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4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4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Word版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限时集训(四) (时间:45 分钟) (对应学生用书第 161 页) 一、选择题 1.1850 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 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 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这说明中国(  ) A.海关职权逐渐丧失   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自然经济快速解体 D.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 B [海关职权逐渐丧失,并非材料主旨,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他 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可知,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故 B 项正确;材料未反映经济方面,故 C 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傀儡是在《辛 丑条约》签订后,故 D 项错误。] 2.(2019·南宁一模)1854 年 6 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 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  )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D [根据所学知识,1842 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说明中国海关主权 已经丧失,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故 B 项错误;根据 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可知进一步破坏中国关税主权,加速 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故 C 项错误;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 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故 D 项正确。] 3.(2019·广安一模)外国使节自 1861 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 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 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C [从材料清政府不接见外国使节的原因是“《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 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可知是清政府华夷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故 选 C 项。] 4.(2019·遂宁一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 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1909 年,在荷属印尼华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 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 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   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 C.传统的华夷观念完全丧失 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权威 A [从材料中清政府对待出国华侨的态度的转变可知,清政府实行保护华侨 政策实际是对外行使国家主权,故选 A 项;安土重迁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 迁移,与材料中清政府实行保护出国华侨条例不符,排除 B 项;材料仅体现了清 政府注重保护出国华侨,不能反映清政府对外国的华夷观念转变,排除 C 项;材 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不能体现出清政府权威得以 重塑,排除 D 项。] 5.(2019·宿州一模)1912 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 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 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 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帝退位之后,自秦朝以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这也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之一,故 B 项正确。] 6.(2019·合肥一模)李大钊说:“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 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 运动之一部分也。”李大钊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 A.爆发具有一定偶然性 B.与日本关系不是很大 C.不能定性为爱国运动 D.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D [题干中“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 运动之一部分也”,可知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的意义超过国界限制,是人类解放运 动的光辉典范,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故选 D 项。] 7.(2019·许昌二模)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 1926 年年底,发展到 30 余万 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与此同时,农民运动也在全 国迅猛发展,湖南的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波澜壮阔,成为全国农运中心。这 主要得益于(  ) 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工农武装据理论的正确指导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两湖地区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 C [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当时工作重心仍在城市,排除 A 项;根据所 学知识,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理论,排除 B 项;根据所学知识,当时 国民革命的中心在广州,排除 D 项。] 8.(2019·德阳一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中指出:“不能把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讲成是‘左’倾路线的产物,它主要是客观形势发展趋势产 生的需要。”这里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指(  ) A.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A [题干“主要是客观形势发展趋势产生的需要”,联系 1931 年前农村革命 根据地蓬勃发展的史实,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很有必要,故选 A 项;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斗争对象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排除 B 项;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于 1931 年 11 月 7 日,当时抗日救亡 运动才兴起,排除 C 项;1936 年 10 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甘肃会宁,长 征结束,排除 D 项。] 9.(2019·揭阳一模)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前线出现大量的牺牲,而后方可补 给人员越来越少,红军动员工作开展艰难。“上杭县才溪乡只有二千余人口,在 多次扩军突击后,只剩下壮丁七人,还要进行突击,这当然不现实。”由此可以 得出的结论(  ) A.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远远强于工农红军 B.苏区人力资源的枯竭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原因 C.日伪军的扫荡导致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受限 D.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存在局限性 B [题干反映了第五次反围剿时,前线牺牲大,后方补给不济,无法突围成 功,说明人力资源的枯竭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原因,故选 B 项;题干未提及国共军 队的战斗力的比较问题,且第五次反围剿之前的四次反围剿都取得胜利,说明红 军战斗力顽强,排除 A 项;日伪军的扫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 C 项;工农武 装割据革命道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革命道路,排除 D 项。] 10.(2019·滁州一模)1937 年 7 月 29 日日军控制了平津,轰炸并占领了南开大 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此后半年,日军又相继对中国多数高校实施轰 炸。对此,国民政府行政院提出“维持正常教育”之策,号召各级学校和文化机 关“务必镇静”。这说明,国民政府(  ) A.不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B.对战局形势仍抱幻想 C.不主张大量高校内迁 D.拟定了应对日本之策 B [日军控制了平津后对中国的大学进行轰炸,而国民政府提出“维持正常 教育”之策,号召各级学校和文化机关“务必镇静”,说明国民政府对战局形势仍 抱幻想,故选 B 项;材料考查的是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的态度,而不是国民政府 的教育政策,排除 A 项;材料考查的是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的态度,没有涉及高 校的内迁,排除 C 项;材料提到了国民政府行政院提出“维持正常教育”之策, 而不是拟定了应对日本之策,排除 D 项。]11.(2019·成都一模)全面抗战初期,华北抗日根据地儿童喜欢的大多还是玩 球、跳绳之类传统游戏。到了中后期,军事游戏、反日爱国游戏和学习游戏等儿 童游戏产生并逐渐流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儿童身心饱受战争摧残 B.儿童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C.敌后战场取得辉煌战果 D.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的广泛性 D [根据题干可知,根据地儿童游戏从初期的玩球、跳绳到中后期的军事游 戏、反日爱国游戏和学习游戏的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甚至通过儿童游戏进行了 抗战动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的广泛性,故选 D 项。] 12.(2019·滁州二模)1949 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1947 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宣扬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场既浪费又空虚的, 华而不实的胜利。其判断依据是这次行动(  )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C [《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故 A 项错误;1947 年 3 月,国民党占领延安,这次战争并没有给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故 B 项错误; 国民党攻占延安使用了国民党五分之三的军队,占领后的延安不过是一座空城, 这样势必会牵制国民党大部分的军事力量,故 C 项正确;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 在 1949 年 4 月,与题干无关,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南昌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94 年 7 月卷 3 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鲜对 峙的严重事态。其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 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则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戎行,中国于 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 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直到 1894 年 10 月,《万国公报》卷 69 还发表了 《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 绰绰有余。 自 1894 年 11 月卷 70 起,林乐知写道:“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 尽……总而言之,中国至今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895 年 1 月,林乐 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量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 之败,而不加整顿, 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 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今中 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5 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 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 9 件。林乐知在按语中说, 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唯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 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 ——据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 材料二 1868 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 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 33 年, 出了七百多期。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 比拟。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 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 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 国公报》。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 运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 ——黄显功《万国公报出版前言》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 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 度的变化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不但相信中国必胜……实已一败涂地” 得出由中国必胜论者转变成了中国必败论者;由材料一“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 言顺”“……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得出由肯定中国的正义性,转而极 力混淆是非,甚至不惜颠倒黑白,为日本侵略者张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战场上中国连连失利,日本赢得了战争胜利;战争中暴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国际上列强对日本的支持;作者从西方帝国主义的利益出发。第(2)问第一小问, 从两个方面评价:即《万国公报》作为媒体,预料战争谁胜谁败,自有根据,无 可厚非;但偏袒日本混淆是非,则暴露了信奉“强权即公理”这一殖民主义者的 信条,实质是维护西方侵略者的利益。第二小问,从材料中可得《万国公报》有 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有识之士和文化人士的思 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答案] (1)变化:由中国必胜论者转变成了中国必败论者;由肯定中国的正 义性,转而极力混淆是非,甚至不惜颠倒黑白,为日本侵略者张目。原因:战场 上中国连连失利,日本赢得了战争胜利;战争中暴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国际上 列强对日本的支持;作者从西方帝国主义的利益出发。 (2)简评:《万国公报》作为媒体,预料战争谁胜谁败,自有根据,无可厚非; 但偏袒日本混淆是非,则暴露了信奉“强权即公理”这一殖民主义者的信条,实 质是维护西方侵略者的利益。作用:《万国公报》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 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有识之士和文化人士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4.(2019·德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大事年表 1894 年 6 月 上书李鸿章,主张“仿行西法以筹自强” 1894 年 11 月 成立兴中会,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密谋广州起 义 1905 年 8 月 同盟会成立,被推举为总理,提出政治纲领 1905 年起 先后组织惠州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但均遭失 败 1912 年初 就任临时大总统,提出“五族共和” 1912 年 4 月 正式辞职。同时,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 年 9 月 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筹划筑路事宜,但铁路计划未实施 1913-1915 年 连续发起了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1917-1918 年 联合西南军阀,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 1920 年 开始接受苏俄的帮助 1924 年 1 月 提出新三民主义,并正式与共产党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1924 年 11 月 为和平统一中国,应冯玉祥邀请,抱病北上 1925 年 孙中山病逝于北京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上表提供了孙中山为振兴中华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启示。 从表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 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要素——提炼启示、结合史实说明。启示:根据设问 中的“孙中山为振兴中华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启示”和表格 中探索中的孙中山先生或“均遭失败”、或“未实施”、或“辞职”、最后“病逝于 北京”并联系当时中国的社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得出民族独立是实现 民族复兴的前提。 说明:扣住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并牢牢把握住启示:民族独 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围绕近代中国由于不是独立地位,深受列强凌辱、压 迫,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抗争是壮烈的,但未实现民族复兴,直到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才为民族复兴奠定基础。 [答案] 示例 启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 说明: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中 国主权大量丧失,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华民族无法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 民国,推动政治民主化。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国家 依然积贫积弱。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 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 这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民 族的振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