老板回话,就挂断了电话。 老围路口。彭老板早已站在那里等候。 任大成说:“走,去你家看看。” 彭老板说:“看啥,想耻笑我落魄?走,喝酒去。”硬拉任大成进了旁边的小 酒馆。 任大成举杯:“彭老板,今天我先敬你,我代表二十多个工人师傅敬你,为 了给工人发工资,你把别墅都卖了,我们以后还跟着你干,你会东山再起的,别 墅会再回来的!” 彭老板声音有点哽咽:“我不是不知道你们的难处。我如果不是被别人骗了 二百多万,怎么会拖欠你们那么久……”任大成眼睛有点湿润,又举起一杯酒:“彭老板,我以前对你有误会,以为 你故意拖欠我们工资,我自罚一杯。”说着一饮而尽。 那天,在文化广场,任大成和另一个中年汉子本来是想绑架彭老板的母亲来 逼迫彭老板结清欠款的,没想到还没开始行动,老太太就突然晕倒了,他们只好 把她送到医院。否则……否则,任大成现在就不是坐在这里喝酒,而是蹲在大牢 里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写“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并非闲笔,而是为后 文发生的一系列“意料之外的故事”埋下伏笔。 B.动作描写是小说中的一大特色,如“中年汉子迟迟疑疑地向收费处走去”, 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地彰显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C.小说中任大成和彭老板在小酒馆喝酒时,两个人推心置腹地交谈起来,这 一情节充分地展现了二人真诚的性格特征。 D.小说通过任大成和彭老板之间跌宕起伏的故事,表现了“赞美纯朴善良人 性,批判社会中不诚信的丑恶现象”这一主题。 D [D 项,“批判社会中不诚信的丑恶现象”并非小说主题。文中的彭老板拖 欠工程款,是因为他被别人骗了二百多万,并非有钱不还。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纯 朴善良人性。] 2.小说在情节上环环相扣,构思巧妙。请结合小说简要梳理、概括。(6 分)                                                                                                                [解析] 解答本题,应紧扣题干中心词“情节”和“环环相扣”。小说开头直 接写了从小中巴车上下来的两个汉子救了晕倒的老太太。然后交代晕倒的老太太 是彭老板的母亲,彭老板欠救人的任大成一笔工程款,为感激任大成救了自己的 母亲,彭老板立刻还清了拖欠的工程款。接着交代彭老板所还的欠款,是他卖掉 自己的别墅所得的,情节发生了转折。结尾交代原来任大成因向彭老板要不到工 程款,本是想绑架彭老板的母亲来逼迫彭老板结清欠款的,碰巧老太太晕倒了, 这才救了人,这个结尾出人意料。考生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分析情节即可。 [答案] ①小说开头展现了一个常见的救人故事。②接着笔锋突转,被救的是 彭老板的母亲,彭老板良心发现,立刻还清了拖欠的工程款。情节再转,彭老板 还款,是卖掉了自己的别墅。③结尾再掀波澜,揭示出小说开头的“救人”事件, 竟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犯罪未遂案件。(每点 2 分) 3.小说结尾交代了事情真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 分)                                                                                                                [解析] 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结尾的形式特点 及表达效果,结尾与环境的关系,结尾和前文情节的关系,结尾对于表现人物形 象的作用,结尾对于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小说结尾交代了事情真相,原来任大 成本是想绑架老太太来逼迫彭老板还钱的,正巧老太太晕倒了,任大成这才救了 老太太。从情节上分析,这个结尾是补叙,这个补充交代的结局使小说的情节更 完整。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前面表现的是任大成的热心和善良,做好事 不留名,结局揭示出原委,原来任大成想绑架老太太,“救人”只是一个精心策划 的犯罪未遂案件,这也让读者看到了任大成的另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从结尾 的表达效果看,这个情节很是出人意料,因为结尾任大成的形象和前文完全不同; 同时这个结尾又在情理之中,从前文任大成的车一直晃晃悠悠地跟在老太太后面 可以看出,这是有目的地盯梢;任大成送老太太去医院之后,不用自己的手机打 给彭老板,又偷偷溜了,是因为心虚。这样写能使小说情节更加波澜起伏,吸引 读者。 [答案] ①情节上,补叙使小说情节完整,结构严谨。②形象上,使任大成这 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艺术效果上,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 可读性;由作者点出真相,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每点 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5 分) 七日之粮 木 心 今夜的天色正合司马子反①的心意。月亮是圆的,云气很盛,飘得快,地面一阵暗一阵明,要偷瞰宋城,这是最 好的机会。 司马子反决计独自爬登距堙②,这用土壅高而附上城去的斜坡,甚陡。他手足 并举,听着自己的呼吸渐促,背脊的汗水令他发痒,这让他想起已很久没有洗过 澡了。 快到顶端时,他攀伤了指甲,但忍痛完成了最要紧的收腹撑跃。站定在城头, 他不由得呕出几口酸水,想蹲下来,却就此坐倒。他抑制住了呻吟。 月色明一阵,暗一阵。 举目望去,宋城规模不小,为准备巷战而修的壁垒,称得上森严,然而灯火 稀落,不闻刁斗更柝之声。弥漫在夜气中的是异常的焦臭。 司马子反凝了凝神,蹑手蹑脚,沿墙边向那举烽的粗木高架靠近。 跫声③,有人上来! 子反闪匿在垛阙的暗影里,屏息间已辨知来者行动滞钝——老了,或有病。 子反继而确定他是独行。子反又高兴起来,而且他突然感觉到夤夜登城的那个, 很可能与自己的身份对等,而且……这时,跫声却没了。 侧耳细听,咻咻然,那是喘息…… 子反忽然想下去搀助,但瞬间又克制住了这个怪念头。 跫声又起……颤巍巍,一个上大夫装束的龙钟背影冒出坑口。月光照着白髯, 他双手按在膝盖上,连连咳嗽。 司马子反掸了掸下身的灰土,从垛阙的阴影里直身移步上前:“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④ 刚上城头的那一位显然吃惊不小,旋即镇定,接口道:“月出皓兮,佼人懰 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此时,司马子反差不多完全看清相对作揖的,是闻名遐迩的华元大夫。那就 不必兜圈子了。 “子之国,何如?” “真是已经吃不消了!”华元抚了抚白髯。 子反:“惫到什么地步呢?” 华元:“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子反:“唉唉,甚矣惫……我相信您说的是实话,然而以一般的道理来讲,再穷,也还得装阔呀,而您怎么把老底抖给了我呢?” “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我看您是个君子,就竹筒倒 豆子嘛。” 彼此似笑非笑地笑了一下。 司马子反深深地吸一口气,用这口气把话冲出来:“诺,你们好好坚守城池 吧,我们也只有七日之粮了,吃光,就回去。” 华元轻声问道:“班师的路上不开伙食了吗?” 子反耸耸肩:“所以说,我们至多只能再围两三天,余粮用于归途。” 二人相对拱手,作揖,影子投在雉堞上,是很美丽的。浮云刚过去一块,另 一块在移过来。 司马子反翻身退落距堙,华元大夫俯首目送,频频挥手。 远处两个戍卒闻声过来,华元挥手:“扶我下去,不必等人换岗。” “扶您老人家下去,我们再上来。” “不必了不必了,回营回营。” 城脚的石缝里蟋蟀窸窣地叫。 那边楚营帐篷的木桩之周,蟋蟀也窸窣地叫。 司马子反去见庄王,庄王也没有安寝:“怎么样?” “惫矣!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华元大夫亲口告诉我的。” “哎哟,糟透了……我还是要占领它,然后再回去。” 子反把双手叠起:“我对他们说,我们也只有这点粮食了。” 庄王的声音很响:“你做了什么哟!” 子反将双手分开,长跽而言曰:“区区之宋,尚且有不欺之臣,楚可以无乎? 七日之粮,说也已经说出去了!” 庄王调整脸色,曼声道:“好吧,那么你给我立即造一批房子,留守在这里。 虽然,吾犹取此,乃后归耳。”说罢便作态赐酒。 司马子反接酒,谢毕,说:“好吧,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 庄王停樽莞然:“你走了,我和什么人下棋对饮呢?那就一同回去吧!” 说了话是要算数的,第二天卯时就下令拔营,要带七日之粮引师归去。 许多后事当然由司马子反妥善收尾。庄王临走时歪着脖子道:“你瞧着办吧, 事情已经是这样了。”司马子反慢吞吞地动身,毋庸顾虑宋兵会来劫粮。 暮霭四起,少顷,便皓月东升,十六之夜的月和昨日三五之夜的月一样圆, 只是云没了。 望银辉中的宋城,只有蟋蟀在叫。 护粮官上前敬了个礼:“大人的尊意是……” “说过了,留一半下来。” “那,我们自己只有七日之粮,路上可能要走八天,如果下雨的话……” “宋城中,他们用自己父亲的尸骨,烧别人儿子的肉来充饥。” 护粮官低头,缩脚退去了。 司马子反负手踱步在刚拆掉辕门的路边,传令兵从背后走过。他指着猎猎的 旌旗喝道:“还不把这些东西统统收起来!” 这时,宋城的门徐徐地开了一条缝,挤出十来个高矮不等的人,从远处望, 越发显得骨瘦如柴,为首的有白髯者,无疑是华元。 司马子反向他们走去,却见他们停步,横排成一行。 他也立定。 送者古礼长跪注目,行者作揖挥手。 应该有一点声音,一点声音也没有。 月亮。 (有删改) 【注】 ①司马子反:春秋时楚国大夫,楚庄王之弟。七日之粮事见《春秋 公羊传》。②距堙:靠近敌城所筑的土丘,可借以观察城内虚实,并可登城。③跫 声:脚步声。④与下文华元所吟均出自《诗经·陈风·月出》,诗的原意是表达对女 子的赞美和相思之情。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楚军围宋,双方相持日久,均已精疲力竭,宋人更是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小说对这一背景没有直接交代,而是在情节发展中逐渐揭示出来。 B.小说多用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其中司马子反夜遇华元、双方坦 城以待实言相告、达成罢兵和解默契这一系列关键情节就是如此。 C.小说中的映衬手法耐人寻味。司马子反与华元分属敌国,品性却多有相似 之处;楚庄王与子反虽是君臣和兄弟,品性却有天渊之别。D.小说在文意表达上特别讲求含蓄节制,如小说最后写楚宋双方作别时的情 景,“应该有一点声音,一点声音也没有”,即可谓言简而意丰。 C [C 项有误,说楚庄王与子反“品性却有天渊之别”错误,庄王虽然跟司 马子反有所争执,但最后同意罢兵,而且说到做到,也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 不能说两人有天渊之别。] 5.小说中多处写到月亮,有哪些作用?(6 分)                                                                                                                [答案] ①忽明忽暗的月夜,为情节展开、人物活动提供了富有特色的背景。 ②对月亮的描写贯穿始终,即显示了时间的变化,也使文章结构上前后照应。③ 月色的变化配合着情节的变化,映衬着人物心情的变化。④结尾部分的月亮象征 了人物仁爱高洁的品质,含蓄地提示了小说的主旨。(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 可) 6. 这篇小说是根据史书记载进行的再创作,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请结合文本对此作具体赏析。(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意蕴、风格等文本基本特征进行探究的能力。 题目要求赏析小说“独特的美感”,一篇作品的美感有可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思 想内容上,可以是选材、主旨、情节、人物形象等;形式表达上,可以是语言、 手法、风格、情调等。根据作品实际,选取其中最突出、最有特色的方面,然后 围绕“独特的美感”从文本中提取有关信息,即可对题目作出比较圆满的解答。 [答案] ①选材上,小说取材于古代典籍,讲述了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传扬 了经典之美。②主旨上,小说通过刻画一组仁爱、坦荡、诚信、高贵的历史人物 形象,展现了人性之美。③语言上,小说大量使用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体现出 表达上的典雅之美。④风格情调上,小说通过对月亮、蟋蟀等传统诗文意象的表 现,使文中充满自然之美、情趣之美。(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可,有其他角 度也可酌情给分)(限时 30 分钟) 编者按   崇高的信仰、坚定的理想、不屈的意志、忘我的奋斗、集体主义、忠诚奉献、 国家观念等,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经典符号。革命文化凝结在历史的苍穹 里,更生动地渗透在生活中。革命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忠 诚,凝聚了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情怀。革命浪潮里,曾经有 2 000 多万共产党员、 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英勇献身。他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大义凛然的献身精神和 对人民对事业的赤诚,谱写了追求理想、匡扶正义的生命凯歌。他们,时至今日 还是我们仰承和平雨露、阔步向前的灯塔和楷模。2018 年全国卷Ⅰ的文学类文本 阅读就选用了阿成的小说《赵一曼女士》,追忆了革命先烈,彰显了爱国精神。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 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 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迟疑地望着老太婆。 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 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 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 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 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 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 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 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 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 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 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 “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 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 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 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 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 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 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 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 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 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 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 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 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 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 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 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 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 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 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 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睛也慢慢模糊了,隔着 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出孩子与大部 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了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 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 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 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D [“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 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 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了立场”也是不对的。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 是“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 2.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 其尚未完成, “枪弹”是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又具有象征意义。其象 征意义,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人物形象,即小红军和东北军连长, 二是指向小说的主旨。答题时,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又是体现与“子 弹”的相关性。 [答案] ①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 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②象征着小红军的 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 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③象征 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 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每点 2 分,其中每一分句要点 1 分) 3.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 分析。(6 分)                                                                                                                [解析] 题目要求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 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 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 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 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 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 [答案] ①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的年 龄与身份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时的彷徨,初见生人时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②通过合 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 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 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了“小红军”的形象。③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 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 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 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④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 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 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 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每点 2 分,其中概括要点 1 分,分析 1 分;答对三点 满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5 分) 父亲是个兵 邓一光 1945 年,东北的战争态势捉摸不定,苏军冲入关东军将大和民族的骄子碾成 肉酱,大部分大中城市落入苏军之手,少部分为抗日联军占领,楚汉两界开始频 繁易主,新的军事势力迅速地渗透东北。东北是什么?东北是中国最大的重工基 地,最大的产粮区和军事工业所在地。 1945 年 11 月,冀东八路军和国民党军火力接触,国共双方终于为争夺东北拉 开了战争的帷幕。 11 月 7 日,我的父亲怀里揣着十九旅代旅长兼山海关卫戍司令的委任状,带 着几名参谋警卫星夜赶往山海关。在他们身后,相隔一天时间,父亲的老四十八 团也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往山海关。同时,国民党 13 军石觉的部队在美式道奇十轮 卡车的运载下,已抵近山海关。 裆里磨得皮开肉绽,父亲半伏在马背上不断地摊开军用地图看,途中与国民 党开展遭遇战,丢掉通讯参谋和警卫员,自己的左腿被子弹击中…… 如果仅仅是上述这些小麻烦,父亲无论如何不会犯下他此生最大的一次错误。 就在父亲星夜赶往山海关的时候,山海关的军事局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方 山海关守军仅八千,面对全副美式装备的三万国军,无异于以卵击石。守军请求 避免正面作战,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同意放弃山海关,部队在 11 月 14 日开始不顾一切地往下撤。 所有这一切父亲都不知道。 父亲碰到第一支大逃亡的部队时简直惊呆了。父亲问:你们是哪支部队?营 长喘着气抹一把汗说:十九旅四十六团 x 营的。父亲说:谁让你们撤下来的?营 长说:还能是谁,当官的呗。父亲说:现在我命令你停止撤退,原地待命!营长 说:你是谁?你凭什么命令我?营长说完,跳上马背,朝马屁股上猛抽一鞭,快 步去追自己的队伍。父亲怒气冲天,钢发乍立,一把拽出警卫员胯下的盒子枪, 对准营长的坐骑就是一枪。马应声倒下,把马背上的营长摔了个老王抢瓜,父亲 吼道:让你的人立刻停下来!再走一步,我打烂你的头! 父亲就这样在他的人生历程中走出了最致命的一步,在山海关战役后被指认 为建制独立思想,受到行政撤职的处理,从此一蹶不振。实际上,父亲不久就知 道了摆在他面前的严酷局势,并且拿到了总部同意放弃山海关的电报,他完全可 以要参谋长通知部队按原撤退方案进行,然后调转马头,轻轻磕一下马肚子,轻 松地离开那个造成他人生误区的是非之地。从我日后收集到的所有资料来看,就 父亲个人的军人生涯而言,他所指挥的战斗胜多败少,他属于那种素质和运气都 不差的军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动机使父亲放弃了这个机会,反而做出了坚守山 海关的决定? 11 月 15 日上午,13 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进攻山海关,总指挥是名将杜聿 明。 战斗进行得极其残酷。13 军以整团的兵力实施强攻,潮起潮落,云卷云舒。 那架式,极似一群去赴宴的饿鬼。 守军则苦多了。没有太多的重武器,装备落后。战斗一开始就用上了全部兵 力,八千男儿,各据一隅,顽强抵抗。美丽宁静的山海关被飞机炸弹、120 毫米榴 弹炮和 82 毫米坦克炮弹整整翻了一个个。 入夜时,进攻停止了。父亲命令部队抓紧时间清点伤亡人数、清理弹药和抢 修工事。父亲也许在这个时候还抱有一线幻想,他派出一个连的兵力下山去袭击 13 军的一个野炮阵地,企图扰乱敌方的阵脚。父亲没有等回那个派出去的连队,山 脚下密集的枪声疏落之后,父亲知道,再不会有什么奇迹出现了。 16 日凌晨,旅指挥所几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父亲带着那个脸无血色的宣传 员来往奔跑于各个阵地,父亲能够说的只有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父亲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名战斗员。 事过半个世纪后,我已经知道了,就在父亲和他的八千兄弟顽强坚守山海关 时,在他们身后不远的绥中守军已经开始撤退,绥中实际上已经变成一座空城。 这一切,父亲并不知道,他唯一知道的只是死死守住他自己的阵地,用他军人的 荣誉、信念和十九旅八千兄弟的血肉之躯。 父亲拖着他那条肿亮的伤腿在战壕里移动。在每一个战死或战伤的战士面前 停下来,目光深沉地看着他们。父亲浑身浸透了鲜血,阵地上,到处都是十九旅 士兵安静的尸体。 撤退的命令在太阳落山的时候送到父亲手中。四边的枪声此刻已稀落了,远 处的山头用力支撑着一大片令人心怵的铁青色积雨云,天空是那种摇摇欲坠的样 子,部队这个时候正在抓紧空隙补充弹药、掩埋尸体。父亲从电文纸上抬起目光, 看了看面前被打废了的山海关,良久,才沙哑着喉咙对身后的参谋长吐出两个字: “执行!” 17 日凌晨 1 时,山海关守军留下两千余具遗体,在夜幕的掩护下悄然撤离阵 地。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11 月 7 日”……“17 日凌晨 1 时”,这些具体时间,突显出战事的紧迫 性,集中表现了父亲从接受任命到撤退的紧张过程。 B.小说草蛇灰线,匠心深藏,如父亲走出最致命一步的动机,其实早在开篇 对东北重要性的介绍以及东北战争态势的描写中已作了充分交代。 C.父亲在拿到了总部同意放弃山海关的电报后仍决定坚守,以卵击石,终遭 惨败,可见有着丰富指挥经验的父亲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 D.小说结尾的自然环境描写颇具味道,阴暗、压抑的景象既呼应了故事凄惨 的结局,也是对父亲未来命运的一种暗示。 B [父亲走出致命一步的动机复杂,开篇有关内容只是动机之一,并未充分 交代。] 5.作品题目为“父亲是个兵”,父亲这个“兵”身上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 说明。(6 分)                                                                                                               [解析] 分析作品中父亲的形象特点,可以结合与父亲相关的情节进行概括。 如父亲接受任命后,星夜赶往山海关,尽管遇到许多困难,仍一往无前;面对兵 力悬殊的情况,仍然意志坚定,拒绝后退。这些情节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军人的勇 猛和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血性。在强敌压境、死伤惨重的情况下,父亲死守山 海关这一重要阵地,不甘放弃。这一情节表现了他作为军人的强烈的荣誉感和责 任心。父亲在遇到大逃亡部队时,还未了解情况就贸然制止对方撤退;在拿到总 部同意放弃山海关的电报后,没有服从上级指挥,仍然继续前进这些情节表现了 他的武断和冒进。 [答案]  ①军人的勇猛、血性:接受任命后,父亲星夜赶往山海关,即使麻 烦不断也不畏艰难、一往无前;面对强大异常的敌军,只要有一丝希望也意志坚 定、勇敢向前。②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守卫疆土是每个军人的责任,作为东 北的关口,山海关的得失对于八路军至关重要,作为守军卫戍司令,父亲殊死守 卫、不甘放弃。③武断、冒进:在碰到大逃亡的部队时没有问清情况就开始愤怒, 强行制止对方撤退;在收到总部同意放弃山海关的决定后还是决定继续前进,最 终惨败。(每点 2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6.小说采用了晚辈视角作第一人称叙事,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采用晚辈视角作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从“我”与故事主人 公的关系看,“我”的叙述无疑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真实感;从情节的角度看, 采用晚辈视角作第一人称叙事增加了“我”对父亲的英雄故事和成败得失的审视 与评判,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从人物形象塑造看,“我”在文中流露的对父亲的感 情和对父亲英雄故事的审视与评判等,有利于塑造父亲丰富的人物形象;从阅读 效果看,“我”的讲述能拉近故事与读者的距离,增加读者阅读的临场感,从而引 发读者更大的阅读兴趣,吸引注意力。 [答案] ①增强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作为叙事人,“我”是小说故事的讲述者,又是红二代,是父亲生涯经历的见证者,所叙述的情节更具可信度。 ②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晚辈讲长辈故事,使得小说在父亲的战争故事之外,还增 加了“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即晚辈对上辈英雄故事与成败得失的审视与评 判。③便于形象塑造。晚辈视角叙述时流露的感情和思考引导着读者认识父亲形 象的丰富内涵。④产生独特艺术效果。使读者身临讲故事的现场,贴近叙述者讲 述的故事情节,牢牢抓住读者注意力。(每点 2 分,答对任意三点即给满分。如有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限时 30 分钟)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学“应该用现实主义精 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 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小说从来不拒绝对现实发言,而是注 重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思考、提炼能代表本质的东西,透过纷繁的现象看到实质, 予以鲜明的褒扬或批判。2019 年全国卷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鲁迅的《理 水》,这篇小说用故事新编的形式,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2019 年全国卷Ⅱ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莫泊桑的《小步舞》,表达了为加快日益 工业化城市进度而放弃精神家园的无奈,让人产生深重的思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 花 工 刘庆邦 盛夏。正午。阳光炽白,树影发黑。在原煤炭工业部大楼东侧的花园里,一 位看上去五十来岁的中年男子正在花丛中锄草。他穿一件半袖汗衫,敞着怀,头 上戴一顶已经发黄的草帽。他的裤腿向上绾着,绾得一只高一只低。他没穿袜子, 赤脚穿一双塑料凉鞋。 无风,天气很热,他锄一会儿,脑门儿上就出一层汗。好在他左肩上搭有一 条毛巾,为避免汗水流进眼里模糊了视线,他不时地抽下毛巾擦一擦。擦完了汗, 塌下腰接着锄草。 他的穿戴和干活儿的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着怎么觉得有点儿熟悉呢?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习惯性的穿戴,我老家的父兄们夏天在地里干活时不就是 这样的穿戴嘛!他手中使用的锄板让我进一步认定,这位养花人就是从我的家乡 来的。我走过全国许多地方,知道只有我们家乡的农人使用的锄板才这样宽,这 样长,而且有着独特的式样。于是我上前跟他打招呼:“师傅,忙着呢?”大概 由于机关工作人员平时很少跟他说话,见我跟他打招呼,他有些出乎意料似的, 对我笑了笑。 我问:“看样子,您是河南人吧?”他说:“四哩四哩(是的是的)。您从哪儿 看出来的?”我听他说话就乐了,说:“因为我老家也是河南的,只有咱们那地 方的人才用这样的锄。”他把锄板看了看,停止了锄草,说:“那咱们是老乡。” 我跟他交谈了一会儿,得知他所在的县和我的老家所在的县果然相距不远,都是 在河南的南部;知道了他是临时受雇于煤炭部机关绿化队,在这里专事养花种草, 每月的工资是六百多块钱;并知道了他使用的锄是特意从老家带来的。他姓宋, 我叫他宋师傅。 宋师傅养花很上心,一到初冬,他就及时把花的残枝剪去,从郊区拉来一些 发酵过的农家肥,厚厚地封在花根上。到春天再来看,宋师傅养的月季花,花蕾 格外多,每一枝都有十来头;花朵格外大,每一朵都有一大捧;花色格外艳,照 得人两眼放光。宋师傅除了养月季花,还养有一串红、大丽花、菊花、美人蕉、 兰花等多种花草。宋师傅像农民伺候庄稼一样,把花草调养得很有光彩。 宋师傅跟我熟了,一看见我,就喊我老乡。我跟他开玩笑:“你不在家好好 种庄稼,跑到这里养花种草干什么?”宋师傅笑得很开心,说:“城里人喜欢花 嘛!”有一次,我指着他锄掉的野苋菜对他说:“这种菜挺好吃的。”他说他知道, 问我:“你吃吗?”我说:“吃呀。”从此,宋师傅在花地里锄草时就锄下留情, 留下了野苋菜。我呢,中午临下班时,便拐进花园里,掐一把野苋菜,回家下到 面条锅里吃。有那么两三年,我夏天经常到宋师傅所负责的花地里掐野苋菜吃。 宋师傅住在煤炭部家属区一间盛放工具的小屋里,我曾到他住的小屋看过他。 其时他的妻子也从老家来了,妻子还带来了他的小孙子。看到他们祖孙其乐融融 的样子,我说他的小日子过得挺不错的。他承认日子过得不错,笑着说:“人不 管走到哪里,有活儿干,有饭吃,有衣穿,就中了。” 这年冬天,下了一场雪,又下了一场雪,却不见宋师傅把花的残枝剪去,更 不见宋师傅像往年那样早早地用农家肥把花根封起来。有的月季花不畏严寒,还在枝头顽强地开着。积累的白雪下面透出月季花的一点红,显得分外妖娆。一向 勤劳的宋师傅到哪里去了呢? 我碰到绿化队的人一问,才知道宋师傅去世了,秋天就去世了,是突发心脏 病夺去了他五十多岁的生命。我马上赶到宋师傅住过的小屋,见小屋的门上果然 挂着一把铁锁。宋师傅去世这么长时间了,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呢!我呀,我 呀,难道也变成一个冷漠的人了吗? 我知道,这么多年来,我有不少老乡来北京打工。全国各地来北京打工的农 民更是数以百万计,他们在为北京的建设、发展和美化默默地做着贡献。他们有 的在这里献出了青春和汗水,有的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宋师傅就是把生 命留在这座城市的一位农民工。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宋。 后来煤炭工业部被取消了,那座“工”字形大楼经过重新装修后,大门口的 牌子换成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大楼东侧的 那个花园没有了,地面被硬化处理成水泥地之后,成了自行车棚和汽车通道。可 我每次路过那里,都会不由自主地往那里看一看。我老是产生幻觉,觉得那里仍 是鲜花铺地,百花丛中仍活动着宋师傅忙碌的身影。 (选自《北京观察》2010 年第 2 期,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品开篇以“我”的观察和感知,详细描写了花工的穿着打扮,以及在盛 夏的正午辛勤劳动时的动作情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 B.作品对花工所养的月季花进行描写,还介绍了他种养的其他花草,是为了 表现人物栽花种草技艺的高超,并突出了他工作的用心认真。 C.作品描写人物语言,既朴素风趣,富有地域特色,又体现了人物的心理和 性格,如宋师傅说自己日子过得不错,就反映了他安于现状的心态。 D.作品通过典型的生活细节刻画人物,又从老宋延伸开去,联想到大量进京 务工的农民工,由点及面,体现了作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C [C 项,人物形象理解有误,“宋师傅说自己日子过得不错,就反映了他安 于现状的心态”错误,反映的应该是他知足常乐、乐观向上的形象特点。] 2.作品结尾叙写“我”的幻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从内容、结构、主题、读者等几个方面来回答。内容上, “我”的幻觉与花园的消失形成对比;结构上,则是与前文相呼应,使得文本结 构完整;主题上,突出了“我”对老宋的理解、怀念与感激;读者方面,则是增 强了文本的抒情性和可读性。 [答案] ①“我”希望花园长在,与花园的消失相对比,突出了“我”对老宋 的理解、怀念与感激;②与前文相呼应,虚实相映,丰富了作品内容;③以幻觉 的形式呈现“我”的内心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感染力强。(每点 2 分) 3.作品叙述“我”和花工的故事,有人认为旨在表现像花工一样的劳动者的 生活与心灵,有人则认为旨在表现像“我”一样的城里人的感受与态度,你更认 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6 分)                                                                                                                [解析] 解答探究性的题目,首先要应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其次,有 序地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角度与层面应属两个不同的维度,当它们彼此 不交叉时,可以分别表述。而且不管哪个“角度”和“层面”,都要善于由浅近到 纵深地有序排列,且在每一条的前面,都尽可能地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做个提示, 这样就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了。对于本题而言,是表现像花工一 样的劳动者的生活与心灵,还是表现像“我”一样的城里人的感受与态度,其实 是问谁是文章的主人公和文章主题的倾向性。若认同前者,可从文章的叙述重点、 花工身上所体现的品质、花工老宋作为个体对社会的启示来分析;若认同后者, 可从叙事视角、“我”作为叙述主体的情感态度和对社会的思考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 (示例一)认同前一种看法。①花工老宋的故事是作品叙述的主体,作 品中的“我”只是花工生活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只起陪衬花工的作用;②花工老 宋身上所表现的人性美德,具有诗性的光辉,从审美价值而言,更具有激励人心 的力量;③花工老宋的故事具有代表性,从社会价值而言,易于引起社会对农民 工的关注和重视。(每点 2 分) (示例二)认同后一种看法。①花工老宋只是“我”观察和感知的对象,“我” 对人物生活与心灵的认知是作品叙述的主体;②“我”理解老宋时也在理解自我,“我”的反思与愧疚感,因身份的特殊性更具有情感的冲击力;③“我”是离开 乡土的城里人,又是老宋的同乡,但“我”对老宋的理解只浮于表面,从社会价 值而言更具有警示意义。(每点 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5 分) 批 评 [德]丹尼尔·克尔曼 瓦根巴赫慢慢穿过一排排座椅之间的过道,找到自己的座位,从邻座的腿前 挤过去,坐了下来。刚坐下就闭上了眼睛。直到升入空中,升到宁静安全的高空, 他才会再睁开眼。这是他一向的习惯,这个习惯和半小时前吞下的镇静剂能帮助 他克服恐惧感。 “对不起,”他的邻座放下了报纸,开言道,“您是不是瓦根巴赫呀?”这是 个大胖子,蓄着黑胡子,眼镜片后面的黑眼珠瞪得老大。 “是。” “啊。”这个男人继续看着自己的报纸。瓦根巴赫向窗外看,明亮的光线让他 不舒服。 “我经常看到您,”邻座说,“在剧场里,还有电视上。那个节目,《音乐时 代》,是您主持的吧?” “《音乐时刻》。”瓦根巴赫避开他的目光。他不想跟他谈天。他压根儿就不 想说话,更不想跟粉丝说话。 “啊,对,是《音乐时刻》。我太太经常看。两星期前我们还去看了《谁害怕 弗吉尼亚·伍尔夫》。真巧,是不是?” “您是,”瓦根巴赫问,“想要签名?”口气很冲,似乎是有意的。他的手自 然而然地伸向外套口袋,去掏签名照片。 “啊不,谢谢。不要。” 瓦根巴赫僵住了。 “您要知道,”那男人说,“我并不是粉丝。” “请恕我直言,”那男人说,“我觉得您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的 表演太表面化了。您根本演不了这个角色,不是吗?有几次您已经演不下去了, 大家都发现了。还有您的手势——为什么要那样胡乱挥舞?对不起!” 他又去看报纸了,舔舔嘴唇,翻看着。瓦根巴赫揉着眼睛,微咳了一声。声音很奇怪。 那男人抬起头:“对不起!我这样说很没有礼貌!” “没事。”瓦根巴赫说,“每个人都有——这是他的权利——自己的品位,是 不是?” 那男人耸耸肩膀,又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感觉自己闭锁在温 暖的黑暗中。 “太业余了,”那声音又说,“我是说两星期前的《华伦斯坦》。老天,您知道 吗?您把他演成了一个小丑,您是怎么想的呀?还有您的出场……” “怎么了?”瓦根巴赫喊起来。他睁开了眼睛。那个出场是让他非常得意的, 他排练了很久,也因此而被交口称赞。 “没什么,”那男人说,“没什么。对不起。”他舔舔嘴唇,翻看报纸。 “那个出场是我表现最好的一瞬间!不管您信不信!” 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一动也不想动,他要装出睡熟的样子。他并不想跟 人讨论。他并不想与这个人吵架。他只想扛过这次飞行。恐惧感越来越强烈。他 感到头晕。 “您不舒服吗?” “不……我很好!”瓦根巴赫转头去找空中小姐,想要一杯咖啡或是别的提 神的东西。但是不知怎的空中小姐连个影儿也不见。 “您究竟为什么要主持《音乐时刻》那个节目呢?您挣的钱够多了呀。太多 太多了,是不是?我的意思是,何必如此贪心,以声誉为代价,以……您知道您 在那里面显得多么可笑吗,在那弱智的节目里?” “嘿!”瓦根巴赫叫道。 空中小姐站住了。 “一杯咖啡!” “对不起,我们正在降落,我不能给您提供任何东西。” “拜托,”瓦根巴赫说,“给我一杯咖啡吧!” “对不起,这是规定。” “您知道,”瓦根巴赫的声音是沙哑的,“我是谁吗?” “不知道。”她转身走了。 瓦根巴赫摸索着把安全带扣好。他感觉到飞机在下降,他看到窗下玩具般的景物越来越近,房屋在长高,显现出更复杂的形状,发动机的声音似乎更响了, 一架直升机在他们下方飞过,飞机摇摆起来。恐惧感扼住了他的呼吸。 飞机停住了。他知道自己还活着。他解开安全带,猛地站起身来。地面似乎 在摇摆?他头晕得厉害。他的邻座抬头看他:他的胡子闪着湿润的光,他的头发 乱糟糟的,他的眼睛又黑又圆。“请您,”邻座说,“请原谅!” “什么?” “您知道吗,”他说,“我是因为害怕。我害怕坐飞机。真可怕。我不知道该 怎么办,我……所以我有时……您能理解吗?其实我觉得您很不错,没那么差劲。 比如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面。当然算不上有多好,不过……在第二 幕里您的表演就不是那么讨厌了!尽管……” ………… 瓦根巴赫转过身,举起一只手。但是没有出租车停下。他觉得很热,他出了 汗。 一辆出租车停下了。他拉开车门跳上去,说出了酒店的名字。酒店房间太小, 也不舒服。他放下箱子,想了想,拿起了电话听筒。迟疑了几秒,他拨了号,凭 记忆拨的,是他的助理的号码。 “喂,”他说,“是我。我到了。我们的日程是怎样安排的?” 他听了一分钟。对他说话的是一个兴奋的被电流扭曲的声音。 “好的,”他说,“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多次描写邻座男人舔嘴唇、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眼睛,这是运用 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 B.瓦根巴赫“被交口称赞”的出场并不被邻座男人欣赏,可见瓦根巴赫的周 围大都是赞美之音,突然的批评让他愤怒不已。 C.文中的邻座男人因自身坐飞机的恐惧而不停地与瓦根巴赫交谈,甚至不惜 诬蔑与诋毁,表现了他的怯懦与卑鄙。 D.小说以“批评”为题,不仅指文中邻座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与价值 追求的评判,更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C [“甚至不惜诬蔑与诋毁,表现了他的怯懦与卑鄙”表述有误,相对他人的恭维而言,文中这个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评价有较强的客观性,虽是出于恐惧而 言,但并非完全是诬蔑与诋毁,因此谈不上“卑鄙”。] 5.文中的瓦根巴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 分)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动作以及他人的评 价等方面入手。如小说中瓦根巴赫的身份是一位知名演员,从他对邻座男人和空 姐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自负、傲慢;从他在听到邻座男人对自己的一再批评后仍 选择克制自己,而不是发生冲突,可以看出他有较强的克制力;从文章的最后“有 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这一简短的问句中可以看出瓦根巴赫对邻座男人对自 己的批评进行了反省并能及时改正。 [答案] ①自负,傲慢。当文中的邻座男人与他搭讪时,他首先认为对方是自 己的粉丝,搭讪的目的是要签名,且口气很冲;对于空姐没有给他拿咖啡,他认 为报上自己的名字对方会破例。②有较强的克制力。在整个过程中,他不愿意说 话,即使对方喋喋不休地对他的表演肆意品评,他也只是用少量的语言回应。③ 懂得反省,及时改正。在经历了这次航班之后,他对自己的表演进行了反省,最 终对助理提出“毁约”的问题。(每点 2 分,如答“胆小”“看中金钱与名利”等 可酌情给分) 6.本篇小说叙事主要以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6 分)                                                                                                                [解析] 解答此题,可先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考虑,采用对话的形式,生动 传神,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神态、心理等,从而凸显人物性格。其 次,可从情节发展的角度考虑,以对话的形式,可以突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推动情节发展。此外,还可从小说的主题表达等角度加以考虑。 [答案] ①对话形式简洁直接,描写生动传神,凸显人物性格。这种形式给读 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两人当时的口吻、神态及心理等,从而凸显人物性格。②突出矛盾冲突,情节引人入胜。文中邻座男人喋喋不休地批评, 而瓦根巴赫一再沉默克制,让情节在紧张氛围中有序发展。③照应题目,突出主 题。小说以“批评”为题,文中大量的对话都是邻座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 的批评之语,而结尾处以瓦根巴赫与助理的对话收束全篇,表现了那些在金钱与 名利中穿梭的人内心的觉醒,深化小说主题。(每点 2 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